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炎性痛及辣椒素诱导的BSI-B_4结合位点和NMDAR-1表达变化的研究
1
作者 王丽娜 张育文 +3 位作者 李熳 李玲俐 张静 关新民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60-264,共5页
目的 观察初级感觉传入C纤维中枢突末梢上是否存在突触前的N 甲基 D 天冬氨酸 (NMDA)受体 ;以及炎性痛条件下西非单叶豆同工凝集素 (BSI B4)结合位点和NMDA受体亚型R 1(NMDAR 1)表达的变化。方法 制作单侧佐剂性关节炎性痛模型 ,采... 目的 观察初级感觉传入C纤维中枢突末梢上是否存在突触前的N 甲基 D 天冬氨酸 (NMDA)受体 ;以及炎性痛条件下西非单叶豆同工凝集素 (BSI B4)结合位点和NMDA受体亚型R 1(NMDAR 1)表达的变化。方法 制作单侧佐剂性关节炎性痛模型 ,采用蛛网膜下腔注射辣椒素的神经药理学手段 ,结合辐射热测痛法以及BSI B4与NMDAR 1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进行整体研究。结果 蛛网膜下腔注入辣椒素后第 8天 ,在背根节 (DRG) ,BSI B4与NMDAR 1标记的小神经节细胞平均吸光度较对照组分别减少 32 4 6 %和 19 18% (均P <0 0 1)。在脊髓后角 ,阳性产物平均面积和吸光度分别较对照组减少 6 3 11%和 36 82 % (均P <0 0 1) ;NMDAR 1则分别减少 2 9 93%和36 36 % (均P <0 0 1)。注射后第 3、 7天 ,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 ,炎性痛组大鼠注射侧脊髓后角浅层BSI B4的结合位点以及NMDAR 1的表达均上调 ,而且注射后第 7天NMDAR 1的表达较第 3天减少 ,结合热痛阈的结果提示 ,随着炎症的缓解 ,NMDAR 1的表达也相应降低。结论 从DRG和脊髓后角水平初步证明了初级感觉传入C纤维末梢上可能存在突触前的NMDA受体。NMDA受体的激活在痛觉过敏的产生和维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MDAR 炎性痛 表达 对照组 NMDA受体 脊髓后角 辣椒素 结合位点 凝集素 突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