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75篇文章
< 1 2 2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xidation behavior of ferrovanadium spinel particles in air:Isothermal kinetic and reaction mechanism
1
作者 LU Xi BAI Lu-wei +8 位作者 RAO Hong-ru XIANG Jun-yi LUO Ming-shuai YU Jing HUANG Qing-yun SHEN Biao ZHONG Da-peng PEI Gui-shang LYU Xue-wei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9期3090-3102,共13页
The oxidation behavior of ferrovanadium spinel(FeV_(2)O_(4)),synthesized via high-temperature solid-state reaction,was investigated using thermogravimetry,X-ray diffractometry,and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over... The oxidation behavior of ferrovanadium spinel(FeV_(2)O_(4)),synthesized via high-temperature solid-state reaction,was investigated using thermogravimetry,X-ray diffractometry,and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over the temperature range of 450–700℃.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 oxidation process of FeV_(2)O_(4)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with the second stage being responsible for maximum weight gain due to oxidation.Three classical methods were employed to analyze the reaction mechanisms and model functions for distinct oxidation stages.The random nucleation and subsequent growth(A_(3))kinetic model was found to be applicable to both initial and secondary stage.The third stage of oxidation was consistent with the three-dimensional diffusion,spherical symmetry(D_(3))kinetic mode.Both the model-function method and the model-free method were utilized to investigate the apparent activation energy of the oxidation reaction at each stage.It was found that the intermediates including Fe_(3)O_(4),VO_(2),V_(2)O_(3),and Fe_(2.5)V_(7.11)O_(16),played significant roles in the oxidation process prior to the final formation of FeVO_(4)and V_(2)O_(5)through oxidation of FeV_(2)O_(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V_(2)O_(4) oxidation isothermal kinetic oxidation mechanis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余甘子果实斑点病菌LAMP可视化检测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1
2
作者 赖多 王德林 +3 位作者 邵雪花 秦健 庄庆礼 肖维强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9-79,90,共12页
【目的】建立余甘子果实斑点病菌快速、便捷、灵敏、可视的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检测方法,为该病害的风险预判和科学防治提供依据。【方法】以余甘子果实斑点病致病菌间座壳菌(Diaporthe ph... 【目的】建立余甘子果实斑点病菌快速、便捷、灵敏、可视的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检测方法,为该病害的风险预判和科学防治提供依据。【方法】以余甘子果实斑点病致病菌间座壳菌(Diaporthe phoenicicola)的翻译延伸因子EF-1α基因为靶序列,设计LAMP特异性扩增引物;以余甘子间座壳菌DNA为模板,优化反应温度、反应时间、dNTPs浓度、Mg^(2+)浓度和内外侧引物浓度比,建立LAMP检测最佳反应体系,测试其特异性和灵敏性,并对余甘子发病果实进行实际检测。【结果】适用于余甘子果实斑点病LAMP检测的最佳引物为引物组合4(EF4-F3/EF4-B3和EF4-FIP/EF4-BIP);LAMP检测最佳反应条件为dNTPs浓度1.0 mmol/L,Mg^(2+)浓度4 mmol/L,内外侧引物质量比6∶1,反应温度63℃,反应时间50 min。优化后的LAMP检测方法可特异性地检出余甘子间座壳菌(D.phoenicicola),检测灵敏度可达0.01 ng/μL,且在实际应用中准确率高达100%。【结论】首次建立了余甘子果实斑点病致病菌间座壳菌LAMP可视化快速检测方法,该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操作简单,可用于田间余甘子果实斑点病菌的快速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甘子 间座壳菌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 灵敏性 特异性 可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层含水率对CO_(2)等压扩散置换CH_(4)效应的影响研究
3
作者 陈立伟 王东杰 +2 位作者 边乐 刘媛 李晓华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87-96,共10页
为了研究水分对煤层注CO_(2)置换CH_(4)效应的影响,采用自主研发的含瓦斯多元气体置换实验系统进行不同含水率煤对CH_(4)和CO_(2)的吸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煤中水分的存在不影响CH_(4)和CO_(2)等温吸附曲线的规律以及煤吸附CH_(4)和CO_... 为了研究水分对煤层注CO_(2)置换CH_(4)效应的影响,采用自主研发的含瓦斯多元气体置换实验系统进行不同含水率煤对CH_(4)和CO_(2)的吸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煤中水分的存在不影响CH_(4)和CO_(2)等温吸附曲线的规律以及煤吸附CH_(4)和CO_(2)能力大小的排序;相同吸附平衡压力下,随着煤样含水率的增加,CH_(4)和CO_(2)吸附量逐渐减小,水分对煤吸附CH_(4)的抑制率大于煤吸附CO_(2)的抑制率,这说明水分对煤吸附弱吸附性气体的抑制程度更大。在进行等压扩散条件下不同含水率煤的注CO_(2)置换CH_(4)实验时,发现,相同含水率条件下,随着吸附平衡压力的增加,CH_(4)的置换量和置换率不断增加,而CO_(2)注置比不断减小,CH_(4)的置换效果较好,而CO_(2)的利用率较低。同一吸附平衡压力下,随着煤样含水率的增加,CO_(2)储存量不断减少,与CH_(4)置换量对比发现,相同条件下,CO_(2)在煤体中的储存量始终高于CH_(4)的置换量;当煤样含水率不变时,吸附平衡压力升高,煤样中CO_(2)储存量和CH_(4)置换量均随之变大,且CO_(2)在煤体中的储存量也始终高于CH_(4)的置换量。同一吸附平衡压力下,随着煤样含水率的增加,CH_(4)的置换量和置换率及CO_(2)注置比表现出下降的趋势,水分对CO_(2)置换煤中CH_(4)起抑制作用,煤样含水率越大,置换效果越差,抑制程度越高;CO_(2)注置比下降梯度较小,程度不明显,水分对其影响较小。该研究成果进一步完善影响煤对气体吸附解吸因素的理论分析,将为注气抽采煤层气的工程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等温吸附 等压扩散 水分 置换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AMP技术的番茄灰霉病早期快速检测
4
作者 赵芊 李文 +3 位作者 李西柳 贾振华 封晓娟 宋水山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4-91,共8页
由灰葡萄孢菌引起的番茄灰霉病是番茄主要病害之一,对番茄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影响。为了对番茄灰霉病进行早期快速检测,以灰葡萄孢菌的ACTIN基因为靶基因,基于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设计... 由灰葡萄孢菌引起的番茄灰霉病是番茄主要病害之一,对番茄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影响。为了对番茄灰霉病进行早期快速检测,以灰葡萄孢菌的ACTIN基因为靶基因,基于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设计并筛选出一组LAMP特异性引物,优化其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实现对灰葡萄孢菌的快速等温扩增。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和SYBR GreenⅠ可视化分析,确定BstⅡDNA聚合酶、dNTPs的最佳用量和内外引物最佳比例分别为0.6 U/μL、1.25 mmol/L、2∶1,在61℃反应40 min即可特异性检测出灰葡萄孢菌,其灵敏度可达100 ag/μL,是普通PCR检测灵敏度的106倍。将该方法应用于番茄病害检测时,其对灰葡萄孢菌的孢子检出限达到20个/mL,且可在番茄被侵染4 d、尚无明显灰霉病感病表型的番茄叶片中检测出来,可用于番茄灰霉病的早期快速、灵敏、可视化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 灰葡萄孢菌 灰霉病 环介导等温扩增 ACTIN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酸锂体系中D401螯合树脂对Ca^(2+)、Mg^(2+)的吸附机理及行为
5
作者 杜金晶 马嘉艺 +5 位作者 李小鹏 王东博 冯笑 朱军 左恒 王斌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2-202,共11页
盐湖副产物粗制磷酸锂因杂质钙镁含量超标而无法充当合成磷酸铁锂的锂源,并且经过初步沉淀除杂后,杂质钙镁含量仍不达标,钙镁的去除难度随之增大。对此,本文模拟同等比例磷酸锂溶液体系,利用热力学和动力学研究D401螯合树脂对其中的钙... 盐湖副产物粗制磷酸锂因杂质钙镁含量超标而无法充当合成磷酸铁锂的锂源,并且经过初步沉淀除杂后,杂质钙镁含量仍不达标,钙镁的去除难度随之增大。对此,本文模拟同等比例磷酸锂溶液体系,利用热力学和动力学研究D401螯合树脂对其中的钙镁的吸附效果,发现D401螯合树脂对磷酸盐体系中的钙镁具有较高的选择性吸附,吸附过程属于单分子层吸附、可自发进行,且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受微观颗粒内扩散和化学反应协同控制;当动态吸附溶液流速为12 BV/h时,钙镁去除率分别为66.67%、70.25%,锂损失率为1.22%,该研究对D401螯合树脂深度脱除磷酸锂中的钙镁杂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锂 等温吸附模型 吸附动力学 离子交换 除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熔体温度对聚合物双腔微管挤出成型的影响
6
作者 邓小珍 陈天荣 +5 位作者 纪海波 王自赟 肖兵 刘萍先 刘国亮 钟世开 《塑性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4-130,共7页
以聚合物双腔微管为研究对象,采用PTT黏弹本构方程和Arrhenius黏度与温度关系方程,建立了双腔微管三维非等温挤出流动数值模型,并运用有限元方法进行了数值求解。通过分析传统和气辅两种不同挤出方式下口模内外熔体速度场、压力场和法... 以聚合物双腔微管为研究对象,采用PTT黏弹本构方程和Arrhenius黏度与温度关系方程,建立了双腔微管三维非等温挤出流动数值模型,并运用有限元方法进行了数值求解。通过分析传统和气辅两种不同挤出方式下口模内外熔体速度场、压力场和法向应力场的异同,探究了熔体温度对聚合物双腔微管挤出成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传统挤出成型中,熔体温度升高对双腔微管的型腔圆度提高及壁厚变厚有积极作用,但对微管外轮廓圆度的影响不明显,其中微管型腔椭圆度从16.3%降至7.14%,而在气辅挤出成型中,微管圆度和壁厚始终保持稳定,不受熔体温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腔微管 气辅挤出成型 椭圆度 非等温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禽细小病毒LAMP及其可视化通用检测方法的建立
7
作者 戴银 周慧琴 +9 位作者 谷思琴 胡晓苗 王洁茹 殷冬冬 尹磊 沈学怀 潘孝成 赵瑞宏 周学利 侯宏艳 《中国兽医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3-68,共6页
为了建立鹅细小病毒(GPV)和番鸭细小病毒(MDPV)通用的检测方法,本试验以GPV和MDPV两种水禽细小病毒的NS基因保守序列作为靶标,设计了1组特异性引物,优化建立了水禽细小病毒的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和LAMP-羟基萘酚蓝(HNB)可视化通用检测... 为了建立鹅细小病毒(GPV)和番鸭细小病毒(MDPV)通用的检测方法,本试验以GPV和MDPV两种水禽细小病毒的NS基因保守序列作为靶标,设计了1组特异性引物,优化建立了水禽细小病毒的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和LAMP-羟基萘酚蓝(HNB)可视化通用检测方法,并对2种方法的特异性和灵敏性进行检测。采用常规PCR、LAMP和LAMP-HNB对10份水禽临床样品进行检测,以评估2种方法的实用性。结果显示,LAMP方法的最佳反应温度为65℃、反应时间为60 min。2种方法仅能扩增GPV和MDPV,而对其他5种常见水禽病毒的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最低检出浓度均为1×10-5ng/μL。2种方法与常规PCR的检测结果一致,符合率达100%。结果表明,建立的LAMP方法和LAMP-HNB可视化方法具有灵敏性好、特异性高、仪器要求低和可视化等优点,可为水禽细小病毒的现场快速检测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鹅细小病毒(GPV) 番鸭细小病毒(MDPV) NS基因 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 可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相场法的非等温气-水两相驱替特征研究
8
作者 左伟芹 崔佩雯 +3 位作者 刘彦伟 韩红凯 李利文 罗予阳 《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61-272,共12页
为了阐明在非等温条件下多孔介质中气-水两相动态驱替特征,使用一种基于Navier-Stokes方程、Cahn-Hilliard方程耦合下的两相流数值方法,与表面张力模型、传热模型相结合,完成了对流体动力学和传热的定量计算,同时利用表征真实孔隙特征... 为了阐明在非等温条件下多孔介质中气-水两相动态驱替特征,使用一种基于Navier-Stokes方程、Cahn-Hilliard方程耦合下的两相流数值方法,与表面张力模型、传热模型相结合,完成了对流体动力学和传热的定量计算,同时利用表征真实孔隙特征下的非均质模型,实现了多孔介质内非等温热-流耦合下两相流动过程的精准表征.通过求解Cahn-Hilliard方程精准模拟相分离的演化特征,利用Navier-Stokes方程完成对流体速度及压力的相关计算,结合传热方程获取各个时刻的温度分布;联合流动耦合和温度耦合的节点,实现质量、动量及能量方面的全耦合;算法使用自适应网格法,使网格点分布始终与物理解耦合,提高了解的高精度性.研究表明:大孔中流体压力变化态势平稳,孔喉狭窄处流体速度较大且波动剧烈;注气压力增加,气体突破时间缩短,温度的热传导速率加快,驱替效率在气体突破后呈下降趋势;注气压力较高会加剧水对气体流动能力的干扰,当注气压差满足气相可进入细小孔隙,同时受流动干扰相对较小时,驱水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场法 非等温流动 驱替 多孔介质 渗流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a-Ni-Cu三元体系中的柯肯达尔效应及互扩散机制
9
作者 王楠 宁炳坤 +3 位作者 耿纪华 王晓龙 赵秦阳 陈永楠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09-1219,共11页
本文基于试验及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了Ta-Ni-Cu体系在等温扩散期间的柯肯达尔效应及互扩散行为,揭示了柯肯达尔缺陷形成的不平衡扩散机制。结果表明,等温扩散期间Ta-Ni-Cu体系由于不平衡扩散在Ni-Cu界面上产生了柯肯达尔孔洞,而在Ni-Ta... 本文基于试验及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了Ta-Ni-Cu体系在等温扩散期间的柯肯达尔效应及互扩散行为,揭示了柯肯达尔缺陷形成的不平衡扩散机制。结果表明,等温扩散期间Ta-Ni-Cu体系由于不平衡扩散在Ni-Cu界面上产生了柯肯达尔孔洞,而在Ni-Ta界面则没有明显的柯肯达尔缺陷。柯肯达尔缺陷与不平衡扩散时的互扩散系数相关,Ni-Cu体系的互扩散系数比Ni-Ta体系的高4~5个数量级,由此促进了Ni-Cu界面组分元素的不平衡扩散,使柯肯达尔孔洞更易产生和聚集。分子动力学模拟表明,等温扩散中Ni-Ta扩散层由于Ni3Ta金属间化合物的形成使得元素分布呈有序排列,而Ni-Cu扩散层中形成了Cu_(0.81)Ni_(0.19)固溶体,其元素呈无序分布状态,这种扩散层能够阻碍Cu原子运动,由此产生不平衡扩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Ni-Cu体系 柯肯达尔缺陷 等温扩散 扩散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等温时效对Cu-Sn IMC焊点的组织与性能影响
10
作者 孙磊 王文昊 +3 位作者 王静 虞佳鑫 张亮 姜加伟 《焊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2-88,共7页
采用瞬时液相键合工艺制备芯片叠层互连用Cu-Sn金属间化合物(intermetallic compound,IMC)焊点,对IMC焊点进行150℃等温时效处理,研究时效条件下纳米Al颗粒对Cu-Sn IMC焊点的组织演化规律及力学性能.结果表明,添加微量的纳米Al颗粒可有... 采用瞬时液相键合工艺制备芯片叠层互连用Cu-Sn金属间化合物(intermetallic compound,IMC)焊点,对IMC焊点进行150℃等温时效处理,研究时效条件下纳米Al颗粒对Cu-Sn IMC焊点的组织演化规律及力学性能.结果表明,添加微量的纳米Al颗粒可有效抑制键合Cu-Sn IMC焊点中界面层的过快生长和空洞的产生,经等温时效处理后,Cu-Sn-Cu和Cu-Sn0.3Al-Cu IMC焊点中Cu3Sn界面层均逐渐增厚,但是Cu-Sn0.3Al-Cu IMC焊点中Cu3Sn层的生长速率始终低于Cu-Sn-Cu焊点,且空洞数量也明显少于Cu-Sn-Cu焊点.当等温时效300 h时,两种IMC焊点的抗剪强度为23.1和26.5 MPa,随着时效时间增加到1500 h后,两种IMC焊点的抗剪强度下降到13.4和17.6 MPa,分别下降44.2%和35.3%.在时效初始阶段,Cu-Sn-Cu和Cu-Sn0.3Al-Cu IMC焊点的断口形貌呈现穿晶断裂,随着时效时间的增加,Cu-Sn-Cu IMC焊点的断口形貌逐渐转变为沿晶断裂.对于Cu-Sn0.3Al-Cu IMC焊点,断口形貌仍为穿晶断裂.创新点:(1)通过添加纳米Al颗粒抑制芯片堆叠互连IMC焊点中界面层的生长和空洞的产生.(2)分析了等温时效条件下IMC焊点的组织演化规律及力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封装 金属间化合物焊点 等温时效 组织演化 抗剪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造纸法烟草薄片与天然烟叶吸湿-解湿行为差异性研究
11
作者 李自娟 冯东民 +8 位作者 陈娇娇 赵海洋 刘玉斌 孙朔 吕萱 马燕玲 高杨 李宜馨 李晓 《中国造纸》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5-91,119,共8页
采用多种模型对天然烟叶与烟草薄片在制丝生产线环境下的等温吸湿-解湿行为进行拟合,借助最优等温吸湿模型与解湿动力学模型,对其等温吸湿-解湿行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DLP模型对天然烟叶与烟草薄片的等温吸湿行为拟合效果最好,二者的... 采用多种模型对天然烟叶与烟草薄片在制丝生产线环境下的等温吸湿-解湿行为进行拟合,借助最优等温吸湿模型与解湿动力学模型,对其等温吸湿-解湿行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DLP模型对天然烟叶与烟草薄片的等温吸湿行为拟合效果最好,二者的等温吸湿线分别为Ⅲ型和Ⅱ型,等温吸湿行为有较大差异;烟草薄片的吸湿滞后现象不明显,而天然烟叶在相对湿度较低时,吸湿滞后现象明显。Page模型对天然烟叶与烟草薄片的解湿过程拟合效果最好;在干燥前期,温度升高加快了烟叶的解湿速率,而在干燥后期,温度升高使得解湿速率降低;相同环境下,烟草薄片的失水速率高于天然烟叶。经验证,Page模型对烟草薄片与天然烟叶含水率的理论值和实测值相对误差均在5%内,能够较好地预测其在实际生产环境下的解湿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草薄片 天然烟叶 等温吸湿 解湿动力学 环境温湿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等温热处理对Mg-x Zn-0.3La-0.3Si镁合金组织的影响
12
作者 黄晓锋 贺光亮 +3 位作者 陈宣宇 张鑫涛 陶伟 何丹丹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共8页
采用等温热处理法对Mg-9Zn-0.3La-0.3Si合金进行不同时间与不同温度的热处理,研究了保温温度与保温时间对Mg-9Zn-0.3La-0.3Si合金非枝晶组织演变的影响,并分析非枝晶颗粒的形成机理.结果表明:等温热处理可以将Mg-9Zn-0.3La-0.3Si合金铸... 采用等温热处理法对Mg-9Zn-0.3La-0.3Si合金进行不同时间与不同温度的热处理,研究了保温温度与保温时间对Mg-9Zn-0.3La-0.3Si合金非枝晶组织演变的影响,并分析非枝晶颗粒的形成机理.结果表明:等温热处理可以将Mg-9Zn-0.3La-0.3Si合金铸态枝晶组织转变为球状的非枝晶颗粒组织.合金在585℃保温30 min时获得的非枝晶组织最为理想,其固相率、形状因子和颗粒平均尺寸分别为74%、1.32及63.59μm.随着保温时间的延长或保温温度的增加,非枝晶颗粒平均尺寸和形状因子先减小后增大,非枝晶组织的固相率持续降低.非枝晶组织演变主要分为初始粗化、枝晶熔断和晶粒球化、颗粒合并及熟化3个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g-Zn-La-Si镁合金 半固态 等温热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圆环病毒3型LAMP-PfAgo检测方法的建立
13
作者 祁钊 余相宇 +1 位作者 陈魏圆 宋祥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31,共10页
【目的】利用PfAgo蛋白结合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建立一种新的PCV3检测方法LAMP-PfAgo法,用于PCV3的快速鉴别诊断。【方法】PCR扩增PCV3 Rep基因,构建重组阳性质粒pMD19-T-PCV3-Rep,对其进行PCR和测序鉴定。根据PCV3 Rep基因的保守... 【目的】利用PfAgo蛋白结合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建立一种新的PCV3检测方法LAMP-PfAgo法,用于PCV3的快速鉴别诊断。【方法】PCR扩增PCV3 Rep基因,构建重组阳性质粒pMD19-T-PCV3-Rep,对其进行PCR和测序鉴定。根据PCV3 Rep基因的保守区域设计PCV3-T1~PCV3-T4等4组引物(每组包括1对内引物和1对外引物),以pMD19-T-PCV3-Rep为模板进行LAMP,筛选最佳引物组,并对LAMP反应的Mg ^(2+)浓度、内外引物浓度、反应温度、反应时间进行优化。根据PCV3 Rep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PCV3-gs1~PCV3-gs5等5组gDNAs和一条特异性探针,进行LAMP-PfAgo反应,筛选最佳的gDNAs,并对LAMP-PfAgo反应体系中PfAgo蛋白浓度、gDNAs浓度、Mn 2+浓度和反应时间进行优化。对该LAMP-PfAgo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进行评价;并用该方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疑似感染PCV3的46份临床样品进行检测,比较结果的一致性。【结果】重组阳性质粒pMD19-T-PCV3-Rep PCR和测序均获得了891 bp的序列,表明重组阳性质粒构建成功。LAMP最佳引物为PCV3-T1,最佳Mg ^(2+)终浓度为6 mmol/L,最佳内外引物终浓度分别为1.6和1.2μmol/L,最适的反应温度65℃,最佳反应时间60 min。使用优化后的LAMP反应条件对PCV3 Rep基因保守序列进行扩增,并将其用于后续试验。LAMP-PfAgo反应最佳的gDNAs为PCV3-gs1;优化后的PfAgo蛋白终浓度为40 U/μL,gDNAs终浓度为1.50μmol/L,Mn 2+终浓度为1.50 mmol/L,反应时间为30 min。LAMP-PfAgo法的灵敏度为10拷贝/μL,且与猪圆环病毒2型、猪细小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猪瘟病毒及猪伪狂犬病毒等常见猪源病原核酸无交叉反应。临床样本检测结果显示,LAMP-PfAgo法与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结果的符合率为100%。【结论】基于PfAgo蛋白结合LAMP技术建立了对PCV3的核酸检测方法,该方法灵敏度高和特异性强,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圆环病毒3型 PfAgo 环介导等温扩增 即时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在牛病毒性腹泻检测中的应用
14
作者 周娴 陈文钦 +5 位作者 王雯熙 孙智武 张苗苗 郭妮妮 宋先荣 吴修竹 《养殖与饲料》 2025年第5期41-46,共6页
[目的]基于环介导等温扩增(loop 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技术,研究1种快速、灵敏检测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BVDV)检测方法,为牛病毒性腹泻的快速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参考GenBank上BVDV序列,... [目的]基于环介导等温扩增(loop 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技术,研究1种快速、灵敏检测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BVDV)检测方法,为牛病毒性腹泻的快速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参考GenBank上BVDV序列,依据BVDV的结构蛋白5'-UTR保守序列设计出多组引物探针,从中优选出1组扩增效果最佳的引物探针,经过优化反应体系和退火温度,建立BVDV的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检测方法。随后对该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进行了评估,并应用该检测方法进行临床样品检测。[结果]所建立的LAMP方法展现出高度特异性,仅对BVDV产生扩增信号,与牛常见病原(如口蹄疫、沙门氏菌等)无交叉反应;通过梯度稀释重组质粒验证,其检测灵敏度为102 copies/μL,较常规PCR提升10倍;临床样本检测结果与PCR法完全一致(符合率100%)。[结论]本研究建立的BVDV LAMP检测方法敏感性高、特异性强,适用于牛病毒性腹泻病的临床诊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 快速检测 临床诊治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麻籽多肽靶向抑制胰脂肪酶/胆固醇酯酶的分子作用机制 被引量:1
15
作者 尹浩 朱将雄 +3 位作者 赵海云 钟宇 王丹凤 邓云 《食品科学》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8-49,共12页
采用酶活动力学、联合抑制、荧光光谱、等温滴定量热法和分子对接等技术系统探究两种多肽(APAM和RLPA)对胰脂肪酶(pancreatic lipase,PL)和胆固醇酯酶(cholesterol esterase,CE)活性调控效果及分子结合机制。结果表明,RLPA对PL和CE具有... 采用酶活动力学、联合抑制、荧光光谱、等温滴定量热法和分子对接等技术系统探究两种多肽(APAM和RLPA)对胰脂肪酶(pancreatic lipase,PL)和胆固醇酯酶(cholesterol esterase,CE)活性调控效果及分子结合机制。结果表明,RLPA对PL和CE具有更强的抑制活性,其半抑制浓度分别为(79.62±3.20)μmol/L和(301.27±14.40)μmol/L。抑制动力学分析表明APAM对两种酶的抑制机制为竞争性抑制,而RLPA则为混合性抑制。联合抑制表明APAM和RLPA在低浓度下均可与奥利司他协同抑制PL和CE,但在高浓度下协同作用减弱,甚至出现拮抗现象。荧光光谱结果表明两种多肽可以通过与PL和CE发生结合产生静态猝灭,改变了酶中脂肪族氨基酸的疏水环境。等温滴定量热法证明多肽与酶的结合过程是自发且放热,主要通过氢键和静电相互作用实现。分子对接模拟进一步分析表明氢键、盐桥和阳离子-π相互作用在多肽与酶的结合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项研究丰富了对多肽与PL和CE的相互作用机制的认识,为开发基于汉麻籽蛋白的功能性食品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质消化酶 抑制机制 荧光光谱 等温滴定量热法 分子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速对等温活塞压缩系统的影响分析
16
作者 吴博 任腾 +2 位作者 闫泳利 许未晴 谷艳玲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155-159,179,共6页
等温活塞多孔介质和液体之间存在流动阻力,系统克服阻力做的功会抵消等温活塞由于增强换热而节省的能量,且这一现象表现出显著的转速依赖性。为了探究转速对等温活塞内部流动阻力以及压缩效率的影响规律,基于面心立方结构假设,建立流动... 等温活塞多孔介质和液体之间存在流动阻力,系统克服阻力做的功会抵消等温活塞由于增强换热而节省的能量,且这一现象表现出显著的转速依赖性。为了探究转速对等温活塞内部流动阻力以及压缩效率的影响规律,基于面心立方结构假设,建立流动阻力数学模型,定义等温活塞的节能率和系统压缩效率。通过分析转速对阻力的影响,综合评价等温活塞的节能性能。结果表明:随着转速的增加,阻力功的变化率也随之增加,阻力功占总功的比例逐渐增大,等温活塞压缩系统的节能率和效率逐渐下降;当压缩比为7、节能率为0时,等温活塞压缩系统的最高转速为650 r/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缩空气储能 等温压缩 等温活塞 阻力 转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2CrMo4钢的高温变形行为及本构模型 被引量:1
17
作者 窦存超 孙振栋 +5 位作者 郭宁 沈德鹏 刘哲 程林 刘永超 唐炳涛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7-85,共9页
采用Gleeble热模拟试验机进行等温压缩实验(变形量60%),测得温度(950~1200℃)和应变速率(0.001~1 s^(-1))下42CrMo4钢的真应力-应变曲线。结果显示,其流变应力曲线在大多变形条件下表现出动态再结晶的特征,流变应力随变形温度的降低和... 采用Gleeble热模拟试验机进行等温压缩实验(变形量60%),测得温度(950~1200℃)和应变速率(0.001~1 s^(-1))下42CrMo4钢的真应力-应变曲线。结果显示,其流变应力曲线在大多变形条件下表现出动态再结晶的特征,流变应力随变形温度的降低和应变速率的升高而增大。计算得到其热变形激活能为382.5122 kJ/mol,并构建了“两段式”高温流动应力模型,模型计算值与实验值相关系数高达0.99784。用作图法求解加工硬化率,确定了临界应变和峰值应变,得到了42CrMo4钢热变形特性的动态再结晶数学模型。将高温流动应力模型和微观组织演变模型嵌入Deform 3D二次开发子程序,对某工件镦粗成形进行数值模拟,获得其平均晶粒尺寸和动态再结晶分数。结果表明,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性较好,验证了本文建立的42CrMo4钢的本构方程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2CrMo4 等温压缩 流变应力 本构方程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压烧结TiC陶瓷的高温氧化行为
18
作者 谢冯旻煜 尹健 +3 位作者 熊翔 汪帅 汤磊 张红波 《材料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3-152,共10页
TiC陶瓷的长期抗氧化性是其航天航空领域应用的关键参数,必须在高温和各种气流环境下进行细致的评估。采用热压烧结法制备TiC单相陶瓷,通过热重-差示扫描热分析仪(TG-DSC)分析TiC陶瓷室温至1500℃的非等温氧化性能。通过管式氧化炉分析... TiC陶瓷的长期抗氧化性是其航天航空领域应用的关键参数,必须在高温和各种气流环境下进行细致的评估。采用热压烧结法制备TiC单相陶瓷,通过热重-差示扫描热分析仪(TG-DSC)分析TiC陶瓷室温至1500℃的非等温氧化性能。通过管式氧化炉分析TiC陶瓷在不同环境(温度:1000,1200,1500℃,气氛:静态空气,单向空气流,低氧分压气流)下的等温氧化性能,采用单位面积质量变化表征其氧化速率。结果表明:TiC陶瓷在1200~1500℃时的扩散活化能约为378.78 kJ/mol,反应活化能约为17.82 kJ/mol。TiC陶瓷氧化后,具有TiO_(2)氧化层、TiC_(x)O_(y)中间层和TiC基体3层结构。氧化动力学结果表明:TiC陶瓷在1200℃时氧化速率由反应速率控制,在1500℃时由氧的扩散控制,而在1000℃时初始阶段(前100 min)为扩散控制,之后则为反应控制。在低氧分压的气流环境下,TiC陶瓷高温氧化的反应速率和扩散速率均受到抑制,可以形成较为致密的TiO_(2)氧化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C陶瓷 热压烧结 非等温氧化 等温氧化 低氧分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棘果渣膳食纤维对丙烯酰胺的吸附特性 被引量:1
19
作者 崔蔚然 吕孟玲 +3 位作者 白红雨 孙悦 王慧 邵美丽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61-368,共8页
本文旨在探究沙棘果渣膳食纤维(Dietary fiber,DF)吸附丙烯酰胺(Acrylamide,AA)的影响因素和吸附稳定性,同时利用等温吸附模型和动力学模型对沙棘果渣DF吸附AA过程进行拟合。结果表明,随着沙棘果渣DF添加量增加、吸附时间延长,吸附率不... 本文旨在探究沙棘果渣膳食纤维(Dietary fiber,DF)吸附丙烯酰胺(Acrylamide,AA)的影响因素和吸附稳定性,同时利用等温吸附模型和动力学模型对沙棘果渣DF吸附AA过程进行拟合。结果表明,随着沙棘果渣DF添加量增加、吸附时间延长,吸附率不断增大;随着AA浓度、体系温度、体系pH增加,吸附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当沙棘果渣DF添加量8 mg/mL、AA 4μg/mL、pH5、温度35℃、作用时间8 h时,吸附率最大,此时吸附量为44.8μg/g。且沙棘果渣DF-AA复合物具有较好的体内外稳定性。在胃环境中,当pH1.5~2.5、消化时间1~2 h时,沙棘果渣DF-AA复合物比较稳定,AA释放率为0~12.28%;在肠环境中,胆盐浓度0.1%,消化时间3 h时,沙棘果渣DF-AA复合物稳定性最好,AA释放率为14.75%。另外,Langmuir(R^(2)=0.93)、Freundlich(R^(2)=0.90)2种等温吸附模型及拟二级动力学模型(R^(2)=0.94)均能够很好地拟合沙棘果渣DF吸附AA过程,表明该吸附过程既存在物理吸附,又存在化学吸附。本研究可为沙棘DF在AA吸附脱毒方面的应用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棘果渣膳食纤维 丙烯酰胺 吸附 体外模拟消化 等温吸附模型 吸附动力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酸等温扩增方法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综述 被引量:2
20
作者 郭雨湄 贾振军 刘瑞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435-448,共14页
随着全球食品安全问题日益严重,开发快速且灵敏的检测技术显得尤为重要。核酸等温扩增技术因其高效、快速和操作简便的特点,在食品安全检测领域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该文系统阐释了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滚环扩增技术、重组酶聚合酶扩增... 随着全球食品安全问题日益严重,开发快速且灵敏的检测技术显得尤为重要。核酸等温扩增技术因其高效、快速和操作简便的特点,在食品安全检测领域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该文系统阐释了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滚环扩增技术、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酶促重组等温扩增技术、等温链置换技术、核酸多臂引物和环优化技术等核酸等温扩增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领域的应用现状,涵盖主要类型、基本原理、具体应用、与其他技术结合的优势以及未来发展趋势。通过分析近年来的研究成果,旨在为食品安全检测领域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进一步促进相关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 滚环扩增技术 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 酶促重组等温扩增技术 等温链置换技术 核酸多臂引物和环优化技术 食品安全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