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25篇文章
< 1 2 1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heology-morphology relationship in polystyrene/poly(methyl methacrylate) blends
1
作者 罗卫华 周南桥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08年第S1期72-75,共4页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heological properties and morphology of immiscible polystyrene(PS)/poly(methyl methacrylate)(PMMA) blends was studied.The blends were prepared using a twin screw extruder.A single screw extru...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heological properties and morphology of immiscible polystyrene(PS)/poly(methyl methacrylate)(PMMA) blends was studied.The blends were prepared using a twin screw extruder.A single screw extruder equipped with a slit die was used to perform shear flow measurements of PS/PMMA blends.Morphological examinations were conducted on the cryogenically fractured and extracted samples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elt viscosity of PS/PMMA blend decreases with increasing shear stress,which is attributed to not only the disentanglement of macromolecules but also the reduction in the domain size and the resultant increase of the interfacial area.The power-law index of the blend melt is lower than any of its component melt,suggesting that deformation and breakup of the dispersed phase increase the dependence of the melt viscosity on the shear stress.The blend whose domain size decreases at a faster rate with increasing shear stress,exhibits a strong shear rate dependence on the melt viscosity.The comparison of the morphologies of samples before and after the slit section of the die indicates that the morphology of the blend has a quick response to shear flow,the coalescence of the dispersed drops is predominant for blends at low shear rat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LYSTYRENE polylmethyl methacrylate BLEND RHEOLOGICAL properti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methacrylate matrix resin bearing o-nitrobenzyl group
2
作者 郭玲香 管婧 +1 位作者 林保平 杨洪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9期3296-3301,共6页
The matrix polymer PTBCHNB bearing o-nitrobenzyl group was successfully synthesized by copolymerization of tertiary-butyl methacrylate(TBMA), cyclohexyl methacrylate(CHMA) and o-nitrobenzyl methacrylate(NBMA) via reve... The matrix polymer PTBCHNB bearing o-nitrobenzyl group was successfully synthesized by copolymerization of tertiary-butyl methacrylate(TBMA), cyclohexyl methacrylate(CHMA) and o-nitrobenzyl methacrylate(NBMA) via reversible addition fragmentation chain transfer(RAFT) polymerization method. PTBCHNB was characterized by FTIR, 1HNMR, GPC and DSC. After UV irradiation, the o-nitrobenzyl groups of PTBCHNB were photocleaved and the resulting carboxyl groups were highly alkali soluble, and PTBCHNB was converted to PCHIBMA bearing carboxyl groups. So, the matrix polymer could be etched by mild alkali solution with no requirements of photoacid generators and other diverse additives. The photocleavable behaviors of PTBCHNB were determined by FTIR, 1H NMR and TGA analysis. The resist formulated with PTBCHNB and cast in THF solution showed square pattern of 10 μm×10 μm using a mercury-xenon lamp in a contact printing mode and tetramethyl-ammonium hydroxide aqueous solution as a develop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OTORESISTS o-nitrobenzyl methacrylate tertiary-butyl methacrylate reversible addition fragmentation chain transf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ffect of catalyst on formation of poly(methyl methacrylate) brushes by surface initiated atom transfer radical polymerization
3
作者 刘辉 周晚珠 +3 位作者 叶红齐 韩凯 侯世川 张欣悦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4年第8期3049-3056,共8页
Poly (methyl methacrylate) (PMMA) brushes were synthesized from silicon wafers via surface initiated atom transfer radical polymerization (SI-ATRP). Energy disperse spectroscopy (EDS) and atomic force microsco... Poly (methyl methacrylate) (PMMA) brushes were synthesized from silicon wafers via surface initiated atom transfer radical polymerization (SI-ATRP). Energy disperse spectroscopy (EDS) and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AFM) confirmed that PMMA brushes were successfully prepared on the silicon wafers, and the surface became more hydrophobic according to the contact angle of 69~. It is found that CuCI/1, 1, 4, 7, 10, 10-hexamethyl triethylenetetramine (HMTETA) system is more suitable than CuBr/N, N, N′, N″, N′″-pentamethyl diethylenetriamine (PMDETA) system to control the free radical polymerization of MMA in solution. Nevertheless, better control on the thickness of PMMA brushes was achieved in CuBr/PMDETA than in CuC1/HMTETA due to higher activity and better reversibility of the former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ly (methyl methacrylate atom transfer radical polymerization silicon wafer CATALYS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基丙烯酸羟乙酯对丙烯酸镁/钠复配注浆料的改性研究
4
作者 谷亚新 兰惟庆 +1 位作者 刘运学 范兆荣 《化学研究与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145-2152,共8页
针对丙烯酸盐注浆材料易干缩,与基层粘附性不足的问题,向丙烯酸镁/钠复配溶液中引入甲基丙烯酸羟乙酯,旨在增强复合凝胶体的保水性和与基层的粘附性。以30%丙烯酸镁/钠复配溶液为主液,过硫酸铵-三乙醇胺为氧化还原体系,研究加入不同量... 针对丙烯酸盐注浆材料易干缩,与基层粘附性不足的问题,向丙烯酸镁/钠复配溶液中引入甲基丙烯酸羟乙酯,旨在增强复合凝胶体的保水性和与基层的粘附性。以30%丙烯酸镁/钠复配溶液为主液,过硫酸铵-三乙醇胺为氧化还原体系,研究加入不同量的甲基丙烯酸羟乙酯(HEMA)对凝胶体固化时间、保水性、力学性能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HEMA后,凝胶体固化时间延长,粘接强度大幅度提高至70Mpa;拉伸强度和保水性均有提高,体积收缩率由55%降低至3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烯酸镁/钠 甲基丙烯酸羟乙酯 氧化还原体系 保水性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润滑油添加剂桐油酸衍生物的合成及性能
5
作者 丁丽芹 张彦平 +3 位作者 钟又皆秀 梁生荣 钟汉斌 徐海升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42-552,共11页
以桐油酸(EA)为原料,引入第二单体甲基丙烯酸苄酯(BzMA),采用Schlenk技术合成了桐油酸-甲基丙烯酸苄酯共聚物(PEBz)和桐油-甲基丙烯酸苄酯共聚物(PTBz),采用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表征共聚物的结构,采用凝胶渗透色谱仪测定共聚物的相... 以桐油酸(EA)为原料,引入第二单体甲基丙烯酸苄酯(BzMA),采用Schlenk技术合成了桐油酸-甲基丙烯酸苄酯共聚物(PEBz)和桐油-甲基丙烯酸苄酯共聚物(PTBz),采用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表征共聚物的结构,采用凝胶渗透色谱仪测定共聚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多分散性指数,采用热重分析仪测定共聚物的热稳定性,并对共聚物的抗磨和降凝性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在单体质量比m(EA)∶m(BzMA)为2∶8、引发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质量分数1.5%、反应温度80℃、反应时间10 h的条件下,PEBz收率为52.98%,相对分子质量为3.388×10^(4),多分散性指数为1.5。在润滑油馏分(350~395℃)中添加质量分数1.0%的PEBz后,磨斑直径降低0.584 mm,凝点降低14℃。PEBz抗磨和降凝效果均优于PTBz,可作为一种兼有抗磨和降凝双重功能的润滑油添加剂代替传统石油基润滑油添加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桐油 桐油酸 甲基丙烯酸苄酯 共聚物 抗磨 降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FO-b-PMMA_(2)的制备及对蓝光稳定性的提升
6
作者 程进 刘长春 单玉华 《合成树脂及塑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1-25,共5页
合成末端为2,6-(特丁基二甲基硅氧-乙氧基)-碘苯的聚芴(记作PFO-1),进一步通过其衍生物引发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得到聚芴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的AB_(2)型嵌段共聚物(PFO-b-PMMA_(2)),并研究了其结构与性能。结果表... 合成末端为2,6-(特丁基二甲基硅氧-乙氧基)-碘苯的聚芴(记作PFO-1),进一步通过其衍生物引发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得到聚芴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的AB_(2)型嵌段共聚物(PFO-b-PMMA_(2)),并研究了其结构与性能。结果表明:PFO-1嵌段聚合度约48,PMMA聚合度约430;玻璃化转变温度由PFO-1的59℃升至PFO-b-PMMA_(2)的64℃;共聚物的溶液态与膜态主吸收峰基本保持不变,PFO-b-PMMA_(2)的蓝光稳定性较PFO-1明显提高;电子迁移率由PFO-1的4.5×10^(-7)cm^(2)/(V·s)略升至PFO-b-PMMA_(2)的6.3×10^(-7)cm^(2)/(V·s);接入PMMA可削弱聚芴分子链间的相互作用,同时保留其优异的电子传输与光学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B_(2)型嵌段共聚物 聚芴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热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字图像相关的PMMA有限宽板圆孔应力集中研究
7
作者 刘雯雯 王得志 +1 位作者 段琨煜 王志 《工程塑料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7-84,101,共9页
有机玻璃[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因其优异的性能在许多领域都得到广泛应用,以其为原材料的开孔构件会因孔边应力集中而导致结构的强度降低甚至失效。目前对于无限大板下圆孔应力集中的理论分析已经成熟,但对于有限宽板,由于自由边界... 有机玻璃[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因其优异的性能在许多领域都得到广泛应用,以其为原材料的开孔构件会因孔边应力集中而导致结构的强度降低甚至失效。目前对于无限大板下圆孔应力集中的理论分析已经成熟,但对于有限宽板,由于自由边界和有限区域的存在,仍难以对圆孔孔边的应力分布进行精确计算。为了探究带孔PMMA有限宽板的孔边应力集中规律,针对PMMA材料,通过数字图像相关(DIC)对有限宽板下不同直径的圆孔孔边应力集中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固定板宽的情况下,随着孔径的增加,孔边最大应力集中系数提高,但圆孔远端应力低于板件所受平均应力,从而出现孔边应力趋于线性分布的现象。结合应力流原理对该现象进行了分析,并基于实验数据对有限宽板修正解进行验证,确定了有限宽板修正解的适用范围为:孔径/板宽之比Q≤0.3。考虑到离面位移对2D-DIC测量小变形的应变带来的误差,结合孔边区域应变电测法与2D-DIC对比试验结果,提出了一种依据离面影响因数来确定取值范围的方法,从而获得准确的应变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图像相关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应力集中 圆孔 有限宽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烷氧基胺的合成及对甲基丙烯酸甲酯的调控聚合
8
作者 罗菊香 赵磊 +1 位作者 肖旺钏 程德书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0-148,共9页
单分子烷氧基胺调控的可逆失活自由基聚合工艺简单,制备的聚合物颜色浅、气味小且不含金属离子杂质,但设计合成可调控聚合甲基丙烯酸酯类单体的烷氧基胺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本文通过席夫碱还原、过氧单磺酸钾(Oxone)氧化和自由基偶... 单分子烷氧基胺调控的可逆失活自由基聚合工艺简单,制备的聚合物颜色浅、气味小且不含金属离子杂质,但设计合成可调控聚合甲基丙烯酸酯类单体的烷氧基胺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本文通过席夫碱还原、过氧单磺酸钾(Oxone)氧化和自由基偶联三步反应合成了一种新型的烷氧基胺{3-[(2-氰基丙烷-2-基)氧基](异丙基)氨基}-2,2-二甲基-3-苯基丙腈(CPDMN),研究了其对甲基丙烯酸甲酯(MMA)聚合的调控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单体转化率随聚合时间的延长线性增加;聚合物分子量随着聚合时间的延长而增大,凝胶色谱流出曲线峰形对称,没有明显的拖尾现象;聚合反应具有可控/“活性”自由基聚合的特点.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大分子引发剂(PMMA-ONR)对MMA、苯乙烯(St)和甲基丙烯酸乙酯(EMA)的再引发实验进一步证明聚合物末端的烷氧基胺保留率良好.在有氧和CPDMN存在的条件下,MMA单体转化率达91.2%,PMMA分子量分布小于1.5,表明CPDMN可以在有氧条件下调控MMA的聚合.该烷氧基胺拓展了氮氧自由基聚合调控单体的范围,在功能聚合物材料的合成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氧稳定自由基聚合 甲基丙烯酸甲酯 可逆失活自由基聚合 有氧自由基聚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EMA改性PDMS/PES复合膜制备及化学吸附蛋白性能
9
作者 张芮萌 于奕菲 +3 位作者 陈星宇 武俊良 张心芦 张秀娟 《精细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779-1786,共8页
以甲基丙烯酸羟乙酯(HEMA)和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为原料,通过共聚反应制备了两亲性聚合物HEMA-PDMS,将其涂覆在经聚乙二醇(PEG)造孔和相转化法得到的聚醚砜(PES)微孔支撑基膜表面,制备了HEMA-PDMS/PES复合膜。利用SEM、FTIR、水接触角... 以甲基丙烯酸羟乙酯(HEMA)和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为原料,通过共聚反应制备了两亲性聚合物HEMA-PDMS,将其涂覆在经聚乙二醇(PEG)造孔和相转化法得到的聚醚砜(PES)微孔支撑基膜表面,制备了HEMA-PDMS/PES复合膜。利用SEM、FTIR、水接触角测定仪和TGA对其进行了表征与测试,通过气体渗透性实验和溶血率评价了HEMA-PDMS/PES复合膜的CO_(2)、O_(2)渗透率以及溶血性能,考察了吸附温度、吸附时间及牛血清白蛋白(BSA)质量浓度对其吸附性能的影响,探究了其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过程。结果表明,HEMA-PDMS/PES复合膜表面致密无缺陷,400℃前无质量损失,其表面水触角约为40°;HEMA-PDMS/PES复合膜的CO_(2)渗透率是O_(2)渗透率的6.53倍,并具备较低的溶血率(0.207%~0.434%);与未经改性的PDMS/PES复合膜相比,HEMA-PDMS/PES复合膜的BSA最大吸附量最多降低了13.494%;HEMA-PDMS/PES复合膜的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吸附模型和准二级动力学吸附模型,其对BSA的吸附过程为化学吸附,BSA的极性基团与HEMA极性基团相互作用形成的氢键导致BSA吸附在膜表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丙烯酸羟乙酯 聚二甲基硅氧烷 蛋白吸附 亲水改性 化学吸附 生物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重交联型丙烯酸酯改性水性聚氨酯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松 马嘉旺 +3 位作者 班涛 蒋展鹏 曾荣 朱秀玲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7-121,共5页
通过溶液聚合法合成水性聚氨酯(WPU)预聚体,再引入20wt%的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对预聚体进行改性,获得单交联型的MMA改性WPU(WPUA)乳液;然后合成一种双双键双酰胺键的交联剂四亚甲基二丙烯酰胺(PABD),将PABD引入到上述单交联型WPUA乳液... 通过溶液聚合法合成水性聚氨酯(WPU)预聚体,再引入20wt%的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对预聚体进行改性,获得单交联型的MMA改性WPU(WPUA)乳液;然后合成一种双双键双酰胺键的交联剂四亚甲基二丙烯酰胺(PABD),将PABD引入到上述单交联型WPUA乳液中获得双交联型WPUA乳液。粒径及外观的观测结果表明,乳液状态稳定。当交联剂PABD的添加量为4wt%时,薄膜的交联度较高,凝胶含量达到了91.14%。并且改性后WPUA薄膜的力学性能优异,拉伸强度最大为13.78MPa,断裂伸长率为261%,硬度最大达4H,附着力均保持在最优等级0级。WPUA薄膜的耐水性也较为优异,吸水率最低仅为7.73%。此外,WPUA薄膜的终止分解温度约为480℃,具有较好的耐热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性聚氨酯 甲基丙烯酸甲酯 双重交联 耐水性 凝胶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基丙烯醛氧化制甲基丙烯酸研究进展
11
作者 吴三民 刘东兵 +2 位作者 刘晓玲 张丽娜 李蔚 《石油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43-548,共6页
甲基丙烯酸甲酯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学单体,有多种工业制备路线,主要是丙酮氰醇法、乙烯法和异丁烯法,其中甲基丙烯醛氧化制甲基丙烯酸是异丁烯法制备路线的关键步骤之一。综述了甲基丙烯醛氧化制甲基丙烯酸的反应机理及其催化剂的研究进... 甲基丙烯酸甲酯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学单体,有多种工业制备路线,主要是丙酮氰醇法、乙烯法和异丁烯法,其中甲基丙烯醛氧化制甲基丙烯酸是异丁烯法制备路线的关键步骤之一。综述了甲基丙烯醛氧化制甲基丙烯酸的反应机理及其催化剂的研究进展,展望了催化剂发展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丙烯醛 甲基丙烯酸 反应机理 杂多酸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羧基功能化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类微球的制备及对亚甲基蓝的吸附
12
作者 张令辉 高旻 +2 位作者 郭爽 闫雪峰 于良民 《材料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9-226,共8页
采用无皂乳液聚合法,用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功能单体)、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烯丙酯(交联剂)合成了羧基功能化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微球,通过丙烯酸用量对微球的形貌及羧基含量进行调控,对产物进行了SEM,FT-IR以及TG的表征。并系统的探究... 采用无皂乳液聚合法,用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功能单体)、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烯丙酯(交联剂)合成了羧基功能化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微球,通过丙烯酸用量对微球的形貌及羧基含量进行调控,对产物进行了SEM,FT-IR以及TG的表征。并系统的探究了产物对亚甲基蓝(MB)染料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丙烯酸的用量为单体总物质的量的1/3时聚合物微球形貌均一,粒径为854 nm左右,且对MB染料具有良好的吸附效果。在303.15 K下,聚合物微球对MB染料的理论最大吸附量为177.69 mg·g^(-1)。该吸附过程是一个自发的放热过程,吸附数据符合拟二阶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等温线模型。在经历5次吸附-再生循环之后,微球对MB染料仍保持了97%以上的吸附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微球 甲基丙烯酸甲酯 丙烯酸 吸附 亚甲基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钠离子电池用聚丙烯隔膜的辐射接枝改性
13
作者 刘汶朋 沈丽 +1 位作者 王衡东 侯爱芹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9-95,共7页
为提高聚丙烯隔膜的亲液性,拓展其在钠离子电池中的应用前景,以甲基丙烯酸甲酯为接枝单体,通过辐射接枝的方法制备不同接枝率的改性聚丙烯隔膜,探讨了接枝率对改性聚丙烯隔膜的微观结构、化学结构、电解液润湿性及组装电池性能的影响。... 为提高聚丙烯隔膜的亲液性,拓展其在钠离子电池中的应用前景,以甲基丙烯酸甲酯为接枝单体,通过辐射接枝的方法制备不同接枝率的改性聚丙烯隔膜,探讨了接枝率对改性聚丙烯隔膜的微观结构、化学结构、电解液润湿性及组装电池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接枝单体增强了隔膜对电解液的亲和力,隔膜表面的多孔结构影响隔膜对电解液的吸收,高接枝率的改性隔膜表面的多孔结构被甲基丙烯酸甲酯覆盖,降低了隔膜的孔隙率和对电解液的吸收,接枝率为2.8%的改性隔膜保持了原始多孔结构,对电解液的吸收率有所提升,其组装电池的电化学测试结果均优于原始隔膜组装电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隔膜 辐射接枝 钠离子电池 甲基丙烯酸甲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体质量对MMA聚合过程及其聚合物性能的影响研究
14
作者 宋月潇 周贵阳 +7 位作者 张雄伟 周丽霞 陈耀 杨郑 邓杭军 李子昊 蔡晨曦 尹红 《中国塑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8-52,共5页
选用偶氮二异丁腈作为引发剂,通过甲基丙烯酸甲酯(MMA)本体均聚反应制备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考察MMA色度、水分和阻聚剂含量对聚合及PMMA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为达到光学级PMMA的要求,MMA色度应控制在6以下;水分对聚合无直接影响,... 选用偶氮二异丁腈作为引发剂,通过甲基丙烯酸甲酯(MMA)本体均聚反应制备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考察MMA色度、水分和阻聚剂含量对聚合及PMMA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为达到光学级PMMA的要求,MMA色度应控制在6以下;水分对聚合无直接影响,但考虑PMMA的成型加工过程,并避免PMMA水解,建议水分控制在500 mg/kg以下;阻聚剂含量低于10 mg/kg时对聚合及PMMA性能的影响较小,可直接用于聚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丙烯酸甲酯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本体聚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MMA/改性BN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导热性能
15
作者 郭玉呈 许蒙 +2 位作者 李建保 陈拥军 骆丽杰 《合成树脂及塑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21,共8页
采用一种改进的固相反应法,结合超声剥离法得到高纵横比的BN纳米管(BNNTs)和高比表面积的BN纳米片(BNNSs),并使用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对BN进行氨基化改性。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为基体,通过添加改性的BNNTs和BNNSs,制备高热导率的P... 采用一种改进的固相反应法,结合超声剥离法得到高纵横比的BN纳米管(BNNTs)和高比表面积的BN纳米片(BNNSs),并使用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对BN进行氨基化改性。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为基体,通过添加改性的BNNTs和BNNSs,制备高热导率的PMMA/改性BN复合材料。结果表明:制备的BN纯度高,结晶度好,改性后仍然保持高结晶度,氨基基团接枝到BN表面,有效改善了BN与PMMA的相容性。当改性BN用量为20%(w)时,复合材料的导热系数为0.70 W/(m·K),较纯PMMA提高了338%。此外,改性BN的加入可提高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BNNTs/BNNSs良好的导热网络可以有效限制PMMA分子链的流动性,提高了复合材料的交联密度,从而利于其弹性模量的提高,改性BN用量为20%(w)时,复合材料的弹性模量最大,为1.2G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氮化硼纳米管 氮化硼纳米片 导热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硼酸盐改性凹凸棒土制备壳聚糖-羟乙基纤维素气凝胶吸附罗丹明B染料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欧红香 邓林蕾 +1 位作者 孙伟凯 陈子威 《水处理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4-39,46,共7页
采用四硼酸钠(STB)改性ATP,引入硼酸基团提高了材料对染料的选择性,后与壳聚糖(CS)和羟乙基纤维素(HEC)交联,制备STB-ATP@CS-HEC气凝胶,用于去除罗丹明B染料(RhB)。理化表征结果表明,该气凝胶具有良好的溶胀性,60 min达到溶胀平衡,溶胀... 采用四硼酸钠(STB)改性ATP,引入硼酸基团提高了材料对染料的选择性,后与壳聚糖(CS)和羟乙基纤维素(HEC)交联,制备STB-ATP@CS-HEC气凝胶,用于去除罗丹明B染料(RhB)。理化表征结果表明,该气凝胶具有良好的溶胀性,60 min达到溶胀平衡,溶胀率为1 172.5%。基于准二级模型、Temkin和Freundlich等温线模型,可以较好地描述气凝胶对RhB染料的吸附行为,主要是化学多分子层吸附。在303 K时,将20 mg材料投加到50 mL初始浓度为250 mg/L的RhB染料中,吸附量178.83 mg/g。材料有良好的吸附再生能力,在染料废水处理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凹凸棒土 硼酸盐 壳聚糖 羟乙基纤维素 罗丹明B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橡胶种类对本体透明ABS树脂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17
作者 牛琪 徐璐 +1 位作者 刘伯军 张明耀 《合成树脂及塑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7-43,共7页
用4种含有丁二烯链段的橡胶进行本体聚合制备了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简称透明ABS树脂),研究了橡胶种类及其微观结构对透明ABS树脂结构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基体树脂MMA-丙烯腈-苯乙烯共聚物中MMA含量是... 用4种含有丁二烯链段的橡胶进行本体聚合制备了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简称透明ABS树脂),研究了橡胶种类及其微观结构对透明ABS树脂结构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基体树脂MMA-丙烯腈-苯乙烯共聚物中MMA含量是决定透明ABS树脂光学性能的关键因素;橡胶相对分子质量及其黏度对聚合过程中形成的橡胶粒子粒径和透明ABS树脂的力学性能均有影响,反式1,4结构会影响两相界面的稳定性从而影响透明ABS树脂的光学性能;球形结构橡胶粒子与骨架结构橡胶条带的协同增韧作用有利于提高透明ABS树脂的力学性能;当MMA含量为78%(w)时,使用牌号为565T的橡胶制备的透明ABS树脂综合性能最优,透光率为89.9%,雾度为5.17%,缺口冲击强度为223 J/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体聚合 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 橡胶 微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球形观察窗用有机玻璃侵彻断面形成机理分析
18
作者 党帅营 郭超 +3 位作者 赵硕 魏燊 张轶督 刘艳萍 《中国塑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5,共5页
以注塑和吹塑成型的有机玻璃观察窗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服役环境下经聚能切割索侵彻断裂的有机玻璃结构件断面进行微观形貌、结构分析和动静态力学性能测试,发现注塑样品表现出较好的韧性和抗冲击能力,而吹塑样品则具有更高的力学强度,揭... 以注塑和吹塑成型的有机玻璃观察窗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服役环境下经聚能切割索侵彻断裂的有机玻璃结构件断面进行微观形貌、结构分析和动静态力学性能测试,发现注塑样品表现出较好的韧性和抗冲击能力,而吹塑样品则具有更高的力学强度,揭示了粒子侵彻过程中高温致分子链降解/断裂和冲击波破坏的两阶段失效机制,为有机玻璃结构件成型过程调控和服役环境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玻璃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侵彻断裂 冲击破坏 失效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玻璃双轴拉伸工艺力学模拟
19
作者 王明全 丁尧 +3 位作者 张晓雯 李茂源 张云 颜悦 《塑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3-119,140,共8页
为了研究工艺参数对双轴拉伸的影响、确定合理的工艺参数范围,开展有机玻璃双轴拉伸工艺力学模拟。首先对有机玻璃进行低应变率下的高温单轴拉伸实验,根据实验结果拟合Duan-Saigal-Greif-Zimmerman(DSGZ)本构模型的参数,并在有限元软件... 为了研究工艺参数对双轴拉伸的影响、确定合理的工艺参数范围,开展有机玻璃双轴拉伸工艺力学模拟。首先对有机玻璃进行低应变率下的高温单轴拉伸实验,根据实验结果拟合Duan-Saigal-Greif-Zimmerman(DSGZ)本构模型的参数,并在有限元软件中进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DSGZ本构模型可准确的描述有机玻璃在双轴拉伸对应温度和应变率下的拉伸力学行为。在此基础上根据实际工况进行不同工艺下的大尺寸有机玻璃双轴拉伸仿真,分析了温度和拉伸速度对拉力、中间主要拉伸区域应力和边缘拉伸区域正应力差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高于403 K、拉伸速度小于0.667 mm/s时,拉伸速度对拉力的影响较小,提高温度可以降低拉力、中间主要拉伸区域应力,采用较低的拉伸速度和提高温度可以改善边缘拉伸区域的受力均匀性,最终确定了双轴拉伸的温度在413 K以上、拉伸速度在0.333 mm/s以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玻璃 双轴拉伸 本构模型 力学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性含氟杂化丙烯酸树脂分散体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袁东明 李玉 +2 位作者 程佳男 吕世强 张延强 《涂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25,31,共8页
将不饱和脂肪酸、丙烯酸与环氧树脂酯化合成环氧酯预聚体,通过半连续自由基聚合工艺,将环氧酯预聚体、甲基丙烯酸十二氟庚酯(DFMA)及乙烯基单体共聚,合成水性含氟杂化丙烯酸树脂。采用红外光谱仪(FT-IR)、能谱仪(EDS)、热重分析仪(TGA)... 将不饱和脂肪酸、丙烯酸与环氧树脂酯化合成环氧酯预聚体,通过半连续自由基聚合工艺,将环氧酯预聚体、甲基丙烯酸十二氟庚酯(DFMA)及乙烯基单体共聚,合成水性含氟杂化丙烯酸树脂。采用红外光谱仪(FT-IR)、能谱仪(EDS)、热重分析仪(TGA)、差式扫描量热仪(DSC)、凝胶渗透色谱仪(GPC)、接触角测量仪及激光粒度仪等对分散体和胶膜进行表征。系统研究了酯化温度、环氧酯用量、DFMA及引发剂用量对树脂性能的影响,探究了树脂交联固化机理。结果表明:DFMA可与乙烯基单体共聚生成含氟丙烯酸树脂;当DFMA单体用量为9%时,树脂分散体粒径小于125 nm,且分布均匀,贮存稳定性良好,胶膜的水接触角达到96.5°,附着力0级,热失质量10%的温度超过336℃;同时胶膜耐水性、耐酸性和耐碱性得到显著提高,有效改善了常规水性丙烯酸树脂分散体的综合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烯酸树脂 耐水性 自由基聚合 甲基丙烯酸十二氟庚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