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854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百令胶囊联合ARB类降压药治疗糖尿病肾病对TGF-β/Smad、p38MAPK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3
1
作者 籍胤玺 徐娜 +6 位作者 金毅 林玉玲 刘琳 李曾一 窦润鹏 程省 曾俊风 《中华中医药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35-238,共4页
目的研究百令胶囊联合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ngiotensinⅡreceptor blocking agent resistance,ARB)类降压药治疗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对血清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Smad、p38丝裂原蛋... 目的研究百令胶囊联合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ngiotensinⅡreceptor blocking agent resistance,ARB)类降压药治疗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对血清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Smad、p38丝裂原蛋白激酶(p38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p38MAPK)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医院收治的DN患者78例,通过随机数字方法将78例患者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给予坎地沙坦酯片和胰岛素,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百令胶囊,均治疗16周。比较两组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A1c)、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尿素氮(urea nitrogen,BUN)及血清TGF-β、Smad1、Smad2、Smad3、p38MAPK、p-p38MAPK蛋白水平差异,另外比较两组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87.7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9.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FPG、HbA1c、SCr、BUN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治疗后TGF-β、Smad1、Smad2、Smad3蛋白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p38MAPK、p-p38MAPK、p-p38MAPK/p38MAPK蛋白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1.03%VS 33.33%,P>0.05)。结论百令胶囊联合ARB类降压药治疗DN可以起到明显的降血糖、改善肾功能的作用,同时还能调节TGF-β/Smad、p38MAPK蛋白水平,且不明显增加药物治疗的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肾病 百令胶囊 ARB类降压药 TGF-β/SMAD P38MAPK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针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大鼠的镇痛作用及其对IL-10/β-EP信号通路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李瀚 周鸿飞 +1 位作者 刘峻 顾炜 《中国免疫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61-565,共5页
目的:探讨火针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大鼠的镇痛作用及其对IL-10/β-内啡肽(β-EP)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40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模型组、火针组与药物组,每组10只。树脂毒素腹腔注射构建PHN模型,造模成功后,火针组予以L4~6夹... 目的:探讨火针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大鼠的镇痛作用及其对IL-10/β-内啡肽(β-EP)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40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模型组、火针组与药物组,每组10只。树脂毒素腹腔注射构建PHN模型,造模成功后,火针组予以L4~6夹脊穴火针干预,药物组腹腔注射加巴喷丁。Von Frey电子测痛仪测定各组大鼠缩爪机械阈值(PWMT),热辐射刺激器测定大鼠缩爪热潜伏期(PWTL),ELISA检测背根神经节组织前列腺素E2(PGE2)、P物质(SP)、血清IL-6、TNF-α、IL-1β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脊髓IL-10、β-EP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PWMT显著下降(P<0.05),PWTL、脊髓组织PGE2、SP水平和血清IL-6、TNF-α和IL-1β水平显著上升(P<0.05),脊髓背角IL-10、β-EP蛋白表达显著下降(P<0.05);相比模型组,火针组、药物组PWMT显著升高(P<0.05),PWTL、脊髓组织PGE2、SP水平和血清IL-6、TNF-α和IL-1β水平显著下降(P<0.05),IL-10、β-EP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结论:火针能够改善PHN大鼠疼痛反应,降低外周血炎症水平,其作用可能与激活IL-10/β-EP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火针 镇痛 IL-10 β-内啡肽 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易错PCR技术改造黑曲霉β-甘露聚糖酶的耐温性
3
作者 陈晓飞 李珊珊 +3 位作者 周伏忠 刘德海 王佰涛 刁文涛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7期53-60,共8页
为改造黑曲霉来源的β-甘露聚糖酶基因Man26A,获得耐温性重组β-甘露聚糖酶,本试验通过易错PCR技术(在PCR体系中加入不同水平的MnCl_(2)),将目的基因Man26A克隆至载体pGAPZαA上,构建重组质粒pGAPZαA-Man26A,将重组质粒电转化至毕赤酵... 为改造黑曲霉来源的β-甘露聚糖酶基因Man26A,获得耐温性重组β-甘露聚糖酶,本试验通过易错PCR技术(在PCR体系中加入不同水平的MnCl_(2)),将目的基因Man26A克隆至载体pGAPZαA上,构建重组质粒pGAPZαA-Man26A,将重组质粒电转化至毕赤酵母GS115中,在含有100μg/mL博来霉素的YPDS平板上筛选耐温性突变体,并测定重组酶的酶学性质。本试验筛选出2株产耐温性β-甘露聚糖酶的重组突变体3-228和4-59,两重组酶的最适pH和温度分别为5.0和45℃,均与野生型酶相同,但与野生型相比,两重组酶的工作温度范围更加宽泛,且温度稳定性显著提高;金属离子Fe^(2+)、Mg^(2+)、Mn^(2+)、K+、Ca^(2+)、Co^(2+)对β-甘露聚糖酶活力有不同程度的激活作用,SDS、EDTA、Cd^(2+)、Cu^(2+)、Ni^(2+)、Ag^(2+)、Fe^(3+)、Pb^(2+)等对酶活力有不同的抑制作用。2个耐温性重组β-甘露聚糖酶均具有工作温度范围广、耐温性强等特点,提高了其在饲料工业上的应用潜力,证明了易错PCR技术是提高酶温度稳定性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甘露聚糖酶 易错PCR 耐温性 酶学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靶向调控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李金鹏 郭婕 +1 位作者 何波 陈杰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74-982,956,共10页
糖尿病溃疡(diabetic foot ulcer,DFU)是糖尿病常见并发症,表现为足部溃疡合并感染,治疗周期长,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目前,现代医学对DFU的治疗效果并不令人满意,随着中医药的不断发展,中医药的多靶点、多通路、多层次和多系统的... 糖尿病溃疡(diabetic foot ulcer,DFU)是糖尿病常见并发症,表现为足部溃疡合并感染,治疗周期长,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目前,现代医学对DFU的治疗效果并不令人满意,随着中医药的不断发展,中医药的多靶点、多通路、多层次和多系统的治疗优势使其在DFU的治疗中表现出来的效果越来越显著。现代研究表明,DFU的发生发展与多条信号通路相关,其中Wnt/β-连环蛋白(β-catenin)信号通路与DFU的关系最为密切,通过调控相关信号蛋白与基因的表达而参与DFU的发生和发展。近年来研究发现,中药单体、提取物和复方可通过调控Wnt/β-catenin通路下游蛋白与基因的表达而发挥治疗DFU的作用,但缺乏系统的整理与归纳。基于此,文章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分析阐释中医药干预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治疗DFU的作用机制,总结和归纳出靶向调控该信号通路的中药单体、提取物和复方等,以期为DFU临床治疗与药物研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足溃疡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 中医药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dar3通过激活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促进巨噬细胞M2极化缓解病毒性心肌炎
5
作者 张梦莹 李志 +4 位作者 裴纬亚 万淑君 李雪琴 吕坤 朱小龙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769-777,共9页
目的探讨RNA特异性腺苷脱氨酶3(Adar3)调控巨噬细胞极化在柯萨奇病毒B3(CVB3)诱导的病毒性心肌炎(VM)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体外培养鼠源的骨髓巨噬细胞(BMDM),以γ干扰素(IFN-γ)/脂多糖(LPS)或白细胞介素4(IL-4)分别将其诱导成M1/M2型... 目的探讨RNA特异性腺苷脱氨酶3(Adar3)调控巨噬细胞极化在柯萨奇病毒B3(CVB3)诱导的病毒性心肌炎(VM)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体外培养鼠源的骨髓巨噬细胞(BMDM),以γ干扰素(IFN-γ)/脂多糖(LPS)或白细胞介素4(IL-4)分别将其诱导成M1/M2型巨噬细胞,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细胞Adar1、2、3的表达水平。设计、合成针对Adar3基因的siRNA,瞬时转染M2型巨噬细胞,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M2巨噬细胞极化相关标志基因精氨酸酶1(Arg1)、类几丁质酶3样分子3(YM1/Chi3l3)、类抵抗素分子α(RELMα/FIZZ1)的mRNA水平。RNA测序分析Adar3影响的信号通路,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Wnt/β联蛋白(β-catenin)信号通路表达水平。设计、合成Adar3的过表达腺相关病毒,尾静脉注射感染小鼠,三周后构建心肌炎小鼠模型,一周后检测小鼠心脏巨噬细胞表型和功能及VM的多个指标(超声心动图、体质量、病理学及血清学等),和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蛋白水平。结果与M0型巨噬细胞相比,M2型巨噬细胞中Adar3表达水平显著增加,转染Adar3 siRNA后,M2型巨噬细胞的Arg1、YM1、FIZZ1的mRNA水平下调。RNA测序显示,149个基因表达上调,349个基因表达下调。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表达验证显示Adar3影响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体内实验显示,过表达Adar3能够减轻VM小鼠心脏功能障碍。心脏中的M1巨噬细胞比例减少,M2巨噬细胞比例增多,同时Adar3的过表达激活了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结论Adar3通过激活巨噬细胞中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促进巨噬细胞向M2型极化,以此缓解V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性心肌炎(VM) Adar3 巨噬细胞极化 WNT β-CATENI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蛙源米尔伊丽莎白菌的生物膜形成能力及β内酰胺类和喹诺酮类耐药性分析
6
作者 蔺凌云 赵颖 +7 位作者 姚嘉赟 沈锦玉 袁雪梅 黄雷 陈静 彭先启 刘忆瀚 潘晓艺 《水生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5-105,共11页
研究旨在探讨蛙源米尔伊丽莎白菌(Elizabethingia miricola)的药敏特性,生物膜形成能力及对β-内酰胺类和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通过16S rRNA和rpoB基因序列系统发育分析对分离菌株进行分子鉴定。采用肉汤稀释法、结晶紫微孔板法和... 研究旨在探讨蛙源米尔伊丽莎白菌(Elizabethingia miricola)的药敏特性,生物膜形成能力及对β-内酰胺类和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通过16S rRNA和rpoB基因序列系统发育分析对分离菌株进行分子鉴定。采用肉汤稀释法、结晶紫微孔板法和卡尔加里生物膜装置分别测定其最小抑菌浓度(MIC)、生物膜形成能力及最低生物膜清除浓度(MBEC)。利用PCR方法分析β-内酰胺耐药基因及喹诺酮类耐药决定区(QRDR)突变,并通过双纸片法检测其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和金属β-内酰胺酶(MBL)的产生。结果显示,从患病蛙类样本中分离到的9株优势菌株均为E.miricola;各菌株对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及喹诺酮类药物耐药,但对多西环素和氟苯尼考敏感;所有菌株均可形成生物膜,生物膜形成菌的MBEC比对应浮游菌的MIC提高8—>256倍;所有菌株均携带β-内酰胺类耐药相关基因(blaCME、blaGOB和blaB),并产生ESBL及MBL;gyrA基因的QRDR区均检测到了可介导喹诺酮类耐药的非同义突变S83R,gyrB、parC和parE未发现突变。结果表明,蛙源E.miricola呈现多重耐药性,普遍具有生物膜形成能力,β-内酰胺酶的产生及喹酮类药物作用靶点突变与其β-内酰胺及喹诺酮类耐药表型相符。多西环素和氟苯尼考的体外敏感性较高,具有治疗该菌感染的潜力。研究可为E.miricola感染的治疗及耐药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耐药性 β-内酰胺酶 喹诺酮类耐药决定区 生物膜 米尔伊丽莎白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针灸效应研究进展
7
作者 罗芳丽 孙路强 +3 位作者 王司琦 侯雨君 李瑛 周思远 《辽宁中医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97-202,I0006,共7页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对细胞增殖、分化凋亡、组织稳态和干细胞维持至关重要,该通路的异常调控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表明针灸可以通过调控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中基因或蛋白的表达量,从而影响疾病的进...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对细胞增殖、分化凋亡、组织稳态和干细胞维持至关重要,该通路的异常调控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表明针灸可以通过调控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中基因或蛋白的表达量,从而影响疾病的进展,但其具体机制尚未阐述清楚。作者通过检索近10年来针灸调控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文献资料,综述了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针灸治病过程中的调节机制,分析针灸防治疾病的机制机理,为今后针灸临床治疗和试验研究提供参考和新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 针灸效应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poA-Ⅰ/Akt1/β-catenin/TGF-β通路探讨化瘀祛痰方改善ApoE~(-/-)AS小鼠主动脉内皮细胞间质转化的作用机制
8
作者 吕美君 贾连群 +3 位作者 闵冬雨 宋囡 王杰 张琦 《辽宁中医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9-164,I0003,共7页
目的基于ApoA-Ⅰ/Akt1/β-catenin/TGF-β通路探讨化瘀祛痰方对ApoE~(-/-)AS小鼠主动脉EndMT的作用机制。方法24只ApoE~(-/-)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化瘀祛痰方组、辛伐他汀组,每组8只;C57BL/6J小鼠8只作为空白常对照组。ApoE~(-/-)小鼠... 目的基于ApoA-Ⅰ/Akt1/β-catenin/TGF-β通路探讨化瘀祛痰方对ApoE~(-/-)AS小鼠主动脉EndMT的作用机制。方法24只ApoE~(-/-)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化瘀祛痰方组、辛伐他汀组,每组8只;C57BL/6J小鼠8只作为空白常对照组。ApoE~(-/-)小鼠给予高脂饲料喂养制备AS模型,C57BL/6J小鼠给予普通饲料喂养。12周后,开始灌胃,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灌胃等容积生理盐水,化瘀祛痰方组灌胃化瘀祛痰方20 g/(kg·d),辛伐他汀组灌胃辛伐他汀混悬液2.275 mg/(kg·d),每日1次,给药4周。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血脂水平;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观察主动脉病理组织形态表现;免疫荧光法检测主动脉EndMT程度;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法检测主动脉转录因子E盒结合锌指蛋白1(ZEB1)、TWIST mRNA表达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肝脏ApoA-Ⅰ、主动脉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血管内皮钙粘蛋白(VE-Cadherin)、ZEB1、TWIST、Akt1、p-Akt1、β-catenin、p-β-catenin、TGF-β1、Smad2及p-Smad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显著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显著下降(P<0.05);主动脉内壁不平整光滑,可见多量的泡沫细胞聚集,形成粥样斑块,斑块附着处血管内膜明显增厚且结构紊乱,管腔中可见脱落的斑块碎;主动脉α-SMA、VE-Cadherin双染色阳性细胞明显增多,α-SMA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VE-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主动脉转录因子ZEB1、TWIST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主动脉TGF-β1、p-Smad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肝脏ApoA-Ⅰ、主动脉p-Akt1及p-β-catenin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化瘀祛痰方干预后,小鼠血清TC、TG、LDL-C水平显著下降,HDL-C水平显著升高(P<0.05);主动脉内壁欠光滑,可见少量内皮细胞脱落,管壁厚度明显减轻;主动脉α-SMA、VE-Cadherin双染色阳性细胞明显减少,α-SMA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VE-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主动脉转录因子ZEB1、TWIST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主动脉TGF-β1、p-Smad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肝脏ApoA-Ⅰ、主动脉p-Akt1及p-β-catenin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化瘀祛痰方能够显著改善ApoE~(-/-)AS小鼠EndMT,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ApoA-Ⅰ/Akt1/β-catenin/TGF-β通路,调节EndMT相关转录因子,进而调节EndMT基因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瘀祛痰方 动脉粥样硬化 内皮细胞间质转化 ApoA-Ⅰ/Akt1/β-catenin/TGF-β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伐布雷定对急性心肌梗死使用β受体阻滞剂后心率控制不佳患者的疗效观察:一项实用性随机对照试验研究
9
作者 李永斌 任颖 +5 位作者 程立松 周馨 黎文婷 张伶俐 崔健 姚朱华 《中国心血管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78-283,共6页
目的评估在真实世界中伊伐布雷定对急性心肌梗死(AMI)使用β受体阻滞剂后心率控制不佳患者的疗效。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研究。从2020年4月至2022年4月在天津市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的首次诊断为AMI的1632例患者中,筛选出104例使... 目的评估在真实世界中伊伐布雷定对急性心肌梗死(AMI)使用β受体阻滞剂后心率控制不佳患者的疗效。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研究。从2020年4月至2022年4月在天津市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的首次诊断为AMI的1632例患者中,筛选出104例使用β受体阻滞剂后静息心率仍>70次/min的患者,其中男性63例(60.6%)。根据随机数字表按1∶1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2例,对照组继续服用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试验组加用盐酸伊伐布雷定片将心率控制在70次/min以下。出院后3、6和12个月对患者进行门诊随访,记录患者心率、血压,复查超声心动图和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记录两组12个月内的心力衰竭和全因死亡事件。采用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分析影响主要终点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入组时年龄、性别、危险因素、Killip心功能分级、血压、心率及合并用药等均无统计学差异(均为P>0.05)。出院时及出院后3、6和12个月时试验组心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出院后3和6个月时试验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均高于对照组,NT-proBN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使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和log-rank检验,随访12个月内两组心力衰竭和全因死亡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均为P>0.05)。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在校正年龄、心功能分级等因素后,加用伊伐布雷定未降低主要终点事件风险(心力衰竭:HR=0.594,95%CI:0.248~1.423,P=0.243;全因死亡:HR=0.527,95%CI:0.168~1.655,P=0.272)。结论在真实世界中,对于β受体阻滞剂滴定加量后心率仍控制不佳的AMI患者,使用伊伐布雷定可安全有效地控制心率、改善出院早期的左心功能指标,但对出院12个月内的心力衰竭发生率和全因死亡率并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伐布雷定 β受体阻滞剂 急性心肌梗死 心率 真实世界研究 实用性随机对照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血竭联合氟尿嘧啶注射液对不同TGF-β单核苷酸多态性瘢痕疙瘩患者的疗效分析
10
作者 韩伟强 李丽莎 +2 位作者 陈云 聂蕴韬 陈誉华 《中华中医药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14-218,共5页
目的探讨龙血竭联合氟尿嘧啶注射液对不同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单核苷酸多态性瘢痕疙瘩患者的疗效。方法纳入2019年7月—2022年1月医院收治的瘢痕疙瘩患者240例,根据TGF-β单核苷酸多态分为野生组(野... 目的探讨龙血竭联合氟尿嘧啶注射液对不同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单核苷酸多态性瘢痕疙瘩患者的疗效。方法纳入2019年7月—2022年1月医院收治的瘢痕疙瘩患者240例,根据TGF-β单核苷酸多态分为野生组(野生型TGF-β)、突变组(突变型TGF-β),并将突变组分为亚组:rs747857组(rs747857型TGF-β)、rs1800469组(rs1800469型TGF-β)、rs2241716组(rs2241716型TGF-β)。使用氟尿嘧啶注射液单药治疗或血竭联合氟尿嘧啶注射液治疗5组患者。5组患者治疗前和首次治疗后12个月通过温哥华瘢痕量表(Vancouver scar scale,VSS)、瘢痕评估量表(Patient and observer scar assessment scale,POSAS)和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ermatologic quality of life index,DLQI)量表进行评分。结果与野生组比较,突变组、rs747857组、rs1800469组、rs2241716组TGF-βmRNA的表达水平均上升(P<0.05)。与野生组相比,单药治疗下突变组、rs1800469组和rs2241716组患者在治疗后VSS总评分、POSAS总评分均显著上升(P<0.05);而与单药治疗相比,联合治疗下突变组、rs1800469组和rs2241716组患者在治疗后VSS总评分、POSAS总评分均显著下降(P<0.05)。与野生组相比,rs2241716组患者在治疗后的DLQI量表评分均显著上升(P<0.05);而与单药治疗相比,联合治疗下rs2241716组患者在治疗后的DLQI量表评分均显著下降(P<0.05)。与野生组相比,rs1800469组和rs2241716组患者在治疗后的有效率显著下降(P<0.05);而与单药治疗相比,联合治疗下rs1800469组和rs2241716组患者在治疗后的有效率显著上升(P<0.05)。与野生组相比,突变组、rs1800469组和rs2241716组患者的首次显效及达到首次显效时氟尿嘧啶次数均延后(P<0.05);而与单药治疗相比,联合治疗下突变组、rs1800469组和rs2241716组患者的首次显效及达到首次显效时氟尿嘧啶次数均提前(P<0.05)。与单药治疗相比,联合治疗下野生组、突变组、rs747857组、rs1800469组、rs2241716组的总不良反应更少(P<0.05)。结论龙血竭联合氟尿嘧啶注射液对不同TGF-β单核苷酸多态性瘢痕疙瘩患者有较好的疗效,和较少的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血竭 氟尿嘧啶 TGF-β 单核苷酸多态性 瘢痕疙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蔗糖浓度下β-乳球蛋白与花青素结合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11
作者 张喜才 胡霄 +3 位作者 黄业传 李蓉 阮军 李硕芳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3-101,共9页
【目的】探究含乳植物饮料中蔗糖的添加对乳蛋白结构与性质、蛋白质与植物中小分子物质结合的影响。【方法】以β-乳球蛋白和花青素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不同蔗糖浓度(0、0.25、0.50、0.75、1.00 mol/L)下两者的结合规律与蛋... 【目的】探究含乳植物饮料中蔗糖的添加对乳蛋白结构与性质、蛋白质与植物中小分子物质结合的影响。【方法】以β-乳球蛋白和花青素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不同蔗糖浓度(0、0.25、0.50、0.75、1.00 mol/L)下两者的结合规律与蛋白质结构变化。【结果】花青素主要结合在β-乳球蛋白的疏水腔。以最优结合构象为起始结构,用GROMACS软件进行150 ns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表明,蔗糖环境中β-乳球蛋白的结构更加稳定,氨基酸残基波动也更小;蛋白质的α螺旋数量增加,使蛋白质之间的氢键数量显著增加,同时伴随β折叠数量的减少。与对照组相比,β-乳球蛋白与花青素之间的结合自由能在0.25、0.50 mol/L蔗糖溶液中的变化较小,但在0.75 mol/L蔗糖溶液中显著增加,在1.00 mol/L蔗糖溶液中显著降低,该结合自由能的差异主要是由范德华力和氢键的变化引起的。【结论】蔗糖浓度的变化会造成花青素在β-乳球蛋白表面的结合位置和结合机理产生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乳球蛋白 蔗糖 花青素 分子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平紫芝β-葡聚糖对急性酒精性肝损伤小鼠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的作用机制
12
作者 林标声 王金平 +3 位作者 王武昌 陈彤 林炜明 沈绍新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185-195,共11页
以武平紫芝的活性单糖β-葡聚糖为研究对象,通过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的关联研究探讨灵芝多糖对急性酒精性肝损伤小鼠肝脏的保护作用机制。将180只清洁级小鼠随机分为6组,包括空白组(水空白组、羧甲基纤维素钠空白组)、模型组(水模型组、... 以武平紫芝的活性单糖β-葡聚糖为研究对象,通过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的关联研究探讨灵芝多糖对急性酒精性肝损伤小鼠肝脏的保护作用机制。将180只清洁级小鼠随机分为6组,包括空白组(水空白组、羧甲基纤维素钠空白组)、模型组(水模型组、羧甲基纤维素钠模型组)、实验组(200 mg/kg紫芝β-葡聚糖)和阳性对照组(300 mg/kg联苯双酯)。连续灌胃处理一周后,检测各组的血清、肝组织的生化指标及肝脏病理切片,并分析小鼠肠道菌群的及代谢产物组成的差异。结果表明,灌胃200 mg/kg紫芝β-葡聚糖可改善急性酒精性肝损伤小鼠的肝功能,与模型组小鼠相比,紫芝β-葡聚糖实验组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丙二醛、乙醇脱氢酶水平显著降低(P<0.05),总超氧化物歧化酶、还原型谷胱甘肽水平显著增高(P<0.05)。小鼠肝脏病理学分析证实,紫芝β-葡聚糖可显著改善肝细胞、肝小叶病变,对肝脏保护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紫芝β-葡聚糖改善了小鼠的肠道菌群及物质代谢,具体表现为,与模型组相比,紫芝β-葡聚糖实验组Firmicutes/Bacteroidota比值升高,Firmicutes的GCA-900066575、Roseburia等有益菌群相对丰度明显升高,Bacteroidota的Bacteroides使得胆固醇、DHA乙酯、油酸甲酯等脂类及类脂分子及Firmicutes的Lactobacillus使得丙酸等物质代谢的改变从而改善了小鼠急性酒精性肝损伤。因此,灵芝多糖对急性酒精性肝损伤小鼠肝脏的保护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改善动物肠道菌群组成调节氨基酸代谢、脂类及类脂分子代谢和丙酸代谢,从而发挥保肝护肝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平紫芝 β-葡聚糖 急性酒精性肝损伤 肠道菌群 肠道代谢物 保肝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煨肾汤调控TGF-β/Smad2与MAPK通路对骨质疏松骨保护的研究
13
作者 张鹏 高莎 +2 位作者 魏浩洋 王璐璐 张洋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06-811,共6页
目的探讨煨肾汤对快速老化骨质疏松小鼠(SAMP6)的骨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30只SAMP6小鼠随机分为SOP模型组、碳酸钙+骨化醇组、煨肾汤组,10只正常老化SAMR1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煨肾汤组以煨肾汤浓煎液灌胃,碳酸钙+骨化醇组以碳酸钙D 3... 目的探讨煨肾汤对快速老化骨质疏松小鼠(SAMP6)的骨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30只SAMP6小鼠随机分为SOP模型组、碳酸钙+骨化醇组、煨肾汤组,10只正常老化SAMR1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煨肾汤组以煨肾汤浓煎液灌胃,碳酸钙+骨化醇组以碳酸钙D 3、阿法骨化醇混悬液灌胃,SOP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予以同体积生理盐水。治疗3个月,取血清及股骨。检测小鼠骨密度、骨组织病理、骨代谢指标,TGF-β、Smad2通路蛋白,MAPK通路p-JNK、p-ERK、p38、NF-κB p65、p50蛋白。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SOP模型组小鼠骨质紊乱、骨小梁减少,骨密度、钙(Ca)、磷(P)、骨碱性磷酸酶(BAL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CP)、I型原胶原N-端前肽(P1NP)、信号通路TGF-β、Smad2、p-JNK、p-ERK、p38、p65、p50蛋白较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SOP模型组相比,煨肾汤组骨质结构改善,骨密度和骨代谢指标Ca、BALP、P1NP显著升高(P<0.01),TGF-β、Smad2、p-JNK、p-ERK、p38蛋白显著升高(P<0.01),P、TRACP显著降低(P<0.01),p65、p50蛋白显著降低(P<0.01)。与碳酸钙+骨化醇组相比,煨肾汤组P1NP显著升高(P<0.01),TRACP降低(P<0.01),TGF-β、Smad2、p-JNK、p-ERK、p38蛋白显著升高(P<0.01),p65、p50显著降低(P<0.01)。结论煨肾汤可通过调节TGF-β/Smad2与MAPK通路改善骨细胞活性,调节骨代谢,促进骨形成,改善骨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煨肾汤 老年性骨质疏松 TGF-β/Smad2 SAMP6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Wnt/β-catenin通路探讨葛根芩连汤对结直肠肿瘤生长的影响和机制
14
作者 蔡蓉 王上 +3 位作者 肖柳 周燕萍 胡作为 李云海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142-3151,共10页
基于Wnt/β-catenin通路探究葛根芩连汤(Gegen Qinlian Decoction,GQD)对结直肠癌的抗肿瘤作用及对胞质分裂的蛋白质调节因子1(protein regulator of cytokinesis 1,PRC1)核易位的影响。采用BALB/c裸鼠皮下接种CT26结直肠癌细胞株制备... 基于Wnt/β-catenin通路探究葛根芩连汤(Gegen Qinlian Decoction,GQD)对结直肠癌的抗肿瘤作用及对胞质分裂的蛋白质调节因子1(protein regulator of cytokinesis 1,PRC1)核易位的影响。采用BALB/c裸鼠皮下接种CT26结直肠癌细胞株制备结直肠肿瘤体内模型,分别按低(L-GQD)、中(M-GQD)及高(H-GQD)剂量连续灌药干预25 d,模型组(Control)作为空白对照,并记录裸鼠皮下肿瘤生长变化,于末次给药后取出肿瘤后观察。苏木精-伊红染色(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HC)和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技术(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mediated dUTP nick end labeling,TUNEL)检测肿瘤的增殖和凋亡情况,并通过qRT-PCR和蛋白质免疫印迹分析(western blot,WB)检测Wnt/β-catenin信号及其下游因子的表达变化;此外,WB检测GQD对PRC1的磷酸化水平其亚细胞定位的影响。结果表明:相较于Control组,GQD以剂量依赖方式抑制体内结直肠肿瘤的生长并提高其凋亡水平;IHC结果显示GQD下调了增殖相关蛋白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增殖标志物Ki-67(Ki67)和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CD31)的表达(P<0.05),同时促进了凋亡相关蛋白胱天蛋白酶3(Caspase 3)和胱天蛋白酶9(Caspase 9)的表达(P<0.05);进一步发现GQD可抑制Wnt/β-catenin信号的激活,推测可能与降低PRC1磷酸化水平并增加其核保留比例有关。GQD可显著抑制结直肠肿瘤的增殖并促进其凋亡,GQD还可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激活,且可能与介导PRC1的核易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根芩连汤(GQD) 结直肠癌(CRC) Wnt/β-catenin信号 蛋白质调节因子1(PRC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感合剂对脓毒症急性肺损伤大鼠肺组织中STING/IRF3/IFN-β轴和NLRP3表达的影响
15
作者 黄赫 赵文嘉 +6 位作者 王若冰 赵磊 张世良 王沈峰 邢晓晨 朱竟赫 王德成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03-509,共7页
目的:探讨抗感合剂对脓毒症急性肺损伤大鼠肺组织中STING、IRF3、IFN-β和NLRP3表达的影响。方法:40只大鼠随机均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地塞米松(1.08 mg/kg灌胃3 d)组和抗感合剂(20 mL/kg灌胃3 d)组,第4天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他3组气... 目的:探讨抗感合剂对脓毒症急性肺损伤大鼠肺组织中STING、IRF3、IFN-β和NLRP3表达的影响。方法:40只大鼠随机均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地塞米松(1.08 mg/kg灌胃3 d)组和抗感合剂(20 mL/kg灌胃3 d)组,第4天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他3组气管内注射LPS建立脓毒症急性肺损伤大鼠模型。第7天通过HE染色评估肺组织损伤程度;运用荧光免疫双染技术检测肺组织STING、IRF3、IFN-β与NLRP3的相对荧光强度;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和肺组织匀浆中STING、IRF3、IFN-β、NLRP3和炎症因子的含量;采用qRT-PCR和全自动蛋白表达分析系统检测大鼠肺组织中STING、IRF3、IFN-β、NLRP3和TBK1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空白对照组大鼠肺泡整齐且完整,未见明显炎性细胞浸润;模型组肺间质变厚且肺泡水肿,可见中性粒细胞浸润;与模型组比较,抗感合剂组和地塞米松组肺组织病理改变减轻。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肺组织STING、IRF3、IFN-β和NLRP3蛋白的荧光强度升高,血清及肺组织匀浆中STING、IRF3、IFN-β、NLRP3和炎症因子IL-6、IL-1β、TNF-α、IFN-α含量升高,肺组织中STING、IRF3、IFN-β、NLRP3和TBK1 mRNA及蛋白表达升高,p-IRF3和TBK1蛋白表达升高;抗感合剂组上述指标均降低(P<0.05)。结论:抗感合剂可能通过抑制STING、IRF3、IFN-β和NLRP3的表达减少炎症因子的释放,减轻脓毒症急性肺损伤大鼠肺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感合剂 脓毒症 STING IRF3 IFN-β 急性肺损伤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纤维化中Wnt/β-catenin和TGF-β1/Smad信号通路之间的串扰研究
16
作者 周云越 陈星彤 +2 位作者 杨金彪 杨蕊红 牛雯颖 《海南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87-392,共6页
肺纤维化(pulmonary fibrosis,PF)一种间质性肺疾病的末期表现,其病因尚不完全明确。PF涉及复杂的病理过程,包括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内质网应激、细胞衰老、上皮-间充质转化等,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患者确诊后生存期短,死亡率高,严重... 肺纤维化(pulmonary fibrosis,PF)一种间质性肺疾病的末期表现,其病因尚不完全明确。PF涉及复杂的病理过程,包括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内质网应激、细胞衰老、上皮-间充质转化等,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患者确诊后生存期短,死亡率高,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大量研究表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与TGF-β1/Smad信号通路在PF的发生、发展中均发挥重要了作用。本文就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与TGF-β1/Smad信号通路在PF中的调控作用,以及二者之间的潜在相互作用和串扰作简要综述,以期为PF的临床防治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纤维化 TGF-β1/SMAD信号通路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 信号串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β-环糊精修饰的抗高温降滤失剂
17
作者 马超 刘怡麟 +2 位作者 唐嘉婧 周旭 刘超 《油田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共7页
深井及超深井油气勘探开发对钻井液降滤失剂的抗温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利用β-环糊精具有的锥状环台形特殊刚性稳定结构和内疏水外亲水的特殊吸附能力,通过马来酸酐(MAH)接枝β-环糊精(β-CD),同时引入高温稳定性优良的3-(三甲氧基... 深井及超深井油气勘探开发对钻井液降滤失剂的抗温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利用β-环糊精具有的锥状环台形特殊刚性稳定结构和内疏水外亲水的特殊吸附能力,通过马来酸酐(MAH)接枝β-环糊精(β-CD),同时引入高温稳定性优良的3-(三甲氧基甲硅基)甲基丙烯酸丙酯(KH_(570)),并与对苯乙烯磺酸钠(SSS)、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MDAAC)在水溶液中共聚,合成了耐高温降滤失剂(LY-1)。通过测定含3%LY-1钠基膨润土基浆的高温高压滤失量,优选LY-1的最佳合成条件;采用凝胶色谱仪、红外光谱仪、热重分析仪对LY-1的结构进行了表征;评价了LY-1对基浆滤失量和流变性的影响,并和常用的3种抗高温降滤失剂进行了性能对比。结果表明,LY-1的最优合成条件为:单体总质量分数为25%,引发剂质量分数为单体质量的1%,单体SSS、KH_(570)、DMDAAC、MAH-β-CD的质量比为15∶3∶2∶15,pH值为10,反应温度为75℃,反应时间为4 h。LY-1的数均相对分子质量为14589,在284~453℃的总热失质量约为35.98%,在300℃内具有较好的耐温特性。LY-1在高温下的降滤失性能良好,在基浆中加入3%LY-1,200℃下热滚16 h后的基浆滤失量由143 mL降至12 mL,降低率为91.6%。LY-1对基浆流变性能的影响较小,降滤失性能和抗温性能均优于常用的3种抗高温降滤失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环糊精 降滤失剂 抗高温 水基钻井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硼亲和标记辅助液相色谱-紫外检测菠菜叶中β-蜕皮激素
18
作者 何芳芳 翟映清 +1 位作者 张举成 陈雅顺 《分析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47-352,共6页
本文合成了罗丹明6G苯硼酸(R6GBA),并对其结构、分子量、杂质以及吸光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所制备的R6GBA与拟合成目标物相符,具有较好的紫外吸收特性。此外,R6GBA能与20E发生基于硼亲和作用的衍生反应,基于此建立了一种硼亲和标记... 本文合成了罗丹明6G苯硼酸(R6GBA),并对其结构、分子量、杂质以及吸光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所制备的R6GBA与拟合成目标物相符,具有较好的紫外吸收特性。此外,R6GBA能与20E发生基于硼亲和作用的衍生反应,基于此建立了一种硼亲和标记试剂辅助液相色谱-紫外检测菠菜叶中β-蜕皮激素(20E)的方法。优化后的衍生反应条件为时间30 min、温度50℃和R6GBA浓度200μg/mL,在2.5~50μg/mL的浓度范围内,分析方法的线性关系良好(R2=0.9917),检测限和定量限分别为4.2μg/g和14.0μg/g。在3、10、30μg/mL 3个加标水平下平均回收率为64.98%~70.81%,相对标准偏差为0.83%~4.56%。利用该方法对实际样品测定发现,未焯水菠菜鲜叶样品中的20E含量为63.16±2.31μg/g,而对新鲜菠菜叶进行0.5~10 min的焯水处理后,菠菜叶样品中20E的含量会下降48%~5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蜕皮激素(20E) 菠菜 硼亲和标记 液相色谱-紫外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草次酸通过β-catenin/TCF4通路抑制肝细胞癌SMMC-7721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
19
作者 佘茁萃 吕烈洋 +2 位作者 吴迪 尚姝贤 吕俊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88-293,共6页
目的:探讨甘草次酸(GA)调节β-连环蛋白(β-catenin)/转录因子4(TCF4)信号通路对肝细胞癌SMMC-7721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及上皮间质转化(EMT)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以HCC细胞SMMC-7721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L-GA、M-GA、H-GA组... 目的:探讨甘草次酸(GA)调节β-连环蛋白(β-catenin)/转录因子4(TCF4)信号通路对肝细胞癌SMMC-7721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及上皮间质转化(EMT)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以HCC细胞SMMC-7721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L-GA、M-GA、H-GA组(50、100、200μmol/L GA)、GA+LiCl组(200μmol/L GA+40μmol/Lβ-catenin激活剂LiCl)。采用平板克隆实验、Transwell实验、流式细胞术检测GA对SMMC-7721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及细胞凋亡的影响,WB法检测GA对SMMC-7721细胞中β-catenin/TCF4通路蛋白(β-catenin、TCF4)和EMT相关蛋白(E-cadherin、vimentin)表达的影响。构建SMMC-7721细胞裸鼠移植瘤模型,观察GA对荷瘤裸鼠移植瘤生长及β-catenin、TCF4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L-GA、M-GA、H-GA组SMMC-7721细胞克隆数、迁移和侵袭数、β-catenin、TCF4、vmentin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均P<0.05),细胞凋亡率、E-cadherin蛋白表达均升高(均P<0.05);与H-GA组相比,GA+LiCl组细胞克隆数、迁移和侵袭数、β-catenin、TCF4、vimentin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均P<0.05),细胞凋亡率、E-cadherin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均P<0.05)。荷瘤裸鼠模型实验显示,GA组裸鼠移植瘤质量和体积、β-catenin和TCF4蛋白阳性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GA显著抑制SMMC-7721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和EMT进程,进而抑制HCC的进展,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β-catenin/TCF4信号通路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次酸 β-连环蛋白/转录因子4 肝细胞癌 SMMC-7721细胞 增殖 迁移 侵袭 上皮间质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β-CD/羧基修饰PAMSMs交联共聚物微球吸附水中亚甲基蓝
20
作者 罗菊香 赖槐东 +1 位作者 杨雨晴 程德书 《工业水处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0-126,共7页
采用自稳定沉淀聚合法制备α-甲基苯乙烯马来酸酐交联共聚物微球(PAMSMs),再以PAMSMs为载体固载β-环糊精(β-CD),得到β-CD修饰的PAMSMs-CD微球,将PAMSMs-CD水解后得到表面羧基功能化的交联共聚物微球H-PAMSMs-CD,并对微球形貌及表面... 采用自稳定沉淀聚合法制备α-甲基苯乙烯马来酸酐交联共聚物微球(PAMSMs),再以PAMSMs为载体固载β-环糊精(β-CD),得到β-CD修饰的PAMSMs-CD微球,将PAMSMs-CD水解后得到表面羧基功能化的交联共聚物微球H-PAMSMs-CD,并对微球形貌及表面官能团进行表征。以H-PAMSMs-CD微球为吸附剂去除水中亚甲基蓝(MB),研究了吸附剂投加量、吸附时间、MB初始浓度、温度、pH等因素对H-PAMSMs-CD微球吸附MB效果的影响。SEM分析表明,H-PAMSMs-CD微球具有良好的球形度,且粒径均一。H-PAMSMs-CD微球对MB具有优异的吸附性能,在吸附剂投加量0.25 g/L、温度40℃、pH=7、吸附时间4 h、MB初始质量浓度120 mg/L条件下,HPAMSMs-CD微球对MB的最大吸附量为318 mg/g。Langmuir模型和准二阶反应动力学模型能更好地描述HPAMSMs-CD微球吸附MB的过程,且H-PAMSMs-CD微球对MB的吸附是自发进行的吸热过程。5次脱附循环使用后,H-PAMSMs-CD微球对MB的去除率仍保持在85.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聚物微球 β-环糊精 羧基功能化 亚甲基蓝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