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胆酸盐簇集体刚性化微环境的灵敏指示——室温燐光探针法 被引量:4
1
作者 刘力宏 谢剑炜 +1 位作者 张淑珍 晋卫军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19-221,共3页
In this paper, we report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room temperature phosphorescence(RTP) probe, α bromonaphthalene( α BrN), and a series of cholate surfactants using RTP spectroscopy. It was found... In this paper, we report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room temperature phosphorescence(RTP) probe, α bromonaphthalene( α BrN), and a series of cholate surfactants using RTP spectroscopy. It was found that intense RTP of α bromonaphthalene can only be induced in aqueous deoxycholate sodium(NaDC) solution. This observation showed that the interior structure of NaDC aggregate was more rigid and efficient in shielding the excited state of α BrN from oxygen quenching. The experiments suggested that the more chiral separation capability of NaDC aggregate of could be due to its more rigid interior struc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温Lin光探针法 胆酸盐表面活性剂 手性分离 Α-溴代萘 刚性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β-溴代萘的无保护流体室温磷光性质及介质效应 被引量:4
2
作者 牟兰 陈小康 李隆弟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214-217,共4页
无任何保护性介质存在下,β-溴代萘(β-BrN)水溶液仅以Na2SO3作化学除氧剂,经仪器光源适当照射,即能很快产生强而稳定的室温磷光(RTP)信号.不同种类和用量的有机溶剂存在时,RTP强度和获得稳定RTP信号所需... 无任何保护性介质存在下,β-溴代萘(β-BrN)水溶液仅以Na2SO3作化学除氧剂,经仪器光源适当照射,即能很快产生强而稳定的室温磷光(RTP)信号.不同种类和用量的有机溶剂存在时,RTP强度和获得稳定RTP信号所需光诱导的时间显著不同.含2.5%乙腈的β-BrN水溶液仅需极短的光诱导时间就能产生很强的RTP发射,β-BrN浓度在8.0×10-8~1.6×10-5mol/L范围内与其RTP强度呈良好线性关系,检出限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溴代萘 无保护流体 室温磷光 RTP 介质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丁醇、苯酚存在下环糊精诱导1-溴萘室温磷光的机理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黄高凌 张勇 +2 位作者 朱亚先 郑凤兰 任锋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1244-1250,共7页
在含有正丁醇 (n- Bu)的β-环糊精 (β- CD)溶液中 ,加入有机小分子苯酚 (Ph)可诱导 1-溴代萘(1- Br N)发射强的室温磷光 (RTP) .实验结果表明所研究体系中形成了β- CD/ 1- Br N/ Ph/ n- Bu四元包络物 .在研究其生成机理的过程中 ,发现... 在含有正丁醇 (n- Bu)的β-环糊精 (β- CD)溶液中 ,加入有机小分子苯酚 (Ph)可诱导 1-溴代萘(1- Br N)发射强的室温磷光 (RTP) .实验结果表明所研究体系中形成了β- CD/ 1- Br N/ Ph/ n- Bu四元包络物 .在研究其生成机理的过程中 ,发现 Ph分子在该四元包络物体系中 ,一方面其羟基与 CD端口羟基形成氢键 ,覆盖在 CD上、下端口 ,对外部氧向 CD腔内扩散起着隔离作用 ,减少了氧对发光体激发三重态的猝灭 ;另一方面其苯环的疏水作用将 1- Br N固定在 β- CD空腔内 ,并填充了 β- CD腔内的剩余空间 .这也进一步证实β- CD/ 1- Br N/ n- Bu体系中 ,β- CD腔内还有空间 ,Ph的加入可填补该空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溴代萘 Β-环糊精 苯酚 室温磷光 包络作用 正丁醇 生成机理 CD-RTP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力学室温磷光法研究外磁场效应对不同脂肪醇/α-溴代萘/β-环糊精包络物生成速度的影响 被引量:6
4
作者 张勇 朱亚先 +2 位作者 杜新贞 黄贤智 陈国珍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39-42,共4页
用动力学室温磷光法考察了外加磁场效应(MFEs)对不同脂肪醇、α-溴代萘(α-BrNp)、β-环糊精(β-CD)包络物生成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MFEs使正构醇、α-溴代萘、β-CD包络物的生成速度增加,而异构醇则相反.
关键词 室温磷光法 溴代萘 环糊精 脂肪醇 包络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力学室温磷光法测定α-溴代萘 被引量:2
5
作者 张勇 朱亚先 +1 位作者 杜新贞 黄贤智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3期212-215,共4页
报道用动力学室温磷光法测定α-溴代萘(α-BrNp)的新方法.检出限为3.58×10-5mol/L,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6.2%.
关键词 动力学分析法 室温磷光法 溴代萘 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糊精内腔大小影响α-溴代萘光谱行为的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朱亚先 张幸义 张勇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23-27,共5页
本文观察到在环糊精水溶液中,环糊精(CDs)的空腔大小对α-溴代萘(α-BrNp)的光谱行为有显著影响。根据实验指出这一结果来源于其与客体分子的包络方式不同,并提出了β-CD与α-BrNp间2:2重叠包络物的生成这一... 本文观察到在环糊精水溶液中,环糊精(CDs)的空腔大小对α-溴代萘(α-BrNp)的光谱行为有显著影响。根据实验指出这一结果来源于其与客体分子的包络方式不同,并提出了β-CD与α-BrNp间2:2重叠包络物的生成这一新的包络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糊精 Α-溴代萘 包络物 发光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氢喹啉存在下β-环糊精诱导α-溴代萘的室温磷光
7
作者 陈丽 周俊伟 +2 位作者 朱亚先 彭景吓 张勇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322-1325,1329,共5页
首次将杂环分子十氢喹啉(decahydroquinoline,DHQ)引入β-环糊精(β-cyclodextrin,β-CD)诱导α-溴代萘(α-bromonaphthalene,α-BrN)室温磷光(room temperature phosphorescence,RTP)的体系中,由于DHQ和β-CD及α-BrN形成三元... 首次将杂环分子十氢喹啉(decahydroquinoline,DHQ)引入β-环糊精(β-cyclodextrin,β-CD)诱导α-溴代萘(α-bromonaphthalene,α-BrN)室温磷光(room temperature phosphorescence,RTP)的体系中,由于DHQ和β-CD及α-BrN形成三元包络物,不经除氧就可观察到强而稳定的RTP信号。实验证实,孤对电子、氢键封盖作用和微晶的二次刚性化作用是DHQ存在下β-CD诱导α-BrN产生强而稳定的RTP的关键因素。在优化实验条件下,体系的RTP强度与α-BrN浓度在1.0×10^-6~3.5×10^-5mol.L^-1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60),检出限为6.25×10^-9mol.L^-1。该方法用于合成样中α-BrN的测定,回收率为90%~105%,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8%~6.5%(n=5),结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温磷光 Β-环糊精 Α-溴代萘 十氢喹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力学室温磷光法的初步研究
8
作者 朱亚先 张勇 +1 位作者 袁东星 黄贤智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774-777,共4页
室温磷光(RTP)法作为一种新的测定痕量有机物和生化物质的高灵敏度和高选择性的测试手段,在生命科学、环境科学等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近十年来,该方法在我国倍受关注,得到迅速发展[1].然而,动力学RTP法不论是作为... 室温磷光(RTP)法作为一种新的测定痕量有机物和生化物质的高灵敏度和高选择性的测试手段,在生命科学、环境科学等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近十年来,该方法在我国倍受关注,得到迅速发展[1].然而,动力学RTP法不论是作为分析方法,还是作为研究手段,国内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学 室温磷光法 RTP探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氧氯丙烷作重原子微扰剂在环糊精诱导室温磷光法中的应用
9
作者 白小红 晋卫军 +1 位作者 魏雁声 刘长松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2期102-106,共5页
本文报道一种新型的重原子微扰剂——环氧氯丙烷 ( ECH) ,在此重原子微扰下 ,建立了 β-环糊精诱导室温磷光法 ( β- CD- RTP)测定痕量溴代萘 ( Br N)的方法 ,结果令人满意。同时还在该体系中测定了溴代萘的 DTP寿命、猝灭常数、三元包... 本文报道一种新型的重原子微扰剂——环氧氯丙烷 ( ECH) ,在此重原子微扰下 ,建立了 β-环糊精诱导室温磷光法 ( β- CD- RTP)测定痕量溴代萘 ( Br N)的方法 ,结果令人满意。同时还在该体系中测定了溴代萘的 DTP寿命、猝灭常数、三元包合物的包接常数。实验结果证明 ,α- Br N/ECH/β- CD三分子包接配合物比β- Br N/ECH/β- CD三分子包接络合物包接更加有效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氧氯丙烷 溴代萘 β-CD-RT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萘和正丁醇存在下β-环糊精诱导1-溴萘室温磷光的研究 被引量:15
10
作者 杜新贞 张勇 +3 位作者 黄贤智 李耀群 江云宝 陈国珍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381-382,共2页
萘和正丁醇存在下β-环糊精诱导1-溴萘室温磷光的研究杜新贞,张勇,黄贤智,李耀群,江云宝,陈国珍(厦门大学化学系、环境科学研究中心,厦门,361005)关键词1-溴萘,β-环糊精,萘,室温磷光室温下β-环糊精(β-C... 萘和正丁醇存在下β-环糊精诱导1-溴萘室温磷光的研究杜新贞,张勇,黄贤智,李耀群,江云宝,陈国珍(厦门大学化学系、环境科学研究中心,厦门,361005)关键词1-溴萘,β-环糊精,萘,室温磷光室温下β-环糊精(β-CD)诱导的发光现象由于其不同于胶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溴萘 环糊精 室温磷光 丁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β-环糊精诱导α-溴代萘的室温磷光测定
11
作者 张海容 赵婷 《分析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90-794,共5页
建立了α-溴代萘的β-环糊精诱导室温磷光(β-CD-RTP)分析,用3因素、3水平Box-Behnken响应面法(RSM)优化了影响α-溴代萘的RTP实验条件。研究发现:β-CD的浓度、环己烷浓度以及Na_2SO_3浓度等对α-溴代萘的RTP强度均有显著影响;统计结... 建立了α-溴代萘的β-环糊精诱导室温磷光(β-CD-RTP)分析,用3因素、3水平Box-Behnken响应面法(RSM)优化了影响α-溴代萘的RTP实验条件。研究发现:β-CD的浓度、环己烷浓度以及Na_2SO_3浓度等对α-溴代萘的RTP强度均有显著影响;统计结果显示各影响因素的主效应关系为:β-CD浓度>NaSO_3浓度>环己烷用量。α-溴代萘RTP最佳发光条件为:β-CD的浓度为3.4×10^(-3) mol/L,环己烷的浓度为0.8μL/mL,Na_2SO_3的浓度为9.5×10^(-2) mol/L。优化条件下改进了α-溴代萘RTP分析特性,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8.0×10^(-5)~1.0×10^(-7) mol/L,检出限为1.4×10^(-8) mol/L。RSM法与传统的单因素实验法相比,有较宽的线性范围和较低的检出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溴代萘 响应面法 室温磷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β-环糊精存在下直链脂肪醇诱导1-溴萘室温磷光光谱研究 被引量:10
12
作者 杜新贞 张勇 +3 位作者 江云宝 林丽榕 黄贤智 陈国珍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2期1935-1938,共4页
研究了β-环糊精(β-CD)溶液中直链脂肪醇(A)诱导1-溴萘(1-BrN)的室温磷光光谱性质.结果表明,三元包络物中1-BrN分子的磷光起初随醇中碳原子数的增加而增强,正戊醇对磷光呈现最大的敏化作用,随后从正己醇至正辛醇,磷光强度... 研究了β-环糊精(β-CD)溶液中直链脂肪醇(A)诱导1-溴萘(1-BrN)的室温磷光光谱性质.结果表明,三元包络物中1-BrN分子的磷光起初随醇中碳原子数的增加而增强,正戊醇对磷光呈现最大的敏化作用,随后从正己醇至正辛醇,磷光强度逐渐下降.测定了包络物组成和稳定常数,发现1-BfN和A:β-CD包络物的结合强度是三元包络物磷光强弱的决定性因素,并从三元包络物可能的结构解释了醇分子大小对室温磷光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溴萘 Β-环糊精 脂肪醇 包络物 室温磷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支链烷基)萘和1-(支链烷基)萘-4-磺酸钠的合成 被引量:3
13
作者 谭晓礼 徐志成 +3 位作者 安静仪 张路 赵濉 俞稼镛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z1期44-46,共3页
采用高效的合成路线制备了支链化的1 烷基萘(Ⅳ)和相应的1 烷基萘 4 磺酸钠(Ⅴ)。合成的6种化合物的结构如下:1 异丁基萘,1 (2 己基)萘,1 丁基萘以及相应的磺酸钠盐。以1 溴代萘为起始原料制备Ⅳ的产率为51 8%,以Ⅳ为原料制备Ⅴ的产率为... 采用高效的合成路线制备了支链化的1 烷基萘(Ⅳ)和相应的1 烷基萘 4 磺酸钠(Ⅴ)。合成的6种化合物的结构如下:1 异丁基萘,1 (2 己基)萘,1 丁基萘以及相应的磺酸钠盐。以1 溴代萘为起始原料制备Ⅳ的产率为51 8%,以Ⅳ为原料制备Ⅴ的产率为42%。该方法以1 萘基溴化镁(Ⅰ)和1 丁酮(或1 己酮,或丁醛)回流反应6h,得1 萘基烷醇(Ⅱ),产率80%。Ⅱ与红磷和碘的混合物在冰醋酸溶液反应,回流3h,得到烯烃混合物(Ⅲ),产率95%以上。Ⅲ在室温下用Pd C催化加氢2h,得到Ⅳ,产率90%。Ⅳ用氯磺酸磺化,反应物料比n(Ⅲ)∶n(氯磺酸)=1∶2,以三氯甲烷为溶剂,5℃以下反应5h得到Ⅴ的粗产品,产率70%;粗产品在V(乙醇)∶V(水)=1∶1中重结晶两次,得精产品,收率为60%。用IR,ESI-MS和1HNMR鉴定了Ⅳ和Ⅴ的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溴代萘 加氢还原 支链烷基萘 支链烷基萘磺酸钠 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溴-7,7-二甲基-7H-苯并[C]芴的合成
14
作者 杨晴 康必显 +1 位作者 王临才 金晶 《精细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04-707,720,共5页
以1-溴萘为原料,合成了5-溴-7,7-二甲基-7H-苯并[C]芴,总产率为63.1%。其中,对中间体2-(1-萘基)苯甲醛、7-甲基-7H-苯并[C]芴和7,7-二甲基-7H-苯并[C]芴的合成工艺进行了优化。优化反应条件为:2-(1-萘基)苯甲醛合成中,催化剂Pd(dppf)Cl... 以1-溴萘为原料,合成了5-溴-7,7-二甲基-7H-苯并[C]芴,总产率为63.1%。其中,对中间体2-(1-萘基)苯甲醛、7-甲基-7H-苯并[C]芴和7,7-二甲基-7H-苯并[C]芴的合成工艺进行了优化。优化反应条件为:2-(1-萘基)苯甲醛合成中,催化剂Pd(dppf)Cl2质量分数3.0%,反应温度40℃,反应时间2 h,产率96.8%;7-甲基-7H-苯并[C]芴合成中,催化剂Amberlyst 15型离子交换树脂的质量分数0.6%,反应温度110℃,反应时间4 h,产率95.4%;7,7-二甲基-7H-苯并[C]芴合成中,n(对甲苯磺酸甲酯)∶n(7-甲基-7H-苯并[C]芴)=2.5∶1,反应温度40℃,产率91.0%。产品结构通过1HNMR和ESI-MS进行了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溴萘 5-溴-7 7-二甲基-7H-苯并[C]芴 Pd(dppf)Cl2 AMBERLYST 15型离子交换树脂 对甲苯磺酸甲酯 精细化工中间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