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种从甜菜夜蛾分离的微孢子虫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杨琼 李夫涛 +2 位作者 吴福泉 唐翠明 罗国庆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7-61,共5页
甜菜夜蛾(Laphygma exigua H.)是一种重要的农业害虫,微孢子虫(microsporidia)则是控制害虫种群密度的重要生物因子之一。从广州郊区菜地捕捉到的甜菜夜蛾幼虫体中分离到一种微孢子虫,可引起甜菜夜蛾幼虫较高的死亡率,经人工接种还可感... 甜菜夜蛾(Laphygma exigua H.)是一种重要的农业害虫,微孢子虫(microsporidia)则是控制害虫种群密度的重要生物因子之一。从广州郊区菜地捕捉到的甜菜夜蛾幼虫体中分离到一种微孢子虫,可引起甜菜夜蛾幼虫较高的死亡率,经人工接种还可感染家蚕(Bombyxmori)。为了解该微孢子虫的生物学特性,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等手段对该微孢子虫的形态、大小、孢子表面特征、超微结构、生活史等进行了研究,判定该微孢子虫应属于微粒子属(Nosema)微孢子虫。与国内外同类研究比较,该微孢子虫与已报道的从甜菜夜蛾分离的微孢子虫均为同属异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菜夜蛾 微孢子虫 微粒子属 家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桑兰叶甲分离出的一种微孢子虫(Mic-Ⅰ)的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方定坚 杨琼 +2 位作者 邹宇晓 郑祥明 黄炳辉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82-187,共6页
从广州郊区罗岗的桑园及菜地捕捉到的桑兰叶甲MimastracyanuraHope成虫体中分离到一种卵圆形的微孢子虫 (简称Mic Ⅰ )。孢子大小为 (3 35± 0 46 )× (1 96± 0 17) μm ;孢子具单核、双核两种类型 ;极丝 10~ 11圈 ;孢... 从广州郊区罗岗的桑园及菜地捕捉到的桑兰叶甲MimastracyanuraHope成虫体中分离到一种卵圆形的微孢子虫 (简称Mic Ⅰ )。孢子大小为 (3 35± 0 46 )× (1 96± 0 17) μm ;孢子具单核、双核两种类型 ;极丝 10~ 11圈 ;孢子表面抗原的血清学类型与家蚕微粒子虫Nosemabombycis孢子不同 ;在家蚕Bombyxmori体内以两种不同的生活史发育 ,发育过程符合变态孢虫属Vairimorpha微孢子虫发育特征。Mic Ⅰ微孢子虫对家蚕具强病原性 ,对斜纹夜蛾Prodenialitura和小菜蛾Plutellaxy lostella也有感染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兰叶甲 分离 微孢子虫 家蚕 变态孢虫属 病原性 昆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菜粉蝶微孢子虫感染家蚕的病原性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陈世良 高翔 +3 位作者 张金祥 高建华 张永红 杨荣贵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913-917,共5页
微孢子虫是一种营专性寄生生活的单细胞真核生物,它可以传染多种昆虫,致使昆虫死亡。在野外昆虫体内已发现许多种微孢子虫,以鳞翅目昆虫中所占比例较大;其中有多种微孢子虫对家蚕有感染性、致病性,且有部分微孢子虫能通过胚种传染而使... 微孢子虫是一种营专性寄生生活的单细胞真核生物,它可以传染多种昆虫,致使昆虫死亡。在野外昆虫体内已发现许多种微孢子虫,以鳞翅目昆虫中所占比例较大;其中有多种微孢子虫对家蚕有感染性、致病性,且有部分微孢子虫能通过胚种传染而使下一代致病。本研究对云南蒙自地区桑园四周收集到的菜粉蝶进行镜检,将检测出的微孢子虫感染家蚕,并对菜粉蝶微孢子虫病原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菜粉蝶微孢子虫对家蚕有很强的食下感染能力,虽然对家蚕的胚种传染率很低,由于它的存在,提高了家蚕母蛾微孢子虫病的检出率,增加了蚕种淘汰的风险率,对蚕种生产具有潜在的危害性,这种微孢子虫引起的垂直传播应当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菜粉蝶 微孢子虫 感染家蚕 危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东方粉蝶分离的一种变态微孢子虫的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杨琼 徐兴耀 +4 位作者 卢铿明 郑祥明 方定坚 廖森泰 姚锡镇 《蚕业科学》 CAS CSCD 2001年第2期119-122,T001,T002,共6页
从东方粉蝶成虫体中分离到一种微孢子虫 (M Pc1) ,其孢子大小为 3 2 7± 0 36 μm× 1 6 8± 0 16 μm ,孢子具单、双核两种类型 ,在家蚕体内可见到Nosema和Thelohania两种不同类型的发育过程 ,认为M Pc1应归入Vairi mor... 从东方粉蝶成虫体中分离到一种微孢子虫 (M Pc1) ,其孢子大小为 3 2 7± 0 36 μm× 1 6 8± 0 16 μm ,孢子具单、双核两种类型 ,在家蚕体内可见到Nosema和Thelohania两种不同类型的发育过程 ,认为M Pc1应归入Vairi morpha属。这种微孢子虫对家蚕具有很强的食下感染能力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方粉蝶 微孢子虫 分类 病原性 形态 食下感染 胚种感染 家蚕 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家蚕体分离的一种新微孢子虫SLN1的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时连根 刘淑梅 徐俊良 《蚕业科学》 CAS CSCD 2002年第3期211-214,共4页
从家蚕体中分离到一种新的病原性微孢子虫SLN1,其孢子形态大小与Nosemabombycis相似 ,而极丝较短。感染寄生于肌肉、气管上皮细胞、脂肪等组织 ,致病性弱 ,胚种传染率低。在孢子形成期产生多孢子芽膜 ,孢子形成数为 8个 ,与Nosemabomby... 从家蚕体中分离到一种新的病原性微孢子虫SLN1,其孢子形态大小与Nosemabombycis相似 ,而极丝较短。感染寄生于肌肉、气管上皮细胞、脂肪等组织 ,致病性弱 ,胚种传染率低。在孢子形成期产生多孢子芽膜 ,孢子形成数为 8个 ,与Nosemabombycis无血清学关系 ,分类于Thelohania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分离 微孢子虫 SLN1 Thelohania属 传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蚕病原性微孢子虫极丝蛋白的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高永珍 黄可威 常智杰 《蚕业科学》 CAS CSCD 2001年第2期128-130,共3页
从家蚕微孢子虫 (Nosemabombycis,简称N .b)和蓝萤叶甲微孢子虫 (MPa)中抽提了极丝蛋白 (PTP) ,进行SDS PAGE分析。并选择性分离、纯化了N .b孢子中主要极丝蛋白 ,经氨银染色法鉴定其纯度较纯。将N .b孢子中该主要极丝蛋白免疫家兔制备... 从家蚕微孢子虫 (Nosemabombycis,简称N .b)和蓝萤叶甲微孢子虫 (MPa)中抽提了极丝蛋白 (PTP) ,进行SDS PAGE分析。并选择性分离、纯化了N .b孢子中主要极丝蛋白 ,经氨银染色法鉴定其纯度较纯。将N .b孢子中该主要极丝蛋白免疫家兔制备多克隆抗体 ,用酶联免疫法 (ELISA)测定其效价 ,滴度为 1∶10 2 40 0。利用制得的抗体进行胶体金标记免疫电镜定位观察 ,发现所纯化蛋白确实存在于极丝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孢子虫 极丝蛋白 多克隆抗体 胶体金标记免疫电镜定位 家蚕 微粒子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虫病原微孢子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7
7
作者 石旺鹏 季荣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17,共7页
微孢子是一类重要的昆虫病原微生物,在害虫生物防治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系统介绍了微孢子的特定结构及生物学特性,详述了其生活史类型和生长发育所需要条件;总结了其系统进化研究的变迁;比较了不同种类微孢子基因组差异;分析了微孢子... 微孢子是一类重要的昆虫病原微生物,在害虫生物防治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系统介绍了微孢子的特定结构及生物学特性,详述了其生活史类型和生长发育所需要条件;总结了其系统进化研究的变迁;比较了不同种类微孢子基因组差异;分析了微孢子的致病机理及影响因素;阐述了应用微孢子防治害虫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为今后开展微孢子治理害虫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较为全面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虫病原物 微孢子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家蚕蛾中分离的微孢子虫MZ_1(Nosema sp.)对家蚕的病原性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沈中元 徐莉 《蚕业科学》 CAS CSCD 2001年第3期197-199,共3页
从养蚕生产的蚕蛾中分离到一种小型微孢子虫 ,暂名MZ1,其形状为卵圆形 ,大小为 2 49± 0 10 μm×1 32± 0 12 μm。寄生家蚕的大多数组织器官 ,在蚕体内的生殖发育圈与N .bombycis相似。对家蚕的致病力弱 ,ID50为每条蚕... 从养蚕生产的蚕蛾中分离到一种小型微孢子虫 ,暂名MZ1,其形状为卵圆形 ,大小为 2 49± 0 10 μm×1 32± 0 12 μm。寄生家蚕的大多数组织器官 ,在蚕体内的生殖发育圈与N .bombycis相似。对家蚕的致病力弱 ,ID50为每条蚕 172 5 0粒孢子 ,能在蚕体内经胚种传染给下一代。MZ1具有Nosema属的分类特征 ,初步定为Nosemasp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孢子虫 家蚕 病原性 家蚕蛾 胚种传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从藤粉蝶分离的微孢子虫的生物学特性和分子系统发育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邢东旭 吴福泉 +6 位作者 罗国庆 廖森泰 李庆荣 肖阳 唐翠明 李丽 杨琼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014-1018,共5页
从广州市萝岗桑园周边捕捉到的野外昆虫藤粉蝶(Delias pasithoe)成虫体内分离到1株微孢子虫,经人工接种可在家蚕体内全身性寄生。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到该微孢子虫为双核,极丝11~12圈,极丝同型,基本符合Nosema属微孢子虫超微结构特征... 从广州市萝岗桑园周边捕捉到的野外昆虫藤粉蝶(Delias pasithoe)成虫体内分离到1株微孢子虫,经人工接种可在家蚕体内全身性寄生。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到该微孢子虫为双核,极丝11~12圈,极丝同型,基本符合Nosema属微孢子虫超微结构特征。该微孢子虫在其生活史发育过程中以偶倍数核为主,以二分裂方式增殖,形成双核孢子,发育周期为108 h。基于SSU rRNA和rRNA ITS序列的相似性比较和系统进化分析进一步证实该微孢子虫与Nosema属亲缘关系最近,应被分类为Nosema属‘true’Nosema亚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外昆虫 微孢子虫 寄生组织 生活史 超微结构 系统发育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方粉蝶微孢子虫M-Pc2的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杨琼 徐兴耀 +2 位作者 卢铿明 郑祥明 方定坚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37-39,共3页
从东方粉蝶成虫体中分离到一种卵圆形微孢子虫M Pc2 ,M Pc2孢子大小为 (3.38± 0 .35 ) μm× (2 .4 3± 0 .17)μm ,孢子双核结构 ,在家蚕体内可见到典型的Nosema型发育过程 ,认为M Pc2应归入Nosema属 .
关键词 微孢子虫 东方粉蝶 家蚕 病原性 分类 M-Pc2 交叉感染 食下感染 胚种传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孢子虫系统发育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马兰 李灿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2年第1期134-136,143,共4页
微孢子虫是一类专营寄生生活、具极丝但无线粒体的单细胞真核生物,介绍了生物学特征、核糖体的SSU rRNA、ITS间隔序列、LSU rRNA、微管蛋白基因及蛋白质组学在微孢子虫的系统发育研究中的应用。
关键词 微孢子虫 分类 系统发育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蜂来源的微孢子虫对意蜂工蜂的侵染性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黄少康 杨守深 +1 位作者 王丽华 付中民 《中国蜂业》 2007年第1期7-8,12,共3页
为探讨中蜂来源的微孢子虫对意蜂的侵染性,本试验将纯化自中蜂的微孢子虫,以每只蜂1×105个和5×105个孢子的接种量,分别给2日、5日、8日、11日龄无微孢子虫感染的意蜂成年工蜂接种,在30℃±0.5℃,65%~80%RH,黑暗中隔离饲... 为探讨中蜂来源的微孢子虫对意蜂的侵染性,本试验将纯化自中蜂的微孢子虫,以每只蜂1×105个和5×105个孢子的接种量,分别给2日、5日、8日、11日龄无微孢子虫感染的意蜂成年工蜂接种,在30℃±0.5℃,65%~80%RH,黑暗中隔离饲养10日后,各日龄工蜂的平均感染率达86.3%~100%,每只蜂中肠的平均产孢量为5.60×105~3.39×106个。在两接种量下,2日、5日龄意蜂工蜂的产孢量均显著(P<0.05)高于8日、11日龄的产孢量。试验首次证实了中蜂来源的微孢子虫对意蜂成年工蜂具较强的侵染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孢子虫 交叉感染 中华蜜蜂 意大利蜜蜂 产孢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甜菜夜蛾微孢子虫对家蚕的病原性
13
作者 杨琼 李夫涛 +2 位作者 吴福泉 唐翠明 蔡月仙 《中国生物防治》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S1期25-27,共3页
研究了从甜菜夜蛾分离的一种微孢子虫对家蚕的病原性,包括适宜宿主品种和接种时期、感染中量、寄生部位、平均产孢量、单头蚕最大产孢量、传染方式等内容,以期利用家蚕为替代宿主大量繁殖甜菜夜蛾微孢子虫,以及开展微孢子虫生物防治实... 研究了从甜菜夜蛾分离的一种微孢子虫对家蚕的病原性,包括适宜宿主品种和接种时期、感染中量、寄生部位、平均产孢量、单头蚕最大产孢量、传染方式等内容,以期利用家蚕为替代宿主大量繁殖甜菜夜蛾微孢子虫,以及开展微孢子虫生物防治实用化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孢子虫 病原性 甜菜夜蛾 家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品种及性别家蚕感染菜粉蝶微孢子虫差异性分析
14
作者 陈世良 杨荣贵 +6 位作者 高建华 廖鹏飞 黎勇谋 高翔 张金祥 肖圣燕 朱峰 《湖北农业科学》 2016年第19期5108-5110,共3页
为了解不同品种及不同性别家蚕感染菜粉蝶微孢子虫的差异性,利用菜粉蝶微孢子虫对9个不同的家蚕品种(8个原种、1个杂交种)进行感染性添食试验,添食菜粉蝶微孢子的浓度和数量均相同。结果表明,家蚕各品种之间感染菜粉蝶微孢子虫的情况存... 为了解不同品种及不同性别家蚕感染菜粉蝶微孢子虫的差异性,利用菜粉蝶微孢子虫对9个不同的家蚕品种(8个原种、1个杂交种)进行感染性添食试验,添食菜粉蝶微孢子的浓度和数量均相同。结果表明,家蚕各品种之间感染菜粉蝶微孢子虫的情况存在明显的差异,秋华最容易被微孢子虫感染,皓月感染力最低。同时,对不同家蚕品种雌雄蛾感染率进行调查,发现家蚕雌雄蛾之间感染菜粉蝶微孢子虫的差异并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菜粉蝶微孢子虫 家蚕品种 家蚕性别 感染率 差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裳卷蛾变形孢虫(Vairimorpha ceraces sp.nov.)对家蚕、鱼类的感染性试验 被引量:7
15
作者 刘仁华 万永继 +4 位作者 刘强波 涂增 冯光强 张琳 冯兴无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58-62,共5页
裳卷蛾变形抱虫(Vairimorpha ceraces sp.nov.)对家蚕为敏感性感染,感染中量(IC50)为1.2×10^4,可广泛寄生各种组织,其中丝腺与马氏管被严重寄生,病蛾胚传率为2.69%,孢子发育形态明显偏向二孢子母细胞(disporous)... 裳卷蛾变形抱虫(Vairimorpha ceraces sp.nov.)对家蚕为敏感性感染,感染中量(IC50)为1.2×10^4,可广泛寄生各种组织,其中丝腺与马氏管被严重寄生,病蛾胚传率为2.69%,孢子发育形态明显偏向二孢子母细胞(disporous)发育。以2×10^7-4×10^7粒孢子/mL对每尾红鲤(redcarp)添食0.5mL,饲养40d后解剖全部鱼体,约有10%-20%的试验鱼出现了明显的组织病变,在寄生组织中观察到大量的梨形未成熟孢子和少量的成熟孢子,但未观察到八孢子囊(octosporous)形态,病变组织疑似孢子免疫荧光检测为阳性,3次独立重复试验均得到了同样的结果,表明高浓度裳卷蛾变形孢虫可能对红鲤发生了机会性感染。试验结果对探讨微孢子虫的感染与感染适应性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裳卷蛾变形微孢子虫 家蚕 红鲤 感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菜粉蝶微孢子虫对家蚕的病原性研究 被引量:11
16
作者 黄旭华 朱方容 +3 位作者 刘吉平 石美宁 罗梅兰 李进 《广西农业科学》 CAS CSCD 2009年第4期415-419,共5页
对广西某菜地和桑园周围的菜粉蝶成虫的调查结果表明,菜粉蝶微粒子病自然感染率在30%以上,且上半年高于下半年;菜粉蝶微孢子虫与典型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N.b)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菜粉蝶微孢子虫呈长椭圆形,大小约4.70μm×2... 对广西某菜地和桑园周围的菜粉蝶成虫的调查结果表明,菜粉蝶微粒子病自然感染率在30%以上,且上半年高于下半年;菜粉蝶微孢子虫与典型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N.b)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菜粉蝶微孢子虫呈长椭圆形,大小约4.70μm×2.30μm,与N.b存在差异,采用PCR技术鉴别也证明菜粉蝶微孢子虫与N.b不同;通过添食感染家蚕,发现菜粉蝶微孢子虫对家蚕有较强的食下感染能力,也有轻微的胚种传染能力,证明菜粉蝶微孢子虫对蚕种生产具有潜在的危害性,应重视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菜粉蝶 家蚕 微孢子虫 病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蚕微孢子虫病的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淑敏 高玉章 +2 位作者 张涛 秦利 冯绳祖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1年第4期312-316,共5页
对天蚕(Anthcraca yamamai)微孢子虫病的发生、病征、传染途径、病原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天蚕微孢子虫病病蚕衷现出明显发育缓慢、蚕的体表出现褐色渣点,在气门线附近较密集和明显;天蚕微孢于呈长椭圆形,孢子长3~4.5μm,宽1.5~2.25... 对天蚕(Anthcraca yamamai)微孢子虫病的发生、病征、传染途径、病原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天蚕微孢子虫病病蚕衷现出明显发育缓慢、蚕的体表出现褐色渣点,在气门线附近较密集和明显;天蚕微孢于呈长椭圆形,孢子长3~4.5μm,宽1.5~2.25μm,孢子无色;折光性强,孢子比重大于水;天蚕微孢子虫病的传染途径有胚种传染和食下传染;天蚕微孢子虫病与柞蚕微粒子病能够通过食下互相传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蚕 微孢子虫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家蚕病原性微孢子虫的生物学特性与分子系统发育分析 被引量:9
18
作者 罗梅兰 黄旭华 +6 位作者 潘志新 蒋满贵 汤庆坤 黄深惠 安春梅 胡文娟 甘丽红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56-863,共8页
从家蚕体内分离得到一株新的病原性微孢子虫,编号为GXM1。光学显微镜下观察GXM1微孢子虫为长卵圆形,大小(1.85±0.15)μm×(4.19±0.18)μm,在生活史的各发育阶段均为双核,以二分裂方式增殖,发育速度缓慢,发育周期约8~10 d... 从家蚕体内分离得到一株新的病原性微孢子虫,编号为GXM1。光学显微镜下观察GXM1微孢子虫为长卵圆形,大小(1.85±0.15)μm×(4.19±0.18)μm,在生活史的各发育阶段均为双核,以二分裂方式增殖,发育速度缓慢,发育周期约8~10 d。GXM1微孢子虫与家蚕微孢子虫(Nb)的抗血清产生阳性凝聚反应。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到GXM1微孢子虫的超微结构具双核,极丝11~12圈,极丝倾斜角约45°。以上生物学性状显示GXM1微孢子虫具有微孢子虫属(Nosema)的基本分类特征。依据GXM1微孢子虫与其它昆虫微孢子虫的SSU rRNA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以及序列相似性和遗传距离分析,进一步证实GXM1微孢子虫属于Nosema属。GXM1微孢子虫对蚁蚕的半数感染浓度(IC50)为6.06×105mL-1,对家蚕的胚种传染率可达23.28%,是一株具有较强致病性和危害性的家蚕病原性微孢子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孢子虫 微孢子虫属 家蚕 病原性 生物学特性 SSU RRNA基因序列 系统发育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稻纵卷叶螟分离的一株微孢子虫的生物学特性与分子系统发育分析 被引量:5
19
作者 黄旭华 祁广军 +9 位作者 汤庆坤 潘志新 朱方容 刘玉生 于先哲 罗梅兰 蒋满贵 石美宁 唐亮 虞崇江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43-550,共8页
从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稻纵卷叶螟体内分离到1株微孢子虫,编号为CmM1。CmM1微孢子虫的孢子形状为卵圆形,大小为(1.71±0.16)μm×(2.82±0.22)μm;在生活史的各发育阶段均为双核,以二分裂方式增殖,发育周期为120 h;可以与... 从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稻纵卷叶螟体内分离到1株微孢子虫,编号为CmM1。CmM1微孢子虫的孢子形状为卵圆形,大小为(1.71±0.16)μm×(2.82±0.22)μm;在生活史的各发育阶段均为双核,以二分裂方式增殖,发育周期为120 h;可以与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Nb)抗血清产生阳性凝聚反应;超微结构具双核,极丝11~13圈。以上生物学性状显示CmM1微孢子虫具有微粒子属(Nosema)的基本分类特征。对CmM1微孢子虫的SSU rRNA基因序列进行PCR扩增与测序,并构建系统发育树及进行序列相似性和遗传距离的分析,进一步证实CmM1微孢子虫属于Nosema属,与家蚕微孢子虫的亲缘关系很近。将该微孢子虫暂命名为Nosema sp.CmM1。调查CmM1微孢子虫对稻田中的稻纵卷叶螟的自然感染率为3.68%~5.14%。CmM1微孢子虫对家蚕的半数感染浓度(IC50)为1.16×104mL-1,是Nb的0.47倍,对家蚕的平均胚种传染率为2.86%,说明CmM1微孢子虫对家蚕具有较强致病性和危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孢子虫 稻纵卷叶螟 生物学特性 家蚕 感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