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两条不同类型的HP/LT和UHP变质带对祁连-阿尔金早古生代造山作用的制约 被引量:39
1
作者 张建新 孟繁聪 于胜尧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967-1992,共26页
在祁连-阿尔金造山带的南北两侧,分别出露有北祁连-北阿尔金HP/LT变质带和柴北缘-南阿尔金UHP变质带。北祁连-北阿尔金HP/LT变质带主要由蓝片岩、低温榴辉岩和高压变沉积岩所组成,榴辉岩形成的温压条件为420~570℃和2.0~2.5GPa,形成... 在祁连-阿尔金造山带的南北两侧,分别出露有北祁连-北阿尔金HP/LT变质带和柴北缘-南阿尔金UHP变质带。北祁连-北阿尔金HP/LT变质带主要由蓝片岩、低温榴辉岩和高压变沉积岩所组成,榴辉岩形成的温压条件为420~570℃和2.0~2.5GPa,形成时代为510~440Ma。含硬柱石榴辉岩和含纤柱石高压变沉积岩的存在显示洋壳俯冲把大量水带到地幔深处。与HP/LT变质带伴生的早古生代蛇绿岩、俯冲增生杂岩、岛弧、弧后盆地等显示北祁连-北阿尔金为典型的早古生代增生造山带。柴北缘-南阿尔金UHP变质带由榴辉岩、石榴橄榄岩、高压麻粒岩及具有陆壳性质的正副片麻岩所组成,它们遭受了超高压变质作用(T>700℃,P>2.8GPa),UHP变质时代为500~420Ma,榴辉岩的原岩时代为750~850Ma,形成于新元古代的大陆裂谷环境。野外地质关系、岩石学及年代学研究显示柴北缘-南阿尔金HP-UHP变质带为大陆深俯冲作用的产物。在柴北缘-南阿尔金UHP变质带中,超高压榴辉岩和高压麻粒岩同时形成在不同的构造热环境中,构成大陆俯冲及碰撞造山带中的"双变质带",同时也显示柴北缘-南阿尔金造山带具有典型碰撞造山带的特征。祁连-阿尔金造山带南北两侧几乎同时发生增生造山作用和碰撞造山作用,构成由不同造山类型所组成的复合造山带。南北两侧的HP/LT变质带和UHP变质带以及可能存在的不同类型双变质带制约了祁连-阿尔金造山带早古生代的造山性质、造山类型以及造山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p/lt变质带 Uhp变质带 祁连-阿尔金造山带 增生造山 碰撞造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E ALTUN—NORTH QAIDAM ECLOGITE BELT IN WESTERN CHINA—ANOTHER HP-UHP METAMORPHIC BELT TRUNCATED BY LARGE SCALE STRIKE-SLIP FAULT IN CHINA
2
作者 Zhang Jianxin, Xu Zhiqin, Yang Jingsui, Li Haibing, Wu Cailai(Institute of Ge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Geological Sciences, 26 Baiwanzhuang, Beijing 100037,China, E\|mail: zjx66@yeah.net)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S1期254-255,共2页
The Altun and North Qaidam Mountains at the northern margin of Qinghai\|Tibet plateau are separated by the Altyn Tagh sinistral strike\|slip fault, which is one of the largest strike\|slip fault systems in the world a... The Altun and North Qaidam Mountains at the northern margin of Qinghai\|Tibet plateau are separated by the Altyn Tagh sinistral strike\|slip fault, which is one of the largest strike\|slip fault systems in the world and was considered as the key element in the escape tectonics model for Euraisa\|India continent\|continent collision.Recently,the eclogites within quratzifeldspathic gneisses or pelitic gneisses characterized by amphibolite\|facies paragenesis were discovered in the Altun and the North Qaidam Mountains(Fig.1). They occur as lens or boundins within the Altun Group and Dakendaban Group respectively which previously were considered as metamorphic basement of Tarim block and Qaidam block. Our studies indicate that the eclogites outcrop in both the Altun and North Qaidam Mountains show similar occurrences, associated country rocks, rock and mineral assemblages, p\|T\% estimates, geochemistryand protolith feature and ages of peak metamorphism (see table) . The garnet\|omphacite\|phengite geothermobarometer gave equilibrium condition of \%p\%=2 8~3 0GPa and t =820~850℃ for the Altun eclogite and p =2 8GPa and \%t\%=730℃ for North Qaidam eclogite respectively(Fig..2). These p\|T conditions are in the coesite stability field. Moreover, Po lycrystalline quartz pseudomorphs after coesite have been identified in the Dulan area, North Qaidam Mountains (Song et al, in review). Therefore, these features suggest that both eclogites of Altun and North Qaidam Mountains probably are a same HP\|UHP metamorphic belt formed from the same of Early Paleozoic age deep subduction and collision, and subsequently displaced by the Altyn Tagh fault.The case is similar to the Dabie\|Sulu HP\|UHP metamorphic zone which was truncated by the Tanlu sinistral strike\|slip fault and splitted it into two distincts, the Dabie region and Sulu region. These correlations support an about 350~400km displacement of the Altyn Tagh sinistral strike\|slip fault (Fig.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tun mountains North Qaidam Mountains hp\|Uhp metamorphic b elt Altyn Tagh faul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CSD HP-UHP变质岩中磷灰石稀土元素(REE)地球化学及其示踪意义 被引量:9
3
作者 汤倩 孙晓明 +3 位作者 梁金龙 徐莉 翟伟 梁业恒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3255-3266,共12页
磷灰石是一种能在UHP变质峰期稳定存在并富含稀土元素(REE)的常见副矿物,其REE组成变化可以对变质过程进行地球化学示踪。本文利用激光剥蚀等离子光谱仪(LA-ICP-MS)对中国大陆科学钻探(CCSD)钻井中及其附近出露的不同变质程度的HP-UHP... 磷灰石是一种能在UHP变质峰期稳定存在并富含稀土元素(REE)的常见副矿物,其REE组成变化可以对变质过程进行地球化学示踪。本文利用激光剥蚀等离子光谱仪(LA-ICP-MS)对中国大陆科学钻探(CCSD)钻井中及其附近出露的不同变质程度的HP-UHP变质岩(榴辉岩、角闪(片)岩和片麻岩)中的磷灰石进行了REE组成原位测定,结果显示不同围岩中磷灰石的REE组成特征及其相关系数变化很大,其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曲线可以分为3大类:Ⅰ.轻稀土(LREE)富集型,其REE总量(∑REE)很高,可达n×1000×10^(-6);Ⅱ.中稀土(MREE)富集型,其(La/Sm)_N<1,Eu异常变化较大;Ⅲ.重稀土(HREE)富集型,其配分曲线呈明显的左倾形式,∑REE总量很低,仅为9.228×10^(-6),且具明显的Eu负异常。磷灰石颗粒原位分析显示从边部到中心∑LREE有逐渐升高的趋势,表明了在俯冲折返的过程发生过短时增温作用,并极有可能发生过部分熔融。部分熔融过程中磷灰石中的LREE将与其它大离子半径元素一起优先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ICP-MS 稀土元素 磷灰石 高压-超高压变质岩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CCS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CCSD)HP-UHP变质岩中石英脉流体包裹体δD-δ^(18)O同位素组成及其意义 被引量:13
4
作者 徐莉 孙晓明 +4 位作者 翟伟 梁业恒 汤倩 梁金龙 沈昆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2009-2017,共9页
流体包裹体δD-δ18O同位素测定显示CCSD石英脉具有较稳定的氢同位素(δD=-97‰--69‰)和相对较低且变化较大的氧同位素组成,其矿物δ18O为-1.9‰~9.6‰,相应流体的δ18O为-11.66‰-0.93‰,说明其变质岩围岩在板块俯冲前曾在地表... 流体包裹体δD-δ18O同位素测定显示CCSD石英脉具有较稳定的氢同位素(δD=-97‰--69‰)和相对较低且变化较大的氧同位素组成,其矿物δ18O为-1.9‰~9.6‰,相应流体的δ18O为-11.66‰-0.93‰,说明其变质岩围岩在板块俯冲前曾在地表与大气降水发生过程度不同的水/岩反应,而石英脉继承了其各自寄主变质岩的δ18O组成;在CCSD纵向上,石英脉的δ18O同位素组成出现“∑”型变化,分别在900m-1.500m和2700m出现极低值,而在1770m和4000m出现高正值,说明CCSD变质岩原岩在俯冲前与大气降水间的水/岩反应受到局部侵入的岩浆岩带来的高温和构造空间的控制; CCSD中石英脉δ18O在纵向上的变化基本同步于其寄主围岩变质矿物的δ18O组成变化,说明石英脉与其他变质矿物一样,也经历了HP,甚至UHP变质,但其主体应形成于板块折返过程中HP-UHP岩石的减压重结晶及退变质;CCSD石英脉、东海地表石英脉或水晶矿的δD-δ18O同位素值分布的不均一性,说明HP-UHP岩石在板块折返及其后退变质中释放出的流体活动范围有限,没有经历大规模的流动或迁移。东海水晶的流体包裹体δD-δ18O组成与CCSD石英脉相似,显示它们的成因基本一致,主要形成于晚三叠世板块折返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英脉 流体包裹体 UP-Uhp变质岩 δD-δ^18O同位素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CCS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CSD及青龙山HP-UHP变质岩中绿帘石地球化学及其对板块折返过程的示踪 被引量:2
5
作者 梁金龙 孙晓明 +3 位作者 徐莉 翟伟 汤倩 梁业恒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1845-1854,共10页
绿帘石是一种能在UHP变质峰值期稳定存在的含水矿物。由于其稳定的温-压条件十分宽广,其成分的变化可指示变质过程及条件。对中国大陆科学钻探(CCSD)岩芯及青龙山榴辉岩和正、副片麻岩中绿帘石较系统的岩相学观察和主、微量元素研究表明... 绿帘石是一种能在UHP变质峰值期稳定存在的含水矿物。由于其稳定的温-压条件十分宽广,其成分的变化可指示变质过程及条件。对中国大陆科学钻探(CCSD)岩芯及青龙山榴辉岩和正、副片麻岩中绿帘石较系统的岩相学观察和主、微量元素研究表明:绿帘石有多种成因,在俯冲进变质和折返退变质过程中都有绿帘石形成,每个阶段又可以划分出多个形成世代。绿帘石中主量元素的变化集中体现在XFe(XFe=Fe3+/(Al3++Cr3++Fe3++Mn3+))的变异,XFe值是变质条件(温度、压力、氧逸度)的函数。XFe在绿帘石斑晶的核部到边缘由大到小是进变质作用的标志,退变质过程形成的绿帘石则相反。在退变质过程中绿帘石斑晶边缘的∑REE及Sr、Ba、Pb等大离子半径元素比核部有降低的趋势;副片麻岩中的绿帘石核部大都包含褐帘石残余,褐帘石退变为绿帘石时∑REE急剧减少,球粒陨石配分模式也由LREE富集型逐渐过渡为LREE和HREE无明显分异的平坦型。这些微量元素的特征不可能起源于变质流体/矿物间的水/岩反应,而极有可能是板块折返过程中发生部分熔融的结果。绿帘石还是REE、Sr等大离子半径元素循环至地壳深部和地幔的合适的载体矿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帘石 主量和微量元素 hp-Uhp变质岩 部分熔融 CCS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CSD(0~5158m)HP-UHP变质岩中石英脉流体包裹体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梁业恒 孙晓明 +4 位作者 徐莉 翟伟 梁金龙 汤倩 李爱菊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3280-3286,共7页
本文对中国大陆科学钻探(CCSD)0~5158m HP-UHP变质岩石英脉中流体包裹体进行了研究,通过冷热台与拉曼光谱测定发现其中含有4种流体包裹体:(Ⅰ型)盐水溶液包裹体,并进一步分为高盐度盐水溶液包裹体(Ⅰa型)、中高盐度盐水溶液包裹体(Ⅰb... 本文对中国大陆科学钻探(CCSD)0~5158m HP-UHP变质岩石英脉中流体包裹体进行了研究,通过冷热台与拉曼光谱测定发现其中含有4种流体包裹体:(Ⅰ型)盐水溶液包裹体,并进一步分为高盐度盐水溶液包裹体(Ⅰa型)、中高盐度盐水溶液包裹体(Ⅰb型)、中等盐度盐水溶液包裹体(Ⅰc型)和低盐度盐水溶液包裹体;(Ⅱ型)N_2-CH_4纯气相包裹体;(Ⅲ型)含方解石子矿物的流体包裹体;(Ⅳ型)CO_2-NaCl-H_2O包裹体及纯CO_2包裹体。其中Ⅲ和Ⅳ型流体包裹体是CCSD石英脉中首次发现。Ⅰa、Ⅰb型流体包裹体主要以原生的形式赋存在榴辉岩及片麻岩的石英脉或石英颗粒当中,它们主要是被捕获于折返早期高压变质重结晶阶段;Ⅰc和Ⅰd两类包裹体则主要以次生的形式赋存于榴辉岩及片麻岩的石英脉或石英颗粒当中,说明它们是在超高压变质岩折返过程的较晚阶段捕获的。以原生形式出现的含方解石子晶及CO_2包裹体,指示部分石英脉及其围岩可能经历过超高压变质作用甚至麻粒岩相阶段。CCSD中的石英脉可能主要形成于折返早期高压变质重结晶阶段,其中的HP-UHP岩石在板块折返及其以后退变质过程中释放出的变质流体活动范围有限,没有经历大规模的流动或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英脉 hp-Uhp变质岩 流体包裹体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CCS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CSD中HP-UHP岩石稀有气体同位素地球化学及其对板块折返过程的示踪意义 被引量:5
7
作者 孙晓明 徐莉 +4 位作者 梁金龙 汤倩 梁业恒 翟伟 沈昆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915-1922,共8页
利用高真空气相质谱系统测定了CCSD中HP-UHP变质岩中主要造岩矿物流体包裹体的稀有气体同位素组成,得出其3He/4He为(0.004~0.775)×10-6,相应R/Ra为0.003~0.553,40Ar/36Ar变化较大,为316.2~11358.8,高于大气40Ar/36Ar(295.5);20Ne/2... 利用高真空气相质谱系统测定了CCSD中HP-UHP变质岩中主要造岩矿物流体包裹体的稀有气体同位素组成,得出其3He/4He为(0.004~0.775)×10-6,相应R/Ra为0.003~0.553,40Ar/36Ar变化较大,为316.2~11358.8,高于大气40Ar/36Ar(295.5);20Ne/22Ne和21Ne/22Ne分别为9.47~12.4和0.026~0.051,而134Xe/132Xe和136Xe/132Xe分别为0.376~0.484和0.324~0.416,均高于其相应大气值。CCSD中HP-UHP岩石主要造岩矿物的He-Ar、Xe和Ne等同位素组成清楚显示其中流体包裹体主要由地壳变质流体和少量大气饱和水组成,而深源地幔流体组分很低,其中He主要来自地壳,Ar主要由壳源放射性成因40Ar*和少量(平均32.6%)大气Ar混合组成,少量Ne和Xe可能来自地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稀有气体同位素组成 hp-Uhp变质岩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CCS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阿尔金尤努斯萨依退变榴辉岩变质演化研究
8
作者 吴学谦 宫相宽 +3 位作者 谭俊 杨浩东 罗晰露 林青霞 《地质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30-749,共20页
南阿尔金高压—超高压变质带尤努斯萨依地区退变榴辉岩的变质P-T-t轨迹研究,可以为带内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石俯冲与折返过程的恢复提供重要限定。本文通过岩相学观察,确定尤努斯萨依退变榴辉岩至少保留了4期变质矿物组合,基于矿物化学... 南阿尔金高压—超高压变质带尤努斯萨依地区退变榴辉岩的变质P-T-t轨迹研究,可以为带内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石俯冲与折返过程的恢复提供重要限定。本文通过岩相学观察,确定尤努斯萨依退变榴辉岩至少保留了4期变质矿物组合,基于矿物化学成分分析、相平衡模拟、平衡矿物温压计算、锆石U-Pb定年和包裹体分析的综合研究,获得其榴辉岩相变质温压条件为P=18~24 kbar,T=940℃~1060℃,对应的变质时代为501±5 Ma;麻粒岩相退变质矿物组合“Grt+Cpx+Pl+Qz”限定该期变质作用温压区间为P=10.5~11.5 kbar,T=878℃~893℃;麻粒—角闪岩相退变质温压区间为P=7.5~8.2 kbar,T=581℃~616℃,根据锆石的稀土元素组成和矿物包裹体中角闪石、石英的存在,限定该期变质事件时代为457±8 Ma;角闪岩相退变质温压区间为P=2.4~2.5 kbar,T=467℃~478℃。它们整体形成了一个顺时针型P-T轨迹,是大陆俯冲—深俯冲和折返的产物。结合本文和区内其它地区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石的变质演化历史,探讨了南阿尔金俯冲—深俯冲陆壳岩石的折返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阿尔金高压—超高压变质带 退变榴辉岩 相平衡模拟 锆石 P-T-T轨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祁连中段俯冲-增生杂岩/火山弧的时代探讨 被引量:117
9
作者 张建新 许志琴 +1 位作者 陈文 徐惠芬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12-119,共8页
北祁连中段俯冲-增生杂岩/火山弧由俯冲-增生杂岩和火山弧两个单元所组成,前者以早奥陶世具洋壳性质的蛇绿岩、蛇绿混杂岩及深海复理石为主体,夹中、晚寒武世大陆裂谷及洋陆过渡环境的火山岩及碎屑岩块。同位素年代学显示俯冲-增... 北祁连中段俯冲-增生杂岩/火山弧由俯冲-增生杂岩和火山弧两个单元所组成,前者以早奥陶世具洋壳性质的蛇绿岩、蛇绿混杂岩及深海复理石为主体,夹中、晚寒武世大陆裂谷及洋陆过渡环境的火山岩及碎屑岩块。同位素年代学显示俯冲-增生杂岩的深部单元经历了489—440Ma的HP/LT变质作用,而火山弧的形成时代为495—466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俯冲 增生杂岩 火山弧 变质作用 变质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北缘超高压带中锡铁山榴辉岩的变质时代 被引量:62
10
作者 宋述光 张聪 +1 位作者 李献华 张立飞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191-1197,共7页
锡铁山地体位于柴北缘超高压变质带的中部,是柴北缘超高压变质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地体由花岗质片麻岩、泥质片麻岩和相对较少的榴辉岩透镜体组成。大部分榴辉岩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后生合晶和角闪岩相退化变质改造。虽然近年来进行了... 锡铁山地体位于柴北缘超高压变质带的中部,是柴北缘超高压变质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地体由花岗质片麻岩、泥质片麻岩和相对较少的榴辉岩透镜体组成。大部分榴辉岩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后生合晶和角闪岩相退化变质改造。虽然近年来进行了大量的锆石U-Pb年代学研究,但榴辉岩相高压-超高压变质的时代一直存在争议,并且以前对锡铁山榴辉岩相变质时代的认识一直与相邻的绿梁山、鱼卡和其东部的都兰等地区的超高压变质年龄有明显的冲突。本文通过锡铁山榴辉岩锆石U-Pb年代学的研究,获得榴辉岩相变质锆石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433±3Ma,与鱼卡地区榴辉岩的形成年龄一致,代表大陆俯冲时期的高压-超高压变质年龄。该研究对进一步了解锡铁山榴辉岩地体的变质演化和大陆地壳深俯冲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超高压变质带 榴辉岩 变质年龄 大陆俯冲 锡铁山地体 柴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陆造山运动:从大洋俯冲到大陆俯冲、碰撞、折返的时限--以北祁连山、柴北缘为例 被引量:107
11
作者 宋述光 牛耀龄 +1 位作者 张立飞 张贵宾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2067-2077,共11页
北祁连山和柴北缘是典型的早古生代大陆造山带,分别发育有北祁连山大洋型俯冲缝合带和柴北缘大陆型俯冲碰撞带。作为早古生代大洋冷俯冲的典型代表,北祁连山经历了从新元古代-寒武纪大洋扩张、奥陶纪俯冲和闭合及早泥盆世隆升造山的过... 北祁连山和柴北缘是典型的早古生代大陆造山带,分别发育有北祁连山大洋型俯冲缝合带和柴北缘大陆型俯冲碰撞带。作为早古生代大洋冷俯冲的典型代表,北祁连山经历了从新元古代-寒武纪大洋扩张、奥陶纪俯冲和闭合及早泥盆世隆升造山的过程。高压变质岩变质年龄为490~440Ma,证明古祁连洋经历了至少50m.y.的俯冲过程。柴北缘超高压变质带是大陆深俯冲的结果,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年代学表明,柴北缘超高压变质带中榴辉岩的原岩分别来自洋壳和陆壳两种环境。高压/超高压变质的蛇绿岩原岩的年龄为517±11Ma,与祁连山蛇绿岩年龄一致。榴辉岩早期的变质年龄为443~473Ma,与祁连山高压变质年龄一致,代表大洋地壳俯冲的时代,而柯石英片麻岩和石榴橄榄岩所限定的超高压变质时代为420~426Ma,代表大陆俯冲的年龄。从大洋俯冲结束到大陆俯冲最大深度的转换时间最少需要20m.y.。自420Ma起,俯冲的大洋岩石圈与跟随俯冲的大陆岩石圈断离,大陆地壳开始折返,发生隆升和造山。北祁连山和柴北缘两个不同类型的高压-超高压变质带反映了早古生代从大洋俯冲到大陆俯冲、隆升折返的造山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俯冲 造山运动 碰撞 折返 时限 北祁连山 柴北缘 Time hp-Uhp North Qilian 超高压变质带 suture zone Early Paleozoic CONTINENTAL deep subduction 早古生代 变质年龄 CONTINENTAL collision building stage 同位素年代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祁连加里东期俯冲-增生楔结构及动力学 被引量:63
12
作者 张建新 许志琴 +1 位作者 徐惠芬 李海兵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90-299,共10页
北祁连加里东朝俯冲-增生楔可分为浅部和深部两个单元。浅部单元主要由蛇绿岩、蛇绿混杂岩及深海复理石所组成,极浅变质或没有变质。深部单元主要由HP/LT蓝片岩、透镜状的蛇纹岩、变辉长岩及绿片岩(主要为退变质产物)所组成。... 北祁连加里东朝俯冲-增生楔可分为浅部和深部两个单元。浅部单元主要由蛇绿岩、蛇绿混杂岩及深海复理石所组成,极浅变质或没有变质。深部单元主要由HP/LT蓝片岩、透镜状的蛇纹岩、变辉长岩及绿片岩(主要为退变质产物)所组成。普遍遭受HP/LT变质作用和绿片岩相的退变质作用。两个单元同时形成于不同的构造层次,具有类似的原岩特征。在加里东期,俯冲-增生楔共经历4期变形作用(D1,D2,D3,D4)和3期变质作用(M1,M2,M3)。从D1→D4反映了俯冲-增生楔从俯冲作用→深部构造板底垫托作用→折返(构造顶蚀)→剥蚀的动力学演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祁连山 加里东期 俯冲结构 增生楔结构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都兰榴辉岩的发现及对中国中央造山带内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研究的意义 被引量:126
13
作者 杨经绥 许志琴 +7 位作者 宋述光 吴才来 史仁灯 张建新 万渝生 李海兵 金小赤 Marc Jolivet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56-168,共13页
在青海都兰北东40km野马滩一带元古宙变质杂岩中,新发现走向近东西的榴辉岩;可分为南北两带,北带宽约5km,南带宽3~5km。北带榴辉岩相矿物组合为石榴石-绿辉石-多硅白云母-金红石,它们的退变质矿物主要为角闪石及少量高钠的斜长石类。... 在青海都兰北东40km野马滩一带元古宙变质杂岩中,新发现走向近东西的榴辉岩;可分为南北两带,北带宽约5km,南带宽3~5km。北带榴辉岩相矿物组合为石榴石-绿辉石-多硅白云母-金红石,它们的退变质矿物主要为角闪石及少量高钠的斜长石类。而南带峰期变质矿物为石榴石-绿辉石-蓝晶石-金红石-黝帝石(?),退变质矿物中则出现大量高钠质斜长石。两带另一个明显的区别是北带铁铝榴石端元组分含量较南带的略高,而镁铝榴石端元组分含量则略低。采用Krogh(1988)的石榴石-单斜辉石温度计计算得到,在压力为1.5GPa时,北带温度为652~689℃,南带为873~913℃,两带温度相差约200℃。矿物压力计计算得到北带榴辉岩的压力为2.0~2.6GPa,而根据绿辉石-蓝晶石组合估测南带的压力值大于2.0GPa。都兰榴辉岩及其围岩的岩石矿物特征及形成温压与大柴旦及阿尔金且末-带的榴辉岩十分接近,推断它们为同一条早古生代高压变质带,并有可能与北秦岭、桐柏和大别—苏鲁出露的加里东期榴辉岩共同组成一条横贯东西的巨型高压—超高压带,它们代表了中国南北板块早期的界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变质带 榴辉岩 柴达木盆地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构造及动力学若干问题的认识 被引量:71
14
作者 许志琴 杨经绥 +7 位作者 嵇少丞 张泽明 李海兵 刘福来 张建新 吴才来 李忠海 梁凤华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29,共29页
中国(东亚)大陆受特提斯、古亚洲和太平洋构造体系的制约,具有复杂的地体构架和特殊的岩石圈结构。本文从地学前沿——大陆动力学的视野出发,围绕中国大陆构造及动力学四个方面的研究,总结已有的进展并提出新的思考:①中国大陆板块下的... 中国(东亚)大陆受特提斯、古亚洲和太平洋构造体系的制约,具有复杂的地体构架和特殊的岩石圈结构。本文从地学前沿——大陆动力学的视野出发,围绕中国大陆构造及动力学四个方面的研究,总结已有的进展并提出新的思考:①中国大陆板块下的构造和整个地幔运动的构架:地震层析资料揭示西太平洋板片向西俯冲到东亚大陆之下,其倾角逐渐减小,最后近水平地插进400~600km深度的地幔过渡带中,成为箕状几何形态的超深俯冲板片。印度岩石圈板片超深俯冲至青藏高原之下~800km的深度,在喜马拉雅西构造结部位发生双向不对称深俯冲,印度岩石圈板片向东俯冲至东构造结东侧之下300~500km的深度。②中国大陆变质基底的再活化:中国大陆的大部分陆块未受显生宙以来构造、变质和岩浆事件的改造与激活,在冈瓦纳大陆北缘的印度陆块和阿拉伯陆块北缘还发育有形成于泛非期(530~470Ma)的造山带,其影响范围至高喜马拉雅、拉萨地体和三江地区。新生代的变质活化普遍出现在喜马拉雅、南迦巴瓦、拉萨地体和三江-缅甸地区,最新的变质年龄仅2~1Ma(南迦巴瓦)。③中国主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大地构造背景及深俯冲-折返机制:中国及邻区含榴辉岩的高压-超高压(HP/UHP)变质带有洋壳(深)俯冲和陆壳(深)俯冲之分。青藏高原中,大部分洋壳俯冲形成的高压/超高压变质带与原-古特提斯洋盆中诸多微陆块之间的小洋盆的汇聚碰撞有关,陆壳深俯冲作用有两种机制,它们分别是大陆块之间剪式碰撞和撕裂式岩石圈舌形板片的深俯冲。④中国大陆造山带的深部物质可经3类机制挤出,即深部地壳物质"牙膏式"挤出、侧向挤出和"挤压转换式"挤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构造及动力学 板块下的构造和地幔运动 变质基底再活化 高压-超高压变质带 挤出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秦岭高压-超高压岩石的多期变质时代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01
15
作者 刘良 廖小莹 +3 位作者 张成立 陈丹玲 宫相宽 康磊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634-1656,共23页
在岩相学观察和锆石CL图像研究的基础上,利用LA-ICP-MS原位微区定年分析方法,本文确定北秦岭清油河退变榴辉岩的峰期变质时代为490±6Ma,退变质时代为453±9Ma,原岩形成时代为655±9Ma;松树沟超高压长英质片麻岩的峰期变质... 在岩相学观察和锆石CL图像研究的基础上,利用LA-ICP-MS原位微区定年分析方法,本文确定北秦岭清油河退变榴辉岩的峰期变质时代为490±6Ma,退变质时代为453±9Ma,原岩形成时代为655±9Ma;松树沟超高压长英质片麻岩的峰期变质时代为497±8Ma,两期退变质时代分别为448±4Ma和421±2Ma,原岩形成时代上限832±25Ma;寨根石榴石辉石岩的峰期变质时代为498±2Ma,中压麻粒岩相退变质时代为450±3Ma,角闪岩相退变质时代为426±1Ma,原岩形成时代为573±40Ma;西峡北榴闪岩的角闪岩相变质时代为423±3Ma,原岩形成时代为843±7Ma。新确定的这些岩石的峰期变质时代与前人已报导的区内高压-超高压岩石的峰期变质时代在误差范围内基本一致,结合区内高压-超高压岩石不仅分布在秦岭岩群北缘的官坡-双槐树一带,而且断续出露在秦岭岩群中部或偏南侧的清油河北-松树沟-寨根北甚至西峡北东西一线,进一步表明它们应是同一期构造地质事件的产物。北秦岭已发现的全部正变质的高压-超高压岩石均呈透镜体状分布在围岩片麻岩中,松树沟超高压长英质片麻岩的原岩为典型的陆壳沉积物,因此,这些高压-超高压岩石的形成可能都是陆壳俯冲-深俯冲作用的产物。结合岩相学观察、锆石CL图像和锆石U-Pb定年表明,这些高压-超高压岩石在~500Ma经历了峰期变质作用后,又分别在~450Ma和~420Ma遭受了中压麻粒岩相和或角闪岩相退变质作用的叠加,充分说明这些高压-超高压岩石经历了一个完整的由陆壳俯冲-深俯冲、之后连续两次抬升的构造演化过程。另外,本次研究新获得的这些岩石的原岩形成时代介于843±7Ma~573±40Ma之间,结合官坡榴辉岩的原岩形成时代为791~814Ma以及松树沟榴闪岩原岩时代为787±16Ma的研究,共同表明北秦岭高压-超高压岩石的原岩形成时代均为新元古代,因此,限定俯冲-深俯冲的陆壳物质应来自形成时代为新元古代的大陆地壳或地质体。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和前人研究成果综合分析,本文初步认为,北秦岭高压-超高压变质岩带的形成是商丹洋向北俯冲拖曳南秦岭新元古代陆壳物质在~500Ma发生陆壳俯冲-深俯冲作用的产物,之后在~450Ma与~420Ma经历了两期抬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秦岭 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石 LA-ICP-MS锆石U-PB定年 多期变质时代 大陆深俯冲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拉萨地块中的大洋俯冲型榴辉岩:古特提斯洋盆的残留? 被引量:80
16
作者 杨经绥 许志琴 +5 位作者 李天福 李化启 李兆丽 任玉峰 徐向珍 陈松永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277-1287,共11页
在西藏拉萨地块中新发现的榴辉岩为厚层状、块状,岩石新鲜,带宽500~600m,呈构造岩片产在含石榴子石云母石英片岩中。榴辉岩岩石类型简单,榴辉岩相矿物为石榴子石+绿辉石+金红石+多硅白云母+(石英)。Grt-Omp-Phe矿物温压计估算出榴辉岩... 在西藏拉萨地块中新发现的榴辉岩为厚层状、块状,岩石新鲜,带宽500~600m,呈构造岩片产在含石榴子石云母石英片岩中。榴辉岩岩石类型简单,榴辉岩相矿物为石榴子石+绿辉石+金红石+多硅白云母+(石英)。Grt-Omp-Phe矿物温压计估算出榴辉岩的形成温压条件为T=730℃,p=2.7GPa,接近于柯石英和石英的转变线。岩石地球化学和Sr-Nd同位素表明其原岩为典型的MORB玄武岩,来自亏损地幔。榴辉岩锆石的SHRIMPU-Pb年龄介于(242.4±15.2)~(291.9±12.8)Ma之间,15个测点的平均值为261.7Ma±5.3Ma,结合矿物包裹体的研究,认为代表榴辉岩的变质年龄,与Sm-Nd同位素等时线年龄(305Ma)可以对比。结合区域地质资料,推测榴辉岩的原岩时代为石炭纪—二叠纪。二叠纪MORB榴辉岩和区域上同时代岛弧火山岩的产出,表明拉萨地块中可能存在一条石炭纪—二叠纪的古缝合带,其中榴辉岩代表古特提斯洋壳的残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榴辉岩 高压超高压变质带 古特提斯洋 拉萨地块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北缘新元古代-早古生代大洋的形成、发展和消亡 被引量:58
17
作者 朱小辉 陈丹玲 +2 位作者 王超 王红 刘良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34-251,共18页
柴达木盆地北缘构造带是一条典型的早古生代造山带,是由陆壳深俯冲形成的高压/超高压变质带,产于其中的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石原岩形成时代普遍大于750Ma,原岩的性质为陆壳属性,但柴北缘东段都兰沙柳河地区出露的含柯石英榴辉岩原岩的形... 柴达木盆地北缘构造带是一条典型的早古生代造山带,是由陆壳深俯冲形成的高压/超高压变质带,产于其中的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石原岩形成时代普遍大于750Ma,原岩的性质为陆壳属性,但柴北缘东段都兰沙柳河地区出露的含柯石英榴辉岩原岩的形成时代为516Ma,原岩的性质为洋壳属性,证实柴北缘局部地段还存在洋壳深俯冲,柴北缘地区可能记录了从大洋俯冲到大陆俯冲再到碰撞造山这一完整的演化历史。本文主要从岩石学、年代学、地球化学以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等方面对柴北缘地区陆壳深俯冲前新元古代-早古生代大洋发展与演化的岩石记录进行了系统总结,认为柴北缘地区在700~850Ma时受Rodinia超大陆裂解事件的影响发生了裂解;535~700Ma时在裂解事件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个新元古代-早古生代的大洋,沿柴北缘连续分布的岩石记录表明该洋盆可能在早古生代已具有一定的规模;460~535Ma时该洋壳发生了俯冲消减作用;450~460Ma期间洋盆闭合消失。这一认识对全面深入了解柴北缘高压/超高压变质带早古生代构造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元古代-早古生代 大洋 洋壳俯冲 大陆俯冲碰撞 高压/超高压变质带 柴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北高压变质带绿片岩中石榴石内文石包裹体的发现 被引量:11
18
作者 邱海峻 许志琴 +4 位作者 张泽明 杨经绥 杨天南 张建新 李海兵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617-624,共8页
苏北高压变质带位于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东南缘,露头多为绿片岩相的中—晚元古代云台岩群,典型的蓝片岩仅见于灌云县杨集的钻孔岩心中。本文通过拉曼光谱研究,在连云港地区的绿片岩内石榴石中发现文石(CaCO3)包裹体。文石呈细小包裹体残留... 苏北高压变质带位于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东南缘,露头多为绿片岩相的中—晚元古代云台岩群,典型的蓝片岩仅见于灌云县杨集的钻孔岩心中。本文通过拉曼光谱研究,在连云港地区的绿片岩内石榴石中发现文石(CaCO3)包裹体。文石呈细小包裹体残留于细粒半自形石榴石斑晶中。这些石榴石作为低扩散的刚性矿物,经历了多期变质变形作用,变质反应证据保存在石榴石的成分环带及包体矿物组合中。文石包裹体的存在证明苏北高压变质带北部的、即本区出露的这套岩系是早期经历了高压变质作用、晚期又叠加了绿片岩相变质作用的高压变质地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石 高压变质带 石榴石 苏北 绿片岩 拉曼光谱 文石包裹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陆板片多重性俯冲与折返的动力学模式——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地体的折返年龄限定 被引量:36
19
作者 许志琴 曾令森 +1 位作者 梁凤华 戚学祥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57-368,共12页
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地体自南而北由高压(HP)、很高压(VHP)和超高压(UHP)变质叠覆岩片组成,前者依次叠覆在后者之上,岩片之间的界限为韧性剪切带.根据超高压变质岩片中角闪岩相岩石与高压变质岩片中绿片岩相岩石的黑云母和白云母Ar-Ar和... 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地体自南而北由高压(HP)、很高压(VHP)和超高压(UHP)变质叠覆岩片组成,前者依次叠覆在后者之上,岩片之间的界限为韧性剪切带.根据超高压变质岩片中角闪岩相岩石与高压变质岩片中绿片岩相岩石的黑云母和白云母Ar-Ar和Rb-Sr测年新结果,结合前人在该区所做的锆石SHRIMP U-Pb、全岩Sm-Nd、Rb-Sr等测年数据综合分析表明,超高压变质岩石的峰期变质年龄为240~220 Ma,折返年龄为220~200Ma;而高压变质岩石的峰期变质年龄大于258 Ma,起始折返年龄为258 240 Ma,折返年龄比超高压变质岩石早30~40Ma.这说明扬子板片并不是整体俯冲和折返的.由于具组分和密度差异,俯冲板块的不同部位沿岩性或构造界面先后分片俯冲和折返,在北苏鲁超高压变质板片开始俯冲时,南苏鲁高压变质板片已开始折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性俯冲和折返 苏鲁 高压超高压变质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拉萨地块MORB型榴辉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29
20
作者 陈松永 杨经绥 +5 位作者 罗立强 李兆丽 徐向珍 李天福 任玉峰 李化启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327-1339,共13页
松多榴辉岩的SiO2、Al2O3含量分别为45.3%~50.6%、12.93%~14.27%,K2O+Na2O为1.3%~2.8%,TFeO/MgO为1.11~2.02,CaO为10.4%~14.47%,K2O<0.3%,Na2O为0.97%~2.47%。总体上具有玄武质或辉长质岩石的成分特征,属于钙碱性系列,具有MOR... 松多榴辉岩的SiO2、Al2O3含量分别为45.3%~50.6%、12.93%~14.27%,K2O+Na2O为1.3%~2.8%,TFeO/MgO为1.11~2.02,CaO为10.4%~14.47%,K2O<0.3%,Na2O为0.97%~2.47%。总体上具有玄武质或辉长质岩石的成分特征,属于钙碱性系列,具有MORB的特征,表明其原岩来自大洋环境。松多榴辉岩大多数样品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显示轻稀土元素亏损,无明显的Eu异常,重稀土元素平坦。微量元素蛛网图均显示从Zr到Yb属于平坦型,基本上未发生分馏。松多榴辉岩的LaN/YbN比值为0.19~0.56,LaN/CeN为0.75~0.81,LaN/SmN为0.37~0.81,三者均小于1;Hf/Th除了石英榴辉岩中的06Y-344样品为6.81外,其他样品为11.10~33.97,均大于8;Ce/Nb为2.72~19.02,均大于2;Th/Yb为0.01~0.10,均小于或等于0.1,也说明其原岩具有典型MORB的特征。锆石SHRIMPU-Pb定年获得松多榴辉岩的变质年龄为261Ma±5.3Ma,推测其原岩可能为古特提斯洋盆的残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多榴辉岩 大洋玄武岩 超高压变质带 拉萨地块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