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49篇文章
< 1 2 16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千粒重性状遗传体系分析 被引量:16
1
作者 戚存扣 盖钧镒 +4 位作者 傅寿仲 浦惠明 张洁夫 陈新军 高建琴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1274-1277,共4页
通过遗传差异较大的 2个甘蓝型油菜 (BrassicanapusL )纯系亲本组合 (HSTC14×宁油 7号 )衍生后代的世代家系群体分析 ,应用主基因 +多基因家系世代联合分离分析方法研究油菜千粒重的遗传体系。结果表明 ,甘蓝型油菜HSTC14×宁... 通过遗传差异较大的 2个甘蓝型油菜 (BrassicanapusL )纯系亲本组合 (HSTC14×宁油 7号 )衍生后代的世代家系群体分析 ,应用主基因 +多基因家系世代联合分离分析方法研究油菜千粒重的遗传体系。结果表明 ,甘蓝型油菜HSTC14×宁油 7号组合千粒重遗传体系系由一对主基因 +多基因构成 ,主基因中只有加性效应 (d =0 10 6 2 ) ,不存在显性效应 ;多基因存在加性 ([d]=0 2 2 2 8)和显性效应 ,但显性效应为负值 ([h]=- 0 2 80 0 )。表明该组合千粒重主要由主基因加性效应和多基因效应决定 ,但无杂种优势。F2∶3家系群体主基因遗传力为 83 39% ,多基因遗传力为 11 71%。HSTC14×宁油 7号组合千粒重的改良可能受主基因无显性效应 ,多基因显性效应为负值的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rassica napus l. 千粒重 遗传体系 主基因%PlUS%多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倒伏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根和茎解剖学结构分析 被引量:18
2
作者 李尧臣 顾慧 戚存扣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6-44,共9页
对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6个抗倒伏材料和5个易倒伏材料的苗期和苔期的根部和茎部采用石蜡切片的方法切出6μm厚的薄片,用番红-固绿双重染色,借助Olympus显微镜观察不同材料茎的表皮、皮层、厚角组织、维管束和髄的结构,以及根... 对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6个抗倒伏材料和5个易倒伏材料的苗期和苔期的根部和茎部采用石蜡切片的方法切出6μm厚的薄片,用番红-固绿双重染色,借助Olympus显微镜观察不同材料茎的表皮、皮层、厚角组织、维管束和髄的结构,以及根的木质部、导管等,并对茎和根的结构特点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①在苗期的茎中,与易倒伏材料相比,抗倒伏材料有较多的厚角组织;抗倒伏材料维管束的面积占茎基部横切面面积之比比易倒伏材料平均高13.1个百分点;抗倒伏材料和易倒伏材料间维管束的个数差异不大,但抗倒伏材料的维管束排列相对比较紧密。②在苔期的茎中,抗倒伏材料的厚角组织和厚壁组织比易倒伏材料发达;虽然两者间维管束的个数和面积无明显差异,但抗倒伏材料维管束排列紧密。③在苗期的根部,抗倒伏材料和易倒伏材料木质部的面积占根部横切面面积之比差异不显著;但抗倒伏材料导管数目比易倒伏材料平均多74.7个,易倒伏材料中较大导管的数目多于抗倒伏材料。④在苔期的根部,抗倒伏材料木质部占根横切面面积的之比比易倒伏材料高8.33个百分点,抗倒伏材料单位面积导管的数目多于易倒伏材料。因此,较多的厚角组织和厚壁组织、较多的导管数和排列紧密的维管束是甘蓝型油菜抗倒伏材料苗期和苔期重要的解剖学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抗倒伏 解剖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的春化作用及其应用 被引量:7
3
作者 孙超才 方光华 +1 位作者 赵华 王伟荣 《上海农业学报》 CSCD 1996年第2期5-9,共5页
研究了甘蓝型春性、半冬性和冬性油菜(BrassicanapusL.)春化时间,不同设备条件和不同生长阶段的春化效果,以及人工春化技术的利用,结果表明春性油菜的开花株率不受春化处理时间的影响,半冬性和冬性油菜的开花株率... 研究了甘蓝型春性、半冬性和冬性油菜(BrassicanapusL.)春化时间,不同设备条件和不同生长阶段的春化效果,以及人工春化技术的利用,结果表明春性油菜的开花株率不受春化处理时间的影响,半冬性和冬性油菜的开花株率与春化处理时间有关.半冬性和冬性油菜的萌芽种子在春化室内通过春化阶段,分别需时20d和45d;冬性油菜在冰箱冷藏室通过春化阶段需时50d;三叶期冬油菜通过春化阶段需时35d.冬油菜在春化室的春化效果比冰箱冷藏室的效果好.适当延长春化时间能提高春化效果。延长每天光照时间能加快油菜的生育进程.利用冰箱冷藏室和生长室可以在上海当地完成半冬性和冬性油菜的春化和夏繁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春化 萌芽 种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花药培养中若干因素对花粉胚状体诱导和植株再生的影响 被引量:20
4
作者 钟维瑾 方光华 +2 位作者 唐克轩 张智奇 俞妙娟 《上海农业学报》 CSCD 1990年第2期7-14,共8页
研究表明,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花粉胚状体的诱导频率与培养材料的基因型、培养基蔗糖浓度、培养基附加成分、培养基状态、温度处理等因素有关。不同基因型材料的花粉胚状体诱导频率明显不同;培养基蔗糖浓度以10%为最佳;B_5... 研究表明,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花粉胚状体的诱导频率与培养材料的基因型、培养基蔗糖浓度、培养基附加成分、培养基状态、温度处理等因素有关。不同基因型材料的花粉胚状体诱导频率明显不同;培养基蔗糖浓度以10%为最佳;B_5培养基附加2,4-D 0.1mg/l和NAA0.1mg/l的培养效果最好;液体浅层静止漂浮培养优于固体培养;变温处理可以提高花粉胚状体诱导频率。本文也报道了五种不同的花粉胚状体类型与植株再生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株再生 花药培养 胚状体 油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隐性核不育花叶两型系的选育 被引量:7
5
作者 庄静 周熙荣 +1 位作者 李树林 顾龙弟 《上海农业学报》 CSCD 2003年第2期17-19,共3页
用隐性核不育两型系内不育株和花叶自交系杂交 ,F1全部表现为雄性可育 ,叶型为半花叶。F2 群体出现分离 ,花叶、半花叶、圆叶三种类型植株的分离比例符合 1∶2∶1,可育植株与不育植株的分离比例符合 15∶1。在F2 群体中选花叶可育株自... 用隐性核不育两型系内不育株和花叶自交系杂交 ,F1全部表现为雄性可育 ,叶型为半花叶。F2 群体出现分离 ,花叶、半花叶、圆叶三种类型植株的分离比例符合 1∶2∶1,可育植株与不育植株的分离比例符合 15∶1。在F2 群体中选花叶可育株自交 ,同时与花叶不育株兄妹交 ,F3群体内所有单株均为花叶。这些可育株自交育性分离比例为 3∶1、相应兄妹交育性分离比例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brassica napusl. 隐性核不育 花叶 两型系 选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菜(Brassicanapus L.)千粒重性状主位点组遗传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戚存扣 浦惠明 +4 位作者 张洁夫 傅寿仲 高建芹 陈新军 盖钧镒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5,共5页
应用作物数量性状QTL体系的主位点组检测方法分析不同遗传来源的 12个甘蓝型油菜(BrassicanapusL. )亲本的千粒重性状的遗传差异类型、主位点组基因型和基因效应。结果表明: 12个甘蓝型油菜亲本间千粒重性状受 3个主位点组基因控制,各... 应用作物数量性状QTL体系的主位点组检测方法分析不同遗传来源的 12个甘蓝型油菜(BrassicanapusL. )亲本的千粒重性状的遗传差异类型、主位点组基因型和基因效应。结果表明: 12个甘蓝型油菜亲本间千粒重性状受 3个主位点组基因控制,各主位点组基因效应的方向、大小不等。3个主位点组基因的加性效应 (dM )分别为0 316 3**、-0 141 9*和-0 003 7; 3个主位点组基因的显性效应(hM)分别为-0 033 7、0 184 3*和-0 212 9*。主位点组基因加性效应(dM)的和为正值;显性效应(hM)的和为负值。主位点组遗传变异百分率为 54 44%,微位点组的遗传变异百分率为 33 26%。文中讨论了亲本和亲本间杂种千粒重性状的遗传特点和改良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位点 千粒重 性状 亲本 显性效应 油菜 基因效应 基因型 改良 基因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无花瓣性状的遗传及其育种潜势 被引量:18
7
作者 吕忠进 傅寿仲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1990年第4期30-36,共7页
将正常品种与无花瓣亲本杂交,正反交F_1代中有瓣对无瓣为完全显性。在F_2及B_1中,有瓣:无瓣分别为255:1与15:1,表明无花瓣性状的遗传受着核中四对隐性基因p_1p_1p_2p_2p_3p_3p_4p_4的制约。无花瓣基因的育种价值主要体现在减耗节能,包... 将正常品种与无花瓣亲本杂交,正反交F_1代中有瓣对无瓣为完全显性。在F_2及B_1中,有瓣:无瓣分别为255:1与15:1,表明无花瓣性状的遗传受着核中四对隐性基因p_1p_1p_2p_2p_3p_3p_4p_4的制约。无花瓣基因的育种价值主要体现在减耗节能,包括个体节能(减少建成花瓣的损耗)和群体节能(降低黄色冠层对自然光的吸收与反射损失),以及对菌核病的形态避病能力(田间发病率仅为1.7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甘蓝型 无花瓣性状 遗传 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对复等位基因控制的油菜(Brassica napus L.)显性核不育系609AB的遗传验证 被引量:18
8
作者 宋来强 傅廷栋 +2 位作者 杨光圣 涂金星 马朝芝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869-875,共7页
在确认609AB不育系类型的基础上,采用临保系测验法和测交后代可育株自交与回交等方法,有效区分了甘蓝型油菜显性核不育的1对复等位和2对显性基因互作控制的两种遗传模式。不育系类型鉴定结果表明,609AB是纯合型显性核不育系;遗传分析证... 在确认609AB不育系类型的基础上,采用临保系测验法和测交后代可育株自交与回交等方法,有效区分了甘蓝型油菜显性核不育的1对复等位和2对显性基因互作控制的两种遗传模式。不育系类型鉴定结果表明,609AB是纯合型显性核不育系;遗传分析证明所测恢复系的抑制基因均与Ms等位,不育系可育株的抑制基因也与不育基因等位,确认其育性符合1对复等位基因遗传模式,Ms为显性雄性不育基因,Mf为Ms的等位显性抑制位点,ms为正常可育位点,并且Mf>Ms>ms。在这一不育系群体中不育株的基因型为MsMs,可育株的基因型为MsMf,相应的恢复系为MfMf,临保系为msms。探讨了甘蓝型油菜显性核不育遗传的可能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显性核不育 等位抑制基因 1对复等位基因遗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抗倒伏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被引量:33
9
作者 顾慧 戚存扣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76-381,共6页
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多世代联合分析方法,研究了甘蓝型油菜浙平1号×04Pb11(I)和宁1243×04Pb11(II)的P1、P2、F1、B1、B2和F26个世代初花期单株抗压力的遗传。结果表明:抗倒伏性状的遗传在组合I受2对加... 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多世代联合分析方法,研究了甘蓝型油菜浙平1号×04Pb11(I)和宁1243×04Pb11(II)的P1、P2、F1、B1、B2和F26个世代初花期单株抗压力的遗传。结果表明:抗倒伏性状的遗传在组合I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控制,在组合II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2个组合中的2对主基因都以加性效应为主,都表现抗倒对易倒部分显性或完全显性,2对主基因间存在明显的基因互作效应;2个组合中,F2群体主基因遗传率平均为54.71%,而多基因遗传率只在B1群体中检测到,平均为10.56%,表明2个组合的抗倒伏性状是以主基因遗传为主,应在早期世代进行选择;2个组合各群体中,遗传变异平均占表型变异的53.43%,而环境变异平均占表型变异的46.57%,表明环境对油菜抗倒伏性状的影响比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主基因%PlUS%多基因 抗倒伏 遗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Brassicanapus L.)无蜡粉隐性核不育两型系的选育 被引量:7
10
作者 周熙荣 李树林 +1 位作者 庄静 顾龙弟 《上海农业学报》 CSCD 2002年第1期20-24,共5页
用隐性核不育两型系内不育株和无蜡粉自交系杂交 ,F1代全部表现为雄性可育 ,且茎叶表面被有蜡粉 ;F2 代群体出现有蜡粉可育、无蜡粉可育和有蜡粉不育三种类型的植株 ;在F2代群体中选无蜡粉可育株自交 ,F3代群体内所有单株都无蜡粉 ,并出... 用隐性核不育两型系内不育株和无蜡粉自交系杂交 ,F1代全部表现为雄性可育 ,且茎叶表面被有蜡粉 ;F2 代群体出现有蜡粉可育、无蜡粉可育和有蜡粉不育三种类型的植株 ;在F2代群体中选无蜡粉可育株自交 ,F3代群体内所有单株都无蜡粉 ,并出现 15∶1、3∶1和 10 0 %可育等三种育性表现 ;从育性分离比例为 3∶1的二个F3代群体内选株自交和兄妹交 ,一部分F4代群体的育性表现为 10 0 %可育 ,相应的F3代兄妹交群体的育性也表现为 10 0 %可育 ;另一部分F4 代群体的育性表现为 3∶1,相应的F3代兄妹交群体的育性表现为 1∶1。这些可育株自交育性分离比例为 3∶1、相应兄妹交育性分离比例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无蜡粉 两型系 隐性核不育 选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抗倒伏性状的QTL分析 被引量:15
11
作者 顾慧 戚存扣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84-489,共6页
利用SSR和SRAP标记技术,以甘蓝型油菜浙平1号(抗倒)×04Pb11(易倒)F2共189株作为作图群体,获得了包含24个SSR标记和137个SRAP标记的连锁遗传图谱,分布于19个连锁群,图谱总长2154.0 cM,标记间平均图距13.5 cM。并进一步利用该图谱定... 利用SSR和SRAP标记技术,以甘蓝型油菜浙平1号(抗倒)×04Pb11(易倒)F2共189株作为作图群体,获得了包含24个SSR标记和137个SRAP标记的连锁遗传图谱,分布于19个连锁群,图谱总长2154.0 cM,标记间平均图距13.5 cM。并进一步利用该图谱定位了控制甘蓝型油菜抗倒伏性状的数量性状位点(QTL),获得了3个与RPPP(单株抗压力)相关的QTLs,命名为qLR2、qLR18-1和qLR18-2,其中qLR2位于LG2连锁群上,在标记m3 e20和m2 e20之间,LOD值为4.14,加性效应2.69,显性效应-3.28,可解释表型变异的42.38%;qLR18-1位于LG18连锁群上,在标记m6 e7 a和m6 e5之间,LOD值为3.08,加性效应-1.92,显性效应1.58,可解释表型变异的7.88%;qLR18-2位于LG18连锁群上,在标记m3 e56和m6 e45 a之间,LOD值为3.51,加性效应0.19,显性效应2.83,可解释表型变异的13.52%。qLR18-1和qLR18-2在LG18连锁群仅相距16.2 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抗倒伏 分子标记 QT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隐性核不育两型系22118AB的基因型分析及利用途径探讨 被引量:8
12
作者 孙超才 方光华 +3 位作者 赵华 王伟荣 钱小芳 李延莉 《上海农业学报》 CSCD 1997年第1期11-15,共5页
甘蓝型油菜(BrassicanapusL.)核不育系22118A的育性是由两对隐性基因所控制.不育株的基因型为双隐性纯合体aabb(为了便于分析.作者把这两对基因分别用a和b表示,下同).两对基因中只要有一个为显性.植株全部表现为可育;只要有... 甘蓝型油菜(BrassicanapusL.)核不育系22118A的育性是由两对隐性基因所控制.不育株的基因型为双隐性纯合体aabb(为了便于分析.作者把这两对基因分别用a和b表示,下同).两对基因中只要有一个为显性.植株全部表现为可育;只要有一对为显性纯合体AA或BB的材料都可作为恢复系,核不育两型系22118AB中的可有株基因型为Aabb或aaBb,采用兄妹交配aabb×Aabb或aabb×aaBb,其后代育性分离稳定为1:1.在杂种优势利用中可以采用二系法制种.用两型系中的可育株作父本进行测文,有望找到核质工作的保持系,从而实现三系配套,生产杂交种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甘蓝型油菜 核不育两型系 隐性核不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游离小孢子培养诱导胚状体再生植株 被引量:11
13
作者 钟维瑾 方光华 +2 位作者 唐克轩 张智奇 俞妙娟 《上海农业学报》 CSCD 1990年第4期11-16,共6页
本文以甘蓝型冬油菜为料材,对游离小孢子培养诱导胚状体成苗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游离小孢子培养25天就可见到多种类型的胚状体;振荡培养有利于胚状体的生长发育,子叶型胚频率较高;在相同培养条件下,游离小孢子胚状体成苗频率取决于胚... 本文以甘蓝型冬油菜为料材,对游离小孢子培养诱导胚状体成苗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游离小孢子培养25天就可见到多种类型的胚状体;振荡培养有利于胚状体的生长发育,子叶型胚频率较高;在相同培养条件下,游离小孢子胚状体成苗频率取决于胚状体的类型。本文还对花粉小孢子胚的发生、分化作了较详细的形态学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甘蓝型 游离小孢子 胚状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耐淹性状的QTL定位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金岩 吕艳艳 +1 位作者 付三雄 戚存扣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253-1258,共6页
研究甘蓝型油菜苗期耐淹性的遗传规律,对选育耐淹性强油菜新品种,提高油菜产量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应用甘蓝型油菜品系WR-4(耐淹)和WR-5(不耐淹)杂交后代衍生的F2∶3家系群体为材料,于2012年和2013年连续2年进行淹水处理:全淹6 d后... 研究甘蓝型油菜苗期耐淹性的遗传规律,对选育耐淹性强油菜新品种,提高油菜产量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应用甘蓝型油菜品系WR-4(耐淹)和WR-5(不耐淹)杂交后代衍生的F2∶3家系群体为材料,于2012年和2013年连续2年进行淹水处理:全淹6 d后解除淹水恢复生长,解除淹水后第7 d调查死苗率,并以此作为油菜苗期耐淹性的鉴定指标,对该F2:3家系群体耐淹性进行鉴定。应用QTL Ici Mapping V3.2软件的完备区间作图法对该F2:3家系群体耐淹性进行QTL定位分析。结果表明,WR-4平均死苗率为31.0%(22.3%~39.7%),而WR-5平均死苗率为72.1%(67.0%~77.2%),亲本间死苗率差异显著(P〈0.01)。F2:3家系群体的死苗率呈偏正态分布,家系间死苗率平均为63.77%(2.0%~100.0%)。同一群体2年试验共检测到8个与耐淹性相关的QTL位点。2012年共检测到q WR1、q WR5、q WR9-1、q WR9-2和q WR17等5个QTLs,分别位于LG1、LG5、LG9和LG17连锁群上,贡献率为2.24%~47.58%;2013年共检测到q WR1、q WR9-1和q WR9-2等3个QTLs,分别位于LG1和LG9连锁群上,贡献率为3.02%~23.57%。其中q WR1、q WR9-1和q WR9-2在2年试验中均能检测到,其平均遗传贡献率分别为3.03%、15.87%和35.57%。表明,q WR1、q WR9-1和q WR9-2 3个QTLs位点可能与油菜苗期耐淹性相关,而q WR9-1和q WR9-2可能为控制油菜苗期耐淹性遗传的主效QT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耐淹性 QT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倒伏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木质素含量及木质素合成关键基因的表达 被引量:19
15
作者 李尧臣 戚存扣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81-487,共7页
测定了甘蓝型油菜6个抗倒伏材料和5个易倒伏材料薹期和花期植株不同部位的木质素含量,并对木质素合成关键酶基因F5H(阿魏酸-5-羟基化酶)基因、4CL(4-香豆酸辅酶A连接酶)基因、COMT(咖啡酸/5-羟基阿魏酸-O-甲基转移酶)基因进行RT-PCR扩增... 测定了甘蓝型油菜6个抗倒伏材料和5个易倒伏材料薹期和花期植株不同部位的木质素含量,并对木质素合成关键酶基因F5H(阿魏酸-5-羟基化酶)基因、4CL(4-香豆酸辅酶A连接酶)基因、COMT(咖啡酸/5-羟基阿魏酸-O-甲基转移酶)基因进行RT-PCR扩增,以分析抗倒伏和易倒伏材料间木质素含量的差异以及上述3个与木质素合成相关的关键酶基因的表达差异。结果显示:薹期根颈和茎部木质素含量,抗倒伏材料比易倒伏材料分别高0.95个百分点和1.90个百分点;开花期根、根颈和茎部木质素含量,抗倒伏材料比易倒伏材料分别高2.53个百分点、1.97个百分点和1.58个百分点;COMT基因在薹期和开花期的根、根颈和茎部的表达量,抗倒伏与易倒伏材料间没有明显差异;F5H基因在薹期根、茎部和开花期根部的表达量,抗倒伏材料明显高于易倒伏材料;4CL基因在薹期和开花期根、根颈的表达量,抗倒伏材料明显高于易倒伏材料;但在薹期和开花期的茎部,抗倒伏材料与易倒伏材料间4CL基因表达量差异不显著。表明,抗倒伏材料薹期和开花期根、根颈和茎部合成的木质素含量较高,F5H和4CL基因可能是与油菜抗倒伏性状相关的关键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抗倒伏 木质素 COMT基因 F5H基因 4Cl基因 表达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RIL群体抗倒伏及其相关性状的QTL分析 被引量:8
16
作者 李扬 顾慧 戚存扣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0-17,共8页
油菜倒伏严重影响了油菜的产量和品质,为了定位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与抗倒伏性状相关的QTL,用抗倒伏品系浙平1号和易倒伏品系高芥1号组合重组自交系(RIL)家系为材料,通过两年两点试验,对该RIL群体的F2:6和F2:7,... 油菜倒伏严重影响了油菜的产量和品质,为了定位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与抗倒伏性状相关的QTL,用抗倒伏品系浙平1号和易倒伏品系高芥1号组合重组自交系(RIL)家系为材料,通过两年两点试验,对该RIL群体的F2:6和F2:7,家系抗压力性状进行了QTL分析,并应用一年两点数据对该群体F2:6。家系结角层性状进行了QTL分析。结果表明,在4个试验中共检测到11个家系抗压力QTL,可解释4.41%~52.64%的表型变异,LOD值范围是2.68~26.58。其中qRP16-1可以在3个不同的试验中(南京-2012、溧水-2012和南京-2013)重复检测到,面P1、qRP4和qRP8-1同时在2个不同的试验中(溧水-2012和溧水-2013)重复检测到。qRP2-1、qRP2-2、qRP8-2、qRP8—3、qRPl6—2、qRP3和qRP8—4等7个QrL只能在特定的试验中检测到。同一地点不同年份间家系抗压力性状QTL相对同一年份不同地点间易被重复检测到。在2个试验中共检测到2个结角层厚度QTL,位于第15连锁群的qTPLl5在2个试验中重复检测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重组近交系 抗倒伏 抗压力 结角层 QTl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性炭对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小孢子胚胎发生的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郭世星 牛应泽 +1 位作者 余学杰 刘玉贞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37-39,共3页
试验以大田环境下的多份甘蓝型油菜的品种或品系为材料,研究了活性炭对游离小孢子胚胎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活性炭对甘蓝型油菜游离小孢子培养胚状体发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不仅提高了胚产量,而且有利于小孢子胚的正常发育,添加活性炭... 试验以大田环境下的多份甘蓝型油菜的品种或品系为材料,研究了活性炭对游离小孢子胚胎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活性炭对甘蓝型油菜游离小孢子培养胚状体发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不仅提高了胚产量,而且有利于小孢子胚的正常发育,添加活性炭的固液双层培养基效果尤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胚胎发生 活性炭 游离小孢子培养 胚状体发生 胚产量 培养基 大田 添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北地区优质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产量性状与产量的关系 被引量:13
18
作者 徐素琴 姚祥坦 《上海农业学报》 CSCD 2006年第2期65-67,共3页
对24个高产优质甘蓝型油菜品种(系)的单株产量及9个产量性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单株有效角果数、每角果实粒数、千粒重对单株产量的正效应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单株有效角果数和每角果实粒数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0.9702和0.84... 对24个高产优质甘蓝型油菜品种(系)的单株产量及9个产量性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单株有效角果数、每角果实粒数、千粒重对单株产量的正效应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单株有效角果数和每角果实粒数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0.9702和0.8439,且净效应均达极显著正值;而千粒重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虽为正值且较大,但净效应呈负值;结角密度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及净效应均为负值。研究结果分析,浙北优质甘蓝型油菜高产的育种方向,在选择合适结角密度的基础上,重点应放在每角果实粒数和单株有效总角果数两个主要目标性状的选择上,同时兼顾千粒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产量性状 产量 育种目标 统计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杂种优势的改良研究——待改良组合的主位点组分析及供体亲本选择 被引量:1
19
作者 戚存扣 盖钧镒 +5 位作者 浦惠明 张洁夫 陈新军 高建芹 伍贻美 傅寿仲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2001年第4期200-204,共5页
应用作物数量性状主位点组分析方法分析了甘蓝型油菜 (BrassicanapusL .)品种“宁杂 1号”的保持系、恢复系与 10个供体亲本间组合的单株种子产量差异 ,估算出代表外源有利基因的遗传参数 μG′值 ,以此作为标准选择供体亲本 ,改良宁杂 ... 应用作物数量性状主位点组分析方法分析了甘蓝型油菜 (BrassicanapusL .)品种“宁杂 1号”的保持系、恢复系与 10个供体亲本间组合的单株种子产量差异 ,估算出代表外源有利基因的遗传参数 μG′值 ,以此作为标准选择供体亲本 ,改良宁杂 1号的杂种优势。单株产量分析结果 ,虽然 10个供体亲本与“宁R1”间杂种组合单株产量的杂种优势明显 ,但 10个供体亲本中只有P6(“宁油 10号”)与“宁B6”间杂交组合产量比宁杂 1号明显提高(7 78% )。这表明通过直接选择恢复系来提高宁杂系统杂种组合的杂种优势的效率有限。 10个供体亲本的单株产量的G位点组效应 (μG′)值分析结果 ,有 3个供体亲本的 μG′值较高 ,达到显著水平 (P <0 0 5 )。这 3个亲本分别为“五十铃”、“苏油 1号”和“中油 82 1” ,它们可使宁杂 1号的单株产量分别获得 2 8 49%、2 9 70 %和 45 6 6 %的提高 ,表明这 3个亲本可作为候选供体亲本来改良宁杂 1号的杂种优势。此外 ,研究结果还显示改良恢复系的配合力是提高宁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主位点组 杂种优势 遗传改良 杂交组合 亲本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地区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品质育种的探讨 被引量:1
20
作者 孙超才 方光华 +4 位作者 赵华 王伟荣 李延莉 钱小芳 陈银华 《上海农业学报》 CSCD 1998年第3期24-28,共5页
采用品种间杂交、回交和复交方法,经过田间农艺性状的选择和实验室品质分析,有效地协调了油菜品质育种过程中高产和优质、抗病性和优质的矛盾,育成高产、熟期适宜和较抗(耐)油菜菌核病和芜菁花叶病毒(TuMV)病的低芥酸油菜新品种... 采用品种间杂交、回交和复交方法,经过田间农艺性状的选择和实验室品质分析,有效地协调了油菜品质育种过程中高产和优质、抗病性和优质的矛盾,育成高产、熟期适宜和较抗(耐)油菜菌核病和芜菁花叶病毒(TuMV)病的低芥酸油菜新品种“沪秀青”和低芥酸、低硫代葡萄糖甙油菜新品种“沪油12”,该二品种菜籽油中的芥酸含量分别为0.20%和0.21%;有益于人体健康的亚油酸含量分别为25.96%和24.42%;油酸含量分别为56.96%和58.99%。其菜籽油的营养价值较常规品种高。“沪油12”菜籽饼粕中硫代葡萄糖甙含量为25.98μmol/g,能直接作蛋白饲料喂养畜禽。对上海郊区和临近地区目前生产上推广的油菜品种的产量构成因素的通径系数分析表明,该地区今后在确定油菜品质育种目标之过程中,应适当增加一次分枝角果数,保持现有新品种主花序角果数,从严控制二次分枝角果数,适当减少每角果籽粒数,增加千粒重,对提高单、双低油菜新品种的产量能力将有显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品质育种 产量构成因素 通径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