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3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左心室辅助装置术后室性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胡佳文 师桃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79-384,共6页
左室辅助装置(LVAD)现今已成为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终点治疗的常规手段。术后室性心律失常(ventricular arrhythmia,VA)是LVAD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对LVAD患者的预后有着极大影响。本文结合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对LVAD合并VA的危险因... 左室辅助装置(LVAD)现今已成为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终点治疗的常规手段。术后室性心律失常(ventricular arrhythmia,VA)是LVAD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对LVAD患者的预后有着极大影响。本文结合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对LVAD合并VA的危险因素、发生机制以及治疗策略进行综述,以期能够丰富此类患者的临床管理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室辅助装置 室性心律失常 发生机制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动脉去神经术的研究现状
2
作者 李畅 于雪 《中国心血管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5-211,共7页
交感神经系统的异常激活与肺动脉高压、室性心律失常等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非药物干预如肺动脉去神经术能有效抑制交感神经系统异常激活,延缓疾病进展。本综述旨在总结肺动脉去神经术的操作方法、作用机制及研究进展,并... 交感神经系统的异常激活与肺动脉高压、室性心律失常等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非药物干预如肺动脉去神经术能有效抑制交感神经系统异常激活,延缓疾病进展。本综述旨在总结肺动脉去神经术的操作方法、作用机制及研究进展,并探讨其在治疗肺动脉高压和室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感神经系统 心血管疾病 肺动脉高压 室性心律失常 肺动脉去神经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极电图和双极电图对指导流出道室性早搏射频导管消融术的临床意义
3
作者 葛力萁 胡晓芹 +7 位作者 李菲 陈文苏 韦慧 张权 张柏祥 张超群 王志荣 李承宗 《中国循环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80-485,共6页
目的:评估单极电图和双极电图对指导流出道室性早搏射频导管消融术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7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流出道室性早搏消融成功患者78例,术前体表心电图提示下壁导联直立,且呈左束支阻滞形态。先行右侧... 目的:评估单极电图和双极电图对指导流出道室性早搏射频导管消融术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7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流出道室性早搏消融成功患者78例,术前体表心电图提示下壁导联直立,且呈左束支阻滞形态。先行右侧消融,右侧消融成功为单侧消融成功组(n=57),如右侧消融失败再进入左侧消融成功为双侧消融成功组(n=21)。测量并比较两组间腔内电图参数:最早双极电图局部激活时间至QRS波起始差值(LAT_(Bi))、单极电图最大下降斜率(-d V/d Tmax)至QRS波起始差值(LAT_(Uni)),以及双极和单极电图激活时间差值(ΔLAT_(Bi)-Uni),寻找能够有效预测需双侧消融的有效指标。结果:单侧消融成功组和双侧消融成功组在右侧测量LAT_(Bi)[25(21,30)ms vs.14(10,24)ms)]、LAT_(Uni)[7(0,17)ms vs.-23(-41,-11)ms]以及ΔLAT_(Bi-Uni)[15(11,25)ms vs.44(25,56)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LAT_(Bi)(OR=0.89,95%CI:0.83~0.95,P=0.001)、LAT_(Uni)(OR=0.88,95%CI:0.83~0.94,P<0.001)以及ΔLAT_(Bi)-Uni(OR=1.09,95%CI:1.05~1.14,P<0.001)是双侧消融的独立预测因子。双侧消融成功组左、右侧消融的LAT_(Bi)、LAT_(Uni)、ΔLAT_(Bi-Un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LAT_(Uni)≤-1 ms在预测是否需要双侧消融中准确性最高[曲线下面积(AUC):0.941;特异度:80.7%;灵敏度:100%]。结论:右心室流出道LAT_(Uni)≤-1 ms是预测流出道起源室性早搏右侧消融失败需要双侧消融的有效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性早搏 心室流出道 射频导管消融 单极电图 双极电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主神经调节策略在心肌梗死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李珊珊 熊梦婷 郭苗苗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9-313,共5页
由交感神经过度激活以及副交感神经活性减弱导致的自主神经系统失衡与心肌梗死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自主神经调节技术是一种以抑制交感神经张力、增加副交感神经张力为目标的新型干预手段,包括神经磁刺激、光遗传神经调控以及神经毒素... 由交感神经过度激活以及副交感神经活性减弱导致的自主神经系统失衡与心肌梗死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自主神经调节技术是一种以抑制交感神经张力、增加副交感神经张力为目标的新型干预手段,包括神经磁刺激、光遗传神经调控以及神经毒素微注射调控等技术,可促进自主神经再平衡,从而有效改善心肌梗死后心功能恶化,减少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本文主要综述自主神经的解剖基础、作用机制及相关调控技术在心肌梗死中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主神经 心肌梗死 室性心律失常 迷走神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肌瘢痕与药物治疗反应对非缺血性心肌病心衰患者室性心律失常风险的影响
5
作者 计雨佳 张恩瑞 +4 位作者 钱雯 张新尉 朱晓梅 徐怡 邹建刚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71-677,共7页
目的:探究非缺血性心肌病(nonischemic cardiomyopathy,NICM)患者心肌瘢痕与药物治疗反应对室性心律失常发生风险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心脏磁共振检查且接受药物治疗的77例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 目的:探究非缺血性心肌病(nonischemic cardiomyopathy,NICM)患者心肌瘢痕与药物治疗反应对室性心律失常发生风险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心脏磁共振检查且接受药物治疗的77例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35%的NICM患者延迟钆增强(late gadolinium enhancement,LGE)与1年随访期内LVEF变化情况。采用Kaplan⁃Meier曲线和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多因素分析使用Cox比例风险回归。结果:中位随访时间为34(16~49)个月。患者药物治疗后1年内LVEF变化与LGE无关(P=0.379),与LGE负荷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295(95%CI:-0.487~-0.076,P=0.009)。随访期间,5例患者发生室性快速心律失常(ventricular tachyarrhythmia,VTA)事件,在生存分析中,VTA事件与LGE负荷有关(P=0.005),与LGE是否存在和药物治疗是否有反应无关(P=0.309,P=0.890)。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中,LGE负荷是VTA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HR=1.075,95%CI:1.002~1.054,P=0.043)。NICM患者远期复合终点与LGE负荷和LVEF变化有关(P=0.040,P=0.025)。结论:LGE负荷是NICM患者发生VTA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VTA事件的发生与药物治疗有无反应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缺血性心肌病 左室射血分数 心肌瘢痕 延迟钆增强 室性心律失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Ⅰ导联R/(R+S)对胸前V3导联移行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起源部位的鉴别价值 被引量:1
6
作者 秦奋 赵雨薇 +4 位作者 赵江涛 朱揆 王攀基 宋盼 陶海龙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86-690,共5页
目的:探索鉴别胸前V3导联移行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OT-VA)起源部位的体表心电图指标。方法:连续选择2017年1月至2022年8月行导管射频消融术的胸前V3导联移行OT-VA患者65例。比较左室流出道起源组(LVOT组)和右室流出道起源组(RVOT组)室性... 目的:探索鉴别胸前V3导联移行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OT-VA)起源部位的体表心电图指标。方法:连续选择2017年1月至2022年8月行导管射频消融术的胸前V3导联移行OT-VA患者65例。比较左室流出道起源组(LVOT组)和右室流出道起源组(RVOT组)室性心律失常发作时体表心电图QRS波振幅及相关指标的差异,选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绘制ROC曲线评价所选取指标鉴别OT-VA起源部位的效能。结果:LVOT组11例,RVOT组54例,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ROC曲线下面积(AUC)最大的指标为Ⅰ导联R波/(R+S)波振幅比[R/(R+S)],其鉴别OT-VA起源部位的AUC(95%CI)为0.949(0.894~1.000),截断值为0.50。Ⅰ导联R/(R+S)<0.50诊断胸前V3导联移行LVOT起源OT-VA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0.909、0.944和0.938。结论:Ⅰ导联R/(R+S)<0.50可准确鉴别LVOT起源的胸前V3导联移行OT-V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Ⅰ导联 室性心律失常 胸前导联移行 左室流出道 右室流出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MR影像组学联合临床因素预测肥厚型心肌病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价值 被引量:2
7
作者 吕静 朱永琪 +7 位作者 朱彦芳 何瑛 胡茜 邵九杰 王艺霖 王霈 刘云 朱力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3-71,87,共10页
目的探讨基于心脏磁共振(cardiovascular magnetic resonance,CMR)不同区域心肌的影像组学特征及相关临床因素在预测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患者并发室性心律失常(ventricular arrhythmias,VAs)中的价值。材料... 目的探讨基于心脏磁共振(cardiovascular magnetic resonance,CMR)不同区域心肌的影像组学特征及相关临床因素在预测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患者并发室性心律失常(ventricular arrhythmias,VAs)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2018年1月1日至2023年5月31日的122例确诊HCM患者的CMR图像及临床资料。根据24 h动态心电图(24-hour dynamic electrocardiogram,24 h DCG)结果将其分为合并VAs组(40例)与未合并VAs组(82例)。按照7∶3的比例将所有受试者分为训练集与测试集,训练集用于构建模型,测试集用于评估模型效能。选择从二尖瓣水平至心尖部的左心室短轴未增强亮血电影序列,以舒张末期壁厚为基础,将HCM患者心肌分为肥厚区域与非肥厚区域。在左心室短轴各层面心肌的心室舒张末期进行全室壁心肌、肥厚区域心肌及非肥厚区域心肌的感兴趣区勾画及影像组学特征提取。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递归特征消除法及最小绝对收缩与选择算法进行影像组学特征筛选、构建影像组学模型、建立影像组学标签并计算影像组学评分;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临床危险因素建立临床因素模型;并构建基于临床危险因素和影像组学特征的联合模型。采用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及DeLong检验评估和比较模型间的预测效能;使用列线图将联合模型可视化,并通过拟合优度Hosmer-Lemeshow检验及校正曲线评估联合模型拟合程度;通过决策曲线分析观察联合模型的临床实用性。结果在训练集中,左心室非肥厚区域心肌联合模型(AUC值=0.89)、左心室肥厚区域联合模型(AUC值=0.98)、左心室全心肌联合模型(AUC值=0.98)的AUC值高于左心室非肥厚区域心肌影像组学模型(AUC值=0.74)、左心室肥厚区域影像组学模型(AUC值=0.85)、左心室全心肌影像组学模型(AUC值=0.86)(P<0.05),亦高于临床因素模型(AUC值=0.81)(P<0.05);左心室非肥厚区域心肌联合模型(AUC值=0.89)的AUC值小于左心室肥厚区域心肌联合模型(AUC值=0.98)及左心室全心肌联合模型(AUC值=0.98)(P<0.05),左心室肥厚区域心肌联合模型与左心室全心肌联合模型的AU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测试集中,左心室非肥厚区域心肌影像组学模型(AUC值=0.75)的AUC值低于左心室全心肌联合模型(AUC值=0.93)及左心室肥厚区域心肌联合模型(AUC值=0.95)(P<0.05);左心室肥厚区域心肌联合模型(AUC值=0.95)的AUC值高于左心室非肥厚区域心肌联合模型(AUC值=0.80)(P<0.05)。结论基于CMR不同区域心肌的影像组学特征及相关临床因素所构建的模型在预测HCM者合并VAs风险方面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厚型心肌病 室性心律失常 预测模型 心脏磁共振 影像组学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吡格列酮治疗β1肾上腺素能受体自身抗体诱导的大鼠室性心律失常的作用和电生理机制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喜林强 孙华鑫 +9 位作者 商鲁翔 王倩辉 宋洁 杨娜 张兴 迪拉热·太外库力 曼则热姆·热杰普 张玲 汤宝鹏 周贤惠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16-724,共9页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对β1肾上腺素能受体自身抗体(β1AAb)诱导的大鼠室性心律失常治疗作用及电生理机制。方法:将48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等分为四组:对照组(佐剂注射)、β1AAb组[β1肾上腺素能受体细胞外第二环功能表位肽段(β1AR-ECL...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对β1肾上腺素能受体自身抗体(β1AAb)诱导的大鼠室性心律失常治疗作用及电生理机制。方法:将48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等分为四组:对照组(佐剂注射)、β1AAb组[β1肾上腺素能受体细胞外第二环功能表位肽段(β1AR-ECLⅡ)配以佐剂背部多点注射进行主动免疫,2 mg/(kg·次)]、吡格列酮组[与β1AAb组同等主动免疫8周后,吡格列酮灌胃2周,4 mg/(kg·d)]、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特异性抑制剂GW9662组[与β1AAb组同等主动免疫8周后吡格列酮灌胃+GW9662腹腔注射2周,其中吡格列酮予以4 mg/(kg·d),GW9662予以1 mg/(kg·d)]。每2周Powerlab多通道生理仪记录心电图,取血。基线和第10周记录超声心动图,10周后进行心电生理、组织病理、免疫组化染色及电镜检查。结果:相较于对照组,β1AAb组室性心律失常诱发率较高、心室有效不应期(VERP)缩短、激动-恢复间期(ARI)延长;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VFS)低;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T1)和肉碱棕榈酰转移酶1a(CPT1a)阳性染色面积占比较低;线粒体形态异常及网络损伤明显,P均<0.05。而吡格列酮组较β1AAb组,室性心律失常诱发率降低、VERP延长、ARI缩短;LVEF和LVFS恢复;GLUT1和CPT1a阳性染色面积占比增加;线粒体形态异常及网络损伤改善,P均<0.05。GW9662组较吡格列酮组室性心律失常诱发率较高、VERP缩短、ARI延长;LVEF和LVFS较低;GLUT1和CPT1a阳性染色面积占比低;线粒体形态异常及网络损伤未恢复,P均<0.05。结论:吡格列酮可降低β1AAb诱导的室性心律失常,改善心室电传导和激动恢复时间异质性;并可在组织病理水平缓解β1AAb所致心室重塑,并伴随心室肌糖脂转运通道蛋白的上调和受损线粒体网络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格列酮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 室性心律失常 β1肾上腺素能受体自身抗体 线粒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β_(1)-肾上腺素能受体基因多态性对STEMI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和短期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陈嘉莹 何利伟 庄英渠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645-1651,共7页
目的:分析β_(1)-肾上腺素能受体基因多态性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室性心律失常以及6个月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式,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选择云浮市人民医院2021年1月至2023年2月间收治的STEMI患者为研究对... 目的:分析β_(1)-肾上腺素能受体基因多态性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室性心律失常以及6个月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式,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选择云浮市人民医院2021年1月至2023年2月间收治的STEMI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患者β_(1)-肾上腺素能受体Arg389Gly基因型多态性,并根据β_(1)-肾上腺素能受体Arg389Gly基因型多态性类别分为CC组(Arg389Arg,87例)、CG组(Arg389Gly,73例)和GG组(Gly389Gly,18例)三组。对比三组患者收集的入院临床资料[包括Killip分级、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径(LVDD),以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等]和出院后通过门诊或电话对其进行6个月随访的结果(包括心率、NT-proBNP、CK-MB、LVEF、LVDD及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差异。结果:研究共纳入178例STEMI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其中CC组有87例(48.9%),CG组有73例(41.0%),GG组有18例(10.1%);三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BMI、吸烟史、饮酒史、合并疾病、收缩压、舒张压、心率、Killip分级(Ⅲ和Ⅳ级)以及血清TNF-α、NT-proBNP、CK-MB、hs-CRP及LVEF和LVDD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随访6个月GG组和CG组心功能各项指标结果均显著优于CC组(P<0.05),而GG组的NT-proBNP和CK-MB结果显著低于CG组(P<0.05);统计三组患者随访期间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显示CC组的总发生数为17例(19.5%),CG组的总发生数为5例(6.9%),GG组的总发生数为1例(5.6%),组间差异显著(χ^(2)=6.887,P<0.05)。结论:β_(1)-肾上腺素能受体Arg389Gly基因多态性与STEMI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无关,但与治疗后心功能改善情况以及短期预后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_(1)-肾上腺素能受体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室性心律失常 心功能 短期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希浦系统起搏对心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0
作者 成之卉 周淑娴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共6页
心脏起搏是心脏起搏、传导功能障碍及严重心力衰竭的有效治疗手段,但传统右心室起搏可增加心力衰竭、心房颤动发生率,双心室起搏具有相对较高的无应答率。近年来多项研究显示,希浦系统起搏作为生理性起搏新技术,起搏参数稳定,心脏同步... 心脏起搏是心脏起搏、传导功能障碍及严重心力衰竭的有效治疗手段,但传统右心室起搏可增加心力衰竭、心房颤动发生率,双心室起搏具有相对较高的无应答率。近年来多项研究显示,希浦系统起搏作为生理性起搏新技术,起搏参数稳定,心脏同步性好。本文就目前希浦系统起搏对心功能影响的研究现状及进展进行综述,为促进希浦系统起搏技术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氏束起搏 左束支起搏 左室同步性 右心室起搏 心律失常 心力衰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心病患者运动平板试验中碎裂QRS波特点及其与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 被引量:3
11
作者 凌静 吴瑶 田国平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59-669,共11页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运动平板试验中碎裂QRS波特点及其与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21年11月至2022年10月收治的疑似冠心病或临床确诊冠心病患者216例为研究对象。收集受试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心脏超声指标...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运动平板试验中碎裂QRS波特点及其与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21年11月至2022年10月收治的疑似冠心病或临床确诊冠心病患者216例为研究对象。收集受试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心脏超声指标、实验室指标、心电参数。通过冠状动脉造影术将纳入患者分为冠心病组(n=152)和非冠心病组(n=64)。依据平板运动试验中是否出现碎裂QRS(fQRS)波,将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又分别分为QRS组(未出现fQRS波)和fQRS组(出现fQRS波)。对于确诊的冠心病患者,观察其12个月内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发生情况,并据此将冠心病组分为室性心律失常组(n=80)和非室性心律失常组(n=72)。使用ROC曲线分析运动平板试验中fQRS波对冠心病的诊断效能。Logistic回归调整混杂因素,探讨fQRS波时限与冠心病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风险的关系。使用随机森林算法对室性心律失常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筛选,并依据回归方程y=1-1/(1+e^(-x)),得到室性心律失常事件的预测公式。Bootstrap法验证预测模型。结果 冠心病组的运动平板试验中fQRS波发生率(116/152,76.32%)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21/64,32.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平板试验中fQRS波对冠心病检验的ROC曲线下面积(AUC)最大为0.899(P<0.05),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4.3%、78.2%,约登指数为0.725。在冠心病组中,与运动前比较,运动后QRS波和fQRS波时限均明显延长(均P<0.05),且fQRS波运动前后时限变化明显比QRS波长(P<0.05)。在152例冠心病患者中,与QRS波比较,fQRS波的双支及多支病变的病例占比明显较高,重度狭窄及完全闭塞的病例占比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fQRS波的Gensini评分明显高于QRS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平板试验中,运动前和运动后的fQRS波时限与Gensini评分呈明显正相关。在冠心病组中,fQRS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77/116,66.38%)明显大于QRS组(3/36,8.33%)。运动前、运动后的fQRS波时限与冠心病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风险呈正相关。结论 冠心病患者在运动平板试验中fQRS波发生率明显增加,fQRS波时限明显延长。fQRS波对冠心病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均有一定的预测价值。运动平板试验中fQRS波及其时限与冠心病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风险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fQRS波 fQRS波时限 室性心律失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冠状静脉系统消融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2
作者 米利杰 张宏达 唐闽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4-208,共5页
起源于心外膜面和心肌深层的室性心律失常消融一直是临床上的棘手难题,冠状静脉系统作为心脏血流的回流系统,其分支广泛覆盖于整个心脏表面及心肌组织之间,可能成为辅助标测和成功消融的替代途径,近年来出现多种依赖冠状静脉系统的新型... 起源于心外膜面和心肌深层的室性心律失常消融一直是临床上的棘手难题,冠状静脉系统作为心脏血流的回流系统,其分支广泛覆盖于整个心脏表面及心肌组织之间,可能成为辅助标测和成功消融的替代途径,近年来出现多种依赖冠状静脉系统的新型消融方式,现对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性心律失常 冠状静脉系统 左心室summit区 心外膜消融 乙醇消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胺碘酮与利多卡因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30
13
作者 高长昀 江毅 +1 位作者 肖骏 胡有志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42-543,547,共3页
目的回顾性比较胺碘酮与利多卡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对40例AMI合并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给予利多卡因(利多卡因组)治疗(2000年1月至2004年6月);对30例AMI合并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给予胺碘酮(胺碘酮组)... 目的回顾性比较胺碘酮与利多卡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对40例AMI合并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给予利多卡因(利多卡因组)治疗(2000年1月至2004年6月);对30例AMI合并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给予胺碘酮(胺碘酮组)治疗(2004年7月至2006年12月),回顾比较两种药物对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结果胺碘酮与利多卡因对AMI并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室颤发生率及病死率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结论胺碘酮治疗AMI并室性心律失常疗效显著,能明显降低AMI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室颤发生率及病死率,推荐作为治疗AMI并室性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首选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室性心律失常 胺碘酮 利多卡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力衰竭患者血钾水平与室性心律失常及住院死亡的关系 被引量:24
14
作者 张荣成 赵雪梅 +8 位作者 张宇辉 周琼 姚佑楠 安涛 余怡文 黄宇辉 季诗明 黄燕 张健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61-367,共7页
目的:观察住院心力衰竭患者入院时血钾水平与室性心律失常及住院死亡的关系。方法:入选2014年6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NYHA心功能分级Ⅲ~Ⅳ级、非重度以上肾功能不全且完成动态心电图检查的心力衰竭患者1 007例。根据患者入院时血... 目的:观察住院心力衰竭患者入院时血钾水平与室性心律失常及住院死亡的关系。方法:入选2014年6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NYHA心功能分级Ⅲ~Ⅳ级、非重度以上肾功能不全且完成动态心电图检查的心力衰竭患者1 007例。根据患者入院时血钾水平将患者分为低钾血症组(血钾<3.5 mmol/L)、高钾血症组(血钾>5.5 mmol/L)及正常血钾组(血钾3.5~5.5 mmol/L);应用Lown分级(Ⅰ、Ⅱ、Ⅲ、Ⅳ、Ⅴ级)评估室性心律失常的严重程度;又根据患者住院期间是否发生死亡将患者分为死亡组与非死亡组。分析住院心力衰竭患者入院时血钾水平与室性心律失常及住院死亡的关系。结果:1 007例患者中,低钾血症患者38例(3.8%),高钾血症患者9例(0.9%)。随着患者血钾水平降低,Lown分级级别呈升高趋势(P<0.001)。Lown分级Ⅳ级患者中,同时出现Lown分级Ⅲ级及Ⅳ级患者的血钾水平明显低于单纯表现为Lown分级Ⅳ级患者(P=0.048)。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住院心力衰竭患者入院时血钾水平与室性心律失常Lown分级呈负相关(r=-0.226,P<0.001)。1 007例患者中发生住院死亡63例(6.3%);死亡组患者血钾水平明显低于非死亡组(P=0.006)。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血钾水平是心力衰竭患者住院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P=0.044),血钾每升高0.5 mmol/L,患者住院死亡风险降低26.8%。ROC曲线及限制性立方样条图均证实住院心力衰竭患者血钾控制的最佳切点为4.18 mmol/L。结论:住院心力衰竭患者入院时血钾水平与Lown分级呈负相关,可作为患者住院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血钾 室性心律失常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后血浆中升高的microRNA-1与QT离散度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3
15
作者 张荣 徐毅 +4 位作者 王晓丹 牛慧芳 张涛 何美娇 孙荣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53-256,共4页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后血浆中升高的microRNA-1(miR-1)与QT离散度(QTd)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53例[无室性心律失常(VA)者40例、有VA者13例],健康对照人群49例,对血浆中miR-1的表达含量进行绝对定量,并测...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后血浆中升高的microRNA-1(miR-1)与QT离散度(QTd)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53例[无室性心律失常(VA)者40例、有VA者13例],健康对照人群49例,对血浆中miR-1的表达含量进行绝对定量,并测定心电图QT间期计算出QTd及校正的QTcd,再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AMI患者血浆中miR-1的实际表达量和QTd及QTcd值均高于正常对照人群,而且有VA者的QTd及QTcd值均大于无VA者,QTd的延长与VA的发生密切相关,血浆中的miR-1表达水平与QTd呈正相关性。结论 AMI患者血浆中miR-1与QTd具有良好的正相关性,二者联合对AMI患者预警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近期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MICRORNA-1 血浆 QT离散度 室性心律失常 预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肌梗死急性期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院内死亡危险因素资料分析 被引量:23
16
作者 王靖 楚建民 +5 位作者 郭琦 李烨 陈旭华 浦介麟 华伟 张澍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20-423,共4页
目的:分析心肌梗死急性期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MVA漶者的院内死亡危险因素。方法:入选2006—01至2010—12间急性心肌梗死合并MVA的患者224例,平均年龄(60.2±12.1)岁,男性173例。分为存活出院组和院内死亡组。对比两组间... 目的:分析心肌梗死急性期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MVA漶者的院内死亡危险因素。方法:入选2006—01至2010—12间急性心肌梗死合并MVA的患者224例,平均年龄(60.2±12.1)岁,男性173例。分为存活出院组和院内死亡组。对比两组间临床特征,分析影响存活出院率的相关因素。结果:两组基线状态对比显示,存活出院组男性比例更高,年龄更轻,心功能更好,合并糖尿病及有心绞痛病史者更少,急性心肌梗死发作距MVA间隔时间更短,肌酐平均水平更低,血清钾正常范围但平均水平更低,体表心电图中J波的检出率更低。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YHA高于I级(危险比:5.67;95%CI:1.46~22.03;P=0.01),血清肌酐水平高于正常(危险比:5.26;95%CI:2.10—13.17;P〈0.01),心电图存在J波(危险比:4.37;95%CI:1.82~10.48;P=0.01),急性心肌梗死发作距MVA间隔时间超过24小时(1~13天危险比:3.00;95%CI:1.29。6.93;P_0.01。14~30天危险比:3.41;95%CI:1.40—8.31;P〈0.01),均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MVA患者的院内死亡的独立相关危险因素。结论:心肌梗死急性期合并MVA患者临床心功能越差,合并肾功能不全,体表心电图检出J波,以及MVA发作距离心肌梗死的时间超过24小时,都意味着院内死亡率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危险因素 J波 院内死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胺碘酮和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38
17
作者 吕红松 贺彬彬 黄贵华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240-1242,共3页
目的探讨胺碘酮、美托洛尔及两者合用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慢性心功能不全合并室性心律失常110例,心功能按NYHA分级为Ⅱ~Ⅲ级,随机分为胺碘酮治疗组、美托洛尔治疗组和胺碘酮+美托洛尔治疗组,随访1... 目的探讨胺碘酮、美托洛尔及两者合用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慢性心功能不全合并室性心律失常110例,心功能按NYHA分级为Ⅱ~Ⅲ级,随机分为胺碘酮治疗组、美托洛尔治疗组和胺碘酮+美托洛尔治疗组,随访1年。结果胺碘酮+美托洛尔组对心功能的改善优于胺碘酮组和美托洛尔组(P<0.05),对室性心律失常的控制亦显著优于胺碘酮组和美托洛尔组(P<0.01),而胺碘酮组和美托洛尔组相比其临床疗效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期间胺碘酮+美托洛尔组再住院率和心脏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胺碘酮组和美托洛尔组(分别为P<0.01和P<0.05),三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联合应用胺碘酮及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疗效明显优于单用胺碘酮或美托洛尔,不良反应无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胺碘酮 美托洛尔 慢性心功能不全 室性心律失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心络对心肌梗死大鼠心室缝隙连接蛋白43重构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 被引量:19
18
作者 李华波 陈世健 +1 位作者 胡建华 汪莲开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74-278,共5页
目的:探讨通心络(TXL)对心肌梗死大鼠心室缝隙连接蛋白43(Cx43)重构及室性心律失常(VA)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10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n=25)和手术组(n=75)。手术组动物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制备心肌梗死模型,假手术组只开胸不... 目的:探讨通心络(TXL)对心肌梗死大鼠心室缝隙连接蛋白43(Cx43)重构及室性心律失常(VA)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10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n=25)和手术组(n=75)。手术组动物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制备心肌梗死模型,假手术组只开胸不结扎。将手术后存活3 d的大鼠随机分为TXL治疗组(TXL组)和心肌梗死组(MI组)。TXL组给予TXL(2 g·kg-1·d-1)连续4周灌胃治疗,MI组和sham组则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药物干预结束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梗死周边区心肌组织白细胞介素-1β(IL-1β)及内皮素-1(ET-1)的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Cx43的分布;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Cx43表达;RT-PCR法检测Cx43 mRNA的表达;采用Burst刺激诱发VA。结果:与sham组相比,MI组梗死周边心肌的IL-1β和ET-1水平均显著升高,而Cx43的mRNA及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Cx43分布无规律性且侧面化分布增多,VA诱发率也明显升高(P<0.05);与MI组相比,TXL组梗死周边心肌IL-1β和ET-1水平明显降低,Cx43的mRNA及蛋白表达均显著增加,Cx43部分呈线性分布于心肌细胞闰盘处,VA诱发率也明显降低(P<0.05)。结论:TXL可降低心肌梗死大鼠VA的发生率,其机制可能与TXL抑制心肌梗死后Cx43重构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通心络 缝隙连接蛋白43 室性心律失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β受体阻滞剂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恶性心律失常的救治 被引量:12
19
作者 马会利 方业民 +3 位作者 马永利 冯军 王克强 葛均波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75-476,共2页
目的评价β受体阻滞剂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恶性心律失常(频发多源性室早、室速、室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1年1月~2002年12月住院的AMI合并恶性心律失常6例,均为前壁(广泛前壁)AMI患者,在常规治疗(扩冠、抗凝、抗心律失常、... 目的评价β受体阻滞剂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恶性心律失常(频发多源性室早、室速、室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1年1月~2002年12月住院的AMI合并恶性心律失常6例,均为前壁(广泛前壁)AMI患者,在常规治疗(扩冠、抗凝、抗心律失常、补钾、补镁等)基础上应用β受体阻滞剂阿替洛尔或倍他乐克3.125~12.500 mg,每日2或3次(Bid或Tid),以后根据病情逐渐加量到25~50 mg,Bid或Tid.2例经多次电击复律及常规抗心律失常药等治疗未能终止室速、室颤发作,静脉应用艾司洛尔,先稀释后静脉注射5~10mg,继以1~2mg/min静脉滴注,约30min终止室速、室颤发作,静脉维持2d后改口服阿替洛尔12.5~50.0mg,Bid或Tid.结果6例中抢救成功5例,死亡1例,存活率83.33%.除在应用β受体阻滞剂开始阶段2例表现一过性低血压,1例因心功能不全猝死外,未见心功能恶化及致心律失常作用.结论AMI并发恶性心律失常患者早期合理应用β受体阻滞剂能够有效控制恶性心律失常的发作,降低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受体阻滞剂 急性心肌梗死 恶性心律失常 救治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迷走性晕厥合并频发室性早搏患者的自主神经调控与射频导管消融治疗 被引量:11
20
作者 孙巍 郑黎晖 +4 位作者 乔宇 侯炳波 吴灵敏 郭金锐 姚焰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208-1213,共6页
目的:探讨血管迷走性晕厥合并频发室性早搏(室早)患者自主神经调控对室早发生的影响,并评估射频导管消融治疗此类室早的临床价值。方法:连续入选血管迷走性晕厥合并频发室早的患者20例。基线时采集24 h动态心电图数据,行心率减速力检测... 目的:探讨血管迷走性晕厥合并频发室性早搏(室早)患者自主神经调控对室早发生的影响,并评估射频导管消融治疗此类室早的临床价值。方法:连续入选血管迷走性晕厥合并频发室早的患者20例。基线时采集24 h动态心电图数据,行心率减速力检测和室早分析,以心率减速力定量评估心脏迷走神经张力,分析室早负荷同心率减速力、平均心率和心率变异性指标的相关性。根据每小时室早负荷同心率减速力的相关性,将患者分为减速力相关室早组(D-PVC组,n=14)和减速力无关室早组(I-PVC组,n=6)。20例患者均接受左心房自主神经节丛(GP)消融,其中16例同时行室早消融,术后再次评估室早负荷及心率减速力。结果:D-PVC组患者室早负荷同心率减速力呈正相关(P<0.05),同平均心率呈负相关(P<0.05),而I-PVC组患者室早负荷同心率减速力、平均心率及心率变异性指标均不相关(P均>0.05)。20例患者标测并消融了39个呈阳性反应的GP,平均每例患者(1.9±0.9)个阳性GP。4例患者术中无室早,故未行室早的标测和消融治疗,其余16例患者经电生理检查证实室早均起源于流出道,其中15例为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源,1例为左冠窦起源。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室早的即刻成功率为100%,平均随访(8.6±4.5)个月,晕厥复发1例,室早复发1例,未出现介入治疗相关并发症。术后1个月随访结果显示,所有患者的心率减速力指标较术前显著减低(P<0.001),仅接受左心房GP消融且术后未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4例患者室早负荷同基线相比显著降低(P=0.040)。结论:自主神经调控在部分血管迷走性晕厥合并室早患者中影响了室早的发生和维持,迷走神经兴奋性增加时心率减速力相关室早患者的室早出现更加频繁,选择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迷走性晕厥 室性早搏 心率减速力 射频导管消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