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37篇文章
< 1 2 16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s of Epidural Spinal Cord Stimulation and Treadmill Training on Locomotion Function and Ultrastructure of Spinal Cord Anterior Horn after Moderate Spinal Cord Injury in Rats 被引量:4
1
作者 WANG Yizhao HUANG Xiaolin +5 位作者 XU Jiang XU Tao FANG Zhengyu XU Qi TU Xikai YANG Peipei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85-488,共4页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epidural spinal cord stimulation(ESCS) and treadmill training on the locomotion function and ultrastructure of spinal cord anterior horn after moderate spinal cord injury in ra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epidural spinal cord stimulation(ESCS) and treadmill training on the locomotion function and ultrastructure of spinal cord anterior horn after moderate spinal cord injury in rats.Method:Nine adult female Sprague-Dawley rats were randomly distributed into three groups:①spinal cord injury group(SI,n=3).②spinal cord injury plus ESCS group(SE,n=3).③spinal cord injury plus treadmill training group(TT,n=3).All rats received a moderate spinal cord injury surgery.Four weeks after surgery,rats in SE group received an electrode implantation procedure,with the electrode field covering spinal cord segments L2-S1.Four weeks after electrode implantation,rats received subthreshold ESCS for 30 min/d.Rats in TT group received 4cm/s treadmill training for 30min/d.Rats in SI group received no intervention,as a control group.All procedures in these three groups lasted four weeks.The open field Basso,Beattie and Bresnahan(BBB) scale was used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to evaluate rats' hindlimb motor function.Result:After four weeks intervention,rats in TT group improved their open field locomotion scores to 20.In contrast,no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was observed in groups SI and SE.The morphology of synapses and neurons were similar regardless of whether rats had undergone ESCS,treadmill training or not.Conclusion:ESCS alone was not sufficient to improve the walking ability of spinal cord injured rats.ESCS or treadmill training alone might not contribute to the changes of ultrastructure in anterior horn of spinal cord that underlie the recovery of walking ability.Further research is needed to understand the contributions of combination of ESCS and treadmill training to the rehabilitation of spinal cord injured ra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神经元 治疗方法 跑步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grin/Rapsyn对脊髓损伤大鼠小胶质细胞抑炎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王晓陆 尹宗生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0-66,共7页
目的研究聚集蛋白(Agrin)、支架蛋白(Rapsyn)激活α4β2尼古丁乙酰胆碱受体(α4β2 nAChR)抑制SD大鼠的损伤脊髓组织中小胶质细胞与巨噬细胞的炎性作用。方法以4周龄SD大鼠制作脊髓损伤模型,巨噬细胞培养后以Agrin与Rapsyn孵育,流式细... 目的研究聚集蛋白(Agrin)、支架蛋白(Rapsyn)激活α4β2尼古丁乙酰胆碱受体(α4β2 nAChR)抑制SD大鼠的损伤脊髓组织中小胶质细胞与巨噬细胞的炎性作用。方法以4周龄SD大鼠制作脊髓损伤模型,巨噬细胞培养后以Agrin与Rapsyn孵育,流式细胞术检测小胶质细胞与巨噬细胞标记物的变化及免疫共沉淀(Co-IP)检测两种蛋白的互作,慢病毒注射脊髓损伤(SCI)模型后qRT-PCR、免疫组织化学(IHC)检测脊髓组织中炎性细胞标记物的变化。结果脊髓损伤后1~14 d小胶质细胞与巨噬细胞呈增高趋势(均P<0.01),3~7 d增长最快;经qRT-PCR分析得出SCI后炎性小胶质细胞因子(CD68)和可溶性炎性因子(IL-1β和CCL3)上调。经过鞘内注射Agrin和Rapsyn过表达的慢病毒,在0~1周的观察中,A组和R组有轻度减弱这些标记物的上调,而A/R组显著减弱了这些标记的上调(均P<0.01);经IHC分析可见,在A/R组比A组和R组小胶质细胞标记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均P<0.01)。结论SCI后Agrin、Rapsyn激活α4β2 nAChR而产生对小胶质细胞及炎性巨噬细胞的抑制作用,从而可能阻断或减缓脊髓损伤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AGRIN RAPSYN 小胶质细胞 抑炎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烙灸激活Wnt信号通路干预脊髓损伤大鼠血清促进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夏铂 范灵 《辽宁中医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0-184,I0005,共6页
目的探究烙灸激活Wnt信号通路干预脊髓损伤大鼠血清中的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方法采用脊髓损伤大鼠Allen′s模型。分假手术组、模型组、Wnt抑制剂组、烙灸组、烙灸+Wnt抑制剂组,干预7 d后,取各组大鼠血清。取造模成功后3 d大鼠脊... 目的探究烙灸激活Wnt信号通路干预脊髓损伤大鼠血清中的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方法采用脊髓损伤大鼠Allen′s模型。分假手术组、模型组、Wnt抑制剂组、烙灸组、烙灸+Wnt抑制剂组,干预7 d后,取各组大鼠血清。取造模成功后3 d大鼠脊髓组织,分离培养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各组血清干预细胞,在7 d后观察各组细胞增殖和分化状态。采用Westernt Blot、qRT-PCR检测各组分离血清干预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标记物蛋白表达及基因表达情况。结果免疫荧光染色显示烙灸组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及向神经元分化最显著;模型组、Wnt抑制剂组增殖分化最少。Westernt Blot、qRT-PCR检测结果均显示烙灸组最显著,Wnt抑制剂组与模型组差异不显著。结论烙灸激活脊髓损伤大鼠Wnt信号通路,促进其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为神经元细胞及少突胶质细胞,再抑制分化为星状胶质细胞,以实现神经细胞恢复新生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NT信号通路 烙灸 脊髓损伤大鼠血清 内源性神经干细胞 增殖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黏液乳头型室管膜瘤可呈L1CAM弥漫阳性:潜在的诊断陷阱
4
作者 马进 虞海荣 +4 位作者 王玉环 申耀元 普文静 张晓军 宋新兰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13-816,共4页
目的探讨脊髓黏液乳头型室管膜瘤(myxopapillary ependymoma,MPE)内L1CAM等抗体表达及ZFTA基因融合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MPE的临床病理学特征,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L1CAM、p65、EMA、GFAP、S-100、Ki67的表达,二代测序(next-ge... 目的探讨脊髓黏液乳头型室管膜瘤(myxopapillary ependymoma,MPE)内L1CAM等抗体表达及ZFTA基因融合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MPE的临床病理学特征,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L1CAM、p65、EMA、GFAP、S-100、Ki67的表达,二代测序(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技术检测ZFTA基因融合情况,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5例患者中男性2例,女性3例,年龄21~46岁,发病部位均位于脊髓。免疫表型:5例L1CAM均阳性,其中4例呈强阳性。5例GFAP和S-100均阳性,2例EMA阳性,5例p65均阴性,Ki67增殖指数为1%~2%。3例行NGS检测均未检出ZFTA基因融合。结论MPE中L1CAM呈阳性,可能在工作中造成诊断陷阱,需要行NGS等检测来明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液乳头型室管膜瘤 脊髓 L1CAM 免疫组织化学 二代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的磁共振表现和临床特征
5
作者 史凤霞 谭显政 +1 位作者 曾凯敏 刘鹏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61-566,共6页
目的:探讨儿童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SCIWORA)的磁共振表现和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24年2月间的12例儿童SCIWORA的临床和磁共振影像资料,分析其磁共振表现。结果:8例MRI显示脊髓损伤,范围为4~14个椎体节段,平均8.9个... 目的:探讨儿童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SCIWORA)的磁共振表现和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24年2月间的12例儿童SCIWORA的临床和磁共振影像资料,分析其磁共振表现。结果:8例MRI显示脊髓损伤,范围为4~14个椎体节段,平均8.9个椎体节段。横轴位T2加权成像(T2WI)高信号脑与脊髓损伤中心(BASIC)评分0分4例,2分3例,3分2例,4分3例。2例弥散加权成像显示脊髓内见弥散受限信号,1例椎动脉高分辨血管壁成像示左侧椎动脉V4段损伤。4例MRI检查阴性。结论:儿童SCIWORA纵向累及范围较广,横轴位T2WI高信号灶评价方式应用良好,MRI弥散加权成像可能有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 磁共振成像 多模态 脑与脊髓损伤中心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七叶苷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修复的影响
6
作者 杨伟铭 梁超伦 +5 位作者 陈凌 李金金 柳思露 郑坤锐 谢典翁 李兴 《中成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86-1493,共8页
目的 探讨七叶苷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SCI)修复的促进作用。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七叶苷组(20 mg/kg七叶苷,灌胃)、BM-MSCs组(1 mL 1×10^(6)/mL BM-MSCs,尾静脉注射)和联合给药组。... 目的 探讨七叶苷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SCI)修复的促进作用。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七叶苷组(20 mg/kg七叶苷,灌胃)、BM-MSCs组(1 mL 1×10^(6)/mL BM-MSCs,尾静脉注射)和联合给药组。使用Allen’s法构建SCI大鼠模型,造模次日开始给药,持续14 d。于给药3、7、14 d,使用BBB评分评估大鼠后肢运动功能,并在造模后第14天进行大鼠足迹实验。给药14 d后,HE染色和尼氏染色观察脊髓组织变化;采用试剂盒检测脊髓组织SOD、GSH活性和MDA水平;免疫荧光法检测脊髓组织MAP2、GAP43和GFAP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脊髓组织NQO-1、Nrf-2、Bcl-2和Bax蛋白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七叶苷组、BM-MSCs组及联合给药组大鼠后肢功能、脊髓组织形态学均有改善(P<0.05),MDA水平降低(P<0.05),SOD和GSH活性升高(P<0.05),MAP2、GAP43荧光强度升高(P<0.05),GFAP荧光强度降低(P<0.05),NQO-1、Nrf-2、Bcl-2蛋白表达升高(P<0.05),Bax蛋白表达降低(P<0.05),且联合给药组效果更佳(P<0.05)。结论 七叶苷联合BM-MSCs移植能有效改善SCI大鼠脊髓组织的损伤情况和后肢功能,其作用可能是通过激活Nrf-2/NQO-1信号通路抑制氧化应激反应,从而减少神经细胞的凋亡、阻断胶质瘢痕形成,促进干细胞分化重建神经元而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叶苷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脊髓损伤 氧化应激 凋亡 Nrf-2/NQO-1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侧弯患者脑脊液对脊髓缓冲作用的生物力学分析
7
作者 李峰 富荣昌 +1 位作者 陈永浩 周家亮 《医用生物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57-1163,共7页
目的探讨脑脊液在脊柱侧弯患者中对脊髓的保护作用,评估其在重力牵引手术过程及日常生活中的缓冲效果,为脊柱侧弯的手术规划和术后康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建立脊柱-脊髓三维耦合模型,模拟重力牵引手术和日常生活两种情境下的脊柱生物力... 目的探讨脑脊液在脊柱侧弯患者中对脊髓的保护作用,评估其在重力牵引手术过程及日常生活中的缓冲效果,为脊柱侧弯的手术规划和术后康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建立脊柱-脊髓三维耦合模型,模拟重力牵引手术和日常生活两种情境下的脊柱生物力学响应,对有脑脊液和无脑脊液两种条件进行对比分析,定量分析脑脊液的缓冲作用。结果在重力牵引手术模拟中,脑脊液显著降低了脊髓的应力和变形,脊髓白质与灰质的应力平均降低65%~90%,变形降低70%~95%。在日常生活情境中,脑脊液对脊髓的保护效果在左右屈和前后屈方向更为显著,应力降低幅度达60%~85%。但在扭转方向上,脑脊液的缓冲作用相对较弱,应力降低幅度仅为10%~25%。结论脑脊液在重力牵引手术和日常生活中均能显著减小脊髓的应力与变形,降低损伤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凸 脊髓 重力牵引 脑脊液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损伤后微循环的调控机制及治疗策略 被引量:1
8
作者 黄靖 任亚锋 +3 位作者 尚文雅 张芝兰 黄晓萌 李冰 《解放军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58-365,共8页
脊髓损伤(SCI)是由各种因素导致的脊髓结构和功能破坏,进而引起的脊髓神经功能障碍。作为临床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SCI的发生严重危害人们的生命健康,其病理机制十分复杂,涉及多种病理过程,其中考虑到原发性损伤的不可逆性,近些年靶... 脊髓损伤(SCI)是由各种因素导致的脊髓结构和功能破坏,进而引起的脊髓神经功能障碍。作为临床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SCI的发生严重危害人们的生命健康,其病理机制十分复杂,涉及多种病理过程,其中考虑到原发性损伤的不可逆性,近些年靶向继发性损伤已逐渐成为临床治疗SCI的主要方向。研究表明,SCI后微循环中血脊髓屏障及微血管的破坏是导致继发性损伤的关键,而了解SCI后微循环的病理机制及相关靶向治疗策略可为SCI的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本文主要梳理了微循环在SCI中的作用,总结了微循环的主要调控因子,并归纳出针对微循环来治疗SCI的策略,以期为临床治疗SCI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微循环 血脊髓屏障 调节因子 靶向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调控PPARγ-CD36信号通路降低Hba-a1、Hbb-bt表达减轻脊髓损伤后细胞凋亡的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李明娇 唐成林 +4 位作者 杨祝歆 赵鸿娣 王嘉培 邢珂晗 黄思琴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11-321,共11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建立脊髓损伤小鼠模型探讨电针(electroacupuncture,EA)干预小鼠急性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细胞凋亡的作用和机制。方法:采用雌性C 57 BL/6小鼠进行SCI造模,造模成功后使用随机法分为:脊髓损伤组(SCI组)、E... 目的:本研究旨在建立脊髓损伤小鼠模型探讨电针(electroacupuncture,EA)干预小鼠急性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细胞凋亡的作用和机制。方法:采用雌性C 57 BL/6小鼠进行SCI造模,造模成功后使用随机法分为:脊髓损伤组(SCI组)、Electroacupuncture组(EA组)、Rosiglitazone组(R组),另设立假手术组(Sham组)。造模成功后对EA组小鼠取双侧“夹脊穴”和“足三里穴”进行电针,每日1次,连续治疗14 d;R组腹腔注射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 γ,PPARγ)激动剂:Rosiglitazone(5 mg/kg),Sham及SCI组不予特殊干预。采用小鼠后肢运动功能评分系统(basso mouse scale,BMS)评分评价运动功能,HE染色法、免疫荧光法检测脊髓损伤后的病理改变,转录组测序(RNA sequencing,RNA-Seq)、定量蛋白质组学(tandem mass tag/isobaric tags for relative and absolute quantification,TMT/iTRAQ)技术检测电针作用的靶点及机制,Western blot法检测PPARγ、分化簇36(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36,CD36)、血红蛋白亚基α1(hemoglobin al⁃pha,adult chain 1,Hba-a1)、血红蛋白β亚基(hemoglobin,beta adult t chain,Hbb-bt)、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CASP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SCI组相比,EA组和R组的后肢运动功能、组织结构和残存细胞数量均有改善。EA组和R组Caspase-3表达降低,PPARγ和CD36表达增加,EA组Hba-a1和Hbb-bt表达降低。此外,RNA-Seq、TMT/iTRAQ技术结果分析、韦恩分析及双组学联合分析确定了Hba-a1和Hbb-bt为电针作用的靶基因。KEGG通路富集分析表明电针被证明对PPAR信号通路有明显影响。结论:电针可以通过调控PPARγ-CD36信号通路促进SCI后Hba-a1、Hbb-bt的清除,降低Caspase-3表达水平,减少细胞凋亡的发生,促进脊髓神经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脊髓损伤 凋亡 转录组测序 定量蛋白质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MPK信号通路在脊髓损伤调控及治疗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芝兰 黄晓萌 +4 位作者 尚文雅 黄靖 韦慧麟 李冰 任亚锋 《解放军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95-503,共9页
脊髓损伤(SCI)是发病率和致残率均较高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心理和经济负担。AMP活化蛋白激酶(AMPK)是生物体内能量代谢过程中的重要感受器,在维持能量平衡中发挥着核心作用,目前被认为是预防和治疗多种疾病的... 脊髓损伤(SCI)是发病率和致残率均较高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心理和经济负担。AMP活化蛋白激酶(AMPK)是生物体内能量代谢过程中的重要感受器,在维持能量平衡中发挥着核心作用,目前被认为是预防和治疗多种疾病的关键靶点。研究显示,AMPK信号可调控SCI后的自噬、神经炎症、氧化应激、线粒体功能等,从而影响SCI的病理进程。本文综述了AMPK信号通路参与调控和治疗SCI的相关研究进展,旨在为SCI的治疗和药物开发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单磷酸腺苷活化蛋白激酶 病理机制 神经炎症 轴突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和动物实验探讨活血通络方治疗脊髓损伤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佳星 陈家扬 +2 位作者 申婷婷 王智慧 任晓平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3,共13页
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技术和体内实验,探讨活血通络方(Huoxue Tongluo prescription,HXTLP)治疗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检索HXTLP的活性成分,瑞士化... 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技术和体内实验,探讨活血通络方(Huoxue Tongluo prescription,HXTLP)治疗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检索HXTLP的活性成分,瑞士化合物靶点预测数据库(Swiss target prediction)获取作用靶点,构建“活性成分-靶点”网络。SCI相关靶点通过访问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OMIM)和人类基因数据库(GeneCards)获得。基于基因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分析数据库(STRING)建立HXTLP与SCI共同靶点的蛋白互作网络(PPI)。Metascape数据库用于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和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共同靶点,Autodock 1.5.7软件进行活性成分与关键靶点的分子对接,Pymol 2.4.0软件进行结果可视化。最后通过动物实验验证HXTLP治疗SCI的效果。结果研究共获得184个交集靶点,关键靶点涉及丝氨酸/苏氨酸激酶1(serine/threonine kinase 1,AKT1)、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蛋白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STAT3)、热休克蛋白90α家族A类成员1(heat shock protein 90 kDa alpha,class A member 1,HSP90AA1)、磷脂酰肌醇4,5-二磷酸3-激酶催化亚基-α(phosphatidylinositol-4,5-bisphosphate 3-kinase catalytic subunit alpha,PIK3CA)、磷酸肌醇3激酶调节亚基1(phosphoinositide-3-kinase regulatory subunit 1,PIK3R1)、GTP酶(harvey ras,HRAS)、雌激素受体1(estrogen receptor 1,ESR1)、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1,MAPK1)、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等。分子对接结果表明核心活性成分和关键靶点之间具有较高的结合亲和力。动物实验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活血通络方组小鼠行为学评分升高(P<0.05),后肢运动功能改善,损伤区域组织学形态更完整。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结果显示HXTLP可有效的抑制关键靶点蛋白HSP90AA1和磷酸化STAT3(phospho-STAT3,P-STAT3)表达,促进磷酸化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o-phosphatidylinositol-3-kinase,P-PI3K),磷酸化AKT 1(phospho-AKT1,P-AKT1)的表达。结论本研究验证了HXTLP有多组成、多靶点、多途径协同作用治疗SCI的特点,为SCI临床用药及进一步研究提供实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血通络方 脊髓损伤 网络药理 分子对接 动物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rexin-A通过调节促离子型谷氨酸受体促进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恢复
12
作者 何光侣 储婉玉 +7 位作者 李妍 盛鑫 罗浩 徐爱萍 卞命杰 张环环 汪萌芽 郑超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23-1030,共8页
目的探讨Orexin-A对促离子型谷氨酸受体的调节在大鼠脊髓损伤(SCI)运动功能恢复中的作用。方法36只7~14 d新生SD大鼠随机平均分为6组:对照组、假手术组、SCI+生理盐水组、SCI+DNQX组、SCI+Orexin组和SCI+Orexin+DNQX组。除了对照组和假... 目的探讨Orexin-A对促离子型谷氨酸受体的调节在大鼠脊髓损伤(SCI)运动功能恢复中的作用。方法36只7~14 d新生SD大鼠随机平均分为6组:对照组、假手术组、SCI+生理盐水组、SCI+DNQX组、SCI+Orexin组和SCI+Orexin+DNQX组。除了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外,其他各组施以SCI手术,术后连续3 d,每天分别向SCI各组鞘内注射对应的药物1次。分别在术前1 d,术后1、3和7 d,应用BBB评分和斜板试验评估各组大鼠运动功能;在膜片钳实验中,将对照组、假手术组、SCI组和SCI+Orexin组大鼠麻醉后,制作脊髓切片,通过酶消化和机械吹打分离出腹角神经元,通过灌流谷氨酸,比较各组大鼠脊髓腹角神经元谷氨酸受体介导电流的翻转电位、动力学指标的差异。结果在术后3 d、7 d,SCI+Orexin组的BBB评分和抓握倾斜角度比SCI+生理盐水组、SCI+DNQX组和SCI+Orexin+DNQX组皆升高(P<0.01)。在术后第7天,SCI+Orexin+DNQX组高于SCI+DNQX组(P<0.01)。SCI组脊髓腹角神经元谷氨酸电流的翻转电位高于SCI+Orexin组和假手术组(P<0.01)。在谷氨酸电流动力学指标中,SCI组的上升斜率比SCI+Orexin组和假手术组皆增大(P<0.05)。在衰减时间项,SCI组比SCI+Orexin组、假手术组皆减小(P<0.05)。结论Orexin-A可能通过调节(改善)促离子型谷氨酸受体的功能促进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REXIN-A 促离子型谷氨酸受体 脊髓损伤 脊髓腹角神经元 膜片钳记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有限元分析不同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生物力学特征
13
作者 张琳聆 王辉昊 +3 位作者 俞仲翔 张敏 郑昱新 詹红生 《医用生物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06-712,共7页
目的 探究不同突出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的生物力学特征,为LDH的临床分型、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构建含有脊髓神经的正常腰椎和4种LDH模型(中央型、旁中央型/侧隐窝型、椎间孔型、极外型),分析中立... 目的 探究不同突出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的生物力学特征,为LDH的临床分型、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构建含有脊髓神经的正常腰椎和4种LDH模型(中央型、旁中央型/侧隐窝型、椎间孔型、极外型),分析中立位和六自由度工况下椎间盘和神经根的生物力学特征。结果 在中立位下,正常椎间盘的应力大于突出椎间盘的应力,且正常模型中纤维环和髓核的应力比值大于突出模型中纤维环和髓核的应力比值。在中立位下,椎间盘应力主要集中在突出部分与正常部分的切迹处,并在椎间盘外缘出现募集现象。在前屈后伸位下,突出椎间盘的应力向右侧偏移;突出椎间盘最大应力出现在右侧屈工况下,此时右侧神经根应力大于左侧;在右旋工况下,突出椎间盘的应力稍小于右侧屈工况下椎间盘应力,此时右侧神经根应力小于左侧。结论 椎间盘对维持腰椎动静态稳定和灵活性具有重要意义。不同体位对椎间盘的应力产生明显影响,对LDH患者而言,应该避免前屈、患侧屈曲和大幅度后伸动作,适当的患侧旋转动作有助于缓解神经根压迫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 椎间盘 脊髓 有限元分析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电刺激诱导小胶质细胞极化提高痛阈的机制研究
14
作者 董莎娜 罗清甜 +8 位作者 周晓琴 李楠 张咏芳 季涵璞 熊东林 肖礼祖 罗裕辉 樊碧发 蒋昌宇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510-519,共10页
目的:探讨脊髓电刺激(spinal cord stimulation, SCS)治疗慢性疼痛的神经免疫机制。方法:在健康小鼠中植入电极,进行连续SCS,观察机械痛阈值的改变和脊髓中小胶质细胞的极化状态。测定脊髓和脑脊液中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 目的:探讨脊髓电刺激(spinal cord stimulation, SCS)治疗慢性疼痛的神经免疫机制。方法:在健康小鼠中植入电极,进行连续SCS,观察机械痛阈值的改变和脊髓中小胶质细胞的极化状态。测定脊髓和脑脊液中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 TGF-β)的表达水平,以及抑制TGF-β功能后SCS对机械痛阈值改变的影响。结果:电极植入术未改变小鼠的机械痛阈值和运动能力。连续SCS可显著提高小鼠的机械痛阈,增加脊髓背角中小胶质细胞M2极化水平和TGF-β的表达,鞘内注射TGF-β抗体减弱SCS对机械痛阈值的影响。结论:连续的SCS通过激活脊髓小胶质细胞并使其进入M2极化状态,释放TGF-β,进而上调疼痛阈值发挥镇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电刺激 机械痛阈 小胶质细胞 M2极化 转化生长因子-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电刺激治疗幻肢痛1例并文献复习
15
作者 武兰星 胡蓉 +4 位作者 张红莲 倪云成 张建平 郭刚文 李勇辉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3-318,共6页
幻肢痛是截肢后出现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其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临床治疗面临挑战。脊髓电刺激(spinal cord stimulation,SCS)作为一种神经调控技术,在缓解慢性疼痛中显示出潜力,但其治疗幻肢痛的长期疗效及安全性仍需进一步验证。1例42岁男... 幻肢痛是截肢后出现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其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临床治疗面临挑战。脊髓电刺激(spinal cord stimulation,SCS)作为一种神经调控技术,在缓解慢性疼痛中显示出潜力,但其治疗幻肢痛的长期疗效及安全性仍需进一步验证。1例42岁男性患者,因右上肢截肢后持续放射性闪电样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8~9]接受SCS治疗。术前影像学检查提示C6T1段右侧神经根信号缺失,通过手术植入经皮穿刺电极,实现疼痛区域电刺激全覆盖。术后5 d VAS评分为2~3,随访1年疼痛持续缓解(VAS评分1~2),抑郁症状消失且停用镇痛药物。现有研究表明,SCS的长期效果存在波动,须关注术后感染、电极移位等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幻肢痛 脊髓电刺激 经皮穿刺电极 抑郁 视觉模拟评分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脆性X智力低下蛋白和β-连环蛋白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机制
16
作者 张龙 赵劲松 +2 位作者 周丽 陈磊 冯智英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09-518,共10页
目的采用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CCI)模型,探索脊髓脆性X智力低下蛋白(FMRP)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NP)的机制。方法为探索脊髓FMRP和β-连环蛋白随NP发生的变化,通过随机分组比较CCI大鼠的50%机械刺激缩足反射阈值(MWT)、热辐射缩足反射... 目的采用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CCI)模型,探索脊髓脆性X智力低下蛋白(FMRP)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NP)的机制。方法为探索脊髓FMRP和β-连环蛋白随NP发生的变化,通过随机分组比较CCI大鼠的50%机械刺激缩足反射阈值(MWT)、热辐射缩足反射潜伏期(TWL)和术后脊髓背角FMRP和β-连环蛋白的变化,CCI大鼠的脊髓组织切片行免疫荧光染色。为进一步验证FMRP功能缺失时CCI大鼠疼痛行为的变化,测定脊髓FMRP敲减后CCI大鼠50%MWT、TWL和脊髓背角FMRP和β-连环蛋白。验证FMRP功能亢进时,测定正常大鼠50%MWT、TWL和脊髓背角FMRP和β-连环蛋白。结果与基线CCI组及造模后空白对照组和假手术组相比,造模后CCI组50%MWT、TWL均显著下降(P均<0.001)。造模后,与空白对照组和假手术组相比,CCI组大鼠术后脊髓背角FMRP(P=0.027,P=0.022)和β-连环蛋白(P<0.001,P=0.001)表达均显著升高。脊髓中的FMRP未观察到与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共定位,但显示出与神经元细胞的共定位。与基线相比,造模后CCI+FMRP敲减组50%MWT(P=0.015)和TWL(P=0.001)均显著下降;鞘内注射小干扰RNA后CCI+FMRP敲减组50%MWT(P=0.020)和TWL(P=0.009)均显著回升;且与CCI组和CCI+溶剂组相比,CCI+FMRP敲减组的50%MWT(P均<0.001)和TWL(P=0.005,P=0.006)均显著升高。鞘内注射小干扰RNA后,与CCI组和CCI+溶剂组相比,CCI+FMRP敲减组脊髓背角的FMRP(P=0.012,P=0.007)和β-连环蛋白(P均<0.001)的表达均显著降低。与基线FMRP过表达组及注射腺相关病毒(AAV)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相比,注射AAV后FMRP过表达组的50%MWT和TWL均显著下降(P均<0.001)。注射AAV后,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相比,FMRP过表达组的脊髓FMRP(P均<0.001)和β-连环蛋白(P=0.006,P=0.008)的表达均显著升高。结论脊髓FMRP和β-连环蛋白参与CCI诱导的NP机制,脊髓FMRP可能是NP潜在的治疗靶点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脆性X智力低下蛋白 Β-连环蛋白 神经病理性疼痛 脊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氧素A4的生物学作用及其治疗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
17
作者 檀盛 刘晏东 +2 位作者 张彦军 王鹏 郭铁峰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95-500,共6页
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spinal cord ischemia/reperfusion, SCI/R)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损伤, 其发病机制复杂, 治疗难度大。脂氧素A4(lipoxin A4, LXA4)是一种具有多种调控作用的脂质类分子, 在多种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近期研究发现, L... 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spinal cord ischemia/reperfusion, SCI/R)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损伤, 其发病机制复杂, 治疗难度大。脂氧素A4(lipoxin A4, LXA4)是一种具有多种调控作用的脂质类分子, 在多种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近期研究发现, LXA4在SCI/R中具有重要作用, 并可作为一种潜在的治疗靶点。本文介绍了LXA4的生物学特性及合成代谢途径, 指出LXA4通过激活G蛋白偶联受体来发挥其生物学效应, 具有调节神经炎症反应、促进组织修复和保护神经细胞功能等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LXA4在SCI/R中的作用机制和干预策略, 即通过药物途径和基因途径抑制白细胞浸润、减少细胞凋亡和炎性因子释放等途径, 减轻SCI/R对神经系统的损害, 并促进损伤部位的修复和再生。未来应进一步探讨LXA4的作用机制, 寻求更有效的干预策略, 为临床治疗SCI/R提供更多的新思路和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 脂氧素A4 治疗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生物打印支架材料在脊髓损伤修复中的研究进展
18
作者 彭玲 潘育松 +3 位作者 罗文杰 邹沛轩 黄润 林秀玲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273-277,共5页
脊髓损伤是一种致残性和破坏性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治愈难度大,是临床医学面临的一大难题。三维(3D)生物打印可以制造具有解剖学上精确的复杂几何形状和神经干细胞的空间分布的活神经结构,这在脊髓损伤的治疗中至关重要。介绍了脊髓损... 脊髓损伤是一种致残性和破坏性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治愈难度大,是临床医学面临的一大难题。三维(3D)生物打印可以制造具有解剖学上精确的复杂几何形状和神经干细胞的空间分布的活神经结构,这在脊髓损伤的治疗中至关重要。介绍了脊髓损伤修复用3D生物打印支架材料的种类、3D生物打印技术的特点以及3D生物打印支架材料的应用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生物打印 生物支架 脊髓损伤 组织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电刺激电极实际放置位置与理论靶点偏移的回顾性研究
19
作者 张家禧 樊碧发 +6 位作者 窦新雨 张毅 胡慧敏 王瑞韬 李晨 李怡帆 毛鹏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60-365,共6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脊髓电刺激(spinal cord stimulation,SCS)电极实际放置位置与理论靶点位置的偏移情况和可能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3年1月于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行SCS治疗的住院病人144例。记录病人的性别、年龄、体重、体... 目的:回顾性分析脊髓电刺激(spinal cord stimulation,SCS)电极实际放置位置与理论靶点位置的偏移情况和可能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3年1月于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行SCS治疗的住院病人144例。记录病人的性别、年龄、体重、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诊断、疼痛部位、手术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和电极理论靶点与实际放置位置的偏移量。对偏移量进行可视化分析,观察其分布情况,并根据偏移量是否超过1个椎体高度将病人分为明显偏移组(n=56)和轻微偏移组(n=88),比较两组病人的上述指标。结果:靶点位于C_(6)~T_(7)水平时,电极实际放置位置较靶点下移更为普遍,靶点位于T_(9)~L_(1)节段时电极实际放置位置较靶点上移的情况较多;疼痛位于上肢、胸腹部的病例出现电极位点较靶点下移的情况较多;而疼痛位于下肢电极实际位点较靶点上移趋势明显;明显偏移组和轻微偏移组的年龄、BMI、病程、VAS评分均未见显著差异。结论:SCS电极的实际放置位置在颈段、上胸段易向下偏移,在胸腰段易向上偏移,偏移量不超过1个椎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电刺激 电极放置位置 偏移 回顾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药物干预对社区脊髓损伤患者抑郁的短期及长期效果: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20
作者 陈研博 郭欣怡 +3 位作者 贾萌萌 王颖敏 钟丽容 李琨 《军事护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9-113,共5页
目的系统评价不同非药物干预方式对社区脊髓损伤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患者抑郁的短期及长期效果。方法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Embase、ProQuest、Scopus、知网、维普、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 目的系统评价不同非药物干预方式对社区脊髓损伤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患者抑郁的短期及长期效果。方法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Embase、ProQuest、Scopus、知网、维普、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关于非药物干预方式对社区SCI患者抑郁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4年1月。使用ReviewManager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6项随机对照试验、1943例社区SCI患者,涉及5种非药物干预方式。以干预结束后随访时间是否超过3个月区分长期、短期效果:(1)心理干预短期内可改善抑郁(P=0.01),长期效果不显著(P=0.56);(2)运动疗法短期内可改善抑郁(P<0.001),长期效果证据不足;(3)健康教育短期内可改善抑郁(P=0.03),长期效果证据不足;(4)职业康复仅1项研究,长短期效果证据不足;(5)混合疗法短期效果不显著(P=0.09),长期效果证据不足。结论各类非药物干预方式中,心理干预、运动疗法、健康教育能够在短期内有效改善社区SCI患者的抑郁,缺乏足够的证据支持各类非药物干预对社区SCI患者抑郁的长期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抑郁 非药物干预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