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7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LGA桑枝多糖纳米粒预防脂多糖诱导小鼠十二指肠炎症的作用
1
作者 张斌 毛宁宁 +3 位作者 于亚明 刘朋 武彩红 陆辉 《江苏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50-1358,共9页
为探究聚乳酸-羟基乙酸桑枝多糖(PR)纳米粒对脂多糖(LPS)诱导小鼠十二指肠炎症的预防作用,本研究以60只8周龄ICR小鼠为试验材料,以生理盐水灌胃和腹腔注射为对照(CON),分别进行生理盐水灌胃+LPS腹腔注射(LPS)、地塞米松腹腔注射+LPS腹... 为探究聚乳酸-羟基乙酸桑枝多糖(PR)纳米粒对脂多糖(LPS)诱导小鼠十二指肠炎症的预防作用,本研究以60只8周龄ICR小鼠为试验材料,以生理盐水灌胃和腹腔注射为对照(CON),分别进行生理盐水灌胃+LPS腹腔注射(LPS)、地塞米松腹腔注射+LPS腹腔注射(DEX)、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桑枝多糖纳米粒灌胃+LPS腹腔注射(PR)、桑枝多糖灌胃+LPS腹腔注射(RMP)、聚乳酸-羟基乙酸灌胃+LPS腹腔注射(PLGA)处理,处理6 h后,记录小鼠体重变化,并进行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检测血清和十二指肠中炎性因子白介素-1β(IL-1β)含量、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一氧化氮(NO)含量和丙二醛(MDA)含量,观察肠形态及肠屏障变化,检测黏蛋白2(MUC2)和闭合蛋白(Occludin)mRNA相对表达水平,综合评价PR纳米粒对LPS诱导十二指肠炎症的预防作用。结果显示,与对照(CON)相比,LPS处理小鼠腹泻明显,DAI指数极显著升高,小鼠体重极显著下降;小鼠血清及十二指肠IL-1β含量、TNF-α含量和NO含量极显著升高,血清T-AOC和SOD活性极显著降低,MDA含量极显著升高;小鼠十二指肠形态结构异常,肠绒毛长度和隐窝深度降低,杯状细胞减少;小鼠十二指肠肠道MUC2和Occludin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极显著降低。与LPS处理相比,PR处理及RMP处理小鼠临床症状明显减轻,肠道组织结构紊乱状况显著改善,炎性细胞因子分泌量降低,血清抗氧化能力提高,肠道MUC2和Occludin mRNA相对表达水平提高,LPS诱导的十二指肠炎症状况明显缓解,且PR纳米粒处理效果优于RMP处理。总之,PLGA桑枝多糖纳米粒对LPS诱导肠炎具有较好的预防作用,可以作为抗肠炎的一种多糖类纳米粒候选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GA 桑枝多糖 脂多糖(LPS) 十二指肠 肠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雨燕小肠组织学结构分析
2
作者 张昌盛 马春湘 +2 位作者 田恒玖 刘燕 董玉兰 《中国兽医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6-90,共5页
北京雨燕是北京市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为研究北京雨燕小肠的肠道组织学结构特点,本试验运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阿利新蓝-过碘酸雪夫(AB-PAS)染色对北京雨燕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的组织结构进行观察,并统计各肠段肠绒毛高度、黏膜厚... 北京雨燕是北京市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为研究北京雨燕小肠的肠道组织学结构特点,本试验运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阿利新蓝-过碘酸雪夫(AB-PAS)染色对北京雨燕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的组织结构进行观察,并统计各肠段肠绒毛高度、黏膜厚度、绒毛宽度、隐窝深度和肌层厚度,计算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的比值(V/C)和小肠杯状细胞数量。结果显示,北京雨燕小肠各肠道由内向外依次为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小肠各肠段均无中央乳糜管,十二指肠黏膜下层无十二指肠腺;十二指肠绒毛高度极其显著高于空肠(P<0.001)和回肠(P<0.001),黏膜厚度显著高于空肠(P<0.05)和回肠(P<0.05),V/C显著高于回肠(P<0.05);回肠绒毛宽度极其显著小于十二指肠(P<0.001)和空肠(P=0.001),回肠隐窝深度和肌层厚度均极其显著高于十二指肠(P<0.001)和空肠(P<0.001);小肠杯状细胞数量从十二指肠到回肠呈显著上升趋势,且3段肠段之间差异均极其显著(P<0.001)。本试验为进一步研究北京雨燕肠道的发育特征以及肠道疾病的诊断和预防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雨燕 十二指肠 空肠 回肠 组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氟辛酸对肉鸡肝脏和十二指肠的损伤作用 被引量:2
3
作者 姚文梅 寇晨雨 +2 位作者 孙雨昕 刘涛 王晓丹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17,共9页
全氟辛酸(PFOA)是环境中常见的一种有机污染物,可以通过饲料或饮水进入机体,对家禽的健康产生威胁。为探究PFOA对肉鸡生长性能、胸肌肉品质、肝脏和十二指肠的影响,本试验将160羽1日龄健康爱拔益佳肉鸡随机分为4个组,分别于试验4~42 d... 全氟辛酸(PFOA)是环境中常见的一种有机污染物,可以通过饲料或饮水进入机体,对家禽的健康产生威胁。为探究PFOA对肉鸡生长性能、胸肌肉品质、肝脏和十二指肠的影响,本试验将160羽1日龄健康爱拔益佳肉鸡随机分为4个组,分别于试验4~42 d在饮水中添加0 mg/L PFOA(C组)、0.5 mg/L PFOA(D组)、1 mg/L PFOA(Z组)和1.5 mg/L PFOA(G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10羽鸡。于试验42 d在每个重复中随机选取4羽鸡处死,收集胸肌、肝脏和十二指肠,计算平均日增重和肝脏指数;检测胸肌亮度值、红度值、黄度值、pH和蒸煮损失;组织病理学观察肉鸡肝脏和十二指肠的形态变化;检测肉鸡肝脏中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活力;检测肝脏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和丙二醛(MDA)的含量;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肉鸡肝脏和十二指肠中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结果显示,与C相比,PFOA处理会对肉鸡肝脏和十二指肠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其中1.5 mg/L的PFOA会使肉鸡平均日增重极显著降低(P<0.01),肝脏指数极显著增加(P<0.01),蒸煮损失显著升高(P<0.05),肝细胞出现空泡变性和核固缩,且AST和ALT的活力极显著升高(P<0.01),MDA、IL-1β、IL-6和TNF-α的含量极显著升高(P<0.01),SOD、CAT和GSH-Px的活性极显著降低(P<0.01);并引起肉鸡十二指肠绒毛高度变低、肿胀,且IL-1β、IL-6和TNF-α的含量极显著升高(P<0.01)。结果表明,饮水中添加1.5 mg/L PFOA会增加肉鸡胸肌蒸煮损失,导致肝脏细胞损伤和炎症反应,使抗氧化能力降低;且导致肉鸡十二指肠绒毛变短、水肿和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辛酸 肉鸡 肝脏 十二指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胃阳汤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肥大细胞活化及SCF/c-Kit信号通路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税典奎 黎舒婷 +4 位作者 黄慧花 龙海华 杨健 罗诗雨 覃凌娜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4-80,共7页
目的:基于肥大细胞活化及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SCF)/受体酪氨酸激酶c-Kit信号通路探讨温胃阳汤治疗大鼠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雷尼替丁组及温胃阳汤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0只。... 目的:基于肥大细胞活化及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SCF)/受体酪氨酸激酶c-Kit信号通路探讨温胃阳汤治疗大鼠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雷尼替丁组及温胃阳汤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0只。空白组大鼠不予造模,其他各组采用夹尾刺激加不规则喂养复合番泻叶法建立大鼠功能性消化不良模型,模型建立后,空白组及模型组灌胃给予生理盐水,温胃阳汤低、中、高剂量组和雷尼替丁组则分别用温胃阳汤(0.743 g/mL、1.485 g/mL和2.970 g/mL)及盐酸雷尼替丁胶囊(3 g/L)灌胃。治疗结束后,以碳墨推进法测定小肠推进率;采用甲苯胺蓝染色观察大鼠十二指肠组织肥大细胞并计数;ELISA测定大鼠十二指肠中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mast cell tryptase,MCT)和组胺(histamine,HA)的含量;RT-qPCR检测十二指肠中SCF和c-Kit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检测十二指肠中SCF和c-Kit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相比,温胃阳汤治疗显著提高大鼠的小肠推进率(P<0.05);ELISA结果显示,温胃阳汤治疗可减少大鼠十二指肠黏膜组织肥大细胞数量及MCT和HA含量(P<0.05);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结果表明,温胃阳汤治疗可上调大鼠十二指肠组织c-Kit和SCF蛋白的表达水平(P<0.05),增加SCF和c-Kit阳性细胞数(P<0.05);RT-qPCR结果显示,WWYD治疗可上调大鼠十二指肠组织c-Kit和SCF mRNA的表达(P<0.01)。而且,小肠推进率分别与MCT和HA含量呈负相关,与SCF和c-Kit的表达呈正相关。结论:温胃阳汤能促进大鼠十二指肠动力,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大鼠十二指肠MCT和HA的生成,及激活SCF/c-Kit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消化不良 温胃阳汤 肥大细胞 SCF/c-Kit信号通路 十二指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术多糖对脂多糖处理下雏鹅十二指肠肠道屏障功能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8
5
作者 陈枭枭 杨舒展 +8 位作者 陈浩祥 马元艺 陈丹丹 李冰心 李婉雁 许丹宁 田允波 黄运茂 曹楠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81-994,共14页
本试验旨在探索白术多糖(PAMK)对脂多糖(LPS)诱导的雏鹅十二指肠肠道屏障损伤的调节作用。将240只1日龄雏鹅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PAMK组、LPS组、PAMK+LPS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雏鹅。对照组和LPS组饲喂基础饲粮,PAMK组和PAMK+LP... 本试验旨在探索白术多糖(PAMK)对脂多糖(LPS)诱导的雏鹅十二指肠肠道屏障损伤的调节作用。将240只1日龄雏鹅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PAMK组、LPS组、PAMK+LPS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雏鹅。对照组和LPS组饲喂基础饲粮,PAMK组和PAMK+LPS组饲喂含有400 mg/kg PAMK的基础饲粮。对照组和PAMK组于21日龄时腹腔注射0.5 mL生理盐水,LPS组和PAMK+LPS组腹腔注射5 mg/kg BW的LPS注射液。腹腔注射后12 h采集雏鹅的血清、十二指肠样品。通过检测肠绒毛形态、血清D-乳酸含量、血清二胺氧化酶(DAO)活性、十二指肠紧密连接和黏附连接相关指标来评估肠道机械屏障功能;通过检测十二指肠杯状细胞数量和黏蛋白相关指标评估肠道化学屏障功能;通过检测十二指肠炎症通路和炎性细胞因子相关指标评估肠道免疫屏障功能。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PAMK组十二指肠的绒毛高度、绒隐比、隐窝深度均无显著变化(P>0.05);血清中D-乳酸含量和DAO活性无显著变化(P>0.05);十二指肠组织中闭合蛋白(Occludin)、闭锁小带蛋白-1(ZO-1)、闭锁小带蛋白-2(ZO-2)、E-钙黏蛋白(E-cadherin)、α-连环蛋白(α-catenin)、β-连环蛋白(β-catenin)、连接黏附分子(JAM)、肌球蛋白轻链激酶(MLCK)的基因相对表达量无显著变化(P>0.05);十二指肠的杯状细胞数量无显著变化(P>0.05);十二指肠组织中黏蛋白-1(MUC-1)和黏蛋白-2(MUC-2)的基因相对表达量无显著变化(P>0.05);十二指肠组织中Toll样受体4(TLR4)、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LRP3)、半胱天冬酶-1(Caspase-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基因相对表达量和TLR4、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核因子-κB(NF-κB)、NLRP3、Caspase-1的蛋白表达水平无显著变化(P>0.05)。与对照组相比,LPS显著降低了十二指肠的绒毛高度和绒隐比(P<0.05),并显著增加了隐窝深度(P<0.05);显著增加了血清中DAO活性(P<0.05);显著降低了十二指肠组织中β-catenin、JAM的基因相对表达量(P<0.05);显著减少了十二指肠的杯状细胞数量(P<0.05);显著降低了十二指肠组织中MUC-2基因相对表达量(P<0.05);显著提高了十二指肠组织中TLR4、NLRP3、Caspase-1、TNF-α、IL-6的基因相对表达量和MyD88、Caspase-1的蛋白表达水平(P<0.05)。与对照组相比,PAMK显著增加了LPS处理下十二指肠的绒毛高度(P<0.05),显著减少了隐窝深度(P<0.05),显著增加了绒隐比(P<0.05);显著减少血清中D-乳酸含量(P<0.05);显著增加十二指肠组织中Occludin、β-catenin、JAM基因相对表达量(P<0.05);显著增加了LPS处理下十二指肠中的杯状细胞数量(P<0.05);显著增加了十二指肠组织中MUC-2的基因相对表达量(P<0.05);显著降低了LPS处理下十二指肠组织中TLR4、NLRP3、Caspase-1、TNF-α、IL-6基因相对表达量和MyD88、Caspase-1的蛋白表达水平(P<0.05)。综上所述,LPS可以破坏雏鹅十二指肠肠道的屏障功能,PAMK具有缓解LPS造成的十二指肠肠道屏障损伤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术多糖 脂多糖 雏鹅 十二指肠 肠道屏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鸭肠炎病毒和A型产气荚膜梭菌共感染绿壳蛋鸭十二指肠代谢组学分析
6
作者 张晨旭 田琴 +3 位作者 毕文文 王开功 周碧君 文明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4-30,共7页
旨在探究鸭肠炎病毒(DEV)和A型产气荚膜梭菌(CpA)共感染绿壳蛋鸭114 h时十二指肠的差异代谢物变化。试验选取12只健康绿壳蛋鸭,随机分为对照组(CK)和共感染组(TCD)。通过临床观察、剖检病理观察以及PCR检测确定DEV和CpA共感染成功,再使... 旨在探究鸭肠炎病毒(DEV)和A型产气荚膜梭菌(CpA)共感染绿壳蛋鸭114 h时十二指肠的差异代谢物变化。试验选取12只健康绿壳蛋鸭,随机分为对照组(CK)和共感染组(TCD)。通过临床观察、剖检病理观察以及PCR检测确定DEV和CpA共感染成功,再使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检测CK组和TCD组感染114 h时鸭十二指肠的代谢物变化,筛选潜在差异代谢物及代谢通路。结果表明,与CK组相比,TCD组鸭十二指肠感染114 h时的总差异代谢物29种,主要有5′-s-甲基-5′-硫腺苷、胞苷、脱氧皮质酮21-葡萄糖苷、腐胺和2-氧吲哚、腐胺、柚皮素、2-氧吲哚、吲哚-3-乙醛等;差异代谢物通过KEGG通路富集分析,共显著富集到22条代谢通路,主要有烟酸酯和烟酰胺代谢、半胱氨酸和蛋氨酸的代谢、酪氨酸代谢、色氨酸代谢、甘油磷脂代谢等,其中与机体免疫和炎症相关的有腐胺、柚皮素、2-氧吲哚、吲哚-3-乙醛、5′-s-甲基-5′-硫腺苷、烟酸脂和半胱氨酸-蛋氨酸代谢、色氨酸代谢和烟酰胺代谢等。综上所述,DEV和CpA共感染绿壳蛋鸭后,可能通过影响腐胺和柚皮素等代谢物以及色氨酸代谢和半胱氨酸-蛋氨酸代谢通路来影响绿壳蛋鸭十二指肠的炎症,为阐明DEV和CpA共感染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鸭肠炎病毒 A型产气荚膜梭菌 代谢组学 十二指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幽门腺腺瘤16例临床病理学观察
7
作者 周宾 岳冰 +1 位作者 徐瑞 陈光勇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4-189,共6页
目的探讨幽门腺腺瘤(pyloric gland adenoma,PGA)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16例PGA的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PepsinogenⅠ、p53、MUC6、MUC5AC、CgA、Syn、CD56、Ki67、CDX-2、MUC2、β-catenin、CD10的表达,并分析其与... 目的探讨幽门腺腺瘤(pyloric gland adenoma,PGA)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16例PGA的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PepsinogenⅠ、p53、MUC6、MUC5AC、CgA、Syn、CD56、Ki67、CDX-2、MUC2、β-catenin、CD10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16例PGA患者中男性7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58岁(范围26~81岁)。肿瘤平均最大径1.3 cm(范围0.2~4 cm)。肿瘤位于胃6例(胃体3例和胃底3例),十二指肠3例,胆囊7例。低级别PGA 7例,镜下见幽门腺样腺管紧密排列,内衬单层立方至低柱状细胞,核圆形、卵圆形,位于基底侧,核仁不明显,胞质透明或嗜酸性,呈毛玻璃样外观,细胞缺乏黏液帽;高级别PGA 1例,镜下见腺体结构紊乱、细胞核拥挤、核极向消失;其余8例混合低级别和高级别成分。5例发现鳞状桑葚样化生。根据免疫表型特点,16例中混合型(MUC5AC+,MUC6+)8例,纯幽门型(MUC5AC-,MUC6+)8例,未发现小凹优势型(MUC5AC+,MUC6-)。结论PGA是消化系统少见肿瘤,具有特征性形态学特点和免疫表型,因其有向恶性转化的风险,需提高警惕,尽量做到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腺腺瘤 十二指肠 胆囊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二指肠Brunner腺瘤的CT表现
8
作者 刘君 麻舒琳 +3 位作者 云惟健 伍玲 李畅 关键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83-588,共6页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Brunner腺瘤(BGA)的CT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收集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0年8月至2023年12月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0例BGA患者(均行CT增强检查及内镜检查)资料;同时,在中国知网和PubMed数据库中检索...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Brunner腺瘤(BGA)的CT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收集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0年8月至2023年12月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0例BGA患者(均行CT增强检查及内镜检查)资料;同时,在中国知网和PubMed数据库中检索2000-2023年发表的关于BGA的文献,按照纳排标准获取可进行资料分析的文献20篇(20例BGA)。对全部30例(本组10例,文献20例)病例进行CT征象分析。结果:30例均为单发病灶,病灶基底部均位于胃窦部与十二指肠水平段之间,其中位于球部或球降交界区25例(83%),位于十二指肠降段2例(7%),位于十二指肠水平段2例(7%),位于胃窦部1例(3%)。26例(87%)病灶呈窄蒂长息肉状,4例(13%)呈宽基底结节状。25例(83%) CT增强检查呈不均匀强化,5例(17%)呈均匀强化。9例(30%)瘤内可见脂肪样密度;CT增强检查24例(80%)病灶表面可见强化的黏膜,重组正交断面上呈现“肠套叠假象”。病理镜下均可见增生的Brunner腺体及不同程度增生的腺管、脂肪细胞、梭形纤维细胞及平滑肌细胞。结论:BGA发病部位相对恒定,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有助于术前正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指肠 BRUNNER腺 BRUNNER腺瘤 Brunner腺错构瘤 计算机体层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十二指肠壁内血肿的临床及影像特征 被引量:1
9
作者 鹿连伟 朱敏 +2 位作者 黄雯静 陈希文 吴慧莹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563-566,共4页
目的:探讨儿童十二指肠壁内血肿的临床及影像特征,提高诊断准确率,减少不必要手术。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2021年3月我院经手术或临床确诊且临床及影像资料完整的11例儿童十二指肠壁内血肿病例。10例行X线检查,3例行上消化道造影检... 目的:探讨儿童十二指肠壁内血肿的临床及影像特征,提高诊断准确率,减少不必要手术。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2021年3月我院经手术或临床确诊且临床及影像资料完整的11例儿童十二指肠壁内血肿病例。10例行X线检查,3例行上消化道造影检查,11例行上腹部CT平扫及增强扫描检查。结果:10例X线均未见气腹。3例上消化道造影显示十二指肠不全性梗阻。11例上腹部CT平扫显示沿十二指肠走行囊性病灶,范围3.3~9.4 cm(中位值4.6 cm),囊壁增厚,厚度1.9~6.9 mm(中位值3.4 mm),囊内密度不均匀,中央为稍高密度-融冰征,增强扫描囊壁轻微强化2例。其他影像学改变包括腹腔积液10例,肝内外胆管稍扩张4例,胰腺损伤1例,肝挫伤1例,车祸伤致肺挫裂伤、创伤性左侧膈疝、骨盆、四肢长骨骨折1例。结论:影像检查是诊断儿童十二指肠壁内血肿的最重要手段。CT增强扫描能清晰显示十二指肠血肿的位置、范围及其他实质性器官损伤,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指肠 血肿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生理盐水造影对新生儿环状胰腺的定量诊断价值
10
作者 杨博洋 方倩 +1 位作者 郑懿 王红英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2618-2622,共5页
目的探讨超声参数在新生儿环状胰腺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3月至2018年6月间,于本单位就诊的十二指肠降段梗阻的新生儿56例,均经上消化道超声造影检查。测量超声参数包括十二指肠降段扩张段外径(dilated duodenum diameter,D... 目的探讨超声参数在新生儿环状胰腺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3月至2018年6月间,于本单位就诊的十二指肠降段梗阻的新生儿56例,均经上消化道超声造影检查。测量超声参数包括十二指肠降段扩张段外径(dilated duodenum diameter,DDD)、十二指肠降段扩张段肠壁厚度(dilated duodenum thickness,DDT)、十二指肠降段狭窄处外径(stenotic duodenum diameter,SDD)。据术中诊断情况分为环状胰腺组(A组)28例、十二指肠降段闭锁组(B组)3例、十二指肠降段隔膜组(C组)25例。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三组间的三种超声参数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两两比较行LSD-t检验。如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通过超声参数来诊断环状胰腺的曲线下面积及最佳截点值。结果三组中的DDD分别为(23.2±2.4)、(25±1.0)、(19.4±2.6)mm,三组比较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9.406,P<0.001),两两比较显示A组、B组与C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P<0.05;t=3.793,P<0.05);A组与B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32,P>0.05)。三组DDT分别为(3.0±0.6)、(3.2±0.4)、(2.4±0.3)mm,三组比较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487,P<0.001),两两比较显示A组、B组与C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95,P<0.05;t=2.778,P<0.05),A组与B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66,P>0.05);三组中的SDD分别为(1.9±0.3)、(3.6±0.8)、(5.5±0.7)mm,三组比较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33.556,P<0.001),两两比较,显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521,P<0.05;t=6.142,P<0.05;t=25.828,P<0.05)。采用SDD≤2.3 mm来诊断环状胰腺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6.4%、100%、100%、96.6%,曲线下面积为0.999。结论SDD可用于诊断新生儿环状胰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环状胰腺 超声检查 十二指肠降段扩张段外径 十二指肠降段扩张段肠壁厚度 十二指肠降段狭窄处外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口放置金属支架治疗胃、十二指肠及空肠恶性狭窄67例 被引量:32
11
作者 茅爱武 高中度 +3 位作者 杨仁杰 程英升 高斌 刘寺义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1年第1期42-44,共3页
目的 探讨经口放置胃肠道内支架的方法 ,评价金属支架在治疗胃、十二指肠及空肠恶性狭窄中的作用。方法 胃、十二指肠及近端空肠恶性狭窄病例 6 7例。在X线监视下通过递送导管或胃镜经口送入超滑导丝并使之过胃、十二指肠狭窄或阻塞... 目的 探讨经口放置胃肠道内支架的方法 ,评价金属支架在治疗胃、十二指肠及空肠恶性狭窄中的作用。方法 胃、十二指肠及近端空肠恶性狭窄病例 6 7例。在X线监视下通过递送导管或胃镜经口送入超滑导丝并使之过胃、十二指肠狭窄或阻塞段 ;经交换导管替换软头特硬导丝后由硬导丝引入附镍钛合金支架之套管式推送器将支架送入狭窄段释放。对完全阻塞使用胃镜仍不能将导丝送入者则经胃镜用微波或热极烧灼形成小通道后再送入导丝引入支架 (5例 )。结果  6 7例中有 6 4例经 97例次操作 ,成功地放置了 83个支架。支架置于胃体及幽门部 18个 ,胃肠吻合口 17个 ,十二指肠降段和水平段 44个 ,近端空肠 4个。另 3例经 5次操作放置支架未成功。支架置入病例临床症状均获缓解 (5 9例 )或明显改善 (5例 )。术后 1个月复查支架通畅率 97.5 % ,有 4例共 5个支架分别于支架置入后 16~6 1d移位脱落 ,其中 1个经口取出、3个自行经肛门排出、1个滞留于回盲部但均未出现并发症。结论 经口放置金属支架能有效缓解胃、十二指肠及空肠梗阻 ,为提高晚期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其生存时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指肠 空肠 金属支架 恶性狭窄 肿瘤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64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7
12
作者 郭春光 田艳涛 +2 位作者 刘骞 单毅 赵平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93-195,共3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和治疗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肿瘤医院1995年12月~2006年5月收治的64例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临床资料。结果: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上腹不适、腹痛、上消化道梗阻... 目的:探讨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和治疗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肿瘤医院1995年12月~2006年5月收治的64例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临床资料。结果: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上腹不适、腹痛、上消化道梗阻、体重减轻和消化道出血。中位确诊时间为2个月。首诊误诊率为26.6%。检查方法及确诊率分别为:十二指肠镜80.8%,上消化道造影75.0%,CT72.5%和B超37.8%。62例行手术治疗,手术切除率58.1%。十二指肠恶性肿瘤主要位于降段(78.1%),腺癌为主要病理类型(73.4%)。全组病例1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61.8%和34.4%,中位生存时间20.2个月。根治术和姑息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47.7%和19.1%,两组生存率有显著性差异(P=0.001)。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率30.6%,肝脏转移是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结论: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症状隐匿,不易早期发现,误诊率高。确诊主要依靠十二指肠镜和上消化道造影。手术是主要治疗手段,根据肿瘤的病理类型、部位和大小决定手术方式,提倡术后辅助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指肠 十二指肠腺癌 诊断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强度运动对大鼠十二指肠DMT1、FP1蛋白和肝Hepcidin mRNA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2
13
作者 刘玉倩 常彦忠 +2 位作者 王海涛 赵斌 段相林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68-71,共4页
目的:研究不同强度游泳运动对大鼠十二指肠DMT1、FP1蛋白及肝hepcidin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运动影响肠铁吸收的调节机制。方法:3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group,CG),适度运动组(moderatelyexercisedgroup,MG)和过度运动组(st... 目的:研究不同强度游泳运动对大鼠十二指肠DMT1、FP1蛋白及肝hepcidin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运动影响肠铁吸收的调节机制。方法:3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group,CG),适度运动组(moderatelyexercisedgroup,MG)和过度运动组(strenuouslyexer-cisedgroup,SG),每组10只,运动10周后分别取十二指肠和肝。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测定十二指肠二价金属离子转运体1(divalentmetaltransporter1,DMT1)和膜铁转运蛋白1(ferro-portin1,FP1)的表达,用RT-PCR测定肝hepcidinmRNA的表达。结果:适度运动组DMT1(IRE)和FP1的表达高于对照组(P<0.05),过度运动组与对照组相比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适度运动组肝hepcidinmRNA的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过度运动组肝hepcidinmRNA的表达与其他两组相比无显著差异。结论:适度运动可能通过hepcidin调节十二指肠DMT1和FP1的表达增强,促进肠铁吸收,满足运动中机体对铁的需求。而过度运动则可能通过大量动用贮存铁满足机体所需,而使肠铁吸收变化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 肝脏抗菌多肽 十二指肠 动物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二指肠出血的内镜下止血效果及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12
14
作者 邹龙 张晟瑜 +2 位作者 陈洋 李骥 杨爱明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22-229,共8页
目的分析十二指肠来源上消化道出血病例的内镜下止血效果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回顾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镜中心、因上消化道出血行急诊胃镜且内镜下判断出血来源于十二指肠的病例,统计病例的基本信息、病灶相关信息... 目的分析十二指肠来源上消化道出血病例的内镜下止血效果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回顾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镜中心、因上消化道出血行急诊胃镜且内镜下判断出血来源于十二指肠的病例,统计病例的基本信息、病灶相关信息、内镜下止血方法等,分析内镜止血效果及其相关因素。结果共纳入128例患者,其中男性106例(82.8%),中位年龄55(39,67)岁。出血原因包括消化性溃疡(79.7%)、占位病变(14.1%)、血管畸形(3.9%)和憩室(2.3%),共53例(41.4%)患者接受内镜下止血,6例(4.7%)接受介入栓塞或手术治疗。接受内镜下止血的病例中,35例(66.0%)为钛夹机械止血,15例(28.3%)为钛夹联合其他方式止血,3例(5.7%)为药物局部注射。内镜止血的技术成功率为94.3%,但10例(18.9%)病变发生再出血。病灶位于球部后壁是内镜止血失败的危险因素(OR=31.333,95%CI=2.172~452.072,P=0.021);而溃疡≥1 cm是病变再出血的危险因素(OR=7.000,95%CI=1.381~35.478,P=0.023)。结论十二指肠出血病因仍以消化性溃疡为主,亦存在如憩室出血等特殊原因。病灶位于球部后壁是内镜止血失败的危险因素;较大的溃疡是止血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Forrest分级与短期再出血无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消化道出血 十二指肠 病因 内镜止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二指肠球部Brunner腺瘤内镜切除治疗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9
15
作者 程志明 徐凤玲 +7 位作者 赵志峰 麻树人 杨卓 张宁 韩笑 艾美娜 孙亚男 张莉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991-993,共3页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球部Brunner腺瘤内镜切除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2011年12月经内镜下切除治疗的18例十二指肠球部Brunner腺瘤患者的病例资料。术前均经超声内镜检查评估,术后均经病理证实,并进行随访观察。结果 18例...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球部Brunner腺瘤内镜切除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2011年12月经内镜下切除治疗的18例十二指肠球部Brunner腺瘤患者的病例资料。术前均经超声内镜检查评估,术后均经病理证实,并进行随访观察。结果 18例Brunner腺瘤包括结节型16例,蚓型1例,盘型1例,均经内镜下切除,治疗成功率100%,术中创面渗血2例,均经内镜下热凝止血成功,无穿孔及死亡病例。术后病理均提示Brunner腺瘤,超声内镜诊断实质型12例,囊实混合型3例,多囊分隔型3例。随访时间12~45(25.6±10.1)个月,无复发病例。结论超声内镜检查是有效的Brunner腺瘤术前诊断方法,Brunner腺瘤的内镜切除治疗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指肠 BRUNNER腺瘤 内窥镜检查 消化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腹痛为主要表现的消化道疾病与幽门螺杆菌关系的探讨 被引量:14
16
作者 韩红芬 沈小明 +2 位作者 华英 许春娣 陈舜年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54-155,共2页
为探讨以腹痛为主要表现的消化道疾病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对289例腹痛患儿采用日产富士能EG-410PE电子胃镜检查,并取胃窦部粘膜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及Hp检测。结果:其病变检出率100%,Hp平均感染率38.8%;~4岁、~7岁、~10岁、... 为探讨以腹痛为主要表现的消化道疾病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对289例腹痛患儿采用日产富士能EG-410PE电子胃镜检查,并取胃窦部粘膜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及Hp检测。结果:其病变检出率100%,Hp平均感染率38.8%;~4岁、~7岁、~10岁、~14岁各年龄组Hp感染率分别为20.0%、33.3%、37.5%、42.0%,Hp在十二指肠溃疡、慢性浅表性胃炎、十二指肠球炎中感染率分别为73.1%、36.0%、31.0%。说明Hp感染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高,同时,Hp感染又是导致儿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痛 幽门螺杆菌 十二指肠 儿童 消化道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与胆总管结石的关系及其对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取石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25
17
作者 范燕云 林梦婕 +1 位作者 林振和 刘文明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028-1031,共4页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PAD)与胆总管结石的关系及其对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取石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2013年7月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所有接受ERCP的35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是否发生PAD分为PAD组(67例...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PAD)与胆总管结石的关系及其对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取石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2013年7月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所有接受ERCP的35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是否发生PAD分为PAD组(67例)和非PAD组(284例)。分析并比较PAD组与非PAD组胆总管结石发生率、不同PAD与十二指肠乳头相对位置(包绕型、并列型、边缘型)患者胆总管结石发生率、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ERCP取石效果(取石成功率、术后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胆总管结石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恶性肿瘤、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慢性胰腺炎、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AD发生率随年龄的增大而升高(P<0.05)。边缘型PAD患者胆总管结石发生率高于包绕型、并列型(P<0.05)。PAD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与非PAD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取石成功率、术后急性胰腺炎发生率、术中少量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AD可能是胆总管结石的病因之一;PAD对ERCP取石效果的影响是有限的,只要熟练掌握内镜下操作技巧,注意手术方式,ERCP取石对PAD合并胆总管结石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憩室 十二指肠 胆总管结石 胰胆管造影术 内窥镜逆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腹型过敏性紫癜的临床、内镜及病理学特点 被引量:23
18
作者 孟灵梅 周丽雅 +1 位作者 丁士刚 金珠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11-114,共4页
目的探讨成人腹型过敏性紫癜的临床表现和内镜特点,提高其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4年1月~2014年9月收治的98例成人腹型过敏性紫癜的临床、内镜及病理学资料,其中58例接受胃镜检查,54例接受肠镜检查。结果 1症状主要为腹痛98例... 目的探讨成人腹型过敏性紫癜的临床表现和内镜特点,提高其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4年1月~2014年9月收治的98例成人腹型过敏性紫癜的临床、内镜及病理学资料,其中58例接受胃镜检查,54例接受肠镜检查。结果 1症状主要为腹痛98例(100%)、皮肤紫癜98例(100%)、消化道出血51例(52%),伴关节肿痛23例(23%)。2实验室检查主要为外周血白细胞增高(55例,56%),C反应蛋白升高(20例,20%),白蛋白降低(10例,10%)。20%(20/98)B超提示腹腔积液,100%(32/32)CT提示肠壁增厚。3 58例胃镜下主要表现:53例(91%)为略高出黏膜的点状出血和淤斑或成片状,39例(67%)糜烂或多发溃疡伴出血,7例(12%)颗粒状或结节状增生,7例(12%)弥漫性出血。病变在十二指肠降部出现率最高且最严重(39例,67%),其次为十二指肠球部(35例,60%)、胃(23例,40%)。病理组织学呈毛细血管炎表现12例(21%),3例(5%)伴幽门螺杆菌感染,其余均为黏膜慢性炎,无特异性表现。4 54例肠镜下主要表现:42例(78%)为略高出黏膜的点状出血和淤斑或成片状,16例(30%)糜烂或多发溃疡伴出血,9例(17%)弥漫性出血。病变在回肠末端出现率最高且最严重(38例,70%),其次为直肠(16例,30%)、盲肠(11例,20%)、乙状结肠(4例,7%)、全结肠(4例,7%)、回盲瓣(2例,4%)。组织病理学均为黏膜慢性炎,无特异性表现。结论十二指肠降部、回肠末端病变在成人过敏性紫癜常见,内镜检查对成人以腹痛为主要表现的过敏性紫癜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敏性紫癜 胃镜 肠镜 成人 十二指肠降部 回肠末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杏叶提取物对肉仔鸡十二指肠黏膜免疫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12
19
作者 黄其春 陈彤 +3 位作者 郑新添 杨小燕 陈昭娜 李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25-30,共6页
【目的】研究银杏叶提取物(EGB)对肉仔鸡十二指肠黏膜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将360只1日龄健康AA肉用母雏鸡随机分成5组,每组6个重复,其中1组为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其余4组分别饲喂添加质量分数0.009%金霉素及0.15%,0.20%和0.25%EGB... 【目的】研究银杏叶提取物(EGB)对肉仔鸡十二指肠黏膜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将360只1日龄健康AA肉用母雏鸡随机分成5组,每组6个重复,其中1组为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其余4组分别饲喂添加质量分数0.009%金霉素及0.15%,0.20%和0.25%EGB的日粮,试验期为42d。分别于21和42d取样,测定各组肉仔鸡十二指肠黏膜免疫球蛋白含量、黏膜免疫相关细胞数量和白细胞介素-2(IL-2)含量。【结果】日粮中添加质量分数0.20%,0.25%EGB可显著提高42日龄肉仔鸡十二指肠黏膜IgA、IgG、IgM含量(P<0.05),提高十二指肠上皮内淋巴细胞、肥大细胞、杯状细胞数量和IL-2含量(P<0.05),并且作用效果优于金霉素组(P<0.05)。【结论】日粮中添加质量分数0.20%或0.25%EGB,可增强肉仔鸡十二指肠黏膜免疫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杏叶提取物 肉仔鸡 十二指肠 免疫球蛋白 粘膜免疫相关细胞 白细胞介素-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板蓝根多糖对无初乳仔鼠十二指肠IgG^+和SIgA^+细胞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2
20
作者 赵珊珊 熊善辉 +3 位作者 黄鹏 张学武 张婷婷 肖传斌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2012年第1期47-50,I0008,共5页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板蓝根多糖(Indigowoad Root Polysaccharide,IRP)对SD系无初乳仔鼠十二指肠IgG+和SIgA+细胞表达的影响。方法 40窝0 d仔鼠随机分为A~E组:(A)初乳组,(B)常乳组,(C)常乳+高IRP组,(D)常乳+中IRP组,(E)常乳+低IRP组。各...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板蓝根多糖(Indigowoad Root Polysaccharide,IRP)对SD系无初乳仔鼠十二指肠IgG+和SIgA+细胞表达的影响。方法 40窝0 d仔鼠随机分为A~E组:(A)初乳组,(B)常乳组,(C)常乳+高IRP组,(D)常乳+中IRP组,(E)常乳+低IRP组。各组分别灌胃生理盐水,生理盐水,低、中、高剂量的IRP,于0、7、14、21、28 d随机取6只进行取材,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通过Moticam 2306图像处理系统对各实验组仔鼠十二指肠中IgG+和SIgA+细胞及分泌物的分布和面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IgG+和SIgA+细胞首先出现于腺体周围固有层,然后在绒毛固有层、上皮细胞之间和肌层也有分布。IgG+和SIgA+细胞数量随日龄增大而增加,且C、D、E组的IgG+和SIgA+细胞数量在7~28 d高于B组。在7~14 d、14~21 d、21~28 d发挥最佳效果的组别依次为E、D、C组。结论 IRP可以促进无初乳仔鼠十二指肠黏膜IgG+和SIgA+细胞的表达。随着日龄增大,发挥最佳免疫效应的IRP浓度逐渐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蓝根多糖 免疫组化 IGG SIGA 十二指肠 仔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