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25篇文章
< 1 2 4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cattering of plane P waves by circular-arc layered alluvial valleys: An analytical solution 被引量:27
1
作者 梁建文 严林隽 Vincent W.Lee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67-184,共18页
An analytical solution for scattering of plane P waves by circular-arc layered alluvial valleys was derived by Fourier-Bessel series expansion technique, and the solution was utilized to analyze the effects of alluvia... An analytical solution for scattering of plane P waves by circular-arc layered alluvial valleys was derived by Fourier-Bessel series expansion technique, and the solution was utilized to analyze the effects of alluvial sequence and their relative stiffness on the scattering of incident wav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射 平面p 圆弧形层状沉积谷地 解析解 地震波 沉积排列顺序 相对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瞬态P波扰动下深埋圆形复合衬砌引水隧洞动力响应解析解及影响因素研究
2
作者 李梅 陆宇嘉 +5 位作者 梅万全 韩高升 陈光海 赵明生 柯昌均 任高峰 《爆破》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30,共9页
爆破开挖产生的扰动P波会影响隧道的稳定性,引水隧洞里充满了水,其隧道围岩动力响应解析解求法与常规无水隧道的求法势必不一样。目前现有解析解研究多集中在稳态解和单衬砌隧道,较少同时考虑存在复合衬砌隧道和有水的情况,因此,开展瞬... 爆破开挖产生的扰动P波会影响隧道的稳定性,引水隧洞里充满了水,其隧道围岩动力响应解析解求法与常规无水隧道的求法势必不一样。目前现有解析解研究多集中在稳态解和单衬砌隧道,较少同时考虑存在复合衬砌隧道和有水的情况,因此,开展瞬态P波扰动下深埋圆形复合衬砌引水隧洞稳定性瞬态响应研究,将隧道内流体视作另一种介质,隧道与衬砌之间视为非理想接触面,结合傅里叶合成技术、波函数展开法及梯形求积公式对隧道围岩瞬态响应进行理论求解;通过与既有文献结果对比,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进而分析围岩泊松比、非理想界面模型的弹性系数以及扰动荷载加载时间对动应力集中系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动力扰动过程中,顶底板产生显著的压应力集中,两帮出现显著的拉应力集中;随着泊松比增大,两帮由拉应力集中转化为压应力集中,顶底板压应力集中逐渐减弱;围岩衬砌接触较差时,隧道围岩应力时程响应曲线出现显著振荡;随着界面弹性系数增大,非理想界面模型的动力响应收敛于理想界面模型的响应;随着爆破荷载作用时间增加,顶底板处的压应力峰值先增大,两帮处的拉应力峰值先减小,最后均趋向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扰动p 复合衬砌引水隧洞 瞬态响应 傅里叶合成技术 波函数展开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效应作用下P波入射非饱和土自由场地地震响应研究
3
作者 马强 杨奕琪 +1 位作者 周凤玺 邵生俊 《岩土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69-579,共11页
基于单相热弹性介质和非饱和多孔热弹性介质中波的传播理论,建立了平面P波入射下非饱和土自由场地模型,采用亥姆霍兹矢量分解原理,对热效应作用下非饱和土自由场地中的波场进行分析,获得了热效应作用下平面P波入射非饱和土自由场地地震... 基于单相热弹性介质和非饱和多孔热弹性介质中波的传播理论,建立了平面P波入射下非饱和土自由场地模型,采用亥姆霍兹矢量分解原理,对热效应作用下非饱和土自由场地中的波场进行分析,获得了热效应作用下平面P波入射非饱和土自由场地地震响应的解析解答。通过数值计算,分析了热传导系数、介质温度、热膨胀系数等热物性参数对非饱和土自由场地地震响应所产生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考虑热效应和不考虑热效应两种理论模型下所得到的地表位移放大系数有着明显差异;水平位移放大系数随着热传导系数的增大而逐渐增大,但竖向位移放大系数几乎不发生变化;随着热膨胀系数的增大,水平位移放大系数逐渐增大,竖向位移放大系数逐渐减小;随着介质温度的增大,水平位移放大系数逐渐减小,竖向位移放大系数逐渐增大;此外,随着饱和度的增大,水平位移放大系数逐渐减小,竖向位移放大系数逐渐增大,说明土体中气相的存在对地表位移放大系数有着显著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饱和多孔热弹性介质 自由场地 地震响应 热物性参数 平面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面波相位测量和P波到时检测台站时钟错误和极性反转
4
作者 赵顺 马知途 +2 位作者 孙耀充 薛梅 王晓美 《地震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56-373,共18页
地震观测中会遇到台站出现时钟错误和波形极性反转等问题,需要在地震数据处理过程中对其进行检测和校正。基于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地震面波相位测量和P波到时检测台站时钟错误和极性反转的方法,并使用该方法检测了全球30个台网的2010... 地震观测中会遇到台站出现时钟错误和波形极性反转等问题,需要在地震数据处理过程中对其进行检测和校正。基于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地震面波相位测量和P波到时检测台站时钟错误和极性反转的方法,并使用该方法检测了全球30个台网的2010个台站2008—2012年期间记录到的M_(W)≥5.5事件的长周期地震波形数据,对处理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2个台站的14个时段出现大于10 s的时钟错误,7个台站的8个时段发生了波形极性反转,表明此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出地震台站出现的较大时钟错误和极性反转的时段,在提高全球面波地震成像质量的同时,也为使用相关数据的震源机制反演等研究提供参考。但本文方法难以处理单个事件或时间长度小于1天的时钟错误和极性反转问题,无法对数秒或更小的时钟偏差进行有效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台站 时钟错误 极性反转 互相关分析 p波到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EEMD小波包多阈值联合消噪后和变换时窗PAI⁃K/S⁃AIC微震初至波拾取方法研究
5
作者 胡刚 张楚旋 +3 位作者 李夕兵 黄德龙 董陇军 蒲成志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42-553,共12页
重点分析研究了不同时窗长度对固定时窗PAI‑K/S拾取法拾取结果的影响及规律,提出了变换时窗在高阶统计量拾取法中的应用,进而采用变换时窗PAI‑K/S‑AIC联合法拾取波至时间。基于国内用沙坝矿的现场监测数据,首先采用CEEMD小波包多阈值联... 重点分析研究了不同时窗长度对固定时窗PAI‑K/S拾取法拾取结果的影响及规律,提出了变换时窗在高阶统计量拾取法中的应用,进而采用变换时窗PAI‑K/S‑AIC联合法拾取波至时间。基于国内用沙坝矿的现场监测数据,首先采用CEEMD小波包多阈值联合消噪法对微震数据进行消噪。对消噪后的微震信号,使用变换时窗PAI‑K/S‑AIC联合法拾取P波初至时间并与其他拾取方法进行横向对比分析。使用变换时窗PAI‑K/S‑AIC联合法拾取波至时间,避免人为选取STA/LTA阈值和时窗长度对拾取结果的影响,同时也解决了阈值和时窗的选取适用性较差的问题。变换时窗PAI‑K‑AIC联合法对消噪的微震信号拾取误差(≤20 ms)的事件数占90.95%(PAI‑S‑AIC为93%)。研究结果表明变换时窗PAI‑K/S‑AIC方法具有高效性、拾取精度高、适用范围广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震信号消噪 p波拾取 互补经验模态分解CEEMD 小波包多阈值 最小信息量准则 高阶统计量法pAI‑K/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竖向入射P波激励下饱和土中管桩地震响应
6
作者 杨景泉 郑长杰 丁选明 《岩土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77-1488,共12页
考虑桩周土-桩-桩芯土耦合振动,建立了竖向入射P波激励作用下饱和土中端承管桩地震响应计算模型。将土体视为饱和两相介质,管桩视为一维欧拉杆,考虑桩-土系统中波的散射效应,将桩周土和桩芯土总位移表示为散射场位移和自由场位移之和。... 考虑桩周土-桩-桩芯土耦合振动,建立了竖向入射P波激励作用下饱和土中端承管桩地震响应计算模型。将土体视为饱和两相介质,管桩视为一维欧拉杆,考虑桩-土系统中波的散射效应,将桩周土和桩芯土总位移表示为散射场位移和自由场位移之和。基于Biot动力固结理论建立散射场和自由场土体动力控制方程,推导了桩周土和桩芯土位移和地震反力表达式。将桩周土和桩芯土地震反力表达式代入管桩控制方程,结合桩-土系统的连续条件和边界条件,推导得到了饱和土中端承管桩竖向地震响应解析解。通过与现有研究进行对比,验证了所提解的正确性。通过参数分析,对比了饱和土与单相土中管桩地震响应的差异,并研究了饱和土中桩-土主要参数对桩顶地震放大因子、桩-土运动响应因子以及桩周土和桩芯土地震反力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响应 管桩 饱和土 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波质点偏振与Rayleigh波分析法对于地震计方位角的检测
7
作者 李晓姝 张蒙 +1 位作者 朱飞鸿 刘庚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5-220,共6页
以往对于宽频带地震计方位角的研究主要基于P波质点偏振原理,通过计算P波能量在横向分量上的最小值所对应的角度,来获取地震计北南方向与地理北极之间的夹角。此外,也可以利用Rayleigh波椭圆运动特性来估计存在方位偏差台站的地震计方... 以往对于宽频带地震计方位角的研究主要基于P波质点偏振原理,通过计算P波能量在横向分量上的最小值所对应的角度,来获取地震计北南方向与地理北极之间的夹角。此外,也可以利用Rayleigh波椭圆运动特性来估计存在方位偏差台站的地震计方位角。本文基于这2种不同方法对公开的中国地震台网20个台站进行地震计方位角偏差估计,结果表明,2种方法计算得到的方位角偏差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说明可以在后期地震计方位角检测时适当加入Rayleigh波分析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计方位角 p波质点偏振 RAYLEIGH波 质点运动和分量旋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空间弹性饱和土中半圆形覆水河谷对P波的散射
8
作者 段雪良 金立国 +1 位作者 周正华 邢浩洁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151-2161,共11页
基于Biot理论与理想流体介质波动理论,并应用波函数展开法得到了半空间饱和土中半圆形覆水河谷对P波散射问题的级数解.首先,在极坐标系下得到了自动满足自由地表边界条件的自由场和散射场的波势函数,再根据河谷交界面处的边界条件,将边... 基于Biot理论与理想流体介质波动理论,并应用波函数展开法得到了半空间饱和土中半圆形覆水河谷对P波散射问题的级数解.首先,在极坐标系下得到了自动满足自由地表边界条件的自由场和散射场的波势函数,再根据河谷交界面处的边界条件,将边值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最后通过截断进行数值求解.将计算模型进行退化并将退化后的计算结果与已发表期刊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计算结果的可靠性.研究着重探讨了覆水条件,饱和土孔隙率,入射角及频率对地形放大效应与河谷边界上孔压的影响.结果表明:覆水条件对河谷边界上的竖向位移幅值有一定的压制作用,而对两侧地表位移幅值影响不大;入射角对位移幅值影响显著,相比之下,孔隙率对位移幅值影响不明显,而对孔压幅值影响显著.本研究成果对河谷地形附近区域的抗震设防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水河谷 p 级数解 地形放大效应 孔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效应作用下P波入射成层弹性地基场地的地震响应
9
作者 杨奕琪 马强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17-729,共13页
基于热弹性介质中弹性波的传播理论,建立平面P波入射下的成层弹性地基场地模型.根据亥姆霍兹矢量分解原理,在基岩-成层弹性地基层系统中采用传递矩阵法,推导得到成层弹性地基层中波幅系数转换矩阵,获得热效应作用下平面P波入射成层弹性... 基于热弹性介质中弹性波的传播理论,建立平面P波入射下的成层弹性地基场地模型.根据亥姆霍兹矢量分解原理,在基岩-成层弹性地基层系统中采用传递矩阵法,推导得到成层弹性地基层中波幅系数转换矩阵,获得热效应作用下平面P波入射成层弹性地基场地地震响应的解析解答.通过数值计算,分析热传导系数、介质温度、固相比热容等热物性参数对成层弹性地基场地地震地面运动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当入射角为0~90°时,热效应下的水平位移放大系数相对于等温条件下的减小了40.53%,竖向位移放大系数相对于等温条件下的增加了8.28%,成层弹性地基的水平和竖向位移放大系数峰值分别比均质弹性地基的增加了33.17%和38.12%.随着介质温度的增大,水平位移放大系数逐渐减小,竖向位移放大系数逐渐增大;随着频率的增大,地表水平和竖向位移放大系数逐渐增大.软硬土层在土层中的排列次序、固相比热容和热膨胀系数对地表位移放大系数的影响均不可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响应 平面p 热效应 成层弹性地基 传递矩阵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arthquake relocation and 3-dimensional crustal structure of P-wave velocity in cen-tral-western China 被引量:26
10
作者 杨智娴 于湘伟 +3 位作者 郑月军 陈运泰 倪晓晞 Winston CHAN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9-29,共11页
采用中国中西部地区(2l°~36°N,98°~112°E)193个地震台在1992~1999年间记录到的9988次地震的Pg和Sg震相走时的读数资料,用Roecker的SPHYPIT90程序,反演了该地区三维地壳P波速度结构,并用SPHREL3D90程序进行... 采用中国中西部地区(2l°~36°N,98°~112°E)193个地震台在1992~1999年间记录到的9988次地震的Pg和Sg震相走时的读数资料,用Roecker的SPHYPIT90程序,反演了该地区三维地壳P波速度结构,并用SPHREL3D90程序进行了地震的重新定位.反演结果揭示了中国中西部地区地震P波速度结构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这些不同深度上波速的横向变化多以该地区的活动断裂为分界线.可以看出活动断裂两侧存在明显的速度反差.通过重新定位,得到了6459次地震的震源参数,这些精确定位的地震震中明显沿该区活动断裂呈现条带状分布,其范围和尺度清晰地表示了这一地区地震活动与活动断裂的紧密关系.其中,82%重新精确定位的事件的震源深度在20km以内.这一结果与笔者用双差地震定位法得到的重新定位的震源深度分布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重新定位 p波速度结构 反演 双差地震定位法 地震活动 活动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ree-dimensional P-wave velocity structure of the crust beneath Hainan Island and its adjacent regions,China 被引量:12
11
作者 李志雄 雷建设 +3 位作者 赵大鹏 武巴特尔 沈繁銮 丘学林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41-448,共8页
Using over 3 500 first P arrival times recorded by nine digital seismic stations from Hainan Digital Seismic Net-work during 1999~2005,a 3-D P-wave velocity model of the crust under Hainan Island and adjacent regions... Using over 3 500 first P arrival times recorded by nine digital seismic stations from Hainan Digital Seismic Net-work during 1999~2005,a 3-D P-wave velocity model of the crust under Hainan Island and adjacent regions has been determin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attern of velocity anomalies in the shallower upper crust is somewhat associated with the surface geological tectonics in the region. A relative low-velocity anomaly appears north of the Wangwu-Wenjiao fault zone and a relative high-velocity anomaly appears south of the Wangwu-Wenjiao fault zone,corresponding to the depressed areas in north Hainan Island,where many volcanoes are frequently active and geothermal values are relatively higher,and the uplifted and stable regions in central and south of the Hainan Is-land.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crust velocities are relatively lower in east Hainan than those in west Hainan,possi-bly suggesting the existence of the upwelling of hot materials from the mantle in east Hainan. The pattern of veloc-ity anomalies also indicates that NW faults,i.e.,the Puqian-Qinglan fault,may be shallower,while the E-W Wangwu-Wenjiao fault may be deeper,which perhaps extends down to Moho depth or deep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速度 p 地壳结构 海南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estack reverse-time depth migration of arbitrarily wide-angle wave equations 被引量:13
12
作者 何兵寿 张会星 张晶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91-499,共9页
Based on arbitrarily wide-angle wave equations,a reverse-time propagation scheme is developed by substituting the partial derivatives of depth and time with central differences. The partial derivative of horizontal di... Based on arbitrarily wide-angle wave equations,a reverse-time propagation scheme is developed by substituting the partial derivatives of depth and time with central differences. The partial derivative of horizontal direction is replaced with high order difference. The imaging condition is computed by solving the eikonal equations. On the basis of above techniques,a prestack reverse-time depth migration algorithm is developed. The processing exam-ples of synthetic data show that the method can remove unwanted internal reflections and decrease the migration noise. The method also has the advantage of fidelity and is applicable of dip angle reflector imag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波 波动方程 偏移 边界条件 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形维数的高速铁路地震预警系统地震P波震相识别方法 被引量:3
13
作者 杨长卫 张凯文 +3 位作者 吴东升 张志方 张良 瞿立明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4-171,共8页
为更好保障高速铁路的运营安全,高速铁路地震预警系统的实施十分必要。5级以下的小震事件占据地震事件的95%以上,提高高速铁路预警系统在小震震相识别的速度与精度能有效保障高铁安全运营。提出一种基于分形维数的地震震相识别算法,优... 为更好保障高速铁路的运营安全,高速铁路地震预警系统的实施十分必要。5级以下的小震事件占据地震事件的95%以上,提高高速铁路预警系统在小震震相识别的速度与精度能有效保障高铁安全运营。提出一种基于分形维数的地震震相识别算法,优化传统分形维数的计算方法,提高分形维数的计算速度。引入分形斜率曲线并划分为4个阶段,分析临界点的分形斜率特征,通过识别分形斜率极值时刻判断地震波精准到达时刻。提出的算法平均误差达到0.006 3 s,标准差达到0.043 8 s,满足高速铁路地震预警系统的时效性和准确度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地震预警 p波识别 长时窗均值与短时窗均值之比 赤池信息法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E MEASUREMENT ON VISCOSITY Q VALUE USINGP-WAVE OF LOCAL EARTHQUAKESIN WESTERN YUNNAN PROVINCE 滇西地区近震(?)波的粘性 Q_α值测定
14
作者 杜志俊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81-90,共10页
本文使用云南滇西地区、红河断裂带北段1984——1985年由PDR-2数字事件记录仪记录到的84张地震记录图,按文献〔4〕中所述的理论和方法,用直达(?)波资料计算了该区的分区粘性多Q_α值,初步结论是:整个场区内介质粘弹性可用非线性体去近... 本文使用云南滇西地区、红河断裂带北段1984——1985年由PDR-2数字事件记录仪记录到的84张地震记录图,按文献〔4〕中所述的理论和方法,用直达(?)波资料计算了该区的分区粘性多Q_α值,初步结论是:整个场区内介质粘弹性可用非线性体去近似模拟。Q_α值分布情况为:由云龙、洱源、漾濞三点所成的三角区内,其值约为50±30左右较低,而沿弥渡向北,经下关至剑川所示的整个断裂带上所测Q_α值较高,约在160±30左右。反映了明显的构造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 Qα值 地震预报 红河 断裂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震体波走时与重力联合反演华北地区地壳上地幔顶部P波速度结构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鑫月 石磊 李永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39-1453,共15页
华北是克拉通破坏的典型案例,也是陆内强震活动最为强烈、频繁的地区之一,对该区壳幔速度结构进行研究,可为深化认识克拉通的形成演化、板内强震与火山发生机理等研究提供重要的深部约束.利用202个固定台站、360个流动台站所记录到的天... 华北是克拉通破坏的典型案例,也是陆内强震活动最为强烈、频繁的地区之一,对该区壳幔速度结构进行研究,可为深化认识克拉通的形成演化、板内强震与火山发生机理等研究提供重要的深部约束.利用202个固定台站、360个流动台站所记录到的天然地震事件P波资料和实测布格重力异常,采用近震体波走时与重力联合反演方法获得了地壳、上地幔顶部P波速度结构.重力资料的引入不仅对壳幔结构进行了更合理的约束,而且有效提高了浅层和边缘射线分布稀疏区的成像能力.联合成像结果显示,鄂尔多斯地块和华北平原浅层表现为明显的低速异常,可能与其存在厚的松软沉积层有关;鄂尔多斯东部上地壳存在明显的P波高速异常,推测该高速异常与古元古代孔兹岩带的形成有关.大同火山区15~25 km和25~40 km表现为明显的低速异常,且这两个低速层是连通的,推测与地幔热物质上涌导致的多期次岩浆侵位有关.三河—平谷8.0级地震和邢台7.2级地震震源都位于脆性的上地壳,均下伏低速异常,推测在区域动力环境加载作用下,韧性的壳内蠕变导致脆性上地壳岩石中弹性应变能的局部积累,从而引起地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地区 重力异常 近震走时 联合成像 p波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L_(p)拟范数稀疏约束的纵横波速比直接反演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天悦 林凯 +3 位作者 文晓涛 赵炼 张雨强 雷扬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0-237,共8页
纵横波速比(vP/vS)是识别气藏、描述储层特征和判别岩性的重要解释工具。目前主要是通过反射系数近似方程反演得到纵、横波速度,再进一步计算纵横波速比,但是这种间接计算方法会产生累积误差。为了直接从叠前地震数据反演纵横波速比,文... 纵横波速比(vP/vS)是识别气藏、描述储层特征和判别岩性的重要解释工具。目前主要是通过反射系数近似方程反演得到纵、横波速度,再进一步计算纵横波速比,但是这种间接计算方法会产生累积误差。为了直接从叠前地震数据反演纵横波速比,文中提出了一种新的广义弹性阻抗方程,再进一步推导出一个与纵横波速比、纵波速度、密度相关的纵波反射系数近似方程。为了得到精度较高的反演结果,基于推导出的反射系数近似方程,提出一种基于Lp拟范数稀疏约束的叠前地震反演方法,并通过交替方向乘子算法求解。将提出的直接反演方法应用于理论模型和实际数据,并与间接反演方法相对比,结果表明该直接反演方法的反演结果精度较高,对含气储层的边界刻画更清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演 纵横波速比 广义弹性阻抗 Lp拟范数 交替方向乘子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基于PPNet的地震直达P波到时拾取方法 被引量:1
17
作者 季倪宏 李钢 +2 位作者 张玲 罗勇 黄金刚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14-723,共10页
针对现有地震直达P波到时拾取网络精度低、误差大等问题,结合UNet++编码、解码器,融入特征过滤器设计一种具有地震震相特征分析与融合能力的轻量级P波到时拾取网络PPNet,实现对地震P波的高精度、低误差拾取。首先,该网络在编码器模块采... 针对现有地震直达P波到时拾取网络精度低、误差大等问题,结合UNet++编码、解码器,融入特征过滤器设计一种具有地震震相特征分析与融合能力的轻量级P波到时拾取网络PPNet,实现对地震P波的高精度、低误差拾取。首先,该网络在编码器模块采用大卷积核、低通道数的卷积层,对输入的地震信号进行深度特征提取;其次,在解码器模块的特征还原过程中加入特征融合机制,补全特征信息,避免序列特征污染问题;最后,仅对编码器后三个下采样模块添加特征过滤器,深入挖掘特征序列,通过细化P波到时特征,提升到时拾取精度。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网络在0.1 s、0.2 s、0.3 s误差阈值下P波拾取率分别为80.73%、94.01%、97.81%,平均绝对误差0.078 s,均方误差0.021,与现有P波拾取传统方法和深度学习算法相比性能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p波拾取 智能拾取 特征融合 特征过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wave检测PCCP管断丝原理的三维数值仿真
18
作者 董猛 王正 +1 位作者 商峰 李云峰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73-76,共4页
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道在服役期间会由于钢丝断裂而引发爆管,影响管道的使用寿命。P-wave是检测大口径PCCP管断丝的重要方法,采用三维电磁场有限元方法,仿真P-wave检测E型PCCP管道。对于有阴极保护钢带的E型管道,根据检测信号幅值和相位... 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道在服役期间会由于钢丝断裂而引发爆管,影响管道的使用寿命。P-wave是检测大口径PCCP管断丝的重要方法,采用三维电磁场有限元方法,仿真P-wave检测E型PCCP管道。对于有阴极保护钢带的E型管道,根据检测信号幅值和相位的变化规律可以确定非钢带处断丝的数量和轴向位置,结合PCCP的受力特征,判定断丝的环向位置。同时通过敏感性分析,探究了P-wave的检测原理,P-wave借助屏蔽盘隔绝直接耦合分量,使得激励场垂直穿过管壁,在钢丝内激发出涡流效应,从而实现近场检测;发生断丝时钢丝断口附近电流密度下降,导致感应磁场分布发生变化,检测信号的幅值和相位也随之变化。该研究为大口径PCCP管断丝检测实际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 有限元方法 p-wave 涡流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远震P波和瑞雷面波偏振评估ChinArray一期地震计方位偏差
19
作者 徐桂灵 王伟涛 +2 位作者 许卫卫 吉敏 袁松湧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44-864,共21页
利用远震P波和瑞雷面波偏振特征的两种独立分析方法,对2011—2013年间在南北地震带南段布设的中国地震科学探测台阵一期台站的方位偏差进行了评估。研究使用了震中距30°-90°范围内696次远震的P波数据和震中距10°-170... 利用远震P波和瑞雷面波偏振特征的两种独立分析方法,对2011—2013年间在南北地震带南段布设的中国地震科学探测台阵一期台站的方位偏差进行了评估。研究使用了震中距30°-90°范围内696次远震的P波数据和震中距10°-170°范围内1928次地震的瑞雷面波数据。结果显示:两种偏振分析方法所得台站的水平方位角偏差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在全部352个台站中,除4个台站由于可用数据较少而未进行评估外,281个台站的南北向分量与地理北向偏差小于10°,21个台站的方位偏差在10°-20°之间,其余台站则出现故障或偏差较大。所获结果与前人基于远震P波的结果类似,但存在7个台站的方位偏差与其结果差异超过5°,进一步的分析表明这些台站在不同时段水平方位角偏差发生过改变,需要分时段进行评估。同时,研究发现仪器不同分量的增益故障会影响仪器水平方位角的偏差估计,可与噪声功率谱结合开展协同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地震科学探测台阵 地震计方位 远震p 瑞雷面波 偏振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铜陵矿集区深部地壳结构——来自宽频地震P波接收函数成像的证据
20
作者 赵荣涛 刘沙沙 +3 位作者 杨艳 黄什 郑凯 史大年 《地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65-976,共12页
铜陵矿集区位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中部,自中生代以来经历了大规模构造变形和岩浆活动。矿集区地壳结构对于认识华南—华北板块的碰撞过程,以及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乃至整个华南中生代成矿的动力学过程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26个宽频地震... 铜陵矿集区位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中部,自中生代以来经历了大规模构造变形和岩浆活动。矿集区地壳结构对于认识华南—华北板块的碰撞过程,以及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乃至整个华南中生代成矿的动力学过程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26个宽频地震台站记录的49个远震事件,通过P波接收函数成像方法获取了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铜陵矿集区的地壳结构。结果显示,地壳浅部存在一个深度2~3 km的速度不连续界面,可能是浅部盖层与基底之间的分界面。在铜陵南部的蛤蟆岭地区,该界面向永村桥背斜两翼有加深趋势。铜陵地区Moho面深度约为29~32 km,横向略有变化,且有一定厚度,表明Moho面可能是速度逐渐增加的“过渡带”。地壳平均纵横波速比约为1.79,相对较高,说明该地区地壳基性成分较高。该区较薄的地壳厚度和较高的波速比,表明铜陵地区经历过地壳减薄和底侵过程。我们认为长江中下游中生代大规模岩浆作用可能与上地幔物质上涌并底侵到下地壳的过程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陵矿集区 地壳结构 p波接收函数 波速比 底侵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