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2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ole of TRPM2 ion channel,an oxidative stress sensor,in hyperglycemiainduced pro-inflammaotry IL-1β in human monocytes
1
作者 Hui-ling TSENG Chi-teng VONG Pui-man HOI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1期74-74,共1页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ole of 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melastatin 2(TRPM2),a calcium-permeable non-selective cation channel which acts as an oxidative stress sensor,in mediating the production of pro-inflam...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ole of 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melastatin 2(TRPM2),a calcium-permeable non-selective cation channel which acts as an oxidative stress sensor,in mediating the production of pro-inflammatory IL-1βin high glucose condition.METHODS Human pro-monocytic leukemia cell U937 was purchased from ATCC and cultured in RPMI 1640(Life Technologies).Prior to high glucose(HG)stimulation,U937 cells were cultured in medium with glucose 5.5mmol·L-1 for 48 h.The cells were then incubated in high glucose concentration(30mmol·L-1)or mannitol(30mmol·L-1)for 48 h.The protein expression of TRPM2 and the production of human IL-1β were evaluated by ELISA.TRPM2 inhibitors(DPQ and AMP)and TRPM2 siRNAs were employed to further investigate the role of TRPM2 in HG-induced IL-1β production.RESULTS The TRPM2 protein expression was significantly up-regulated by 2-folds in U937 cells after the treatment of high glucose(30mmol·L-1 for 48h)(P<0.01).The production of IL-1β in U937 was also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by HG treatment and was time-and dose-dependent(10,20 or 30mmol·L-1 glucose for 24,48 or 72h)(P<0.01).The HG-induced IL-1β production in U937 could be abolished by using TRPM2 inhibitors DPQ(100μmol·L-1 for 45min)and AMP(100μmol·L-1 for 45 min)as well as by the transfection of TRPM2siRNAs(60nmol·L-1).CONCLUSION High glucose condition(such as in diabetes)might mediate pro-inflammatory environments via the modulation of TRPM2 channels on immune cel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PM2 MONOCYTE hyperglycemia PRO-INFLAMMATOR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间断肠内营养联合血糖优化管理在心脏外科术后合并应激性高血糖病人中的应用
2
作者 黄润 徐敏 +1 位作者 张海波 朱益雷 《肠外与肠内营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9-34,共6页
目的:探讨早期间断肠内营养联合血糖优化管理方案在心脏术后合并应激性高血糖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构建心脏外科术后合并应激性高血糖病人早期间断肠内营养与血糖优化管理方案,前瞻性分析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 目的:探讨早期间断肠内营养联合血糖优化管理方案在心脏术后合并应激性高血糖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构建心脏外科术后合并应激性高血糖病人早期间断肠内营养与血糖优化管理方案,前瞻性分析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心胸外科重症监护室(CICU)心脏外科术后合并应激性高血糖病人2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100)和观察组(n=100),对照组采用常规肠内营养与血糖管理方案,观察组采用早期间断肠内营养联合血糖优化管理方案。比较两组病人营养相关结局指标、血糖管理质量指标及病人预后指标。结果:实施早期间断肠内营养联合血糖优化管理方案后,观察组病人营养相关指标(血清前清蛋白、血红蛋白、7d热卡达标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最大血糖波动幅度、胰岛素使用时间及低血糖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ICU滞留时间及总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间断肠内营养联合血糖优化管理可有效改善心脏外科术后合并应激性高血糖病人的营养状态,减少血糖波动,提升血糖管理质量,促进病人转归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肠内营养 血糖管理 间断喂养 心脏外科术后 应激性高血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糖尿病行为与生活方式干预指南(2024版) 被引量:8
3
作者 中华预防医学会糖尿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 周迎生 田向阳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77-796,共20页
行为与生活方式干预(behavior and lifestyle interventions,BLIs)可以降低血糖和血压,调节血脂,控制肥胖,减少心血管事件,是糖尿病等慢性病的一线治疗措施。BLIs包括帮助患者维护健康饮食、坚持体育锻炼、保持正常体重、保证良好睡眠... 行为与生活方式干预(behavior and lifestyle interventions,BLIs)可以降低血糖和血压,调节血脂,控制肥胖,减少心血管事件,是糖尿病等慢性病的一线治疗措施。BLIs包括帮助患者维护健康饮食、坚持体育锻炼、保持正常体重、保证良好睡眠、避免吸烟和酗酒、做好心理调适、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进行科学的血糖自我监测、坚持降糖药治疗等。除了出现严重高血糖及糖尿病急性并发症需要立即进行药物治疗外,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应首先进行BLIs。BLIs应遵循有效性、建立互信、问题解决导向、综合性和个性化原则。常用干预策略包括应用成熟的行为改变理论、使用行为改变技术、有效运用传播策略、提高患者行为技能、实施以人为本的患者自我管理教育和支持。基本步骤包括行为与生活方式及其影响因素评估、确定行为目标、制定干预实施方案、实施干预和评价效果。BLIs效果评价指标包括过程指标、临床结局、社会心理、行为结局、患者报告和健康结局。效果评价可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常用的评价工具包括糖尿病自我护理行为评价量表(summary of diabetes self-care activities,SDSCA)、患者行为量表(patient activation measurement,PAM)和糖尿病管理自我效能量表(diabetes management self-efficacy scale,DM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高血糖 高脂血症 高血压 行为与生活方式干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体检队列的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与高血糖关联及联合预测模型构建研究
4
作者 吴莎 张代义 +5 位作者 李晋 宣勤考 钱晓东 朱传武 浦剑虹 朱莉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3期2861-2869,共9页
背景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与2型糖尿病(T2DM)共存的全球流行率和发生率持续上升,这种共存增加了肝脏相关不良结局的风险。临床实践中需要对MAFLD合并高血糖的高风险患者进行筛查和早期诊断,以延缓其进展。目的基于T2DM与MAFLD之间... 背景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与2型糖尿病(T2DM)共存的全球流行率和发生率持续上升,这种共存增加了肝脏相关不良结局的风险。临床实践中需要对MAFLD合并高血糖的高风险患者进行筛查和早期诊断,以延缓其进展。目的基于T2DM与MAFLD之间的关系,利用现有大规模体检数据探究高血糖对MAFLD肝脂肪变性和肝纤维化的影响,并分析影响MAFLD合并高血糖发生的关键因素。方法收集2024年3—7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8286名健康体检者的基本信息、既往史、腹部超声检查、生化指标和血常规项目等数据。根据腹部超声检查结果及MAFLD诊断标准,筛选出5258例MAFLD患者,将MAFLD患者根据基于4因子的纤维化指数(FIB-4)水平分为T1组(FIB-4<1.30,n=4275)、T2组(1.30≤FIB-4≤2.67,n=924)和T3组(FIB-4>2.67,n=59),比较三组间各临床指标差异。进一步根据有无糖尿病史、空腹血糖(FBG)≥7.0 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1c)≥6.5%(满足任1项)将MAFLD患者分为MAFLD合并高糖组(n=752)和MAFLD合并无糖组(n=4506),比较两组肝脂肪变性和肝纤维化相关指标差异。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影响MAFLD合并高血糖发生的关键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联合预测模型对MAFLD合并高血糖发生的预测价值。结果T1组、T2组、T3组吸烟、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冠心病、年龄、BMI、FBG、HbA1c、血小板计数(PLT)、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淋巴细胞计数(LYM)、单核细胞计数(MONO)、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白蛋白(ALB)、γ-谷氨酰转肽酶(GGT)、尿酸(UA)、肌酐(Cr)、尿素氮(BUN)、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碱性磷酸酶(ALP)、预估葡萄糖处理率(eGD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AFLD合并高糖组脂肪肝指数(FLI)、肝脂肪变性指数(HSI)、ZJU、FIB-4、AST/PLT比值(APRI)、非酒精性脂肪肝纤维化评分(NFS)和BMI、AST/ALT及糖尿病评分(BARD)均高于MAFLD合并无糖组(P<0.05)。将MAFLD合并高糖组和MAFLD合并无糖组分别按1∶1随机纳入训练集和测试集,训练集中所有指标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腰围(WC)、高血压、高脂血症、TG、GGT、UA、BUN是MAFLD合并高血糖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进一步将以上指标进行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年龄、WC、高血压、高脂血症、TG、GGT、UA、BUN作为独立预测因子判断MAFLD合并高血糖发生具有一定的预测准确度[0.53≤ROC曲线下面积(AUC)≤0.75]。联合这8项关键预测因子构建预测模型并绘制ROC曲线,结果显示,联合模型预测准确度达到0.805(95%CI=0.781~0.828),灵敏度为75.8%,特异度为72.6%。在测试集中对该联合模型进行效能验证,结果显示阳性预测值为70.5%,阴性预测值为73.1%,预测准确率为72.7%。结论基于FIB-4分组的MAFLD患者,高血压、FBG、HbA1c、PLT、WBC、RBC、LYM、AST、eGDR水平在3组间有显著差异。机体高血糖能够加重MAFLD的肝脂肪变性和肝纤维化程度。此外,年龄、WC、高血压、高脂血症、TG、GGT、UA、BUN是导致MAFLD向MAFLD合并高血糖进展的影响因素。联合上述8项指标构建预测模型能够增强MAFLD人群合并高血糖发生的预测准确率,可能为临床上MAFLD人群合并高血糖的早期鉴别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 高血糖 肝脂肪变性 肝纤维化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脂异常对原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影响
5
作者 翟雪纯 边欣 +2 位作者 邓家钰 陈敬彩 杨萍丽 《中华耳科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45-550,共6页
目的 比较原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患者与健康对照组之间血脂水平差异,探讨其发病影响因素,为临床预防与治疗提供更多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23年9月至2024年7月在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 目的 比较原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患者与健康对照组之间血脂水平差异,探讨其发病影响因素,为临床预防与治疗提供更多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23年9月至2024年7月在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喉科确诊的64例BPPV患者为研究对象,并选取同期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体检科健康受检者76例作为对照组研究。分析患者的身高、体重、身体质量指数、是否患有糖尿病、是否患有高血压、血脂对其发病率的影响。结果 两组在是否有高血压病史和糖尿病病史方面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血清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方面,两组之间有差异(Z=-4.161,P<0.001)。回归分析显示,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BPPV发病的保护因素,高血压及糖尿病均为BPPV发病的危险因素,并且3种因素不存在相乘交互作用。结论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对BPPV的发病有显著影响并且是保护因素,合理调节血脂,控制高血压病及糖尿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BPPV的发生,对该疾病的临床诊断、治疗及改善预后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血脂代谢 危险因素 高血压 高血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妊娠期高血糖孕妇孕晚期初乳收集的安全性及产后母乳喂养评价
6
作者 高广云 王靖 +4 位作者 张俊平 盛佳 盛洁静 毛丽萍 周菲菲 《复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5-231,共7页
目的初步探索妊娠期高血糖孕妇孕晚期初乳收集的安全性,并进行产后母乳喂养评价。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分组法,前瞻性地将2022年7—1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产检的妊娠期高血糖孕妇随机分为孕晚期初乳收集组(n=52)及对照组(n=55)。采用... 目的初步探索妊娠期高血糖孕妇孕晚期初乳收集的安全性,并进行产后母乳喂养评价。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分组法,前瞻性地将2022年7—1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产检的妊娠期高血糖孕妇随机分为孕晚期初乳收集组(n=52)及对照组(n=55)。采用t检验、χ^(2)检验、Fisher精确概率法及秩和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的分娩结局、新生儿结局及产后母乳喂养情况。结果两组妊娠期高血糖孕妇的分娩孕周、分娩方式、产后42天及产后4个月母乳喂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新生儿出生后1 min及5 min Apgar评分、新生儿入院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孕晚期初乳收集组孕妇产后首次补充喂养配方奶的比例及产后3天泌乳延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其产后24 h、产后3天纯母乳喂养率(P均<0.05)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妊娠期高血糖孕妇孕晚期进行初乳收集是安全的,并且能够降低产后配方奶补充喂养率,提高产后24 h及产后3天的纯母乳喂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期高血糖 分娩结局 母乳喂养 初乳收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0岁及以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中应激性高血糖比值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7
作者 李慧敏 程雅琳 张闻多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5-83,共9页
目的 探究80岁及以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患者中应激性高血糖比值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连续纳入2015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在北京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诊断为CAD并且行经皮冠状动... 目的 探究80岁及以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患者中应激性高血糖比值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连续纳入2015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在北京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诊断为CAD并且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的80岁及以上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及超声心动图数据。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单支病变组和多支病变组;根据应激性高血糖比值(stress hyperglycemia ratio,SHR)三分位数分为T1组(SHR<0.867,160例)、T2组(0.867≤SHR<1.115,165例)、T3组(SHR≥1.115,161例),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SHR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判断SHR预测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并在控制混杂因素基础上,绘制限制性立方样条图,分析SHR与多支病变的剂量-反应关系。结果 最终共纳入486例患者,中位年龄为82(81,84)岁,男性286例(58.8%),女性200例(41.2%)。多支病变组患者SHR高于单支病变组。按SHR三分位数分组后,T3组患者多支病变比例(91.9%)高于其他两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当SHR作为连续变量时,校正相关混杂因素后,SHR是多支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OR=3.718,95%CI:1.319~10.479,P=0.013)。当SHR作为分类变量时,校正相关混杂因素后,T3组发生多支病变的风险为T1组的2.106倍(95%CI:1.020~4.334,P=10.043)。按糖代谢状态分组后,糖尿病组患者SHR与多支病变风险增加相关,而在非糖尿病组中二者之间并无显著关联(P_(交互)=0.003)。此外,SHR预测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AUC为0.606(95%CI:0.536~0.676)。限制性立方样条图分析显示SHR与多支病变呈线性剂量-反应关系(P_(总趋势)=0.042,P_(非线性)=0.865)。结论 在80岁以上CAD患者中SHR与多支病变风险增加呈正相关,对该类人群,SHR是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预测因素,尤其在糖尿病患者中。在高龄CAD患者中监测SHR对病情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0岁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冠状动脉病变程度 应激性高血糖比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激性高血糖比值对非糖尿病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后的影响
8
作者 王睿健 张盟盟 +2 位作者 尹涛 张文超 张明哲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065-1070,共6页
目的探讨应激性高血糖比值(stress hyperglycemia ratio,SHR)对非糖尿病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endovascular treatment,EVT)成功再通后症状性脑出血(symptomatic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sICH)及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 目的探讨应激性高血糖比值(stress hyperglycemia ratio,SHR)对非糖尿病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endovascular treatment,EVT)成功再通后症状性脑出血(symptomatic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sICH)及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6月至2024年6月衡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非糖尿病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患者150例,均行EVT并获得成功再通。根据患者术后24 h是否发生sICH分为sICH组15例和非sICH组135例;又根据患者术后3个月预后分为预后不良组55例和预后良好组95例。分析所有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非糖尿病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EVT成功再通后患者sICH及预后的影响因素,采用ROC曲线分析SHR对非糖尿病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EVT成功再通后sICH及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sICH组栓塞型闭塞(66.67%vs 37.04%)、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20.15±3.68)分vs(15.62±3.10)分]、SHR显著高于非sICH组(1.25±0.25 vs 1.01±0.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预后不良组女性(49.09%vs 29.47%)、年龄[(75.41±5.38)岁vs(172.56±5.63)岁]、入院时NIHSS评分[(18.65±3.71)分vs(16.27±3.21)分]、既往脑卒中(32.73%vs 14.74%)、SHR(1.16±0.23 vs 1.02±0.25)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闭塞类型(OR=2.038,95%CI:1.138~4.234,P=0.000)、入院时NIHSS评分(OR=2.026,95%CI:1.173~4.317,P=0.000)、SHR(OR=1.996,95%CI:1.101~4.027,P=0.000)是非糖尿病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EVT成功再通后患者发生sICH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OR=2.004,95%CI:1.085~3.407,P=0.000)、年龄(OR=2.075,95%CI:1.138~4.067,P=0.000)、入院时NIHSS评分(OR=2.010,95%CI:1.208~4.106,P=0.000)、既往脑卒中(OR=2.034,95%CI:1.137~4.821,P=0.000)、SHR(OR=2.038,95%CI:1.138~4.234,P=0.000)是非糖尿病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EVT成功再通后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SHR预测非糖尿病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EVT成功再通后患者发生sICH及预后不良的敏感性分别为80.00%、81.82%,特异性分别为82.22%、80.00%,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7、0.823。结论SHR可影响非糖尿病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EVT成功再通后患者的sICH及预后,且SHR对非糖尿病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EVT成功再通后患者发生sICH及预后不良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糖症 卒中 血管内操作 Logistic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激性高血糖比值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内不良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0
9
作者 董征 杨青苗 郭彩霞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94-500,共7页
目的探讨应激性高血糖比值(stress hyperglycemia ratio,SHR)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院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s)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2年1... 目的探讨应激性高血糖比值(stress hyperglycemia ratio,SHR)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院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s)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心血管中心住院,资料完整的AMI患者共442例。根据入院测得的第一个静脉随机血糖(admission blood glucose,ABG)和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A1c)值计算得出SHR。根据是否发生院内MACEs分为MACEs组(n=79)和非MACEs组(n=363)。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AMI患者院内MACEs发生的危险因素。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SHR对院内MACEs发生的预测价值。结果院内MACEs组的SHR显著高于非MACEs组(1.30±0.44 vs 1.15±0.17,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SHR是AMI患者院内MACEs发生的危险因素(OR=2.69,95%CI:1.26~5.73,P=0.01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SHR对AMI患者院内MACEs有预测价值(AUC=0.63,95%CI:0.57~0.70,P<0.001),最佳截断值为1.29,预测价值高于HbA1c(P=0.011)。结论SHR是AMI患者院内MACEs发生的危险因素,对院内MACEs有预测价值,最佳截断值为1.29,优于HbA1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激性高血糖比值 高血糖 急性心肌梗死 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上腺意外瘤型亚临床库欣综合征患者手术前后高血糖情况及变化分析
10
作者 张征 张炜 +2 位作者 张英 杜娟 邹大进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1873-1877,共5页
背景 亚临床库欣综合征(SCS)是肾上腺意外瘤的常见亚型,但目前对于SCS患者高血糖与高皮质醇分泌的相关性分析及术后变化情况鲜有报道。目的 评价肾上腺意外瘤SCS患者高血糖的患病情况及其术后变化。方法 收集2010—2021年上海大学附属... 背景 亚临床库欣综合征(SCS)是肾上腺意外瘤的常见亚型,但目前对于SCS患者高血糖与高皮质醇分泌的相关性分析及术后变化情况鲜有报道。目的 评价肾上腺意外瘤SCS患者高血糖的患病情况及其术后变化。方法 收集2010—2021年上海大学附属仁和医院(上海市宝山区仁和医院)诊治的124例患者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对其中36例SCS患者(SCS组)、41例肾上腺腺瘤型库欣综合征患者(CSA组)及47例肾上腺无功能瘤患者(NAA组)行口服糖耐量检查(OGTT),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葡萄糖曲线下面积(AUC Glu)、胰岛素曲线下面积(AUC Ins),检测患者血皮质醇、尿皮质醇、血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等激素测值,将所得结果与53例受试者(对照组)进行比较。SCS组、CSA组所有患者均经手术治疗,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比较SCS组、CSA组激素与糖代谢测值的相关性。结果 SCS组、CSA组、NAA组、对照组高血糖患病率分别为41.7%、51.2%、25.5%及24.5%。SCS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糖负荷后2 h胰岛素(2 hPIN)、AUCGlu及AUCIns均高于对照组(P<0.05),CSA组患者空腹胰岛素(FIN)、AUCIns及HOMA-IR均高于SCS组、NAA组及对照组(P<0.05),CSA组患者HbA1c、FPG、糖负荷后2 h血糖(2 hPPG)、2 hPIN及AUCGlu均高于NAA组、对照组(P<0.05)。剔除性别、年龄影响,SCS组患者HbA1c、2 hPPG与8:00、16:00血皮质醇、尿游离皮质醇呈正相关(r=0.68,0.657,0.522,P<0.05;r=0.569,0.544,0.369,P<0.05),FPG与8:00血皮质醇呈正相关(r=0.434、P<0.05),AUCGlu与8:00、16:00血皮质醇呈正相关(r=0.397,0.409,P<0.05);CSA组患者HbA1c、FPG、2 hPPG、AUCGlu与8:00、16:00血皮质醇呈正相关(r=0.748,0.631,0.669,0.602,P<0.05;r=0.674,0.655,0.640,0.624,P<005),2 hPIN与8:00血皮质醇呈正相关(r=0.319,P<0.05)。SCS组、CSA组患者术后与术前相比,血皮质醇、尿皮质醇水平下降(P<0.05)。SCS组患者术后与术前相比,2 hPIN、AUCIns下降(P<0.05);CSA组患者术后与术前相比,FIN、2 hPIN、AUCGlu、AUCIns及HOMA-IR均下降(P<0.05)。SCS组、CSA组患者术后高血糖的患病率分为33.3%及39.0%。结论 SCS患者高血糖的患病率升高,其原因与皮质醇的高分泌有关。手术治疗后高血糖情况得以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欣综合征 亚临床库欣综合征 肾上腺意外瘤 高血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血糖调控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前体表达加重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小鼠神经损伤和炎症反应的机制
11
作者 罗伟 缪雪梅 +3 位作者 刘涛 熊熠宇 戴茹萍 李卉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875-1884,共10页
目的:目前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spinal cord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SCIRI)仍缺乏有效的防治手段,一直是脏器保护领域的难点和热点。高血糖可以通过多种机制导致神经损伤,是围术期常见的问题,但是对SCIRI的影响及机制尚不清楚。本... 目的:目前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spinal cord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SCIRI)仍缺乏有效的防治手段,一直是脏器保护领域的难点和热点。高血糖可以通过多种机制导致神经损伤,是围术期常见的问题,但是对SCIRI的影响及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前体(precursor of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proBDNF)在高血糖诱导SCIRI模型小鼠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将8周龄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Vehicle)组和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组;DM组经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联合饮用10%糖水构建DM模型小鼠,Vehicle组腹腔注射等体积50 mmol/L柠檬酸钠溶液(pH值为4.5);将小鼠空腹血糖水平≥11.1 mmol/L判定为DM模型构建成功。Vehicle组和DM组均通过夹闭降主动脉进行SCIRI造模,假手术(Sham)组只暴露降主动脉,不进行阻断。采用Basso小鼠运动功能评分量表(Basso Mouse Scale,BMS)及其子量表(sub-BMS)评估各组模型小鼠下肢运动功能,采用旷场实验评估模型小鼠自主活动能力。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脊髓神经核抗原(neuronal nuclearprotein,NeuN)和proBDNF的表达变化;采用实时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脊髓组织中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mRNA表达水平。观察proBDNF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proBDNF antibody,McAb-proB)干预对DM模型小鼠SCIRI的影响,随机将DM模型小鼠进行分组,其中DM+SCIRI+McAb-proB组SCIRI造模前30 min经腹腔注射proBDNF单克隆抗体100μg,DM+SCIRI+Vehicle组经腹腔注射等量同类型免疫球蛋白G抗体;采用BMS和sub-BMS评估小鼠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并检测脊髓组织中IL-1β、IL-6、TNF-α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Vehicle+SCIRI组比较,DM+SCIRI组BMS、sub-BMS评分以及脊髓NeuN表达降低,运动总距离减少,运动速度降低,proBDNF表达水平以及IL-1β、IL-6、TNF-α的mRNA表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或P<0.01)。与DM+SCIRI+Vehicle组比较,DM+SCIRI+McAb-proB组BMS、sub-BMS评分升高,脊髓组织中IL-1β、IL-6、TNF-α的mRNA表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或P<0.01)。结论:高血糖通过上调proBDNF表达加剧SCIRI神经损伤和炎症反应程度,延缓运动功能的恢复,而拮抗proBDNF表达能改善DM模型小鼠SCIRI造模后的神经损伤和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前体 神经炎症 高血糖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持续性糖脂代谢异常风险预测的儿童青少年真实肥胖诊断切点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董虹孛 程红 +3 位作者 熊静帆 肖培 单馨影 米杰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41-347,共7页
背景体成分测量的体脂肪总量与分布水平是诊断真实肥胖与准确筛查相关代谢性疾病的基础。然而,目前尚缺乏基于适用于儿童的相关诊断切点。目的通过比较不同体脂肪指标对儿童持续性糖脂代谢异常的预测能力,探讨评估儿童真实肥胖的诊断切... 背景体成分测量的体脂肪总量与分布水平是诊断真实肥胖与准确筛查相关代谢性疾病的基础。然而,目前尚缺乏基于适用于儿童的相关诊断切点。目的通过比较不同体脂肪指标对儿童持续性糖脂代谢异常的预测能力,探讨评估儿童真实肥胖的诊断切点。设计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在儿童青少年心血管与骨健康促进项目(SCVBH)的队列中,以基线(2017年)和随访(2019年)中均完成血糖、血脂和体成分检测者为研究对象,基线和随访血糖和血脂[空腹血糖受损(IF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均异常为金标准,以BMI和生物电阻抗法测量获得体脂肪指标[全身脂肪质量指数(FMI)、全身脂肪质量(FMP)、躯干脂肪/下肢脂肪(TLR)]为预测因子,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AUC)比较BMI与不同体脂肪指标组合对持续性糖脂代谢异常的筛查效能与诊断切点。主要结局指标体成分指标筛查糖脂代谢异常的组合界值。结果共10603人纳入本文分析,基线时年龄(10.9±3.3)岁,男童5242人(49.4%),研究人群中,持续IFG 371(3.5%)人,持续高TC 131(1.2%)人,持续高TG 128(1.2%)人,持续高LDL-C 118(1.1%)人,持续低HDL-C 448(4.2%)人,持续高Non-HDL-C 212(2.0%)人。经ROC曲线分析及Delong检验,在所有体脂肪指标的组合中,FMI和TLR的联合应用对男女童持续IFG、高TC、高LDL-C的筛查效果均优于BMI(P均<0.05),女童对持续高Non-HDL-C筛查效果优于BMI[AUC_(FMI+TLR):0.664(95%CI:0.615~0.713)vs AUC_(BMI):0.617(95%CI:0.557~0.677),P<0.001]。ROC曲线结果显示,对于预测各项持续糖脂代谢异常,FMI的最佳界值点位于P_(75)~P_(95)之间,TLR的最佳切点位于P_(75)~P 90。结论FMI和TLR组合指标筛查较BMI筛查持续性糖脂代谢异常效果更佳。建议以FMI性别别、年龄别P_(75)和P_(95)分别作为体脂肪轻中度过量和重度过量的诊断切点,以TLR的性别别、年龄别P_(75)和P 90分别作为体脂肪轻中度异位和重度异位的诊断切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电阻抗法 体脂肪量 体脂肪分布 持续性糖脂代谢异常 真实肥胖诊断切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代谢综合征与阿尔茨海默病的相关性及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3
作者 李雅萍 李霞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68-272,共5页
近期研究发现代谢综合征(MetS)患者有认知功能下降甚至向痴呆进展的趋势,而阿尔茨海默病(AD)是痴呆最重要的分型。本文回顾总结既往研究中MetS导致的认知功能障碍与AD发病的相关性,指出有较多证据支持MetS作为整体及其组分中的高血压、... 近期研究发现代谢综合征(MetS)患者有认知功能下降甚至向痴呆进展的趋势,而阿尔茨海默病(AD)是痴呆最重要的分型。本文回顾总结既往研究中MetS导致的认知功能障碍与AD发病的相关性,指出有较多证据支持MetS作为整体及其组分中的高血压、高血糖是AD的危险因素,而胰岛素抵抗、神经慢性炎症、脂肪因子紊乱等在发病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因尚缺乏可有效延缓或逆转AD病理进展的治疗方案,期待以相对可治MetS为干预靶标,为早期防治AD综合策略的制订提供科学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谢综合征 阿尔茨海默病 高血糖症 认知功能障碍 胰岛素抵抗 高血压 肥胖 腹部 血脂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375靶向PI3K/AKT通路在高糖诱导的人视网膜内皮细胞增殖和血管生成中的作用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悦之 殷小龙 +1 位作者 邓燕 熊晓顺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9-93,共5页
目的探讨miR-375靶向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通路对高糖诱导的人视网膜内皮细胞(hRECs)增殖和血管生成的影响机制。方法体外培养hRECs,对hRECs进行转染及双荧光素酶检测。hRECs分为对照组、高糖组、高糖+miR-375组、高糖+... 目的探讨miR-375靶向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通路对高糖诱导的人视网膜内皮细胞(hRECs)增殖和血管生成的影响机制。方法体外培养hRECs,对hRECs进行转染及双荧光素酶检测。hRECs分为对照组、高糖组、高糖+miR-375组、高糖+miR-375+LM22B-10组。采用CCK-8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采用血管形成实验检测细胞血管形成能力,采用RT-qPCR检测hRECs内miR-375和PI3K mRNA的表达情况,采用Western blot检测hRECs内PI3K、p-AKT/AKT蛋白表达的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高糖组、高糖+miR-375组、高糖+miR-375+LM22B-10组培养48 h和72 h时hRECs增殖活力、PI3K和p-AKT/AKT的蛋白表达水平、血管形成能力和PI3K mRNA表达均显著升高,而miR-375表达降低(均为P<0.05);与高糖组比较,高糖+miR-375组培养48 h和72 h时hRECs增殖活力、PI3K mRNA和蛋白以及p-AKT/AKT的蛋白表达水平、血管形成能力均降低,而miR-375表达升高(均为P<0.05);与高糖+miR-375组比较,高糖+miR-375+LM22B-10组培养48 h和72 h时hRECs增殖活力、血管形成能力和p-AKT/AKT蛋白表达水平均升高(均为P<0.05),而miR-375、PI3K mRN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转染miR-375模拟物和PI3K野生型载体后,hRECs中相对荧光素酶活性分别较转染miR-375阴性对照、转染PI3K突变型载体后显著降低(均为P<0.05)。结论miR-375靶向抑制PI3K/AKT通路可抑制高糖诱导的hRECs增殖和血管生成,进而缓解D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糖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血管生成 miR-375 PI3K/AKT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激性血糖升高比值对老年轻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复发影响的巢式病例对照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高开茜 杨玉 +1 位作者 胡艳芳 董发发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1692-1698,共7页
背景在我国老龄化的背景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发病率和复发率逐年上升,且死亡率和致残率较高。近年来应激性血糖升高比值(SHR)在心脑血管性疾病中的应用越来越多,但其在轻型AIS复发中的研究目前尚少。目的探究SHR与老年轻型AIS患者... 背景在我国老龄化的背景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发病率和复发率逐年上升,且死亡率和致残率较高。近年来应激性血糖升高比值(SHR)在心脑血管性疾病中的应用越来越多,但其在轻型AIS复发中的研究目前尚少。目的探究SHR与老年轻型AIS患者1年内复发的关联性,为AIS复发的预防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18年5月—2022年1月在石家庄市第五医院初次诊断为轻型AIS患者为研究对象。以确诊轻型AIS为起点,确诊后1年为终点,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方式,将确诊1年内复发的患者纳入复发组,并以“诊断时间、年龄、性别、梗死部位及是否患有糖尿病”为条件,按1∶3的比例匹配非复发组。共70例患者纳入复发组,匹配210例患者纳入非复发组。通过医院信息系统(HIS系统),采集患者性别、年龄、高血压史、心房颤动史、BMI、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糖化血红蛋白(HbA_(1c))、入院随机血糖等,并计算SHR。采用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SHR与老年轻型AIS患者1年内复发的关联性。结果280例患者平均年龄(71.9±6.4)岁;男176例(62.9%),女104例(37.1%);糖尿病史患者88例(31.4%)。根据数据的中位数,以应激性血糖≥10 mmol/L为高,<10 mmol/L为低;SHR>1.04为高,≤1.04为低。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应激性血糖(OR=2.983,95%CI=1.488~5.977)、SHR(OR=3.056,95%CI=1.579~5.914)是老年轻型AIS患者1年内复发的影响因素(P<0.05)。88例有糖尿病史的轻型AIS患者中,1年内复发22例,非复发66例;192例无糖尿病史的轻型AIS患者中,1年内复发48例,非复发144例。分层分析的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HR仍是有糖尿病史(OR=3.757,95%CI=1.019~13.845)和无糖尿病史(OR=3.129,95%CI=1.162~8.427)老年轻型AIS患者1年内复发的影响因素(P<0.05)。以SHR分别为1.00、1.40、1.80为间隔分为4个亚组,在老年轻型AIS总人群中进一步探讨SHR与轻型AIS复发的关系,结果显示,SHR为1.41~1.80及>1.80均较SHR≤1.0更会影响老年轻型AIS患者1年内复发情况(P<0.05),且SHR同是否有糖尿病史无交互作用(P_(交互)>0.05,P_(趋势)<0.05,OR=1.627)。结论无论老年轻型AIS患者是否患有糖尿病,SHR对老年轻型AIS患者1年内复发的影响一致,均是其独立影响因素;相比应激性血糖,SHR应用范围更广泛。SHR越高(每增加0.4),老年轻型AIS患者1年内复发风险越大(增加0.627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复发 应激性血糖升高比值 老年人 预后 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拉鲁肽通过NRF2改善高糖诱导的内皮细胞损伤
16
作者 孙云龙 孟哲 +1 位作者 王喜甲 高路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2051-2055,共5页
目的探讨利拉鲁肽对高糖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培养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将细胞分为4组:对照组、高糖刺激组(HG组)、利拉鲁肽组、利拉鲁肽+HG组。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炎症细胞因子的分泌,采用试剂盒检测细胞内活... 目的探讨利拉鲁肽对高糖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培养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将细胞分为4组:对照组、高糖刺激组(HG组)、利拉鲁肽组、利拉鲁肽+HG组。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炎症细胞因子的分泌,采用试剂盒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的水平;采用试剂盒检测各组超氧化物歧化酶2(SOD2)和Gpx4的活性以及丙二醛(MDA)的水平;采用试剂盒检测一氧化氮(NO)含量;采用免疫印迹和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NRF2的核转位情况。结果HG组细胞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和IL-6的水平相比对照组升高;细胞内ROS的水平增加,MDA水平增加,SOD2和Gpx4的活性减少;NO的含量减少;NRF2的核转位也明显减少。与HG组的细胞相比,利拉鲁肽+HG组细胞TNF⁃α、IL-1、IL-6的水平降低,细胞内的ROS水平降低,MDA水平降低,SOD2和Gpx4的活性增加;NO的含量增加;NRF2的核转位也明显增加。结论利拉鲁肽通过增加NRF2的核转位抑制高糖诱导的内皮细胞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细胞 高血糖 利拉鲁肽 氧化应激 NF-E2相关因子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腹血糖升高与认知功能恶化的代谢关联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吴丽蓉 陈瑞华 +4 位作者 晁筱雯 郭雨槐 孙涛 李梦慈 陈天璐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2-222,共11页
目的·分析探讨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升高人群中导致认知功能恶化的影响因素和导致认知功能恶化风险变化的代谢线索。方法·从阿尔茨海默病神经影像学计划数据库中下载阿尔茨海默病队列数据,并筛选出具有FBG数... 目的·分析探讨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升高人群中导致认知功能恶化的影响因素和导致认知功能恶化风险变化的代谢线索。方法·从阿尔茨海默病神经影像学计划数据库中下载阿尔茨海默病队列数据,并筛选出具有FBG数据和随访数据的样本,获得其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教育程度、载脂蛋白E4(apolipoprotein E4,APOE4)基因型、人种]和代谢指标数据(包括氨基酸、脂肪酸、蛋白质等)。根据受试者的FBG水平和认知障碍阶段诊断,将其分为正常FBG并无/有认知功能恶化组、FBG升高并无/有认知功能恶化组。采用单因素分析、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Spearman相关性分析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1317例具有FBG数据且具有较为完整的临床资料与代谢物数据的受试者,其中FBG正常(>3.9 mmol/L且<6.1 mmol/L)共1153例,FBG升高(≥6.1 mmol/L)共164例。FBG正常的受试者中,275例有认知功能恶化;FBG升高的受试者中,53例有认知功能恶化。基线人口统计学特征分析结果显示,正常FBG组和高FBG组在性别、人种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无认知功能恶化组和有认知功能恶化组在年龄、性别、APOE4基因携带率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ox回归分析表明,认知功能恶化的主要促进因素依次为APOE4基因阳性、FBG升高和年龄增长(HR=2.22,HR=1.38,HR=1.02;均P<0.05)。不同FBG水平下无认知功能恶化和有恶化组的基线代谢指标,以及认知功能恶化前与认知功能恶化后的代谢指标的差异分析结果显示:在认知功能恶化人群中,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s,HDL)携带的磷脂在总脂质中的比值显著升高;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颗粒浓度及其携带的脂质含量在认知功能恶化后显著升高。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在认知功能恶化人群中,缬氨酸、亮氨酸不仅与FBG水平显著相关,还与血浆磷酸化tau蛋白(phosphorylated tau,pTau)水平显著相关;HDL携带的胆固醇含量、磷脂与总脂质的比值与脑脊液pTau水平显著相关。结论·相较于FBG正常的人群,FBG升高人群认知功能恶化风险显著增加;且不同FBG水平下,无认知功能恶化人群和有认知功能恶化的人群以及认知恶化前与认知恶化后显著差异的代谢指标有所不同。总体而言,LDL及其携带的脂质、HDL携带的磷脂在认知功能恶化过程中呈上升趋势,且支链氨基酸中的缬氨酸与亮氨酸与pTau水平有显著相关性,提示这几个代谢指标在认知功能恶化过程中或许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糖升高 认知障碍 代谢组学 危险因素 脂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死亡在2型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中的作用机制和研究进展
18
作者 郭曼 黄炜 +3 位作者 伍棋 曾艳 滕方元 徐勇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98-505,共8页
2型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type 2 diabetic osteoporosis,T2DOP)是老年糖尿病患者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骨细胞和成骨细胞异常死亡,将造成骨形成与骨吸收代谢失衡,进而降低骨密度和增加骨折风险。铁死亡是一种铁依赖性的、脂质过氧化引... 2型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type 2 diabetic osteoporosis,T2DOP)是老年糖尿病患者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骨细胞和成骨细胞异常死亡,将造成骨形成与骨吸收代谢失衡,进而降低骨密度和增加骨折风险。铁死亡是一种铁依赖性的、脂质过氧化引起的调节性细胞死亡模式,细胞内二价铁离子(Fe 2+)通过氧化还原反应产生大量铁依赖性活性氧,促使脂质过氧化导致细胞死亡。目前,铁死亡在T2DOP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与详细机制尚未完全阐明。铁死亡可能通过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lutathione peroxidase 4,GPX4)、铁超载和脂质过氧化等途径加速T2DOP疾病进展,本综述基于铁死亡理论进一步探讨T2DOP的发病机制和潜在治疗靶点,以期为T2DOP诊疗及药物研发提供新策略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高血糖 骨质疏松症 铁死亡 发病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人群血尿酸水平与代谢综合征各组分的研究 被引量:35
19
作者 李剑 卢艳慧 +2 位作者 邵迎红 方福生 李春霖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425-427,共3页
目的探讨老年血尿酸水平与肥胖、血压、血糖、血脂等代谢综合征(MS)各组分的关系。方法对2006年北京军队干休所60~80岁的体检人员(717例)进行调查,分别按该人群中男性和女性的血尿酸水平,以四分位数法将男女各分为4组,测定腰围... 目的探讨老年血尿酸水平与肥胖、血压、血糖、血脂等代谢综合征(MS)各组分的关系。方法对2006年北京军队干休所60~80岁的体检人员(717例)进行调查,分别按该人群中男性和女性的血尿酸水平,以四分位数法将男女各分为4组,测定腰围、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TG、TC、HDL-C、血尿酸等指标。结果年龄、腰围、血压、TG、FPG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均随血尿酸水平的升高显著升高(P〈0.05),HDL-C显著降低(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OMA-IR、腰围、TG、空腹血糖与血尿酸水平升高呈显著正相关(P〈O.05)。结论血尿酸水平与中心性肥胖、血脂异常、血压高、血糖高及胰岛素抵抗等MS组分之间关系密切。因此,在MS的治疗过程中,要重视血尿酸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尿酸血症 肥胖症 高血压 高血糖症 高脂血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异黄酮的降血糖活性研究 被引量:61
20
作者 黄进 罗琼 +1 位作者 李晓莉 张声华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66-170,共5页
本文研究了大豆异黄酮纯级分(SI-Ⅱ)的降血糖作用。结果表明:SI-Ⅱ能显著(p<0.01)降低四氧嘧啶糖尿病小鼠的血糖水平,显著(p<0.01)提高其血清胰岛素浓度,缓解糖尿病症状;抑制胰岛细胞Fas蛋白表达,促进胰岛β细胞的恢复;而且能增... 本文研究了大豆异黄酮纯级分(SI-Ⅱ)的降血糖作用。结果表明:SI-Ⅱ能显著(p<0.01)降低四氧嘧啶糖尿病小鼠的血糖水平,显著(p<0.01)提高其血清胰岛素浓度,缓解糖尿病症状;抑制胰岛细胞Fas蛋白表达,促进胰岛β细胞的恢复;而且能增加糖尿病小鼠的免疫器官重量。提示大豆异黄酮具有降血糖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胰岛细胞凋亡、提高免疫功能等途径促进胰岛β细胞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异黄酮 细胞凋亡 降血糖活性 糖尿病 基因表达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