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6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手性小分子C1_(2)H_(13)Cl_(3)O单晶衍射测试条件的优化
1
作者 公祥南 杨钏瑶 周小元 《分析测试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959-1963,共5页
单晶X射线衍射是手性小分子晶体结构解析的核心技术与金标准,它能直接地、可视化地提供原子级分辨率的三维分子结构。基于X射线的反常散射效应,单晶X射线衍射技术能唯一确凿地测定分子的绝对构型,明确区分对映体(如R/S构型)。为优化C1_(... 单晶X射线衍射是手性小分子晶体结构解析的核心技术与金标准,它能直接地、可视化地提供原子级分辨率的三维分子结构。基于X射线的反常散射效应,单晶X射线衍射技术能唯一确凿地测定分子的绝对构型,明确区分对映体(如R/S构型)。为优化C1_(2)H_(13)Cl_(3)O单晶衍射测试条件,该文通过改变数据收集策略、晶体与面探测器的距离、收集温度、单幅曝光时间和晶体尺寸5个方面来改善衍射数据质量,从而寻求适合Agilent SuperNova型单晶衍射仪在小分子手性单晶体结构测定的主要设置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线 C1_(2)H_(13)Cl_(3)O单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活性剂对Ni(OH)_(2)电结晶过程的影响
2
作者 王友 廖连珍 +1 位作者 陈政 高友君 《无机盐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8-63,共6页
以硝酸镍为镍源、泡沫镍为基底,研究电解质溶液中添加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DTAB)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对氢氧化镍在泡沫镍表面的电结晶过程的影响。物理模型结合电流-时间瞬态曲线研究了添加DTAB和SDBS对Ni(OH)_(2)在泡... 以硝酸镍为镍源、泡沫镍为基底,研究电解质溶液中添加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DTAB)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对氢氧化镍在泡沫镍表面的电结晶过程的影响。物理模型结合电流-时间瞬态曲线研究了添加DTAB和SDBS对Ni(OH)_(2)在泡沫镍基底上的电结晶动力学的影响。同时,采用XRD、SEM和循环伏安测试研究了添加DTAB和SDBS对电沉积Ni(OH)_(2)的晶体结构、微观形貌及电容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DTAB和SDBS均可延长Ni(OH)_(2)的成核诱导时间并降低其电结晶速率,进而实现对Ni(OH)_(2)沉积形貌的调控。此外,DTA^(+)和Na^(+)在泡沫镍表面和Ni(OH)_(2)晶面的定向吸附,以及沉积过程中外来阴离子的嵌入对Ni(OH)_(2)微观结构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XRD和SEM表征结果显示,添加DTAB和SDBS对Ni(OH)_(2)产物的结晶度影响较小,但对沉积产物的微观形貌影响显著,其中添加SDBS的沉积产物呈蓬松多孔的球形或类球形颗粒形貌。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添加SDBS所得Ni(OH)_(2)的放电比电容最大,在10 mV/s扫描速率下放电比电容量为967.8 F/g。该研究可为电沉积产物形貌的调控提供一定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OH)_(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Yb:K_(0.1)Na_(0.9)Gd(MoO_(4))_(2)晶体生长及物性评价研究
3
作者 张传成 任浩 +5 位作者 王苗苗 刘龙超 邹勇 刘海莲 刘文鹏 丁守军 《量子电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8-156,共9页
本文采用提拉法生长出Yb^(3+)掺杂(原子数分数为5%)钼酸钆钠钾激光晶体K_(0.1)Na_(0.9)Gd(MoO_(4))_(2),表征了晶体的结构,使用排水法获得了晶体的密度,测试了晶体的硬度、比热、热扩散系数以及热导率等物理特性,并提出了一种简单有效... 本文采用提拉法生长出Yb^(3+)掺杂(原子数分数为5%)钼酸钆钠钾激光晶体K_(0.1)Na_(0.9)Gd(MoO_(4))_(2),表征了晶体的结构,使用排水法获得了晶体的密度,测试了晶体的硬度、比热、热扩散系数以及热导率等物理特性,并提出了一种简单有效的比热和热扩散系数理论拟合方法,拟合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良好。研究表明:钼酸钆钠钾激光晶体属于四方晶系,具有白钨矿结构特征,晶体的实验密度和理论密度分别为5.3792 g/cm^(3)和5.3460 g/cm^(3);晶体b轴方向的维氏硬度为251.5 kg/mm^(2);随着温度的升高,晶体的热导率从300 K时的1.03 W⋅m^(-1)⋅K^(-1)下降到400 K时的0.91 W⋅m^(-1)⋅K^(-1);该晶体在300 K温度下的比热接近0.62 J⋅g^(-1)⋅K^(-1),表明晶体具有较高的热损伤阈值;在970 nm InGaAs激光二极管激发下,晶体的最强发射峰位于1023 nm处,发射带宽达到了43 nm,表明该晶体有望应用于宽带可调谐和超短脉冲激光领域。对该晶体的机械、热力学性能和光谱性能的研究可以为该晶体的激光性能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_(0.1)Na_(0.9)Gd(MoO_(4))_(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a_(2)(ZrO_(3))_(3)掺杂BST基介电陶瓷介电性能的研究
4
作者 陈映义 陈磊 +4 位作者 彭道华 陈甲天 陈应和 黄新友 牛继恩 《中国陶瓷》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3-38,45,共7页
通过传统固相法制备La_(2)(ZrO_(3))_(3)掺杂(Ba_(0.79)Sr_(0.21))TiO_(3)(BST)陶瓷。采用XRD、SEM等研究了掺杂La_(2)(ZrO_(3))_(3)(LZO)对BST基陶瓷的物相和微观结构及介电性能影响。结果表明:随着LZO掺杂量增加,BST基介电陶瓷介电常... 通过传统固相法制备La_(2)(ZrO_(3))_(3)掺杂(Ba_(0.79)Sr_(0.21))TiO_(3)(BST)陶瓷。采用XRD、SEM等研究了掺杂La_(2)(ZrO_(3))_(3)(LZO)对BST基陶瓷的物相和微观结构及介电性能影响。结果表明:随着LZO掺杂量增加,BST基介电陶瓷介电常数首先降低而后增加再又降低,介质损耗首先减小而后增大又再减小,BST基介电陶瓷的电阻率首先增大然后减小而后又再增大,耐压的强度首先增大然后减小。当LZO掺杂量为0.5 wt%时,BST基介电陶瓷具有最大介电常数,为6138;当LZO掺杂量为4.0 wt%的时候,BST基介电陶瓷的介质损耗最小,为0.0058,介电陶瓷的电阻率最大,为3609 GΩ·cm;当LZO掺杂量为3 wt%时,BST基介电陶瓷的耐压强度最大,为E_(b)=7.8 KV/mm(DC),容温变化率是+33.67%,-47.38%。掺杂LZO的BST基介电陶瓷是钙钛矿结构。随着掺杂量的增加,BST基介电陶瓷的介电弛豫现象比较明显,移峰效应也比较显著,衍射角首先增大然后减小,晶粒尺寸先减小然后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_(2)(ZrO_(3))_(3)O_(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Ca(IO_(3))_(2 )/PVDF基高能杀菌“三明治”结构薄膜的构建及其燃烧性能机理
5
作者 陈苏杭 唐魁 +5 位作者 谢晓 唐振华 柯香 秦钊 徐抗震 赵凤起 《火炸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8-87,I0006,共11页
为了提高杀菌高能薄膜的燃烧性能和碘含量,使用Al/Ca(IO_(3))_(2)/30%PVDF膜(30PVDF)封装39%Al/Ca(IO_(3))/(5%或10%)PVDF铝热剂(5PVDF或10PVDF)得到“三明治”结构的3、5、7和9层薄膜,并通过燃速和火焰温度测试以及DSC-TG热分析研究了... 为了提高杀菌高能薄膜的燃烧性能和碘含量,使用Al/Ca(IO_(3))_(2)/30%PVDF膜(30PVDF)封装39%Al/Ca(IO_(3))/(5%或10%)PVDF铝热剂(5PVDF或10PVDF)得到“三明治”结构的3、5、7和9层薄膜,并通过燃速和火焰温度测试以及DSC-TG热分析研究了铝热剂层活性及其分布结构(层数和厚度)对“三明治”结构薄膜燃烧性能和释能效应的影响规律,同时探究了薄膜各组分间的反应温度和反应机理。结果表明,封装39%5PVDF铝热剂“三明治”结构薄膜比封装10PVDF的燃速高18%~35%,表现出更好的燃烧性能,其中5层薄膜具有最大燃速,二者分别为10.2 cm/s和8.6 cm/s,综合了30PVDF膜层的厚度、低燃速和膜-铝热剂层在界面的传质传热效率的影响;并且多层薄膜的平均火焰温度随着铝热剂厚度的减小而增加。DSC-TG结果表明,Al/Ca(IO_(3))_(2)/PVDF基多层薄膜主要在330~410℃发生Al-Ca(IO_(3))_(2)-PVDF释碘放热反应,Ca(IO_(3))_(2)/PVDF(质量为1.55∶1)在320~350℃的剧烈放热反应和燃烧产物中的AlF 3、CaF 2、CaO等进一步证实了该反应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Ca(IO_(3))_(2)/PVD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1_(2)-Ni_(3)Al亚晶格第三合金化元素原子占位研究
6
作者 王锟 张静 马文来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85-294,共10页
L1_(2)晶格结构Ni_(3)Al相为航空发动机镍基高温合金最重要的强化相,其亚晶格上合金体系组成元素的原子占位配置对热-力环境下服役性能起决定性作用。针对L1_(2)-Ni_(3)Al内不同亚晶格上原子占位的时-空信息追踪与第三合金化元素的占位... L1_(2)晶格结构Ni_(3)Al相为航空发动机镍基高温合金最重要的强化相,其亚晶格上合金体系组成元素的原子占位配置对热-力环境下服役性能起决定性作用。针对L1_(2)-Ni_(3)Al内不同亚晶格上原子占位的时-空信息追踪与第三合金化元素的占位能力评估,通过求解微观扩散动力学方程,构建三元合金体系相场模型,得到单晶格格点原子密度分布,研究了经FCC→L1_(2)+D022相变路径后的Ni-Al-Cr与Ni-Al-V沉淀相L1_(2)-Ni_(3)Al中的原子占位。结果表明,平衡期占位通过与时间相关的有序化过程消除相变早期的同相/异相竞争生长,以及界面迁移对亚晶格上原子占位带来的随机波动性影响;Ni-Al-Cr与Ni-Al-V中Ni_(3)Al相均为复合金属间化合物相,Ni、Al亚晶格上反位、替位为双溶质比的函数;Cr、V添加对Ni_(3)Al中不同亚晶格的反位、替位的影响具有明显差异性,与晶格类型、缺陷类型以及组元类型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1_(2)结构 Ni_(3)A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妥昔单抗时代血清β_(2)-微球蛋白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生存和复发的意义
7
作者 杨玉泽 许亚茹 +3 位作者 周梅 徐文艳 周立强 郭振兴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57-1062,共6页
目的:探讨利妥昔单抗时代血清β_(2)-微球蛋白(β_(2)-MG)对DLBCL患者生存和复发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2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92例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预测患者预后的β_(2)-MG水平的最佳临... 目的:探讨利妥昔单抗时代血清β_(2)-微球蛋白(β_(2)-MG)对DLBCL患者生存和复发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2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92例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预测患者预后的β_(2)-MG水平的最佳临界值。Kaplan-Meier分析用于评估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Cox-logistic回归用于探讨与生存相关的潜在预后因素。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各因素与复发的关系。结果:ROC曲线分析确定β_(2)-MG的最佳临界值为2.25 mg/L。亚组分析表明,与低β_(2)-MG(≤2.25 mg/L)组相比,高β_(2)-MG(>2.25 mg/L)组的PFS明显较差(P=0.006),OS也有恶化的趋势(P=0.053)。单因素分析显示,β_(2)-MG升高、高龄(>60岁)、分期较晚(Ⅲ-Ⅳ期)、IPI评分高(≥3分)与较差的PFS相关。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和β_(2)-MG升高是DLBCL患者复发的潜在影响因素。结论:血清β_(2)-MG可能是利妥昔单抗时代DLBCL患者生存和复发的重要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 β_(2)-微球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镧系离子掺杂CsLu(MoO_(4))_(2)荧光粉的多色发光及其防伪应用
8
作者 伍佳豪 杨骏 《应用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2-229,共8页
近年来,假冒伪劣产品层出不穷,成为全球食品安全和医药领域的重大问题。为有效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并保护消费者权益,研究人员在众多防伪技术中高度关注了隐蔽性高、防伪性能优异的荧光材料。通过高温固相法制备出一系列CsLu(MoO_(4))_(2)... 近年来,假冒伪劣产品层出不穷,成为全球食品安全和医药领域的重大问题。为有效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并保护消费者权益,研究人员在众多防伪技术中高度关注了隐蔽性高、防伪性能优异的荧光材料。通过高温固相法制备出一系列CsLu(MoO_(4))_(2)∶Ln^(3+)(Ln^(3+)=Yb^(3+)/Er^(3+)、Yb^(3+)/Ho^(3+)、Yb^(3+)/Tm^(3+)、Er^(3+)、Dy^(3+)和Dy^(3+)/Eu^(3+))荧光粉,利用X射线衍射(XRD)、上转换光谱和下转换光谱分别对所得样品的物相和发光特性进行了研究。在紫外光激发下,基于Dy^(3+)/Eu^(3+)间的能量传递,成功实现多光色调控。并且在近红外光激发下,CsLu(MoO_(4))_(2)∶Yb^(3+)/Er^(3+)、Yb^(3+)/Ho^(3+)和Yb^(3+)/Tm^(3+)分别呈现绿色、红色和蓝色上转换发射。最后,在254、365和980 nm的多波段激发下,利用多种CsLu(MoO_(4))_(2)∶Ln^(3+)荧光粉获得了高分辨的发光图像,可用于多色荧光防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sLu(MoO_(4))_(2)∶Ln^(3+)荧光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Mn双掺杂与碳纳米管复合协同提升Na_(4)Fe_(3)(PO_(4))_(2)P_(2)O_(7)/C材料性能研究
9
作者 陈彤彤 韩现英 +1 位作者 杰梦玲 李建刚 《无机盐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9-86,共8页
为提升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Na_(4)Fe_(3)(PO_(4))_(2)P_(2)O_(7)/C(NFPP)的导电性及高倍率充放电性能,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了Mo-Mn双掺杂及复合碳纳米管(CNTs)改性的NFPP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 为提升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Na_(4)Fe_(3)(PO_(4))_(2)P_(2)O_(7)/C(NFPP)的导电性及高倍率充放电性能,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了Mo-Mn双掺杂及复合碳纳米管(CNTs)改性的NFPP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恒电流间歇滴定技术(GITT)及其他物理和电化学测试技术,系统分析了改性NFPP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研究结果表明,与单一Mo^(6+)掺杂样品相比,Mo^(6+)、Mn^(2+)协同双掺杂能够进一步降低电荷传递阻抗,提高钠离子扩散系数,从而显著提升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所制备的Na_(4)Fe_(2.87)Mo_(0.1)Mn_(0.03)(PO_(4))_(2)P_(2)O_(7)/C材料在0.1C、5.0C和10.0C倍率下的可逆容量分别达到122.6、100.3、95.6 mA·h/g。进一步复合质量分数为5%的碳纳米管后,材料的电荷传递阻抗降低至313Ω,钠离子扩散系数提高至4.23×10^(-10)cm^(2)/s,从而显著改善了材料的倍率性能和循环性能。改性后的材料在0.1C、5.0C和10.0C倍率下的可逆容量分别提升至123.0、109.5、104.4 mA·h/g,且在10.0C倍率下循环350次后容量保持率高达92.52%。该研究表明,Mo-Mn双掺杂结合碳纳米管复合改性是提升NFPP材料电化学性能的有效策略,为高性能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_(4)Fe_(3)(PO_(4))_(2)P_(2)O_(7)/C Mo-M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子精确的(AgPd)_(27)团簇用于硝酸盐电还原制氨:一种配体诱导策略来调控金属核
10
作者 秦露冰 孙芳 +5 位作者 李美银 范浩 王立开 唐青 王春栋 唐正华 《物理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7-110,共14页
电化学硝酸根还原反应(eNO_(3)^(–)RR)合成氨是一种可持续的将环境污染物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的方法。钯基双金属纳米催化剂作为高效催化剂已显示出巨大的前景,但调控其组成和构型以提高催化性能并实现深入的机理理解仍然很有挑战。通... 电化学硝酸根还原反应(eNO_(3)^(–)RR)合成氨是一种可持续的将环境污染物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的方法。钯基双金属纳米催化剂作为高效催化剂已显示出巨大的前景,但调控其组成和构型以提高催化性能并实现深入的机理理解仍然很有挑战。通过使用不同供/吸电子官能团的两个配体,我们成功地制备了两个原子精确的(AgPd)27双金属团簇,即Ag_(18)Pd_(9)(C_(8)H_(4)F)_(24)(简称Ag_(18)Pd_(9))和Ag_(22)Pd_(5)(C_(9)H_(10)O_(2))_(26)(简称Ag_(22)Pd_(5))。两个团簇的金属核具有明显不同组成和构型,其中Ag_(18)Pd_(9)为中间层是9个Pd原子的“三明治”型金属核结构,Ag_(22)Pd_(5)为M_(13)构型组成的棒状金属核结构,而5个钯原子位于M_(13)构型的顶点和中心位置。出乎意料的是,Ag_(22)Pd_(5)表现出明显优于Ag_(18)Pd_(9)的eNO_(3)^(−)RR性能。具体表现来说,Ag_(22)Pd_(5)在−0.6 V时NH_(3)的法拉第效率和产生速率达到最高,分别为94.42%和1.41 mmol·h^(−1)·mg^(−1),但Ag_(18)Pd_(9)的NH_(3)的最高法拉第效率和产生速率只有在−0.5 V时的43.86%和0.41 mmol·h^(−1)·mg^(−1)。原位衰减全反射表面增强红外光谱(ATR-SEIRAS)测试提供了反应中间体的实验证据,从而揭示了反应途径,也表明Ag_(22)Pd_(5)比Ag_(18)Pd_(9)具有更强的NO_(3)–吸附和NH_(3)脱附能力。理论计算表明,配体脱落的团簇可以暴露AgPd双金属位点,Ag-Pd位点为协同催化活性位点,不同构型的AgPd活性位点有显著差异,其中Ag_(22)Pd_(5)中的活性位点更有利于NO_(3)^(−)吸附和NH_(3)脱附,从而加速催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_(18)Pd_(9)(C_(8)H_(4)F)_(24) Ag_(22)Pd_(5)(C_(9)H_(10)O_(2))_(2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铈基金属有机骨架材料UiO-66-(COOH)_(2)构建的荧光法用于检测SO_(3)^(2-)
11
作者 龚文朋 周林楠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2-30,共9页
构建了一种基于金属有机骨架(MOF)材料Ce-UiO-66-(COOH)_(2)的荧光策略,用于检测SO_(3)^(2-).首先通过溶剂热法,以均苯四甲酸为有机配体、Ce^(4+)为中心离子合成了Ce-UiO-66-(COOH)_(2)材料,并采用X射线衍射(XRD)、红外光谱(IR)、X射线... 构建了一种基于金属有机骨架(MOF)材料Ce-UiO-66-(COOH)_(2)的荧光策略,用于检测SO_(3)^(2-).首先通过溶剂热法,以均苯四甲酸为有机配体、Ce^(4+)为中心离子合成了Ce-UiO-66-(COOH)_(2)材料,并采用X射线衍射(XRD)、红外光谱(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表征手段确认了其结构特征.在Ce-UiO-66-(COOH)_(2)的催化作用下,SO_(3)^(2-)与苯甲酸组成的反应体系中,SO_(3)^(2-)被催化转化为硫酸根自由基(SO_(4)^(·−)),进而诱导苯甲酸转化为具有荧光特性的2-羟基苯甲酸(水杨酸),从而实现对SO_(3)^(2-)的定量检测.通过荧光光谱和电子自旋共振谱(ESR)验证了该检测过程的机理.考察了反应时间、温度、MOF材料用量及苯甲酸浓度等因素对检测性能的影响,在优化的条件下获得40~120 mmol/L的线性检测范围,检出限达8.3μmol/L.该方法对常见无机阴离子表现出良好的抗干扰性能,可应用于雨水和自来水样品中SO_(3)^(2-)的定量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IO-66-(COOH)_(2) SO_(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鲁士蓝类似物衍生的Ni(OH)_(2)-NiOOH修饰电极对葡萄糖的电化学检测
12
作者 张荣琪 周婷 +7 位作者 吴欣 朱裁波 余奥 詹婷婷 陈文博 刘鹏 李曦 段俊新 《分析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48-254,共7页
以共沉淀法制备的普鲁士蓝类似物(PBA)为前驱体,采用循环伏安法(CV)在碳布(CC)上制备了具有立方框架结构的修饰电极Ni(OH)_(2)-NiOOH/CC,并用于葡萄糖的检测,探讨了柠檬酸钠对其检测性能的影响。在优化实验条件下,Ni(OH)_(2)-NiOOH/CC... 以共沉淀法制备的普鲁士蓝类似物(PBA)为前驱体,采用循环伏安法(CV)在碳布(CC)上制备了具有立方框架结构的修饰电极Ni(OH)_(2)-NiOOH/CC,并用于葡萄糖的检测,探讨了柠檬酸钠对其检测性能的影响。在优化实验条件下,Ni(OH)_(2)-NiOOH/CC的峰电流与葡萄糖的浓度在0.1~1665μmol·L^(-1)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灵敏度高达3045μA·mL·mol^(-1)·cm^(-2),检测限(S/N=3)低至0.02μmol·L^(-1)。同时,Ni(OH)_(2)-NiOOH/CC具有优异的重现性、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在人血清样品检测中,回收率在98.8%~103.7%之间,表明Ni(OH)_(2)-NiOOH/CC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OH)_(2) NIOO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_(0)-Dyck路与三元树之间的双射
13
作者 王佳合 窦裕杰 +1 位作者 庞兴梅 吕仑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1-166,共6页
为了拓展Dyck路和三元树的基本理论,研究了2_(0)-Dyck路和具有n个内点的三元树之间的双射与计数问题。首先,通过构造全新的组合结构L-R-T序列,建立了2_(0)-Dyck路与L-R-T序列之间的双射;其次,通过分析法、归纳法构建了L-R-T序列与n个内... 为了拓展Dyck路和三元树的基本理论,研究了2_(0)-Dyck路和具有n个内点的三元树之间的双射与计数问题。首先,通过构造全新的组合结构L-R-T序列,建立了2_(0)-Dyck路与L-R-T序列之间的双射;其次,通过分析法、归纳法构建了L-R-T序列与n个内点的三元树之间的转化关系,从而给出了其计数公式的一种组合证明;最后,研究了2_(0)-Dyck路的峰谷与L-R-T序列和三元树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在研究2个组合结构之间的双射问题时,可借助与其他结构的关系来完成证明。研究结果丰富了Dyck路和三元树的相关理论,为这2个结构在组合数学领域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_(0)-Dyck路 k_(t)-Dyck CATALAN L-R-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脒亚磺酸添加剂提升Sb_(2)(S,Se)_(3)薄膜质量及其光伏性能
14
作者 倪晓萌 许方贤 +3 位作者 刘静静 张帅 郭华飞 袁宁一 《无机材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72-378,I0005-I0007,共10页
硒硫化锑(Sb_(2)(S,Se)_(3))具有优异的光电特性,是一种很有前景的光伏材料。然而,目前Sb_(2)(S,Se)_(3)太阳能电池的最高光电转换效率(PCE)仍与理论极限有较大差距,这部分归因于Sb_(2)(S,Se)_(3)薄膜中存在严重的载流子复合。本研究采... 硒硫化锑(Sb_(2)(S,Se)_(3))具有优异的光电特性,是一种很有前景的光伏材料。然而,目前Sb_(2)(S,Se)_(3)太阳能电池的最高光电转换效率(PCE)仍与理论极限有较大差距,这部分归因于Sb_(2)(S,Se)_(3)薄膜中存在严重的载流子复合。本研究采用水热沉积法制备Sb_(2)(S,Se)_(3)薄膜,在前驱体溶液中引入过程性添加剂甲脒亚磺酸(FSA),不仅优化了Sb_(2)(S,Se)_(3)薄膜的(211)、(221)晶面取向和Se/S原子比例,还控制了薄膜中载流子复合中心Sb_(2)O3的含量。添加了FSA的太阳能电池的暗饱和电流密度(J0)和复合阻抗(Rrec)分别为1.10×10^(-5)mA·cm^(-2)和3147Ω·cm^(-2),明显优于参照器件(J0=5.17×10^(-5)mA·cm^(-2),Rrec=974.3Ω·cm^(-2)),表明FSA显著抑制了Sb_(2)(S,Se)_(3)太阳能电池的载流子复合。在AM1.5G太阳光模拟器照射下,添加了FSA的太阳能电池的开路电压(VOC)、短路电流密度(JSC)、填充因子(FF)和PCE的平均值分别为0.69 V、18.46 mA·cm^(-2)、63.60%和8.04%,较参照器件(0.67 V、17.82 mA·cm^(-2)、62.27%和7.70%)均明显提升,最优未封装器件PCE达8.21%,在空气中老化120 d仍保持初始PCE的8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b_(2)(S Se)_(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颗粒状NiCo_(2)O_(4)的制备及其在不同电解液中的电化学性能
15
作者 杨泛明 易志成 冯蓉 《环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43-352,共10页
本文以NiCl_(2)为镍源、CoCl_(2)为钴源,通过静态水热处理合成NiCo_(2)O_(4),并对其在6 mol·L^(−1)KOH、0.5 mol·L^(−1)K_(4)Fe(CN)_(6)溶液中的赝电容行为进行探究.采用X-射线衍射、X-射线光电子能谱、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 本文以NiCl_(2)为镍源、CoCl_(2)为钴源,通过静态水热处理合成NiCo_(2)O_(4),并对其在6 mol·L^(−1)KOH、0.5 mol·L^(−1)K_(4)Fe(CN)_(6)溶液中的赝电容行为进行探究.采用X-射线衍射、X-射线光电子能谱、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能量色散谱和N_(2)吸附-脱附技术对NiCo_(2)O_(4)的物相、组成、形貌和孔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NiCo_(2)O_(4)为立方相多晶材料,并且Ni^(2+)/Ni^(3+)、Co^(2+)/Co^(3+)同时存在于晶格之中.NiCo_(2)O_(4)为颗粒状多孔材料,平均孔径为4.3 nm,孔体积为0.137 cm^(3)·g^(−1).与K_(4)Fe(CN)_(6)相比较,NiCo_(2)O_(4)在KOH溶液中具有更好的倍率充放电性能.扫描速度由5 mV·s^(−1)增大至50 mV·s^(−1)时,NiCo_(2)O_(4)在KOH和K_(4)Fe(CN)_(6)溶液中的伏安放电比容量保持率分别为23.7%、17.0%.电流密度由0.5 A·g^(−1)增大至8 A·g^(−1)时,NiCo_(2)O_(4)在KOH的放电比容量保持率为31.9%,是其在K_(4)Fe(CN)_(6)溶液中的4.3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Co_(2)O_(4) KOH K_(4)Fe(CN)_(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e(SO_(4))_(2)改性对V-W/Ti催化剂抗碱土中毒性能提升的影响
16
作者 费亦凡 仲兆平 +1 位作者 周峻伍 陈宏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3-159,共7页
为提升钒钨钛(V_(2)O_(5)-WO_(3)-TiO_(2))催化剂抵御碱土金属中毒耐受性、拓宽反应温度窗口,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一系列Ce(SO_(4))_(2)-V_(2)O_(5)-WO_(3)-TiO_(2)(简称Ce-V-W-Ti)催化剂,考察了Ce(SO_(4))_(2)添加量对催化剂脱硝性... 为提升钒钨钛(V_(2)O_(5)-WO_(3)-TiO_(2))催化剂抵御碱土金属中毒耐受性、拓宽反应温度窗口,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一系列Ce(SO_(4))_(2)-V_(2)O_(5)-WO_(3)-TiO_(2)(简称Ce-V-W-Ti)催化剂,考察了Ce(SO_(4))_(2)添加量对催化剂脱硝性能的影响,并通过N_(2)(吸附-脱附、XRD、XPS、NH_(3)-TPD对催化剂进行表征分析,使用密度泛函理论计算进一步探究了催化剂抵御碱土金属中毒机理。结果表明,Ce(SO_(4))_(2)的掺杂提高了表面化学吸附氧的比例,促进了V^(4+)/V^(5+)、Ce^(3+)/Ce^(4+)间的氧化还原过程,增加了催化剂表面的弱酸位点和强酸位点。Ce_(1)V_(1)W_(8)/90Ti改性效果最佳,在200^400℃的脱硝性能均明显优于V_(1)W_(8)/91Ti,在300℃、n(CaO)/n(V_(2)O_(5))=3的反应条件下,NO_(x)脱除率由46.07%增至63.71%,在350℃、含有SO_(2)的气氛中,NO_(x)脱除率始终保持97%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SO_(4))_(2)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a_(4)Fe_(3)(PO_(4))_(2)P_(2)O_(7)@C的合成与储钠性能
17
作者 王洪波 豆子航 +2 位作者 武晗 楚庄 王艳 《电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08-512,共5页
钠离子电池是大型储能系统的理想电源,可通过纳米化和碳包覆提升铁基聚阴离子正极材料的性能。采用湿法球磨和喷雾干燥并结合高温烧结制备Na_(4)Fe_(3)(PO_(4))_(2)P_(2)O_(7)(NFPP)@C复合材料。通过XRD、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CV... 钠离子电池是大型储能系统的理想电源,可通过纳米化和碳包覆提升铁基聚阴离子正极材料的性能。采用湿法球磨和喷雾干燥并结合高温烧结制备Na_(4)Fe_(3)(PO_(4))_(2)P_(2)O_(7)(NFPP)@C复合材料。通过XRD、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CV及恒流充放电等测试,分析NFPP@C正极材料的结构、形貌和电化学性能。NFPP@C材料呈现球状颗粒且表现为微纳米结构特征,当电压为1.5~4.2 V时,材料具有较高的比容量、良好的倍率性和稳定的循环性。室温25℃下,材料在0.3 C时的首次充放电比容量分别为104.6 mAh/g和100.7 mAh/g,以5.0 C循环500次的容量保持率为95.2%;材料在-25℃和-35℃时,放电比容量分别为81.1 mAh/g和72.3 mAh/g,低温性能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_(4)Fe_(3)(PO_(4))_(2)P_(2)O_(7)(NFP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La_(2)(WO_(4))4:Eu^(3+),Sm^(3+)新型白光LED用红色荧光粉的发光性能研究
18
作者 黄渠 姜洪喜 周波 《人工晶体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9-76,共8页
本文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CaLa_(2)(WO_(4))_(4)∶Eu^(3+)和CaLa_(2)(WO_(4))_(4)∶Eu^(3+),Sm^(3+)系列红色荧光粉。通过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等对样品的晶体结构、光谱、热稳定性、荧光寿命及色度坐标进行表征与分析。结果表明... 本文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CaLa_(2)(WO_(4))_(4)∶Eu^(3+)和CaLa_(2)(WO_(4))_(4)∶Eu^(3+),Sm^(3+)系列红色荧光粉。通过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等对样品的晶体结构、光谱、热稳定性、荧光寿命及色度坐标进行表征与分析。结果表明,Eu^(3+)和Sm^(3+)的掺入没有改变CaLa_(2)(WO_(4))_(4)晶体结构,为单一纯相。在394 nm激发下,CaLa_(2)(WO_(4))_(4)∶Eu^(3+)荧光粉在615 nm处红光发射最强,源自Eu^(3+)的^(5)D0→7F_(2)电偶极跃迁,最佳掺杂量为0.09。Sm^(3+)掺入后,发射峰增强,荧光粉的寿命明显增加,Sm^(3+)对Eu^(3+)起到敏化作用,共掺杂体系中Sm^(3+)向Eu^(3+)进行能量传递。CaLa_(2)(WO_(4))_(4)∶Eu^(3+),Sm^(3+)随着温度的升高,Eu^(3+)的^(5)D0→^(7)F_(2)跃迁发射的积分面积逐渐减小,当温度升高到100℃时,发光强度变为初始温度的53%,出现温度猝灭。在共掺杂体系中,色度坐标随着Sm^(3+)掺杂量的增加,向红光区域移动,当Sm^(3+)的掺杂量为0.02时,对应的色度坐标为(0.6458,0.3538)。基于CaLa_(2)(WO_(4))_(4)∶Eu^(3+),Sm^(3+)荧光粉的特性,可以将其作为潜在的白光LED用红色荧光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La_(2)(WO_(4))_(4) 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时X射线诱导Ca_(3)(BO_(3))_(2):Pr^(3+)紫外到红光域长余辉
19
作者 刘润尧 石文丽 +6 位作者 廖晓彬 张家旭 付晓燕 林彤燕 刘泽文 陈乃辉 张洪武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578-1583,共6页
研发了一种短时间X射线诱导的长余辉荧光材料Ca_(3)(BO_(3))_(2):Pr^(3+)。实验表明,该材料在X射线的激发下表现出优异的多波段长余辉发光性能,余辉发射峰主要位于紫外(270,302 nm)、绿光(540 nm)、红光(610 nm)附近,分别对应于Pr^(3+)... 研发了一种短时间X射线诱导的长余辉荧光材料Ca_(3)(BO_(3))_(2):Pr^(3+)。实验表明,该材料在X射线的激发下表现出优异的多波段长余辉发光性能,余辉发射峰主要位于紫外(270,302 nm)、绿光(540 nm)、红光(610 nm)附近,分别对应于Pr^(3+)的4f5d→^(3)H_(4,5),^(3)P_(0)→^(3)H_(4),^(3)P_(0)→^(3)H_(6)能级跃迁。值得注意的是,若施与30 s的X射线辐照,衰减3 h后余辉的强度仍为背底强度的3.9倍。即使只有5 s的X射线辐照,也能产生持续3 h以上的长余辉。这一定程度上减少了X射线对人体的损伤。此外,Ca_(3)(BO_(3))_(2):Pr^(3+)还有优异的光激励性能,在980 nm激光的周期性照射下,可产生稳定的强光。热释光谱结果表明,该材料存在深度为0.8 eV的陷阱,这类陷阱的存在使得样品具有优异的长余辉性能和光激励特性。以上结果表明,Ca_(3)(BO_(3))_(2):Pr^(3+)是一种优异的X射线诱导长余辉荧光材料,有望作为人体光动力治疗的体内光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_(3)(BO_(3))_(2):Pr^(3+) X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寸级(C_(24)H_(20)P)_(2)MnBr_(4)单晶薄膜生长及高分辨率X射线成像
20
作者 杨帆 张思媛 +3 位作者 董武佩 王希正 周铭 居佃兴 《人工晶体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89-1296,共8页
有机金属卤化物在X射线成像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然而,多晶薄膜闪烁体屏幕的均匀性差、透射率低和光散射等问题严重降低了X射线成像分辨率。本文使用空间限域法生长制备了英寸级(C_(24)H_(20)P)_(2)MnBr_(4)单晶薄膜,并对其进行... 有机金属卤化物在X射线成像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然而,多晶薄膜闪烁体屏幕的均匀性差、透射率低和光散射等问题严重降低了X射线成像分辨率。本文使用空间限域法生长制备了英寸级(C_(24)H_(20)P)_(2)MnBr_(4)单晶薄膜,并对其进行了物相、光学和闪烁性能的研究。该晶体表现出90%的光致发光量子产率(PLQY)及优异的光稳定性,在365 nm紫外光下连续照射24 h,其光谱仍保持稳定。基于该晶体优异的光学性质,在X射线下产生83 000 photons/MeV(估算值)的高光产额,是商用LYSO闪烁体的2.5倍。此外,该晶体展现出优异的耐辐射稳定性,即使在504 mGy·s^(-1)的高剂量率下暴露60 min后仍保持其性能的稳定性。基于上述优势,将(C_(24)H_(20)P)_(2)MnBr_(4)单晶薄膜应用于X射线成像,实现了约23 lp/mm的空间分辨率,在该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_(24)H_(20)P)_(2)MnBr_(4) X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