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46篇文章
< 1 2 5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yramiding the disease resistant genes to southern rust and stalk rot in maize(Zea mays L.) with marker-assisted selection
1
作者 LI Wei-hua1,WU Suo-wei1,ZHAO Feng1,YE Chun-jiang1,ZHOU Chun-jiang1,YANG Dian-er1,JIN De-min1,CHEN Shao-jiang2,WANG Shou-cai2,WANG Bin1(1.Institute of Genetics and Developmental Biology,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101 2.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Beijing 100094)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S1期216-,共1页
Southern corn rust(SCR) caused by Puccinia polysora Underw and maize stalk rot caused by Pythium inflatum Matthews(MSR-2) are two destructive diseases of maize(Zea mays L.) in China.Our previous studies indicated that... Southern corn rust(SCR) caused by Puccinia polysora Underw and maize stalk rot caused by Pythium inflatum Matthews(MSR-2) are two destructive diseases of maize(Zea mays L.) in China.Our previous studies indicated that maize inbred line Qi319 is highly resistant to SCR but susceptible to MSR-2,while inbred line 1145 is highly resistant to MSR-2 but susceptible to SCR.The SCR resistant gene(RppQ) in Qi319 and MSR-2 resistant gene(Rpi1) in 1145 have been mapped on chromosome 10 and 4 respectively.In this research,through marker-assisted selection(MAS) with the molecular markers,bnlg1937 tightly linked to Rpi1 and phi041 tightly linked to RppQ,pyramid breeding of the two kinds of disease resistant genes were carried out from the year of 2003 to 2007.Two homozygotic inbred lines of F5 generation,DR94-1-1-1 and DR36-1-1-1 were identified.MAS result suggested DR94-1-1-1 and DR36-1-1-1 contained the two resistance genes RppQ and Rpi1.Field inoculation tests confirmed their high resistance to the two diseases.In addition,field investigation indicated that the two selected inbred lines,particularly DR94-1-1-1,had excellent agronomic traits such as plant height,ear height and yield-relating traits including ear length,ear diameter,ear weight,kernels per ear,kernels per row and kernel weight per ear.The two selected inbred lines DR94-1-1-1 and DR36-1-1-1 can either be directly developed into commercial variety or used as immediate donors of SCR and MSR resistance breeding programs in maiz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SR with marker-assisted selection SCR DR Zea mays L Pyramiding the disease resistant genes to southern rust and stalk rot in maiz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抗条锈基因Yr5、Yr9和Yr18分子标记的特异性评估 被引量:1
2
作者 孙振宇 黄亮 +1 位作者 黄苗苗 刘太国 《麦类作物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5-51,共7页
Yr5、Yr9(1B/1R)、Yr18基因的自身性状或连锁性状在中国小麦育种中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本研究运用以Avocet S为背景的单基因近等基因系及其对应基因的载体品种,对Yr5基因的连锁标记STS9/10,Yr9(1B/1R)基因的分子标记AF1/4、D15、20H,Y... Yr5、Yr9(1B/1R)、Yr18基因的自身性状或连锁性状在中国小麦育种中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本研究运用以Avocet S为背景的单基因近等基因系及其对应基因的载体品种,对Yr5基因的连锁标记STS9/10,Yr9(1B/1R)基因的分子标记AF1/4、D15、20H,Yr18基因的分子标记csLV34、cssfr1~cssfr5进行有效性验证。结果表明,Yr5基因的特异性分子标记STS9/10、Yr9(1B/1R)基因的特异性分子标记AF1/4、D15和20H均能够准确识别不同遗传背景材料中的相应抗性基因;Yr18基因分子标记cssfr2能够准确检测Yr18的非载体材料,并检测出Avocet S*6/Yr5、Avocet S*6/Yr24、Avocet S*6/Yr27三个材料具有Yr18的等位变异。这说明Yr5基因的连锁标记STS9/10,Yr9(1B/1R)基因的分子标记AF1/4、D15、20H能对目的基因进行有效检测,Yr18基因的几个分子标记结合使用不仅能够对目的基因进行有效检测,而且能够识别该位点的等位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条锈基因 分子标记 特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农家种笨蚰子麦成株期条锈病抗性基因分子鉴定及其潜在育种应用价值评价 被引量:1
3
作者 邓梅 管方念 +6 位作者 龙黎 张潇月 高梦茹 李豪 魏育明 蒋云峰 陈国跃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51-563,共13页
【目的】前期研究表明,中国小麦农家种笨蚰子麦具有早熟、有效多分蘖、成熟期落黄好和灌浆快等特性,且对当前我国流行的主要条锈菌生理小种及致病类群具有稳定的成株期抗性,是可供小麦产量及条锈病抗性育种利用的优异种质。因此,发掘其... 【目的】前期研究表明,中国小麦农家种笨蚰子麦具有早熟、有效多分蘖、成熟期落黄好和灌浆快等特性,且对当前我国流行的主要条锈菌生理小种及致病类群具有稳定的成株期抗性,是可供小麦产量及条锈病抗性育种利用的优异种质。因此,发掘其成株期条锈病抗性基因并解析抗性基因与产量改良协同效应,为有效利用来自笨蚰子麦成株期条锈病抗性基因提供技术方案。【方法】以成株期高抗小麦条锈病农家种笨蚰子麦为抗病亲本和感病亲本Avocet S杂交,构建F_(2)和F_(2∶3)群体,利用条锈菌混合生理小种对双亲及群体进行成株期条锈病抗性表型鉴定及遗传分析;采用分离群体分组分析法并结合外显子测序技术(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 with exome capture sequencing,BSE-seq)对来自笨蚰子麦成株期条锈病抗性基因进行分子鉴定,开发可用于辅助选择的分子跟踪标记;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西科麦5号×笨蚰子麦的BC_(1)F_(2)遗传改良群体,揭示来自笨蚰子麦成株期条锈病抗性基因在抗病与产量协同改良中的遗传效应。【结果】抗性表型遗传分析表明,笨蚰子麦成株期条锈病抗性由多基因控制。结合BSE-seq技术在5BS和7DS染色体上鉴定到2个控制小麦成株期条锈病抗性主效QTL,暂命名为QYr.BYZ-5BS和QYr.BYZ-7DS,分别可解释9.06%~11.07%和27.36%~29.90%的表型变异。进一步证实QYr.BYZ-7DS的条锈病抗性效应来源于已知成株期条锈病抗性基因Yr18,而QYr.BYZ-5BS可能是1个抗条锈病潜在新基因,并针对该基因开发了可用于辅助选择的竞争性等位基因特异性PCR(kompetitive allele-specific PCR,KASP)分子跟踪标记KP5B_83.68。基于西科麦5号×笨蚰子麦的BC_(1)F_(2)遗传改良群体发现,在西科麦5号遗传背景下成株期抗性基因QYr.BYZ-5BS和Yr18的单独存在或聚合在有效减少条锈菌侵染的同时可显著增加分蘖数和降低株高。【结论】从农家种笨蚰子麦中鉴定到1个控制小麦成株期条锈病抗性新QTL(QYr.BYZ-5BS)并开发了其可用于分子辅助选择的跟踪标记KP5B_83.68;遗传效应揭示了来自笨蚰子麦成株期条锈病抗性基因在产量协同改良中可能具有重要的潜在育种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农家品种 成株期条锈病抗性基因 回交改良 产量相关性状 遗传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锈冬小麦品种在甘肃陇南越夏区条锈病防控中的作用
4
作者 曹世勤 贾秋珍 +8 位作者 王万军 张文涛 白斌 李玲 张勃 孙振宇 黄瑾 张耀辉 骆惠生 《植物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6-232,246,共8页
条锈病是发生于甘肃陇南小麦生产上最主要的病害之一,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对40个甘肃陇南小麦生产品种进行成株期抗条锈病性评价,分析1974年-2020年以‘兰天’冬小麦为主的抗条锈病品种在陇南条锈菌越夏区种植后... 条锈病是发生于甘肃陇南小麦生产上最主要的病害之一,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对40个甘肃陇南小麦生产品种进行成株期抗条锈病性评价,分析1974年-2020年以‘兰天’冬小麦为主的抗条锈病品种在陇南条锈菌越夏区种植后主要流行小种变化情况,发现自1993年以来随着抗病品种(基因)布局的实施,主要流行小种出现间隔时间由不足2年延长到4.8年,最高出现频率由1980年的87.3%(CYR19)下降到2018年的38.5%(CYR34),抗锈冬小麦品种在陇南越夏区推广应用后对条锈菌主要流行小种控制效果明显。持续开展抗病品种合理布局应用,将会为持久控制小麦条锈病发生流行、保障甘肃省及中国小麦安全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锈病 陇南越夏区 抗病品种 防控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小麦条锈病生态调控技术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2
5
作者 陈万权 《植物医学》 2025年第2期1-11,共11页
小麦条锈病是中国小麦生产中的一种重要病害。经过40多年的全国协作研究,已揭示了小麦条锈病在中国的大区流行规律,并制定了菌源基地的综合治理策略。成功研发出抗病基因合理布局、作物多样性利用、退麦改种、适期晚播以及自生麦苗清除... 小麦条锈病是中国小麦生产中的一种重要病害。经过40多年的全国协作研究,已揭示了小麦条锈病在中国的大区流行规律,并制定了菌源基地的综合治理策略。成功研发出抗病基因合理布局、作物多样性利用、退麦改种、适期晚播以及自生麦苗清除等一系列生态调控关键技术,构建了小麦条锈病菌源基地的生态治理技术体系,并在实际生产中推广应用,防病增产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条锈病 菌源基地 生态调控 抗病基因布局 适期晚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6份河南省小麦品种(系)抗秆锈病评价及Sr31的分子检测
6
作者 孙振宇 魏艺凡 +3 位作者 孙会言 邹龙梅 张功俊 李天亚 《植物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60-365,404,共7页
小麦秆锈病是最主要的小麦病害之一,含有抗病基因Sr31品种的推广利用可使该病害得到有效控制。为了明确河南省小麦品种抗秆锈性及抗病基因Sr31在品种中的分布,本研究用我国小麦秆锈菌优势小种21C3CTHQM和34MKGQM,在2023年和2024年对收... 小麦秆锈病是最主要的小麦病害之一,含有抗病基因Sr31品种的推广利用可使该病害得到有效控制。为了明确河南省小麦品种抗秆锈性及抗病基因Sr31在品种中的分布,本研究用我国小麦秆锈菌优势小种21C3CTHQM和34MKGQM,在2023年和2024年对收集的河南省36份小麦品种进行了成株期抗秆锈性评价,并用全球广泛利用的抗秆锈病基因Sr31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Iag 95和SCSS 30.2_(576)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在2年的抗性评价中没有同时对21C3CTHQM和34MKGQM表现免疫的品种,对21C3CTHQM表现为免疫仅有‘郑麦916’,对34MKGQM表现为免疫有‘百农成竹21’‘新麦78’‘郑麦28’‘平安20’等4份材料。在供试品种(系)中有14份材料(38.9%)在2年间至少对供试的1个小种表现为中感或感病,其余材料表现为中抗-抗病。分子检测结果表明,17份材料携带抗病基因Sr31。供试河南省小麦材料中约25%的品种对当前中国的2个优势小种表现感病,如菌源充足,小麦秆锈病可能会再次暴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秆锈病 抗性评价 抗病基因Sr31 分子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德热6号’咖啡的选育与优质抗锈稳定性研究
7
作者 赵明珠 赵萍香 +5 位作者 马关润 刘成 郭铁英 白学慧 李锦红 周华 《中国热带农业》 2025年第3期13-21,37,共10页
为培育出拥有优良植株形态、优异品质、高产量潜力以及强抗锈病性的咖啡新品种,科研团队自葡萄牙热带研究所(IICT)咖啡锈病研究中心(CIFC)引入高世代育种材料‘SL11-Sarchimor’,并按照系统选育流程,成功培育出咖啡品种‘德热6号’。在... 为培育出拥有优良植株形态、优异品质、高产量潜力以及强抗锈病性的咖啡新品种,科研团队自葡萄牙热带研究所(IICT)咖啡锈病研究中心(CIFC)引入高世代育种材料‘SL11-Sarchimor’,并按照系统选育流程,成功培育出咖啡品种‘德热6号’。在区域性试验中,‘德热6号’平均鲜果产量为970.70~1174.66kg/666.7m^(2),较对照品种‘卡蒂姆7963’,增产幅度达-0.25%~15.09%;生产性试验中,平均鲜果产量达667.67~964.04kg/666.7m^(2),较对照实现-6.83%~18.29%的增产,产量优势明显。品质方面,区域性试验测定该品种平均杯品质量分数为80.76~82.51分,比对照增长0.64%~1.88%;生产性试验中,平均杯品质量分数为81.33~82.66分,较对照提升1.55%~2.17%。经过田间抗锈病鉴定,‘德热6号’展现高抗锈病特质,契合普洱、德宏、保山、临沧等咖啡产区推广需求。该研究成果可助力推动咖农增产、产业升级,为我国咖啡良种体系注入新活力,提升我国咖啡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热6号’ 咖啡 选育 高产 优质 抗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全波段SIF光谱形状特征的小麦条锈病遥感监测
8
作者 竞霞 叶启星 +2 位作者 李冰玉 张震华 赵天昊 《农业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68-476,共9页
小麦条锈病是影响小麦产量的主要病害之一,提高小麦条锈病的遥感监测精度对病害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利用F-SFM算法反演全波段SIF光谱的基础上提取了形状特征,分析了条锈病胁迫下全波段SIF光谱及其形状特征的响应特性。基于随机... 小麦条锈病是影响小麦产量的主要病害之一,提高小麦条锈病的遥感监测精度对病害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利用F-SFM算法反演全波段SIF光谱的基础上提取了形状特征,分析了条锈病胁迫下全波段SIF光谱及其形状特征的响应特性。基于随机森林算法构建了小麦条锈病的遥感监测模型,并将其与单波段SIF模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条锈病胁迫下,小麦叶片和冠层尺度SIF光谱曲线及其形状特征均有不同的响应特性。叶片尺度下,随着小麦条锈病严重度的增加,远红光波段SIF峰值(C_(FR))、偏度(SFR)以及发射峰面积(AFR)减小,红光和远红光波段SIF峰值波长(λ_(R)、λ_(FR))以及远红光波段峰度(K_(FR))增大。冠层尺度下,C_(FR)、λ_(R)、λ_(FR)、AFR随小麦条锈病严重度的增加而减小。此外,以AFR、λ_(FR)、全波段SIF峰度(K)、红光波段SIF偏度(S_(R))、λ_(R)形状特征为自变量的小麦条锈病遥感监测模型精度较以红光波段SIF峰值(CR)和C_(FR)为自变量的模型在训练集中精度(R^(2))提高27.59%,RMSE降低19.83%,测试集中R^(2)提高96.43%,RMSE降低17.01%。利用全波段SIF提取的形状特征能够更全面、更精准地反映病害胁迫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条锈病 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SIF) 全波段SIF 形状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咖啡新品种‘德热5号’的选育与抗锈性研究
9
作者 赵明珠 赵萍香 +5 位作者 马关润 萧自位 郭铁英 白学慧 李锦红 周华 《中国热带农业》 2025年第1期10-20,26,共12页
为选育具有株型好、优质、高产和抗锈病性等优良性状的咖啡新品种,从葡萄牙热带研究所(IICT)咖啡锈病研究中心(CIFC)引进育种材料‘SL16-Cavimor20’,通过系统选育程序,育成优良咖啡新品种‘德热5号’。该品种区域性试验的平均鲜果产量... 为选育具有株型好、优质、高产和抗锈病性等优良性状的咖啡新品种,从葡萄牙热带研究所(IICT)咖啡锈病研究中心(CIFC)引进育种材料‘SL16-Cavimor20’,通过系统选育程序,育成优良咖啡新品种‘德热5号’。该品种区域性试验的平均鲜果产量为969.03~1172.16kg/666.7m^(2),比对照‘卡蒂姆7963’增产2.56%~19.09%;生产性试验的平均鲜果产量为958.21~1240.43kg/666.7m^(2),比对照增产9.74%~21.41%,产量表现突出。区域性试验的平均杯品质量分数为81.17~84.76,比对照增加0.42%~3.68%;生产性试验的平均杯品质量分数为81.25~82.42,比对照增加0.42%~2.91%。该品种抗锈性田间鉴定结果为高抗,适宜在普洱、德宏、保山、临沧等咖啡种植区推广。研究结果可为我国实现咖啡良种化生产提供新的品种选择,对促进咖农增产增收、咖啡产业提质增效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热5号’ 咖啡 选育 高产 优质 抗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稞条纹病原菌的接种方法优化和利用
10
作者 侯璐 方世玉 +1 位作者 康胜华 龙有 《植物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76-281,共6页
条纹病是青藏高原青稞生产上的重要种传病害之一,带菌种子是青稞条纹病的唯一初侵染菌源,常采用三明治法幼芽接种病原菌,但其试验周期长和对青稞种子的侵染效率较低。为提高人工接种条纹病病原菌的侵染效率,本研究建立了液体培养条纹病... 条纹病是青藏高原青稞生产上的重要种传病害之一,带菌种子是青稞条纹病的唯一初侵染菌源,常采用三明治法幼芽接种病原菌,但其试验周期长和对青稞种子的侵染效率较低。为提高人工接种条纹病病原菌的侵染效率,本研究建立了液体培养条纹病病原菌菌丝体接种青稞种子的液体侵染接种方法,确定液体侵染法的最适接种条件。研究发现,从整个试验周期看,液体侵染法耗时为三明治法的42.9%~57.9%,从青稞种子与病原菌的共培养时间来看,液体侵染法耗时为三明治法的7.9%。缩短人工接种处理时间18.42 d,说明液体侵染法可作为室内接种鉴定青稞品种对条纹病抗性的有效方法。本研究采用液体侵染法对30份青稞种质资源进行抗病性鉴定,获得免疫性遗传资源材料3份、高抗类型材料5份、中抗类型材料8份、中度感病类型材料3份、高度感病类型材料11份。本研究采用液体侵染接种方法提高病原菌侵染率,缩短侵染处理时间,对改进青稞条纹病菌接种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稞 条纹病 液体培养基 抗病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S-ResNet34模型的小麦条锈病等级识别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尉国帅 贺佳 +3 位作者 常宝方 袁培燕 赵肖媛 王来刚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0-239,共10页
[目的]快速准确识别小麦条锈病病害等级,对其精准防控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利用数码相机获取小麦叶片条锈病RGB图像,构建小麦叶片条锈病不同病害等级数据集,通过对ResNet34模型添加通道注意力模块(SE)和Inception模块加以改进,增强模型... [目的]快速准确识别小麦条锈病病害等级,对其精准防控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利用数码相机获取小麦叶片条锈病RGB图像,构建小麦叶片条锈病不同病害等级数据集,通过对ResNet34模型添加通道注意力模块(SE)和Inception模块加以改进,增强模型对小麦条锈病特征的关注程度和提取能力,并采用精准率、召回率、平衡F分数和准确率等评价指标,对比分析S-ResNet34与VGG16、MobileNetV2、Swin-Transformer、ResNet34等多种主流模型的识别精度。[结果]S-ResNet34模型的训练准确率为93.85%,相比于VGG16(84.53%)、MobileNetV2(79.35%)、Swin-Transformer(85.67%)和ResNet34(87.50%)等深度网络模型,准确率分别提高了9.32%、14.50%、8.18%和6.35%。模型损失值更小,改进的ResNet34模型识别小麦条锈病特征能力更强,训练收敛更快。[结论]采用深度学习模型能够准确识别小麦条锈病发病程度,通过对ResNet34模型添加注意力模块能有效提高小麦条锈病病害识别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条锈病 深度学习 病害等级 图像识别 改进S-ResNet34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90份小麦品种(系)抗条锈病鉴定及抗病基因分子检测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学慧 来汉林 +5 位作者 杨红 杨蕙 沈煜洋 登斯拉木·吐尔逊拜 孙娜 高海峰 《麦类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81-890,共10页
为明确90份小麦品种(系)在伊犁地区对条锈病的抗性水平及抗性基因的利用情况,利用条锈菌生理小种CYR23、CYR29、CYR31、CYR32、CYR33和CYR34对这些小麦材料进行苗期抗条锈病鉴定,结合7个已报道条锈病抗性基因Yr5、Yr9、Yr10、Yr15、Yr18... 为明确90份小麦品种(系)在伊犁地区对条锈病的抗性水平及抗性基因的利用情况,利用条锈菌生理小种CYR23、CYR29、CYR31、CYR32、CYR33和CYR34对这些小麦材料进行苗期抗条锈病鉴定,结合7个已报道条锈病抗性基因Yr5、Yr9、Yr10、Yr15、Yr18、Yr26和Yr80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对供试材料进行基因型检测。结果表明,27份材料对条锈病在苗期表现抗病,其中19份材料表现免疫或近免疫。携带抗性基因Yr9、Yr10、Yr15、Yr18、Yr26和Yr80的材料分别有11、7、8、8、1和34份;携带2和3个抗性基因的材料各有11和1份;所有供试材料均未检测到Yr5;有21份材料未检测到以上所有抗性基因,其中5份材料苗期高抗条锈病。筛选出的新冬21号、宁春26、奎冬4号、奎花1号、2016-138-2和2016-119-12等品种(系)聚合了多个抗性基因,且苗期表型高抗,在小麦抗锈育种和安全生产方面具有重大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条锈病 抗性鉴定 抗病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航天诱变选育优质抗病春小麦新品种兰航选L623
13
作者 马瑞 何瑞 +5 位作者 郭莹 展宗冰 杜久元 柳娜 柳利龙 白斌 《核农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2073-2082,共10页
为探究航天诱变对小麦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对加拿大优质春小麦品种Bluesky进行航天诱变,从诱变系群中成功选育出优质、高产、抗条锈病春小麦新品种兰航选L623。与亲本Bluesky相比,兰航选L623株高降低、抗倒性增强,小穗数、千... 为探究航天诱变对小麦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对加拿大优质春小麦品种Bluesky进行航天诱变,从诱变系群中成功选育出优质、高产、抗条锈病春小麦新品种兰航选L623。与亲本Bluesky相比,兰航选L623株高降低、抗倒性增强,小穗数、千粒重和产量均显著提高;成株期对条锈混合菌表现慢病性;优质中强筋、面包烘烤品质好。利用已知抗条锈病基因和麦谷蛋白亚基基因的分子标记进行检测分析发现,兰航选L623稳定遗传了亲本携带的抗条锈病基因组合(Yr18+Yr28+Yr29+YrZH22+YrZH84)和优质麦谷蛋白亚基基因。利用小麦品种真实性简单重复序列(SSR)分子标记对二者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兰航选L623在2B、2D、4D、7A和7B染色体与亲本Bluesky存在差异位点(遗传相似系数0.86)。兰航选L623的育成证实了航天诱变育种技术在促进小麦产量、抗病性和品质等性状的协同改良中具有良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航天诱变 中强筋 抗条锈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地方品种蚕老麦成株抗条锈病QTL定位
14
作者 徐晓伟 冯晶 +4 位作者 王凤涛 童朝阳 张建周 李春盈 蔺瑞明 《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2933-2943,共11页
小麦条锈病是由小麦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 sp. tritici, Pst)引起的一种全球性小麦病害,对小麦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影响。陕西小麦地方品种蚕老麦多年来在不同环境中对条锈菌表现出稳定的成株抗性。为挖掘蚕老麦中的抗性位点,... 小麦条锈病是由小麦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 sp. tritici, Pst)引起的一种全球性小麦病害,对小麦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影响。陕西小麦地方品种蚕老麦多年来在不同环境中对条锈菌表现出稳定的成株抗性。为挖掘蚕老麦中的抗性位点,本研究利用蚕老麦与Taichung 29杂交构建的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 RIL),在河北廊坊和四川成都试验地中接种条锈菌,评估了亲本和RIL群体的最大病情严重度,其频率分布呈现出连续变化,符合数量性状抗性特点。利用分离群体分组分析法(bulked segregation analysis, BSA)结合小麦55K SNP芯片及分子标记开发技术,在蚕老麦中鉴定到1个条锈病成株抗性位点QYr.CLM-2DS,该位点位于染色体2DS标记32SSR2D-498和32SSR2D-523之间的7.23 cM遗传区间内,可解释表型变异11.41%~13.08%。通过标记连锁分析、遗传图谱和物理图谱综合分析发现, QYr.CLM-2DS不同于目前染色体2DS上已发表的抗性基因/QTL,是一个小麦成株期条锈病抗性的新位点,可用于未来小麦成株期条锈病抗性遗传改良和抗病育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地方品种 条锈病 成株抗性 分子标记 QTL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新品种云麦112抗病基因检测及分子细胞学鉴定
15
作者 唐雄 尹健 +7 位作者 杨忠慧 唐耀 李绍祥 刘琨 丁明亮 杨木军 沈锡琼 李宏生 《南方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663-1671,共9页
【目的】对小麦新品种云麦112进行抗病基因检测及分子细胞学鉴定,明确其抗条锈病和白粉病的基因组成,为该品种的推广应用及抗病基因的发掘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小麦新品种云麦112为研究对象,采用苗期条锈病或白粉病单小种(CYR23... 【目的】对小麦新品种云麦112进行抗病基因检测及分子细胞学鉴定,明确其抗条锈病和白粉病的基因组成,为该品种的推广应用及抗病基因的发掘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小麦新品种云麦112为研究对象,采用苗期条锈病或白粉病单小种(CYR23、CYR29、CYR31、CYR32、CYR33、CYR34和E26)接种及成株期混合小种接种的方法,分别以南农0686和铭贤169小麦品种为感病对照,对云麦112进行白粉病和条锈病的抗性鉴定,分0~9级记载反应型;利用分子标记技术,选取与抗条锈病基因和白粉病基因紧密连锁或基因特异的分子标记,检测云麦112中的抗白粉病和条锈病基因;通过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解析染色体组成,结合荧光原位杂交(FISH)精确定位外源染色体片段,明确其遗传物质来源。【结果】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云麦112苗期对CYR23、CYR31、CYR32、CYR33、CYR34等5个条锈菌生理小种表现为免疫,对CYR29条锈菌生理小种表现为高抗。云麦112在苗期对白粉菌生理小种E26表现为高抗,成株期对大田混合菌同样表现为高抗。分子标记检测结果显示,云麦112聚合了4个抗病基因:白粉病抗性基因Pm2和Pm8与条锈病抗性基因Yr9和YrSP,均能够扩增出特异性条带。分子细胞学鉴定结果显示,云麦112含有外源染色体片段,GISH信号显示该片段来源于黑麦染色体组,FISH核型分析进一步确认该易位片段为1R短臂顶端,替换了1B染色体短臂顶端,属于1RS-1BS/1BL的小麦—黑麦小片段易位系。【结论】云麦112小麦新品种高抗白粉病和条锈病,该小麦品种属于1RS-1BS/1BL的小麦—黑麦小片段易位系,聚合了Pm2和Pm82个抗白粉病基因以及Yr9和YrSP 2个抗条锈病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麦112 白粉病 条锈病 分子标记检测 细胞学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95份国内外小麦种质资源条锈病抗性评价及抗病基因分子检测
16
作者 焦文娟 白斌 +4 位作者 谢克莱·依拉木 张飞飞 贾秋珍 耿洪伟 程宇坤 《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2886-2898,共13页
条锈菌强毒性小种对小麦生产造成巨大威胁,本研究通过评价295份国内外小麦品种(系)对中国当前条锈菌流行小种与致病类群在苗期和成株期的抗性水平,分析其可能含有的已知抗条锈基因,为选育持久抗条锈病新品种及抗病资源的有效利用提供参... 条锈菌强毒性小种对小麦生产造成巨大威胁,本研究通过评价295份国内外小麦品种(系)对中国当前条锈菌流行小种与致病类群在苗期和成株期的抗性水平,分析其可能含有的已知抗条锈基因,为选育持久抗条锈病新品种及抗病资源的有效利用提供参考。利用条锈菌流行小种CYR32和CYR34对品种(系)进行温室苗期抗性鉴定,并于2023—2024年在新疆陆港和甘肃清水2个田间环境下,利用由条锈菌流行小种(CYR32、CYR33、CYR34)、水源致病类群(Su11-4、Su11-5)、贵农22致病类群(G22-14)组成的混合菌进行成株期抗性鉴定。同时利用Yr9、Yr15、Yr17、Yr18、Yr28、Yr29、Yr30、Yr80、Yr81、Yr82、Yr86、YrZH22和YrZH84共13个已知抗条锈病基因紧密连锁的侧翼分子标记或功能标记进行检测。抗性鉴定结果表明, 70份品种(系)苗期对CYR32和CYR34均表现抗病性, Fr03733、矮抗58、济麦22和秦农151四个品种(系)对CYR32和CYR34均表现免疫;154份品种(系)在2个田间环境中均表现成株期抗性, 43份品种(系)具有环境稳定高抗性;13份品种(系)苗期对CYR32和CYR34表现抗病,且成株期高抗CYR32、CYR33、CYR34、Su11-4、Su11-5、G22-14混合菌种。分子检测结果表明, 11份品种(系)聚合4个抗病基因,39份品种(系)聚合3个抗病基因, 82份品种(系)聚合2个抗病基因, 115份品种(系)含有1个抗病基因, 48份品种(系)未检测到抗性基因,推测可能携带其他已知或未知条锈病抗性基因。聚合不同Yr基因、抗性稳定的良好抗病性品种(系)可应用到抗病育种研究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内外小麦品种(系) 小麦条锈病 抗病评价 Yr基因 分子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SE-seq测序的小麦条锈病高温成株期抗性基因Yr52连锁标记的开发
17
作者 陈玉玉 张平平 +1 位作者 张保龙 任润生 《植物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4-152,181,共10页
小麦条锈病是影响我国小麦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为开发与高温成株抗条锈病基因Yr52连锁的分子标记。本研究以‘晋麦47’为感病亲本,‘PI 660057’(含有Yr52的单基因系)为抗病亲本构建遗传分离群体。结合F_(2)代单株及其对应的F_(2∶3)... 小麦条锈病是影响我国小麦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为开发与高温成株抗条锈病基因Yr52连锁的分子标记。本研究以‘晋麦47’为感病亲本,‘PI 660057’(含有Yr52的单基因系)为抗病亲本构建遗传分离群体。结合F_(2)代单株及其对应的F_(2∶3)群体的抗、感病表型,选取F_(2∶3)群体内所有单株反应型均为2~3和8~9的F_(2)代单株各30株构建抗病池和感病池,并结合抗、感病亲本进行外显子捕获测序分析。在外显子捕获测序分析获得的目标区间内开发了9个KASP标记,对构建的另一个F′_(2)群体进行重组单株筛选和基因定位,在定位基础上又开发了3个KASP标记对F_(2∶4)群体进行重组单株筛选和基因定位。结果显示,高温成株期抗性基因Yr52定位于KASP-2123与KASP-2700两个标记之间,区间遗传距离为0.83 cM,对应于‘中国春’参考基因组(v 2.1)序列约570 kb的物理区间。本研究开发的Yr52基因两侧的连锁分子标记可用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也可用于Yr 52的精细定位与图位克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条锈病 高温成株抗性 Yr52 抗病基因 KASP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后向轨迹分析的辽东半岛南端冬小麦条锈病菌源初探
18
作者 王奥霖 刘岩 +7 位作者 李晓文 李佩玲 葛宏蔓 韩方强 范洁茹 刘伟 胡小平 周益林 《植物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9-130,共12页
由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Pst)引起的小麦条锈病是我国小麦生产上重要的病害之一,严重威胁我国小麦的安全生产。2024年6月4日在对辽宁省大连市旅顺口区冬小麦开展田间病害调查时发现,所有调查田块均有不同程度的小麦条锈病... 由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Pst)引起的小麦条锈病是我国小麦生产上重要的病害之一,严重威胁我国小麦的安全生产。2024年6月4日在对辽宁省大连市旅顺口区冬小麦开展田间病害调查时发现,所有调查田块均有不同程度的小麦条锈病发生。本研究利用HYSPLIT模型,结合田间病害调查数据,在病菌孢子最可能到达的时间窗内模拟后向气流轨迹,结果显示,2024年西泥河村是入侵旅顺口区首波锈菌孢子最可能的菌源接收地,河北和山东两省的环渤海湾地区冬小麦上的条锈菌是该村最有可能的菌源来源;推测其他点位的条锈菌可能来自本地或本地菌源和外来菌源兼而有之。此外,本研究也是我国小麦条锈菌跨海传播并造成病害异地发生和流行的首次报道,为进一步明确旅顺口区上游菌源地和当地小麦条锈病的发生流行规律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条锈病 东北冬小麦 病害流行调查 后向轨迹模拟 菌源来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DeblurGANv2模型的小麦条锈菌夏孢子离焦模糊显微图像复原方法
19
作者 雷雨 陈旭 +4 位作者 阮超 钱海明 李劲松 黄林生 赵晋陵 《农业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66-376,共11页
针对复杂工况下孢子捕捉设备显微成像易出现离焦模糊导致高频信息缺失和夏孢子边缘模糊等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DeblurGANv2模型的小麦条锈菌夏孢子离焦模糊显微图像复原方法。首先,在DeblurGANv2模型特征融合模块后设计引入一个自底向上... 针对复杂工况下孢子捕捉设备显微成像易出现离焦模糊导致高频信息缺失和夏孢子边缘模糊等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DeblurGANv2模型的小麦条锈菌夏孢子离焦模糊显微图像复原方法。首先,在DeblurGANv2模型特征融合模块后设计引入一个自底向上的5层特征增强模块,缩短浅层特征向深层特征的传播路径,增强不同尺度特征信息的相互融合,提升模型对高频和孢子边缘等信息的复原效果;同时,在特征提取主干网络部分引入卷积注意力机制(Convolutional block attention module,CBAM),在空间和通道2个维度增加夏孢子特征信息权重,提升模型对夏孢子的特征表达能力,丰富复原图像中夏孢子细节信息;最后,选取4种主流目标检测模型YOLO v5、Faster-R CNN、CenterNet和YOLO v8对复原前后的图像进行夏孢子检测,对比改进DeblurGANv2复原模型对检测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改进后DeblurGANv2复原模型均方误差、峰值信噪比和结构相似性指标分别为0.0014、28.88 dB、0.966,相较于原始DeblurGANv2模型性能分别提升17.65%、3.29%、0.35%;4种目标检测模型在结合改进DeblurGANv2复原模型去模糊后,检测性能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提升,其中结合改进DeblurGANv2复原的YOLO v8模型性能表现最优,精确率、召回率、平均精度均值分别为96.1%、95.1%、97.7%,与直接使用YOLO v8检测模型相比,分别提升3.0、5.0、23.6个百分点,验证了本文提出的改进DeblurGANv2复原模型可复原出显微图像中离焦模糊夏孢子信息,显著提升了夏孢子目标检测模型检测性能,为气传小麦条锈菌夏孢子检测提供了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条锈菌 显微图像 离焦模糊 孢子检测 图像复原 特征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3泛素连接酶TaRING2基因在小麦抗条锈菌过程中的功能分析
20
作者 高婷婷 姜丽华 +1 位作者 康振生 刘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66-72,共7页
【目的】研究E3泛素连接酶TaRING2基因在小麦抗条锈病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为小麦条锈病的精准防控提供分子理论依据。【方法】以小麦品种水源11和条锈菌生理小种CYR23、CYR31为试验材料,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烟草亚细胞定位、病毒介导的... 【目的】研究E3泛素连接酶TaRING2基因在小麦抗条锈病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为小麦条锈病的精准防控提供分子理论依据。【方法】以小麦品种水源11和条锈菌生理小种CYR23、CYR31为试验材料,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烟草亚细胞定位、病毒介导的基因沉默技术(BSMV-VIGS)等研究TaRING2基因在小麦与条锈菌互作中的作用。【结果】TaRING2基因全长1 473 bp,编码490个氨基酸。TaRING2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51.8 ku,等电点为9.15。亚细胞定位分析结果表明,TaRING2定位于烟草细胞膜和细胞核中。qRT-PCR分析结果显示,在接种后12和24 h,与小麦和条锈菌亲和体系相比,TaRING2在小麦和条锈菌互作的非亲和体系中极显著上调表达,相对表达量约为小麦与条锈菌亲和体系的10倍。利用病毒介导的基因沉默技术(BSMV-VIGS)瞬时沉默TaRING2基因,结果显示沉默了Ta-RING2基因的小麦植株对条锈菌的抗病性减弱,条锈菌的产孢量明显增加。组织学观察发现,在沉默了TaRING2基因的小麦植株中,条锈菌菌丝发育速度加快。【结论】E3泛素连接酶TaRING2基因正调控小麦抗条锈菌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条锈菌 基因沉默 TaRING2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