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1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nantioselective extraction of mandelic acid enantiomers based on chiral ligand exchange 被引量:1
1
作者 唐课文 黄可龙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5年第2期123-128,共6页
Based on the chiral ligand exchange, the distribution behavior of mandelic acid enantiomers, and the partition of Cu2+ at different pH values were studied in a water/alcohol two-phase system containing Cu2+ and N-n-(... Based on the chiral ligand exchange, the distribution behavior of mandelic acid enantiomers, and the partition of Cu2+ at different pH values were studied in a water/alcohol two-phase system containing Cu2+ and N-n-(dodecyl-L-proline(A).) The influences of the solvent sort, the pH value, the concentrations of Cu2+ and chiral ligand on the partition coefficient(K) and separation factor(α) were discusse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A formed has more stable ternary complex with D-mandelic acid enantiomer than with L-mandelic acid enantiomer. There i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f the pH value on K and α. When the pH values are less than 3.5, the formation of binary complexes is thermodynamically unfavourable. K and α become maximum when pH values are above 3.5 and the molar ratio of the chiral ligand to Cu2+ is 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gand exchange EXTRACTION chiral separation mandelic acid enantiomer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脒亚磺酸添加剂提升Sb_(2)(S,Se)_(3)薄膜质量及其光伏性能
2
作者 倪晓萌 许方贤 +3 位作者 刘静静 张帅 郭华飞 袁宁一 《无机材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72-378,I0005-I0007,共10页
硒硫化锑(Sb_(2)(S,Se)_(3))具有优异的光电特性,是一种很有前景的光伏材料。然而,目前Sb_(2)(S,Se)_(3)太阳能电池的最高光电转换效率(PCE)仍与理论极限有较大差距,这部分归因于Sb_(2)(S,Se)_(3)薄膜中存在严重的载流子复合。本研究采... 硒硫化锑(Sb_(2)(S,Se)_(3))具有优异的光电特性,是一种很有前景的光伏材料。然而,目前Sb_(2)(S,Se)_(3)太阳能电池的最高光电转换效率(PCE)仍与理论极限有较大差距,这部分归因于Sb_(2)(S,Se)_(3)薄膜中存在严重的载流子复合。本研究采用水热沉积法制备Sb_(2)(S,Se)_(3)薄膜,在前驱体溶液中引入过程性添加剂甲脒亚磺酸(FSA),不仅优化了Sb_(2)(S,Se)_(3)薄膜的(211)、(221)晶面取向和Se/S原子比例,还控制了薄膜中载流子复合中心Sb_(2)O3的含量。添加了FSA的太阳能电池的暗饱和电流密度(J0)和复合阻抗(Rrec)分别为1.10×10^(-5)mA·cm^(-2)和3147Ω·cm^(-2),明显优于参照器件(J0=5.17×10^(-5)mA·cm^(-2),Rrec=974.3Ω·cm^(-2)),表明FSA显著抑制了Sb_(2)(S,Se)_(3)太阳能电池的载流子复合。在AM1.5G太阳光模拟器照射下,添加了FSA的太阳能电池的开路电压(VOC)、短路电流密度(JSC)、填充因子(FF)和PCE的平均值分别为0.69 V、18.46 mA·cm^(-2)、63.60%和8.04%,较参照器件(0.67 V、17.82 mA·cm^(-2)、62.27%和7.70%)均明显提升,最优未封装器件PCE达8.21%,在空气中老化120 d仍保持初始PCE的8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b_(2)(s se)_(3) 添加剂 甲脒亚磺酸 载流子复合 太阳能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solation of an acid producing Bacillus sp. EEEL02: Potential for bauxite residue neutralization 被引量:4
3
作者 WU Hao LIAO Jia-xin +1 位作者 ZHU Feng XUE Sheng-guo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2期343-352,共10页
Bauxite residue deposit area(BRDA)is a typical abandoned mining wasteland representing extreme hostile environment with increased alkalinity.Microbially-driven neutralization of bauxite residue,based on the microbial ... Bauxite residue deposit area(BRDA)is a typical abandoned mining wasteland representing extreme hostile environment with increased alkalinity.Microbially-driven neutralization of bauxite residue,based on the microbial acid producing metabolisms,is a novel strategy for achieving rapid pH neutralization and thus improving its environmental outcomes.The hypothesis was that these extreme conditions promote microbial communities which are capable of novel ecologically relevant functions.Several alkaliphilic acid producing bacteria were isolated in this study.One strain was selected for its superior growth pattern and acid metabolism(termed EEEL02).Based on the phylogenetic analysis,this strain was identified as Bacillus thuringiensis.The optimized fermentation conditions were as follows:pH 10;NaCl concentration 5%;temperature 25℃;EEEL02 preferred glucose and peptone as carbon and nitrogen sources,respectively.Based on optimal fermentation conditions,EEEL02 induced a significant pH reduction from 10.26 to 5.62 in 5-day incubation test.Acetic acid,propionic acid and CO2(g)were the major acid metabolites of fermentation,suggesting that the pH reduction in bauxite residue may be caused by acid neutralization derived from microbial metabolism.This finding provided the basis of a novel strategy for achieving rapid pH neutralization of bauxite residu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uxite residue 16s rDNA Bacillus thuringiensis acid production pH neutraliz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6s rDNA based microbial diversity analysis of eleven acid mine drainages obtained from three Chinese copper mines 被引量:4
4
作者 谢建平 蒋宏忱 +3 位作者 刘新星 刘学端 周集中 邱冠周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1年第6期1930-1939,共10页
Eleven acid mine drainage (AMD) samples were obtained from southeast of China for the analysis of the microbial communities diversity, and the relationship with geochemical variables and spatial distance by using a ... Eleven acid mine drainage (AMD) samples were obtained from southeast of China for the analysis of the microbial communities diversity, and the relationship with geochemical variables and spatial distance by using a culture-independent 16S rDNA gene phylogenetic analysis approach and multivariate analysis respectively. The principle component analysis (PCA) of geochemical variables shows that eleven AMDs can be clustered into two groups, relative high and low metal rich (RHMR and RLMR) AMDs. Total 1691 clone sequences are obtained and the detrended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DCA) of 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 (OTUs) shows that, ~,-Proteobacteria, Acidobacteria, Actinobacteria, Cyanobacteria, Firmicutes and Nitrospirae are dominant species in RHMR AMDs. In contrast, a-Proteobacteria, fl-Proteobacteria, Planctomycetes and Bacteriodetes are dominant species in RLMR AMD. Results also show that high-abundance putative iron-oxidizing and only putative sulfur-oxidizing microorganisms are found in RHMR AMD. Multivariate analysis shows that both geochemical variables (r=0.429 3, P=-0.037 7) and spatial distance (r=0.321 3, P=-0.018 1) are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microbial community and pH, Mg, Fe, S, Cu and Ca are key geochemistry factors in shaping microbial community. Variance partitioning analysis shows that geochemical variables and spatial distance can explain most (92%) of the vari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id mine drainage community structure 16s rDNA gene geochemical variables spatial distan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设计改造羧酸还原酶合成医药中间体(S)-2-氨基丁醇 被引量:1
5
作者 张晓辉 覃宗敏 +3 位作者 李聪聪 路福平 曲戈 孙周通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13,93,共9页
(S)-2-氨基丁醇同时具有羟基及氨基官能团,是多种重要药物分子的关键手性中间体,生物合成(S)-2-氨基丁醇尚缺少有效的酶元件。以塞格尼氏菌(Segniliparus rugosus)来源的羧酸还原酶SrCAR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实验室已有SrCAR突变文库进行... (S)-2-氨基丁醇同时具有羟基及氨基官能团,是多种重要药物分子的关键手性中间体,生物合成(S)-2-氨基丁醇尚缺少有效的酶元件。以塞格尼氏菌(Segniliparus rugosus)来源的羧酸还原酶SrCAR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实验室已有SrCAR突变文库进行筛选测试,结合活性位点共进化分析,同时利用组合活性中心饱和突变策略(Combinatorial active-site saturation test,CAST)构建新的突变体文库,经测试最终获得优势突变体XH7(G430V/E533F/A627N)。该突变体催化底物N-Boc-(S)-2-氨基丁酸到醛产物的活性(kcat/Km)较野生型SrCAR提高2.1倍,热熔值(Tm)提升2.3℃。进一步通过引入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来源的醇脱氢酶PfADH,可还原N-Boc-(S)-2-氨基丁醛到醇产物。XH7和PfADH的双酶共表达体系反应5 h即可将20 mmol/L底物实现几乎完全转化,转化率达到99%,并经脱Boc保护与分离纯化获得终产物(S)-2-氨基丁醇,得率为60%。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解析最优突变体活性及热稳定性提高的分子机制,为SrCAR酶设计改造提供新的研究思路,拓展酶法合成(S)-2氨基丁醇的生物酶工具箱,可为类似高附加值医药中间体的生物合成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羧酸还原酶 理性设计 生物催化 双酶级联 (s)-2-氨基丁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尼古丁-己二酸盐的制备、特性及其应用研究
6
作者 肖智心 李江 +2 位作者 黄晓江 何世波 刘明星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184-2189,共6页
S-(-)-尼古丁的获取主要是通过从烟叶等植物中提取,获取途径受限,本研究以2′-羟基尼古丁为原料通过还原、化学拆分制备S-(-)-尼古丁;选用己二酸与S-(-)-尼古丁通过超声法制备S-(-)-尼古丁-己二酸盐,优化了合成工艺。产物利用ESI-MS、^(... S-(-)-尼古丁的获取主要是通过从烟叶等植物中提取,获取途径受限,本研究以2′-羟基尼古丁为原料通过还原、化学拆分制备S-(-)-尼古丁;选用己二酸与S-(-)-尼古丁通过超声法制备S-(-)-尼古丁-己二酸盐,优化了合成工艺。产物利用ESI-MS、^(1)H NMR、HPLC进行表征;采用HPLC进行抗氧化性分析;利用热重分析仪进行热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在反应的最佳工艺条件下S-(-)-尼古丁总产率达55.1%,比旋光度为-141.5°,光学纯度为99.23%;S-(-)-尼古丁-己二酸盐的产率达94.4%,纯度为99.36%;S-(-)-尼古丁-己二酸盐的抗氧化性和热稳定性均优于S-(-)-尼古丁。本研究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S-(-)-尼古丁及其己二酸盐的合成路线;S-(-)-尼古丁-己二酸盐有效避免了S-(-)-尼古丁易氧化、受热不稳定等不足,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尼古丁 s-(-)-尼古丁-己二酸盐 抗氧化性 热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熊果酸对四氯化碳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的改善作用
7
作者 李汉伟 赵晖 +3 位作者 宋亚刚 朱平生 苗明三 乔靖怡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1-198,共8页
目的 探索熊果酸对四氯化碳诱导小鼠急性肝损伤的改善作用及多光谱光声层析成像(MSOT)技术对肝组织进行特征结构和功能成像的可行性。方法 昆明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模型+熊果酸30和60 mg·kg^(-1)组、模型+联苯双酯5.6... 目的 探索熊果酸对四氯化碳诱导小鼠急性肝损伤的改善作用及多光谱光声层析成像(MSOT)技术对肝组织进行特征结构和功能成像的可行性。方法 昆明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模型+熊果酸30和60 mg·kg^(-1)组、模型+联苯双酯5.625 mg·kg^(-1)组,每组14只。各给药组连续ig给予相应药物7 d,每天1次。末次给药后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他各组小鼠ip给予0.2%四氯化碳橄榄油溶液制备急性肝损伤模型。于造模24 h后,各组取8只小鼠,称重,取血,取肝,并计算肝指数。制备肝组织匀浆,试剂盒微板法测定小鼠血清中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水平以及肝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ELISA法检测血清中酶学指标α-谷胱甘肽S转移酶(α-GST)水平;HE染色观察小鼠肝组织病理变化。各组剩余6只小鼠采用MSOT技术对肝组织进行特征结构和功能成像,分析小鼠肝氧合血红蛋白(HbO_(2))和脱氧血红蛋白(Hb),计算血氧饱和度,并通过分析吲哚氰绿(ICG)肝内分布判断肝损伤程度。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血清中GPT、GOT和α-GST水平及肝组织中MDA含量以及肝指数显著升高,肝组织中SOD活性显著降低。与模型组相比,模型+熊果酸30和60 mg·kg^(-1)组及模型+联苯双酯5.625 mg·kg^(-1)组小鼠肝指数、GPT、GOT和α-GST水平及MDA含量显著降低,SOD活性显著升高。模型组小鼠肝细胞出现明显的脂肪变性和肝细胞坏死以及炎症细胞浸润,熊果酸和BF可明显减轻小鼠肝细胞的病变程度,脂肪变性明显减轻。MSOT成像显示,模型组小鼠肝组织中HbO_(2)水平及血氧饱和度显著降低,Hb水平显著升高,模型+熊果酸30和60 mg·kg^(-1)组及模型+联苯双酯5.625 mg·kg^(-1)组小鼠HbO_(2)水平显著升高,Hb水平显著降低,血氧饱和度显著升高,减轻肝细胞损伤后ICG染料探针肝内蓄积。结论 熊果酸对四氯化碳所致的小鼠肝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氧化应激有关,MSOT成像分析发现熊果酸能够升高小鼠肝脏血氧饱和度,改善ICG代谢,减轻肝坏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熊果酸 肝损伤 氧化应激 谷胱甘肽s转移酶 多光谱光声层析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代谢工程改造大肠杆菌从头合成乙酸苄酯
8
作者 可琴 张翠英 +1 位作者 殷华 刘涛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8,共8页
茉莉花香因其独特的芬芳深受人们喜爱。乙酸苄酯作为茉莉花香味的核心成分,在食品、化妆品和制药等行业具有广泛的应用。目前,乙酸苄酯的生产严重依赖化学合成。该研究在大肠杆菌中创建了乙酸苄酯的从头合成途径,通过微生物发酵实现以... 茉莉花香因其独特的芬芳深受人们喜爱。乙酸苄酯作为茉莉花香味的核心成分,在食品、化妆品和制药等行业具有广泛的应用。目前,乙酸苄酯的生产严重依赖化学合成。该研究在大肠杆菌中创建了乙酸苄酯的从头合成途径,通过微生物发酵实现以甘油为碳源合成乙酸苄酯。首先,该研究采用模块化方法,在BL21(DE3)中协同表达9种功能酶,构建了乙酸苄酯合成途径,获得菌株BZ04,通过两相发酵法实现从头合成(85.55±10.85)mg/L乙酸苄酯;然后,通过优化筛选不同来源的合成途径关键酶酰基转移酶,提高了乙酸苄酯产量。并在摇瓶发酵水平,优化了培养基中碳源、添加增溶剂以及增加O 2的供应等发酵培养条件,进一步提高了乙酸苄酯产量。最后,在最佳发酵条件下,获得的工程菌株BZ05在摇瓶发酵水平,以甘油为简单碳源,合成了(592.22±36.95)mg/L的乙酸苄酯,相较于起始,乙酸苄酯产量提高了7倍。该研究实现了微生物发酵法从头合成乙酸苄酯,为乙酸苄酯的合成提供了一种绿色、可持续的生产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杆菌 乙酸苄酯 苯乙烯 s-扁桃酸 酰基转移酶 两相发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6-二-O-戊基-β-环糊精涂渍Symmetry C_8柱拆分扁桃酸及其类似物对映体 被引量:9
9
作者 阮源萍 张雪曼 +2 位作者 陈安齐 邱海源 黄培强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20-423,共4页
利用合成的 2 ,6 二 O 戊基 β 环糊精涂渍SymmetryC8色谱柱 ,研究了扁桃酸及其类似物等 6种外消旋对映体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拆分。优化了色谱分离条件 ,探讨了扁桃酸的手性拆分机理。结果表明 ,采用优化后的甲醇 水或甲醇 0 5 %... 利用合成的 2 ,6 二 O 戊基 β 环糊精涂渍SymmetryC8色谱柱 ,研究了扁桃酸及其类似物等 6种外消旋对映体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拆分。优化了色谱分离条件 ,探讨了扁桃酸的手性拆分机理。结果表明 ,采用优化后的甲醇 水或甲醇 0 5 %三乙胺 乙酸缓冲液流动相等色谱条件 ,扁桃酸、扁桃酸甲酯、苯基甘氨酸、苯基琥珀酸和安息香等 5种外消旋对映体达到或接近基线分离 ,其中前 4种对映体均为 (S) 构型先出峰。该法可用于实际样品的对映体纯度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法 手性固定相 2 6-二-O-戊基-β-环糊精 对映体分离 手性分离 扁桃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宁酸对棉铃虫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影响 被引量:30
10
作者 陈凤菊 高希武 +1 位作者 雷明庆 郑炳宗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84-690,共7页
通过培养基混药法 ,研究了植物次生物质单宁酸对棉铃虫Helicoverpaarmigera (H櫣bner)谷胱甘肽S 转移酶活性的影响。谷胱甘肽S 转移酶活性随棉铃虫发育期的进程而变化 ,在卵期最低 ,5龄、 6龄幼虫和成虫期最高。用含 0 0 0 5 %单... 通过培养基混药法 ,研究了植物次生物质单宁酸对棉铃虫Helicoverpaarmigera (H櫣bner)谷胱甘肽S 转移酶活性的影响。谷胱甘肽S 转移酶活性随棉铃虫发育期的进程而变化 ,在卵期最低 ,5龄、 6龄幼虫和成虫期最高。用含 0 0 0 5 %单宁酸的饲料饲喂棉铃虫后 ,5龄和 6龄幼虫的谷胱甘肽S 转移酶活性明显降低 ,分别为对照的 5 9%和 6 7%。单宁酸低剂量、短时间处理棉铃虫幼虫 ,可诱导中肠和脂肪体中的谷胱甘肽S 转移酶的活性增加 ,高剂量或低剂量长时间处理没有诱导增加作用 ,甚至还有抑制作用。单宁酸连续处理 4代 ,对棉铃虫 6龄幼虫中肠谷胱甘肽S 转移酶均有抑制作用 ,对脂肪体谷胱甘肽S 转移酶活性无明显影响或有抑制作用。单宁酸处理的第 4代幼虫对溴氰菊酯的敏感度有增加的趋势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铃虫 植物次生物质 单宁酸 谷胱甘肽s-转移酶 诱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烃基锡配合物(PhCMe_2CH_2)_3Sn[O_2C(CHRPh)] [R: OH(1), H(2)]的合成、结构、热稳定性、量子化学及毒性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庾江喜 冯泳兰 +3 位作者 蒋伍玖 朱小明 张复兴 邝代治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2025-2031,共7页
甲醇中氧化双[三(2-甲基-2-苯基)丙基锡]分别与DL-扁桃酸、苯乙酸反应,合成了2个三烃基锡配合物(PhCMe2CH2)3Sn[O2CCH(OH)Ph](1)和(PhCMe2CH2)3Sn(O2CCH2Ph)(2)。经IR、1H和13C NMR、元素分析和X-射线单晶衍射表征结构。1和2均属三斜晶... 甲醇中氧化双[三(2-甲基-2-苯基)丙基锡]分别与DL-扁桃酸、苯乙酸反应,合成了2个三烃基锡配合物(PhCMe2CH2)3Sn[O2CCH(OH)Ph](1)和(PhCMe2CH2)3Sn(O2CCH2Ph)(2)。经IR、1H和13C NMR、元素分析和X-射线单晶衍射表征结构。1和2均属三斜晶系,空间群P1。配合物1晶体学参数:a=0.971 1(2)nm,b=1.176 6(3)nm,c=1.700 8(4)nm,α=96.840(12)°,β=103.235(12)°,γ=110.725(11)°,Z=2,V=1.726 0(7)nm3,Dc=1.288 g·cm-3,μ(Mo Kα)=0.773 mm-1,F(000)=696,R1=0.032 5,wR2=0.087 3。配合物2晶体学参数:a=0.972 85(9)nm,b=1.161 40(11)nm,c=1.689 31(16)nm,α=96.830(5)°,β=101.935(5)°,γ=110.770(4)°,Z=2,V=1.707 1(3)nm3,Dc=1.271 g·cm-3,μ(Mo Kα)=0.778 mm-1,F(000)=680,R1=0.024 8,wR2=0.067 3。1和2的中心锡原子均为畸变四面体构型。通过分子间C-H…O或C-H…π作用,1和2分别形成一维带状或链状结构。热重分析结果表明,1和2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毒性测试的初步结果表明,配合物1、2具有较好的环境相容性,对石螺急性毒性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烃基锡配合物 扁桃酸 苯乙酸 晶体结构 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氛环境对S Zorb吸附剂中硅酸锌生成的影响 被引量:16
12
作者 徐华 杨行远 +1 位作者 邹亢 徐广通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14,共6页
针对S Zorb吸附脱硫工业运行装置中因硅酸锌的生成导致吸附剂活性严重降低等问题,在模拟工况、不同气氛条件下,对不同状况的S Zorb吸附剂进行处理,探讨硅酸锌的生成与环境及硅源的关系。结果表明:在550℃、干燥或纯水蒸气条件下,新鲜剂... 针对S Zorb吸附脱硫工业运行装置中因硅酸锌的生成导致吸附剂活性严重降低等问题,在模拟工况、不同气氛条件下,对不同状况的S Zorb吸附剂进行处理,探讨硅酸锌的生成与环境及硅源的关系。结果表明:在550℃、干燥或纯水蒸气条件下,新鲜剂中难以生成硅酸锌;在550℃、有再生剂或待生剂存在的水热条件下,新鲜剂中有明显的硅酸锌生成;待生剂或再生剂中ZnS在焙烧过程中产生的SO2与高温水热环境之间的协同作用加速了硅酸锌的生成;在水热伴随酸性物质的环境下,待生剂上持硫量越高,硅酸锌的生成量越大;当待生剂上已有硅酸锌存在时,其再生过程中硅酸锌的生成速率进一步加快;不同硅源生成硅酸锌的差异较大,具有规整结构的硅源抗水热酸环境的能力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 Zorb吸附剂 硅酸锌 酸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苯哒唑对蚯蚓(Eisenia fetida)酸性磷酸酶、谷胱甘肽硫转移酶及腺三磷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8
13
作者 高玉红 孙振钧 +2 位作者 孙新胜 包永占 李玉荣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3916-3922,共7页
研究了蚯蚓在染毒2,7d和14d时,兽药阿苯哒唑(100~600mg/kg)对蚯蚓体及其不同部位的酸性磷酸酶(AP)、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腺三磷酶(Ca2+-ATPase)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阿苯哒唑对蚯蚓3种酶的活性均有显著影响,其中对AP和GST活性的... 研究了蚯蚓在染毒2,7d和14d时,兽药阿苯哒唑(100~600mg/kg)对蚯蚓体及其不同部位的酸性磷酸酶(AP)、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腺三磷酶(Ca2+-ATPase)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阿苯哒唑对蚯蚓3种酶的活性均有显著影响,其中对AP和GST活性的影响比对Ca2+-ATPase的大。该药对AP和GST活性的抑制作用均随染毒时间的延长而加强,染毒浓度和时间表现出显著的互作效应。另外,AP活性也显著受到染毒浓度与蚯蚓部位的互作影响,影响最大的部位是蚯蚓前部;该药对Ca2+-ATPase活性的影响相对较小,浓度、时间和部位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互作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蚯蚓 阿苯哒唑 酸性磷酸酶 谷胱甘肽硫转移酶 腺三磷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诱抗素(ABA)产业发展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10
14
作者 周欣欣 陈立萍 +2 位作者 王宁 张楠 单炜力 《农药科学与管理》 CAS 2017年第10期21-24,共4页
S-诱抗素(ABA)是一种重要的植物激素,对植物的生长调节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概述了S-诱抗素的作用机理及功能、登记应用情况及产业发展现状,并对未来市场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s-诱抗素 登记 发展 前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桃仁中抗血栓活性成分的筛选与鉴定
15
作者 贺宇 徐德平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4-60,共7页
【目的】研究桃仁的抗血栓功效与成分,为桃仁预防血栓形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别用体积分数70%的乙醇和去离子水进行提取,不同色谱柱进行分离,利用大鼠的动静脉旁路血栓模型和体外抗血小板聚集试验并结合分子对接分析,筛选出桃仁... 【目的】研究桃仁的抗血栓功效与成分,为桃仁预防血栓形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别用体积分数70%的乙醇和去离子水进行提取,不同色谱柱进行分离,利用大鼠的动静脉旁路血栓模型和体外抗血小板聚集试验并结合分子对接分析,筛选出桃仁抗血栓活性成分,并利用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技术鉴定其结构。【结果】桃仁水提物经MCI柱层析得到的体积分数10%乙醇洗脱物可显著降低大鼠的血栓质量(P<0.05),再经ODS柱层析分离,纯化得到5个单体化合物,分别为扁桃酸-β-D-吡喃葡萄糖苷(化合物1)、1-β-D-葡萄糖苷亚苯基-2-β-D-葡萄糖苷酸(化合物2)、3(-3-吲哚基)丁酸(化合物3)、α-羟基丙酸(化合物4)和dl-扁桃酸(化合物5)。体外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1、2、5均可显著抑制因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诱导引起的血小板聚集(P<0.05),其中化合物5的作用最强,抑制率达到48.67%。【结论】该研究证实了dl-扁桃酸为桃仁抗血栓功效的主要活性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仁 抗血栓 结构鉴定 扁桃酸葡萄糖苷 dl-扁桃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棉田马唐(Digitaria sanguinalis)对草甘膦的抗药性初步研究 被引量:16
16
作者 李玉 宗涛 +1 位作者 杨浩娜 柏连阳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00-306,共7页
采用培养皿种子检测法和整株植物测定法的测定了从长江中下游3个省13个县棉田采集的18个马唐(Digitaria sanguinalis)种群,其草甘膦抗药性水平,并采用分光光度计测定了1个相对敏感种群和3个相对抗性种群在施用草甘膦后莽草酸积累量和谷... 采用培养皿种子检测法和整株植物测定法的测定了从长江中下游3个省13个县棉田采集的18个马唐(Digitaria sanguinalis)种群,其草甘膦抗药性水平,并采用分光光度计测定了1个相对敏感种群和3个相对抗性种群在施用草甘膦后莽草酸积累量和谷胱甘肽S ̄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活力的变化情况。整株植物测定法结果表明:湖南常德安障乡地区马唐种群相对抗性水平最高,抗性指数为7.637,培养皿种子检测法与整株植物测定法测定的结果基本一致。测定的4个种群莽草酸积累量均随时间的变化而上升,其中3个抗性马唐种群的莽草酸积累量在9 d内始终低于相对敏感种群。4个种群GST活力变化无显著性差异,表明GST的代谢活力与马唐对草甘膦产生抗药性不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唐 草甘膦 抗药性 莽草酸 谷胱甘肽-s-转移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中S-100B、GFAP的水平对创伤性脑外伤的诊断及病情评估价值 被引量:12
17
作者 夏小辉 周昌龙 +1 位作者 贺学农 张光伟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83-286,共4页
目的探讨分析血清中S-100B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对创伤性脑外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的诊断及病情评估的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我科诊治的TBI患者65例。另选40例骨折患者及2... 目的探讨分析血清中S-100B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对创伤性脑外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的诊断及病情评估的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我科诊治的TBI患者65例。另选40例骨折患者及20名健康患者作为对照。采用ELISA法动态检测其血清S-100B和GFAP水平,分析其对TBI的诊断价值及与病情变化的动态关系。结果 TBI患者伤后6 h血清S-100B、GFA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S-100B的水平明显高于GFAP(P<0.01),两者ROC曲线下的面积分别为0.838、1.0;两者均于第2天达峰值水平[分别为(0.54±0.14)μg/L、(5.18±2.06)ng/L]。在伤后数天血清中GFAP、S-100B水平均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Marshall CT分类呈明显正相关(P<0.01),并且与脑组织损伤的严重程度关系密切。结论 S-100B和GFAP对TBI具有较高的诊断及动态病情评估价值,联合应用可进一步提高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100B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创伤性脑外伤 诊断 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生物可降解螯合剂[S,S]-乙二胺二琥珀酸浸提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罗璐瑕 胡忻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932-936,共5页
近年来,螯合剂[S,S]-乙二胺二琥珀酸因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及较强的金属螯合能力在重金属污染土壤淋洗修复和诱导植物修复等方面运用受到广泛关注。但[S,S]-乙二胺二琥珀酸应用于沉积物中重金属提取的研究较少。本文通过分批提取实验... 近年来,螯合剂[S,S]-乙二胺二琥珀酸因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及较强的金属螯合能力在重金属污染土壤淋洗修复和诱导植物修复等方面运用受到广泛关注。但[S,S]-乙二胺二琥珀酸应用于沉积物中重金属提取的研究较少。本文通过分批提取实验研究了[S,S]-乙二胺二琥珀酸提取水系沉积物中Cu、Zn、Cd和Pb的影响因素如提取时间、pH、螯合剂量、固液比等的效应。结果表明,沉积物的4种重金属[S,S]-乙二胺二琥珀酸提取的最佳提取时间因元素及土壤特性有差异,但提取时间24h4种金属都能得到较好的提取率。重金属的螯合提取率无显著的pH依赖性。固液比对4种重金属的提取率无明显影响。沉积物重金属与螯合剂化学剂量的摩尔比增大能提高重金属的提取率。根据成本效益原则,24h提取时间、中性范围pH和大于1的螯合剂与沉积物中重金属化学剂量的摩尔比建议可作为[S,S]-乙二胺二琥珀酸提取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合适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重金属 [s s]-乙二胺二琥珀酸 浸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PLC-MS/MS法测定尿液中的反-反黏糠酸和苯巯基尿酸 被引量:7
19
作者 张昊 朱峰 +1 位作者 刘华良 吉文亮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CSCD 2019年第5期46-49,共4页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测定尿液中的苯代谢产物反-反黏糠酸与苯巯基尿酸,通过优化前处理和测定条件,使反-反黏糠酸在10.0μg/L^1 000μg/L范围内,苯巯基尿酸在0.500μg/L^50.0μg/L范围内线性良好,方法检出限为1.4...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测定尿液中的苯代谢产物反-反黏糠酸与苯巯基尿酸,通过优化前处理和测定条件,使反-反黏糠酸在10.0μg/L^1 000μg/L范围内,苯巯基尿酸在0.500μg/L^50.0μg/L范围内线性良好,方法检出限为1.4μg/L和0.08μg/L。将该方法用于实际尿样的加标回收试验,结果加标回收率为90.6%~108%,6次测定结果的RSD为1.5%~4.2%,有证标准物质测定结果在规定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反黏糠酸 苯巯基尿酸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尿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含S-层蛋白乳酸菌的鉴定及其消化酶耐受性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肖荣 范郁冰 +1 位作者 王远亮 李宗军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9期165-169,共5页
通过平板划线分离法从新鲜牛奶中筛选获得一株乳酸菌菌株,命名为M8,SDS-PAGE分析该菌株富含S-层蛋白。结合表型特征、生理生化特征与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法,鉴定该菌株为短乳杆菌(Lactobacillus brevis)。对其人工消化液耐受性分析,结... 通过平板划线分离法从新鲜牛奶中筛选获得一株乳酸菌菌株,命名为M8,SDS-PAGE分析该菌株富含S-层蛋白。结合表型特征、生理生化特征与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法,鉴定该菌株为短乳杆菌(Lactobacillus brevis)。对其人工消化液耐受性分析,结果显示:其对人工胃液(3.0g/L,pH2.5)具有良好耐受能力,能在人工肠液(10g/L,pH8.0)中增殖,且S-层蛋白具有耐消化酶酶解能力。提示S-层蛋白作为保护屏障,可抵抗消化酶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菌 s-层蛋白 消化酶 耐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