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概念时代产品设计故事感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易晓蜜 郑伯森 《包装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0期50-53,共4页
界定了产品设计中故事感的定义和内容,通过对故事感在产品设计中表现形式的分析,提出产品设计中故事感应用的三大要则,以故事感为载体来阐释了设计理念上的一种新趋势,为产品设计研究提供一种新思路。
关键词 故事感 产品设计 表现形式 应用要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之间——儒家生态哲学定位问题新探 被引量:6
2
作者 卢兴 吴倩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98-104,共7页
儒家生态哲学难以用“人类中心主义”或“非人类中心主义”加以定位,其对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理解遵循着“理一分殊”的原则:一方面,人与自然之间存在关联性和共通性,人是自然有机整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一点与西方“非人类中心主义”... 儒家生态哲学难以用“人类中心主义”或“非人类中心主义”加以定位,其对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理解遵循着“理一分殊”的原则:一方面,人与自然之间存在关联性和共通性,人是自然有机整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一点与西方“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思想具有相通之处;另一方面,人较之于自然物具有构成上的优越性与价值上的优先性,人物之间体现出价值差等层级,这一点与西方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存在对话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生态哲学 “人类中心主义” “非人类中心主义” 理一分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朱子与儒家的精神传统 被引量:4
3
作者 刘述先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10,共6页
儒家哲学可分为三个大时代:先秦、宋明、现代;儒家的精神传统,不只是俗世伦理;先秦儒学最关键性的人物是孔子(仁内礼外)和孟子(仁义内在、性由心显);二程担负道统,对性理进行了阐发和开拓,朱子建构道统,编纂了《近思录》和《四书集注》... 儒家哲学可分为三个大时代:先秦、宋明、现代;儒家的精神传统,不只是俗世伦理;先秦儒学最关键性的人物是孔子(仁内礼外)和孟子(仁义内在、性由心显);二程担负道统,对性理进行了阐发和开拓,朱子建构道统,编纂了《近思录》和《四书集注》,程朱学被定为圣学的一支。五四(1919)反传统,儒学由中心到边缘,当代新儒家对儒学进行了积极的反思,儒学复兴。进入新世纪,儒家学者应该给予"理一分殊"以创造性的诠释以面对"全球地域化"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圣学 道统 理一分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两宋理学“观天地生物气象”义蕴及其多向性展开 被引量:2
4
作者 王培友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4-53,共10页
"观天地生物气象"话语来自于"观物取象"文化传统,因之具有会通性基因并发展出独特文化义蕴。之中"观"具备兼手段与目的的特性,其体用的基本方面由原始儒学"观"之义蕴发展而来,而非来自佛教。&q... "观天地生物气象"话语来自于"观物取象"文化传统,因之具有会通性基因并发展出独特文化义蕴。之中"观"具备兼手段与目的的特性,其体用的基本方面由原始儒学"观"之义蕴发展而来,而非来自佛教。"生物"、"气象"以及"观天地生物气象"等话语义蕴,亦是层积地发展而形成的。二程在继承邵雍、周敦颐等人相关思想的基础上,对该话语之"体"、"用"与"法"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朱熹则从体、用及其关系方面,以具体化、超越性的发展向度,对该话语整体性义蕴进行了开掘。由此,"观天地生物气象"因其具备会通自然界与道德界的体用属性而具有重要文化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宋 理学 观天地生物气象 会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一分殊”与儒学重建——论刘述先新儒学思想的方法论原则 被引量:3
5
作者 姚才刚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4-27,共4页
刘述先新儒学思想始终贯穿着“理一分殊”的方法论原则。他在批判继承朱熹“理一分殊”说及卡西尔功能统一说的基础上,结合当代思想文化的特色,对“理一分殊”作了一种创造性的阐释,并将此作为自己建构新儒学思想体系的方法论原则。他... 刘述先新儒学思想始终贯穿着“理一分殊”的方法论原则。他在批判继承朱熹“理一分殊”说及卡西尔功能统一说的基础上,结合当代思想文化的特色,对“理一分殊”作了一种创造性的阐释,并将此作为自己建构新儒学思想体系的方法论原则。他对古今中外文化问题的处理、对儒家思想特质的揭示、对系统哲学的探索,都是通过对“理一分殊”的现代阐释来把握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述先 “理一分殊” 功能统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情”“礼”之间:朱熹双重礼学观解析
6
作者 沈叶露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21-125,共5页
“礼者理也”“缘情制礼”,此二者是朱熹礼学的两个主要命题。“礼者理也”是强调其无形迹,因而礼等同于形上之理,实为一整体而不可改易;缘情制礼、随时裁损则基于古今人情有异,要求礼适时加以改易。如此两者产生逻辑冲突,矛盾难以弥合... “礼者理也”“缘情制礼”,此二者是朱熹礼学的两个主要命题。“礼者理也”是强调其无形迹,因而礼等同于形上之理,实为一整体而不可改易;缘情制礼、随时裁损则基于古今人情有异,要求礼适时加以改易。如此两者产生逻辑冲突,矛盾难以弥合。朱熹以理一分殊的理论来化解这对矛盾,将礼区分为礼义与礼节两个层次,礼义即理,是不可改易的;礼节即天理之节文,是可以缘情、适时改易的。朱熹强调通过穷格工夫,自觉地践履礼仪,以此体认天理(礼义),从而使自己趋向于良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礼即理 缘情制礼 随时裁损 理一分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