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02篇文章
< 1 2 13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onitoring technique for seepage line of tailings dam 被引量:2
1
作者 李夕兵 蒋卫东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3年第2期130-133,共4页
An automatic monitoring technique of the seepage line, including the monitoring design, the automatic monitoring system and the backfill technique of the measuring probe of pore-water pressure, was used in a tailings ... An automatic monitoring technique of the seepage line, including the monitoring design, the automatic monitoring system and the backfill technique of the measuring probe of pore-water pressure, was used in a tailings dam, and a shallow refractive seismic method was investigated for obtaining the seepage line of those areas outside the monitoring zon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utomatic monitoring has the error within ±3% relative to piezometric tube method and improves monitoring efficiency greatly, and the shallow refractive seismic method has the error within ±10% but expands the area of monitoring. Both of them can be used for a daily measurement in monitoring the seepage line. The result of the automatic monitoring also shows that not only the design of the survey line and the backfill technique of the measuring probe of pore-water pressure are reasonable and economic but also the reliability and safety of the automatic monitoring system are better. Testing result by the shallow refractive seismic method in tailings reveals that the energy excited by hammering iron sheet-pole is strong enough and safe, and that the character of anti-jamming by the detectors with long tailcone is bet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ILINGS DAM SEEPAGE line automatic monitoring SHALLOW refractive SEISMI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sage and Benefit of an Overhead Line Monitoring System 被引量:4
2
作者 M. Muhr S. Pack S. Jaufer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2648-2654,共7页
Overhead lines are the backbone of the electrical power transmission.Contrary to the distributions networks,the transmission system consists only in exceptional cases of longer cable lines.Typical exceptions are conne... Overhead lines are the backbone of the electrical power transmission.Contrary to the distributions networks,the transmission system consists only in exceptional cases of longer cable lines.Typical exceptions are connections of cavern power plants,approaches to airports or bird sanctuaries and lines in urban centres.In the majority of cases,an overhead line is the most economic and practicable solution for the energy transmission.In tourism regions,an overhead line will be seen as impairment of nature or landscape and so the approval chain and procedure is in most countries long-winded and circumstantial.At the other hand,the energy consumption in Europe is growing and the volatility of transmitted power is also increasing during the last decade caused by the opening of the electric energy market.This opening process leads to a stopping of the enlargement of the interoperation network and to a minimisation of the maintenance of existing lines.Today the network operates more often at the limit of the equipment and the small and large-areas disturbances and blackouts are increasing.The operators of transmission lines are forced to ensure the electrical power supply and so they have to improve the reliability of the network.One solution is to monitor the critical(heavy loaded)overhead lines.For example,with the knowledge of the thermal condition,the risk of unexpected outages can be reduced.Today several monitoring systems are available on the market.They differ in the principle and techniques of the condition evaluation.The three most interesting output variables are the line temperature,the capable transmission power and the actual sag of the investigated section.In this paper an overview of existing overhead line monitoring system and also an outline over the usage and benefit for the application will be given.Thermal monitoring is one technique to improve the reliability of the network and for increasing or optimising the capable transmission pow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架空线路 监测系统 安全问题 热量等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n-line Monitoring of Insulation Dielectric Loss Factor Based on Balance Principle
3
作者 Tianxiang CHEN Zhenhua SHAO +1 位作者 Shaozhen QIN Hong TIAN 《电力系统自动化》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1期180-183,共4页
关键词 介质损耗因数 平衡原则 在线监测 绝缘 相位误差 高精确度 电流传感器 位移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istributed On-line Monitoring System for Sheath Circulating Current of Cross-linked Power Cables
4
作者 MENG Yong-peng PENG Fa-dong +3 位作者 YAN Li CHEN Xiao-lin CHENG Yong-hong LIU Jing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33-538,共6页
关键词 供电系统 电缆 信号采集 在线监测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CMmonitor型局部放电在线监测系统在大型发电机组上的应用 被引量:1
5
作者 陆更伟 林海波 林海滨 《高压电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24-26,共3页
通过在离线的情况下模拟电机发生各种局部放电的状态 ,并利用ICMmonitor型局部放电在线监测系统得到了放电量峰值、平均放电电流的棒图以及局部放电的特征图等。在已运行近 10年的机组上安装了ICMmonitor型局部放电在线监测系统 ,通过... 通过在离线的情况下模拟电机发生各种局部放电的状态 ,并利用ICMmonitor型局部放电在线监测系统得到了放电量峰值、平均放电电流的棒图以及局部放电的特征图等。在已运行近 10年的机组上安装了ICMmonitor型局部放电在线监测系统 ,通过多次试验所测得的数据对发电机的绝缘状态进行了评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发电机组 局部放电 在线监测系统 ICMmonito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al-time State Monitoring During Switching Mode Transitions in High Power Three-level Inverters 被引量:9
6
作者 HE Xiangning WU Yansong +2 位作者 YANG Bingjian WANG Jun DENG Yan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0期I0008-I0008,10,共1页
大功率多电平逆变器近年来在实际工业生产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多电平逆变器由于结构复杂,采用元器件较多,因此在设计和实验中,实现各个工作状态下运行参数的同步监测和分析较为困难。本文针对大功率三电平逆变器,实现开关动态特性... 大功率多电平逆变器近年来在实际工业生产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多电平逆变器由于结构复杂,采用元器件较多,因此在设计和实验中,实现各个工作状态下运行参数的同步监测和分析较为困难。本文针对大功率三电平逆变器,实现开关动态特性的在线测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三电平逆变器在开关状态变化时理论与实际负载运行工况下电路拓扑的转换变化规律。通过全电路电气参数和元器件状态的实时监测,发现在三电平逆变器非正常运行状态下开关转换时额外电应力,同时,深入研究在实际工况运行条件非正常状态下该额外电应力出现的机理和原因,为三电平逆变器的故障诊断提供了参考,对于设计高可靠性的多电平逆变器系统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时状态监测 三电平逆变器 模式转换 大功率 多电平逆变器 开关 拓扑结构 高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通道高灵敏放射性气溶胶在线监测仪的研制
7
作者 商洁 冒学勇 +3 位作者 杨屹 张艳婷 张富国 杨柳 《辐射防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37-342,共6页
针对核设施放射性气溶胶监测既可快速预警又可达到接近实验室离线分析的灵敏度的需求,研制了一款高灵敏放射性气溶胶在线监测仪。通过采取即时与延时双通道结构设计,增加采样轨道长度,优化即时道响应时间,综合应用衰变法、能量甄别和α... 针对核设施放射性气溶胶监测既可快速预警又可达到接近实验室离线分析的灵敏度的需求,研制了一款高灵敏放射性气溶胶在线监测仪。通过采取即时与延时双通道结构设计,增加采样轨道长度,优化即时道响应时间,综合应用衰变法、能量甄别和α/β比值的氡扣除技术,降低探测限值。一台设备可同时满足快速响应(即时道响应时间1 min)与高灵敏度(延迟道探测限值α为10-4Bq/m^(3),β为10^(-2)Bq/m^(3))特性,巧妙地解决了常规气溶胶监测中两个参数相悖的问题。相比传统气溶胶在线监测仪,α与β探测限值均提高了2个量级,且降低了当前离线取样的实验室分析工作量和受照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灵敏 在线监测 放射性气溶胶 响应时间 氡补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高压输电杆塔在线监测设备的多级无线供电系统设计与一体化绝缘子装置研制
8
作者 张民 张鑫 +3 位作者 刘野然 李勇 何正友 吴宁 《电网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34-843,I0115,共11页
感应取电+多中继无线供电为高压输电杆塔在线监测设备提供了一种不受天气影响且安全稳定的新型供电方式。然而,目前多中继无线供电技术还缺少完整的系统设计和高压环境下的运行验证。为此,该文提出了一套面向35kV电压等级的多中继无线... 感应取电+多中继无线供电为高压输电杆塔在线监测设备提供了一种不受天气影响且安全稳定的新型供电方式。然而,目前多中继无线供电技术还缺少完整的系统设计和高压环境下的运行验证。为此,该文提出了一套面向35kV电压等级的多中继无线供电系统方案,并研制了具有无线电能传输功能的一体化绝缘子装置。首先,基于系统电路模型,以实现恒压输出和零相角输入为目标,设计了五线圈-多中继无线供电系统的补偿电容参数,并给出了功率变换电路设计方案;其次,给出了多中继线圈与环氧树脂绝缘子的一体化封装方案和封装流程,并制作了一套一体化绝缘子装置;最后,通过实验验证了多中继无线供电系统的恒压特性,并且通过高压实验验证了融合多中继线圈的一体化绝缘子的绝缘性能以及在高压环境下实现无线能量传输的可行性。实验结果表明,整套设备输出功率达到44.38W,传输效率达84.5%,一体化绝缘子装置满足35kV电压等级绝缘耐压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电杆塔在线监测设备 多中继无线供电 一体化绝缘子 恒压输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度学习在隧道与地下工程中的应用现状及展望
9
作者 宋战平 杨子凡 +1 位作者 张玉伟 霍润科 《隧道建设(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1-255,共35页
为系统分析深度学习在隧道及地下工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分别从参数反演分析、施工机械参数预测与优化、施工及运营过程控制与风险评估、隧道安全监测与缺陷检测、隧道结构健康预测、围岩分级、掌子面图像识别与分类等7个方向对深度学习... 为系统分析深度学习在隧道及地下工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分别从参数反演分析、施工机械参数预测与优化、施工及运营过程控制与风险评估、隧道安全监测与缺陷检测、隧道结构健康预测、围岩分级、掌子面图像识别与分类等7个方向对深度学习在隧道及地下工程问题中的应用现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参数反演理论体系的建立已基本完善,结合新型监测技术、计算机技术及仿真技术,建立多源化智能反演模型是今后隧道及地下工程反演方法的发展方向;2)掘进参数的准确预测对于优化施工机械性能及智能掘进过程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且考虑掘进参数之间的相关性与差异性可进一步提高预测模型的泛化能力;3)以多源监测数据在时间与空间上的高度融合为决策基础,基于数据驱动技术的风险控制分析方法为隧道施工及运营阶段的动态设计与信息化施工提供智能化管理;4)特征融合深度神经网络与自适应像素级分割算法相结合的计算机视觉技术不仅降低了缺陷检测成本,更进一步保障了智慧防灾及安全监测系统与工程现场之间的适用性;5)以结构健康监测方法为核心技术,通过融合物理机制和深度学习算法构建的优化系统保障了隧道稳定性与变形预测的准确性与可靠性;6)基于多源信息获取技术的深度学习框架可提取岩体结构面特征参数并转化为定量指标,实现对不同地质环境及施工方法的隧道围岩智能分级;7)利用图像处理技术和深度学习算法,能够从复杂的掌子面图像中自动提取轮廓的有效信息,并进行精确的裂隙特征识别和量化分析。基于深度学习在隧道及地下工程中7类应用方向的总结分析,指出现有研究中存在数据处理实时共享难度大、缺乏模型预测准确度评价标准等问题,并结合隧道及地下空间智能化、绿色化与可持续化建设趋势,针对深度学习理论与其工程应用、隧道结构智能化防灾技术及“双碳战略”下新型隧道建造方式等方面提出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与地下工程 深度学习 多源监测数据 衬砌病害识别 智慧防灾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跨时步求解格式的感知边界外流场重构方法
10
作者 张海丽 张耀东 +3 位作者 邱海云 陈千寻 许宇阳 周领 《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72-1285,共14页
在涉及深埋长隧洞段的长距离输水工程中,由于地形地质条件的限制,传感器难以实现全线部署,导致输水隧洞存在众多不容忽视的“盲段”,使得水力安全监测的范围受限且难度增大.文章基于特征线法,提出一种利用传感数据重构全局流场的跨时步... 在涉及深埋长隧洞段的长距离输水工程中,由于地形地质条件的限制,传感器难以实现全线部署,导致输水隧洞存在众多不容忽视的“盲段”,使得水力安全监测的范围受限且难度增大.文章基于特征线法,提出一种利用传感数据重构全局流场的跨时步求解格式.该求解格式利用前一时步与后一时步的已知数据重构待求时步的水力参数.通过数值模拟和实验验证,证实该方法的实用性和精确性,证明跨时步求解格式能够从传感数据中提取关键的物理信息,例如管道的摩擦阻力和水力特性,并据此重构出实际管道的流场分布.考虑实际工程中可能遇到的噪声影响,并根据对3种滤波方法的比较给出一种推荐方法.此外,还探讨了网格尺寸对流场重构结果的影响,并通过一个变管径的案例验证了该方法在管径变化系统中的适用性.最后,通过对初始流量和恒定摩阻系数的干扰进行分析,评估了该方法的抗干扰性能.敏感性分析结果揭示,该求解格式对于初始流量和恒定摩阻系数的变化具有较强的鲁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瞬变流 特征线法 跨时步积分 流场重构 水力安全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RANSAC的改进DBSCAN算法提取钢拱桥拱肋线形
11
作者 潘国兵 赵雪妍 +2 位作者 吴畏 金晓东 虞洪兵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1期9148-9157,共10页
钢拱桥的线形监测是桥梁健康监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融合随机抽样一致(random sample consensus,RANSAC)算法对传统的具有噪声的基于密度的聚类方法(density-based spatial clustering of applications with noi... 钢拱桥的线形监测是桥梁健康监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融合随机抽样一致(random sample consensus,RANSAC)算法对传统的具有噪声的基于密度的聚类方法(density-based spatial clustering of applications with noise,DBSCAN)算法进行改进,对钢拱桥拱肋线形进行提取。三维激光点云数据具有全面性和细节体现的优势,能够完整地呈现桥梁结构的形状和变形信息,融合RANSAC的改进DBSCAN算法根据钢拱桥结构特征对聚类结果进行约束,能够很好地实现删除离散点及桥面、横撑、横联和腹杆部分的点云这一目的。根据融合RANSAC的改进DBSCAN算法提取出的点云进行关键点拟合,与人工提取结果进行对比,拱肋关键点提取误差均在毫米级,最大误差为9.2 mm,最小误差为0.1 mm,此提取方法能够更加准确有效地完成钢拱桥线形提取,使线形提取精度达到毫米级,大大降低了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对钢拱桥的复杂结构有更好的鲁棒性,能很好地适应实际生产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激光 线形监测 RANSAC算法 改进DBSCAN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平面阵列静电传感器灵敏特性分析及结构优化
12
作者 贾宝惠 熊亿杰 +2 位作者 肖海建 丁梓航 段博文 《计量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7-258,共12页
针对阵列静电传感器在航空发动机滑油磨粒在线监测中存在灵敏度不高、敏感场分布不均匀等问题,通过理论与仿真相结合的方式,综合优化传感器结构单元,以提高传感器的灵敏特性。设计了一种新型双平面32极板阵列静电传感器,基于点电荷思想... 针对阵列静电传感器在航空发动机滑油磨粒在线监测中存在灵敏度不高、敏感场分布不均匀等问题,通过理论与仿真相结合的方式,综合优化传感器结构单元,以提高传感器的灵敏特性。设计了一种新型双平面32极板阵列静电传感器,基于点电荷思想建立了该传感器的理论模型;探究了极板厚度、覆盖角、长度和双平面间距对传感器灵敏特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优化传感器构型并制备相应的实验样品,搭建实验测试平台开展实验。结果表明:双平面间距L和极板长度H是提高传感器灵敏特性的关键,优化后的传感器灵敏度增加75.80%,均匀性提高了56.05%。实验结果与有限元仿真变化趋势一致,当L由1 cm增至2 cm、H由2 cm增至4 cm时,有效电压幅值增大176.0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学计量 静电传感器 空间灵敏度 航空发动机 磨粒在线监测 结构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立体巡检+集中监控”在输电线路运检中的应用与实践
13
作者 姚磊 马立博 +3 位作者 杜觉晓 焦政国 莽修伟 孙政樑 《农村电气化》 2025年第7期1-7,共7页
文章深入剖析在能源转型与极端气象灾害频发背景下的输电线路运检工作现状与挑战,通过打造“立体巡检+集中监控”运维新模式破解现状困境。通过构建“天、空、线、人”四位一体的立体巡检体系,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机器人等技术,实现... 文章深入剖析在能源转型与极端气象灾害频发背景下的输电线路运检工作现状与挑战,通过打造“立体巡检+集中监控”运维新模式破解现状困境。通过构建“天、空、线、人”四位一体的立体巡检体系,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机器人等技术,实现对输电线路的全方位监测;强化集中监控体系建设,规模化部署可视化装置,集成智能运检系统,提升运维管控能力;借助科技手段提升智能检修作业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赋能 立体巡检 集中监控 输电线路运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布式光纤传感的输电线路覆冰预警研究
14
作者 王帅 徐钦云 林胜海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81-487,共7页
为实现输电线路覆冰状态的定量监测,采用理论建模和模拟实验的方法,基于布里渊散射原理和悬垂线缆的力学分析,推导布里渊频移和覆冰厚度的关系,并通过模拟实验验证该关系的准确性。研究结果表明,覆冰厚度和布里渊频移呈单调递增关系,在... 为实现输电线路覆冰状态的定量监测,采用理论建模和模拟实验的方法,基于布里渊散射原理和悬垂线缆的力学分析,推导布里渊频移和覆冰厚度的关系,并通过模拟实验验证该关系的准确性。研究结果表明,覆冰厚度和布里渊频移呈单调递增关系,在实验条件下,覆冰厚度测量误差为12.48%,覆冰预警的应变阈值区间为1.5×10^(-3)ε~2.0×10^(-3)ε,直接观测输电线路的应变值可简化覆冰预警流程。研究结论可为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在输电线路覆冰监测的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电线路 分布式光纤传感 布里渊光时域反射仪 光纤应变 覆冰预警 布里渊频移 定量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Unity的生产线可视化智能监控系统 被引量:2
15
作者 于盼磊 高玉飞 +2 位作者 袁徽涌 赵晓龙 马嵩华 《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9,共5页
针对自动化生产线存在的高效智能监控难题,设计了一种基于Unity的生产线可视化监控系统架构。对虚拟场景搭建、模型随动控制、虚拟生产线可视化等技术进行了论述,提出了一种基于权重的优先通信策略;对设备故障、转运干涉/卡顿、异物进... 针对自动化生产线存在的高效智能监控难题,设计了一种基于Unity的生产线可视化监控系统架构。对虚拟场景搭建、模型随动控制、虚拟生产线可视化等技术进行了论述,提出了一种基于权重的优先通信策略;对设备故障、转运干涉/卡顿、异物进入等异常状况,基于多源数据的差异进行分析和判断,形成了多源数据驱动下的智能监控方法。对于离散制造生产线上设备众多、数据异构带来的通信延迟问题,提出了复杂生产线的通信优先级和数据同步性,形成一套可行的生产线可视化智能监控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线监控 UNITY3D 三维可视化 实时驱动 数据采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走航式海洋放射性在线监测系统设计
16
作者 周程 蒋若澄 +4 位作者 曹鹏涛 梁大戬 龚频 汤晓斌 张亮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57-363,共7页
为高效应对海洋放射性监测的常态化需求,设计了走航式海洋放射性在线监测系统。该系统由水下辐射探测器、气象传感器、数据采集和传输装置组成,可进行走航式海洋放射性在线监测。采用该系统对连云港田湾核电站周边海域完成两次海上测试... 为高效应对海洋放射性监测的常态化需求,设计了走航式海洋放射性在线监测系统。该系统由水下辐射探测器、气象传感器、数据采集和传输装置组成,可进行走航式海洋放射性在线监测。采用该系统对连云港田湾核电站周边海域完成两次海上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走航式监测结果与海水取样分析结果基本一致,验证了系统的可行性和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 核应急 放射性监测 在线监测 放射性核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变分模态分解和分段多项式截断奇异值分解的桥梁影响线识别 被引量:1
17
作者 万桂军 黎剑安 冯东明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60-468,共9页
为了提高桥梁影响线的识别精度,提出基于变分模态分解(VMD)和分段多项式截断奇异值分解(PPTS-VD)的桥梁影响线识别方法.该方法应用VMD技术将桥梁位移分解成若干固有模态函数(IMF),通过融合多个低阶IMF提取桥梁响应的准静态成分,利用PPT... 为了提高桥梁影响线的识别精度,提出基于变分模态分解(VMD)和分段多项式截断奇异值分解(PPTS-VD)的桥梁影响线识别方法.该方法应用VMD技术将桥梁位移分解成若干固有模态函数(IMF),通过融合多个低阶IMF提取桥梁响应的准静态成分,利用PPTSVD从准静态成分中识别桥梁影响线.为了验证所提方法的准确性,建立三跨连续梁桥和四轴车数值仿真模型,模拟不同车速、路面不平度和噪声水平,并针对500组数值仿真结果进行测试.将所提方法与经典方法进行对比,并全面讨论车速、路面不平度和噪声对识别结果的影响.进行验证试验,测试实验室环境下所提方法的准确性和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从桥梁响应中准确识别出桥梁影响线,最大误差仅为1.38%;相比传统方法,所提方法显著减少了车速、路面不平度和噪声对识别结果的干扰,提高了识别的鲁棒性和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健康监测 桥梁动力分析 车桥耦合系统 影响线识别 变分模态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垃圾焚烧烟气中芳香烃化合物在线监测和选择性催化还原脱除研究
18
作者 龚丽芳 任美慧 +4 位作者 蒋吉春 郭光召 胡红云 黄永达 姚洪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018-3028,共11页
垃圾焚烧具有减量化和资源化等优点,近年来已逐渐替代垃圾填埋而成为世界各国大力发展的固废处置重要方式。垃圾组分复杂且有害物质多样,经焚烧处理后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有毒有害的芳香烃化合物,对大气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危害。研制了基... 垃圾焚烧具有减量化和资源化等优点,近年来已逐渐替代垃圾填埋而成为世界各国大力发展的固废处置重要方式。垃圾组分复杂且有害物质多样,经焚烧处理后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有毒有害的芳香烃化合物,对大气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危害。研制了基于光电离飞行时间质谱的垃圾焚烧烟气中芳香烃化合物在线监测系统,并利用在线监测系统对某大型垃圾焚烧厂的选择性催化还原(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SCR)装置出入口烟气中的苯系物、酚类化合物、多环芳烃化合物和氯代芳烃化合物的代表性物质进行在线监测和动态排放特征研究,明确了SCR装置对垃圾焚烧烟气中典型芳香烃化合物的脱除效果。结果表明,研制的在线监测系统对芳香烃化合物的检出限可达ppb级别,且连续监测5000 min信号强度的相对偏差(RSD)仅为4.2%;SCR装置入口和出口烟气中芳烃化合物的分布模式显著不同,二甲苯和甲苯对差异的贡献最大;SCR装置对烟气中的芳香烃化合物均具有较好的脱除效果,烟气流经SCR装置后,苯系物、酚类、多环芳烃类、氯苯类、氯酚类、氯甲苯类和氯甲酚类化合物的信号强度分别下降11.3%~91.5%、47.7%~93.0%、66.3%~94.9%、26.4%~84.5%、48.5%~88.7%、53.9%~89.5%和67.3%~9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垃圾焚烧 芳香烃化合物 在线监测 选择性催化还原装置 脱除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00 MW燃煤发电机组二氧化碳排放在线监测方法对比研究
19
作者 韩金克 吴建群 +4 位作者 夏永俊 张员根 黄赵鑫 郭修文 刘小伟 《热力发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3-161,共9页
国内燃煤机组中短期内碳排放量在线监测方法仍以核算法为主,碳排放在线监测方法尚不完善。针对大型燃煤机组碳排放,探索基于机组燃料管理系统常规监测数据的碳排放在线核算方法,形成了燃煤机组碳排放快速核算方法;并针对CO_(2)体积分数... 国内燃煤机组中短期内碳排放量在线监测方法仍以核算法为主,碳排放在线监测方法尚不完善。针对大型燃煤机组碳排放,探索基于机组燃料管理系统常规监测数据的碳排放在线核算方法,形成了燃煤机组碳排放快速核算方法;并针对CO_(2)体积分数、流速、湿度测量方式的不同设计了5种碳排放直接在线监测方法,以快速核算法为基准,对比了不同测算周期内不同碳排放量计算方法的计算偏差。结果显示:随测算周期时间跨度的增大,不同方法的碳排放量计算偏差逐渐稳定,60天内的监测结果显示,系统法、监测法、修正监测法、氧平衡法、修正氧平衡法和热值法的平均计算偏差分别为-11.5%、7.7%、4.6%、9.7%、7.1%和17.0%,经长周期参比修正后均可用于燃煤机组碳排放在线监测,支撑燃煤机组碳排放控制和碳资产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煤机组 碳排放 碳核算 在线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斗系统在输电线路监测中的应用综述
20
作者 吴海涛 史梦梦 +2 位作者 王鹏 靳苏喆 仲元昌 《电讯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97-1004,共8页
我国北斗系统已在交通运输、通信系统、电力监测调度、救灾减灾、公共安全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融入国家核心基础设施。随着电网建设的飞速发展,特别是偏远地区和复杂环境下输电线路的监测难题日益凸显,对确保电网的安全运行提出了更高... 我国北斗系统已在交通运输、通信系统、电力监测调度、救灾减灾、公共安全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融入国家核心基础设施。随着电网建设的飞速发展,特别是偏远地区和复杂环境下输电线路的监测难题日益凸显,对确保电网的安全运行提出了更高要求。西电东送的大跨越输电走廊,穿越人迹罕至的无人区,常规的通信网络难以全面覆盖,而北斗系统为此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为了准确把握相关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综述了北斗系统在输电线路监测中的应用研究成果。具体梳理了其在杆塔姿态监测、故障定位与应急通信、智能巡检及覆冰监测等方面的直接应用,深入分析了北斗系统与多传感器数据的融合监测方法,并重点阐述了北斗短报文通信、高精度定位和形变监测等关键技术。在此基础上,对该领域的技术应用进行了总结与展望,指出充分利用北斗通信、差分定位等新技术,有效地提高了电网的监测水平,降低了监测成本,为确保输电线路的稳定运行提供了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斗系统(BDS) 输电线路监测 电力线舞动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 智能监测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