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51篇文章
< 1 2 6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临界二氧化碳制备硅酮粉改性PE-UHMW发泡材料
1
作者 秦升学 蓝文康 +2 位作者 张弘斌 周海萍 刘杰 《工程塑料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2-37,共6页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PE-UHMW)由于具有极高的分子量,其泡沫材料非常适用于超低温保温和吸油分离等领域。然而,PE-UHMW的极高熔体强度使泡孔增长困难,材料可发泡性较差。为解决该问题,利用硅酮粉改性PEUHMW,通过超临界二氧化碳对改性前后PE...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PE-UHMW)由于具有极高的分子量,其泡沫材料非常适用于超低温保温和吸油分离等领域。然而,PE-UHMW的极高熔体强度使泡孔增长困难,材料可发泡性较差。为解决该问题,利用硅酮粉改性PEUHMW,通过超临界二氧化碳对改性前后PE-UHMW进行发泡,研究了硅酮粉含量对PE-UHMW发泡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硅酮粉后,改性PE-UHMW熔体流动性得到提高,可通过双螺杆挤出机熔融加工,材料发泡倍率、泡孔密度与泡孔均匀性显著提高,泡孔尺寸减小。当硅酮粉质量分数为4%时,改性PE-UHMW具有较好的熔体加工与发泡的综合性能。此外,研究了不同饱和压力和发泡温度对硅酮粉质量分数为4%的PE-UHMW发泡性能的影响,发现随着饱和压力的增加,泡孔密度增加,泡孔尺寸和发泡倍率减小;而随着发泡温度的升高,发泡倍率先增加后降低,泡孔密度减小,泡孔尺寸增大。当饱和压力为20.68 MPa、发泡温度为130℃时,硅酮粉质量分数为4%的PE-UHMW泡沫的泡孔密度为1.25×10^(9)个/cm^(3),平均泡孔直径为9.33μm,而纯PE-UHMW泡沫的泡孔密度为3.54×10^(6)个/cm^(3),平均泡孔直径为69.59μm。硅酮粉的加入有效改善了PE-UHMW的熔体加工性能和发泡性能,有利于促进PE-UHMW在泡沫材料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 硅酮粉 熔体加工 超临界二氧化碳 发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随机扰动下汽轮机转子涡动密封流场压力脉动分析
2
作者 曹丽华 李大才 +2 位作者 卓奕瀚 司和勇 李盼 《汽轮机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7-202,共6页
在转子运动过程中,超超临界汽轮机的密封流场受转子涡动影响显著,密封流体所带来的随机干扰影响主流运动,从而影响转子运动的稳定性。以某1000MW超超临界汽轮机超高压缸第一级隔板密封为研究对象,耦合随机扰动下的转子涡动方程,对密封... 在转子运动过程中,超超临界汽轮机的密封流场受转子涡动影响显著,密封流体所带来的随机干扰影响主流运动,从而影响转子运动的稳定性。以某1000MW超超临界汽轮机超高压缸第一级隔板密封为研究对象,耦合随机扰动下的转子涡动方程,对密封流场入口流域中的压力脉动特性开展分析。结果如下:随着扰动强度增大,流场中的压力波动规律从原本处处相同变化为中心对称式的互补变化规律。入口流域中的压力波动集中于低频位置,随着扰动频率的增大,压力波动逐渐减小,整个功率谱呈现为低频、宽带的谱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超临界汽轮机 密封流场 随机扰动 压力脉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概率的施工期超长隔震结构单元划分方法
3
作者 张超 杜永峰 +4 位作者 洪娜 许军 周金良 马振和 李超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3-118,共16页
施工期超长隔震结构所经历的环境温差和混凝土干缩作用具有一定的区域性和随机性,采用概率手段研究施工期超长隔震结构单元划分方法,以有效控制隔震层的温缩变形.首先,研究了施工期超长隔震结构单元划分机理,提出了隔震层温缩变形的控... 施工期超长隔震结构所经历的环境温差和混凝土干缩作用具有一定的区域性和随机性,采用概率手段研究施工期超长隔震结构单元划分方法,以有效控制隔震层的温缩变形.首先,研究了施工期超长隔震结构单元划分机理,提出了隔震层温缩变形的控制方法.其次,基于广义极值分布模型得到了12个不同环境温湿度分布的高烈度城市最冷月平均最低温度、最热月平均温度和年平均相对湿度的最优分布模型参数,结合超长隔震结构施工期的3个环境温湿度水准,给出了不同水准下12个城市超长隔震结构综合温差的取值建议,进而提出了后浇带最大设置间距计算方法.接着,总结出了施工期超长隔震结构单元划分方法.最后,对某在建超长隔震结构单元划分方案进行优化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隔震层刚度生成时间不变、混凝土干缩模型确定的情况下,为了保证隔震层合成向最大温缩变形控制在55 mm的限值之内,采用后浇带划分方案3和封闭方案1时,需将最冷月隔震层温度提升至-4℃及以上.为了保证结构整体性和施工便利性,可采用后浇带划分方案2和封闭方案1,同时最冷月隔震层温度需达到-1℃及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长隔震结构 温度分布 湿度分布 结构单元划分 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超临界机组协调控制系统误差自抗扰控制与优化
4
作者 黄从智 蒋茜茜 谭祥帅 《热力发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4-116,共13页
超超临界机组由于其高参数、高效率的优点,已成为电网深度调频调峰、抑制电网波动的有力支撑,超超临界机组控制策略的优化改造对于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针对超超临界机组协调控制系统优化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误差自抗扰控制策... 超超临界机组由于其高参数、高效率的优点,已成为电网深度调频调峰、抑制电网波动的有力支撑,超超临界机组控制策略的优化改造对于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针对超超临界机组协调控制系统优化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误差自抗扰控制策略和强化学习算法的智能控制策略。首先,在基于误差的自抗扰控制策略框架中,根据单元机组机炉耦合过程运行特性,简化机炉耦合过程被控对象模型,设计扩张状态观测器来实时估计并补偿机组的未建模动态特性和外部扰动。其次,构建奖励函数并利用柔性演员-评论家算法来实现控制器参数自适应调整。最后,基于某超超临界1000 MW二次再热机组实际历史运行数据仿真验证了所提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超临界机组 误差自抗扰控制 强化学习 参数自适应调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行后国产/进口P92管道组织性能对比
5
作者 杨超 石仁强 《锅炉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2-67,共6页
某超超临界电站锅炉炉顶两侧再热蒸汽热段管道分别为进口P92管及国产P92管,在相同温度、压力参数运行5万h后割管取样,分别进行成分、硬度、金相、相参量分析、瞬时拉伸、短时持久试验。对比研究发现:进口管短时高温强度优于国产管,这是... 某超超临界电站锅炉炉顶两侧再热蒸汽热段管道分别为进口P92管及国产P92管,在相同温度、压力参数运行5万h后割管取样,分别进行成分、硬度、金相、相参量分析、瞬时拉伸、短时持久试验。对比研究发现:进口管短时高温强度优于国产管,这是因为进口管碳含量高,且正火温度高,在早期运行时细小碳化物析出量大,具有更好的沉淀强化效果;国产管Si、W含量高于进口管,且晶粒细小,导致其拉弗斯相在晶界析出并粗化的倾向更大,不利于低应力状态下的长时持久性能。虽然粗晶对持久强度有利,但进口管晶粒特别粗大,导致其相对国产管在更大应力范围内呈现蠕变脆性状态,对管道的安全性有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超临界锅炉 P92管道 粗晶 蠕变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顺北超深断控凝析气藏流体非平衡相变对开采效果影响
6
作者 张宁 曹飞 +4 位作者 李宗宇 张云 孙扬 潘毅 孙雷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71-478,共8页
受超深超高温超高压成藏控藏机制影响,顺北超深层断控体凝析气藏地层流体呈现出超临界凝析气复杂相态特征,而其复杂相态演化行为对开发动态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是顺北超深层断控体凝析气藏开发过程亟待探索和解决的问题。以顺北4号断裂带... 受超深超高温超高压成藏控藏机制影响,顺北超深层断控体凝析气藏地层流体呈现出超临界凝析气复杂相态特征,而其复杂相态演化行为对开发动态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是顺北超深层断控体凝析气藏开发过程亟待探索和解决的问题。以顺北4号断裂带高含凝析油超临界凝析气为研究对象,首先运用高温高压可视化实验观测方法开展顺北凝析气藏近临界凝析油气流体临界乳光现象、非平衡相变现象、雾状反凝析沉降临界慢化现象,以及反凝析过程流体分层等特殊相态演化实验观测研究,而后分析高温超高压条件下近临界凝析气流体所产生的非平衡相态演化特征,初步揭示了非平衡相变及渗流对气井衰竭开采过程反凝析早期雾状反凝析沉降弛豫慢化现象等对凝析油采出程度的影响,得到在PVT(压力-容积-温度)釜中一定气柱高度中从露点压力开始降压至最大反凝析压力的雾状凝析油重力沉降弛豫时间累计可达1193 s,转换到顺北凝析气藏大纵深缝洞体流动空间可达7026 s,通过合理控制采速则可提高雾状反凝析油采出程度为4.99%;基于长岩心非平衡渗流实验测试得到合理控制采速可使反凝析油的采出程度提高了7.14%。结合顺北4号带典型气井生产曲线的变化规律,探讨了非平衡相变和雾状反凝析沉降弛豫效应对凝析气井反凝析阶段凝析油采出程度的影响。实际开采动态显示,目前凝析油采出程度较天然气高出5%以上,研发的高温高压原位相态观测系统已成功应用于塔里木、四川盆地等超深层气藏,可为顺北超深层凝析气藏开发动态特征分析及开发对策调整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深断控体凝析气藏 超临界凝析气 非平衡相变 反凝析沉降 弛豫慢化现象 非平衡渗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离散制造车间的CNN-GRU超宽带数据融合定位算法
7
作者 陈伟 郭宇 +1 位作者 田旭 王胜博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60-364,368,共6页
针对离散制造车间各制造要素定位过程中存在非视距误差和测量系统误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和门控循环单元(Gated Recurrent Unit,GRU)的超宽带数据融合定位算法。首先,对采集到的超宽... 针对离散制造车间各制造要素定位过程中存在非视距误差和测量系统误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和门控循环单元(Gated Recurrent Unit,GRU)的超宽带数据融合定位算法。首先,对采集到的超宽带定位数据进行格式转换,以满足CNN和GRU的输入要求;其次,使用多通道CNN提取定位数据空间上的局部重要信息,并通过两层双向GRU单元挖掘数据的时序特征,在此基础上,利用集成学习思想融合局部重要特征和时序特征,以提高数据融合的定位准确度。最后,在某航天车间进行定位实例验证,实验结果表明,相较于CNN或GRU模型,所提方法在定位精度上具有更优越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散制造车间 超宽带室内定位 卷积神经网络 门控循环单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机组孔板下游FAC传质过程动力学分析
8
作者 肖卓楠 宋其珉 +2 位作者 郭玮 杨杰 赵乐 《动力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47-353,共7页
为了更好地预测电厂管道流动加速腐蚀(FAC),基于电厂管道实际工况,使用COMSOL软件根据气含率变化调整水的物性参数,模拟孔板管道下的流场,观察浓度及高湍动能分布区域,通过模拟计算得到不同流相下速度、壁面剪切力及传质系数的变化,并... 为了更好地预测电厂管道流动加速腐蚀(FAC),基于电厂管道实际工况,使用COMSOL软件根据气含率变化调整水的物性参数,模拟孔板管道下的流场,观察浓度及高湍动能分布区域,通过模拟计算得到不同流相下速度、壁面剪切力及传质系数的变化,并结合单相流、两相流流动中加速腐蚀预测模型,分析了不同气含率对流动加速腐蚀的影响。结果表明:水蒸气的存在导致孔板下游上、中、下部壁面上两相流的FAC速率较单相流的FAC速率均有不同程度增大,且上部壁面的流动加速腐蚀速率增幅最明显;当温度为150℃,介质为两相流且气含率为0.5%时,壁面处的FAC速率最大,为单相流情况下的1.001112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机组 气含率 流动加速腐蚀 多相流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HPC模块建筑结构抗震性能数值分析
9
作者 何庆锋 邹俊明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9,共9页
近年来模块建筑在我国发展迅速,技术标准体系逐步建立.本文基于刚度等效原理建立了超高性能混凝土(ultra-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UHPC)芯柱构造模块单元的等效框架简化计算模型,并对比分析了有限元计算与低周往复和拟动力试验结果,... 近年来模块建筑在我国发展迅速,技术标准体系逐步建立.本文基于刚度等效原理建立了超高性能混凝土(ultra-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UHPC)芯柱构造模块单元的等效框架简化计算模型,并对比分析了有限元计算与低周往复和拟动力试验结果,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基于本文提出的简化模型,利用Midas Gen对一栋六层UHPC模块建筑结构进行了抗震性能分析.其结果表明,在多遇地震作用下,结构弹性变形能力良好,基本满足“小震不坏”的设防水准要求;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破坏主要集中在模块单元连接件处,且该结构在地震作用后仍保持直立,基本满足“大震不倒”的设防水准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性能混凝土模块建筑 模块单元 塑性铰 非线性弹簧 抗震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水电机组调速系统稳定性分析方法及超低频振荡抑制
10
作者 汪芳宗 余坤 李默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3858-3864,I0024,共8页
水电机组调速系统包含死区以及限幅环节,是一个典型的非光滑动力系统,也是一个线性切换系统。若控制参数设置不合理,切换系统将产生切换振荡现象。水电机组调速系统已多次出现与调速死区及限幅相关的超低频频率振荡问题。目前,为分析水... 水电机组调速系统包含死区以及限幅环节,是一个典型的非光滑动力系统,也是一个线性切换系统。若控制参数设置不合理,切换系统将产生切换振荡现象。水电机组调速系统已多次出现与调速死区及限幅相关的超低频频率振荡问题。目前,为分析水电机组调速系统的稳定性,主要采用描述函数法,但描述函数法是一种频域工程近似方法,在实际应用中需满足一定的前提条件。为解决超低频振荡问题,该文提出一种基于时域状态空间的稳定性分析新方法,并给出相应的理论证明。该方法既可用于一般光滑动力系统的稳定性分析,也可应用于间断微分系统。将该方法应用于水电机组调速系统的稳定性分析及控制参数的优化设计,可以彻底避免超低频振荡现象。算例结果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电机组 调速系统 线性切换系统 超低频振荡 极限环 描述函数法 Filippov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00 MW高效超超临界CFB锅炉中部全隔墙振动安全性评估 被引量:2
11
作者 吕卓 鲁佳易 +5 位作者 邓启刚 周旭 邱彬彬 董晨昊 蹇开林 程乐鸣 《热力发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54-62,共9页
为评估世界首台燃褐煤700 MW高效超超临界CFB锅炉中部全隔墙的振动安全性,建立了锅炉三维非定常流体动力学模型,模拟了炉膛内的气固流场分布,求解了炉内气固流动作用于中部全隔墙表面的压力分布及其波动规律。同时,实测了炉型结构相似... 为评估世界首台燃褐煤700 MW高效超超临界CFB锅炉中部全隔墙的振动安全性,建立了锅炉三维非定常流体动力学模型,模拟了炉膛内的气固流场分布,求解了炉内气固流动作用于中部全隔墙表面的压力分布及其波动规律。同时,实测了炉型结构相似的某超临界350 MW CFB锅炉炉墙的振动信号,并进行了频谱分析,以评估炉内压力波动频率。最后,以模拟计算和试验测试获取的炉内压力波动作为激励,计算了中部全隔墙在炉内波动压力作用下的动应力。结果表明,中部全隔墙的动应力水平低于材料的强度极限,中部全隔墙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超临界 CFB锅炉 全隔墙 振动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中心差分扩展集员滤波的融合室内定位算法 被引量:1
12
作者 吴晓烨 何青 +1 位作者 李灵 张杏 《传感器与微系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2-114,119,共4页
针对室内复杂环境下单一定位技术难以满足高精度定位需求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用于非线性系统状态估计的中心差分扩展集员滤波(CDESMF)算法来融合超宽带(UWB)和惯性测量单元(IMU)的测量信息。为了克服泰勒展开的固有缺陷,采用低阶多维斯特... 针对室内复杂环境下单一定位技术难以满足高精度定位需求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用于非线性系统状态估计的中心差分扩展集员滤波(CDESMF)算法来融合超宽带(UWB)和惯性测量单元(IMU)的测量信息。为了克服泰勒展开的固有缺陷,采用低阶多维斯特林插值公式代替泰勒展开将非线性系统线性化,以提高算法精度并且有效抑制数据的抖动。实验结果表明:本文研究的融合算法定位精度在5 cm以内,比扩展卡尔曼滤波(EKF)融合算法定位精度提高了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员滤波 超宽带 惯性测量单元 室内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00MW超超临界直流锅炉水冷壁瞬态响应特性的建模与仿真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娄嘉诚 常福城 +3 位作者 刘也铭 李志斌 李熙 李会雄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638-2651,共14页
超超临界锅炉因其高效和低排放特性,在化工领域有着重要应用。水冷壁的瞬态响应特性对超临界机组的安全和高效运行至关重要。通过引入移动边界理论,提出了一种能够统一描述超临界锅炉水冷壁不同工质状态的移动边界模型。模型无须对各种... 超超临界锅炉因其高效和低排放特性,在化工领域有着重要应用。水冷壁的瞬态响应特性对超临界机组的安全和高效运行至关重要。通过引入移动边界理论,提出了一种能够统一描述超临界锅炉水冷壁不同工质状态的移动边界模型。模型无须对各种工质状态分开进行建模与求解,一定程度上简化了计算。提出的网格移动方案可实现临界压力点的追踪,与以往采用静态近似的计算方法相比减小了误差,可更为简便、合理地解决各工质状态间的切换问题,继而实现全工况仿真。对1000 MW超超临界锅炉水冷壁的瞬态响应特性进行了动态仿真研究,通过与实验数据进行对比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和可靠性。结果表明,在扰动参数阶跃变化幅度相同时,出口压力阶跃变化后重新达到稳态所需的时间偏短,而进口焓值阶跃变化后重新达到稳态所需的时间偏长。在相同的输入扰动条件下,低负荷工况扰动后重新达到稳态所需时间较长,而高负荷时的过渡时间较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超临界 瞬态响应 移动边界 模型 动态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直流锅炉动态换热的超临界机组电力系统仿真建模
14
作者 徐达睿 郝玲 +5 位作者 陈磊 祁鑫 刘一峰 李江鹏 黄怡涵 徐飞 《热力发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1-100,共10页
随着新能源并网比例的增加,电力系统频率安全问题凸显,掌握机组调节能力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目前电力系统仿真中,适用于机电暂态和中长期动态的火电机组模型主要采用IEEE推荐的汽包锅炉简化模型和单再热器汽轮机模型。如果对直流锅炉机... 随着新能源并网比例的增加,电力系统频率安全问题凸显,掌握机组调节能力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目前电力系统仿真中,适用于机电暂态和中长期动态的火电机组模型主要采用IEEE推荐的汽包锅炉简化模型和单再热器汽轮机模型。如果对直流锅炉机组也采用该模型,则会因为蓄热系数的动态和控制系统的偏差,机组主蒸汽压力的仿真结果大幅偏离实际,进而错估机组调节能力。基于此,采用热力学的建模方法,建立了一种适用于多时间尺度动态仿真的超临界直流锅炉火电机组模型。通过建立水冷壁的移动边界模型和过热器的动态热量流模型,更准确地反映直流锅炉的蓄热能力;通过加入给水控制和过热度控制,使得控制系统更符合实际机组。利用电厂运行数据验证了该模型具有较高的仿真精度。相较于现有电力仿真模型,该模型对主蒸汽压力的仿真精度大幅提升。所提出的模型能够更准确地描述超临界直流锅炉机组在一、二次调频及调峰中的动态过程,有助于电力系统频率过程仿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机组 直流锅炉 一次调频 AGC 锅炉主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成OSC与BEST的1000 MW超超临界二次再热机组热力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惠杰 高浩然 +1 位作者 许小刚 赵建红 《汽轮机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1-136,共6页
随着蒸汽参数的升高,二次再热机组普遍存在着抽汽过热度较高,加热器换热温差和;[火用]损失较大的问题,这阻碍了机组效率的进一步提高。以1 000MW超超临界二次再热机组为例,提出了2种优化方案。方案1采用外置蒸汽冷却器(outer steam cool... 随着蒸汽参数的升高,二次再热机组普遍存在着抽汽过热度较高,加热器换热温差和;[火用]损失较大的问题,这阻碍了机组效率的进一步提高。以1 000MW超超临界二次再热机组为例,提出了2种优化方案。方案1采用外置蒸汽冷却器(outer steam coolers, OSC),方案2集成OSC和背压抽汽汽轮机(back pressure extraction steam turbine, BEST)。对3种方案的热经济性进行对比,并采用;[火用]分析法计算了系统部分单元的;[火用]损。结果表明:方案2能有效利用RH1~RH7的多级抽汽过热度,在较高负荷下的热经济性比方案1和参考系统高,100%THA下相比于方案1给水温度和循环热效率分别提高了6.24℃和0.48%,锅炉、汽轮机和回热系统;[火用]损失减小;随着负荷降低,方案2对给水温度、循环热效率和;[火用]损失的影响效果减弱,负荷低于50%THA后汽轮机的;[火用]损失略高于方案1和参考系统。因此相比于方案1和参考系统,方案2具有较高的热经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超临界机组 二次再热 过热度 [火用]分析 热经济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超临界机组灵活运行下基于观测器的PID过热汽温控制
16
作者 庞大卫 秦天牧 +1 位作者 杜鸣 牛玉广 《动力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290-1298,共9页
为消纳更多可再生能源,火电机组长期处于宽负荷运行,频繁的负荷变化给过热汽温控制造成困难。以某1000 MW超超临界机组过热汽温为对象,分析了其动态特性在不同负荷下的差异。针对宽负荷运行带来的多模型特性与非线性特性,提出了一种基... 为消纳更多可再生能源,火电机组长期处于宽负荷运行,频繁的负荷变化给过热汽温控制造成困难。以某1000 MW超超临界机组过热汽温为对象,分析了其动态特性在不同负荷下的差异。针对宽负荷运行带来的多模型特性与非线性特性,提出了一种基于观测器的比例积分微分(observer-based proportional-integral-derivative,OB-PID)控制结构,以增强过热汽温在宽负荷运行时的稳定性。仿真结果表明,相比于常规比例积分微分(proportional-integral-derivative,PID)控制,OB-PID控制能在保持较好跟踪性能的同时,提高系统的扰动抑制性能和鲁棒性能。此外,OB-PID控制具有极简的结构,基于PID框架的改进不增加额外的信号测点,在火电机组灵活性改造中具有极大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超临界机组 过热汽温 观测器 扰动抑制 灵活运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主燃料跳闸及锅炉跳闸动态特性仿真
17
作者 李果 陶翔宇 +7 位作者 张宗龙 杨晨 邓启刚 聂立 何维 李维成 鲁佳易 巩李明 《重庆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4-103,共10页
为研究超超临界循环流化床(circulating fluidized bed,CFB)锅炉在触发主燃料跳闸(main fuel trip,MFT)和锅炉跳闸(boiler trip,BT)时的动态特性,在Apros仿真平台上建立了660 MW超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仿真模型,分别在100%BMCR(boiler m... 为研究超超临界循环流化床(circulating fluidized bed,CFB)锅炉在触发主燃料跳闸(main fuel trip,MFT)和锅炉跳闸(boiler trip,BT)时的动态特性,在Apros仿真平台上建立了660 MW超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仿真模型,分别在100%BMCR(boiler maximum continuous rating)、75%THA(turbine heat acceptance)和50%THA工况下燃煤时对MFT和BT进行动态仿真。结果表明,在50%THA工况下,锅炉触发MFT与BT后汽水分离器很快由干态转为湿态运行,MFT、BT复位后逐渐由湿态转为干态运行。频繁干、湿态转换会增大汽水分离器热应力,影响设备寿命与安全,应避免在低负荷下触发锅炉MFT与B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超临界 循环流化床锅炉 主燃料跳闸 锅炉跳闸 动态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超临界汽轮机组汽流力对振动影响的分析及试验研究
18
作者 江栋军 沈德明 +1 位作者 罗世梁 杨建刚 《动力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5-231,共7页
针对某型1000 MW超超临界汽轮机组1号轴承不稳定振动现象,通过试验观察主汽温偏差、汽缸偏移量、轴心位置等与振动波动之间的关联性。建立了汽流力计算模型,研究了不同工况下汽流力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高压缸两侧主汽温偏差导致汽... 针对某型1000 MW超超临界汽轮机组1号轴承不稳定振动现象,通过试验观察主汽温偏差、汽缸偏移量、轴心位置等与振动波动之间的关联性。建立了汽流力计算模型,研究了不同工况下汽流力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高压缸两侧主汽温偏差导致汽轮机级内周向做功不均匀,产生非均衡汽流力;主汽温偏差还会导致汽缸与转子产生偏移,进一步增大汽流力;主汽温偏差越大,汽流力越大;汽流力作用到转子上,改变了轴承载荷,引发不稳定振动;调节主汽温偏差可以消除机组不稳定振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超临界汽轮机组 不稳定振动 汽流力 主汽温偏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凝汽器水位扰动下火电机组调节过程的动态响应特性
19
作者 冯福媛 梁惠勋 +3 位作者 张淇钧 陈衡 徐钢 刘彤 《洁净煤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29-237,共9页
在“双碳”目标与新能源大规模并网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火电机组亟需提升运行灵活性以满足电网调峰调频需求。凝结水节流技术通过调节凝结水流量改变汽轮机低压缸的进汽量,实现机组输出功率的快速响应。为研究凝汽器水位扰动下火电机组调... 在“双碳”目标与新能源大规模并网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火电机组亟需提升运行灵活性以满足电网调峰调频需求。凝结水节流技术通过调节凝结水流量改变汽轮机低压缸的进汽量,实现机组输出功率的快速响应。为研究凝汽器水位扰动下火电机组调节过程的动态响应特性,基于Modelica语言环境下的Dymola仿真平台,构建了某600 MW超临界再热机组的动态热力模型。模型以质量守恒、能量守恒及传热学基本定律为理论基础,对锅炉、汽轮机、凝汽器、除氧器、高压加热器及低压加热器等设备进行模块化建模,并在模型中加入了汽温控制系统和水位控制系统,前者通过调节减温水流量维持主、再热蒸汽温度稳定,后者根据水位偏差动态调整泵的转速或阀门开度。通过在100%、90%、50%、40%额定负荷4个典型工况下,对凝汽器水位进行+0.1~+0.5 m的阶跃扰动,以分析凝结水质量流量和机组功率等关键参数的动态响应特性。结果表明:同一运行负荷下,凝汽器水位扰动量越大,相应的机组输出功率的增量越大;不同运行负荷下,相同的凝汽器水位扰动量下,机组在高负荷运行时,凝结水质量流量超调量较小,且更容易达到稳定,同时,高负荷运行时,机组输出功率响应速度较快,且机组输出功率的增量更大,高负荷时机组输出功率增量为0.85~5.68 MW,相比于低负荷下0.36~2.26 MW的功率增量更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再热机组 动态模型 控制系统 凝汽器水位扰动 动态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00 MW双切圆锅炉垂直水冷壁出口汽温偏差分析及设计运行对策
20
作者 周妍君 郭泽瑞 +3 位作者 卫子钰 杨冬 毛玉鹏 王永杰 《动力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62-1172,共11页
为改善1000 MW超超临界双切圆锅炉在低负荷运行时垂直管圈水冷壁出口汽温偏差大的问题,将水冷壁等效为流动网络系统,建立了水动力计算数学模型。利用400 MW负荷下实验炉测量数据,多次反推迭代计算出炉内实际吸热偏差分布,并验证了该模... 为改善1000 MW超超临界双切圆锅炉在低负荷运行时垂直管圈水冷壁出口汽温偏差大的问题,将水冷壁等效为流动网络系统,建立了水动力计算数学模型。利用400 MW负荷下实验炉测量数据,多次反推迭代计算出炉内实际吸热偏差分布,并验证了该模型的精密性。经分析指出低负荷时干湿态转态不同步是造成出口汽温偏差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关运行对策;设计了2种节流圈调整方案,计算了节流圈调整后水动力特性并校核流动不稳定性。结果表明:2种调整方案下出口汽温均更加均匀,出口汽温偏差减小,且不会发生流动不稳定现象;采用节流圈调整方案二后,四面墙整体出口汽温更加均匀,该方案对四面墙出口汽温偏差的改善作用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超临界锅炉 双切圆燃烧 吸热偏差 水动力特性 出口汽温偏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