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iO_(2)纳米粒子团簇对纳米流体辐射特性的影响
1
作者 冯杰 刘博 +1 位作者 时国华 王子昂 《太阳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524-530,共7页
纳米粒子的团簇普遍存在于纳米流体的沉降过程中,该文研究了TiO_(2)纳米粒子团簇对纳米流体辐射特性的影响。运用时域有限差分(FDTD)方法计算单个纳米粒子和团簇体的散射因子和吸收因子,根据独立散射理论计算出纳米流体的相关辐射特性... 纳米粒子的团簇普遍存在于纳米流体的沉降过程中,该文研究了TiO_(2)纳米粒子团簇对纳米流体辐射特性的影响。运用时域有限差分(FDTD)方法计算单个纳米粒子和团簇体的散射因子和吸收因子,根据独立散射理论计算出纳米流体的相关辐射特性参数。讨论了单团簇结构纳米流体和多团簇结构共存纳米流体的多光谱辐射特性。研究发现,在入射波长为0.40~1.00μm时,单个团簇体的吸收系数要远高于未发生团簇的单个纳米粒子,对于水基纳米流体,纳米粒子的团簇对纳米流体的辐射特性有较大影响。且在对多组分纳米流体的研究中发现,当入射波长在0.30~0.40μm时,不同比例的团簇体对多团簇结构共存纳米流体的吸收系数影响不大。另外,研究发现纳米流体的反照率与单个团簇体所包含的纳米粒子个数在较短入射波长和较长入射波长下存在反向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能 纳米粒子 热辐射 光学物性 tio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O_2)_(3n)(n=1~4)纳米团簇的几何结构和电子性质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郑文文 杨振清 +1 位作者 邵长金 卢贵武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19-123,共5页
本文采用广义梯度近似(GGA)方法,对(TiO2)3及增长后的(TiO2)3n(n=1~4)纳米团簇进行了结构优化,计算并分析其几何结构、结合能、能级、态密度以及HOMO-LUMO的电子云密度分布。结果表明:随n增加,(TiO2)3n(n=1~4)纳米团簇结合能、HOMO轨... 本文采用广义梯度近似(GGA)方法,对(TiO2)3及增长后的(TiO2)3n(n=1~4)纳米团簇进行了结构优化,计算并分析其几何结构、结合能、能级、态密度以及HOMO-LUMO的电子云密度分布。结果表明:随n增加,(TiO2)3n(n=1~4)纳米团簇结合能、HOMO轨道能量和态密度峰值逐渐增加。当团簇受到激发时,电子从HOMO轨道向LUMO轨道跃迁,同时,悬挂键以及连接键氧原子上的电子向Ti原子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o2)3n纳米 结合能 HOMO—LUMO 态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O2)n(n=3~8)团簇的几何结构和电子性质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杨振清 郑文文 邵长金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75-379,共5页
采用广义梯度近似(GGA)方法,对(TiO2)。(n=3~8)团簇进行了结构优化,计算并分析了其几何结构,平均结合能,能级,态密度以及最高占据分子轨道.最低未占据分子轨道(HOMO.LUMO)的电子云密度分布。结果表明:随着n的增加,TiO... 采用广义梯度近似(GGA)方法,对(TiO2)。(n=3~8)团簇进行了结构优化,计算并分析了其几何结构,平均结合能,能级,态密度以及最高占据分子轨道.最低未占据分子轨道(HOMO.LUMO)的电子云密度分布。结果表明:随着n的增加,TiO2团簇(除了(TiO2),团簇外)的平均结合能都在逐渐缓慢增加。(TiO2)n(n=4~8)团簇的HOMO-LUMO能隙随n的增大而减小,而HOMO能量随n的增大而增加。(TiO2)n(n=3~8)团簇的HOMO的电子云主要集中在悬挂及连接的氧原子上,相反,LUMO上的电子云主要集中在钛原子以及少量部分氧原子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o2)n 平均结合能 HOMO-LUMO 态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一性原理研究掺杂及未掺杂(TiO_2)_3团簇的电子性质(英文) 被引量:13
4
作者 杨振清 白晓慧 +1 位作者 郑文文 邵长金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62-970,共9页
为了研究金属掺杂团簇时带隙的变化趋势,本文用Cr,Mo,V,Nb四种元素掺杂(TiO_2)_3团簇,并用密度泛函理论下的广义梯度近似(GGA)方法计算.不同掺杂位置的结果表明最好的掺杂位置是3-配位的钛位置.所有掺杂后(TiO_2)_3团簇的HOMO-LUMO带隙... 为了研究金属掺杂团簇时带隙的变化趋势,本文用Cr,Mo,V,Nb四种元素掺杂(TiO_2)_3团簇,并用密度泛函理论下的广义梯度近似(GGA)方法计算.不同掺杂位置的结果表明最好的掺杂位置是3-配位的钛位置.所有掺杂后(TiO_2)_3团簇的HOMO-LUMO带隙都要比未掺杂时要小,对应高能区态密度峰值左移0.1 e V;HOMO的电子云分布主要占据了氧原子的位置,当掺杂团簇被激发时,电子从末端氧原子位置跃迁到掺杂原子.此外,我们进一步的计算表明Cr和Mo是降低(TiO_2)_3团簇带隙较好的掺杂元素.为了进一步的研究掺杂(TiO_2)_3团簇的性质以及它在光催化,清洁能源等方面的应用,还需要我们进行实验和理论相结合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掺杂(tio2)3 态密度 HOMO-LUMO 电子属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N3)n(n=1~2)团簇的密度泛函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陈玉红 康龙 +1 位作者 张材荣 罗永春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19-122,共4页
用密度泛函理论(DFT)的杂化密度泛函B3LYP方法在6-31G*基组水平上对(LiN3)n(n=1~2)团簇各种可能的构型进行几何结构优化,预测了各团簇的最稳定结构.并对最稳定结构的振动特性、成键特性和电荷布局等性质进行了理论研究.结果表明,LiN3团... 用密度泛函理论(DFT)的杂化密度泛函B3LYP方法在6-31G*基组水平上对(LiN3)n(n=1~2)团簇各种可能的构型进行几何结构优化,预测了各团簇的最稳定结构.并对最稳定结构的振动特性、成键特性和电荷布局等性质进行了理论研究.结果表明,LiN3团簇最稳定构型为直线构型;(LiN3)n(n=1~2)团簇中N—N键长在0.1146~0.1203nm之间,N—Li键长在0.1722~0.1987nm之间;Li原子的自然电荷在0.708e^0.907e之间,N原子的自然电荷在-0.896e^0.208e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n3)n(n=1~2) 密度泛函理论 结构与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C_3N_4/TiO_2纳米管阵列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胡亚微 高慧 王晓芳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13-118,共6页
目的获得在可见光下光催化活性较好,且可回收、可重复利用的光催化材料。方法在钛基底上采用阳极氧化法制备Ti O2纳米管阵列(Ti O2 NTAs),将Ti O2 NTAs在10%尿素溶液中浸渍不同时间后,在氮气保护下高温热分解,制备g-C_3N_4/TiO_2 NTAs... 目的获得在可见光下光催化活性较好,且可回收、可重复利用的光催化材料。方法在钛基底上采用阳极氧化法制备Ti O2纳米管阵列(Ti O2 NTAs),将Ti O2 NTAs在10%尿素溶液中浸渍不同时间后,在氮气保护下高温热分解,制备g-C_3N_4/TiO_2 NTAs复合薄膜。采用XRD、SEM、TEM对复合薄膜进行物相及形貌的表征,在可见光照射下,通过亚甲基蓝溶液的催化降解实验来评估复合薄膜的光催化活性。结果在10%尿素溶液中浸渍不同时间后所获得的g-C_3N_4/TiO_2 NTAs样品,其可见光催化活性均较纯Ti O2 NTAs有所提高,而且随浸渍时间的增加,其可见光催化活性依次增加。浸渍时间为6 h的g-C_3N_4/TiO_2 NTAs样品,在可见光下的光催化活性最高,在120min内对亚甲基蓝的降解率可达73%。继续增加浸渍时间,所获得的Ti O2 NTAs样品的可见光催化活性有所降低。结论 g-C3N4与Ti O2 NTAs复合,可以有效提高Ti O2 NTAs的光催化活性,其原因是g-C3N4的复合提高了载流子的传递效率,同时也提高了对可见光的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o2纳米管阵列 g-C3n4 光催化活性 阳极氧化 亚甲基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g3N2)n(n=1~4)团簇结构与性质的密度泛函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陈玉红 康龙 +3 位作者 张材荣 罗永春 武志敏 张梅玲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029-1034,共6页
用密度泛函理论(DFT)的杂化密度泛函B3LYP方法在6-31G*基组水平上对(Mg3N2)n(n=1~4)团簇各种可能的构型进行几何结构优化,预测了各团簇的最稳定结构。并对最稳定结构的振动特性、成键特性、电荷特性和稳定性等进行了理论分析。结果表明... 用密度泛函理论(DFT)的杂化密度泛函B3LYP方法在6-31G*基组水平上对(Mg3N2)n(n=1~4)团簇各种可能的构型进行几何结构优化,预测了各团簇的最稳定结构。并对最稳定结构的振动特性、成键特性、电荷特性和稳定性等进行了理论分析。结果表明:(Mg3N2)n(n=1~4)团簇易形成笼状结构,其最稳定构型中N原子配位数以3、4较多见;团簇主要由Mg-N键组成,Mg-N键长为0.194~0.218 nm,Mg-Mg键长为0.262~0.298 nm;N原子的平均自然电荷为-2.06 e,Mg原子的平均自然电荷为+1.37 e;(Mg3N2)2团簇有相对较高的动力学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g3n2)n(n=1~4) 密度泛函理论 结构与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O2)n(n=1~7)纳米团簇激发态性质的基准计算
8
作者 吴琪 霍炜 《高原科学研究》 CSCD 2019年第2期114-118,共5页
采用密度泛函(DFT)B3lyp方法在3-21G基组水平优化得到了(TiO2)n(n=1~7)团簇的基态稳定结构,并分析了每个团簇分子的电子云分布。在TZVP基组水平上,采用B3lyp、Cam-b3lyp和PBEPBE三种不同的泛函,计算了(TiO2)n (n=1~7)团簇的第一激发态... 采用密度泛函(DFT)B3lyp方法在3-21G基组水平优化得到了(TiO2)n(n=1~7)团簇的基态稳定结构,并分析了每个团簇分子的电子云分布。在TZVP基组水平上,采用B3lyp、Cam-b3lyp和PBEPBE三种不同的泛函,计算了(TiO2)n (n=1~7)团簇的第一激发态的激发能、激发波长、振子强度。分析发现,激发态性质的计算对泛函的选择十分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o2纳米 电子结构 分子轨道 激发态 泛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N_3)_n(n=1~2)团簇结构与性质的密度泛函研究
9
作者 陈玉红 康龙 +1 位作者 张材荣 罗永春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B08期87-90,共4页
用密度泛函理论(DFT)的杂化密度泛函B3LYP方法在6-31G*基组水平上对(LiN3)n(n=1~2)团簇各种可能的构型进行几何结构优化,预测了各团簇的最稳定结构.并对最稳定结构的振动特性、成键特性和电荷布局等性质进行了理论研究.结果表明,LiN3... 用密度泛函理论(DFT)的杂化密度泛函B3LYP方法在6-31G*基组水平上对(LiN3)n(n=1~2)团簇各种可能的构型进行几何结构优化,预测了各团簇的最稳定结构.并对最稳定结构的振动特性、成键特性和电荷布局等性质进行了理论研究.结果表明,LiN3团簇最稳定构型为直线构型;(LiN3)n(n=1~2)团簇中N-N键长在0.1146~0.1203nm之间,N-Li键长在0.1722~0.1987nm之间;团簇中Li原子全部显正电性,越靠近Li原子的N原子负电性越强,在直线构型的N3-离子中,两端的N原子均具负电荷,而中心N原子具正电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n3)n(n=1~2) 密度泛函理论 结构与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团簇Au_(19)Pd和Au_(19)Pt催化解离N_2O(英文) 被引量:3
10
作者 俞炜铃 左会文 +3 位作者 陆春海 李奕 章永凡 陈文凯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25-434,共10页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Au-Pd和Au-Pt纳米团簇催化解离N2O.首先根据计算得到Au19Pd和Au19Pt团簇的最优构型(杂原子均位于团簇的表面).以Au19Pd催化解离N2O为例研究催化解离的反应机理.对此主要考虑两个反应机理,分别是Eley-Rideal(ER)和La...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Au-Pd和Au-Pt纳米团簇催化解离N2O.首先根据计算得到Au19Pd和Au19Pt团簇的最优构型(杂原子均位于团簇的表面).以Au19Pd催化解离N2O为例研究催化解离的反应机理.对此主要考虑两个反应机理,分别是Eley-Rideal(ER)和Langmuir-Hinshelwood(LH).第一个机理中N2O解离的能垒是1.118 e V,并且放热0.371 e V.N2分子脱附后,表面剩余的氧原子沿着ER路径消除需要克服的能垒是1.920e V,这比反应沿着LH路径的能垒高0.251 e V.此外根据LH机理,氧原子在表面的吸附能是-3.203 e V,而氧原子在表面转移所需的能垒是0.113 e V,这表明氧原子十分容易在团簇表面转移,从而促进氧气分子的生成.因此,LH为最优反应路径.为了比较Au19Pd和Au19Pt对N2O解离的活性,根据最优的反应路径来研究Au19Pt催化解离N2O,得到作为铂族元素的铂和钯对N2O的解离有催化活性,尤其是钯.同时,将团簇与文献中的Au-Pd合金相比较,得到这两种团簇对N2O解离有较高的活性,尤其是Au19Pd团簇.再者,O2的脱附不再是影响反应的主要原因,这可以进一步提高团簇解离N2O的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 催化活性 n2O解离 反应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O2纳米管/g-C3N4/石墨烯三元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催化果糖降解制备5-羟甲基糠醛的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蒋梦 赫文秀 +1 位作者 张永强 刘斌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55-160,共6页
以氧化石墨(GO)、石墨相氮化碳(g-C3N4)和P25TiO2为原料,采用碱性水热法制备了不同g-C3N4掺杂量的TiO2纳米管/石墨烯(TiO2NT/g-C3 N4/RGO)三元复合材料。利用XRD、FT-IR、TEM、XPS等表征手段对其物相结构、微观形貌进行分析,并通过微波... 以氧化石墨(GO)、石墨相氮化碳(g-C3N4)和P25TiO2为原料,采用碱性水热法制备了不同g-C3N4掺杂量的TiO2纳米管/石墨烯(TiO2NT/g-C3 N4/RGO)三元复合材料。利用XRD、FT-IR、TEM、XPS等表征手段对其物相结构、微观形貌进行分析,并通过微波辅助加热的方式将其应用于催化果糖脱水制备5-羟甲基糠醛(5-HMF)。结果表明,当g-C3N4掺杂量为2%时,利用TiO2纳米管、g-C3N4和石墨烯的协同作用,复合材料催化果糖降解性能最好此时,5-HMF的产率达67.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o2纳米 石墨烯 g-C3n4 微波 5-羟甲基糠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红石TiO2纳米团簇与铀酰相互作用的相对论密度泛函理论计算 被引量:3
12
作者 郑明 张红星 +1 位作者 袁福龙 潘清江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74-882,共9页
采用全电子相对论密度泛函理论方法探索金红石型Ti O_2纳米团簇与铀酰的相互作用。考察金红石团簇模型(包括层数和表面积大小)变化对吸附铀形成复合物结构、吸附作用能等性质的影响,确定2层、表面积为1.1 nm×0.6 nm、包括63个原子... 采用全电子相对论密度泛函理论方法探索金红石型Ti O_2纳米团簇与铀酰的相互作用。考察金红石团簇模型(包括层数和表面积大小)变化对吸附铀形成复合物结构、吸附作用能等性质的影响,确定2层、表面积为1.1 nm×0.6 nm、包括63个原子的纳米团簇(标记为2L-Ti15)能够合理描述金红石纳米粒子性质的同时,还能节约计算资源。对2L-Ti15-[(UO_2)(H_2O)_3]^(2+)复合物计算表明,纳米团簇和铀酰存在共价键作用;优化得到U-O_(surf)键长0.233~0.238 nm,这一距离在已发现铀酰基配合物U-O距离范围内。在气相条件下,纳米团簇对铀酰吸附反应为放热过程(-3.02 e V);考虑溶剂介质环境的影响,反应则需要吸收少许能量(0.16e V)。U-O_(surf)键的能量分解发现,纳米团簇和铀酰的化学键作用为轨道相互作用主导的(占94%),它的静电吸引略大于Pauli排斥。基于电子密度的QTAIM(quantum theory of atoms in molecule)分析揭示,U-O_(surf)作用是介于离子和共价之间的配位键,其强度高于复合物中的U-OH_2键作用,但比U=O键弱。波函数分析表明,来自纳米团簇的O(2p)贡献HOMO轨道,并混有σ(U=O)成键性质,而LUMO轨道则为Ti(3d)修饰的U(5f)性质,复合物HOMO-LUMO带隙为2.40 e V,相对吸附前的纳米团簇半导体粒子的3.35 e V变窄。从吸收光谱角度而言,复合物体系可能在可见光区域具有更强的捕光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红石tio2纳米 铀污染物 吸附作用本质 电子结构 相对论密度泛函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剂热法制备TiO2/g-C3N4及其光催化性能 被引量:18
13
作者 董海军 陈爱平 +2 位作者 何洪波 吕慧 李春忠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36-541,共6页
采用溶剂热法合成了可见光响应的TiO_2/g-C_3N_4复合光催化剂,并对TiO_2/g-C_3N_4进行质子化处理。通过X射线衍射(XRD)、氮气吸附-脱附BET法、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紫外-可见漫反射(UV-vi... 采用溶剂热法合成了可见光响应的TiO_2/g-C_3N_4复合光催化剂,并对TiO_2/g-C_3N_4进行质子化处理。通过X射线衍射(XRD)、氮气吸附-脱附BET法、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紫外-可见漫反射(UV-vis DRS)和荧光光谱(PL)等方法对样品进行了表征,并以甲基橙(MO)光催化降解为模型反应,考察了可见光下制备的样品的光催化性能。结果表明,多孔TiO_2纳米晶与g-C_3N_4形成具有"芝麻饼"形貌的复合结构;TiO_2/g-C_3N_4复合光催化剂的光吸收带边扩展到465 nm,较TiO_2出现明显红移;TiO_2与g-C_3N_4能带匹配耦合,有效地抑制了电子与空穴的复合;质子化处理过程能够提高可见光区吸收强度和电子的传导能力,增强了TiO_2的光催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o2纳米 tio2 g—C3n4 g-C3n4 可见光响应 质子化处理 光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形复层结构TiO_2纳米棒薄膜的水热合成及性能(英文)
14
作者 庄稼 秦海洋 +4 位作者 李林峰 周莹 贾春阳 万中全 曾宪光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057-1064,共8页
本文采用水热反应法.通过改变合成条件,经XRD和FESEM表征,证实合成了四方金红石相异形复层f阵列一团簇)结构的TiO2薄膜。合成薄膜的下层是TiO2的阵列,上层是团簇状的TiO2。并且构成阵列和团簇的每个方柱又由多根纳米棒(25.65nm... 本文采用水热反应法.通过改变合成条件,经XRD和FESEM表征,证实合成了四方金红石相异形复层f阵列一团簇)结构的TiO2薄膜。合成薄膜的下层是TiO2的阵列,上层是团簇状的TiO2。并且构成阵列和团簇的每个方柱又由多根纳米棒(25.65nm)组成。上层团簇的生成量和厚度可以通过改变反应物的初始浓度、反应时间和生长基片的角度进行调控。将这种异形复层结构薄膜试用于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DSSC)光阳极.发现其光电转化效率比单层阵列TiO2薄膜提高了2.6倍。由此表明TiO2这种以纳米棒为单元结构的异形复层薄膜.上层团簇结构有利于产生采光作用以及吸附微粒的作用.下层阵列结构有利于载流子的定向快速传输.其复合结构的形成。致使光电转换效果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热法 纳米棒薄膜 tio2 阵列-结构 光电转换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染料敏化的TiO_2纳米管薄膜的光电浸润性 被引量:5
15
作者 范霞 李娴 +2 位作者 田东亮 翟锦 江雷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2861-2864,共4页
采用阳极氧化法在钛箔表面制备TiO2纳米管阵列,并在其表面修饰N3染料(Ruthenium dye)作敏化剂,用氟硅烷来提高表面疏水性,获得超疏水薄膜.SEM测定结果表明,纳米管薄膜具有各向异性浸润结构,同时阳极氧化的非均匀性增加了表面的粗糙度.UV... 采用阳极氧化法在钛箔表面制备TiO2纳米管阵列,并在其表面修饰N3染料(Ruthenium dye)作敏化剂,用氟硅烷来提高表面疏水性,获得超疏水薄膜.SEM测定结果表明,纳米管薄膜具有各向异性浸润结构,同时阳极氧化的非均匀性增加了表面的粗糙度.UV-Vis吸收光谱及电化学阻抗谱结果表明,薄膜具有优异的光电性能.通过施加超过一定阈值的电压,液滴在薄膜表面由超疏水状态转变为亲水状态.利用光电协同激励作用时,阈值电压比单独使用电激励时降低了10 V,这是使用高效的N3染料光电敏化层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o2纳米 n3染料 光电协同 浸润性转变 各向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物构所光催化活性高核钛氧簇研究获进展
16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476-1476,共1页
TiO2及相关钛氧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光解水产氢领域,对开发清洁能源及降低环境污染等具有重要研究意义。近年来,作为TiO2材料的结构与性能模拟分子,钛氧团簇的合成与表征是无机及材料化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如何制备可以媲美TiO2纳米... TiO2及相关钛氧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光解水产氢领域,对开发清洁能源及降低环境污染等具有重要研究意义。近年来,作为TiO2材料的结构与性能模拟分子,钛氧团簇的合成与表征是无机及材料化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如何制备可以媲美TiO2纳米颗粒尺寸,同时具有高效、稳定光解水产氢活性的高核钛氧团簇分子是该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催化活性 tio2纳米 福建 环境污染 清洁能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菁染料作为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吸光材料的理论研究(英文)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会学 左国防 +2 位作者 李志锋 王晓峰 郑仁慧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66-876,共11页
采用第一性原理研究了半菁-二氧化钛团簇形成的配合物(hemicyanine-(Ti O2)n)的光电子转移过程,这里n分别取5,9,15.配合物基态构型采用密度泛函理论方法进行优化,而激发态采用含时密度泛函理论进行计算.采用长程相关校正的密度泛函CAM-B... 采用第一性原理研究了半菁-二氧化钛团簇形成的配合物(hemicyanine-(Ti O2)n)的光电子转移过程,这里n分别取5,9,15.配合物基态构型采用密度泛函理论方法进行优化,而激发态采用含时密度泛函理论进行计算.采用长程相关校正的密度泛函CAM-B3LYP和ωB97X-D计算的激发能与实验值吻合得很好.依据广义Mulliken-Hush(GMH)公式,基于密度泛函理论得到的波函数被用来计算电荷转移积分,进而可根据Marcus理论计算出电荷分离速率常数(kCS)和电荷回传速率常数(kCR).计算结果表明电子从染料到(Ti O2)n团簇的传递有多条通道,这使得kCS具有更大值,相反,只具有单通道的电荷回传降低了kCR值,与kCS相比甚至可以忽略,这表明在所研究的体系中电荷回传是不利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论研究 半菁染料 (tio2)n 电子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