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53篇文章
< 1 2 1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C-A-C的生成式AI用户间歇性中辍行为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周涛 张春雷 邓胜利 《现代情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0-50,64,共12页
[目的/意义]用户的间歇性中辍作为一种消极行为,将影响生成式AI的用户保持及获取持续竞争优势。因此,有必要研究用户间歇性中辍的形成机理,发现显著的影响因素。[方法/过程]基于认知—情感—意愿(Cognition-Affect-Conation,C-A-C),从... [目的/意义]用户的间歇性中辍作为一种消极行为,将影响生成式AI的用户保持及获取持续竞争优势。因此,有必要研究用户间歇性中辍的形成机理,发现显著的影响因素。[方法/过程]基于认知—情感—意愿(Cognition-Affect-Conation,C-A-C),从“使能”与“抑制”双重视角研究了生成式AI用户间歇性中辍行为。使能因素包括隐私担忧、信息幻觉、认知失调;抑制因素包括智能化、拟人化、个性化、情感承诺。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SEM)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uzzy-set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fsQCA)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结论]隐私担忧和信息幻觉影响认知失调,进而导致间歇性中辍行为。智能化、拟人化、个性化影响情感承诺,进而对间歇性中辍产生抑制作用。研究结果显示,生成式AI一方面需要缓解用户的隐私担忧,减少信息幻觉,从而降低用户认知失调;另一方面,需要通过提高系统的智能化、拟人化、个性化等功能水平,增进用户情感承诺,从而抑制其间歇性中辍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式AI 间歇性中辍 c-A-c 认知失调 情感承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泡沫Cu/AgCuTi复合中间层钎焊C/C与TC4接头组织及性能
2
作者 王宁宁 朱海涛 +4 位作者 飞景明 安琪 宋延宇 刘多 宋晓国 《焊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1-128,共8页
为解决C/C复合材料与TC4合金钎焊接头存在的残余应力集中及界面脆性相过量析出问题,文中采用泡沫Cu/AgCuTi复合中间层进行异质连接.系统研究了钎焊温度(860~920℃)对接头界面组织、抗剪强度和断口形貌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所有接头均形... 为解决C/C复合材料与TC4合金钎焊接头存在的残余应力集中及界面脆性相过量析出问题,文中采用泡沫Cu/AgCuTi复合中间层进行异质连接.系统研究了钎焊温度(860~920℃)对接头界面组织、抗剪强度和断口形貌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所有接头均形成可靠冶金结合,界面典型结构为TC4/Ti基固溶体+TiCu/Ag基固溶体+Cu基固溶体+TiCu_(2)/TiC/C/C复合材料.随着钎焊温度升高,钎缝宽度逐渐减小,但物相组成及分布规律保持一致.与传统AgCuTi钎料相比,泡沫Cu/AgCuTi复合中间层显著提高钎缝中Cu基固溶体含量,有效降低冷却过程中的残余应力积累并抑制脆性化合物生成.接头的抗剪强度随温度呈先增后减趋势,880℃时达到最大值29.2 MPa.断口分析显示,接头断裂特征与界面组织演化存在关联,表明复合中间层设计对提升接头性能具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复合材料 钎焊 泡沫cu 界面组织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DF-1/CXCR4轴通过NF-κb信号通路调控炎症反应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被引量:1
3
作者 周明 汪家文 +7 位作者 路艳林 彭进 丁九阳 乐翠云 李芳琴 王杰 刘玉波 夏冰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7-243,共7页
目的:确定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趋化因子受体4(stromal cell-derived factor-1/C-X-C chemokine receptor 4,SDF-1/CXCR4)信号轴如何在动脉粥样硬化中发挥作用,并探讨其相关的分子机制。方法:将40只载脂蛋白E-/-小鼠分为5组:对照组(contr... 目的:确定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趋化因子受体4(stromal cell-derived factor-1/C-X-C chemokine receptor 4,SDF-1/CXCR4)信号轴如何在动脉粥样硬化中发挥作用,并探讨其相关的分子机制。方法:将40只载脂蛋白E-/-小鼠分为5组:对照组(control group,CON)、高脂饲料组(high-fat diet,HFD)、空载病毒组(adeno-associated virus 9 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AAV9-eGFP)、病毒敲减组(adeno-associated virus 9-CXCR4-small interfering RNA,AAV9-CXCR4-siRNA)和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酯(pyrrolidine dithiocarbamate,PDTC)组。CON组普通饲料喂养,其余4组高脂饲料喂养16周。PDTC组从第五周开始腹腔注射60 mg/kg PDTC,2次/周。12周时,AAV9-CXCR4-siRNA组和AAV9-eGFP组分别接受尾静脉注射rAAV9-CXCR4-RNAi和阴性对照病毒,HFD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使用共聚焦荧光显微镜测定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GFP)的表达,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hematoxylin-eosin,HE)染色法显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面积,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染色和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WB)检测CXCR4、核因子-κB p65(nuclear factor kappaB p65,NF-κB p65)、磷酸化核因子-κB p65(nuclear factor kappaB p-p65,NF-κB p-p65)、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结果:HE染色显示,与CON组相比,各组均出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AAV9-CXCR4-siRNA组的斑块小于AAV9-eGFP组。与HFD组相比,PDTC组的斑块更小。此外,与HFD组相比,PDTC组的血清中SDF-1、IL-1β和TNF-α水平较低;与AAV9-eGFP组相比,PDTC组的SDF-1、IL-1β和TNF-α血清水平更低。IHC结果显示,与CON组相比,CXCR4和SDF-1在HFD组和AAV9-eGFP组中高表达。然而,AAV9-CXCR4-siRNA组与AAV9-eGFP组相比,斑块区域的CXCR4(F=9.621,P=0.000)和SDF-1(F=20.102,P=0.000)表达减少。此外,WB实验表明,与HFD组相比,PDTC组的SDF-1(F=54.093,P=0.000)和CXCR4(F=28.485,P=0.000)表达降低。与AAV9-eGFP组相比,AAV9-CXCR4-siRNA组的SDF-1和CXCR4表达量较低(F=9.621,P=0.000;F=20.102,P=0.000)。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CXCR4与NF-κb p65(r=0.762,P=0.000)、NF-κb p-p65(r=0.795,P=0.000)、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IL-1)(r=0.786,P=0.000)、TNF-α(r=0.844,P=0.000)和SDF-1(r=0.815,P=0.000)蛋白水平呈正相关。结论:抑制SDF-1/CXCR4轴可通过NF-κb信号通路降低炎症反应,从而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趋化因子配体12/趋化因子受体4信号轴 动脉粥样硬化 核因子-ΚB信号通路 炎症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蒙特卡洛的C/C复合材料CT无损检测散射影响分析与校正方法
4
作者 侯仲军 金珂 +2 位作者 周星明 孙跃文 徐林 《宇航材料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2-98,共7页
针对C/C复合材料CT无损检测过程中探测器接收到的散射光子成分造成的图像模糊问题,基于C/C复合材料CT检测过程,本文建立了描述检测过程中射线光子束的输运、吸收、散射等多物理过程的数理模型,结合蒙特卡洛算法原理对模型进行求解,在此... 针对C/C复合材料CT无损检测过程中探测器接收到的散射光子成分造成的图像模糊问题,基于C/C复合材料CT检测过程,本文建立了描述检测过程中射线光子束的输运、吸收、散射等多物理过程的数理模型,结合蒙特卡洛算法原理对模型进行求解,在此基础上针对C/C复合材料的检测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光子输运过程的校正算法,对不同规格尺寸C/C复合材料、不同扫描方式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本文建立的模型可准确描述CT检测过程中射线光子束的输运、吸收、散射等多物理过程,提出的校正算法可以有效降低散射光子的噪声干扰,提高图像质量,随着C/C复合材料构件的增大,图像质量受散射光子影响越明显,而被检测产品尺寸越小,散射校正效果越好,检测灵敏度越高。该方法能有效提升图像的密度分辨能力,提升C/C复合材料缺陷的检出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复合材料 cT检测 蒙特卡洛模拟 散射校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f/Zr比例对C/C-Hf_(x)Zr_(1-x)C复合材料耐烧蚀性能的影响
5
作者 赵旭宁 李红 +5 位作者 易黎明 李梅 杨敏 姚彧敏 任慕苏 孙晋良 《材料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27-234,共8页
碳/碳(C/C)复合材料在370℃以上易氧化,这限制了其在航空航天及军事领域的进一步应用。因此,提高C/C复合材料的耐烧蚀性能尤为重要。本研究以柠檬酸、乙二醇和金属盐溶液为前驱体,采用前驱体浸渍裂解工艺(PIP)和陶瓷化工艺制备了密度为2... 碳/碳(C/C)复合材料在370℃以上易氧化,这限制了其在航空航天及军事领域的进一步应用。因此,提高C/C复合材料的耐烧蚀性能尤为重要。本研究以柠檬酸、乙二醇和金属盐溶液为前驱体,采用前驱体浸渍裂解工艺(PIP)和陶瓷化工艺制备了密度为2.00~2.10 g/cm^(3)的C/C-Hf_(x)Zr_(1-x)C复合材料。研究了不同Hf/Zr比例对C/C-Hf_(x)Zr_(1-x)C复合材料耐烧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Hf_(x)Zr_(1-x)C是一种固溶体陶瓷。随着Hf比例的增加,烧蚀率先减小后增大,其中C/CHf_(0.5)Zr_(0.5)C的耐烧蚀性能最佳,在3.5 MW/m^(2)热流密度下烧蚀120 s时,C/C-Hf_(0.5)Zr_(0.5)C的质量烧蚀率和线烧蚀率分别为1.39×10^(-2)g/s和7.49×10^(-3)mm/s。因为C/C-Hf_(0.5)Zr_(0.5)C的氧化产物HfO_(2)-ZrO_(2)对纤维和基体的附着力较强,可以减少纤维和基体受到的机械剥蚀,同时HfO_(2)-ZrO_(2)混合物的熔点较低,有利于形成HfO_(2)-ZrO_(2)的熔融混合物,从而降低氧化层的透氧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HfxZr1-xc复合材料 PIP 耐烧蚀性能 固溶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Si_(2)含量对Ta_(0.8)Hf_(0.2)C-SiC-MoSi_(2)涂层抗烧蚀性能的影响
6
作者 刘莹 李红 +4 位作者 姚彧敏 杨敏 陶银萍 任慕苏 孙晋良 《材料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35-243,共9页
Ta_(0.8)Hf_(0.2)C具有良好的热防护性能,适合在高温烧蚀环境中使用,MoSi_(2)是一种优异的烧结助剂且常用于抗烧蚀涂层中。为了研究MoSi_(2)含量对Ta_(0.8)Hf_(0.2)C-SiC-MoSi_(2)涂层抗烧蚀性能的影响,本研究采用料浆刷涂法在含有SiC... Ta_(0.8)Hf_(0.2)C具有良好的热防护性能,适合在高温烧蚀环境中使用,MoSi_(2)是一种优异的烧结助剂且常用于抗烧蚀涂层中。为了研究MoSi_(2)含量对Ta_(0.8)Hf_(0.2)C-SiC-MoSi_(2)涂层抗烧蚀性能的影响,本研究采用料浆刷涂法在含有SiC过渡涂层的C/C复合材料上制备了不同MoSi_(2)含量的Ta_(0.8)Hf_(0.2)C-SiC-MoSi_(2)涂层,并研究了不同涂层的相组成、微观形貌和烧蚀行为。结果表明,当MoSi_(2)质量分数为10%时,涂层的质量烧蚀率和线烧蚀率分别为1.24 mg·s^(-1)、0.02μm·s^(-1),表现出较好的抗烧蚀性能。这是因为涂层中MoSi_(2)的存在抑制了SiC的主动氧化,减少了SiC的消耗,在烧蚀过程中形成的液相层黏度较高,抵抗高温火焰的冲蚀的能力较强,有效地阻止了氧的扩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复合材料 Ta_(0.8)Hf_(0.2)c-Sic-MoSi_(2)涂层 料浆刷涂 烧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基催化剂在电催化CO_(2)制C_(2)+产物中的应用
7
作者 蒋亚辉 邓留 +1 位作者 刘又年 刘辉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4-68,73,共6页
探讨了铜基催化剂用于电催化CO_(2)还原生产多碳产物的最新进展,重点阐述了乙烯和乙醇,简单介绍了乙酸、丙酮等多碳产物,并探讨了将其用于产业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关键词 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 铜基材料 多碳产物 cc偶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C-Ti_(3)SiC_(2)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8
作者 陈旭 王言 +4 位作者 陈翔 吕雉 赵欢 孙国栋 张毅 《航空制造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9期44-50,91,共8页
本文采用反应熔渗法(Reactive melting infiltration,RMI),以TiC粉、Ti粉、Si粉、Al粉为原材料,制备C/C-Ti_(3)SiC_(2)复合材料,研究原料不同摩尔配比对复合材料的相组成、微观形貌、抗弯强度、热物理性能、电磁屏蔽效能的影响。结果表... 本文采用反应熔渗法(Reactive melting infiltration,RMI),以TiC粉、Ti粉、Si粉、Al粉为原材料,制备C/C-Ti_(3)SiC_(2)复合材料,研究原料不同摩尔配比对复合材料的相组成、微观形貌、抗弯强度、热物理性能、电磁屏蔽效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摩尔配比为1.8TiC/1.2Ti/1.4Si/0.2Al制得的复合材料中,Ti_(3)SiC_(2)含量较高,表现出较好的力学性能、导热性能和电磁屏蔽能,抗弯强度从103.02 MPa±8 MPa提高到150.50 MPa±7 MPa,热导率在室温至1000℃下为12.651~15.193 W/(m·K),电磁屏蔽效能在8.2~12.4 GHz频率范围内从21.40 dB提高到26.68 dB。通过对3组试样的相组成及微观形貌的分析发现,随着TiC与Ti摩尔比的降低,Ti_(3)SiC_(2)的生成难度逐渐提高,主要是因为Ti含量在反应过程中对液相的产生及反应的进行程度起到了关键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碳复合材料 反应熔渗法(Reactive melting infiltration RMI) 力学性能 导热性能 电磁屏蔽效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IP+RMI复合工艺制备C/C-ZrC-SiC复合材料孔隙演变规律及其力学性能
9
作者 王首豪 张浩谦 +3 位作者 郑金煌 田新发 闫联生 张兆甫 《固体火箭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61-469,共9页
采用先驱体浸渍裂解(PIP)与反应熔渗(RMI)的复合工艺制备了C/C-ZrC-SiC复合材料,研究了多孔C/C-ZrC复合材料孔隙结构随PIP周期数的演变规律以及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变化规律,揭示了多孔C/C-ZrC的液Si熔渗机理。采用压汞法表征了多孔C/C-Zr... 采用先驱体浸渍裂解(PIP)与反应熔渗(RMI)的复合工艺制备了C/C-ZrC-SiC复合材料,研究了多孔C/C-ZrC复合材料孔隙结构随PIP周期数的演变规律以及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变化规律,揭示了多孔C/C-ZrC的液Si熔渗机理。采用压汞法表征了多孔C/C-ZrC复合材料孔隙分布,采用SEM表征了多孔C/C-ZrC复合材料、C/C-ZrC-SiC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特征,采用三点弯曲法测试了C/C-ZrC-SiC复合材料弯曲性能并对其断口形貌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通过控制PIP周期数,可实现多孔C/C-ZrC孔隙特征的有效控制;8周期及更多次数PIP的多孔C/C-ZrC复合材料,其纤维束间大孔径孔隙基本消失;8周期PIP-ZrC结合RMI工艺制备的C/C-ZrC-SiC复合材料弯曲强度最高,为(194.8±7.5)MPa。ZrC基体包覆在纤维束周围形成有效的保护层且液Si熔渗过程未对纤维造成明显损伤是复合材料力学性能优异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Zrc-Sic复合材料 PIP+RMI复合工艺 孔隙特征 力学性能 熔渗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C复合材料表面超高温陶瓷涂层的快速成型及其烧蚀性能
10
作者 陈意高 姚熹 +2 位作者 王凯杰 王坤杰 张光喜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74-78,共5页
为提高C/C复合材料表面超高温陶瓷涂层的制备效率,通过料浆涂刷法和高温预氧化处理在C/C复合材料表面制备了ZrSi_(2)-ZrC-HfC陶瓷涂层,研究了预氧化处理对涂层微观结构、涂层烧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未预氧化涂层相比,高温预氧化处... 为提高C/C复合材料表面超高温陶瓷涂层的制备效率,通过料浆涂刷法和高温预氧化处理在C/C复合材料表面制备了ZrSi_(2)-ZrC-HfC陶瓷涂层,研究了预氧化处理对涂层微观结构、涂层烧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未预氧化涂层相比,高温预氧化处理生成的液态SiO_(2)相可填充涂层内部孔隙,通过粘合陶瓷颗粒提升涂层致密度,从而提高涂层的抗冲刷烧蚀性能。在热流密度为3 200 kW/m^(2)的氧乙炔火焰中考核30 s、60 s和90 s,氧化层均保持结构完整;在预氧化处理中生成的SiO_(2)相粘合涂层,防止涂层在烧蚀初期因结合不紧密而脱落;同时在烧蚀过程中生成的SiO_(2)相通过吸热挥发,降低表面温度,为涂层提供热防护。烧蚀90 s后的线烧蚀率和质量烧蚀率分别为0.837μm/s和0.364 mg/s。该方法操作简便,制备效率高,是一种适用于不同结构尺寸C/C复合材料表面不同类型超高温陶瓷涂层的制备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温陶瓷涂层 c/c复合材料 快速制备 预氧化 料浆涂刷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质谱的脂质C=C和脂肪酰基位置鉴定方法及其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滕蒙南 段晓亮 +1 位作者 张东 郭伟群 《食品科学》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93-303,共11页
脂质在生命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结构影响功能,脂质精细结构解析至关重要。但脂质结构的多样性和相似性对脂质分析提出了巨大挑战。质谱是脂质分析的重要技术之一,在脂质C=C和脂肪酰基位置结构解析中有着较好的应用。本文介绍脂质分析的... 脂质在生命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结构影响功能,脂质精细结构解析至关重要。但脂质结构的多样性和相似性对脂质分析提出了巨大挑战。质谱是脂质分析的重要技术之一,在脂质C=C和脂肪酰基位置结构解析中有着较好的应用。本文介绍脂质分析的前处理方法,综述基于质谱的C=C位置和脂肪酰基位置鉴定方法,并讨论该方法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最后展望质谱在脂质化合物精确结构解析方面的发展趋势,以期为不饱和脂质C=C位置和脂肪酰基位置鉴定以及异构体识别和定量分析技术发展和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质 质谱 c=c位置 脂肪酰基位置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函数调用图分析的C/C++第三方库漏洞影响分析方法
12
作者 吴舒仪 陈碧欢 +1 位作者 王颖 赵文耘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3-51,共9页
针对工业界软件成分分析工具第三方库漏洞扫描粒度过粗而导致的假阳性误报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函数调用图分析的C/C++第三方库漏洞影响分析方法。该方法分析第三方库漏洞是否通过软件项目的函数调用图可达判断第三方库漏洞是否会对软件项... 针对工业界软件成分分析工具第三方库漏洞扫描粒度过粗而导致的假阳性误报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函数调用图分析的C/C++第三方库漏洞影响分析方法。该方法分析第三方库漏洞是否通过软件项目的函数调用图可达判断第三方库漏洞是否会对软件项目产生影响;提供细粒度的、函数级别的、更加准确的第三方库漏洞影响分析。实验表明,该方法的查准率为94%,查全率为77%,能减少约80%由于扫描粒度过粗而导致的误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方库漏洞 依赖分析 函数调用图分析 c/c++第三方库漏洞影响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00 km/h磁浮列车用C/C-SiC复合材料摩擦块的摩擦特性与热容量研究
13
作者 刘鹏 李杨 +5 位作者 袁雨青 李鹏涛 袁敏格 张金煜 郑涌 肖鹏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1-117,共7页
C/C-SiC复合材料作为滑橇摩擦块已在上海高速磁浮示范线以430 km/h安全运营近20年,随着600km/h高速磁浮列车问世,亟需探究C/C-SiC复合材料摩擦块应用于600 km/h磁浮列车的摩擦特性与热容量分析。本文首先通过600 km/h高速摩擦试验获得C/... C/C-SiC复合材料作为滑橇摩擦块已在上海高速磁浮示范线以430 km/h安全运营近20年,随着600km/h高速磁浮列车问世,亟需探究C/C-SiC复合材料摩擦块应用于600 km/h磁浮列车的摩擦特性与热容量分析。本文首先通过600 km/h高速摩擦试验获得C/C-SiC复合材料的摩擦系数和温升特性,在600 km/h恒定线速度、4 kN正压力、8 min持续摩擦试验条件下,测得摩擦块最高温度达到569.2℃且趋于稳定,远低于材料许用温度极限,平均摩擦系数低于0.1,符合高速摩擦环境下摩擦系数尽量小的技术要求。采用热容量仿真计算的方法复现高速摩擦试验温度,确定C/C-SiC复合材料与轨道轮之间摩擦热流密度的分配系数为0.020 54,以此参数为基础,仿真预测高速磁浮列车悬浮故障时C/C-SiC复合材料以600 km/h拖磨300 km的温度特性,为600 km/h高速磁浮列车设计优化与工程化应用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SIc复合材料 600 km/h磁浮列车 摩擦特性 热容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Fe比对炭陶配副用粉末冶金摩擦材料力学性能及摩擦学行为的影响
14
作者 刘东霖 陈琦 +4 位作者 洪亮 徐宇轩 周海滨 韩勇 姚萍屏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705-2721,共17页
为适应高速列车轻量化、高速化发展的要求,制动盘材料逐步从铸钢转变向炭陶复合材料,需要配副用粉末冶金摩擦材料(PMFM)适配新的热-力环境。本文研究了Cu/Fe比(质量比)对PMFM的力学性能以及与炭陶复合材料配副时的摩擦学性能以及磨损机... 为适应高速列车轻量化、高速化发展的要求,制动盘材料逐步从铸钢转变向炭陶复合材料,需要配副用粉末冶金摩擦材料(PMFM)适配新的热-力环境。本文研究了Cu/Fe比(质量比)对PMFM的力学性能以及与炭陶复合材料配副时的摩擦学性能以及磨损机制。结果表明:随着Cu/Fe比从3∶1降低至1∶3,PMFM的硬度从19.6HBS升高至24.7HBS,摩擦因数先升高后降低。当Cu/Fe比降低为1∶1时,PMFM摩擦因数最高,同时磨损率显著降低。以Cu为主要基体组元的PMFM配副炭陶复合材料制动盘时,主要磨损机制为黏着磨损与磨粒磨损。随着PMFM的Cu/Fe比的下降,主要磨损机制逐渐转变为氧化磨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末冶金摩擦材料 cu/Fe比 摩擦学性能 高速列车制动 炭陶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u-CuO/Cu_(2)O串联催化增强电催化CO_(2)还原制乙醇
15
作者 董家彤 单梦晴 王华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77-285,共9页
利用可再生的电能将CO_(2)转化为高价值产品乙醇是解决燃料的储存和减少碳排放的一种重要途径。合成Cu基双活性位点电催化剂实现催化CO_(2)还原制C_(2)产物是当前的研究热点,在此将Au纳米粒子负载在海胆状CuO/Cu_(2)O上,合成出不同Au负... 利用可再生的电能将CO_(2)转化为高价值产品乙醇是解决燃料的储存和减少碳排放的一种重要途径。合成Cu基双活性位点电催化剂实现催化CO_(2)还原制C_(2)产物是当前的研究热点,在此将Au纳米粒子负载在海胆状CuO/Cu_(2)O上,合成出不同Au负载量的Aux-CuO/Cu_(2)O催化剂,以提高电催化CO_(2)还原为乙醇的选择性。在以1mol/L KOH为电解液的流动池中进行电催化CO_(2)还原性能评价,Au5-CuO/Cu_(2)O在150m A/cm^(2)的电流密度下,二碳产物(C_(2))的总法拉第效率达到了73.4%,其中乙醇法拉第效率达到40.0%,分别是Au2-CuO/Cu_(2)O和Au8-CuO/Cu_(2)O的4.2倍和2.2倍,并且乙烯和乙醇法拉第效率的比值为1.35,分别是另外两种催化剂的1.6倍和3.46倍。Au5-CuO/Cu_(2)O对电催化CO_(2)还原为C_(2)和乙醇选择性的显著提高归因于CuO/Cu_(2)O表面上适宜的Au载量,实现了有效的串联催化过程,即Au活性位点促进CO中间体生成,Cu活性位点加速CO分子的C—C偶联反应生成C_(2)产物,这为设计和制备具有高乙醇选择性的电催化CO_(2)还原反应的催化剂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 串联催化 cc偶联 乙醇 铜基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周围微环境中内皮细胞通过CXCL12/CXCR4信号通路促进骨肉瘤细胞干性表型
16
作者 曹亚 刘扬 +3 位作者 汪洋 郭乔楠 吕杨帆 赵郭盛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1463-1474,共12页
目的探究体内外血管周围微环境中血管内皮细胞对骨肉瘤细胞干性表型的影响,并初步分析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构建SV40T转化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T1,HUVEC-T1)与人骨肉瘤细胞系143B骨肉瘤干细胞(os... 目的探究体内外血管周围微环境中血管内皮细胞对骨肉瘤细胞干性表型的影响,并初步分析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构建SV40T转化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T1,HUVEC-T1)与人骨肉瘤细胞系143B骨肉瘤干细胞(osteosarcoma stem cells,OSCs)体外共培养模型。体外实验分为单独培养组和共培养组,利用极限稀释克隆成球实验检测2组OSCs自我更新能力差异,利用流式细胞技术和Western blot检测2组干性标记物CD133和干性转录因子SOX2、NANOG的表达差异。采用14只雌性裸鼠(体质量18~20 g,4~6周龄)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7),分别构建皮下移植瘤模型:注射OSCs悬液(对照组),注射OSCs+HUVEC-T1混合悬液(实验组),比较2组肿瘤体积及质量的差异。通过免疫荧光验证内皮细胞与OSCs的体内毗邻关系,通过免疫组化比较2组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与CD133表达差异。通过RNA-seq筛选内皮细胞影响OSCs干性表型的潜在信号通路,利用RT-qPCR、Western blot验证测序结果。利用外源性蛋白、免疫荧光、Western blot、克隆成球等功能实验初步验证该通路调控OSCs表型的作用。结果成功构建HUVEC-T1与OSCs体外直接共培养模型,与对照组比较,共培养组中OSCs自我更新能力显著增强,干性标志物CD133阳性比例升高[(8.20±1.64)%vs(4.32±1.34)%,P<0.05],CD117、SOX2、NANOG表达增加(P<0.05),成球数量(P<0.05)及SOX2/NANOG蛋白表达增加。实验组移植瘤体积[(643.10±413.50)vs(247.90±93.66)mm^(3),P<0.05]和质量[(0.52±0.27)vs(0.24±0.10)g,P<0.05]均高于对照组,对应其MVD[(22.57±11.84)vs(11.43±5.38),P<0.05]与CD133表达也增加(P<0.05)。免疫荧光证实CD31标记的内皮细胞与CD133标记的OSCs在移植瘤内存在毗邻关系。RNA-seq与功能实验发现CXCR4在共培养的OSCs中表达升高,CXCL12在共培养的内皮细胞中高表达,而外源性的CXCL12能提高OSCs的成球能力和干性标记物SOX2、NANOG表达(P<0.05)。结论血管周围微环境中内皮细胞可能通过CXCL12/CXCR4通路促进骨肉瘤细胞的干性表型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周围微环境 内皮细胞 骨肉瘤干细胞 cXc趋化因子受体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CR2基因敲除小鼠的构建及基因型鉴定
17
作者 张慧茹 王安琪 +3 位作者 刘崇 周园园 薛慧 涂佳杰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67-1172,共6页
目的探讨C-C趋化因子受体2型(CCR2)基因敲除鼠的繁育和基因型分析,验证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对CCR2基因敲除鼠基因型检测的适用性。方法将引进的CCR2纯合雄性小鼠和野生型雌性小鼠进行交配繁殖出子一代,获得的F1代杂合子小鼠继续进行交... 目的探讨C-C趋化因子受体2型(CCR2)基因敲除鼠的繁育和基因型分析,验证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对CCR2基因敲除鼠基因型检测的适用性。方法将引进的CCR2纯合雄性小鼠和野生型雌性小鼠进行交配繁殖出子一代,获得的F1代杂合子小鼠继续进行交配,待小鼠2周龄时剪尾部组织提取DNA,PCR法扩增目的基因片段,琼脂糖凝胶电泳进行基因型结果判定。通过遗传杂交,提高产生携带CCR2基因敲除纯合子后代比例,采用Western blot技术针对主要免疫细胞及关键脏器验证后代小鼠中CCR2基因的敲除效果,使用流式细胞术针对主要免疫细胞检测CCR2基因的敲除对免疫系统功能是否有影响。结果成功繁育并鉴定了CCR2基因敲除鼠,得到了3种基因型的F2代小鼠:CCR2^(+/+)、CCR2^(+/-)、CCR2^(-/-)。通过PCR法鉴别了子代基因型,Western blot显示CCR2基因敲除小鼠中CCR2蛋白表达极低。流式分析表明,CCR2基因敲除会减少小鼠脾脏来源T细胞中CD4^(+)T和Th1型细胞表达,但不影响巨噬细胞功能。结论正确的繁殖和鉴定是得到纯合CCR2基因敲除鼠的重要途径,PCR法鉴别小鼠基因型具有简便、快捷、可靠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趋化因子受体2型 基因敲除 聚合酶链式反应 基因型鉴定 蛋白表达 类风湿关节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敏感的C/C++程序编程风格检查方法
18
作者 胡梦泽 马旭桐 +1 位作者 张豪 张健 《计算机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5-43,共9页
C/C++编程语言应用于众多关键领域的软件系统中,在开发时对编程的规范性和语义的明确性有着极高的要求。为了避免不当使用C/C++语言带来潜在的安全问题,国内提出了面向C/C++语言的《C/C++语言编程安全子集》(后简称为GJB8114)。由于标... C/C++编程语言应用于众多关键领域的软件系统中,在开发时对编程的规范性和语义的明确性有着极高的要求。为了避免不当使用C/C++语言带来潜在的安全问题,国内提出了面向C/C++语言的《C/C++语言编程安全子集》(后简称为GJB8114)。由于标准中规则较多,程序员在开发过程中难免存在不规范的写法,因此实现用自动化的规则检测工具检测相应的编码规则是必要的。而现有的编程规范检查工具对标准的检查并不全面,在针对需要理解程序上下文的规则的检查时,误报率较高甚至不支持检查。对此,将GJB8114中的规则分类并对复杂规则进行定义。通过调研Testbed工具检查GJB8114中的复杂规则的支持程度,总结得到现有工具存在流敏感分析不完善和无法进行跨文件的全局分析这两个问题。采取了结合语法树匹配的流敏感分析方法和跨文件的全局分析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在此基础上,开发得到了CruletFS工具。实验结果表明,与常见的编程规范检查工具Cppcheck,Testbed等相比,CruletFS在检查复杂规则时有更好的效果。在针对规模较大的项目分析时,CruletFS在开销上也优于Cppcheck。这说明相较于已有的方法和策略,所提方法可以在占用开销较低的基础上有效提高复杂规则检查的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编码风格检查 流敏感静态分析 跨文件代码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吴茱萸碱通过调节CCL2/CCR2通路影响过敏性鼻炎大鼠免疫功能的研究
19
作者 王晓利 李玮 +2 位作者 朱珊 史兴婵 陈炜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00-307,共8页
目的探究吴茱萸碱(Evo)对过敏性鼻炎(AR)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以及对C-C基序趋化因子配体2(CCL2)/C-C基序趋化因子受体2(CCR2)通路的调节机制。方法网络药理学筛选Evo-AR-免疫功能的相关靶点,构建交集靶点的蛋白质互作网络图。采用卵清蛋... 目的探究吴茱萸碱(Evo)对过敏性鼻炎(AR)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以及对C-C基序趋化因子配体2(CCL2)/C-C基序趋化因子受体2(CCR2)通路的调节机制。方法网络药理学筛选Evo-AR-免疫功能的相关靶点,构建交集靶点的蛋白质互作网络图。采用卵清蛋白(OVA)联合氢氧化铝建立AR大鼠模型,并将大鼠分为正常对照(NC)组、模型(Model)组、氯雷他定(LOR)组、Evo低(Evo-L)剂量组、Evo高(Evo-H)剂量组、Evo-H联合CCL2组。末次给药结束后,对各组大鼠症状进行评分;ELISA检测组胺、免疫球蛋白E(IgE)、白细胞介素4(IL-4)、IL-13及γ干扰素(IFN-γ)的水平;迪夫快速(Diff-Quick)染色液检测鼻腔灌洗液(NALF)中的细胞数量;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鼻黏膜组织的病理变化;实时定量PCR检测组织中CCL2和CCR2 mRNA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鼻黏膜组织中CCL2、CCR2、CXC基序趋化因子配体8(CXCL8)蛋白表达。结果Evo-AR-免疫功能的交集靶点共有8个,蛋白质互作网络图显示CXCL8为核心靶点。与NC组相比,Model组大鼠的鼻部症状评分、组胺、IgE、IL-4、IL-13的水平、嗜酸性粒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总细胞数、CCL2、CCR2 mRNA和蛋白表达、CXCL8蛋白表达均升高,IFN-γ水平降低;与Model组相比,LOR组和Evo处理组大鼠的鼻部症状评分、组胺、IgE、IL-4、IL-13的水平、嗜酸性粒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总细胞数、CCL2、CCR2 mRNA和蛋白表达、CXCL8蛋白表达均降低,IFN-γ水平升高;进一步利用CCL2重组蛋白进行回补实验发现,Evo对AR大鼠免疫功能的改善作用被CCL2逆转。结论Evo可以改善AR大鼠的免疫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CCL2/CCR2通路被抑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茱萸碱(Evo) 过敏性鼻炎(AR) c-c基序趋化因子配体2(ccL2) c-c基序趋化因子受体2(ccR2) 免疫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VI+PIP复合工艺制备C/C-SiC-ZrC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研究
20
作者 孙丹羽 严钰轩 +1 位作者 薛蓉 朱世步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92-95,共4页
本工作以C/C复合材料为基础,采用CVI+PIP复合工艺制备C/C-SiC_((CVI))-ZrC复合材料,利用SiC陶瓷与超高温陶瓷基体协同改性来提升复合材料长时间高温抗氧化能力,通过引入致密、结构可控的CVI-SiC基体改善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实现C/C-SiC-Zr... 本工作以C/C复合材料为基础,采用CVI+PIP复合工艺制备C/C-SiC_((CVI))-ZrC复合材料,利用SiC陶瓷与超高温陶瓷基体协同改性来提升复合材料长时间高温抗氧化能力,通过引入致密、结构可控的CVI-SiC基体改善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实现C/C-SiC-ZrC复合材料综合性能优化。研究了C/C-SiC_((CVI))-ZrC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及CVI-SiC含量对C/C-SiC_((CVI))-ZrC复合材料力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通过CVI-SiC工艺引入的SiC基体均匀地分布在PyC表面,随着CVI-SiC含量的增加,C/C-SiC_((CVI))-ZrC复合材料拉伸性能及弯曲性能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复合材料 超高温陶瓷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