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1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oS_(2)@Fe_(3)O_(4)类Fenton体系催化降解碘帕醇的性能 被引量:1
1
作者 李昊 石楠 +2 位作者 武道吉 傅凯放 罗从伟 《工业水处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6-72,共7页
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为软模板,以硫代乙酰胺为硫源、钼酸钠为钼源,采用水热两步法制备了MoS_(2)@Fe_(3)O_(4)复合材料。采用SEM、XRD等对MoS_(2)@Fe_(3)O_(4)的形态结构进行了表征分析,考察了MoS_(2)@Fe_(3)O_(4)/H_(2)O_(2)... 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为软模板,以硫代乙酰胺为硫源、钼酸钠为钼源,采用水热两步法制备了MoS_(2)@Fe_(3)O_(4)复合材料。采用SEM、XRD等对MoS_(2)@Fe_(3)O_(4)的形态结构进行了表征分析,考察了MoS_(2)@Fe_(3)O_(4)/H_(2)O_(2)体系催化降解碘帕醇(IPM)的效能和作用机理。结果显示,Fe_(3)O_(4)成功负载在MoS_(2)表面,且MoS_(2)@Fe_(3)O_(4)呈均匀分散的花球状结构,提供了更多催化活性位点。在溶液初始pH为4,MoS_(2)@Fe_(3)O_(4)投加量为0.15 g/L,H_(2)O_(2)浓度为0.5 mmol/L,IPM浓度为5μmol/L条件下,反应30 min后MoS_(2)@Fe_(3)O_(4)/H_(2)O_(2)体系对IPM的降解率达到89.85%,与Fe_(3)O_(4)/H_(2)O_(2)体系相比,对IPM的降解率提高约12%。MoS_(2)@Fe_(3)O_(4)/H_(2)O_(2)体系降解IPM的主要活性物种为·OH和^(1)O_(2)。利用外加磁场能够实现MoS_(2)@Fe_(3)O_(4)催化剂的循环再利用,6次循环使用后,反应30 min时MoS_(2)@Fe_(3)O_(4)/H_(2)O_(2)体系对IPM的降解率仍在80%以上,表明MoS_(2)@Fe_(3)O_(4)在反应过程中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均相FENTON 二硫化钼 四氧化三铁 碘帕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_(2)和温度对C_(4)F_(7)N/CO_(2)混合气体热分解影响机理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叶凡超 湛奡 +3 位作者 田双双 李祎 肖淞 张晓星 《绝缘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6-54,共9页
C_(4)F_(7)N/CO_(2)/O_(2)混合气体是目前具有潜力的可替代SF_(6)的环保型气体绝缘介质之一。目前针对外加缓冲气体O_(2)及其含量变化对C_(4)F_(7)N/CO_(2)/O_(2)分解特性的影响机理研究较少。本文基于反应分子动力学(ReaxFF-MD)方法,... C_(4)F_(7)N/CO_(2)/O_(2)混合气体是目前具有潜力的可替代SF_(6)的环保型气体绝缘介质之一。目前针对外加缓冲气体O_(2)及其含量变化对C_(4)F_(7)N/CO_(2)/O_(2)分解特性的影响机理研究较少。本文基于反应分子动力学(ReaxFF-MD)方法,通过构建C_(4)F_(7)N/CO_(2)/O_(2)混合气体反应体系模型,开展了不同O_(2)含量和温度下C_(4)F_(7)N/CO_(2)/O_(2)混合气体的热分解过程模拟,分析了其主要反应路径、产物组成及生成速率等。结果表明:C_(4)F_(7)N/CO_(2)/O_(2)混合气体热分解主要生成CF_(3)、CF_(2)、CF、F、CN和C_(2)F_(5)等粒子,其中CF_(2)和CN的生成量最高,其次是CF_(3)和F。尽管C_(4)F_(7)N/CO_(2)混合气体中加入O_(2)会使C_(4)F_(7)N的初始分解时间缩短,但是可以有效减少C_(4)F_(7)N的分解量和大部分粒子的生成量,尤其在O_(2)体积分数为6%时C_(4)F_(7)N分解量最少。当O_(2)体积分数为0%~4%时,反应体系中主要分解反应的反应速率减小,而当O_(2)体积分数大于8%时,反应速率增大。当模拟温度高于2600 K时,C_(4)F_(7)N的初始分解时间显著缩短,分解粒子的生成速率加快。研究结论为C_(4)F_(7)N/CO_(2)/O_(2)的应用配比优化及其设备运维诊断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_(4)F_(7)N/CO_(2)/O_(2)混合气体 反应分子动力学 热分解机理 混合气体配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散电流作用下混杂纤维混凝土SO_(4)^(2-)迁移与反应规律研究
3
作者 张路 徐智明 +4 位作者 文波 牛荻涛 李辉 梁浩男 嵇智远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8期65-72,共8页
为探究杂散电流与硫酸盐共同作用对混杂纤维混凝土耐久性的影响,通过对玄武岩/聚丙烯纤维增强混凝土进行硫酸根离子和腐蚀产物测试,研究其在杂散电流与硫酸盐共同作用下的损伤机理及SO_(4)^(2-)迁移与反应规律。结果表明:(1)随着杂散电... 为探究杂散电流与硫酸盐共同作用对混杂纤维混凝土耐久性的影响,通过对玄武岩/聚丙烯纤维增强混凝土进行硫酸根离子和腐蚀产物测试,研究其在杂散电流与硫酸盐共同作用下的损伤机理及SO_(4)^(2-)迁移与反应规律。结果表明:(1)随着杂散电流密度的增大,混杂纤维混凝土中SO_(4)^(2-)浓度也在增大;与1.2 mA/dm^(2)电流密度相比,2.4 mA/dm^(2)和4.8 mA/dm^(2)的杂散电流作用下混凝土的SO_(4)^(2-)浓度分别增大了64.5%和133.1%。(2)混杂纤维混凝土抗硫酸盐侵蚀能力排序为NC-30<BPC-30-0.2<BC-30-0.1<PC-30-0.1≈BPC-30-0.1<BC-40-0.1<BC-50-0.1。玄武岩和聚丙烯纤维的最佳体积掺量为0.1%,超过限值后存在“负混杂效应”。(3)随着杂散电流搬运OH^(-)的迁移,纤维混凝土内部pH值降低,Ca(OH)_(2)含量减小。此外,根据Fick第二扩散定律,提出了杂散电流对SO_(4)^(2-)反应量的影响系数,建立了混杂纤维混凝土SO_(4)^(2-)扩散系数模型。通过引入纤维影响系数和几何弯曲度系数,建立了杂散电流与硫酸盐共同作用下混杂纤维混凝土的SO_(4)^(2-)扩散方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杂纤维 杂散电流 损伤机理 SO_(4)^(2-) 迁移 SO_(4)^(2-) 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Mn_(2)O_(4)/Ce-TiO_(2)双功能催化剂SCR脱硝协同CO氧化性能研究
4
作者 唐晓龙 温佳俊 +6 位作者 刘媛媛 王成志 罗宁 段二红 周远松 易红宏 高凤雨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5-121,共7页
实现工业烟气的超低排放及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是当前大气污染治理的重要任务。本工作以负载型Mn基尖晶石催化剂为研究对象,通过Co、Ce金属改性的方式研发了一种低温选择性催化还原(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SCR)脱硝兼顾CO氧化的CoM... 实现工业烟气的超低排放及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是当前大气污染治理的重要任务。本工作以负载型Mn基尖晶石催化剂为研究对象,通过Co、Ce金属改性的方式研发了一种低温选择性催化还原(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SCR)脱硝兼顾CO氧化的CoMn_(2)O_(4)/Ce-TiO_(2)双功能催化剂。研究了不同烟气组分对同时脱硝脱CO效率的影响:SO_(2)对脱硝效率、脱CO效率均表现出抑制作用,而H_(2)O降低了NO_(x)转化率却可以提高CO转化率;CO与NH_(3)在较低浓度下起到双还原剂的作用,共同提升NO_(x)转化率,而在较高浓度时,二者由于竞争吸附导致CO转化率下降。分析认为,Mn是主要的SCR反应活性位点,Co是主要的脱CO活性位点,而Ce物种对SCR反应和脱CO反应都具有一定的作用。在同时脱硝脱CO反应中,NO_(x)主要通过NH_(3)-SCR反应脱除,CO主要通过氧化反应脱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选择性催化还原(NH_(3)-SCR) 一氧化碳氧化 CoMn_(2)O_(4)/Ce-TiO_(2)催化剂 二氧化硫 反应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HREEQC模拟分析Na_(2)S_(2)O_(4)对退役铀矿山采区地下水生态的修复 被引量:1
5
作者 王晓玭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4-101,共8页
酸法原位地浸采铀作为回收铀资源首选工艺,不可避免会存在部分铀进入地下水污染生态环境,而采用还原剂Na_(2)S_(2)O_(4)将游离的铀还原固定可高效解决此类问题。为此,针对某酸法地浸采铀退役铀矿山地下水铀污染,采用PHREEQC模拟分析Na_(... 酸法原位地浸采铀作为回收铀资源首选工艺,不可避免会存在部分铀进入地下水污染生态环境,而采用还原剂Na_(2)S_(2)O_(4)将游离的铀还原固定可高效解决此类问题。为此,针对某酸法地浸采铀退役铀矿山地下水铀污染,采用PHREEQC模拟分析Na_(2)S_(2)O_(4)还原固定地下水中可溶性铀的机制,讨论NaHCO_(3)在Na_(2)S_(2)O_(4)还原固定可溶性铀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1)该区域地下水中铀以U(Ⅵ)为主,其中UO_(2)SO_(4)、UO_(2)^(2+)和UO_(2)(SO_(4))_(2)^(2-)为优势物种,分别占63.60%、32.35%和3.89%;2)Na_(2)S_(2)O_(4)还原固定可溶性铀时,会降低地下水Eh值和Fe(Ⅲ)浓度,增强地下水还原性,促进沥青铀矿和黄铁矿沉淀,但会造成地下水酸化和高SO_(3)^(2-)浓度;3)NaHCO_(3)+Na_(2)S_(2)O_(4)在还原固定可溶性铀时,减轻了地下水酸化,增强了对U(Ⅵ)和SO_(3)^(2-)的去除,对Na_(2)S_(2)O_(4)还原固定可溶性铀的影响较小,在Na_(2)S_(2)O_(4)和NaHCO_(3)浓度比为1∶1至1∶1.5时修复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役铀矿山 Na_(2)S_(2)O_(4) 还原固定铀 PHREEQC 反应路径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热反应温度对ZnIn_(2)S_(4)/Bi_(2)WO_(6)复合催化剂的影响研究
6
作者 王震 刘婷婷 +1 位作者 张强 王磊 《功能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191-7199,共9页
为解决传统半导体光催化剂可见光响应能力弱、光生电子空穴复合快、能带结构导致载流子氧化还原能力弱等问题,采用水热法制备ZnIn_(2)S_(4)/Bi_(2)WO_(6)(ZlS@BW)复合催化剂并系统研究水热反应温度对其结构性能的影响。当水热温度从80... 为解决传统半导体光催化剂可见光响应能力弱、光生电子空穴复合快、能带结构导致载流子氧化还原能力弱等问题,采用水热法制备ZnIn_(2)S_(4)/Bi_(2)WO_(6)(ZlS@BW)复合催化剂并系统研究水热反应温度对其结构性能的影响。当水热温度从80℃升高到160℃,ZlS@BW复合光催化剂结晶度提高,形貌转变为致密核壳结构,比表面积和光电性能先降低再升高,氟伐他汀去除率逐步上升。而当温度升高到200℃时,核壳结构遭到了破坏,比表面积和光电性能变差,氟伐他汀的降解效果降低,光催化性能下降。结果表明,水热温度为160℃时,制备的ZlS@BW复合光催化剂晶型结晶程度较高,且形貌致密,比表面积最大,产生的瞬态光电流最大,阻抗半径最小,具有最优光催化性能。对污染物氟伐他汀降的降解效率最高,可达到75.4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热法 水热反应温度 ZnIn_(2)S_(4)/Bi_(2)WO_(6)复合催化剂 光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纤负载α-Fe_(2)O_(3)/CuFe_(2)O_(4)异质结薄膜的制备 及其催化性能
7
作者 赵永男 郑翔云 +1 位作者 孙红玉 高海燕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9-23,共5页
为了克服传统芬顿催化剂的降解速率慢、pH适用范围窄、难回收等缺点,采用浸涂溶胶-凝胶法制备了玻璃纤维负载的α-Fe_(2)O_(3)/CuFe_(2)O_(4)异质结薄膜(FCGF),对其结构、形态和化学组成进行表征,并将其用于亚甲基蓝的光芬顿催化降解,... 为了克服传统芬顿催化剂的降解速率慢、pH适用范围窄、难回收等缺点,采用浸涂溶胶-凝胶法制备了玻璃纤维负载的α-Fe_(2)O_(3)/CuFe_(2)O_(4)异质结薄膜(FCGF),对其结构、形态和化学组成进行表征,并将其用于亚甲基蓝的光芬顿催化降解,考察其催化活性、pH值适用性和重复使用稳定性。结果表明:CuFe2O4颗粒生长在α-Fe_(2)O_(3)颗粒表面,形成α-Fe_(2)O_(3)/CuFe_(2)O_(4)异质结;在模拟太阳光辐射条件下,加入2 g FCGF和20 mmol/L的H_(2)O_(2),50 mL质量浓度为30 mg/L的MB溶液在40 min后降解率达到97%,而在相同条件下加入α-Fe_(2)O_(3)与CuFe_(2)O_(4)降解率分别为20%和30%,其催化活性的增强可归因于异质结光催化剂产生的光诱导电位差驱动的光生载流子的有效分离;同时,FCGF在宽pH范围显示出较高活性,pH=10时,MB溶液40 min后降解效率仍达到63%;FCGF具有良好的稳定性,5次循环后其催化性能没有衰减,反应40 min后MB降解率仍可达9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Fe_(2)O_(3)/CuFe_(2)O_(4) 玻璃纤维支架 光芬顿反应 MB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相反应合成MgAl_(2)O_(4)多孔纤维的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王昕悦 许晴 +4 位作者 朱欣欣 周瑞琪 段红娟 张海军 李少平 《耐火材料》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90-194,共5页
MgAl_(2)O_(4)纤维的主要制备方法为气相法,但该方法存在反应温度高、制备成本高以及产率低等问题。将碱式硫酸镁晶须作为模板,分别与铝溶胶或α-Al_(2)O_(3)微粉混合,通过固相反应制备了MgAl_(2)O_(4)多孔纤维,研究了热处理温度(1000、... MgAl_(2)O_(4)纤维的主要制备方法为气相法,但该方法存在反应温度高、制备成本高以及产率低等问题。将碱式硫酸镁晶须作为模板,分别与铝溶胶或α-Al_(2)O_(3)微粉混合,通过固相反应制备了MgAl_(2)O_(4)多孔纤维,研究了热处理温度(1000、1100和1300℃)和保温时间(3、10 h)以及铝源(铝溶胶和α-Al_(2)O_(3)微粉)对MgAl_(2)O_(4)多孔纤维合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α-Al_(2)O_(3)微粉相比,以铝溶胶为铝源时,纤维中MgAl_(2)O_(4)生成量更高;2)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Al_(2)O_(3)与MgO逐渐反应完全,MgAl_(2)O_(4)的生成量不断增加,MgAl_(2)O_(4)多孔纤维上有小而均匀的纳米孔;3)最佳制备工艺是以铝溶胶为铝源,在1300℃保温3 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式硫酸镁晶须 铝溶胶 MgAl_(2)O_(4) 多孔纤维 固相反应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BD等离子体协同MnFe_(2)O_(4)降解氢氯噻嗪性能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叶晓冬 胡淑恒 +2 位作者 许子牧 兰彦 程诚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47-451,463,共6页
文章研究介质阻挡放电(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DBD)等离子体协同MnFe_(2)O_(4)对常用药物氢氯噻嗪(hydrochlorothiazide,HCTZ)在水中的降解性能。通过溶剂热法制备磁性锰铁氧体MnFe_(2)O_(4)作为非均相芬顿催化剂,采用X射线衍射(... 文章研究介质阻挡放电(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DBD)等离子体协同MnFe_(2)O_(4)对常用药物氢氯噻嗪(hydrochlorothiazide,HCTZ)在水中的降解性能。通过溶剂热法制备磁性锰铁氧体MnFe_(2)O_(4)作为非均相芬顿催化剂,采用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XPS)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分析手段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利用HCTZ模拟目标废水,分别研究不同的HCTZ初始质量浓度、溶液初始pH值、电源输入功率和MnFe_(2)O_(4)投放剂量等因素对体系降解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药物初始质量浓度的提高会使降解效率持续下降,不断提升放电功率将更利于HCTZ的降解,且碱性环境会对处理过程产生抑制效应。同时研究发现,DBD/MnFe_(2)O_(4)体系下的最佳MnFe_(2)O_(4)投放剂量是50 mg,并且经5次循环使用后,体系仍能在25 min内将99%的HCTZ去除,表现出良好的重复使用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质阻挡放电(DBD) MnFe_(2)O_(4) 氢氯噻嗪(HCTZ) 芬顿反应 高级氧化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酶促4+2和2+2环加成反应:区域与立体选择性的理解与应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汤志军 胡友财 刘文 《合成生物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01-407,共7页
4+2和2+2环加成反应均是构筑环结构的重要有机化学反应,在复杂天然产物、手性药物的化学合成和生物合成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发现、发展包括4+2和2+2在内的酶促环加成反应,是当前化学生物学研究的热点之一。近期,国际、国内研究团队相继... 4+2和2+2环加成反应均是构筑环结构的重要有机化学反应,在复杂天然产物、手性药物的化学合成和生物合成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发现、发展包括4+2和2+2在内的酶促环加成反应,是当前化学生物学研究的热点之一。近期,国际、国内研究团队相继报道了多个酶促4+2和2+2环加成反应,解析了环化酶的蛋白结构和催化机制,设计了新的环化酶,或通过定向进化实现了不同类型环加成反应的区域和立体选择性调控。相关研究为采用合成生物学的策略设计和优化新型环加成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成功范例,有利于促进酶促反应在有机合成领域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2环加成反应 2+2环加成反应 化学合成和生物合成 环化酶 定向进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改性分子筛催化剂CH_(4)选择性催化还原N_(2)O
11
作者 温鹏 刘宁 +1 位作者 陈标华 代成娜 《化工环保》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98-404,共7页
针对N_(2)O的CH_(4)选择性催化还原(CH_(4)-SCR),采用浸渍法制备了系列Fe改性分子筛(BEA、ZSM-5、SSZ-13)催化剂。实验结果表明:2%Fe-BEA(负载量2%(w))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在进气(N_(2)O 40%(φ,下同),CH_(4)10%,N250%)总流量为50 mL/mi... 针对N_(2)O的CH_(4)选择性催化还原(CH_(4)-SCR),采用浸渍法制备了系列Fe改性分子筛(BEA、ZSM-5、SSZ-13)催化剂。实验结果表明:2%Fe-BEA(负载量2%(w))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在进气(N_(2)O 40%(φ,下同),CH_(4)10%,N250%)总流量为50 mL/min、反应器气时空速为12000 h^(–1)的条件下,250℃时的N_(2)O转化率达99.5%,CH_(4)转化率达94.6%;反应器连续运行20 h,N_(2)O转化率基本保持不变,CH_(4)转化率仅略有下降。表征结果显示,2%Fe-BEA较高的催化活性与其易形成大量离子态Fe^(3+)活性物种密切相关,而2%Fe-SSZ-13更易形成大量FeOx物种,故在3种分子筛催化剂中催化活性最低。2%Fe-BEA上N_(2)O的CH_(4)-SCR遵循自由基反应机理,形成羟基自由基和甲氧基自由基,并可经进一步氧化,通过甲酸盐路径生成CO_(2)和H2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_(2)O CH_(4)选择性催化还原(CH_(4)-SCR) Fe-BEA分子筛 反应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镁含量对Ni/MgAl_(2)O_(4)催化剂甲烷干重整反应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吕帅帅 徐成 +9 位作者 张荣俊 李红伟 刘英硕 文富利 侯朝鹏 孙霞 汪天也 吴玉 徐润 夏国富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13-322,共10页
本研究采用溶剂蒸发自组装法制备了不同Mg含量的镁铝尖晶石(MgAl_(2)O_(4))载体,随后负载了金属Ni,并将该催化剂(Ni/x-MAO)应用于甲烷干重整制合成气反应。结合X射线衍射、氮气物理吸附-脱附和透射电镜等表征对催化剂的结构性质进行了分... 本研究采用溶剂蒸发自组装法制备了不同Mg含量的镁铝尖晶石(MgAl_(2)O_(4))载体,随后负载了金属Ni,并将该催化剂(Ni/x-MAO)应用于甲烷干重整制合成气反应。结合X射线衍射、氮气物理吸附-脱附和透射电镜等表征对催化剂的结构性质进行了分析,发现适量Mg的加入(10%-15%)有利于提高载体的比表面积,并形成耐高温的有序介孔结构。该结构可以将Ni颗粒限域在孔道内,有利于形成高分散、小晶粒的活性物种,其在高温反应下不易烧结。同时,H2-TPR和XPS结果表明,10%-15%的Mg含量有利于增强Ni与MgAl_(2)O_(4)的金属-载体相互作用,有效抑制Ni烧结,且其表面的活性氧物种有效抑制了积炭生成。在性能评价中,10%-15%Mg含量的Ni/MgAl_(2)O_(4)催化剂呈现出优异的CH4和CO_(2)转化率,在180 h的长周期活性评价期间,Ni/15-MAO催化剂的CH4和CO_(2)转化率分别保持在92.6%和92.5%左右,同时积炭量仅为0.89%,且反应后的Ni颗粒尺寸变化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干重整反应 有序介孔MgAl_(2)O_(4) 镍基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空间歇精馏分离含缩醛反应的1,4-丁二醇混合物
13
作者 王鹏坤 蔡旺锋 +2 位作者 杨晨阳 黄丽 王燕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75-1284,共10页
对包含缩醛反应的1,4-丁二醇(BDO)混合物进行真空间歇精馏实验与模拟研究,考察了操作压力和回流比对混合物中关键杂质2-(4-羟基丁基氧)-四氢呋喃(BGTF)和γ-丁内酯(GBL)去除效率的影响,根据BGTF等杂质不守恒现象推测出精馏过程中存在缩... 对包含缩醛反应的1,4-丁二醇(BDO)混合物进行真空间歇精馏实验与模拟研究,考察了操作压力和回流比对混合物中关键杂质2-(4-羟基丁基氧)-四氢呋喃(BGTF)和γ-丁内酯(GBL)去除效率的影响,根据BGTF等杂质不守恒现象推测出精馏过程中存在缩醛反应;在3~10kPa压力下测定了BDO与主要杂质BGTF的汽液平衡数据,利用通用准化学理论模型(UNIQUAC)回归了二元交互参数。并建立了BDO体系的间歇反应精馏模型,优化得到了反应产物2-羟基四氢呋喃(2-HTHF)、BGTF与GBL生成的动力学参数,并在Aspen中模拟计算了操作压力和回流比对BGTF等杂质分离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操作压力为3~5kPa时,BDO-BGTF分离因子较大,增大回流比能显著提高BGTF的去除效率。随着操作压力的升高,回流比对BGTF的去除效果的影响逐渐减弱,操作压力为10kPa时,随着回流比由3∶1增大至6∶1和10∶1时,BGTF的去除效果反而变差。经实验验证,压力3kPa、回流比10∶1条件下,精馏效果最好。当采出比为0.24时,BDO产品质量分数为99.65%,满足合格品要求,此时杂质BGTF与GBL的去除率分别为88.30%和85.3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空间歇精馏 1 4-丁二醇 2-(4-羟基丁基氧)-四氢呋喃 汽液平衡 缩醛反应 模拟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_(2)O/MgFe_(2)O_(4)磁性固体碱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及催化酯交换制备碳酸甘油酯
14
作者 张昕 张萍波 +2 位作者 范明明 冷炎 蒋平平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1-77,共7页
为了解决生物柴油制备过程中副产物甘油过剩、碳酸甘油酯产率低和催化剂回收困难的问题,以聚乙二醇600(PEG-600)为模板和分散剂,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镁铁氧体(MgFe_(2)O_(4)),以其为载体,KNO3为活性组分前驱体,采用浸渍法制备K_(2)O/MgFe... 为了解决生物柴油制备过程中副产物甘油过剩、碳酸甘油酯产率低和催化剂回收困难的问题,以聚乙二醇600(PEG-600)为模板和分散剂,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镁铁氧体(MgFe_(2)O_(4)),以其为载体,KNO3为活性组分前驱体,采用浸渍法制备K_(2)O/MgFe_(2)O_(4)磁性固体碱催化剂。通过X射线衍射、X射线光电子能谱、扫描电镜、CO_(2)程序升温脱附(CO_(2)-TPD)和磁性分析对催化剂进行表征,并将催化剂用于甘油与碳酸二甲酯酯交换制备碳酸甘油酯的反应中,考察其催化性能。结果表明:制备的K_(2)O/MgFe_(2)O_(4)形成了K-Fe-Mg键,K_(2)O/MgFe_(2)O_(4)表面呈霉菌状,具有较多的中强碱位点和强碱位点,且具有较好的磁性;在PEG-600加入量10 g(硝酸镁1.5 g、硝酸铁4.71 g)、反应温度105℃、反应时间2 h、催化剂用量3%、甘油与碳酸二甲酯物质的量比1∶2的条件下,甘油转化率可达到99.53%,碳酸甘油酯产率可达到96.36%,且制备的催化剂重复使用性能良好,在重复使用5次后,碳酸甘油酯产率仍可达80.14%。综上,所制备的催化剂具有高甘油转化率、高碳酸甘油酯产率、重复使用性能高(通过外部磁场即可回收)等优点,有望实现工业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性 K_(2)O/MgFe_(2)O_(4) 酯交换反应 碳酸甘油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Mn_(2)O_(4)催化剂臭氧催化甲苯:反应条件和机理分析
15
作者 叶志平 王朝晖 +4 位作者 刘明浩 赵博 王冠杰 姜宁 黄燕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00-511,共12页
为减少目前工业生产排放大量的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对环境的影响,采用共沉淀法制备CuMn_(2)O_(4)尖晶石催化剂,将CuMn_(2)O_(4)催化剂结合臭氧(O_(3))催化氧化VOCs具有良好的效果,考察了反应条件对甲苯处理效果的影响,分析CuMn_(2)O_... 为减少目前工业生产排放大量的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对环境的影响,采用共沉淀法制备CuMn_(2)O_(4)尖晶石催化剂,将CuMn_(2)O_(4)催化剂结合臭氧(O_(3))催化氧化VOCs具有良好的效果,考察了反应条件对甲苯处理效果的影响,分析CuMn_(2)O_(4)臭氧催化氧化甲苯的反应机理。结果表明,CuMn_(2)O_(4)在臭氧的体积分数为2.1×10^(-3)、反应温度为100℃以及干空气条件下对甲苯的去除率达73%。通过催化表征和原位反应过程分析,证实适当温度和高体积分数的O_(3)可促进活性氧物种(ROS)产生,O_(3)在Mn-O或Cu-O_(v)-Mn分解并生成ROS,而Cu_(0)与Cu^(+)质量分数比w(Cu~0)/w(Cu^(+))可作为甲苯吸附锚点,在反应初期吸附甲苯并促使甲苯在活性位点(Cu-O_(v)-Mn)氧化成苯甲酸,甚至CO_(2)、H_(2)O等小分子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Mn_(2)O_(4) 臭氧催化氧化 影响因素 反应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控合成具有增强光催化性能的CeO_(2)纳米中空球/g-C_(3)N_(4)纳米复合材料
16
作者 刘玉娇 李英萍 +3 位作者 符袅 王霞 白茜茜 何洁丽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5-141,共7页
以Ce(NO_(3))_(3))·6H_(2))O和三聚氰胺为原料,采用简单的原位聚苯乙烯球模板法成功合成了一种新型CeO_(2)纳米中空球/g-C_(3)N_(4)纳米复合材料。将其用于紫外光催化降解对硝基苯胺(PNA)。结果表明,当CeO_(2)的复合质量分数为2.5%... 以Ce(NO_(3))_(3))·6H_(2))O和三聚氰胺为原料,采用简单的原位聚苯乙烯球模板法成功合成了一种新型CeO_(2)纳米中空球/g-C_(3)N_(4)纳米复合材料。将其用于紫外光催化降解对硝基苯胺(PNA)。结果表明,当CeO_(2)的复合质量分数为2.5%时,PNA降解效率达到90.26%。动力学拟合结果表明,PNA光催化降解过程符合拟一级反应动力学特征。与g-C_(3)N_(4)(k=0.0060 min^(-1))和CeO_(2)(k=0.0023 min^(-1))相比,CeO_(2)纳米中空球/g-C_(3)N_(4)复合材料光催化降解PNA的反应速率常数(k=0.0110 min^(-1))分别提高了1.8倍和4.8倍。CeO_(2)和g-C_(3)N_(4)复合后形成的异质结构促进了光生载流子的分离,延长了光生载流子的寿命,从而显著提高了光催化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O_(2)纳米球 g-C_(3)N_(4) 光催化降解 对硝基苯胺 一级反应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action mechanism of molten Na OH decomposing Zn_2SiO_4 in willemite 被引量:1
17
作者 赵昌明 翟玉春 +2 位作者 张崇民 李军丽 李胜利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4期1227-1231,共5页
Based on the existing form of Zn2 Si O4 in willemite, the chemical precipitation method was used to synthesize Zn2 Si O4.Through the orthogonal experimentation, the reaction conditions of melten Na OH decomposing Zn2 ... Based on the existing form of Zn2 Si O4 in willemite, the chemical precipitation method was used to synthesize Zn2 Si O4.Through the orthogonal experimentation, the reaction conditions of melten Na OH decomposing Zn2 Si O4 were optimized, and the optimal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include reaction temperature of 400 °C, reaction time of 4 h, and alkaline-to-ore molar ratio of 20:1.Based on the optimized experiment, on-line detection for the alkali leaching was made by using Raman spectroscopy; XRD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structure of water leaching residue, to explore the reaction mechanism of Na OH decomposing Zn2 Si O4. The results show that during the reaction process, the Si — O bond in Si O4 is destroyed, and the Na OH inserts itself into the silicate lattice,producing an immediate Na2 Zn Si O4 product. After the alkali leaching process, Zn2+ can be separated from the Si O4 array, which can be released out of the silicate in the form of Zn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man spectroscopy Zn2SiO4 alkali melting reaction mechanis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子精确的(AgPd)_(27)团簇用于硝酸盐电还原制氨:一种配体诱导策略来调控金属核 被引量:1
18
作者 秦露冰 孙芳 +5 位作者 李美银 范浩 王立开 唐青 王春栋 唐正华 《物理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7-110,共14页
电化学硝酸根还原反应(eNO_(3)^(–)RR)合成氨是一种可持续的将环境污染物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的方法。钯基双金属纳米催化剂作为高效催化剂已显示出巨大的前景,但调控其组成和构型以提高催化性能并实现深入的机理理解仍然很有挑战。通... 电化学硝酸根还原反应(eNO_(3)^(–)RR)合成氨是一种可持续的将环境污染物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的方法。钯基双金属纳米催化剂作为高效催化剂已显示出巨大的前景,但调控其组成和构型以提高催化性能并实现深入的机理理解仍然很有挑战。通过使用不同供/吸电子官能团的两个配体,我们成功地制备了两个原子精确的(AgPd)27双金属团簇,即Ag_(18)Pd_(9)(C_(8)H_(4)F)_(24)(简称Ag_(18)Pd_(9))和Ag_(22)Pd_(5)(C_(9)H_(10)O_(2))_(26)(简称Ag_(22)Pd_(5))。两个团簇的金属核具有明显不同组成和构型,其中Ag_(18)Pd_(9)为中间层是9个Pd原子的“三明治”型金属核结构,Ag_(22)Pd_(5)为M_(13)构型组成的棒状金属核结构,而5个钯原子位于M_(13)构型的顶点和中心位置。出乎意料的是,Ag_(22)Pd_(5)表现出明显优于Ag_(18)Pd_(9)的eNO_(3)^(−)RR性能。具体表现来说,Ag_(22)Pd_(5)在−0.6 V时NH_(3)的法拉第效率和产生速率达到最高,分别为94.42%和1.41 mmol·h^(−1)·mg^(−1),但Ag_(18)Pd_(9)的NH_(3)的最高法拉第效率和产生速率只有在−0.5 V时的43.86%和0.41 mmol·h^(−1)·mg^(−1)。原位衰减全反射表面增强红外光谱(ATR-SEIRAS)测试提供了反应中间体的实验证据,从而揭示了反应途径,也表明Ag_(22)Pd_(5)比Ag_(18)Pd_(9)具有更强的NO_(3)–吸附和NH_(3)脱附能力。理论计算表明,配体脱落的团簇可以暴露AgPd双金属位点,Ag-Pd位点为协同催化活性位点,不同构型的AgPd活性位点有显著差异,其中Ag_(22)Pd_(5)中的活性位点更有利于NO_(3)^(−)吸附和NH_(3)脱附,从而加速催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硝酸盐还原反应 原子精确双金属团簇 Ag_(18)Pd_(9)(C_(8)H_(4)F)_(24) Ag_(22)Pd_(5)(C_(9)H_(10)O_(2))_(26) 原位衰减全反射表面增强红外光谱 理论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O_4^(2-)/TiO_2对SO_2-C_7H_(16)-TiO_2复相光化学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4
19
作者 徐自力 张家骅 +2 位作者 杨秋景 尚静 杜尧国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50-453,共4页
研究了TiO2 与SO2 ,C7H1 6复相光化学反应的光催化活性 .在SO2 C7H1 6 O2 TiO2 光催化反应过程中 ,TiO2 表面可形成SO2 -4 /TiO2 结构 ,它的存在可提高庚烷的光催化氧化速率 ,利用IR和XPS研究了反应过程中TiO2 表面形成的SO2 -4 /TiO2... 研究了TiO2 与SO2 ,C7H1 6复相光化学反应的光催化活性 .在SO2 C7H1 6 O2 TiO2 光催化反应过程中 ,TiO2 表面可形成SO2 -4 /TiO2 结构 ,它的存在可提高庚烷的光催化氧化速率 ,利用IR和XPS研究了反应过程中TiO2 表面形成的SO2 -4 /TiO2 结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4^2-/TIO2 SO2-C7H16-TiO2 复相光化学反应 光催化活性 庚烷 大气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镍盐前驱物对CH_4-CO_2重整Ni/γ-Al_2O_3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3
20
作者 陈吉祥 王日杰 +1 位作者 李玉敏 张继炎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494-498,共5页
采用浸渍方法以γ Al2 O3为载体 ,以硝酸镍、氯化镍、醋酸镍为前驱盐分别制备了三种催化剂Ni N、Ni Cl、Ni Ac ,并应用于催化CH4 CO2 重整反应 ,考察了它们的反应性能 ,通过BET、TPR、XRD、XPS、TGA、H2 TPD等方法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 采用浸渍方法以γ Al2 O3为载体 ,以硝酸镍、氯化镍、醋酸镍为前驱盐分别制备了三种催化剂Ni N、Ni Cl、Ni Ac ,并应用于催化CH4 CO2 重整反应 ,考察了它们的反应性能 ,通过BET、TPR、XRD、XPS、TGA、H2 TPD等方法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 ,由不同镍盐制备的催化剂中 ,镍物种的存在状态明显不同 ,在催化剂的制备过程中镍盐中的阴离子影响着镍离子在催化剂中的分散及存在状态。三种催化剂中Ni N具有较好的催化性能和抑制积碳性能 ,这与Ni N中镍物种与载体之间产生较强相互作用、经还原后获得金属镍的分散度高、晶粒小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4 CO2 重整反应 NI/Γ-AL2O3催化剂 积碳 镍盐前驱物 氧化铝 甲烷 二氧化碳 合成气 负载型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