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桂林岩溶地下水^(14)C年龄测定结果及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刘金荣 梁耀成 《中国岩溶》 CAS CSCD 2003年第4期267-270,共4页
通过对桂林市孤峰平原部分水文地质钻孔的泥盆系上统融县组灰岩(D3r)和石炭系下统大塘阶白云岩、灰岩(C1d)溶蚀裂隙含水层进行岩溶水14C年龄分析测试,结果表明在与地表水或浅层地下水无直接水力联系的条件下,该岩溶地下水年龄一般都在33... 通过对桂林市孤峰平原部分水文地质钻孔的泥盆系上统融县组灰岩(D3r)和石炭系下统大塘阶白云岩、灰岩(C1d)溶蚀裂隙含水层进行岩溶水14C年龄分析测试,结果表明在与地表水或浅层地下水无直接水力联系的条件下,该岩溶地下水年龄一般都在3330aB.P.以上,且有随着深度增加而增大的趋势。该岩溶地下水年龄之所以偏大,主要是因为受制于其所处的地质环境的制约,水循环交替比较缓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 地下水 ^14C年龄测定 桂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4)C年龄测定中镁法和锂法的比较
2
作者 骆君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37-41,共5页
在^(14)C测定年代的工作中,采用液体闪烁技术测量标本碳的放射性时,需将标本中适宜测定年代的碳,在保证不受其它碳的污染的条件下,通过一系列化学过程制备成乙炔,再在催化剂作用下,用乙炔聚合成苯。根据制备方法的不同可分为钙法。
关键词 14年龄测定 镁法 锂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半岛西北海域表层沉积物^(14)C年龄测定及其年代误差问题的探讨 被引量:1
3
作者 岳云章 《极地研究》 CAS CSCD 1989年第4期52-56,共5页
本文报道了应用^(14)C年龄测定法对南极半岛西北海域所采集的12个表层沉积物样品^(14)C年龄测定结果,以及在乔治王岛采集的2个现代碳样品^(14)C比度测定结果。这些结果表明,该海区大气CO_2中^(14)C比度与海水中的^(14)C比度存在一定的差... 本文报道了应用^(14)C年龄测定法对南极半岛西北海域所采集的12个表层沉积物样品^(14)C年龄测定结果,以及在乔治王岛采集的2个现代碳样品^(14)C比度测定结果。这些结果表明,该海区大气CO_2中^(14)C比度与海水中的^(14)C比度存在一定的差异,作者对这种差异所造成的沉积物年龄偏老现象进行了初步的讨论,认为南极半岛西北海域表层沉积物的^(14)C年龄比真实年龄至少要老456年(该值仅反映海洋贮存库效应的表观年龄,没有作由于原子弹爆炸使大气中^(14)C比度增加而造成^(14)C年龄偏低的校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4)~c年龄测定 海洋沉积物 南极半岛西北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14)年龄测定的液体闪烁计数法 被引量:4
4
作者 沈承德 黄宝林 《地球化学》 CAS 1980年第3期278-281,共4页
C^14年龄测定关键在于确定样品中的C^14比放射性。早期,气体正比计数器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但制样流程冗长繁杂。而液体闪烁计数法,则具试样内部含碳量高、制样流程短、操作程序简单等优点。液体闪烁计数法与气体计数法相配合可使C... C^14年龄测定关键在于确定样品中的C^14比放射性。早期,气体正比计数器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但制样流程冗长繁杂。而液体闪烁计数法,则具试样内部含碳量高、制样流程短、操作程序简单等优点。液体闪烁计数法与气体计数法相配合可使C^14年龄测定更趋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14年龄测定 C^14比放射性 液体闪烁计数法 气体计数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射性碳年龄测定会议简介
5
《地球化学》 CAS 1972年第3期315-315,共1页
国际放射性碳年龄测定会议将于1972年10月18—25日在新西兰下哈特市召开。此次会议的意图是为了召集一部分重要的、积极从事放射性碳年龄测定技术的科学家。将要讨论的部分题有:年龄测定技术;参照标准;C^(14)的半衰期:C^(14)的缓慢变化... 国际放射性碳年龄测定会议将于1972年10月18—25日在新西兰下哈特市召开。此次会议的意图是为了召集一部分重要的、积极从事放射性碳年龄测定技术的科学家。将要讨论的部分题有:年龄测定技术;参照标准;C^(14)的半衰期:C^(14)的缓慢变化;国际合作;计划;材料选择;年代学问题;海洋中C^(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性碳年龄 C14年龄 同位素地质年龄 年龄测定 会议简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放废物处置库芨芨槽预选场址深部地下水同位素研究 被引量:14
6
作者 郭永海 王海龙 +3 位作者 董建楠 苏锐 刘淑芬 周志超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477-1485,共9页
深地质处置是目前国际上普遍接受的高放废物安全处置方案。对于这种方案而言,安全处置高放废物的前提是选择适宜的场址,而场址的适宜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水文地质条件。高放废物处置库场址需要低渗透岩体作为处置库围岩,对于低渗透... 深地质处置是目前国际上普遍接受的高放废物安全处置方案。对于这种方案而言,安全处置高放废物的前提是选择适宜的场址,而场址的适宜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水文地质条件。高放废物处置库场址需要低渗透岩体作为处置库围岩,对于低渗透岩体而言,经典和传统的水文地质研究方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而同位素技术与其他水文地质方法结合时,却能发挥出良好的作用。本文以目前我国高放废物处置库预选场址之一的芨芨槽场址为例,重点讨论了同位素方法在花岗岩体场址水文地质研究中的应用。根据钻孔不同深度的地下水环境同位素(δD、δ~18O、3~H和14~C)组成特征,结合场址水文地质条件,识别了区内地下水的来源,揭示了控制地下水运移交替速率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该区深部地下水14~C年龄高达8000a左右,说明其交替、运移十分缓慢,但同时也含有少量的氚,说明地下水以侧向补给的"老水"为主,接受当地大气降水入渗补给的"新水"所占比例很小。此外,通过地下水14~C年龄与取样段岩芯采取率的对比,认识到对于区内的花岗岩体而言,决定地下水交替、运移速率的主要因素是裂隙的发育程度,而不是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放废物处置库 深部地下水 同位素 14~c年龄 运移和交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