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ZnO(10■0)非极性表面的第一原理研究(英文) 被引量:1
1
作者 刘亚明 戴宪起 +1 位作者 姚树文 侯振雨 《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2008年第2期83-86,共4页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第一原理超级原胞模型计算了ZnO(10■0)非极性表面的结构.计算表明顶层Zn原子明显向体内弛豫0.0328nm,第二层Zn原子的弛豫远离体材料0.0237nm,使得它类似于表面原子.顶层O原子的弛豫仅为0.0146nm,导致表面Z...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第一原理超级原胞模型计算了ZnO(10■0)非极性表面的结构.计算表明顶层Zn原子明显向体内弛豫0.0328nm,第二层Zn原子的弛豫远离体材料0.0237nm,使得它类似于表面原子.顶层O原子的弛豫仅为0.0146nm,导致表面Zn-O二聚体有强烈扭转,扭转角达9.2°.(10■0)非极性表面Zn、O原子的电荷转移的计算表明这很可能就是(000±1)极性表面能稳定存在的原因.计算结果与其他理论计算结论和实验结论吻合很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NO 第一原理 (10^-10)极性表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吸附ZnO(10ī0)非极性表面的第一原理计算
2
作者 刘亚明 侯振雨 +2 位作者 崔小敏 张文庆 路战胜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2-46,共5页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平面波赝势方法,计算并分析了Cu在ZnO(10ī0)表面的吸附.通过分析比较不同吸附位的吸附能,最稳定位的差分电荷密度和态密度,发现:1)Ot位的吸附最稳定,ZnBri位置处是亚稳态吸附;亚稳态的ZnBri位吸附极...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平面波赝势方法,计算并分析了Cu在ZnO(10ī0)表面的吸附.通过分析比较不同吸附位的吸附能,最稳定位的差分电荷密度和态密度,发现:1)Ot位的吸附最稳定,ZnBri位置处是亚稳态吸附;亚稳态的ZnBri位吸附极易受到微扰发生键断裂,使得该处吸附的Cu移到Ot或OBri位.与Olga Dulub的STM实验发现吻合很好.2)差分电荷密度图显示出Cu-O方向有明显的电荷转移,这是Cu与ZnO(10ī0)面有较强作用的主要原因.3)Cu原子的Ot位吸附改变了ZnO(10ī0)面的成键平衡,使得呈电中性的ZnO(10ī0)面出现活跃的金属态,这应该就是Cu/ZnO吸附体系具有很强催化活性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吸附 ZnO(10ī0)极性表面 催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OP-10浊点的测定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周俊 《绿色科技》 2012年第7期173-175,共3页
测定了非离子表面活性剂OP-10的浊点,并研究了添加不同无机物以及控制在不同酸性pH值时OP-10的浊点的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阴离子降低OP-10的浊点遵循OH->Cl>NO-3;阳离子对浊点影响小于阴离子;在相同pH值时,添加缓冲溶液的浊点... 测定了非离子表面活性剂OP-10的浊点,并研究了添加不同无机物以及控制在不同酸性pH值时OP-10的浊点的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阴离子降低OP-10的浊点遵循OH->Cl>NO-3;阳离子对浊点影响小于阴离子;在相同pH值时,添加缓冲溶液的浊点下降幅度大于添加磷酸溶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浊点 离子表面活性剂 OP-1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添加剂对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浊点的影响 被引量:10
4
作者 张晓光 张高勇 +1 位作者 董金凤 王红霞 《日用化学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7-10,共4页
研究了十二烷苯磺酸钠 (LAS)、正丁醇、仲丁威对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X -10浊点的影响。LAS与TX -10形成混合胶束 ,使TX -10增溶能力提高 ,浊点也提高 ;正丁醇对其影响比较复杂 ,少量正丁醇对浊点没有影响 ,当正丁醇量较大时 ,使单独TX -1... 研究了十二烷苯磺酸钠 (LAS)、正丁醇、仲丁威对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X -10浊点的影响。LAS与TX -10形成混合胶束 ,使TX -10增溶能力提高 ,浊点也提高 ;正丁醇对其影响比较复杂 ,少量正丁醇对浊点没有影响 ,当正丁醇量较大时 ,使单独TX -10体系浊点降低 ,使混合体系浊点略有升高 ;仲丁威使其浊点下降。正丁醇、仲丁威对TX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添加剂 离子表面活性剂 浊点 影响 增溶 TX-1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黏剂对罗家超稠油及其极性四组分模型油乳化性能的影响
5
作者 李美蓉 娄来勇 +2 位作者 冯刚 王雪松 庄岩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09-213,217,共6页
实验油样为20℃密度1.0072g/cm^3、50℃黏度40.96Pa·s、凝点26.5℃的胜利罗家超稠油,乳化降黏剂为非离子表面活性剂OP-10。含水50%的W/O型乳化稠油用600mg/L OP-10处理后,变为O/W型乳化稠油,在40、50、60、70、80、90... 实验油样为20℃密度1.0072g/cm^3、50℃黏度40.96Pa·s、凝点26.5℃的胜利罗家超稠油,乳化降黏剂为非离子表面活性剂OP-10。含水50%的W/O型乳化稠油用600mg/L OP-10处理后,变为O/W型乳化稠油,在40、50、60、70、80、90℃下的降黏率。以脱水稠油计为99.30%-96.24%,以W/O乳化稠油计为99.58%~96.95%。按行业标准方法将稠油分离为四组分:饱和分20.17%.芳香分39.28%,胶质20.67%,沥青质19.88%,摄取了四组分的IR谱并指认了可能的官能团。将各组分在甲苯中配成2%的模型油,将模型油分散于25倍体积的0.6%Na2CO3碱水中.由加OP-10前后透光率的变化确定各组分乳化能力大小 顺序:沥青质〉芳香分〉饱和分≈胶质。各组分模拟油与地层水、碱水间50℃、10-40分钟动态界面张力高低顺序为:沥青质〉饱和分〉肢质〉芳香分,加OP-10处理后界面张力的降低率,与地层水间为82%~93%。按降低率排列的顺序为:饱和分≈胶质〉芳香分〉沥青质。与碱水间为22%~89%,按降低率排列的顺序为:沥青质〉饱和分≈胶质〉芳香分,对这一结果作了分析讨论,包括OP-10引起的芳香分、胶质、沥青质甲基与芳香烃次甲基IR吸收峰面积比和反映更强氢键生成的3600-3000cm^-1土丘状IR吸收峰的变化。图8表7参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稠油 乳化降黏 离子表面活性剂OP-10 乳化降黏剂 极性四组分 乳化性能 界面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功率矩形光斑激光非相干空间合束 被引量:2
6
作者 王艺 雷广智 +3 位作者 余立冬 查榕威 周井峰 白杨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14-222,共9页
激光表面热处理技术是进行金属材料表面强化和改性的最有效手段之一。为实现高速、柔性激光表面热处理,按照矩阵平行排列18束光纤输出的972 nm半导体激光束,通过光束准直和空间非相干合束,获得了具有矩形光斑特征的10 kW级合束激光。在... 激光表面热处理技术是进行金属材料表面强化和改性的最有效手段之一。为实现高速、柔性激光表面热处理,按照矩阵平行排列18束光纤输出的972 nm半导体激光束,通过光束准直和空间非相干合束,获得了具有矩形光斑特征的10 kW级合束激光。在理论分析准直激光束的半径、相邻光束间距与合束激光的光斑搭接率之间变化规律、采用Code V光学设计软件建立合束器结构模型及TracePro光学仿真软件模拟合束激光光斑能量分布的基础上,完成了10 kW级18×1矩形光斑激光非相干空间合束器的研制。在200 mm的合束长度内实现了具有单一矩形光斑形貌、最大合束功率10.249 kW、焦斑尺寸31 mm×11 mm、中心波长972.34 nm、谱线宽度2.27 nm的合束激光输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相干合束 光纤传输 矩形光斑 10 kW合束激光 激光表面热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