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均相磺化反应体系制备(1→3)-β-D-葡聚糖硫酸酯 被引量:3
1
作者 王亚军 姚善泾 郑裕国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7-50,共4页
考察硫酸和正丙醇组成的非均相磺化反应体系制备(1→3)β--D-葡聚糖硫酸酯的可行性,利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1H NMR、扫描电镜等技术对产物进行结构表征。结果表明,制备得到的(1→3β)--D-葡聚糖硫酸酯完全溶于水,质量收率约37.4%,经... 考察硫酸和正丙醇组成的非均相磺化反应体系制备(1→3)β--D-葡聚糖硫酸酯的可行性,利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1H NMR、扫描电镜等技术对产物进行结构表征。结果表明,制备得到的(1→3β)--D-葡聚糖硫酸酯完全溶于水,质量收率约37.4%,经验式为(C6H10O5)25.9SO3.7H2O,红外谱图在1 240 cm-1、810 cm-1存在特征吸收带,1H NMR分析也支持产物为(1→3)-β-D-葡聚糖硫酸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β-d-硫酸 非均相反应 磺化 硫酸 正丙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啤酒酵母中(1→3)-β-D-葡聚糖的提取及其机理研究 被引量:30
2
作者 黄刚良 刘曼西 +2 位作者 曹元成 曾莹春 张莉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458-459,465,共3页
分别采用酸法、酸碱法来提取啤酒酵母中的(1→3) β D 葡聚糖,然后对其产品进行多糖成分和紫外光谱分析。结果发现,在用c(CH3COOH)=0 5mol/L的水溶液提取啤酒酵母中的(1→3) β D 葡聚糖时,其产品中除含有葡聚糖外,还含有一定量的甘露... 分别采用酸法、酸碱法来提取啤酒酵母中的(1→3) β D 葡聚糖,然后对其产品进行多糖成分和紫外光谱分析。结果发现,在用c(CH3COOH)=0 5mol/L的水溶液提取啤酒酵母中的(1→3) β D 葡聚糖时,其产品中除含有葡聚糖外,还含有一定量的甘露聚糖和蛋白质这两种成分。但先用c(NaOH)=1 0mol/L的水溶液提取,再用w(CH3COOH)=4%的醋酸溶液处理时,产品为高纯度的(1→3) β D 葡聚糖。此结论由傅立叶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碳谱得到进一步的证实。接着从其水解机理上阐述了产生上述两种不同结果的原因,从而说明了酸碱法是从啤酒酵母中提取(1→3) β D 葡聚糖的理想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啤酒酵母 (1→3)-β-d- 酸法 酸碱法 提取 分析 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检测血浆(1→3)-β-D-葡聚糖对深部真菌感染诊断的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张利侠 李芒会 +1 位作者 张华 党淑萍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83-86,共4页
目的研究检测临床患者血浆(1→3)-β-D-葡聚糖的含量,以便对危重病人深部真菌感染早发现、早治疗,降低死亡率。方法应用MB-80微生物动态快速检测系统,并以传统真菌培养方法作平行对照实验,分析比较深部真菌感染组和非深部真菌感染组血... 目的研究检测临床患者血浆(1→3)-β-D-葡聚糖的含量,以便对危重病人深部真菌感染早发现、早治疗,降低死亡率。方法应用MB-80微生物动态快速检测系统,并以传统真菌培养方法作平行对照实验,分析比较深部真菌感染组和非深部真菌感染组血浆(1→3)-β-D-葡聚糖的水平。结果16例深部真菌感染组的(1→3)-β-D-葡聚糖水平为51.7±66.5 pg/mL,明显高于正常非深部真菌感染组8.6±25.2 pg/mL(P<0.05),且比传统培养方法快速、准确。结论血浆(1→3)-β-D-葡聚糖的含量检测用于临床诊断深部真菌感染,具有敏感性高、特异性强、快速准确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浆(1→3)-β-d- 深部真菌感染 诊断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啤酒废酵母中RNA和β-(1,3)-D-葡聚糖的综合提取 被引量:5
4
作者 王志宏 邢沈阳 张桂荣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95-98,共4页
为实现RNA和β-(1,3)-D-葡聚糖的综合提取,通过碱-酶提取法和优化稀碱提取条件,研究了温度、NaOH质量分数对RNA提取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为100℃,NaOH质量分数为4%时,提取率为7.65%,纯度为70.24%.进一步比较中性蛋白酶和碱性蛋白酶对β-... 为实现RNA和β-(1,3)-D-葡聚糖的综合提取,通过碱-酶提取法和优化稀碱提取条件,研究了温度、NaOH质量分数对RNA提取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为100℃,NaOH质量分数为4%时,提取率为7.65%,纯度为70.24%.进一步比较中性蛋白酶和碱性蛋白酶对β-(1,3)-D-葡聚糖提取的影响,发现中性蛋白酶得到的产物较多,纯度较高.实验结果为进一步的工业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啤酒废酵母 RNA β-(1 3)-d- -酶提取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酵母(1→3)-β-D-葡聚糖制备及其化学衍生研究进展 被引量:4
5
作者 王亚军 郑裕国 +1 位作者 吴天星 姚善泾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05年第4期527-532,共6页
免疫活性多糖(1→3)βD葡聚糖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是细菌、酵母、真菌、蘑菇、谷类和海藻的细胞壁组成型成分。本文综述了(1→3)βD葡聚糖生物学功能、制备方法和衍生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较传统的酸碱提取法,诱导自溶结合次氯酸钠氧化... 免疫活性多糖(1→3)βD葡聚糖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是细菌、酵母、真菌、蘑菇、谷类和海藻的细胞壁组成型成分。本文综述了(1→3)βD葡聚糖生物学功能、制备方法和衍生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较传统的酸碱提取法,诱导自溶结合次氯酸钠氧化可以提高(1→3)βD葡聚糖收率。使用硫酸和正丙醇的非均相体系可以制备β葡聚糖硫酸酯,产品完全溶于水,得率约37.4%(w/w),非均相体系磺化具有产物分离容易,产物纯度高,磺化反应体系正丙醇硫酸酯反应液可重复使用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酿酒酵母 (1→3)-β-d- 自溶 氧化 非均相 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3)-β-D-葡聚糖构象的理论分析 被引量:9
6
作者 杨海龙 吴天祥 章克昌 《无锡轻工大学学报(食品与生物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87-491,共5页
利用分子力学 (MM 2 )方法计算了 (1→ 3) β D 葡聚糖二糖结构单元全局最低能量构象 ,在此基础上搭建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 2 .0 5× 10 4 和 1.0 2 6× 10 5的 (1→ 3) β D 葡聚糖片段并进行分子几何全优化 .结果表明 ,(1→ ... 利用分子力学 (MM 2 )方法计算了 (1→ 3) β D 葡聚糖二糖结构单元全局最低能量构象 ,在此基础上搭建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 2 .0 5× 10 4 和 1.0 2 6× 10 5的 (1→ 3) β D 葡聚糖片段并进行分子几何全优化 .结果表明 ,(1→ 3) β D 葡聚糖的能量最低构象为单螺旋结构并且亲水性基团 (多羟基 )位于螺旋体的表面 ,从而认为这种构象可能是其具有刺激免疫和抗肿瘤活性的分子基础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β-d- 构象 分子力学 分子结构 刺激免疫 抗肿瘤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啤酒废酵母超声破壁提取食源性β-1,3-D-葡聚糖 被引量:2
7
作者 杨建梅 李红 杜金华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49-153,共5页
以啤酒废酵母为原料,采用Box-Behnken正交析因素试验优化超声破壁工艺,得出破壁参数理想条件为酵母质量浓度200 g/L,超声功率800 W,超声时间80 min,超声温度50℃;制得的酵母β-1,3-D-葡聚糖不含甘露聚糖,纯度达90.63%,得率达10.31%。
关键词 啤酒废酵母 超声破壁 食源性酵母β-1 3-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啤酒酵母中(1-3)-β-D-葡聚糖提取与理化性能分析 被引量:28
8
作者 张开诚 《饲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7-10,共4页
关键词 啤酒酵母 (1-3)-β-d- 生物活性 超声波 提取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酵母β-1,3-D-葡聚糖提取酶解工艺的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黄国宏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200-203,共4页
采用酶-碱法提取酵母β-1,3-D-葡聚糖,着重研究了提取的酶解工艺,并通过正交实验得出最佳酶解工艺条件为:酶添加量为1600IU/g,酶解时间3h,pH8,温度60℃。沉淀物用2%氢氧化钠在75℃恒温处理6h,即可得到成品葡聚糖,经紫外光谱法和纸层析... 采用酶-碱法提取酵母β-1,3-D-葡聚糖,着重研究了提取的酶解工艺,并通过正交实验得出最佳酶解工艺条件为:酶添加量为1600IU/g,酶解时间3h,pH8,温度60℃。沉淀物用2%氢氧化钠在75℃恒温处理6h,即可得到成品葡聚糖,经紫外光谱法和纸层析法进行糖分分析,成品为高纯度的酵母β-1,3-D-葡聚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酵母 β-1 3-d- 酶碱法 酶解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1-3)-β-D-葡聚糖检测对深部真菌感染患者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7
10
作者 孙丹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0年第13期3197-3200,共4页
探讨血清(1-3)-β-D-葡聚糖检测对深部真菌感染患者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应用MB—80微生物动态快速检测系统,及GKT—5MSet动态真菌检测试剂盒定量检测血清中(1-3)-β-D-葡聚糖的含量,从而统计出待检标本深部真菌感染的阳性率。结果60... 探讨血清(1-3)-β-D-葡聚糖检测对深部真菌感染患者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应用MB—80微生物动态快速检测系统,及GKT—5MSet动态真菌检测试剂盒定量检测血清中(1-3)-β-D-葡聚糖的含量,从而统计出待检标本深部真菌感染的阳性率。结果60例可疑深部真菌感染患者,经传统培养方法诊断28例阳性,32例阴性,阳性率为46.7%;经血清(1-3)-β-D-葡聚糖检测33例阳性,12例为可疑感染,阳性率为55.0%,20例健康对照组均为阴性。说明血清(1-3)-β-D-葡聚糖检测较传统的真菌分离、培养与鉴定方法简便,快速,阳性率高,可用于深部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β-d- 深部真菌感染 诊断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水溶性(1→3)(1→6)-α-D-葡聚糖的性质 被引量:3
11
作者 黄超 缪铭 +1 位作者 金征宇 江波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129-1134,共6页
利用明串珠菌SK24.002发酵制备水溶性(1→3)(1→6)-α-D葡聚糖,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扫描电镜、Zeta电位/粒径仪、热分析系统、差示扫描量热仪、旋转流变仪等现代分析方法测定其理化性质。结果表明,该葡聚糖表面呈多孔网络结构,能... 利用明串珠菌SK24.002发酵制备水溶性(1→3)(1→6)-α-D葡聚糖,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扫描电镜、Zeta电位/粒径仪、热分析系统、差示扫描量热仪、旋转流变仪等现代分析方法测定其理化性质。结果表明,该葡聚糖表面呈多孔网络结构,能溶于水,溶液中粒径分布在40~160nm范围内。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呈单一峰,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200℃以下只失去了吸附水,当温度在265~345℃时,发生强烈的热裂解反应,(1→3)(1→6)-α-D葡聚糖溶液的黏度在5~10 g/d L范围内随着质量浓度增加呈指数上升,高浓度的葡聚糖溶液呈现剪切变稀特性,能形成弱凝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1→6)-α-d- 扫描电镜 热特性分析 流变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溶性(1→3)(1→6)-α-D-葡聚糖的酶法合成与结构解析
12
作者 贾雪 黄超 +1 位作者 缪铭 江波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0-14,共5页
以蔗糖为底物,利用葡聚糖蔗糖酶的聚合反应来制备(1→3)(1→6)-α-D-葡聚糖,通过探讨优化酶促催化条件参数来合成新型葡聚糖,并采用现代分析仪器解析其结构特征。结果表明,葡聚糖蔗糖酶催化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40℃,蔗糖质量浓度160 mg/... 以蔗糖为底物,利用葡聚糖蔗糖酶的聚合反应来制备(1→3)(1→6)-α-D-葡聚糖,通过探讨优化酶促催化条件参数来合成新型葡聚糖,并采用现代分析仪器解析其结构特征。结果表明,葡聚糖蔗糖酶催化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40℃,蔗糖质量浓度160 mg/m L,加酶量10 U/m L,酶反应时间1 h,反应p H 5.0。分子量分布曲线显示葡聚糖分子质量分布集中并呈单峰,绝对重均分子质量2.4×107g/mol,分散系数为1.07,红外与核磁图谱显示糖链中主要由α-1,3和α-1,6连接的D-吡喃葡萄糖单元组成,且两者的比例约为3∶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1→6)-α-d- 水溶性 酶法合成 链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胶体金标记定位昆诺藜中的胼胝质和胼胝质降解酶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云琴 王华 +1 位作者 谢礼 洪健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2014年第6期558-563,共6页
运用免疫胶体金技术研究了感染蚕豆萎蔫病毒2号以及健康昆诺藜细胞中胼胝质和胼胝质降解酶的分布情况。电镜观察发现胶体金特异性标记在含有VP37小管的胞间运动通道周围,其余区域感病和健康细胞的胼胝质及胼胝质降解酶分布差别不大,胼... 运用免疫胶体金技术研究了感染蚕豆萎蔫病毒2号以及健康昆诺藜细胞中胼胝质和胼胝质降解酶的分布情况。电镜观察发现胶体金特异性标记在含有VP37小管的胞间运动通道周围,其余区域感病和健康细胞的胼胝质及胼胝质降解酶分布差别不大,胼胝质主要分布于细胞间隙的大块电子致密物质以及细胞壁结构发生较大变化的区域,胼胝质降解酶主要分布于筛板、维管束细胞紧贴细胞壁区域的大块电子致密物质上,在细胞壁结构发生较大改变的区域也有胼胝质降解酶的分布。推测胼胝质在昆诺藜细胞中的积累和降解可能与细胞壁结构成分改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1 3-d-(胼胝质) 胼胝质降解酶 蚕豆萎蔫病毒2号 昆诺藜 免疫胶体金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菌血流感染患者死亡率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2
14
作者 黄廷廷 夏文颖 +4 位作者 许雨乔 倪芳 梅亚宁 刘根焰 金菲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65-469,共5页
目的研究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真菌血流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与死亡率相关的危险因素,为临床真菌血流感染提供病原学依据及防治措施。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8年12月107例真菌血流感染患者临床资料,并按患者结局分为生存组、死亡组,用... 目的研究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真菌血流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与死亡率相关的危险因素,为临床真菌血流感染提供病原学依据及防治措施。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8年12月107例真菌血流感染患者临床资料,并按患者结局分为生存组、死亡组,用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将单因素分析中显示与死亡率相关(P<0.05)的所有变量,采用logistic二元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2016—2018年血培养共分离到真菌117株,主要分布于ICU和血液科,占53.0%;排在前三位的菌种分别是光滑念珠菌(28.2%,33/117)、白念珠菌(20.5%,24/117)和近平滑念珠菌(17.9%,21/117)。107例真菌血流感染患者中死亡17例,死亡率15.9%(17/107);单因素分析显示ICU入住、机械通气、抗真菌治疗和初始(1,3)-β-D-葡聚糖>100 ng/L与死亡率相关(P<0.05),logistic二元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初始(1,3)-β-D-葡聚糖>100 ng/L(OR=6.364,95%CI:1.076~37.623,P=0.041)是与真菌血流感染患者死亡率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初始(1,3)-β-D-葡聚糖>100 ng/L是与真菌血流感染患者死亡率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应进行血培养和(1,3)-β-D-葡聚糖联合检测,对于阳性结果尽早干预以降低死亡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菌血流感染 死亡率 危险因素 (1 3)-β-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