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溶性交联聚合物微球的制备及性能 被引量:56
1
作者 赵怀珍 吴肇亮 +2 位作者 郑晓宇 林梅钦 李明远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2-65,共4页
采用反相微乳液聚合制备水溶性交联聚合物微球。交联比为0 1%、0 5%、1 0%时,微球平均粒径分别为74 9、151 8、214 9nm。水化时间由0增至144h时,微球平均粒径由106 7nm增大到189 5nm。盐质量分数由0增至0 5%时,微球平均粒径由202 7nm减... 采用反相微乳液聚合制备水溶性交联聚合物微球。交联比为0 1%、0 5%、1 0%时,微球平均粒径分别为74 9、151 8、214 9nm。水化时间由0增至144h时,微球平均粒径由106 7nm增大到189 5nm。盐质量分数由0增至0 5%时,微球平均粒径由202 7nm减小到93 5nm。微孔滤膜封堵性能随水化时间无明显变化,随盐质量分数的增加而明显降低。岩心封堵实验表明,交联聚合物微球对气测渗透率为3 058μm2的岩心的流动阻力可达120k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相乳液聚合 交联聚合物 交联 水化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联聚合物微球分散体系封堵性能 被引量:47
2
作者 韩秀贞 李明远 +2 位作者 郭继香 林梅钦 吴肇亮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27-131,共5页
用低压差核孔膜过滤实验、动态光散射实验和填充砂管实验对交联聚合物微球分散体系的封堵性能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交联聚合物微球分散体系可以对1.2μm的核孔膜形成有效封堵,而聚丙烯酰胺溶液(HPAM)基本不对核孔膜产生封... 用低压差核孔膜过滤实验、动态光散射实验和填充砂管实验对交联聚合物微球分散体系的封堵性能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交联聚合物微球分散体系可以对1.2μm的核孔膜形成有效封堵,而聚丙烯酰胺溶液(HPAM)基本不对核孔膜产生封堵;随着水化时间的增加,微球分散体系通过1.2μm核孔膜的过滤速率逐渐减小,对核孔膜的封堵程度逐渐增强,15 d时封堵性能最好;随着NaC l质量分数的升高,微球分散体系的粒径逐渐减小,封堵性能也逐渐减弱;随着微球质量分数的增大,微球分散体系对1.2μm核孔膜形成的封堵性能增强;随着水化温度的升高,微球分散体系的溶胀速度加快,封堵能力减弱;交联聚合物微球分散体系能够进入填充砂管中深部,具有较好的深部运移能力和封堵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联聚合物 核孔膜 封堵 水化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联聚合物微球体系水化性能分析 被引量:24
3
作者 韩秀贞 李明远 +4 位作者 林梅钦 郑晓宇 郭继香 董朝霞 吴肇亮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62-165,共4页
采用动态光散射法(DLS)、微孔滤膜过滤法和岩心封堵实验法研究了交联聚合物微球体系水化后的粒径变化、封堵性能和压缩变形性能。所研究的交联聚合物微球是一种预交联聚合物颗粒,由丙烯酰胺、丙烯酸及交联单体通过反相微乳液聚合制成,... 采用动态光散射法(DLS)、微孔滤膜过滤法和岩心封堵实验法研究了交联聚合物微球体系水化后的粒径变化、封堵性能和压缩变形性能。所研究的交联聚合物微球是一种预交联聚合物颗粒,由丙烯酰胺、丙烯酸及交联单体通过反相微乳液聚合制成,经过破乳、沉淀分离及萃取精制提纯。实验结果表明,聚合物浓度为200 mg/kg、氯化钠浓度为5000 mg/kg的交联聚合物微球体系,40℃下的水化时间由3天增至15天时,微球的水化动力学直径(Dh)由244.3 nm增至278.4 nm,15天时粒径达到最大值,此后随着水化时间的继续延长,微球Dh逐渐变小;聚合物浓度为200 mg/kg、NaCl浓度由0 mg/kg增至10000 mg/kg时,交联聚合物微球Dh由2090 nm减至229.6nm,但随着NaCl浓度的继续增加,Dh却逐渐增大。微孔滤膜实验表明,交联聚合物微球体系可对0.4μm的核孔膜形成有效封堵,但是长时间水化后的交联聚合物微球封堵性能降低。岩心封堵实验进一步说明水化后的微球具有很好的变形性和注入性。图3表1参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联聚合物 交联聚合物颗粒 水化性能 粒径 水分散液 过滤性 注入性 岩心封堵能力 调驱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联聚合物微球-聚合物复合调驱注入参数优化设计 被引量:36
4
作者 杨俊茹 谢晓庆 +2 位作者 张健 郑晓宇 未志杰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27-730,共4页
针对渤海S油田聚合物驱后吸水剖面改善不明显、油井含水无明显下降等现象,采用交联聚合物微球-聚合物复合调驱技术进行物理模拟实验,研究复合体系组成、驱替速度、注入量等对驱油效果的影响,并优化了复合体系注入参数。研究表明,在复合... 针对渤海S油田聚合物驱后吸水剖面改善不明显、油井含水无明显下降等现象,采用交联聚合物微球-聚合物复合调驱技术进行物理模拟实验,研究复合体系组成、驱替速度、注入量等对驱油效果的影响,并优化了复合体系注入参数。研究表明,在复合体系总浓度为1750 mg/L的前提下,体系中交联聚合物微球的浓度越大,采收率提高幅度越大,交联聚合物微球浓度在400-100 mg/L、缔合型聚合物浓度在1350-1650 mg/L范围内,都能取得较好的增油效果;交联聚合物微球-聚合物复合体系驱较单纯聚合物驱可以提高采收率8%-11%。复合体系驱替速度在3.5 m/d左右、注入量为530 mg/L·PV左右时,交联聚合物微球-聚合物复合调驱体系能较好地改善聚合物驱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联聚合物 聚合物 复合调驱体系 注入参数 深部调驱 海上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联聚合物微球体系性质研究 被引量:27
5
作者 马海霞 林梅钦 +2 位作者 李明远 郑晓宇 吴肇亮 《应用化工》 CAS CSCD 2006年第6期453-454,457,共3页
采用微孔滤膜过滤实验、乌氏粘度计及动态光散射,研究了交联聚合物微球体系(在油田)的封堵性能、粘度及交联聚合物微球体系的线团大小。结果表明,交联聚合物微球可以对1.2μm的纤维素膜形成有效封堵,但长时间溶胀后的微球封堵性降低。... 采用微孔滤膜过滤实验、乌氏粘度计及动态光散射,研究了交联聚合物微球体系(在油田)的封堵性能、粘度及交联聚合物微球体系的线团大小。结果表明,交联聚合物微球可以对1.2μm的纤维素膜形成有效封堵,但长时间溶胀后的微球封堵性降低。微球体系的粘度比较低,其粘度随溶胀时间变化较小。动态光散射法测得交联聚合物微球的粒径随溶胀时间增加而变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联聚合物 动态光散射 封堵 粘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联聚合物微球水化粒径影响因素的分析 被引量:12
6
作者 韩秀贞 李明远 +1 位作者 林梅钦 吴肇亮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21-324,共4页
采用SEM和动态光散射实验对交联聚合物微球(简称微球)水化粒径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微球初始形态为球形,粒径约为50nm,40℃下水化15d后微球粒径溶胀到300nm;水化时间由1d增至15d时,微球水化后的流体力学直径(Dh)由397.... 采用SEM和动态光散射实验对交联聚合物微球(简称微球)水化粒径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微球初始形态为球形,粒径约为50nm,40℃下水化15d后微球粒径溶胀到300nm;水化时间由1d增至15d时,微球水化后的流体力学直径(Dh)由397.2nm增至最大值487.7nm;微球水化后的粒径随分散体系中微球含量的增加而增大;随水化温度的升高,分散体系中微球的Dh达到最大值的时间缩短;在实验范围内,交联比为1/10000的微球粒径最小,溶胀倍数最大,溶胀程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联聚合物 粒径 水化 交联 溶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联聚合物微球分散体系的流变性 被引量:20
7
作者 李雅华 李明远 +1 位作者 林梅钦 董朝霞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93-95,共3页
用HAAKE RS600型流变仪研究了交联聚合物微球分散体系的流变性及其时间效应。结果表明,质量浓度为100mg/L的交联聚合物微球在40℃下恒温溶胀10d时,其流变性与相同条件下低浓度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溶液的流变性不同。交联聚合物微球分散... 用HAAKE RS600型流变仪研究了交联聚合物微球分散体系的流变性及其时间效应。结果表明,质量浓度为100mg/L的交联聚合物微球在40℃下恒温溶胀10d时,其流变性与相同条件下低浓度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溶液的流变性不同。交联聚合物微球分散体系在中等剪切速率(335~1380s-1)时表现为胀流性,在低剪切速率(60~335s-1)时表现为假塑性,在高剪切速率(1380~1600s-1)时表现为近似牛顿性。而相应的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溶液只表现为轻微的假塑性。交联聚合物微球分散体系具有时间效应,表现为负触变性(震凝性),而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溶液的流变性没有时间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联聚合物 粘度 流变性 负触变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相悬浮聚合法制备交联聚合物微球改善聚合物驱的效果 被引量:10
8
作者 姜志高 郑晓宇 +3 位作者 郭文峰 陈海玲 崔超 孙志龙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87-691,704,共6页
针对海上油田非均质性较强的特点,为了强化聚合物驱在海上油田的应用,以丙烯酰胺(AM)、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AMPS)、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AC)为单体,采用反相悬浮聚合法制备了交联聚合物微球,研究了该交联聚合物微球分散体系... 针对海上油田非均质性较强的特点,为了强化聚合物驱在海上油田的应用,以丙烯酰胺(AM)、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AMPS)、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AC)为单体,采用反相悬浮聚合法制备了交联聚合物微球,研究了该交联聚合物微球分散体系的微球形态、封堵性能,并将其与聚合物HAP复配进行驱油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所合成的交联聚合物微球在模拟水中溶胀10 d后尺寸在27~37μm左右,该微球具有很好的封堵效果,向尺寸Ф2.5 cm×60 cm、水测渗透率1.064μm^2的填砂管中注入3 PV熟化10 d的质量分数0.04%的交联聚合物微球后,前端压力从7.9 k Pa增至190 k Pa,中后端的压力也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并联岩心驱油实验表明,注入聚合物(0.145%HAP)/交联聚合物微球(0.03%)复配体系后有20%流体转入低渗透岩心,复配体系的提高原油采收率效果比单纯的聚合物驱(0.175%HAP)高10%以上。非均质岩心驱油实验结果也表明复配体系提高采收率比单纯聚合物驱的高6%。交联聚合物微球能够较好地改善聚合物驱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联聚合物 海上油田 封堵性能 提高采收率 复配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油藏二次交联凝胶与聚合物微球复合调剖体系 被引量:17
9
作者 秦山 王健 +3 位作者 倪聪 吴丰豆 陈佳 章洋阳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9-73,共5页
针对吐哈盆地温米油田温八区块含水率上升快,无效、低效水循环严重的问题,研制了一种二次交联凝胶与聚合物微球复合的深部调剖体系。第一交联剂选用有机铬交联剂,第二交联剂选用JQ-1与FJ-1酚类交联剂的复配组合,25℃条件下,5 h后一次交... 针对吐哈盆地温米油田温八区块含水率上升快,无效、低效水循环严重的问题,研制了一种二次交联凝胶与聚合物微球复合的深部调剖体系。第一交联剂选用有机铬交联剂,第二交联剂选用JQ-1与FJ-1酚类交联剂的复配组合,25℃条件下,5 h后一次交联成胶黏度为374 m Pa·s,78℃条件下,10 d后二次交联成胶黏度为17 005 m Pa·s.聚合物微球有良好的抗温抗盐和水化时间稳定性,在油藏温度78℃和矿化度40 000 mg/L下膨胀20 d,其粒径膨胀倍率为6.08.得到的二次交联凝胶体系与SD-320聚合物微球进行复合调剖,通过流动实验测算阻力系数在20以上,残余阻力系数在18以上,采收率提高15.52%.该复合调剖体系能有效降低漏失,且能够适应78℃的油藏温度,在温米油田温八区块中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哈盆地 温米油田 二次交联 聚合物 低渗油藏 深部调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交联聚合物微球的合成及性能评价 被引量:13
10
作者 马智国 王永鹤 +2 位作者 康宏元 麻超 林海萍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84-88,11,共5页
以丙烯酰胺、2-丙烯酰胺基-甲基丙磺酸、丙烯酸为单体,以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以Span80和OP-10为复合乳化剂,煤油为介质,采用反相乳液聚合法合成了一种丙烯酰胺类交联聚合物微球。讨论了引发剂用量、交联剂用量、反应温度、pH... 以丙烯酰胺、2-丙烯酰胺基-甲基丙磺酸、丙烯酸为单体,以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以Span80和OP-10为复合乳化剂,煤油为介质,采用反相乳液聚合法合成了一种丙烯酰胺类交联聚合物微球。讨论了引发剂用量、交联剂用量、反应温度、pH值等因素对微球吸水性能的影响,获得的聚合物微球最佳制备条件为:反应温度45℃,pH值为7,引发剂过硫酸铵和亚硫酸氢钠单体质量分数为0.2%,交联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单体质量分数为0.1%。利用显微镜和激光粒度仪对所制备的微球进行了表征,考查了不同质量浓度盐溶液对聚合物微球吸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交联聚合物微球球形完整,平均粒径约20μm;随着盐溶液质量分数的增大聚合物微球吸水倍率减小,在不同的盐溶液中微球吸水降低程度不同,二价盐的影响较一价盐降低更显著。微球在清水中浸泡72 h的吸水倍率为60,而在1%的NaCl、CaCl2和MgCl2水溶液中浸泡72 h的吸水倍率分别为50、23和23,该聚合物微球具有一定的耐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联聚合物 丙烯酰胺 反相乳液聚合 吸水性能 耐盐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联聚合物微球体系封堵特性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宗华 林梅钦 +3 位作者 刘娜 李振安 刘永生 李明远 《应用化工》 CAS CSCD 2007年第7期693-695,共3页
采用微孔滤膜过滤实验,研究了交联聚合物微球体系封堵特性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交联聚合物微球A可以对1.2μm的纤维素膜形成有效封堵。溶胀时间的延长,交联聚合物微球封堵能力下降。温度升高,交联聚合物微球封堵能力下降。交联比小的... 采用微孔滤膜过滤实验,研究了交联聚合物微球体系封堵特性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交联聚合物微球A可以对1.2μm的纤维素膜形成有效封堵。溶胀时间的延长,交联聚合物微球封堵能力下降。温度升高,交联聚合物微球封堵能力下降。交联比小的交联聚合物微球封堵能力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联聚合物 封堵特性 溶胀 交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疏水性交联聚合物微球与AP-P4的复合性能 被引量:7
12
作者 陈海玲 郑晓宇 +2 位作者 李先杰 明华 蒋庆哲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80-86,99,共8页
考虑海上稠油油藏严重非均质性和海上平台寿命短、大井距开采的情况,也为解决疏水缔合聚合物在长时间高温、高盐度和高剪切条件下分子间疏水缔合比例降低问题,选择疏水性交联聚合物微球与疏水缔合聚合物进行复合.通过黏浓性质、抗剪切... 考虑海上稠油油藏严重非均质性和海上平台寿命短、大井距开采的情况,也为解决疏水缔合聚合物在长时间高温、高盐度和高剪切条件下分子间疏水缔合比例降低问题,选择疏水性交联聚合物微球与疏水缔合聚合物进行复合.通过黏浓性质、抗剪切性能、填砂管封堵实验和人造岩心驱油实验,发现复合体系中微球能够与聚合物发生疏水缔合作用,改善聚合物在高温下的流变性能和抗剪切性能;且复合体系兼具交联聚合物微球的深部调剖和聚合物的增黏驱油性能,封堵性能和驱油效果均优于单纯聚合物驱.由于微球和AP-P4之间的疏水缔合作用使两者具有较好的复合效果,为改善聚合物驱提供新方法,为研究微观机理和指导聚合物驱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联聚合物 疏水缔合 稠油油藏 海上油田 封堵性能 复合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联聚合物微球分散体系的性能评价 被引量:17
13
作者 韩秀贞 李明远 林梅钦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3-65,共3页
采用反相微乳液聚合的方法合成了驱油用交联聚合物微球,研究了交联聚合物微球分散体系的溶胀性、耐温性、封堵和驱油性。扫描电镜实验结果表明,该体系具有较好的溶胀性,NaCl的质量分数越高,交联聚合物微球的溶胀倍数越小。核孔膜实验结... 采用反相微乳液聚合的方法合成了驱油用交联聚合物微球,研究了交联聚合物微球分散体系的溶胀性、耐温性、封堵和驱油性。扫描电镜实验结果表明,该体系具有较好的溶胀性,NaCl的质量分数越高,交联聚合物微球的溶胀倍数越小。核孔膜实验结果表明,该体系溶胀30d后,封堵能力减弱,但对核孔膜仍可形成有效封堵;溶胀温度达到90℃时,该体系通过核孔膜的时间为3.48min,表明仍具有一定的封堵能力。岩心实验结果表明,注入18倍孔隙体积的孤岛油田污水配制的质量分数为0.03%的微球分散体系,采收率可提高8.3%。该微球分散体系具有较好的封堵性能,克服了交联聚合物溶液对配制水质和油藏温度的苛刻要求,是一种具有潜力的调剖驱油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联聚合物 溶胀性 封堵性 驱油性 非均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联聚合物微球深部调驱技术及其应用 被引量:62
14
作者 王代流 肖建洪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86-88,共3页
交联聚合物微球的颗粒粒径和溶胀性能是影响调驱效果的主要因素。为提高交联聚合物微球在高含水、强非均质性油藏深部调驱中的应用效果,通过粒径实验、岩心驱替实验等对交联聚合物微球分散体系的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交联聚合物微... 交联聚合物微球的颗粒粒径和溶胀性能是影响调驱效果的主要因素。为提高交联聚合物微球在高含水、强非均质性油藏深部调驱中的应用效果,通过粒径实验、岩心驱替实验等对交联聚合物微球分散体系的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交联聚合物微球在60℃条件下、用孤岛回注污水溶胀10d后,粒径中值增大了34倍;交联聚合物微球分散体系的单管封堵率大于92%,双管岩心驱油实验提高采收率大于11%,交联聚合物微球分散体系完全能够满足孤岛油田高渗透油藏深部调驱的要求。在GD2-24斜516井组实施了交联聚合物微球分散体系深部调驱现场试验,注水井油压上升了2.9MPa,对应一线油井见效高峰期含水率下降了5.6%,单井平均增产原油5t/d。表明交联聚合物微球深部调驱是改善注水剖面和降低油井含水率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联聚合物 粒径 溶胀 调驱 矿场试验 孤岛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米级大颗粒交联聚合物微球的制备 被引量:15
15
作者 陈海玲 郑晓宇 王雨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4-77,117-118,共4页
在深度调剖堵水过程中,为改善驱油效果,利用反相乳液聚合法合成微米级大颗粒交联聚合物微球,其粒径可达几百纳米甚至几个微米.经测试,在实验条件下,新制备的微米级大颗粒交联聚合物微球具有较好的变形性,并呈现出较为满意的封堵性能.在... 在深度调剖堵水过程中,为改善驱油效果,利用反相乳液聚合法合成微米级大颗粒交联聚合物微球,其粒径可达几百纳米甚至几个微米.经测试,在实验条件下,新制备的微米级大颗粒交联聚合物微球具有较好的变形性,并呈现出较为满意的封堵性能.在高含水开发后期的油田驱油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联聚合物 调剖堵水技术 反相乳液聚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联聚合物微球-聚合物在水溶液中的复合 被引量:7
16
作者 陈海玲 郑晓宇 +1 位作者 李先杰 蒋庆哲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52-158,共7页
针对交联聚合物微球-聚合物复合体系调驱技术,开展了交联聚合物微球-聚合物复合体系的溶液性能及其在溶液中结构形态的研究。研究中依据微观结构形态决定宏观溶液性质的原理,通过环境扫描电镜观察交联聚合物微球和疏水缔合聚合物(AP-P4)... 针对交联聚合物微球-聚合物复合体系调驱技术,开展了交联聚合物微球-聚合物复合体系的溶液性能及其在溶液中结构形态的研究。研究中依据微观结构形态决定宏观溶液性质的原理,通过环境扫描电镜观察交联聚合物微球和疏水缔合聚合物(AP-P4)/非疏水缔合聚合物(SNF3640D)在溶液中的微观复合形态,并测定了交联聚合物微球-疏水缔合聚合物(AP-P4)/非疏水缔合聚合物(SNF3640D)复合体系的黏浓性质和剪切恢复能力,两种实验方法的结果相互印证,说明了疏水缔合聚合物(AP-P4)与交联聚合物微球之间存在着良好的协同作用,为进一步探讨二者的复合机理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联聚合物 疏水缔合聚合物 复合形态 环境扫描电镜 协同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联比对交联聚合物微球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6
17
作者 李宏岭 韩秀贞 李明远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2011年第4期362-366,325,共5页
采用动态光散射实验、扫描电镜实验、核孔膜过滤实验和岩心实验研究了交联比对交联聚合物微球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交联比不同,微球溶胀后的水化粒径不同;交联比越小,微球结构越松散,微球的溶胀倍数越大;随着交联比的减小,微球的... 采用动态光散射实验、扫描电镜实验、核孔膜过滤实验和岩心实验研究了交联比对交联聚合物微球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交联比不同,微球溶胀后的水化粒径不同;交联比越小,微球结构越松散,微球的溶胀倍数越大;随着交联比的减小,微球的柔软程度增加,变形性增强;核孔膜实验表明,粒径适中、变形性较好的微球封堵能力强;岩心驱油实验进一步表明变形性较好的微球更容易进入油藏深部进行封堵。现场试验表明,该体系微球能够有效增油降水,能够改善地层的非均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联聚合物 粒径 溶胀 交联 变形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胀时间对交联聚合物微球体系性能影响 被引量:3
18
作者 董朝霞 李雅华 +1 位作者 林梅钦 李明远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290-294,共5页
交联聚合物微球体系是一种在交联聚合物溶液(LPS)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用于油田深度调剖的耐温耐盐体系,由于它是预交联体系,在地层中流动时间较长,各种性质易受溶胀时间的影响,因此考察溶胀时间对其性质的影响,对该项技术的现场应... 交联聚合物微球体系是一种在交联聚合物溶液(LPS)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用于油田深度调剖的耐温耐盐体系,由于它是预交联体系,在地层中流动时间较长,各种性质易受溶胀时间的影响,因此考察溶胀时间对其性质的影响,对该项技术的现场应用具有指导意义。为此,用动态光散射法、膜过滤法和HAAKE流变仪研究了不同溶胀时间内交联聚合物微球体系的粒径大小、封堵特性及流变特性。结果表明:溶胀时间较短时,微球粒径较小,随着溶胀时间增加,微球粒径增大,直至溶胀达到平衡,继续延长溶胀时间,微球粒径减小;在实验考察的溶胀时间内,微球体系通过0.4μm核孔膜的封堵性能随着溶胀时间的增加而减弱;随着溶胀时间的增加,微球体系表现出的胀流性逐渐增强,达到最大后胀流性减弱,最后表现出近似牛顿流体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联聚合物 溶胀时间 粒径 封堵性 流变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联聚合物微球分散体系流变性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9
19
作者 崔波 罗伟 《应用化工》 CAS CSCD 2009年第5期635-639,共5页
采用稳态流变性测定方法,对不同条件下(溶胀时间、溶胀温度、交联聚合物浓度、NaCl浓度)的交联聚合物微球分散体系的流变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溶胀时间的增加,交联聚合物微球分散体系表现出明显的胀流性,溶胀时间较长时,分散体... 采用稳态流变性测定方法,对不同条件下(溶胀时间、溶胀温度、交联聚合物浓度、NaCl浓度)的交联聚合物微球分散体系的流变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溶胀时间的增加,交联聚合物微球分散体系表现出明显的胀流性,溶胀时间较长时,分散体系的胀流性减弱。溶胀温度较高时,交联聚合物微球分散体系在较短溶胀时间内即表现出较明显的胀流性。微球浓度增加,分散体系的胀流性先增强后减弱,直至表现出剪切变稀的假塑性流体特征。随着NaCl浓度的增加,交联聚合物微球分散体系表现出的胀流性先增强后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联聚合物溶液 聚合物 流变性 假塑性 胀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交联法制备中空微孔聚合物微球 被引量:2
20
作者 陈苗 成功 +2 位作者 魏枝芝 刘嘉宁 张高文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62-166,共5页
以改性Si O2纳米微球为模板,经乳液聚合在其表面包覆聚苯乙烯-二乙烯基苯(PS-DVB)共聚物壳层,再通过超交联的方法在PS-DVB壳层中形成微孔结构,最后用氢氟酸(HF)除去Si O2内核得到中空微孔聚合物微球(HMPMs)。采用粒度分布仪、红外光谱... 以改性Si O2纳米微球为模板,经乳液聚合在其表面包覆聚苯乙烯-二乙烯基苯(PS-DVB)共聚物壳层,再通过超交联的方法在PS-DVB壳层中形成微孔结构,最后用氢氟酸(HF)除去Si O2内核得到中空微孔聚合物微球(HMPMs)。采用粒度分布仪、红外光谱、透射电镜、比表面积及孔隙分析仪对其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当DVB含量增加到5%以后,才能获得中心对称的核壳结构Si O2/PS-DVB复合微球;随着DVB含量的增加,中空微孔聚合物的比表面积呈下降趋势,其中DVB含量为0.5%的中空微孔聚合物比表面积达到778.07 m2/g;中空微孔聚合物微球壳层中不仅存在大量微孔,同时存在少量介孔和大孔结构,通过调节DVB的含量在一定程度上可实现对孔结构的调控,这为进一步实现对各种荧光、磁性或药物小分子的负载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空聚合物 聚合物 交联 SIO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