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基于eDNA技术的太湖鱼类多样性调查
被引量:
5
1
作者
刘燕山
孙晶莹
+6 位作者
朱明胜
李大命
唐晟凯
钟立强
张增
王超群
沈冬冬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6-26,共11页
基于环境DNA(environmental DNA,eDNA)技术开展太湖鱼类多样性调查,并结合传统形态学鱼类资源调查数据,初步探索eDNA技术在鱼类资源调查中的应用。结果显示:太湖16个点位共检出鱼类8目20科47属54种,其中鲫、蒙古鲌和刀鲚丰度相对较高;e...
基于环境DNA(environmental DNA,eDNA)技术开展太湖鱼类多样性调查,并结合传统形态学鱼类资源调查数据,初步探索eDNA技术在鱼类资源调查中的应用。结果显示:太湖16个点位共检出鱼类8目20科47属54种,其中鲫、蒙古鲌和刀鲚丰度相对较高;eDNA与传统形态学调查共同检出鱼类37种,占eDNA检出鱼类序列总数的91.89%;eDNA检出的鱼类中有45种鱼类在太湖鱼类志中有记载,占检出鱼类序列数的95.09%;2种方法得出的鱼类多样性指数均为太湖东部和太湖南部相对较高、太湖北部和太湖西部相对较低,太湖鱼类的生态类型(洄游性、栖息水层和食性)也高度一致;eDNA技术单个频次检出的鱼类物种数和单个点位的种类检出数均高于传统形态学方法,检出效率较高。综上,eDNA技术可用于鱼类资源调查,且在鱼类物种检出效率上优于传统形态学,与传统检测相结合,可以进一步增加监测调查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DNA
鱼类多样性
(
宏
)
条形码
技术
太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环境DNA技术在水生入侵生物监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
14
2
作者
林渊源
赵峥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12,共12页
生物入侵严重威胁入侵地的生态系统平衡及社会经济发展和公众健康,已日益成为全球性最重大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外来生物的早期监测和预警对防控外来生物入侵、维护生态系统平衡和保护环境具重要意义。但外来水生生物,得益于其形体微小...
生物入侵严重威胁入侵地的生态系统平衡及社会经济发展和公众健康,已日益成为全球性最重大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外来生物的早期监测和预警对防控外来生物入侵、维护生态系统平衡和保护环境具重要意义。但外来水生生物,得益于其形体微小、形态多变等生理生态特性,与陆生外来生物相比隐蔽性更强、更易扩散,通常难以及时监测和有效防控,正严重威胁着水生生态系统的健康与稳定,其早期监测和预警更加迫切也更具技术挑战。环境DNA(environmental DNA,eDNA)技术通过检测环境样品中的DNA来解析生物物种组成及丰度,可实现生物物种的高效鉴别及多生物群落监测,与耗时费力的传统形态学生物监测相比,具低耗、高效、高灵敏度及对生物体无损伤等特点,其在外来水生生物监测方面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总结了eDNA技术在水生入侵生物监测研究中的应用实例;从eDNA的获取、条形码区域的PCR扩增和数据分析3个方面探讨了eDNA技术实施的方案、关键步骤;最后对促进其在水生生物入侵风险预警应用的方向及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DNA
水生入侵生物监测
(
宏
)
条形码
技术
实施流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eDNA技术的太湖鱼类多样性调查
被引量:
5
1
作者
刘燕山
孙晶莹
朱明胜
李大命
唐晟凯
钟立强
张增
王超群
沈冬冬
机构
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江苏省内陆水域渔业资源重点实验室
南京易基诺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江苏省太湖渔业管理委员会办公室
出处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6-26,共11页
基金
江苏省属公益类科研院所自主科研项目—内陆水域渔业资源平台建设项目(BM2018027-10)
省级单位农业项目—淡水渔业资源监测(2020-SJ-016-2)
+1 种基金
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项目—江苏翘嘴鲌野生种质资源鉴定评价及保护策略(CX(21)3003)
省级单位项目—外来入侵物种普查(水生动物)(2022-SJ-053-05)。
文摘
基于环境DNA(environmental DNA,eDNA)技术开展太湖鱼类多样性调查,并结合传统形态学鱼类资源调查数据,初步探索eDNA技术在鱼类资源调查中的应用。结果显示:太湖16个点位共检出鱼类8目20科47属54种,其中鲫、蒙古鲌和刀鲚丰度相对较高;eDNA与传统形态学调查共同检出鱼类37种,占eDNA检出鱼类序列总数的91.89%;eDNA检出的鱼类中有45种鱼类在太湖鱼类志中有记载,占检出鱼类序列数的95.09%;2种方法得出的鱼类多样性指数均为太湖东部和太湖南部相对较高、太湖北部和太湖西部相对较低,太湖鱼类的生态类型(洄游性、栖息水层和食性)也高度一致;eDNA技术单个频次检出的鱼类物种数和单个点位的种类检出数均高于传统形态学方法,检出效率较高。综上,eDNA技术可用于鱼类资源调查,且在鱼类物种检出效率上优于传统形态学,与传统检测相结合,可以进一步增加监测调查的可靠性。
关键词
EDNA
鱼类多样性
(
宏
)
条形码
技术
太湖
Keywords
environmental DNA
fish diversity
(meta)barcoding
Lake Taihu
分类号
X171.5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环境DNA技术在水生入侵生物监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
14
2
作者
林渊源
赵峥
机构
昆明滇池(湖泊)污染防治合作研究中心
昆明市河湖生态健康评估与修复院士工作站
出处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12,共12页
基金
云南省“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专项。
文摘
生物入侵严重威胁入侵地的生态系统平衡及社会经济发展和公众健康,已日益成为全球性最重大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外来生物的早期监测和预警对防控外来生物入侵、维护生态系统平衡和保护环境具重要意义。但外来水生生物,得益于其形体微小、形态多变等生理生态特性,与陆生外来生物相比隐蔽性更强、更易扩散,通常难以及时监测和有效防控,正严重威胁着水生生态系统的健康与稳定,其早期监测和预警更加迫切也更具技术挑战。环境DNA(environmental DNA,eDNA)技术通过检测环境样品中的DNA来解析生物物种组成及丰度,可实现生物物种的高效鉴别及多生物群落监测,与耗时费力的传统形态学生物监测相比,具低耗、高效、高灵敏度及对生物体无损伤等特点,其在外来水生生物监测方面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总结了eDNA技术在水生入侵生物监测研究中的应用实例;从eDNA的获取、条形码区域的PCR扩增和数据分析3个方面探讨了eDNA技术实施的方案、关键步骤;最后对促进其在水生生物入侵风险预警应用的方向及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EDNA
水生入侵生物监测
(
宏
)
条形码
技术
实施流程
Keywords
eDNA
monitoring of aquatic invasive species
(meta)barcoding
implementation scheme
分类号
X171.5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基于eDNA技术的太湖鱼类多样性调查
刘燕山
孙晶莹
朱明胜
李大命
唐晟凯
钟立强
张增
王超群
沈冬冬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环境DNA技术在水生入侵生物监测中的应用
林渊源
赵峥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
1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