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环境行为学视角下城市滨水空间活力协调度研究
被引量:20
- 1
-
-
作者
王世福
覃小玲
邓昭华
-
机构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出处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009-1022,共14页
-
基金
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城市新区水环境系统与规划设计优化技术”(2018YFC070460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影响评估的城市设计理念与方法优化研究”(51878285)
+1 种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旧城社区微改造的“空间转型-社会建构”协同治理研究”(20YJAZH024)
。
-
文摘
基于环境行为学相互渗透理论和环境心理学人-环境一致性理论,本研究以珠江前航道为例,从活力营造视角构建“人群-环境”活力互动模型,运用多源数据,使用熵权法、全局莫兰指数、局部莫兰指数等计量方法对滨水空间的活力协调度进行定量研究,并对滨水空间人群活力的时空特征、环境活力的空间格局及活力协调度空间格局进行总结,探讨滨水空间的活力协调机制,为提升城市滨水空间的活力协调度提出优化策略。结果表明:1)滨水空间人群活力具有明显空间分异特征,具有显著的空间正自相关性。随时间推移,热点区域呈现扩大—收敛的空间特征,冷点区域则呈现分散—集中的空间格局;2)滨水空间环境活力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呈现西高东低的空间格局;3)滨水空间活力协调度呈现高、中和低3种活力协调状态,耦合协调状态的滞后系统主要为环境活力子系统;4)混合多样的城市功能,连续有韵律的城市景观和与水岸融合的生活性道路是滨水空间具备高活力协调度的关键。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以下优化策略:1)充分利用水景观资源(包括滨水空间内部的细微水体,如河涌和塘),注重景观的连续性,优化滨水游憩体验。2)以活动作为契机营造滨水空间的故事性和记忆点,构建群体故事和群体记忆作为连接人群活力与环境活力相互交织的桥梁,使人与环境形成良性的互动,提升滨水空间活力协调度。3)关注低活力协调度滨水空间在水岸转型过程中社会关系冲突的调解,采用包容性规划的态度,鼓励滨水空间现状用地类型为农田的产权所有者种植兼具经济性和观赏性的作物。对于此类现状为非建设用地或生态景观导向的地区的开发建设,应审慎选择干预措施,以保障并提升其生态价值。
-
关键词
滨水空间
活力协调度
“人群-环境”活力互动模型
环境行为学
广州
-
Keywords
waterfront
vitality coordination degree
"people-environment"vitality interaction model
environmental behavior studies
Guangzhou
-
分类号
TU984
[建筑科学—城市规划与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