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耕地种植用途管控补偿制度的体系构建
1
作者 李冰强 杨越 《经济问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2-99,共8页
耕地种植用途管控实施的关键在于协调行政管制公权力与承包经营私权利之间的利益冲突。法治领域实现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的有效平衡,迫切需要构建耕地种植用途管控的补偿制度。比较法视野下,管制性征收、土地发展权和公共地役权作为适度... 耕地种植用途管控实施的关键在于协调行政管制公权力与承包经营私权利之间的利益冲突。法治领域实现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的有效平衡,迫切需要构建耕地种植用途管控的补偿制度。比较法视野下,管制性征收、土地发展权和公共地役权作为适度限制土地使用权的三种制度方案,均不改变土地所有权归属,却能使他人土地承担一定的社会义务。管制性征收主要关注行政管制对私权利的限制程度,重点解决是否需要补偿的问题;土地发展权是在认可管制正当性的基础上,借助市场化手段分配增值利益,重点解决利益分配方式的问题,两种制度在规范设计层面,难以适配耕地种植用途管控补偿制度的构建需要。公共地役权基于“限制补偿一体性”的制度架构,契合耕地种植用途管控补偿制度的法权构造。在我国《耕地保护法》立法进程中,耕地种植用途管控应当构建以公共地役权为纽带的限制补偿制度,并通过明确补偿主体、确定补偿对象、明确补偿范围、稳定资金来源、创新补偿方式等,保障粮食生产利益,筑牢粮食安全法治根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种植用途管控 非粮化 管制性征收 土地发展权 公共地役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地水产养殖非粮化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基于GTWR的实证
2
作者 高原 田莉 +1 位作者 黄安 崔雨桐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125-3141,共17页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计,是经济和社会稳定发展的前提。防止过度非粮化是近年耕地保护和农业发展的重要策略及挑战。基于遥感影像对水产养殖非粮化斑块进行识别,采用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建构中国县级水产养殖非粮化空间格局,从农业区、粮食分...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计,是经济和社会稳定发展的前提。防止过度非粮化是近年耕地保护和农业发展的重要策略及挑战。基于遥感影像对水产养殖非粮化斑块进行识别,采用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建构中国县级水产养殖非粮化空间格局,从农业区、粮食分区、省级行政区等多维度分析非粮化时空演化差异,采用GTWR模型探索水产养殖非粮化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近25年来,全国耕地水产养殖非粮化现象显著,总体趋势为先上升后下降。(2)非粮化在110°E—120°E和20°N—30°N最为集中,东北、长江中下游、珠三角地区有较为显著的集聚区,其中长江中下游集聚区涉及的县市最多,范围最广。(3)从农业区尺度来看,长江中下游干流平原丘陵区的水产养殖非粮化在20年来持续处于较高水平;粮食主产区的非粮化现象显著,25年来持续增长,到2015—2020年期间,占比达到80.2%;江苏省、湖北省、广东省和安徽省的水产养殖非粮化情况较为严重。(4)水产养殖非粮化受到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耕地及农业发展情况和淡水养殖状况4个方面影响。高程为负向影响,人口、财政收支比的提升在全国大部分县市都对非粮化有促进作用,耕地面积为正相关。耕地非农化在东部和西部大部分地区为正影响,淡水养殖产量的增加会促进非粮化现象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粮化 水产养殖 时空特征 影响因素 耕地利用与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粮食产销平衡区耕地非粮化动态演变及分区管控——以陕西省为例 被引量:6
3
作者 吴一帆 邢培学 +2 位作者 郑伟伟 夏显力 张超正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3-167,共15页
探究粮食产销平衡区耕地非粮化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以期为制定耕地非粮化差异化管控及长效治理提供参考。利用空间自相关模型、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K均值算法等方法探究2000—2020年陕西省耕地非粮化现象及其驱动因素时空演变规... 探究粮食产销平衡区耕地非粮化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以期为制定耕地非粮化差异化管控及长效治理提供参考。利用空间自相关模型、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K均值算法等方法探究2000—2020年陕西省耕地非粮化现象及其驱动因素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陕西省耕地非粮化率由2000年的16.11%上升至2020年的27.87%,增幅达73.00%,耕地非粮化形势严峻。(2)陕西省耕地非粮化空间上整体呈现“南北高-中部低”的格局,“高-高型集聚”中心由陕北关中交界处逐渐转移至陕南地区,“低-低型集聚”主要分布在关中地区,呈由中部向四周扩散趋势。(3)耕地非粮化驱动因素影响程度及范围存在明显时空异质性,一产增加值对耕地非粮化驱动力呈上升趋势,人均耕地面积、人均机械劳动力、平均坡度和年降水量等因素对耕地非粮化驱动力呈下降趋势。(4)陕西省耕地非粮化驱动类型以经济驱动型为主,主要分布于关中地区,促进粮农降本增收、减少乡村人口流失是管控重点;生产支持型主要分布于陕北地区,管控以改善种粮条件、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为主;环境限制型主要分布于陕南地区,引导与管控结合是治理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保护 耕地非粮化 粮食产销平衡区 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边际化背景下的耕地非粮化研究进展与展望
4
作者 李升发 吴钊骏 +4 位作者 吴大放 杜建会 林彤 马畅 高子雅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58-775,共18页
受劳动力成本快速上涨和种粮比较收益下降的影响,中国耕地非粮化现象日益显著。文章基于耕地边际化视角,在解析耕地非粮化发生理论的基础上,系统梳理耕地非粮化的研究进展,最后提出研究展望。研究表明:1)理论解析层面,耕地边际化理论明... 受劳动力成本快速上涨和种粮比较收益下降的影响,中国耕地非粮化现象日益显著。文章基于耕地边际化视角,在解析耕地非粮化发生理论的基础上,系统梳理耕地非粮化的研究进展,最后提出研究展望。研究表明:1)理论解析层面,耕地边际化理论明晰了耕地非粮化的核心驱动力与现实背景,在此背景下地租理论能解释非粮化区位的选择逻辑,农户行为理论阐述了农户特征差异会影响耕地非粮化的发生;2)耕地非粮化的定义不断演化与深化,现阶段仍主要以“粮作比”为测算指标,但该种测算方式存在一定局限性;3)在生产要素约束和政策激励下,非粮化程度呈现波动上升,并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山区、粮食产销区与产销平衡区、城区与近郊区域属于耕地非粮化的多发区域;4)耕地边际化是耕地非粮化的主要驱动力,但耕地非粮化的发生还受到多因素综合影响,如自然禀赋会影响种植的适宜性、农户特征影响农户的非粮化需求程度、国家政策逐渐减缓耕地非粮化进程;5)耕地非粮化为生态环境、粮食安全与农民生计带来复杂的影响;6)用途管制是中国调控耕地非粮化的主要措施,但该措施的可持续性有待商榷。面对中国耕地边际化快速扩张的趋势和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构建的新要求,传统的耕地非粮化认知与研究范式亟需重构,需聚焦于多阶段、多尺度与多主体的协同分析,分别探讨耕地非粮化的演变过程、发生机制与治理模式等重点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非粮化 耕地边际化 粮食安全 耕地用途管制 研究进展 研究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省耕地“非粮化”时空分布特征及驱动因素研究
5
作者 薄贺飞 尚国琲 +3 位作者 张玉翠 张宇 高军科 郭晓楠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60-972,共13页
近年来,我国耕地“非粮化”现象日益突出,已成为影响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基于国家粮食安全视角,理清河北省耕地“非粮化”空间分异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对河北省防治耕地“非粮化”和优化耕地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空间自相关、重... 近年来,我国耕地“非粮化”现象日益突出,已成为影响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基于国家粮食安全视角,理清河北省耕地“非粮化”空间分异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对河北省防治耕地“非粮化”和优化耕地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空间自相关、重心迁移及标准差椭圆模型和地理探测器相结合的方式,综合分析2000—2020年河北省耕地“非粮化”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20年河北省耕地“非粮化”率平均值分别为0.23、0.24、0.27、0.26和0.20,耕地“非粮化”水平整体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2)“非粮化”率在空间上表现为河北省东南部(邢台和衡水)、东北部(唐山和秦皇岛)及西北部(承德和张家口)等地较高,全局Moran’sI指数呈先增加、后减小、再增加的趋势。3)河北省耕地“非粮化”聚类以“低-低”集聚和“高-高”集聚为主。4)河北省耕地“非粮化”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驱动的现象,而不是单一因素引发的。自然禀赋和生产条件因素对河北省耕地“非粮化”空间分异起主导作用,经济水平对耕地“非粮化”的影响程度不断加深,其中高程因素对西北部山区耕地“非粮化”解释程度最强,而东南部平原区耕地“非粮化”过程受到经济因素(如人均GDP、城乡收入差值)的影响加深。对河北省耕地“非粮化”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的分析,将进一步巩固耕地“非粮化”治理成果,为政府制定耕地“非粮化”精准防治措施提供决策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非粮化” 空间自相关 地理探测器 驱动因素 河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湾区县域耕地“非粮化”驱动机制与治理路径
6
作者 张晓雯 侯丽 岳文泽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80-287,共8页
为探究耕地“非粮化”的形成机制,该研究以大湾区某县级行政区A为研究案例,采用GIS空间信息分析、多项Logistic回归等研究方法,探析耕地“非粮化”时空演变与驱动机制,并提出大湾区某县级行政区A耕地“非粮化”治理路径。结果表明:1)201... 为探究耕地“非粮化”的形成机制,该研究以大湾区某县级行政区A为研究案例,采用GIS空间信息分析、多项Logistic回归等研究方法,探析耕地“非粮化”时空演变与驱动机制,并提出大湾区某县级行政区A耕地“非粮化”治理路径。结果表明:1)2010—2020年,A区耕地“非粮化”比率稳定在65%左右,其中,微弱损害类占比六至七成。2)以耕地地块为分析单元,探究自然、区位、制度等多因素对耕地“非粮化”利用的影响,对耕地“非粮化”转化贡献排前3的因子分别是耕地质量等级、距镇中心距离、是否位于高标准农田内。3)提出对不同类型耕地非粮化现象采取差异化行政管制措施,制定“监测-评价-预警-调节”的框架流程,对影响因素进行动态管控。因此,耕地“非粮化”现象在大都市郊区应当差异化行政管控,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动态监测、评价、预警、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非粮化" 耕地保护 粮食安全 驱动机制 治理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农转移与农户种植结构调整:“趋粮化”或“非粮化” 被引量:1
7
作者 李瑞盛 连昭阳 徐定德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94-806,共13页
近年来,耕地“非粮化”趋势的加剧不仅提高了我国对外部粮食资源的依赖,更不利于今后粮食产能的高位提升。随着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家庭收入与资源配置随之发生变化。在此背景下,探讨劳动力非农转移对破解当前日益严峻的耕地“非粮化”... 近年来,耕地“非粮化”趋势的加剧不仅提高了我国对外部粮食资源的依赖,更不利于今后粮食产能的高位提升。随着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家庭收入与资源配置随之发生变化。在此背景下,探讨劳动力非农转移对破解当前日益严峻的耕地“非粮化”现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利用全国范围内3709个农户数据,创新性地将家庭劳动力分配与收入结构变化考虑在内,从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业机械和土地转出等角度,探究劳动力非农转移对粮食种植结构的作用机制,并进一步分析区域差异造成的异质性影响。研究发现:1)样本中农户粮食种植面积占比平均为49%,每个家庭劳动力从事非农就业的占比平均为25%,非农收入占比76%;2)劳动力非农转移改变了农户的非农收入与非农就业,并通过促进购买农业社会化服务、采纳农业机械以及土地转出间接影响农户粮食种植行为;3)劳动力非农转移的影响在不同粮食产区间存在差异,且当村庄位于非城郊区或非平原地区时,其对粮食种植行为的促进作用更强。因此,应综合考虑农户实际情况和各区域粮食生产现状,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以应对劳动力转移和收入结构变化等多方面挑战,从而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促进农户增产增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农就业 非农收入 种植结构 农业社会化服务 土地流转 粮食主产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都市区耕地非粮化驱动机制及变化趋势预测——以北京市为例
8
作者 朱慧敏 徐强 +3 位作者 郑燕娜 崔杰 胡亚瑾 孟庆香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06-1216,共11页
为探究大都市区耕地非粮化现状和空间分异特征,并识别其驱动因素,本研究以北京市为研究对象,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2010-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利用全局空间自相关对其耕地非粮化水平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利用Stata模型探究其驱动因素... 为探究大都市区耕地非粮化现状和空间分异特征,并识别其驱动因素,本研究以北京市为研究对象,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2010-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利用全局空间自相关对其耕地非粮化水平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利用Stata模型探究其驱动因素,并通过GM-ARIMA-BP组合模型预测2023-2035年非粮化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北京市的耕地面积先减少后增加,耕地利用转型明显,主要流向建设用地。在时间上,耕地非粮化程度由2010年的29.57%上涨到2020年的52.13%,呈波动上升趋势;在空间上,呈现出“中心-四周”扩散的态势,并且存在正相关关系。常住人口密度、到市中心的距离、第一产业劳动力占比、单位面积产量是主要影响因素,其作用依次减弱。组合模型预测显示,北京市整体以及各区县的耕地非粮化程度均呈波动上升趋势。研究表明,北京市耕地非粮化受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共同影响,加大监管的同时需分类治理与管控,对保护大都市区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非粮化 土地利用转移矩阵 全局空间自相关 GM-ARIMA-BP组合模型 驱动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WR模型的湖南省耕地非粮化驱动因子及空间分异特征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刘旭峰 陈文明 +4 位作者 杨益民 肖云 罗灵岭 张福林 朱山昱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3-101,共9页
探明耕地非粮化驱动因子在不同空间区域内的影响作用,对于差异化监测、管控及防止耕地非粮化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湖南省为研究区域,采用空间自相关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探究了耕地非粮化的驱动因子及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湖南省2... 探明耕地非粮化驱动因子在不同空间区域内的影响作用,对于差异化监测、管控及防止耕地非粮化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湖南省为研究区域,采用空间自相关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探究了耕地非粮化的驱动因子及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湖南省2022年度耕地非粮化率呈现从中部地区向四周程度加重的趋势。驱动因子与耕地非粮化率在湖南省中东部,南部的丘岗冲垄区拟合程度最高,拟合优度R^(2)为0.647~0.817。GWR结果显示,农村人均耕地面积、土层厚度系数均值分别为0.502和0.311,城市化率、集中连片度系数均值分别为-0.4和-0.28,该省83.6%的区域集中连片度与耕地非粮化率负相关。驱动因子对全省周边的影响均明显强于中部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非粮化率 驱动因子 空间分异特征 地理加权回归 集中连片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良田”变“粮田”:组织场域视角下耕地“非粮化”治理的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基于宁波北仑区的案例研究
10
作者 丁学谦 汪立 +2 位作者 易家林 金军伟 谭永忠 《中国土地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0-90,共11页
研究目的:探讨耕地“非粮化”治理多元主体的行为逻辑与政策实施路径,为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政策的高效落实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研究方法:案例研究法。研究结果:(1)组织场域理论为耕地“非粮化”治理提供了有效分析工具,北仑区通过... 研究目的:探讨耕地“非粮化”治理多元主体的行为逻辑与政策实施路径,为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政策的高效落实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研究方法:案例研究法。研究结果:(1)组织场域理论为耕地“非粮化”治理提供了有效分析工具,北仑区通过场域重构实现了从“非粮化”到规范化种粮的转变,有效扭转了此前粮食生产功能区“非粮化”率高达80.64%的局面。(2)多重制度逻辑在政府、村集体、农户三个层面协同作用,国家逻辑通过政策压力和资源配置重塑组织场域,社会逻辑依托花木产业农合联等平台构建执行网络,市场逻辑通过规模化种植提升资源配置效率。(3)北仑区构建了强制性、模仿性和规范性同构机制,形成了从外在强制到内在驱动的综合治理模式。研究结论:耕地“非粮化”治理的成效取决于多重制度逻辑的统筹协调和同构机制的综合运用。地方政府应优化资源配置路径、激活社会网络功能、培育生态发展理念,通过制度创新增强政策执行效果,实现粮食安全、土地保护与高效农业的协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场域理论 多重制度逻辑 同构机制 耕地“非粮化” 内在逻辑 实现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部地区农户经济收入与耕地“非粮化”的关系
11
作者 徐文杰 刘兆普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1期207-211,共5页
利用2005—2015年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调查数据,通过建立中国东部地区的向量自回归模型探究农户经济作物种植收入占总种植收入比重与农户将耕地用于非粮食作物种植之间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东部地区农户收入对耕地“非粮化”依赖程度较... 利用2005—2015年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调查数据,通过建立中国东部地区的向量自回归模型探究农户经济作物种植收入占总种植收入比重与农户将耕地用于非粮食作物种植之间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东部地区农户收入对耕地“非粮化”依赖程度较低;解决耕地“非粮化”问题不会过度影响农户的经济收入;东部地区农户种植经济作物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收入的增长。因此,需要将国家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愿景相结合,针对东部地区的情况制定符合地区实际的政策方针,为农业农村发展赋能助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非粮化” 农户经济收入 向量自回归模型 中国东部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块尺度的南方山区耕地非粮化遥感制图方法
12
作者 史聪敏 姜春 +1 位作者 江帅 谢臻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289-298,共10页
对耕地非粮化进行科学有效地精准识别与测度对于耕地保护和农业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意义重大。该研究旨在利用深度学习技术的强大表达能力和海量遥感数据的高频地物观测优势,探索自动化地块边界提取与耕地非粮化类型的遥感制图方法。以... 对耕地非粮化进行科学有效地精准识别与测度对于耕地保护和农业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意义重大。该研究旨在利用深度学习技术的强大表达能力和海量遥感数据的高频地物观测优势,探索自动化地块边界提取与耕地非粮化类型的遥感制图方法。以福建省建阳区为典型案例,首先使用三调数据裁剪出耕地的影像图,随后采用边缘检测模型—richer convolutional features(RCF)深度学习网络提取耕地地块边缘,获取现势耕地范围;然后采取先提取葡萄大棚后识别其他非粮化类型的策略,基于GEE(Google Earth Engine)云计算平台获取Sentinel-2号卫星的月度影像集,以地块单元作为空间约束,计算地块的纹理特征、多时相光谱特征,同时采用Savitzky-Golay(S-G)滤波重建物候特征;最后,经过特征优选,采用随机森林算法进行作物分类,并叠加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获取地块尺度非粮化类型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1)共提取耕地地块约28.3万个,交并比IoU值达到0.69,模型推理结果与实际地块形态较为吻合;2)S-G滤波能够有效捕捉作物所蕴含的季相节律特征及季节变化趋势,处理后的绿色归一化植被指数(green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GNDVI)时序曲线能够更真实地反映作物的生长状态;3)分类特征重要性分析显示,Sentinel-2影像的红边特征主要是红边位置指数和红边拐点指数、冬春季节的光谱特征及生长季峰值对分类贡献显著;4)作物分类的总体精度为81.60%,Kappa系数为0.73,提取的主要耕地非粮化类型主要为莲藕、葡萄大棚、柑橘园、茶园和耕地撂荒5种类型,分别占非粮化总面积的27.20%、24.28%、20.00%、11.56%、6.17%。该研究成果可为地块尺度的耕地非粮化遥感监测提供参考,也为南方山区作物识别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非粮化 遥感 地块尺度 深度学习 南方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抑制还是促进:村集体介入农地流转对农户耕地“非粮化”的影响
13
作者 张建 李鑫 《中国土地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9-38,共10页
研究目的:探析村集体介入农地流转对农户耕地“非粮化”的影响机制,为改革完善农地流转和农民种粮政策提供理论支撑。研究方法:面板Tobit模型,控制函数法和中介效应模型。研究结果:(1)村集体介入农地流转总体上提高了农户耕地“非粮化”... 研究目的:探析村集体介入农地流转对农户耕地“非粮化”的影响机制,为改革完善农地流转和农民种粮政策提供理论支撑。研究方法:面板Tobit模型,控制函数法和中介效应模型。研究结果:(1)村集体介入农地流转总体上提高了农户耕地“非粮化”率,其中,农户农业专业化和农地流转租金上涨起到正向促进作用,农地经营面积提高对“非粮化”起到负向抑制作用。(2)工商资本下乡正向影响村集体介入农地流转对农户耕地“非粮化”的提升作用。(3)村集体介入农地流转对耕地“非粮化”的提升在丘陵地区和村庄区位条件好的地区更为明显。研究结论:应加强村集体对流转规模、用途和租金水平的合理管控,改善转入户粮食生产条件,引导工商企业从事粮食生产和加工,提高农户种粮比较收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集体介入 农地流转 耕地“非粮化” 农地经营规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规划管控下非粮化耕地恢复适宜性评价与时序识别
14
作者 刘灵伟 程超 +1 位作者 闫少凯 代涵宇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54-262,共9页
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导向,科学识别非粮化耕地恢复潜力和时序,对于实施耕地占补平衡新机制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天津市蓟州区为研究区域,构建规划管控约束下的非粮化耕地恢复潜力评价模型,并用三维魔方空间分类法对适宜恢复地块进行时序... 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导向,科学识别非粮化耕地恢复潜力和时序,对于实施耕地占补平衡新机制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天津市蓟州区为研究区域,构建规划管控约束下的非粮化耕地恢复潜力评价模型,并用三维魔方空间分类法对适宜恢复地块进行时序划分。结果表明:1)蓟州区非粮化耕地恢复适宜性较高,适宜恢复规模占非粮化耕地面积的85.37%;2)规划管控因素对非粮化耕地恢复的数量潜力影响较强;3)蓟州区优先恢复、适度恢复和远期恢复分别占46.16%、43.58%、10.26%,在优先恢复地块基础上,统筹考虑蓟州区补充耕地需求,识别10处重点恢复区域。该研究可定量识别地块尺度的非粮化耕地恢复优先序,可以为“大占补”背景下非粮化耕地恢复工作提供一定的方法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利用 非粮化 恢复适宜性评价 恢复时序 规划管控 地块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省耕地“非粮化”空间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
15
作者 廖艳梅 尹林江 +3 位作者 蒙友波 韩敏 张慧 罗洁琼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6期72-80,共9页
以市州、县域为研究单元,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贵州省2020年耕地“非粮化”空间分异特征,并借助普通最小二乘法、地理加权回归方法探讨其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20年贵州省耕地“非粮化”面积达9331.88 km^(2)。贵阳市、铜仁市... 以市州、县域为研究单元,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贵州省2020年耕地“非粮化”空间分异特征,并借助普通最小二乘法、地理加权回归方法探讨其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20年贵州省耕地“非粮化”面积达9331.88 km^(2)。贵阳市、铜仁市、遵义市、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耕地“非粮化”率较高,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最低;从耕地“非粮化”面积看,各市州整体呈北高南低的趋势。县域耕地“非粮化”率的热点区主要分布在贵州省中部县域,冷点区主要分布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和榕江县;耕地“非粮化”面积的热点区主要分布在贵州省东北部、西部县域,冷点区主要分布在贵州省中部、东部县域。人均GDP、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乡村从业人员数量、喀斯特面积占比的抑制效应以及交通用地占比、海拔的正向驱动效应在空间上均呈现梯度变化的特征。受农户主体属性、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因素影响,贵州省耕地“非粮化”空间分异明显,影响因子空间异质性显著,可根据各地差异性,因地制宜采取措施抑制耕地“非粮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非粮化” 空间分异特征 影响因素 贵州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2-2022年我国耕地“非粮化”时空演变分析
16
作者 邹留文 肖智 韦冬露 《绿色科技》 2025年第1期201-208,共8页
耕地过度“非粮化”将不利于粮食生产,甚至威胁粮食安全,通过探究耕地“非粮化”的时空演变有利于进行科学管控。本文基于2002-2022年统计数据,利用空间自相关、重心迁移模型分析耕地“非粮化”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变化特征及转移路径,以... 耕地过度“非粮化”将不利于粮食生产,甚至威胁粮食安全,通过探究耕地“非粮化”的时空演变有利于进行科学管控。本文基于2002-2022年统计数据,利用空间自相关、重心迁移模型分析耕地“非粮化”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变化特征及转移路径,以及时掌握我国耕地“非粮化”的演变情况,为耕地“非粮化”管控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近20年来,我国耕地“非粮化”面积与“非粮化”率均为先升后降,然后缓慢上升,期间耕地“非粮化”总面积增长1.8%,“非粮化”率下降2.43%。耕地“非粮化”空间特征以“H-H”“L-L”聚集为主,高比例“非粮化”呈现“西北-东南”对角式地理分布格局,低比例耕地“非粮化”主要聚集在我国东北地区,耕地“非粮化”重心具有从中部地区迁移至南部,并向西北部地区扩散的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非粮化” 粮食安全 时空演变 空间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6—2022年中国耕地趋粮化时空演变特征
17
作者 刘晓英 《热带农业工程》 2025年第2期47-50,共4页
通过精准把握我国耕地趋粮化的总体态势,深入剖析其空间分布差异性,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有效缓解耕地非粮化现象提供坚实的科学依据。本文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探究2006—2022年中国耕地趋粮化的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时间维度上,... 通过精准把握我国耕地趋粮化的总体态势,深入剖析其空间分布差异性,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有效缓解耕地非粮化现象提供坚实的科学依据。本文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探究2006—2022年中国耕地趋粮化的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时间维度上,中国耕地趋粮化水平呈现可划分为四个阶段的波动性变化;空间维度上,中国耕地趋粮地区总体由东北部地区向中部地区移动,主要集中在粮食主产区地区,同时,空间集聚具有显著正向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趋粮化 时空演变 空间自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地种植结构演变的影响因素与多元路径——基于30个省份案例区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宋羽 刘伟平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3-138,共6页
基于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分析中国30个省份耕地种植结构演变的影响因素与多元路径。结果表明:(1)耕地“非粮化”或“趋粮化”演变是耕地稀缺性、劳动力外出务工、种粮劳动力成本、农地流转规模、种粮土地成本、农业机械化作业和农业... 基于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分析中国30个省份耕地种植结构演变的影响因素与多元路径。结果表明:(1)耕地“非粮化”或“趋粮化”演变是耕地稀缺性、劳动力外出务工、种粮劳动力成本、农地流转规模、种粮土地成本、农业机械化作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7个因素联合作用的结果;(2)存在生产要素驱动型和规模局限型两条“非粮化”路径,以及耕地资源丰裕—种粮规模化和土地成本诱导—种粮规模化两条“趋粮化”子路径;(3)种粮土地成本上涨是“非粮化”的重要诱因,农业现代化生产体系是互补因素,能够缓解种粮土地成本压力对粮食种植的不利影响;(4)劳动力外出务工与农地流转规模、农业机械化作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等因素相互关联,对耕地种植结构演变发挥联动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种植结构 非粮化 趋粮化 组态路径 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赣东北丘陵地区县域耕地非农化和非粮化驱动机制及预警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晓平 鲍辰浩 +2 位作者 黎德华 多玲花 邹自力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63-273,283,共12页
[目的]探究江西省上饶市铅山县耕地非农化和非粮化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其驱动机制,模拟土地利用变化格局以作出预警,为严格落实耕地用途管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方法]以铅山县2017年和2021年的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利用空间计量... [目的]探究江西省上饶市铅山县耕地非农化和非粮化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其驱动机制,模拟土地利用变化格局以作出预警,为严格落实耕地用途管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方法]以铅山县2017年和2021年的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利用空间计量模型识别耕地非农化和非粮化的驱动机制,借助PLUS模型预测耕地变化情况,根据预测结果进一步划定预警级别。[结果](1)铅山县耕地非农化和非粮化空间分异特征明显,耕地总体变化率和非粮化率高值区聚集在县域北部的河谷平原和南部的武夷山北麓山区,低值区分布在县域东西两侧;耕地非农化率高值区分布较为零散,低值区相对连片。(2)耕地利用等级和人均耕地面积是抑制耕地非农化的重要因素,城乡梯度、道路密度与非农化率和非粮化率呈正相关,人均建设用地面积、耕地后备资源对非农化率存在正向影响。(3)多情景模拟结果显示,自然发展情景下建设用地扩张导致耕地数量大幅度减少,耕地管制情景下耕地连片性提高,生态保护情景下存在林地挤压耕地资源的情况。(4)铅山县耕地非农化处于适度预警以上的行政村主要聚集在县域南部乡镇,耕地非粮化预警级别的高值区普遍集中在县域北部乡镇。[结论]未来应积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建立耕地保护补偿机制,提高乡镇集约节约用地水平,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完善耕地流转制度,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和“进出平衡”的耕地用途管制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用途管制 非农化和非粮化 空间分异 驱动机制 预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标准农田建设能遏制耕地“非粮化”吗? 被引量:1
20
作者 田红宇 付玮琼 祝志勇 《经济经纬》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6-68,共13页
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构建连续型双重差分模型,基于省级面板数据考察高标准农田建设对耕地“非粮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相较于控制组,高标准农田建设使实验组耕地“非粮化”程度下降了3.64%,表明高标准农田建... 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构建连续型双重差分模型,基于省级面板数据考察高标准农田建设对耕地“非粮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相较于控制组,高标准农田建设使实验组耕地“非粮化”程度下降了3.64%,表明高标准农田建设对耕地“非粮化”具有显著且持续强化的抑制效应,经过模型适用性和多重稳健性检验后结果依然可信;该政策效应因区域粮食功能定位、粮食熟制、粮食作物种类和地形条件不同而表现出明显差异,粮食主产区、高熟制地区、水稻主种植区和非平原地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对耕地“非粮化”的抑制效应更明显;地块规模扩张、种植模式变革和比较成本优势是高标准农田建设抑制耕地“非粮化”的三条重要途径。研究结论的政策启示为:在建设农业强国过程中,应加快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尽快补齐耕地质量短板;同时严格落实高标准农田利用优先序,彻底扭转耕地“非粮化”势头,为实现“藏粮于地”战略目标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安全 “藏粮于地” 高标准农田建设 耕地“非粮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