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32篇文章
< 1 2 6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s of Planting Methods on Levels of Common Pesticides and Heavy Metals in Dendrobium officinale
1
作者 Zheng Xiao-long Zhou Jing-qing +2 位作者 Hu Xian-qiao Zhu Zhi-wei Zhang Lin-ping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2017年第2期7-13,共7页
The levels of common pesticides and heavy metals in Dendrobium officinale grown from 2012 to 2014 were measured, and three planting methods were used in 2014. The quality of plant husbandry improved during the study p... The levels of common pesticides and heavy metals in Dendrobium officinale grown from 2012 to 2014 were measured, and three planting methods were used in 2014. The quality of plant husbandry improved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Thirteen types of pesticides were detected in D. officinale grown in 2014 and antimicrobials, including carbendazim, difenoconazole and azoxystrobin, were evident in 61.53% of plants. These three pesticides constituted 72.33% of all the antimicrobials detected. Planting methods affected the levels of pesticides and heavy metals. Trellising in plastic sheds was optimal, being associated with the lowest amounts of both pesticides and heavy metals. Both cadmium(Cd) and lead(Pb) levels were high in treed plants, whereas Cr, As and Cu levels were the highest in potted pla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ndrobium officinale planting pattern pesticide and heavy meta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郑州市建成区植物多样性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2
作者 张玲玲 谢珊珊 +5 位作者 高嘉惠 孔维汉 杜冲 刘艺平 冯艳 孔德政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22-433,共12页
【目的】探究植物多样性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为郑州市植物资源保护和生态系统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在建成区设置349个样本点,构建一个覆盖整个区域的梯度分析系统。通过获取各样本点的植物种类、数量及... 【目的】探究植物多样性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为郑州市植物资源保护和生态系统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在建成区设置349个样本点,构建一个覆盖整个区域的梯度分析系统。通过获取各样本点的植物种类、数量及其生长环境等数据,经统计与分析,解析郑州市建成区植物多样性梯度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研究范围内植物种类共计110科357属596种。乔灌草种类比例为1∶1.17∶3.45;乡土与外来树种比例为1∶3.08。蔷薇科(Rosaceae)、菊科(Asteraceae)、禾本科(Poaceae)、木樨科(Oleaceae)和豆科(Fabaceae)为优势科。以环为单元的梯度下,栽培植物和自生植物分别在第8环和第9环达到最高;其他不同植物类群物种丰富度呈单峰或双峰等分布形态。此外,植物物种多样性在不同区域存在差异,这与环境条件、人类活动等因素有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房价及500 m范围内不透水率等对植物多样性有显著影响。【结论】揭示了郑州市建成区植物多样性的梯度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其中城市化特征因子对植物多样性影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多样性 梯度 分布格局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藕-稻轮作对土壤肥力及后茬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3
作者 王志刚 周佳燕 +7 位作者 周建霞 陈惠哲 张玉屏 向境 张义凯 徐逸文 黄颂迪 王亚梁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0-102,107,共4页
浙江人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积仅200 m2左右,粮食自给率不高。为稳定当地水稻种植面积并提高农民收入,开展了藕-稻轮作模式和麦-稻轮作模式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水稻种植前,藕-稻轮作模式的土壤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极显著高于... 浙江人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积仅200 m2左右,粮食自给率不高。为稳定当地水稻种植面积并提高农民收入,开展了藕-稻轮作模式和麦-稻轮作模式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水稻种植前,藕-稻轮作模式的土壤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极显著高于麦-稻模式,分别高21.52%、45.28%、274.57%和56.50%,而有机质含量和pH值与麦-稻模式相近;水稻收获后,藕-稻轮作模式下的土壤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较麦-稻模式显著降低,分别低13.90%和33.47%,而pH值、有效磷和有机质含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麦-稻模式,分别高9.23%、333.78%和58.13%;藕-稻轮作模式水稻产量低于麦-稻模式,其中,每穗实粒数显著高于麦-稻模式,而有效穗数和千粒重显著或极显著低于麦-稻模式;藕-稻轮作模式稻米品质总体上优于麦-稻模式,其中,糙米率和蛋白质含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麦-稻模式。在实际生产中,为了协调穗粒结构从而提高水稻产量,建议在藕-稻轮作模式下采取适当增加水稻种植密度、后期少量施用穗肥或者喷施叶面肥等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种植模式 藕-稻轮作 麦-稻模式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昌吉回族自治州饲用燕麦不同种植模式初探
4
作者 张荟荟 朱昊 +2 位作者 常静 刘梦 阿德列提·艾列吾塔力甫 《草食家畜》 2025年第4期39-44,共6页
【目的】旨在通过优化粮草种植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率及增加经济效益,对昌吉回族自治州饲用燕麦不同种植模式的产量与种植收益进行探究。【方法】基于草产量、投入成本及种植收益等关键指标,对春秋季的两种燕麦种植模式进行综合评价。【... 【目的】旨在通过优化粮草种植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率及增加经济效益,对昌吉回族自治州饲用燕麦不同种植模式的产量与种植收益进行探究。【方法】基于草产量、投入成本及种植收益等关键指标,对春秋季的两种燕麦种植模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春季燕麦在不同种植模式下的株高、干鲜比、干草产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09.66~133.44 cm、24.61%~33.14%、8750.46~11404.23 kg/hm^(2)。其中,模式Ⅱ的干草产量最高,而模式Ⅰ则表现出最高的种植收益。秋季燕麦在不同模式下的株高、干鲜比、干草产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43.27~152.22 cm、13.69%~14.68%、10042.30~11524.38 kg/hm^(2)。其中,模式Ⅵ在干草产量和种植收益方面均居首位;秋季燕麦的平均株高和鲜草产量极显著高于春季(P<0.01)。【结论】在昌吉回族自治州荒漠灌区,春季种植燕麦的最佳组合为模式Ⅰ,干草产量为11360.06 kg/hm^(2),种植收益(不计地租)为10848.11元/hm^(2);秋季复种燕麦的最佳组合为模式Ⅵ,干草产量为11524.38 kg/hm^(2),种植收益为10693.88元/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昌吉 饲用燕麦 种植模式 生产性能 种植收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植模式对板蓝根内生真菌多样性的影响
5
作者 陈勇 宋素琴 +1 位作者 蔺彩霞 乔旭 《新疆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12-418,共7页
【目的】研究不同种植模式下,新疆1年春季种植(SPS1)、2年春季连作种植(SPS2)以及一年夏季种植(SUS)板蓝根对板蓝根根内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方法】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板蓝根根系内生真菌进行鉴定与分析根系内生真菌群落结构。【结... 【目的】研究不同种植模式下,新疆1年春季种植(SPS1)、2年春季连作种植(SPS2)以及一年夏季种植(SUS)板蓝根对板蓝根根内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方法】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板蓝根根系内生真菌进行鉴定与分析根系内生真菌群落结构。【结果】根内真菌在门水平上主要由子囊菌门Ascomycota,被孢霉门Mortierell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壶菌门Chytridiomycota,油壶菌门Olpidiomycota,芽枝霉门Blastocladiomycota,球囊菌门Glomeromycota,罗兹菌门Rozellomycota和毛霉门Mucoromycota组成。与SUS相比,SPS1显著降低了杓兰菌根菌Neonectria以及青霉菌Penicillium的相对丰度,但是却提高了头珠霉属Oedocephalum的相对丰度,SPS2显著增加了土壤Ascomycota和Chytridiomycota的丰度,显著降低了Mortierellomycota的丰度;但提高了镰刀菌Fusarium,黄曲霉Aspergillus,枝顶孢霉属Acremonium,赤霉属Gibberella以及新月双镰孢Bisifusarium物种的相对丰度。与SPS1相比,SPS2显著降低了Mortierella和Plectosphaerella的相对丰度,但提高了镰刀菌Fusarium,枝顶孢霉属Acremonium和杓兰菌根菌Neonectria的相对丰度。【结论】不同种植模式下板蓝根内生真菌的种群结构存在差异,连续种植会降低有益真菌丰度和增加病原真菌的相对丰度,增加连作障碍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蓝根 不同种植模式 高通量测序 内生真菌多样性 群落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社区生态功能提升与智慧管理技术研发及示范
6
作者 陈利顶 孙然好 +4 位作者 孔繁花 张志明 肖荣波 白伟岚 孙涛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4591-4598,共8页
社区作为城市居民生活和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是满足城市居民日常生活需求、实现城市健康发展的重要载体。快速城市化将会导致生态用地流失、热岛效应增强、内涝风险加剧、生物多样性下降、致敏性植物花粉增多等突出问题,辨识城市社区生... 社区作为城市居民生活和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是满足城市居民日常生活需求、实现城市健康发展的重要载体。快速城市化将会导致生态用地流失、热岛效应增强、内涝风险加剧、生物多样性下降、致敏性植物花粉增多等突出问题,辨识城市社区生态空间演变特征及其关键影响因素,研发城市社区更新过程中生态功能提升关键技术和模式,对于改善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提升生态系统服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拟围绕城市社区空间格局-过程及其与生态功能耦合机理,以及城市社区三维景观格局对水热过程、植物花粉传播、生物多样性维持的影响机制等关键科学问题,开展以下重点研究:1)辨识我国不同生态类型区城市社区空间特征及其存在的问题,阐明城市社区空间格局-过程-服务的耦合机理;2)研发水热过程协同和致敏性植物花粉防控的三维景观优化配置与友好环境空间营造技术,开发生物多样性监测技术与生态功能智慧管理平台;3)集成城市社区生态功能提升技术,开展典型城市社区生态更新与管理技术示范与应用。研究成果将为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社区 水热协同 致敏性植物花粉 三维景观格局 友好环境空间 智慧监测与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套灌区种植业面源污染风险空间格局识别——以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五原县为例
7
作者 王俊力 付子轼 +2 位作者 乔红霞 毕玉翠 刘福兴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15-923,共9页
种植业面源污染是引起水体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识别种植业面源污染风险区域有助于合理分配防治资源,是有效防控面源污染的重要手段。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开展河套灌区种植业面源污染风险空间格局识别,在土地利用的源分级基础上,选取种... 种植业面源污染是引起水体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识别种植业面源污染风险区域有助于合理分配防治资源,是有效防控面源污染的重要手段。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开展河套灌区种植业面源污染风险空间格局识别,在土地利用的源分级基础上,选取种植业氮/磷排放量、化肥施用量、土壤有效氮/磷含量为源因子,植被覆盖、土壤类型、土壤结构、降水量、距与水体和道路距离为迁移因子,应用GIS技术进行源地识别和阻力基面构建,评估了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五原县种植业面源污染风险空间格局。结果表明:氮源地和磷源地分别占研究区域面积的11.2%和2.2%,氮源地主要分布于新公中镇、巴彦套海镇、胜丰镇、隆兴昌镇、塔尔湖镇;磷源地主要集中在新公中镇。研究区域阻力基面的阻力值表现为西高东低,影响污染物流失的关键迁移因子是降水量和土壤类型,其权重分别为0.389和0.298。种植业面源污染风险的高、较高、中等、低、较低风险区面积分别占研究区域面积的49.7%、16.9%、7.8%、3.5%、2.1%,高风险区主要集中在巴彦套海镇、胜丰镇、隆兴昌镇和新公中镇。研究显示,河套灌区种植业面源污染风险偏高,亟须通过源头减量、过程拦截等系统性措施实施综合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业面源污染 土地利用 源因子 迁移因子 最小累积阻力 风险空间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种植模式下智能化灌溉技术需求分析与优化策略
8
作者 李世柱 黄文明 《农业工程》 2025年第4期132-137,共6页
阐明智能化灌溉技术应用目的与意义,介绍智能化灌溉技术体系。通过资料查阅、电话访谈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不同种植模式下智能化灌溉技术需求,并且提出针对性优化策略。旨在为智能化灌溉技术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 种植模式 智能化灌溉技术 配套技术 需求分析 优化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市原生与野生维管束植物区系特征及其城市化响应
9
作者 张弛 《园林》 2025年第6期122-131,共10页
作为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的典型代表,上海地区的植物区系长期面临高强度人类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的交互胁迫。然而,针对该区域城市化背景下植物区系演变机制的定量解析不足,制约了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的科学制定。基于多源数据整合,对... 作为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的典型代表,上海地区的植物区系长期面临高强度人类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的交互胁迫。然而,针对该区域城市化背景下植物区系演变机制的定量解析不足,制约了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的科学制定。基于多源数据整合,对上海植物区系及生物多样性分布格局进行调查,通过对现有数据的深入调研,共记录1507种原生与野生维管束植物,隶属于171科、779属。植物科的统计分析显示,禾本科(Gramineae)和菊科(Compositea)构成物种多样性核心贡献类群,各自包含100种以上的植物。在属的统计分析中,薹草属(Carex)和蓼属(Polygonum)是较大的属,分别包含15~29种植物。区系地理成分解析揭示,上海植物区系以温带性质的植物为主,同时也受到一定热带植物区系的影响。在植物的生活型方面,草本植物占据主导地位。通过聚类和对应分析,将上海的植物区系划分为10个评价单元,并对其生活型进行分析。上海植物区系主要可以分为针叶林、阔叶林、竹林、沼泽和水生植被以及滨海草甸等类型。旨在系统性地揭示上海地区的植物多样性及其分布模式,填补该领域研究的现有空白,并为城市环境中的生物多样性管理与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区系 植物多样性 生物地理格局 生活型谱 上海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省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机械化技术对比试验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刘科 徐婷 +4 位作者 康云友 刘婧 李登宇 刘刚毅 刘旭东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67-174,共8页
我国常年需求大豆1.2亿t、玉米2.5亿t,2020年和2021年进口大豆均突破1亿t,量价齐升,进口数量占需求量的80%以上。为了应对国际贸易摩擦带来的大豆和玉米短缺风险,扩种大豆油料是党中央部署的重大政治任务,在保障国家粮油安全方面具有重... 我国常年需求大豆1.2亿t、玉米2.5亿t,2020年和2021年进口大豆均突破1亿t,量价齐升,进口数量占需求量的80%以上。为了应对国际贸易摩擦带来的大豆和玉米短缺风险,扩种大豆油料是党中央部署的重大政治任务,在保障国家粮油安全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土地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机械化技术能够保证玉米基本不减产,增收一季大豆,破解大豆玉米争地难题,提升国家粮油综合生产能力。由于地域规模、光热资源、机械配套等因素的限制,不同地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多样,成本、产量、效益等差异较大,影响技术的推广。为探寻适合山东省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机械化模式,筛选适宜机具,提高农民综合效益,研究选取山东省禹城市为试验点,通过调研,选取种植最多的4+2、4+3、6+3、6+4等4种复合种植模式,围绕种、管、收3个环节栽培要点和机械选配,从出苗率、产量、机收损失率、产出效益和作业成本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筛选适宜山东省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技术模式和机具配套方案,为大面积推广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玉米复合种植 种植模式 配套机具 山东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种植模式对干热河谷坡耕地水土流失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斌艳 何光熊 +6 位作者 王艳丹 杨淏舟 余建琳 冷鹏 方海东 史亮涛 冉林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9-57,共9页
[目的]探究干热河谷区不同种植模式坡耕地的径流分配及水土保持效益,为金沙江干热河谷水土保持型经果林营建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原位径流小区监测试验,选取干热河谷坡耕地典型经果林经营的2种种植模式:单作(葡萄、枣树、柱花草)和... [目的]探究干热河谷区不同种植模式坡耕地的径流分配及水土保持效益,为金沙江干热河谷水土保持型经果林营建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原位径流小区监测试验,选取干热河谷坡耕地典型经果林经营的2种种植模式:单作(葡萄、枣树、柱花草)和果草复合间作(葡萄+柱花草、枣树+柱花草)为研究对象,设裸地为对照,比较不同作物和种植模式下小区地表径流、壤中流及土壤侵蚀量的差异,探究不同种植模式的径流分配机理,评价不同种植模式的水土保持效益。[结果]干热河谷不同种植模式和裸地径流均以地表径流为主(53.20%~94.07%),降雨量、降雨强度和植被覆盖是影响干热河谷区坡耕地土壤侵蚀的关键因素,不同种植模式通过调控径流在深土层的分配从而显著减少地表径流(50.79%~89.70%)和径流泥沙量(54.66%~77.13%);果草复合的间作模式50 cm和100 cm壤中流均高于其他模式,果草复合间作模式(枣树+柱花草、葡萄+柱花草)的减流(78.53%,72.54%)、减沙(71.76%,63.21%)效益显著高于单作模式。[结论]果草复合的间作模式通过将表层径流导入土壤深层的机制实现降雨径流的再分配,从而发挥更佳的水土保持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模式 降雨特征 径流分配 壤中流 土壤流失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植业转型背景下草地生态与资源调查实习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例 被引量:3
12
作者 覃凤飞 李志华 +2 位作者 孔令娜 原现军 冯金侠 《草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82-1089,共8页
针对我国种植业转型期,草地生态与资源调查实践教学已无法满足南方农区草地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以南京农业大学“草地生态与资源调查实习”课程为例,围绕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和现代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趋势,提出了... 针对我国种植业转型期,草地生态与资源调查实践教学已无法满足南方农区草地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以南京农业大学“草地生态与资源调查实习”课程为例,围绕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和现代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趋势,提出了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通过构建课程网络资源平台,将虚拟仿真实训融入南方天然草地资源调查与农林牧复合种植模式的生态环境调查中,探索以实带虚、以虚助实、深度交互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既增加教学的直观性、互动性和探索性,又“延长”实习期,拓展专业知识范围;同时采用研究型考核综合评价学生的实习效果,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使之与种植业转型期一流草业人才培养的要求相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业转型 草地畜牧业 草地资源调查 复合种植模式 线上线下 虚拟仿真技术 教学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有濒危植物贵州红山茶的种群空间格局及关联性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唐凤 李媛媛 +3 位作者 杨乃坤 周泉 刘海燕 邹天才 《广西植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5-196,共12页
贵州红山茶(Camellia kweichowensis)系山茶属下接受物种名称滇山茶(Camellia reticulata)的异名,是贵州省自然分布的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该物种稀有濒危。为探究贵州红山茶种群空间分布格局以及关联性特征,该研究在实地踏查基础上,采用... 贵州红山茶(Camellia kweichowensis)系山茶属下接受物种名称滇山茶(Camellia reticulata)的异名,是贵州省自然分布的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该物种稀有濒危。为探究贵州红山茶种群空间分布格局以及关联性特征,该研究在实地踏查基础上,采用成对相关函数g(r)对种群各生长阶段植株分布特点及关联性进行了点格局分析。结果表明:(1)贵州红山茶种群各发育阶段植株在较小尺度下均为集群分布,随着研究尺度的增加,个体间聚集程度逐步降低,呈现出由集群分布逐渐转变为随机分布的趋势,具有显著的小尺度聚集、大尺度随机的基本特征。(2)小尺度下,植株相互庇佑提高种群存活率,种群各相邻年龄阶段植株均表现出正相关,其相关性随着尺度的增大而逐渐减弱,并走向负相关;中-大尺度下,中龄、成年植株抑制林下更新以保障其生长优势。物种发育原始、生境资源竞争压力大、种内自疏牵制性强及生境干扰等因素,是贵州红山茶种群因难于扩散而呈狭窄分布特征以及物种稀有濒危的重要原因。因此,改善自然分布种群生境条件、疏林结构适当调整以及物种迁地保育和育苗回归栽培是保障贵州红山茶种群稳定繁衍的关键。该研究结果为贵州红山茶植物资源有效保护与创新利用提供了种质基础和科学依据,对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利用和研究植物种群发育演替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红山茶 稀有濒危植物 种群分布格局 空间关联性 成对相关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自治区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物种组成和地理分布特征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牌 杨睿 +3 位作者 徐巾喻 石松林 李君 周青艺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0-81,共12页
根据2021年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结合野外实地调查和相关资料记载,对西藏自治区(以下简称西藏)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物种组成、生活型、濒危状况、地理成分以及水平和垂直分布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西藏分布... 根据2021年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结合野外实地调查和相关资料记载,对西藏自治区(以下简称西藏)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物种组成、生活型、濒危状况、地理成分以及水平和垂直分布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西藏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共217种(含种下等级,下同),隶属于54科87属,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0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07种。从物种组成来看,在科水平,兰科(Orchidaceae)种类最多,有14属100种;在属水平,以石斛属(Dendrobium Sw.)、兰属(Cymbidium Sw.)、杓兰属(Cypripedium Linn.)为主,分别包含38、24和14种。从生活型来看,西藏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中多年生草本植物占绝对优势(162种),占比达75.3%。从濒危状况来看,西藏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极危(CR)11种,濒危(EN)59种,易危(VU)77种,受威胁物种占比高达67.7%。从地理成分来看,西藏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在科水平有6个分布型和6个亚型,热带成分科与温带成分科的比值为1.54;在属水平有10个分布型和15个亚型,热带成分属与温带成分属的比值为0.87;在种水平包含中国特有分布种52种及西藏特有分布种6种。在水平分布格局上,西藏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主要集中在西藏的东南部和南部,且从县级行政区域水平看,墨脱县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种类最多(129种);在垂直分布格局上,西藏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种数随着海拔的升高呈先快速增多后逐渐减少的趋势,其中,在海拔(Alt)区间800 m<Alt≤1200 m分布的种类最多(100种)。目前,西藏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正面临着过度采集、群体衰退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等多重生存压力。建议在西藏开展全面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调查,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濒危物种保护地工作,构建自然保护地体系,同时加强保护宣传力度,为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自治区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植物多样性 地理成分 分布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三角地区冠层植物对森林色彩景观时空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韩文静 张昶 +4 位作者 王成 沈德才 周海琪 刘婷 殷鲁秦 《西北林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2-243,共12页
以珠三角地区10种典型森林为研究对象,揭示冠层植物对森林色彩景观的时空贡献机制。通过全年定点观测,共获取195张样本图像,利用自拟程序量化分析图像色彩构成和斑块空间格局特征。通过目视解译辨识分析植物种类和斑块格局,采用Apriori... 以珠三角地区10种典型森林为研究对象,揭示冠层植物对森林色彩景观的时空贡献机制。通过全年定点观测,共获取195张样本图像,利用自拟程序量化分析图像色彩构成和斑块空间格局特征。通过目视解译辨识分析植物种类和斑块格局,采用Apriori算法揭示冠层树种与森林色彩的关联机制,使用线性混合模型探讨冠层植物斑块分布对森林色彩景观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1)珠三角地区森林色彩景观以绿色(66.14%)为主色,以浅绿色(13.15%)为辅助色,以黄绿色(8.94%)、橙色(6.31%)和黄色(5.45%)为点缀色;2)不同森林色彩的主要贡献植物,其种类构成、贡献时间和贡献率均存在差异,银柴、窿缘桉对橙色和黄色贡献突出,非洲楝、小叶榄仁、美丽异木棉、木油桐对黄绿色和浅绿色贡献较大,而乐昌含笑、山鸡椒、麻楝则对绿色贡献较大;3)冠层植物斑块指标对森林色彩斑块平均分维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密度的解释程度较高(Marginal R^(2)=0.399、0.287、0.250)。以上结果为南亚热带地区森林色彩景观优化提供了树种选择和植物空间方面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层植物 森林色彩贡献率 贡献持续时间 森林色彩景观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种植模式茶园绿盲蝽发生动态及不同杀虫剂的防效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肖文敏 吴焕焕 +4 位作者 任志红 张虹 杨圣祥 孙海伟 王欢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6-141,共6页
本试验调查了泰山茶区茶园、菊花园、菊茶间作园3种植模式下绿盲蝽发生时期的虫口数量,并在茶园绿盲蝽秋季回迁期进行了不同杀虫剂的防治效果试验,以期为本茶区绿盲蝽的发生与防控提供参考。结果表明,9—11月、4—6月为茶园绿盲蝽主要... 本试验调查了泰山茶区茶园、菊花园、菊茶间作园3种植模式下绿盲蝽发生时期的虫口数量,并在茶园绿盲蝽秋季回迁期进行了不同杀虫剂的防治效果试验,以期为本茶区绿盲蝽的发生与防控提供参考。结果表明,9—11月、4—6月为茶园绿盲蝽主要发生期,成虫在9月中旬至10月下旬、5月中旬至6月上旬发生量较大。对3种种植模式下秋季绿盲蝽发生动态监测发现,9月份菊花盛花期对绿盲蝽具有明显的吸引作用,且对临近茶园的绿盲蝽回迁产生影响;10月,菊花萎凋后,处于花期的茶树对绿盲蝽的吸引作用开始突显,因此菊花园绿盲蝽数量迅速减少,而菊茶间作园绿盲蝽则由菊花转移至茶树继续为害。不同杀虫剂防效试验结果表明,联苯菊酯对茶园回迁期绿盲蝽的防治效果显著优于其他药剂,第3次用药后7 d防效可达到80%以上,在生产中可作为茶园回迁期绿盲蝽防治的首选药剂。此外,茶园周围杂草可帮助绿盲蝽藏匿取食为害,应将秋季茶园杂草一并纳入防控范围,提高茶园绿盲蝽秋控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盲蝽 茶园 种植模式 发生规律 杀虫剂 防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城市绿地入侵植物物种多样性及分布格局 被引量:1
17
作者 林松昆 叶宝鉴 +2 位作者 常梦琳 付新闻 陈世品 《生物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8-92,100,共6页
为了查清福建省城市绿地入侵植物的种类和分布状况,对福建省9个市区的42个县级建成区绿地开展入侵植物调查,并分析其物种组成、区系特征、生活型、原产地及入侵危害程度。结果表明,福建省共计有入侵植物130种,隶属于38科89属,其中,菊科(... 为了查清福建省城市绿地入侵植物的种类和分布状况,对福建省9个市区的42个县级建成区绿地开展入侵植物调查,并分析其物种组成、区系特征、生活型、原产地及入侵危害程度。结果表明,福建省共计有入侵植物130种,隶属于38科89属,其中,菊科(Asteraceae)物种数量最多,共31种(占总种数的23.85%);生活型以草本植物为主,共117种(占90.00%);原产地以美洲为主,共97种(占67.83%);入侵植物在科属地理成分上均表现出显著的热带性质;重度威胁类32种(占24.62%),中度危险类29种(占22.31%);沿海福州、莆田、宁德、泉州、漳州和厦门等6市入侵植物共117种,内陆南平、三明、龙岩等3市共97种,两者物种相似系数达0.5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侵植物 城市绿地 植物区系 生活型 分布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基追比和种植模式对棉花氮素代谢和叶片衰老以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徐新龙 张巨松 +5 位作者 代健敏 席亚雯 李雪瑞 王莲 李蔚和 孙华键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09-722,共14页
为确定新疆棉区棉花高产高效栽培的合理施肥策略,研究了氮肥基追比例对不同种植模式棉花氮素利用效率、叶片衰老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以‘新陆中84号’棉花品种为研究对象,于2022—2023年在新疆沙雅县海楼镇进行田间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以... 为确定新疆棉区棉花高产高效栽培的合理施肥策略,研究了氮肥基追比例对不同种植模式棉花氮素利用效率、叶片衰老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以‘新陆中84号’棉花品种为研究对象,于2022—2023年在新疆沙雅县海楼镇进行田间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以2种种植模式为主区:一膜六行(66 cm+10 cm宽窄行距、株距12 cm,M6)、一膜三行(76 cm等行距、株距6 cm,M3);以4种氮肥基追比例为副区:0:0(CK,不施氮)、0:10 (N0)、2:8(N2)、4:6(N4);共8个处理。施氮处理总施氮量均为320 kg·hm^(2)。本文测定了棉花不同生育期氮代谢酶及叶片衰老相关酶活性、氮素利用效率、产量及产量构成。结果表明,2022年和2023年M3N4处理的棉花可获得较高籽棉产量,分别为7342.59和8085.19 kg·hm^(-2),较M6N2处理(M6最优产处理)提高12.05%和6.18%;M3N4处理表现出更好的结铃性,单株铃数较M6N2处理增加10.17%,但单铃重平均减少1.48%。M3N4处理在盛花—盛铃期棉花功能叶可保持较高的酶活性,促进棉花氮代谢,延长叶片功能期;M3模式整体较M6模式的氮素最大积累速率(Vm)有所降低,氮素最大积累速率出现时间(T)略有推迟,快速累积持续持续天数(Δt)增加3.85~11.64 d,氮素快速增长期生长特征值(TG)提高4.23%~27.60%。M3模式下各氮肥处理棉株氮素总积累量均高于M6模式对应氮肥处理,M3N4处理营养器官氮素积累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M3N4处理棉花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回收率和氮肥偏生产力较于M6N2处理分别增加7.77%、10.56%和8.90%,但氮肥生理利用率降低3.03%。合理的氮肥基追比和种植模式可调控棉株个体和群体之间的关系,加快棉花氮代谢水平,增加棉株各器官氮素积累转运量,进而提高氮素利用效率,通过提高生理代谢酶活性延缓棉花叶片衰老,维持较高棉株单株铃数,从而充分发挥棉花生产潜力。在本试验条件下,选择76 cm等行距种植模式,氮肥基追比控制在4:6为增产最优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种植模式 氮肥基追比 氮素代谢 叶片衰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叶青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19
作者 任晓旭 周建金 +5 位作者 应武 程大军 严建立 徐卫军 阮松林 许寿增 《西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5-63,共9页
【目的】旨在探索三叶青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为优化林下三叶青生态种植生产提供理论支撑。【方法】通过设置林下袋栽和地栽2种种植模式,一年的生长期后,测定三叶青根际土壤理化性质,结合Illumina MiSeq测序技术分... 【目的】旨在探索三叶青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为优化林下三叶青生态种植生产提供理论支撑。【方法】通过设置林下袋栽和地栽2种种植模式,一年的生长期后,测定三叶青根际土壤理化性质,结合Illumina MiSeq测序技术分析不同模式下根际土壤微生物物种组成、多样性和群落构建的差异。【结果】三叶青袋栽和地栽2种种植模式根际土壤的理化性质和群落结构具有明显差异。土壤总磷、总钾和有效磷差异极显著。对于细菌和真菌样品中的OTU数目,均是袋栽模式高于地栽模式。在门水平上,地栽模式下,土壤优势细菌群落是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29%)、酸杆菌门(Acidobacteriota,26%);袋栽模式下,土壤优势细菌群落是酸杆菌门(Acidobacteriota,24%)、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22%)和绿弯菌门(Chloroflex,15%);地栽模式下,土壤优势真菌群落是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49%)、子囊菌门(Ascomycota,16%);袋栽模式下是子囊菌门(Ascomycota,46%)、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26%)。【结论】三叶青不同种植模式会对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微生物群落造成不同影响,土壤pH等指标形成的微环境空间的差异可能是造成2种模式土壤群落组成差异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叶青 生态种植 种植模式 土壤 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宜宾市高粱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徐麟 张林 +4 位作者 张家豪 郭威 王钰潇 李春亮 龚永昌 《安徽农学通报》 2025年第4期7-11,共5页
为探明四川宜宾地区高粱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的最优行株配比,以高粱品种宜糯红4号和大豆品种贡秋豆5号为材料,设置6种高粱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株行规格,研究了各处理对高粱和大豆的生育期、主要农艺性状、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和经济... 为探明四川宜宾地区高粱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的最优行株配比,以高粱品种宜糯红4号和大豆品种贡秋豆5号为材料,设置6种高粱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株行规格,研究了各处理对高粱和大豆的生育期、主要农艺性状、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和经济产值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对两种作物的生育期、主要农艺性状、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较大。生育期方面,高粱、大豆株行间距越小,种植密度越大,会使高粱抽穗期和扬花期提早,生育期缩短;套作大豆生育期缩短。主要农艺性状方面,高粱、大豆株行间距越小,高粱的株高和穗下柄长度增加,茎粗和穗长减小;大豆的株高和底荚高度有所增加。产量及经济效益方面,以A3处理(高粱大豆带宽1.5 m,高粱、大豆种植密度均为9.0万株/hm^(2),高粱行距50 cm、窝距30 cm,大豆行距40 cm、窝距30 cm,两种作物行间距30 cm)的产量和经济产值较高,其中高粱产量4413 kg/hm^(2),套作大豆产量1831.5 kg/hm^(2),经济产值5.29万元/hm^(2)。研究结果为相关地区高粱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粱 大豆 种植模式 经济产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