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V得”与“V起来”的主观性及表达差异
1
作者 顾彬楠 《汉语学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5-63,共9页
受事主语“V得”句与受事主语“V起来”句在学界被称为“平行结构”。本文从“主语的性质”“施事的抑制”“句式的现实性”这三方面考察了二者在主观性表达方面的差异,指出“V得”句与“V起来”句都具有表达言者主观性的功能,但“V起... 受事主语“V得”句与受事主语“V起来”句在学界被称为“平行结构”。本文从“主语的性质”“施事的抑制”“句式的现实性”这三方面考察了二者在主观性表达方面的差异,指出“V得”句与“V起来”句都具有表达言者主观性的功能,但“V起来”句的主观性要高于“V得”句。此外,本文还从“补语的语义指向”和“动作行为的性质”两个方面,指出了“V得”句与“V起来”句的属性表达功能的差异:与“V起来”句相比,“V得”句的属性表达功能相对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事主语“v得”句 受事主语“v起来”句 主观性 属性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起来”的语义分化及相关问题 被引量:30
2
作者 齐沪扬 曾传禄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11,共9页
从共时角度看,"V起来"的功能已经分化,存在着一个由实到虚的连续统。本文重点讨论"V起来"的语义分化及表达特点,并对"V起来"各个意义的形成、发展及其内在联系做出解释。文章认为:"V起来"表示... 从共时角度看,"V起来"的功能已经分化,存在着一个由实到虚的连续统。本文重点讨论"V起来"的语义分化及表达特点,并对"V起来"各个意义的形成、发展及其内在联系做出解释。文章认为:"V起来"表示结果义、时体义与路径隐喻有关,前者是路径终点转喻路径整体,后者则凸显路径起点;"V起来"表示情态意义与起始时态的将来特征和"以身喻心"的隐喻有关;"V起来"的语义变化是一个主观性逐渐增强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起来 语义分化 主观性 隐喻 认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连动句式“V起来+VP” 被引量:8
3
作者 刘楚群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6期79-83,共5页
连动句式“V起来+VP”根据其前后语义关系可以分为两大类五小种,即分别是承接关系、目的关系、方式关系、条件关系、解释或说明关系;在形式上根据句式主语是否可以后移到“V起来”和“VP”之间,把“V起来+VP”分成两类,即典型的连动句... 连动句式“V起来+VP”根据其前后语义关系可以分为两大类五小种,即分别是承接关系、目的关系、方式关系、条件关系、解释或说明关系;在形式上根据句式主语是否可以后移到“V起来”和“VP”之间,把“V起来+VP”分成两类,即典型的连动句式和虚化的连动句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动 v起来 语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致使性看“V上去/起来/来+AP/VP”构式的表达功用——基于语料库的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周红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6年第4期124-131,共8页
"V上去/起来/来+AP/VP"表达在某认知条件(或情况)下认知对象(某实体或事件)状态特征被动引发认知者产生某认知结果,具有一定的致使性。由受事型到施事型,由空间型到时间型,由感知型、评价型到推断型,致使性逐渐减弱。"V... "V上去/起来/来+AP/VP"表达在某认知条件(或情况)下认知对象(某实体或事件)状态特征被动引发认知者产生某认知结果,具有一定的致使性。由受事型到施事型,由空间型到时间型,由感知型、评价型到推断型,致使性逐渐减弱。"V上去+AP/VP"、"V起来+AP/VP"、"V来+AP/VP"的主观化程度依次增加,其中受事型和评价型占优势,时间认知条件范围广,感官或言说类认知条件下易替换。"V起来+AP/VP"的使用频率最高,除感官类动作动词外,其它自主动词甚至是性质形容词均可进入该构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上去/起来/来+AP/vP”构式 致使性 主观化 表达功用 语料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起来”构式的多义性及其话语功能——兼论英语中动句的构式特征 被引量:34
5
作者 吴为善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13,共11页
现代汉语"V起来"构式可以形式化为"NP+V(O)起来+AP",是现代汉语口语中较为常见的表达格式。本文立足构式语法理论,对汉语"V起来"构式的历时承继、内部差异以及话语功能进行考察,并讨论该构式与英语中动... 现代汉语"V起来"构式可以形式化为"NP+V(O)起来+AP",是现代汉语口语中较为常见的表达格式。本文立足构式语法理论,对汉语"V起来"构式的历时承继、内部差异以及话语功能进行考察,并讨论该构式与英语中动句的差异,具体包括四个问题:(1)"V起来"结构的虚化及其句法分布;(2)"V起来"构式的构式义及其演变;(3)"V起来"构式的话语功能及其特征;(4)汉语"V起来"构式与英语中动句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起来 构式义 承继链接 话语功能 中动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起来”句作为有形态标记的话题句 被引量:20
6
作者 宋红梅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4-19,共6页
对汉语中动句式的研究已经引起不少学者的注意,但是,现有的研究多从语义关系的描写入手。其中争议较大的是关于"V起来"句式的研究。国内学者多把"V起来"句式看作中动句,也有人把它看作一般的话题句。自从生成语法... 对汉语中动句式的研究已经引起不少学者的注意,但是,现有的研究多从语义关系的描写入手。其中争议较大的是关于"V起来"句式的研究。国内学者多把"V起来"句式看作中动句,也有人把它看作一般的话题句。自从生成语法理论引入国内,不少学者尝试用该理论来研究汉语现象,这其中就包括对中动句式的研究。但是,把"V起来"句式看作中动句或一般话题句仍然存在着问题,也没有发现"V起来"句式的实质。本文基于Chomsky(1995)最简方案中的特征核查理论,深入探讨了"V起来"句,认为"V起来"句不是中动句,也不是一般的话题句,而是有形态标记的话题句。其中"V起来"中的"起来"是话题性语素,其功能是要求该句式话题性的强制实现。同时,文章认为,"V上去"和"V着"中的"上去"和"着"也都可以看作话题性语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起来”句式 中动句 话题句 话题性语素 特征核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示起始义的“开始V”与“V起来”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陈明舒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98-101,共4页
从二语习得偏误中发现,留学生对现代汉语表示起始义的"开始V"与"V起来"两种常用格式应用不当。对这两种表达格式的主要特征进行比较分析,发现表示起始义的"开始V"的适应范围远远超过表示起始义的"V... 从二语习得偏误中发现,留学生对现代汉语表示起始义的"开始V"与"V起来"两种常用格式应用不当。对这两种表达格式的主要特征进行比较分析,发现表示起始义的"开始V"的适应范围远远超过表示起始义的"V起来"。对此进行分析,归纳出若干相关限制性条件,益于认识现代汉语起始义的表达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始v v起来 起始义 限制性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侧向移位理论对“NP+V-起来+AP”结构的句法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王和玉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6-60,共5页
关于"NP+V-起来+AP"的句法研究有"中动说"和"话题说",但都只能解释部分语言事实。Nunes(2001,2004)的侧向移位理论(Sideward Movement)可为"NP+V-起来+AP"结构提供统一的附加语(Adjunct)分析... 关于"NP+V-起来+AP"的句法研究有"中动说"和"话题说",但都只能解释部分语言事实。Nunes(2001,2004)的侧向移位理论(Sideward Movement)可为"NP+V-起来+AP"结构提供统一的附加语(Adjunct)分析。具体而言,该结构是包含附加语"V-起来"的复杂谓语结构。"V-起来"在句法运算时投射为独立的语段vP1;"V-起来"的内/外论元在推导过程中被拷贝后与主句的轻动词形成vP2。在主句推导的过程中,vP1附接于vP2,形成复杂谓语结构。如果句首的NP不是动词V的核心论元,无侧向移位发生;但vP1同样附接于vP2,为主句谓语事件的实现提供条件或情景。采纳附加语分析,不同分布和句法表现的"NP+V-起来+AP"句子可获得统一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P+v-起来+AP"结构 侧向移位 附加语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评注类“V起来”话语标记的功用与成因 被引量:2
9
作者 江洪波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0年第2期149-156,共8页
“说、看、听、算、想”等少数动词与“起来”构成一类特殊的“V起来”,学界对其主观评注的功能取得比较一致的认可,但对其定性尚存分歧。文章将其定性为评注类“V起来”话语标记。在现代汉语中,这几个“V起来”主要有动作义、主观评价... “说、看、听、算、想”等少数动词与“起来”构成一类特殊的“V起来”,学界对其主观评注的功能取得比较一致的认可,但对其定性尚存分歧。文章将其定性为评注类“V起来”话语标记。在现代汉语中,这几个“V起来”主要有动作义、主观评价义,同时,根据本文的考察,它们还常用于让转关系的语境中,已经固化衍生出让转的关联用法。文章首先考察这类“V起来”话语标记的共时语法表现,然后利用主观化理论、语用推理、会话原则探讨其形成过程、演变关系和动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起来 话语标记 主观化 交互主观化 语用推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语中动结构的界定及其范畴 被引量:7
10
作者 付岩 陈宗利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0-35,共6页
学界对汉语中动结构的界定尚未达成共识,因而研究结果存在较大争议。本文认为,汉语中动结构的界定需要结合形式和语义两条标准,要以中动语义为依据,还要考虑其谓语核心是否为实义动词。按照该标准,作者对文献中被定义为中动结构的各结... 学界对汉语中动结构的界定尚未达成共识,因而研究结果存在较大争议。本文认为,汉语中动结构的界定需要结合形式和语义两条标准,要以中动语义为依据,还要考虑其谓语核心是否为实义动词。按照该标准,作者对文献中被定义为中动结构的各结构类型进行了考察。结果显示,只有两类结构,即能够转换为"V+NP+AP"的"NP+V起来+AP"结构和"NP+能/可以VP"结构符合上述两条标准,可被界定为中动结构。在此基础上,作者又依据范畴成员家族相似性的观点,指出中动结构不是一个同质的范畴,并按照典型性特征将其分成典型(原型性)和非典型(边缘性)中动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中动结构 界定 “NP+v起来+AP”结构 “NP+能/可以vP”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