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5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alculation and Analysis of Switching Overvoltage Front Time and Switching Impulse Insulation Coordination for UHV AC Transmission Line of Chinese Pilot Project and Double-circuit Project 被引量:2
1
作者 ZHOU Peihong HE Huiwen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781-1794,共14页
关键词 特高压交流输电 交流输电线路 中国国家标准 操作过电压 软件计算 时间脉冲 试点项目 绝缘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Brief Introduction and Recent Progress of the Geospace Double Star Program
2
作者 LIU Zhenxing CAO Jinbin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z1期39-45,共7页
The Geospace Double Star Project (DSP) consists of two small satellites operating in the near-earth equatorial and polar regions, respectively. The goals of DSP are: (1) to provide high-resolution field, particle, and... The Geospace Double Star Project (DSP) consists of two small satellites operating in the near-earth equatorial and polar regions, respectively. The goals of DSP are: (1) to provide high-resolution field, particle, and wave measurements in some important near-earth active regions which have not been covered by current ISTP missions, such as the near-earth plasma sheet and its boundary layer, the ring current, the radiation belts, the dayside magnetopause boundary layer, and the polar region; (2) to investigate the trigger mechanisms of magnetic storms, magnetospheric substorms, and magnetospheric particle events,as well as the responses of geospace storms to solar activities and interplanetary disturbances; (3) to set up the models describing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s of the near-earth space environment.To realize the above goals, the equatorial satellite TC-1 and the polar satellite TC-2 will accommodate, respectively, eight instruments on board. TC-1was launched successfully in December 2003 while the polar satellite (TC-2)will be launched in July 2004. The orbit of the equatorial satellite TC-1 consists of a perigee at 550 km, an apogee at 60 000 km, and an inclination of about 28.5; while the orbit of the polar satellite will have a perigee of 700 km, an apogee of 40 000 km, and an inclination of about 90. The two satellites will take coordinated measurements with Cluster Ⅱ and will first form a "six-point exploration" in geospace.The operational status of TC-1 are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lar-terrestrial space physics double STAR EXPLORATION project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GEOSPACE DOUBLE STAR PROGRAM
3
作者 LIU Zhenxing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z1期29-34,共6页
The Geospace Double Star Exploration Project (DSP) contains two small satel lites operating in the near-earth equatorial and polar regions respectively. The tasks of DSP are: (1) to provide high-resolution field, part... The Geospace Double Star Exploration Project (DSP) contains two small satel lites operating in the near-earth equatorial and polar regions respectively. The tasks of DSP are: (1) to provide high-resolution field, particle and wave mea surements in several important near-earth active regions which have not been covered by existing ISTP missions, such as the near-earth plasma sheet and its boundary layer, the ring current, the radiation belts, the dayside magnetopause boundary layer, and the polar region; (2) to investigate he trigger mechanisms of magnetic storms, magnetospheric substorms, and magnetospheric particle storms, as well as the responses of geospace storms to solar activities and in terplanetary disturbances; (3) to set up the models describing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s of the near-earth space environment.To complete the mission, there are eight instruments on board the equatorial satellite and the polar satellite, respectively. The orbit of the equatorial satellite is proposed with a perigee at 550km and an apogee at 60 000km, and the inclination is about 28.5°; while the orbit of the polar satellite with a perigee at 700 km and an apogee at 40 000 km, as well as an inclination about 90°. The equatorial and polar satellites are planed to be launched into orbits in June 2003 and December 2003 respectively to take coordinating measurements with Cluster Ⅱ and other miss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lar-Terrestrial space physics double STAR EXPLORATION project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一流”建设政策是否有效提升高校科研创新效率——基于2010-2020年教育部直属72所高校的面板数据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韩振 刘思成 姚昊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1-102,共12页
“双一流”建设政策是否有效促进科研创新效能提升,并支撑科技强国和创新高地建设,是教育政策成效评估中亟待研究的重要议题。基于2010—2020年教育部直属72所高校的面板数据,使用超效率SBM模型和PSM-DID模型进行分析发现,不同类型和不... “双一流”建设政策是否有效促进科研创新效能提升,并支撑科技强国和创新高地建设,是教育政策成效评估中亟待研究的重要议题。基于2010—2020年教育部直属72所高校的面板数据,使用超效率SBM模型和PSM-DID模型进行分析发现,不同类型和不同战略地区的高校科研创新效率存在差异性;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政策对入选“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科研创新效率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且通过系列稳健性检验;高校师资结构、经费结构、地方经济对科研创新效率存在显著影响;“双一流”建设政策对中部地区、大理类高校科研创新效率提升更为明显。研究建议,因地制宜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区域高校差异化协同发展;完善多层次人才引育体系,促进学科交叉与集群创新高地;构建以“质量与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提升高校科研创新实质性贡献;前移创新链条重心,主动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一流”建设 双重差分法 超效率SBM模型 科研创新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不同角度等长双裂纹损伤钢构件的力学试验及剩余极限强度研究
5
作者 昌毅 马东杰 +2 位作者 李英豪 杨子健 李革新 《塑性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10-218,共9页
选取含不同角度等长双裂纹损伤Q355钢构件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开展单轴拉伸试验,得到了断后伸长率、屈服强度及剩余极限强度等力学性能指标。通过分析相对裂纹长度、相对裂纹间距及裂纹角度等几何参数,研究这些参数与不同角度等长双裂纹Q... 选取含不同角度等长双裂纹损伤Q355钢构件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开展单轴拉伸试验,得到了断后伸长率、屈服强度及剩余极限强度等力学性能指标。通过分析相对裂纹长度、相对裂纹间距及裂纹角度等几何参数,研究这些参数与不同角度等长双裂纹Q355钢构件的断后伸长率、屈服强度及剩余极限强度的关系。基于投影等效转换,进而分析这些几何参数对剩余极限强度的影响,在含单一裂纹损伤钢构件的剩余极限强度计算公式中引入了裂纹角度和相对裂纹间距,提出了改进型剩余极限强度计算公式。结果表明:改进型剩余极限强度计算公式的误差保持在3.4%以内,具有较高精度,可为钢结构的设计、维护、安全性评估及其塑性性能分析等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塑性性能 双裂纹损伤 钢构件 剩余极限强度 投影等效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与新质生产力培育
6
作者 肖挺 陈周永 《南方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8-140,共23页
促进新质生产力培育是习近平总书记基于我国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和发展条件的变化作出的具有根本性、全局性和长远性的重大战略判断。由于“一带一路”倡议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因此,“一带一路”倡议提供的制度场域将可能成为... 促进新质生产力培育是习近平总书记基于我国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和发展条件的变化作出的具有根本性、全局性和长远性的重大战略判断。由于“一带一路”倡议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因此,“一带一路”倡议提供的制度场域将可能成为培育参与企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推手。文章基于2011—2022年上市企业数据采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方法分析了“一带一路”倡议对参与企业新质生产力培育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一带一路”倡议能有效促进参与企业新质生产力培育,结果经系列检验后依旧稳健。在作用机制上,“一带一路”倡议通过改善融资约束及创新能力两种方式促进参与企业新质生产力培育。异质性结果表明,“一带一路”倡议对新兴优势行业以及节点城市参与企业新质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文章的研究认为,在新质生产力发展背景下,政府应继续坚持并深化“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与沿线国家的政策沟通和协调,形成更加稳定和开放的合作机制;企业则应积极参与到“一带一路”建设中来,借助“一带一路”倡议的合作平台以及合作项目提升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并以此培育其新质生产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倡议 企业新质生产力培育 多时点双重差分 局部投影DI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FPGA的SM9倍点运算快速实现
7
作者 梅峰 马钰 +1 位作者 周峰 李子臣 《密码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76-585,共10页
SM9是国家密码管理局发布的以椭圆曲线为基础的标识密码算法,该算法中的倍点运算需要大量计算时间.本文在FPGA平台上基于Jacobian加重射影坐标系结合BN曲线特性优化了SM9算法中倍点运算,并采用非相邻表示型(non-adjacent form,NAF)改进... SM9是国家密码管理局发布的以椭圆曲线为基础的标识密码算法,该算法中的倍点运算需要大量计算时间.本文在FPGA平台上基于Jacobian加重射影坐标系结合BN曲线特性优化了SM9算法中倍点运算,并采用非相邻表示型(non-adjacent form,NAF)改进计算参数,减少点加算法运算次数,得到了一种SM9算法的快速硬件实现方法.实验结果表明,本方法可以将倍点运算效率提升约37%,对SM9签名算法效率提升约13.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M9 FPGA Jacobian加重射影坐标系 倍点运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TV4正则化的能谱CT投影域材料分解方法研究
8
作者 于鑫丽 孔慧华 张然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2935-2941,共7页
能谱CT可以利用不同X射线能量下材料衰减特性的差异,区分不同的材料成分。基于投影的材料分解是一种常用的材料分解方法,分为投影域分解和基材料图像重建两个步骤。针对该方法在分解过程中容易受到噪声污染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双正则化... 能谱CT可以利用不同X射线能量下材料衰减特性的差异,区分不同的材料成分。基于投影的材料分解是一种常用的材料分解方法,分为投影域分解和基材料图像重建两个步骤。针对该方法在分解过程中容易受到噪声污染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双正则化的两步分解方法,将四方向总变分(TV4)正则化先验同时引入到材料分解和基图像重建中。TV4在传统总变分(TV)基础上扩展至四个方向梯度,能够更全面地捕捉材料图像中的多方向边缘,联合优化抑制噪声,在低剂量或高噪声数据中更具鲁棒性。实验采用仿真模体与临床前真实小鼠的多个能量通道投影数据进行实验,验证提出算法的有效性。在投影分解步骤,对比分析提出的TV4算法与LS算法、SR-TF算法在分解上的去噪结果。为进一步验证所提方法在材料分解精度上的性能,对比分析不同步骤上的正则化方法与本文提出的双正则化策略获得的基材料图像,并采用均方根误差(RMSE)和峰值信噪比(PSNR)指标对分解结果定量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算法能够清晰地分解出不同基材料的图像,对应PSNR值是所有方法中最高的且具有最小的RMSE值,说明本算法有效抑制了分解中噪声和伪影的干扰,提高了基材料图像的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谱CT 双TV4正则化 材料分解 投影分解 基图像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生态学视角下我国高职重大建设项目的功能演进与优化路径
9
作者 蒋炯坪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3-41,共9页
重大建设项目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功能效用。在教育生态学理论视角下,高职重大建设项目功能演进遵循不断强化从单一走向复合的整体功能、不断完善从冲突趋向调和的基本功能、不断发挥从松散转向融合的聚... 重大建设项目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功能效用。在教育生态学理论视角下,高职重大建设项目功能演进遵循不断强化从单一走向复合的整体功能、不断完善从冲突趋向调和的基本功能、不断发挥从松散转向融合的聚合功能等三方面的作用机理。未来,其生态功能应进一步拓展,在战略发展层面实现“强化服务—成效评价”的整体功能跃升,在院校办学层面谋求“内涵建设—数字赋能—对外开放”的基本功能平衡,在战术实施层面深化“政府主责—专产匹配—多元办学”的聚合功能发展,更加凸显高等职业教育由内向外服务产业发展、服务社会发展的大逻辑和大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生态学 高等职业教育 重大建设项目 教育功能 “双高建设计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网工程综合定价模式下水费清分方法与规则研究
10
作者 陈军 张春玲 +1 位作者 郑阳 赵潇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54-364,共11页
完善水费收入分配机制是实现水网工程运行管理单位公平合理取得水费收入,保障工程良性运行的关键。结合当前水网区域综合定价研究与试点,本文基于水网工程系统供水水量传递与费用收支平衡规律,运用“分账法”实现综合定价模式下水网区... 完善水费收入分配机制是实现水网工程运行管理单位公平合理取得水费收入,保障工程良性运行的关键。结合当前水网区域综合定价研究与试点,本文基于水网工程系统供水水量传递与费用收支平衡规律,运用“分账法”实现综合定价模式下水网区域供水水费在利益主体间科学、公平、合理清分的可行性,提出“谁参与、谁收益”“基本与计量,分项解耦”“单源与混合,分期解耦”的水费清分规则,对基本水费的“固定比例”和计量水费的“双比例”清分方法。以山东省骨干水网胶东地区为例,对棘洪滩受水点综合水价收取的年度基本水费与计量水费在供水利益主体间进行了科学分配,给出了相应的分配比例,验证了方法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研究成果可为推进水网建设运行水价形成机制创新与改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费清分 综合定价 水网工程 分账法 双比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理考古视域下西夏3号陵结构布局与双圆投影模型
11
作者 李威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2-154,共13页
西夏陵作为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地面遗迹保存最完整的陵墓遗址之一,是研究西夏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其中3号陵保存状况最为完好。通过对3号陵的深入研究,发现其建筑结构布局中蕴含唐代天文学家一行所创的星图投影模型——双圆投影... 西夏陵作为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地面遗迹保存最完整的陵墓遗址之一,是研究西夏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其中3号陵保存状况最为完好。通过对3号陵的深入研究,发现其建筑结构布局中蕴含唐代天文学家一行所创的星图投影模型——双圆投影模型。该模型主要由恒显圈和恒隐圈构成,它在中国古代天文学领域扮演了重要角色,被视为“天人合一”理念的核心载体。西夏统治者将双圆投影模型融入陵墓构建之中,令碑亭的宽度与双圆投影模型的恒显圈相匹配,并将陵墓主体与献殿安置于恒显圈之内,此种空间布局暗含陵主“魂归紫微”的愿景,通过将墓主塑造为“北极星”的人间化身,藉此彰显西夏政权的神圣性。这种营建范式不仅表明西夏统治者对中华传统思想价值的认同,更从物质文化层面彰显了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的连续性与创新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夏3号陵 双圆投影模型 RTK实测 数理考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埋深下盾构输水隧洞预应力双层衬砌模型试验
12
作者 马晓斌 王士民 +2 位作者 刘畅 陈昱弛 陈宣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62-168,190,共8页
盾构输水隧洞预应力双层衬砌结构作为高内水压输水工程中极具潜力的新型支护结构,其受力特性是结构设计及研究的重点。为探明该种衬砌形式在不同埋深下的力学适应性,依托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开展几何相似比为1∶5的模型试验。结... 盾构输水隧洞预应力双层衬砌结构作为高内水压输水工程中极具潜力的新型支护结构,其受力特性是结构设计及研究的重点。为探明该种衬砌形式在不同埋深下的力学适应性,依托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开展几何相似比为1∶5的模型试验。结果表明:预应力衬砌内力水平高于管片衬砌,是盾构输水隧洞预应力双层衬砌的主要承载结构,结构受内外荷载的共同作用整体变形呈“横鸭蛋”状;随着埋深的减小,预应力双层衬砌混凝土受拉开裂风险上升,衬砌层间接触压力减小,管片衬砌与预应力衬砌通过相互作用调整的内力能力下降,结构微观损伤裂纹增多;在带压输水的预应力双层衬砌隧洞结构设计中,应多关注其在浅埋状态下的力学特性。研究成果可为盾构输水隧洞预应力双层衬砌结构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水隧洞 盾构隧洞 预应力双层衬砌 模型试验 力学特性 隧洞埋深 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能源技术进步与区域专业化——特高压输电工程的视角 被引量:5
13
作者 魏守华 钱非非 《经济经纬》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0-41,共12页
基于2003—2020年中国285个地级市数据,以特高压输电工程为切入点,研究能源技术进步对区域专业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显示:以特高压输电技术为代表的能源技术进步显著提升了区域专业化水平,具体而言,较没有特高压输电项目城市,配备... 基于2003—2020年中国285个地级市数据,以特高压输电工程为切入点,研究能源技术进步对区域专业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显示:以特高压输电技术为代表的能源技术进步显著提升了区域专业化水平,具体而言,较没有特高压输电项目城市,配备特高压输电工程城市的专业化水平提升约1.09%,且该效应在中小城市、资源丰富城市和内陆地区更强;在考虑样本选择偏差、基期分工水平、调整指标测度、剔除极端值并进行安慰剂检验和倾向得分匹配后,该结果依然稳健;进一步的机制分析表明,特高压建设所表征的能源技术进步通过激发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生产的集聚效应来促进地区专业化。继续扩大特高压输电规模,合理实施区域专业化,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技术进步 特高压输电工程 区域专业化 渐进双重差分 影响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溶区地下双空洞诱发地面塌陷演化过程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苏永华 杨忠武 +2 位作者 刘阳阳 罗彪 郭思源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194-4205,共12页
为探究岩溶区地下双空洞联合致塌演化过程的一般规律,设计一种可视化的模拟双空洞塌陷的试验装置。为此,设计并开展了改变双空洞洞口宽度、洞口间距、砂土含水率及地下初始水位高度的室内物理模型正交试验,并通过相机和位移计记录双空... 为探究岩溶区地下双空洞联合致塌演化过程的一般规律,设计一种可视化的模拟双空洞塌陷的试验装置。为此,设计并开展了改变双空洞洞口宽度、洞口间距、砂土含水率及地下初始水位高度的室内物理模型正交试验,并通过相机和位移计记录双空洞发育过程中的土体参数变化,分析其动态塌陷过程及最终塌陷模式,对渗流作用下地下双空洞联合致塌的灾变规律进行了探究。其次,根据塌陷发生的条件和影响因素,对各因素水平赋予一定权重,采用一种半定量的预测方法对试验塌陷模式进行预测,为岩溶区群落式地面塌陷灾害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思路。结果表明:双空洞塌陷以湿润锋为界限分为水下缓慢发育和水上加速破坏两个阶段,且前者约占塌陷破坏总历时的85%以上;洞口宽度与洞口间距是影响塌陷破坏模式的重要因素;双空洞连通程度的强弱,会导致其发育的空间形态不同,最终形成三种塌陷破坏模式;湿润锋以上土体的破坏形态与砂土自身强度有关,随含水率的增加,有从漏斗形到直筒形再到坛形的变化趋势,湿润锋以下土体的破坏形态基本为漏斗形,且破裂面出现在湿润锋的分界面上;砂土含水率与塌陷破坏总历时呈负相关关系,在4个因素中的影响效果最为显著;基于半定量法的预测模型预测的塌陷破坏模式与试验实际的塌陷破坏模式吻合较好,对今后岩溶区类似地面塌陷的预测和灾害预警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演化过程 物理模型试验 双空洞 岩溶塌陷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高计划”政策执行的阻滞与疏解:基于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的分析 被引量:9
15
作者 李冬 米志旭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6-32,共7页
政策执行是连接政策理想与政策现实的中间环节,其有效与否关系公共政策的最终成败。通过运用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对影响“双高计划”政策执行的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在政策本身方面,其内在限制导致政策执行效力减弱;在执行机构方面,合... 政策执行是连接政策理想与政策现实的中间环节,其有效与否关系公共政策的最终成败。通过运用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对影响“双高计划”政策执行的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在政策本身方面,其内在限制导致政策执行效力减弱;在执行机构方面,合作困境与履责不力延缓政策执行进程;在目标群体方面,认识偏差、自利性行为以及先前政策经验依赖造成执行偏差;在政策环境方面,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和体制机制不完善弱化执行基础。应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双高计划”政策体系;健全合作机制,强化政府履职保障责任;提升认知能力,增强目标群体参与意愿;优化政策环境,塑造良好政策执行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高计划” 政策执行 史密斯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引江补汉工程控制枢纽品字型双层闸门水力控制技术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运佳 游万敏 +1 位作者 张磊 潘天文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01-109,123,共10页
石花控制闸是引江补汉工程的控制枢纽,采用品字型双层闸门布置解决了引江补汉工程高水头、超长有压输水水力控制关键技术难题。为了探究石花控制闸品字型双层闸门水力控制技术,采用数值计算和水工模型试验的方法开展研究:①采用一维、... 石花控制闸是引江补汉工程的控制枢纽,采用品字型双层闸门布置解决了引江补汉工程高水头、超长有压输水水力控制关键技术难题。为了探究石花控制闸品字型双层闸门水力控制技术,采用数值计算和水工模型试验的方法开展研究:①采用一维、三维耦合数学模型计算控制闸启闭引起的系统水力过渡过程,为工程设计提供边界条件;②采用物理模型试验分析控制闸体型的合理性。结果表明:系统沿线最大、最小压力均满足相关规程要求;控制闸内水流流态、压力分布等指标正常,控制闸体型合理。石花控制闸总体设计方案合理,布置方式和研究方法可为其他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字型双层闸门 长距离输水 水力过渡过程 水力控制 石花控制闸 引江补汉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双护盾TBM掘进效率的地质因素及对策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杨继华 魏建鹏 +2 位作者 王志强 杨风威 齐三红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8-193,210,共7页
针对地质因素影响TBM掘进效率的问题,以兰州市水源地建设工程输水隧洞双护盾TBM施工为背景,采用现场调查、数据统计的方法,分析了岩石单轴抗压强度、岩体完整性、岩石石英含量、地应力、地下水等对TBM施工的影响,并针对各种地质因素提出... 针对地质因素影响TBM掘进效率的问题,以兰州市水源地建设工程输水隧洞双护盾TBM施工为背景,采用现场调查、数据统计的方法,分析了岩石单轴抗压强度、岩体完整性、岩石石英含量、地应力、地下水等对TBM施工的影响,并针对各种地质因素提出了TBM施工对策。结果表明:①当岩石单轴抗压强度R_(c)在50~80 MPa时,TBM施工速度最高,日进尺可达30 m以上;当R_(c)低于50 MPa时,施工速度随强度的降低而降低;当R_(c)大于80 MPa时,TBM施工速度随R_(c)的增加而降低。②当岩体完整性系数K_(v)在0.40~0.60时,施工速度最高;当K_(v)大于0.60时,施工速度随着K_(v)的增加而降低;当K_(v)小于0.4时,施工速度随着K_(v)的降低而降低。③岩石的石英含量越低,地应力水平越低,地下水越少,对TBM施工越为有利。研究结果可为类似工程的TBM地质适宜性评价及施工方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水隧洞 双护盾TBM 施工效率 地质因素 兰州市水源地建设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汉市江汉四桥拓宽工程主桥设计关键技术
18
作者 孙文峰 陈宇 +2 位作者 王碧波 程应刚 余家富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88-94,共7页
武汉市江汉四桥拓宽工程主桥采用与旧桥外形一致、呈反对称布置的主跨232 m独塔混合梁斜拉桥,跨径布置为(232+70+40+20)m,采用刚构体系。主梁采用钢-混叠合梁与预应力混凝土梁组成的混合梁,钢-混结合面位于主跨距桥塔中心线9 m处,主跨... 武汉市江汉四桥拓宽工程主桥采用与旧桥外形一致、呈反对称布置的主跨232 m独塔混合梁斜拉桥,跨径布置为(232+70+40+20)m,采用刚构体系。主梁采用钢-混叠合梁与预应力混凝土梁组成的混合梁,钢-混结合面位于主跨距桥塔中心线9 m处,主跨采用双边工字形叠合梁,桥面宽23.5 m,标准梁高1.6 m;边跨采用预应力混凝土边主梁和箱形截面主梁,桥面宽23.5~27.0 m,标准梁高2.1 m。桥塔采用“A”形混凝土塔,塔高114.5 m,其下布置整体式承台,采用18根ϕ2.8 m的群桩基础。斜拉索按空间扇形双索面布置,共104根斜拉索,采用标准强度1770 MPa高强平行钢丝索,主跨梁端采用锚拉板锚固,边跨梁端设置槽口锚固,塔端采用锚固齿块锚固,主塔斜拉索锚固区纵、横桥向均配置有无粘结预应力钢棒。汉阳岸边墩采用T形钢筋混凝土板墩及钻孔桩基础;汉口岸边墩、辅助墩均采用钢筋混凝土独柱墩及钻孔桩基础。桥塔塔柱采用爬模施工;边跨主梁采用支架现浇施工,主跨主梁采用悬臂拼装施工。结构计算结果表明,大桥结构刚度及应力均满足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拓宽工程 独塔斜拉桥 混合梁 工字形叠合梁 预应力混凝土边主梁 “A”形桥塔 群桩基础 桥梁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重声誉的重大工程工厂化预制动态激励机制 被引量:25
19
作者 时茜茜 朱建波 +1 位作者 盛昭瀚 刘慧敏 《系统管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38-345,共8页
重大工程拥有超越一般工程的影响力,参与重大工程建设成为其关键部件供应商将显著提高企业品牌价值和影响力,因此,将声誉机制引入重大工程工厂化预制商的激励模型中可以更好地促使其考虑未来收益而提高当前的努力水平。为此构建双重声... 重大工程拥有超越一般工程的影响力,参与重大工程建设成为其关键部件供应商将显著提高企业品牌价值和影响力,因此,将声誉机制引入重大工程工厂化预制商的激励模型中可以更好地促使其考虑未来收益而提高当前的努力水平。为此构建双重声誉激励与显性激励相结合的两阶段动态激励模型,分析声誉对代理人市场的激励机理,并与不考虑声誉机制的显性激励模型进行对比,得到声誉激励机制实现帕累托改善的基本条件。最后,结合数据模拟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在一定条件下引入声誉激励机制可以更好地协调业主与预制商的合作关系,防范代理人道德风险;显性声誉激励可以降低合作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并提高工厂化预制商第1阶段的努力水平,隐性声誉激励对工厂化预制商在两阶段内有持续性的激励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厂化预制 重大工程 双重声誉 动态激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导师制CDIO”本科生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被引量:10
20
作者 王保建 李兵 +2 位作者 陈雪峰 訾艳阳 曹洪瑞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96-200,共5页
为了实现我校行业领军人才的培养目标,在"卓越计划"的框架指导下,采用CDIO的工程教育理念,加入学校-企业双导师制的教学手段,建设了《设备控制与故障诊断》课程,详细介绍了课程前期建设目标、建设理念及具体教学流程,经过两... 为了实现我校行业领军人才的培养目标,在"卓越计划"的框架指导下,采用CDIO的工程教育理念,加入学校-企业双导师制的教学手段,建设了《设备控制与故障诊断》课程,详细介绍了课程前期建设目标、建设理念及具体教学流程,经过两年的开设实践表明,该课程组织形式新颖、教学理念先进、教学成果突出,为我国高校的工程教育改革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卓越计划 双导师制 教学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