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84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政治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路径 被引量:4
1
作者 李佃来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34-37,共4页
关键词 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 政治哲学观 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 意识形态理论 文化批判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方法论反思 被引量:2
2
作者 唐正东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2-45,共4页
在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梳理和反思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自觉和方法论创新的目标、方向和思路,对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进一步发展无疑具有深远的意义。本刊特邀请几位青年学者分别从宏观和微观等不同角度对此话题展开讨论。邹吉... 在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梳理和反思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自觉和方法论创新的目标、方向和思路,对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进一步发展无疑具有深远的意义。本刊特邀请几位青年学者分别从宏观和微观等不同角度对此话题展开讨论。邹吉忠博士的文章《从规范到创新:学术自觉的新动力》从知识社会学与历史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中国学术自觉的逻辑进程和内在动力,并围绕学术自主创新和"学术发动机"问题,提出学术自觉的新思路,以期为学术自觉注入新的、更强的动力。沈湘平博士的文章《学术自觉与哲学社会科学的反思性》从宏观层面提出:哲学社会科学的反思性不同于自我意识上的反思,它指向作为整体的哲学社会科学的无意识前提和社会基础,只有对这些表现为不同场域的决定性机制的分析与批判,真正的学术自觉才有可能,而这些分析和批判又有赖于良好公共性论辩的展开。刘怀玉博士的文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再中国化"问题》则从一个微观层面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再中国化",就是要站在中华民族所肩负的世界历史新的时代使命的高度和着眼于社会主义事业成败兴亡的高度,来回答与反思重大现实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要有自觉地研究重大现实问题与学术思想问题的意识,要有长远的和开放的学科建设与学术思想积累的发展战略举措。唐正东博士的文章《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方法论反思》从另一个微观层面提出,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谱系中的文化批判线索和这一理论谱系中的经济学批判线索虽然都有其独特的理论贡献,但在方法论上两者都具有某种局限性,透过对西方马克思主义谱系中的这两条理论线索的分析与研究,我们可以更清楚地意识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不仅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而且还具有重要的学术思想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 方法论 批判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工程”建设的意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学术研讨会侧记
3
作者 王雨辰 《湖北社会科学》 2005年第4期7-8,共2页
关键词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 马克思主义理论 学术研讨会 创新 工程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04年11月 中国社会科学院 侧记 意义 湖北教育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 武汉大学 中央编译局 人文学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之我见 被引量:12
4
作者 王雨辰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9期45-49,共5页
关键词 西方马克思主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研究 马克思主义理论 当代西方 卢卡奇 列宁主义 葛兰西 共产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经典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到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问题与反思 被引量:13
5
作者 王雨辰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5-60,共6页
从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到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转换带来了三大问题: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的脱节;研究方式的实证化、技术化和学院化;追踪研究与基本理论研究的脱节。解决上述三大问题的关键在于:确立把服务于中国马... 从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到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转换带来了三大问题: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的脱节;研究方式的实证化、技术化和学院化;追踪研究与基本理论研究的脱节。解决上述三大问题的关键在于:确立把服务于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和现代化实践作为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目的和归宿;对国外马克思主义不同版块分别研究;实现追踪研究和基本理论问题研究的有机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西方马克思主义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强经典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观念与方法 被引量:10
6
作者 王雨辰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3-16,共4页
近年来,注重对1970年代以后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新流派的追踪研究,相对忽视从卢卡奇到阿尔都塞的经典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已经成为中国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潮流。对新流派的追踪研究无疑是必要的,但如果仅仅满足于引进新思潮、新人物和... 近年来,注重对1970年代以后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新流派的追踪研究,相对忽视从卢卡奇到阿尔都塞的经典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已经成为中国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潮流。对新流派的追踪研究无疑是必要的,但如果仅仅满足于引进新思潮、新人物和新概念,而不注重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问题的研究,这种研究只能停留于资料评介的水平上,难以从根本上推进中国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也不利于我们从更广阔的理论视野来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而以前对经典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在两极对立思维方式的支配下,脱离西方社会历史条件、文化传统以及理论家本人思想的发展过程,导致了理论研究较为薄弱。现在,无论是从已有的研究成果看,还是从经典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特殊性和地位的重要性看,加强经典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都是推进当前中国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根本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西方马克思主义 卢卡奇研究 罗莎·卢森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中若干问题的辨析 被引量:7
7
作者 徐崇温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46-50,45,共6页
关键词 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 柯尔施 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 列宁主义 基本原理 研究评价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哲学 黑格尔主义 若干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中心议题 被引量:1
8
作者 王晓升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9,共9页
随着东欧和苏联的剧变,资本和国家力量结合和扩展使全球格局发生了变化。由此引发了一系列新的问题:这是不是帝国主义的新形式,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是不是意味着无产阶级革命没有希望了,是不是意味着自由主义的社会正义模式的彻... 随着东欧和苏联的剧变,资本和国家力量结合和扩展使全球格局发生了变化。由此引发了一系列新的问题:这是不是帝国主义的新形式,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是不是意味着无产阶级革命没有希望了,是不是意味着自由主义的社会正义模式的彻底胜利,是不是意味着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引发的环境问题将无法解决。对于这些问题的讨论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中心。其中的许多理论问题也是我国马克思主义研究者所面临的紧迫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马克思主义 正义 帝国主义 无产阶级革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三重回归” 被引量:2
9
作者 陈冬生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2期118-119,共2页
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围绕几个基础理论问题,出现"三重回归"现象,即辩证唯物主义回归、新政治经济学批判回归、新共产主义理想回归。我们应及时、准确并系统地观察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动向,这对发展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 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围绕几个基础理论问题,出现"三重回归"现象,即辩证唯物主义回归、新政治经济学批判回归、新共产主义理想回归。我们应及时、准确并系统地观察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动向,这对发展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马克思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 新政治经济学 共产主义理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思与展望:中国语境中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第二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在黑龙江大学举行
10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F0003-F0003,共1页
2006年7月19至20日,由复旦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和黑龙江大学文化哲学研究中心发起,由黑龙江大学文化哲学研究中心和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主办、中国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协办的全国第... 2006年7月19至20日,由复旦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和黑龙江大学文化哲学研究中心发起,由黑龙江大学文化哲学研究中心和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主办、中国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协办的全国第二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在黑龙江大学举行。国内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方面的专家学者和期刊界编辑共五十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 黑龙江大学 中国语境 文化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治哲学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路径
11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297-297,共1页
李佃来在《求是学刊》2006年第5期撰文《政治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路径》指出,无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哲学,还是新自由主义、社群主义,都是在一种反实证主义的思想氛围中出场亮相的,这意味着它们不管在论题上有多大差... 李佃来在《求是学刊》2006年第5期撰文《政治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路径》指出,无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哲学,还是新自由主义、社群主义,都是在一种反实证主义的思想氛围中出场亮相的,这意味着它们不管在论题上有多大差异,在思考人的存在方式上,它们是一致的,它们所提供的思考进路,不约而同地指向了生活世界的意义与政治活动的价值,实质上,这正是政治哲学(无论其形式)之所以能够引起人们强烈共鸣的最根本原因,也正是我们欲求以政治哲学解读推进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最原发性内驱力。这一工作无论如何都是对一个新的研究平台的构筑,它不仅对于深化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有所助益,也能够使具有勃勃生机的国内政治哲学研究获得一种新的理论生长点,从而在拓宽政治哲学研究视野的同时,推动政治哲学在中国学术界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 政治哲学 路径 《求是学刊》 人的存在方式 哲学研究 新自由主义 反实证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被引量:1
12
作者 周春霞 《社会科学家》 CSSCI 1999年第S1期11-13,共3页
思想的启蒙是批判,这早在文艺复兴运动中就得到验证,而实际上,现代社会问题的揭示在根本上都得力于哲学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展现给我们最大的魅力也许就是其对现存社会及其文化不相容的批判精神。这一理论特色始终贯穿于西方马克思... 思想的启蒙是批判,这早在文艺复兴运动中就得到验证,而实际上,现代社会问题的揭示在根本上都得力于哲学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展现给我们最大的魅力也许就是其对现存社会及其文化不相容的批判精神。这一理论特色始终贯穿于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发展过程中。一早在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马克思主义 “正统马克思主义 马尔库塞 当代资本主义理论 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 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 当代资本主义社会 卢卡奇 批判理论 法西斯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方法论再思考 被引量:1
13
作者 彭赟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3年第2期42-47,共6页
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是我国80年代初开始的一门较新学科,近年来研究界对它的各人物及其观点已进行了一些介绍和评价,同时在一些方法论和价值观方面展开了一些讨论和争鸣。笔者曾对若干问题发表过一些看法,这里,本人不揣浅陋,想就最近学... 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是我国80年代初开始的一门较新学科,近年来研究界对它的各人物及其观点已进行了一些介绍和评价,同时在一些方法论和价值观方面展开了一些讨论和争鸣。笔者曾对若干问题发表过一些看法,这里,本人不揣浅陋,想就最近学术讨论中涉及的一些方法论问题再述一孔之见,以推动研究工作的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研究 方法论问题 理论观点 再思考 新学科 卢卡奇 价值观 思想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雨辰 《社会科学家》 CSSCI 1997年第6期72-76,共5页
在我国,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现状的研究主要存在三大问题:①未能科学地界定西方马克思主义,从而阻碍了我们正确认识和评价西方马克思主义,使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只能停留于表层;②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野狭隘,把西方马克思主义... 在我国,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现状的研究主要存在三大问题:①未能科学地界定西方马克思主义,从而阻碍了我们正确认识和评价西方马克思主义,使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只能停留于表层;②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野狭隘,把西方马克思主义置于马克思主义的对立面或异端地位,这种先入为主的研究方法当然也不可能科学地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③未能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历史辩论法,把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张脱离其历史、文化背景孤立考察,并将它与我们的哲学教科书的原理加以简单对照,这种抽象的研究方法也不能使我们科学地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事实上只有从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实际历程和具体人物的考察来界定西方马克思主义,抱着同情理解的态度,结合当代西方社会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马克思主义 问题 理论视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方马克思主义革命主体问题研究的百年逻辑
15
作者 丁洋格 韩秋红 《求是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19,共9页
对革命主体的反思探索,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百年历程的重要线索。其理论起始于卢卡奇立足德国古典哲学,发掘出具有普遍性的主客体同一的无产阶级历史主体。随着现实阶层的分化,理论探索从形而上学转向社会实在,在“中间阶级”等新兴力量中... 对革命主体的反思探索,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百年历程的重要线索。其理论起始于卢卡奇立足德国古典哲学,发掘出具有普遍性的主客体同一的无产阶级历史主体。随着现实阶层的分化,理论探索从形而上学转向社会实在,在“中间阶级”等新兴力量中找到阶级主体。在后现代思潮的冲击下,阶级本质主义被激进民主理论解构,革命主体从单一阶级转向由领导权话语偶然凝聚的多元主体联盟。当宏大政治叙事退朝,面对权力的微观规训,革命性被悬置并化约为个体在日常生活中的伦理姿态与自我抉择,革命主体由此走向彻底的消解。总的来看,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革命主体的探索呈现出不断解构、下沉与弥散的内在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马克思主义 革命主体 无产阶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三期发展 被引量:1
16
作者 黄其洪 《社会科学辑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22,F0002,243,共12页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期是经典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第二期是后马克思主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第三期是新古典主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当下正处于第三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过程中,他们回归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传...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期是经典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第二期是后马克思主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第三期是新古典主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当下正处于第三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过程中,他们回归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传统,再次强调总体性视域,探索新文明类型的可能性,又一次强调无产阶级政党的作用和革命的道路,但是又具有了许多新的特征。可以肯定的是,我们已不是第三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盲从者,而是它的同行者和平等的对话伙伴。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明确自身的历史使命与责任,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科学指南,保持理论清醒,加强理论对话,为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作出新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期西方马克思主义 辩证法 历史唯物主义 无产阶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三种话语理论
17
作者 方辰 王雨辰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3-72,共10页
20世纪60年代以降,全球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再生产机制日趋隐蔽化与复杂化。随着技术革命、文化工业与数字媒介的深度介入,话语不再仅是意义的载体,更成为权力斗争与主体形塑的核心场域。在此背景下,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试图突破传统经济决... 20世纪60年代以降,全球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再生产机制日趋隐蔽化与复杂化。随着技术革命、文化工业与数字媒介的深度介入,话语不再仅是意义的载体,更成为权力斗争与主体形塑的核心场域。在此背景下,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试图突破传统经济决定论的单一叙事,通过话语理论重构意识形态批判的当代路径。阿尔都塞通过意识形态质询机制揭示了主体建构与话语权力之间的内在联系,佩肖延续这一进路开创了意识形态话语分析的微观政治路径;哈贝马斯以普遍语用学重构公共领域的话语伦理;拉克劳、墨菲通过解构阶级本质主义开辟了激进民主的话语政治空间。总体来看,这些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所阐发的话语理论既折射出西方左翼思想应对资本主义新形态的理论自觉,也暴露出其与历史唯物主义传统的深层偏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话语理论 西方马克思主义 意识形态 交往 领导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厂内部的分工“无辜”吗?——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工厂内部分工理论的发展
18
作者 吴易浩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20,共8页
在扬弃斯密分工观的基础上,马克思将分工进一步区分为“社会内部的分工”和“工厂内部的分工”。工厂内部的分工实际上又分为“劳动分工”和“劳动者分工”两个维度。马克思认为与生产力有关的“劳动分工”是中性的,而“劳动者分工”更... 在扬弃斯密分工观的基础上,马克思将分工进一步区分为“社会内部的分工”和“工厂内部的分工”。工厂内部的分工实际上又分为“劳动分工”和“劳动者分工”两个维度。马克思认为与生产力有关的“劳动分工”是中性的,而“劳动者分工”更多是资本增殖逻辑带来的恶果,因此工厂内部的分工与资本剥削无关,对于资本主义的罪恶而言是“无辜”的。以卢卡奇、阿尔都塞和布雷弗曼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就此展开理论探索。卢卡奇最先从哲学角度质疑工厂内部的分工的“无辜性”。阿尔都塞通过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讨论,论述了劳动分工本质上服务于资本剥削关系,明确指出其不“无辜”,应当批判。布雷弗曼则跳出哲学视域,用经济史的实证研究确认了阿尔都塞的有关结论。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相关研究对国内学界具有启发意义,有助于对马克思分工理论的深入理解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分工 劳动者分工 工厂 西方马克思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如何读懂马克思?——马克思主义思想史研究的方法论审视
19
作者 刘占虎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28,共17页
一切历史的精华最终表现为思想史。马克思以“改变世界”的“科学世界观”揭示“历史之谜”,创立指引人类解放的“历史科学”。理解和阐释马克思“历史科学”的内在规定,需要回到承载其思想生成的文本结构和历史语境,赋予经典诠释以语... 一切历史的精华最终表现为思想史。马克思以“改变世界”的“科学世界观”揭示“历史之谜”,创立指引人类解放的“历史科学”。理解和阐释马克思“历史科学”的内在规定,需要回到承载其思想生成的文本结构和历史语境,赋予经典诠释以语境支持和思想根基。西方马克思学试图以实证的“科学主义”来理解马克思思想的本真,由于强制阐释和诠释不足而引发“思想考古”中的“科学化危机”。中国学者在“回到马克思”的思想探旅中对此进行批判革新逐步形成中国马克思主义文本学研究范式,为构建中国自主学术话语体系奠定文本底据和思想基础。无论是文本学意义上的“思想考古”,还是出场学意义上的“思想建构”,都是对经典文本的思想激活和意义建构。深化马克思主义思想史研究,需要总体把握文本阐释学的意义和限度,以中道原则规避对经典文本的诠释过度、诠释不足和诠释中断。为此,要聚焦马克思哲学变革的思想主题进行文本诠释,合理把握“文本间距”的“互文诠释”和“思想转承”,围绕特定思想坐标以贯通时空的“历史意识”激活“思想转承”中的“意义空间”,将“意义诠释”作为“思想考古”的坐标调适和“思想创造”的视域拓展,以方法论自觉夯实思想史研究之“当代性言说”的思想厚度和未来向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西方马克思 思想史研究 历史科学 文本阐释学 文本间距 思想转承 意义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的文化脉络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允熠 郑文娟 《学术界》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31,共10页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脉络中含有马、中、西三种文化血脉,其中马克思主义为“魂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脉”,西方文化的优秀元素融进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血脉之中。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三次飞跃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深深扎根的历...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脉络中含有马、中、西三种文化血脉,其中马克思主义为“魂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脉”,西方文化的优秀元素融进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血脉之中。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三次飞跃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深深扎根的历史和现实,表明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发挥着灵魂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根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就是与中国传统哲学相结合,通过传承、融入中国传统哲学。中国马克思主义在百年来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一方面直接吸收了西方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另一方面在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同时又间接地吸纳了包含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之内的西方优秀文化的精华。中国马克思主义是在中西文化交流互鉴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其主体性地位是在文化自信的理念支撑下确立的。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体用贯通”和“明体达用”,这表明当代中国文化仍然是有体有用的。用“魂、体、用”来阐明马、中、西三者之间关系的方法仍然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马克思主义 中国文化 西方文化 文化主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