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投入品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碳排放,分析农业投入品碳排放特征与影响因素,对农业绿色发展、助推“双碳”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作为重要的农业发展区域,重庆市在农业生产活动中使用大量农业投入品。基于2013—2022年《重庆统计年...农业投入品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碳排放,分析农业投入品碳排放特征与影响因素,对农业绿色发展、助推“双碳”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作为重要的农业发展区域,重庆市在农业生产活动中使用大量农业投入品。基于2013—2022年《重庆统计年鉴》和《中国农业年鉴》对重庆市农业投入品量、粮食产量、耕地面积、播种面积、农村人口数以及各类GDP的数值进行整合,采用经典碳排放理论,研究重庆市农业生产过程中投入品碳排放量及其动态变化态势,运用对数均值迪氏分解法(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LMDI)模型和Tapio脱钩模型,探讨农业生产投入品碳排放的影响因素与脱钩效应,为农业投入品碳减排提供科学支撑。结果表明:1)2013—2022年重庆市农业投入品碳排放总量为452.01万~482.70万t CO_(2)-eq,化肥与灌溉用电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占比分别为31.01%和39.48%。2)重庆市农作物单位播种面积碳排放、单位产量碳排放、单位产值碳排放以及单位耕地面积碳排放与基期相比均呈下降态势,且单位耕地面积碳排放与单位播种面积碳排放变化趋势基本一致。3)农业投入品投入与种植结构影响碳排放量,农业生产效率、地区产业结构及农村人口数等因素对农业碳减排具有正向作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劳动力水平是重庆市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原因。4)重庆市农业投入品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状态主要表现为弱脱钩向强脱钩转变。农业经济增长逐渐摆脱对高碳排放的依赖,实现了相对绿色的发展。基于以上结果,本文针对重庆市农业投入品碳减排提出以下建议:政府应加快研发精准施肥、节水灌溉和智能化设备等绿色农业技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动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发展。同时,要提高农民环保意识和低碳生产能力,发挥农业投入品碳排放驱动因素的抑制作用。展开更多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探究重庆三峡库区农业碳排放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可为库区低碳农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采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因子法测算2015—2022年重庆三峡库区农业碳排放量,系统分析库区农业碳排放量和强...在“双碳”目标背景下,探究重庆三峡库区农业碳排放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可为库区低碳农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采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因子法测算2015—2022年重庆三峡库区农业碳排放量,系统分析库区农业碳排放量和强度时空分异特征,利用Tapio脱钩模型分析库区农业碳排放量与农业经济增长的脱钩关系,并进一步运用LMDI(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模型解析库区农业碳排放驱动因素。结果表明:重庆三峡库区农业碳排放总量整体呈波动降低趋势,农业碳排放总量从2015年的645.89万t降至2022年的620.74万t,库区农业碳排放主要来源为农田土壤碳排放和畜禽养殖碳排放。库区农业碳排放强度总体呈下降趋势,各区县间碳排放强度差距逐渐缩小。2015—2022年,库区农业经济与农业碳排放量整体上呈脱钩关系。随着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农业产值增长,农业碳排放量增加。脱钩关系以2019年为节点表现为由强脱钩向弱脱钩转变。农业生产效率、农业人口规模、农业产业结构对库区农业碳排放量的增长具有抑制作用,而农业经济规模对农业碳排放量的增长则具有促进作用。基于以上结果,本文提出减少禽畜养殖业碳排放量、控制农田土壤利用碳排放量和发挥农业碳排放驱动因素抑制作用等相关建议,以期为库区低碳农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展开更多
经济增长伴随着碳排放的不断增加,加剧了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的严重程度。分析净碳排放量时空演变特征和鉴别其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脱钩效应及影响因素对促进区域发展低碳化绿色可持续战略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以珠三角城市群为例,对市级尺...经济增长伴随着碳排放的不断增加,加剧了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的严重程度。分析净碳排放量时空演变特征和鉴别其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脱钩效应及影响因素对促进区域发展低碳化绿色可持续战略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以珠三角城市群为例,对市级尺度的碳排放量,碳汇能力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并用生态承载指数表征其净碳排放程度。同时采用Tapio脱钩模型评价该区域的净碳排放和经济效应的脱钩指数进行探讨,结合迪氏指数分解法(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LMDI)识别和分析净碳排放的脱钩指数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珠三角地区生产视角碳排放总量处于先快速增长后缓慢增长的趋势。碳排放总量由2000年的1.75×10^(8)t增长到2020年的4.87×10^(8)t,增长率为178.29%。(2)2000-2020年,珠三角地区碳吸收量由1.84×10^(8)t增长到2.06×10^(8)t,增长率为11.9%。林地和耕地是城市吸收二氧化碳的主要贡献者,其碳吸收量占总的碳吸收量的97%以上。(3)珠三角地区碳生态承载指数空间差异明显,呈现中间低两边高的趋势,地区周边的肇庆、惠州和江门生态承载指数高,与之相反,佛山和东莞的生态承载指数低。(4)碳排放强度因素、能源消耗因素、效率因素和人口因素对净碳排放量和经济发展的脱钩效应有着显著的作用。提高生态服务和增加绿地管理有助于增强碳汇能力,进而促进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因此,基于这些发现,研究建议珠三角地区应在未来的发展中重点加强碳汇能力的提升。同时,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逐步减少对高碳排放行业的依赖,推动经济发展与碳排放的脱钩,促进区域内低碳、绿色、协同的可持续发展。这对于该地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以及实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展开更多
文摘农业投入品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碳排放,分析农业投入品碳排放特征与影响因素,对农业绿色发展、助推“双碳”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作为重要的农业发展区域,重庆市在农业生产活动中使用大量农业投入品。基于2013—2022年《重庆统计年鉴》和《中国农业年鉴》对重庆市农业投入品量、粮食产量、耕地面积、播种面积、农村人口数以及各类GDP的数值进行整合,采用经典碳排放理论,研究重庆市农业生产过程中投入品碳排放量及其动态变化态势,运用对数均值迪氏分解法(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LMDI)模型和Tapio脱钩模型,探讨农业生产投入品碳排放的影响因素与脱钩效应,为农业投入品碳减排提供科学支撑。结果表明:1)2013—2022年重庆市农业投入品碳排放总量为452.01万~482.70万t CO_(2)-eq,化肥与灌溉用电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占比分别为31.01%和39.48%。2)重庆市农作物单位播种面积碳排放、单位产量碳排放、单位产值碳排放以及单位耕地面积碳排放与基期相比均呈下降态势,且单位耕地面积碳排放与单位播种面积碳排放变化趋势基本一致。3)农业投入品投入与种植结构影响碳排放量,农业生产效率、地区产业结构及农村人口数等因素对农业碳减排具有正向作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劳动力水平是重庆市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原因。4)重庆市农业投入品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状态主要表现为弱脱钩向强脱钩转变。农业经济增长逐渐摆脱对高碳排放的依赖,实现了相对绿色的发展。基于以上结果,本文针对重庆市农业投入品碳减排提出以下建议:政府应加快研发精准施肥、节水灌溉和智能化设备等绿色农业技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动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发展。同时,要提高农民环保意识和低碳生产能力,发挥农业投入品碳排放驱动因素的抑制作用。
文摘在“双碳”目标背景下,探究重庆三峡库区农业碳排放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可为库区低碳农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采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因子法测算2015—2022年重庆三峡库区农业碳排放量,系统分析库区农业碳排放量和强度时空分异特征,利用Tapio脱钩模型分析库区农业碳排放量与农业经济增长的脱钩关系,并进一步运用LMDI(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模型解析库区农业碳排放驱动因素。结果表明:重庆三峡库区农业碳排放总量整体呈波动降低趋势,农业碳排放总量从2015年的645.89万t降至2022年的620.74万t,库区农业碳排放主要来源为农田土壤碳排放和畜禽养殖碳排放。库区农业碳排放强度总体呈下降趋势,各区县间碳排放强度差距逐渐缩小。2015—2022年,库区农业经济与农业碳排放量整体上呈脱钩关系。随着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农业产值增长,农业碳排放量增加。脱钩关系以2019年为节点表现为由强脱钩向弱脱钩转变。农业生产效率、农业人口规模、农业产业结构对库区农业碳排放量的增长具有抑制作用,而农业经济规模对农业碳排放量的增长则具有促进作用。基于以上结果,本文提出减少禽畜养殖业碳排放量、控制农田土壤利用碳排放量和发挥农业碳排放驱动因素抑制作用等相关建议,以期为库区低碳农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文摘经济增长伴随着碳排放的不断增加,加剧了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的严重程度。分析净碳排放量时空演变特征和鉴别其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脱钩效应及影响因素对促进区域发展低碳化绿色可持续战略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以珠三角城市群为例,对市级尺度的碳排放量,碳汇能力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并用生态承载指数表征其净碳排放程度。同时采用Tapio脱钩模型评价该区域的净碳排放和经济效应的脱钩指数进行探讨,结合迪氏指数分解法(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LMDI)识别和分析净碳排放的脱钩指数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珠三角地区生产视角碳排放总量处于先快速增长后缓慢增长的趋势。碳排放总量由2000年的1.75×10^(8)t增长到2020年的4.87×10^(8)t,增长率为178.29%。(2)2000-2020年,珠三角地区碳吸收量由1.84×10^(8)t增长到2.06×10^(8)t,增长率为11.9%。林地和耕地是城市吸收二氧化碳的主要贡献者,其碳吸收量占总的碳吸收量的97%以上。(3)珠三角地区碳生态承载指数空间差异明显,呈现中间低两边高的趋势,地区周边的肇庆、惠州和江门生态承载指数高,与之相反,佛山和东莞的生态承载指数低。(4)碳排放强度因素、能源消耗因素、效率因素和人口因素对净碳排放量和经济发展的脱钩效应有着显著的作用。提高生态服务和增加绿地管理有助于增强碳汇能力,进而促进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因此,基于这些发现,研究建议珠三角地区应在未来的发展中重点加强碳汇能力的提升。同时,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逐步减少对高碳排放行业的依赖,推动经济发展与碳排放的脱钩,促进区域内低碳、绿色、协同的可持续发展。这对于该地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以及实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