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0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街头即舞台:青年街头音乐实践的第三空间建构研究
1
作者 刘诣 《中国青年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4-22,40,共10页
近年来,街头音乐逐渐成为城市青年自我表达、社交互动与精神寄托的重要方式,反映出青年群体在主流文化体系之外寻求“第三空间”的内在诉求。本文以北京青年街头音乐组织为个案,系统探讨青年如何在街头音乐实践中构建多维的“第三空间... 近年来,街头音乐逐渐成为城市青年自我表达、社交互动与精神寄托的重要方式,反映出青年群体在主流文化体系之外寻求“第三空间”的内在诉求。本文以北京青年街头音乐组织为个案,系统探讨青年如何在街头音乐实践中构建多维的“第三空间”。基于21个月的民族志研究发现,青年群体通过街头音乐实践,激活并融合了物理空间、情感空间、虚拟空间与文化空间,构建出一个兼具疗愈功能、社交联结、虚实互嵌与文化认同的“第三空间”。这一空间建构过程,彰显了当代青年以自组织的文化实践重塑空间意义的能动性,为理解青年文化与空间再生产提供了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街头音乐 青年文化 第三空间 空间实践 意义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三空间审视下教师在线教学的角色转化与认知胜任能力 被引量:4
2
作者 夏惠贤 胡红珍 《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0-66,共7页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在线教学整合了教师个人教学经验、技术和数据,从大规模的班级授课走向技术赋能的个性化教学,回应了在线教学促进教育公平的本质内涵。在线教学如何从教育资源共享公平转向在线教学过程公平,第三空间以一种批判性教学...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在线教学整合了教师个人教学经验、技术和数据,从大规模的班级授课走向技术赋能的个性化教学,回应了在线教学促进教育公平的本质内涵。在线教学如何从教育资源共享公平转向在线教学过程公平,第三空间以一种批判性教学法的隐喻扩展了在线教学公平化的内涵。第三空间下的在线教学拒绝知识的二元对立,强调知识的多元协商,关注教学的人文关怀,强化正向的自我价值,促使在线教学迈向过程公平化。基于第三空间的在线教学特征,教师从事在线教学的应然角色被定位为学生已有经验激活的设计者、参与感知获得的促进者、知识迁移应用的协助者、深度学习的评价者。为保障第三空间下在线教学角色功能的正常发挥,教师需要具备数字素养、网络道德品格、课程设计能力、沟通管理能力与教学反思能力,保障教师胜任第三空间下的在线教学,落实在线教学过程的公平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线教学 第三空间 教师角色 胜任能力 教学过程公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场景理论的城市社区第三空间识别与营造路径——以重庆市沙坪坝区中渡口社区为例 被引量:3
3
作者 黄瓴 夏梦 《上海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9-115,共7页
党的二十大以来,具有文化载体和文化本体二重属性的城市公共空间成为城市建设的重点。区别于工作空间、居住空间,以休闲、娱乐等社会交往功能为主的第三空间逐渐成为培育城市文化的重要场域。随着我国城市更新行动的有序推进,作为社会... 党的二十大以来,具有文化载体和文化本体二重属性的城市公共空间成为城市建设的重点。区别于工作空间、居住空间,以休闲、娱乐等社会交往功能为主的第三空间逐渐成为培育城市文化的重要场域。随着我国城市更新行动的有序推进,作为社会基本细胞的城市社区日渐涌现出数量繁多、自由零散的第三空间,成为孕育社区自律、轻松愉悦和个性表达氛围的场所。如何珍视这样的城市价值?场景理论从整体意义上为社区第三空间的识别与营造提供了新视野与路径指引。基于场景理论,探索城市社区第三空间的特征识别与转译,提出营造原则,并以重庆市沙坪坝区中渡口社区为例,构建在地性的社区第三空间场景识别与营造路径。以期进一步丰富我国城市社区更新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空间 场景理论 城市社区 场景识别 营造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迈向第三空间:城市更新中遗产社区的情感流变与异质性认同 被引量:3
4
作者 杨程程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410-1422,共13页
文章以杭州市馒头山社区为研究案例,以田野调查方式获取资料,采用参与式观察、网络文本分析等方法,从空间生产理论与微观史视角出发,剖析遗产空间变迁与地方意义建构的关系,及以城市更新为表征的现代化对民众日常的影响,试图回应近年城... 文章以杭州市馒头山社区为研究案例,以田野调查方式获取资料,采用参与式观察、网络文本分析等方法,从空间生产理论与微观史视角出发,剖析遗产空间变迁与地方意义建构的关系,及以城市更新为表征的现代化对民众日常的影响,试图回应近年城市研究的“微观史”转向。结果表明:1)第一空间的改造对地方环境提升和公共服务设施改善具正面效应,对地方情感产生积极引导作用;2)权威群体基于规划改造将遗产社区转化为符合国家政府构想的第二空间,使其转变为具消费、生产及休闲属性的第三空间;3)各行动主体基于异质性感知,受权威群体第二空间构想的影响,在日常实践中重构第三空间,在情感流变中或可面临迷失、分化风险。审视城市更新过程中的遗产社区,需关注其迈向第三空间的非均衡与不稳定,认可活化遗产所激发的“地方进步感”时,更应关注“地方分化感”的萌生,否则将桎梏于第二空间的构想幻象中,使“遗产的共享性”成为伪命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产社区 第三空间 城市更新 遗产呈现 情感认同 杭州馒头山社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系性生产:师范生实践性知识发展的第三空间路径 被引量:3
5
作者 屠明将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4-129,共6页
在构建新师范教育体系背景下,亟须以实践取向引领师范生培养模式整体变革。为扭转既有研究“虚无化”“经验化”“理论化”的缺陷,秉持新马克思主义者列斐伏尔的空间哲学理论,用社会关系再生产机制的第三空间路径解读师范生实践性知识... 在构建新师范教育体系背景下,亟须以实践取向引领师范生培养模式整体变革。为扭转既有研究“虚无化”“经验化”“理论化”的缺陷,秉持新马克思主义者列斐伏尔的空间哲学理论,用社会关系再生产机制的第三空间路径解读师范生实践性知识生产过程,表现为交互主体性在一体化时空场域通过对话交往的关系行动,是师范生个体与他者交互调适以寻求“个体我”与“社会我”协调统一的社会化程序。怎样系统推动关系性生产的第三空间路径优化,需要从明确实践理性导向融合师范性与学术性争议、强调实践素养贯穿师范生培养质量标准、突显时空一体建构校地协同机制、重视课堂中心的课程教学联动变革以及营造关系循环互动的知识生产文化等方面推动师范教育培养范式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系性生产 实践性知识 第三空间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实和想象的地方”:论巴拉德《混凝土岛》中的第三空间
6
作者 王桃花 黄锦豪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0-146,共7页
J.G.巴拉德在《混凝土岛》中着力刻画城市中的废弃交通岛,但现有研究忽略了废弃交通岛这一特殊空间的独特意义。以苏贾的第三空间理论观之,可发现:小说中的废弃交通岛属于第三空间,作者借此提高对此类空间的关注,折射出现代人际关系困境... J.G.巴拉德在《混凝土岛》中着力刻画城市中的废弃交通岛,但现有研究忽略了废弃交通岛这一特殊空间的独特意义。以苏贾的第三空间理论观之,可发现:小说中的废弃交通岛属于第三空间,作者借此提高对此类空间的关注,折射出现代人际关系困境;第三空间的无限可能性使废弃交通岛成为城市中他者各自的乐园,以此传达对城市中他者的人文关怀;第三空间的反霸权、反压迫属性让三位身份各异的主人公之间存在相互制衡关系,由此展现对资本的隐含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詹姆斯•格雷厄姆•巴拉德 《混凝土岛》 第三空间 他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三空间:旅游凝视下文化表演的意义重解——以九寨沟藏羌歌舞表演《高原红》为例 被引量:13
7
作者 阳宁东 杨振之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7-74,共8页
在旅游凝视力的作用下,专为游客生产的民族文化表演,通过对原生文化符号的选取、抽离、改造等不同建构方式,成为了族群传统文化与主流消费文化相遇及意义重生的空间。本文以九寨沟藏羌歌舞表演《高原红》为例,在借用西方人文科学领域中&... 在旅游凝视力的作用下,专为游客生产的民族文化表演,通过对原生文化符号的选取、抽离、改造等不同建构方式,成为了族群传统文化与主流消费文化相遇及意义重生的空间。本文以九寨沟藏羌歌舞表演《高原红》为例,在借用西方人文科学领域中"第三空间"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表演生成特征、功能价值、属性定位的分析,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重新阐释旅游语境中《高原红》的文化意义,指出旅游表演《高原红》所展示出的文化,既不同于主流大众文化也不同于民族传统文化,而是一种在自我与他者互动中杂糅生成的第三性异质文化,表现为民族传统文化自我的现代性表述与主动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空间 旅游凝视 文化表演 九寨沟 藏羌歌舞表演 《高原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共图书馆第三空间新服务功能用户认可度调查 被引量:11
8
作者 吴琼 杨九龙 《图书馆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9-63,共5页
空间转型特别是向第三空间发展使得公共图书馆有可能提供更多的创新服务。通过调查用户对新服务功能的认可情况,认为公共图书馆需转变馆内布局,营造交流空间,提供个性化的信息素养和职业素养服务,并实现空间服务的相互融合。
关键词 新服务功能 第三空间 公共图书馆 用户认可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第三空间理论的高职“双师型”教师职前培养模式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谢丽娜 骆阳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91-96,共6页
随着时代的变革,职前教师大学化的培养模式容易造成职前职后的不适配,无法满足高职院校对“双师型”教师的现实需求。第三空间所体现出来的开放、流动与生成,为高职教师职前培养模式提供了新的图景。创建职业技术师范院校、高职院校、... 随着时代的变革,职前教师大学化的培养模式容易造成职前职后的不适配,无法满足高职院校对“双师型”教师的现实需求。第三空间所体现出来的开放、流动与生成,为高职教师职前培养模式提供了新的图景。创建职业技术师范院校、高职院校、企业和政府四方联动的共育共生的共享空间,可以有效提高高职教师的培养效果。为了保证共享空间的有序运转,在明确共享空间的建构理念和模型的基础上,还需要四方创建共同的价值信念,跨界融合发展,建构统一的职前教师培养标准和教学标准,缔结激励性与监督性的规章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职教师 职前培养模式 第三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融合创新的路径抉择——基于“第三空间”理论的分析 被引量:6
10
作者 杨鉴 陈章 沈军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3期54-59,共6页
产教融合是我国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转型升级、全面提升质量的重要“法宝”。然而,这一法宝能否“显灵”,关键在于区域内是否具有支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产业系统,产业系统是否愿意参与职业教育,是否有能力支持职业教育。基于对这些问题... 产教融合是我国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转型升级、全面提升质量的重要“法宝”。然而,这一法宝能否“显灵”,关键在于区域内是否具有支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产业系统,产业系统是否愿意参与职业教育,是否有能力支持职业教育。基于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并结合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现实困境分析,基于“第三空间”理论视角提出破解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产教二元融合有形无实、低质低效问题的新路径——“产赛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将是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融合创新的路径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欠发达地区 职业教育 产教融合 第三空间 产赛教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合中建立第三空间——从霍米·巴巴的杂合理论看谢默斯·希尼的《贝奥武甫》译本 被引量:14
11
作者 李成坚 邓红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7-31,共5页
以后殖民主义理论家霍米·巴巴的“杂合”概念为理论视角,分析了诺贝尔奖获得者谢默斯·希尼的英译版《贝奥武甫》中的两种“杂合”现象:译者文化身份的杂合和语言的杂合,最终探讨了希尼版译文中“杂合”现象的文化意义。译本... 以后殖民主义理论家霍米·巴巴的“杂合”概念为理论视角,分析了诺贝尔奖获得者谢默斯·希尼的英译版《贝奥武甫》中的两种“杂合”现象:译者文化身份的杂合和语言的杂合,最终探讨了希尼版译文中“杂合”现象的文化意义。译本中的杂合既是译者一种后殖民文化反抗的态度与策略,同时也指涉了当今北爱尔兰多元文化构成的特征。在异质文化间的相互尊重与彼此融合中重新定义爱尔兰性——建立第三空间,则是当代北爱尔兰文化发展的方向。作为当代爱尔兰文坛主将的希尼以其翻译实践对此做了有益的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米·巴巴 杂合 第三空间 谢默斯·希尼 《贝奥武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图书馆“第三空间”营造途径研究 被引量:33
12
作者 刘兰 《图书与情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99-101,共3页
星巴克"第三空间"的成功营造给了图书馆"第三空间"营造的启发与借鉴,图书馆作为区分于家庭与工作之外的第三空间的认识也已成为社会的共识。图书馆"第三空间"的营造可从环境设计、布局划分、读者活动、... 星巴克"第三空间"的成功营造给了图书馆"第三空间"营造的启发与借鉴,图书馆作为区分于家庭与工作之外的第三空间的认识也已成为社会的共识。图书馆"第三空间"的营造可从环境设计、布局划分、读者活动、休闲服务等途径入手,此外,还需在理念、制度、人员等方面给予保障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书馆 第三空间 休闲空间 社交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师教育供给侧改革:基于第三空间的视角 被引量:10
13
作者 戴伟芬 《教育与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36-39,93,共5页
当前以高校为依托的教师教育模式的明显不足之处在于教育理论与中小学实践脱节,成为影响教师教育供给的突出问题。通过跨越大学、中小学及其社区的体系边界,创建教师教育的第三空间,让中小学教师参与高校课程和实践活动,将中小学教育教... 当前以高校为依托的教师教育模式的明显不足之处在于教育理论与中小学实践脱节,成为影响教师教育供给的突出问题。通过跨越大学、中小学及其社区的体系边界,创建教师教育的第三空间,让中小学教师参与高校课程和实践活动,将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融入高校课程,设立专门教师教育者,加强教师对学生、家长、学校教育的理解、体验和研究,促使高校教师教育与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的融合,提高教师教育专业性。这样培养出来的教师才可能与基础教育需求无缝对接,能针对各类不同的学校和学生群体提供专业服务,真正成为学生知识、思想、创新的引路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教育 供给侧改革 第三空间 跨界 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三空间的图书馆服务能力研究 被引量:15
14
作者 袁红军 《现代情报》 CSSCI 2012年第11期135-137,共3页
图书馆界"第三空间的图书馆"的运动方兴未艾,意义非凡。以此,在分析第三空间内涵和第三空间的图书馆服务功能的基础上,从精神、环境、制度、服务四方面提升第三空间的图书馆服务能力,最后,给出一个案例。
关键词 第三空间 图书馆 服务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三空间”学术史梳理:兼论索亚、巴巴与詹明信的理论交叉 被引量:20
15
作者 袁源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4期180-188,共9页
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界对"第三空间"概念的探讨日益深入,并将其运用于后现代地理学、后殖民文化、文学批评、翻译以及图书馆学研究等。通过细读理论原著,思辨爱德华·索亚和霍米·巴巴"第三空间"概念的提... 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界对"第三空间"概念的探讨日益深入,并将其运用于后现代地理学、后殖民文化、文学批评、翻译以及图书馆学研究等。通过细读理论原著,思辨爱德华·索亚和霍米·巴巴"第三空间"概念的提出背景、目标用意及理论侧重点的异同,探究詹明信的理论对二者的影响,并辨析"第三空间"与"第三场所"的概念性差异,从而梳理相关理论的学术谱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空间 都市 爱德华·索亚 霍米·巴巴 弗雷德里克·詹明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校共育存在的问题及破解路径——基于第三空间视角 被引量:14
16
作者 李莎莎 龙宝新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1-39,共9页
家校共育是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当前,家校共育陷于育分与育人的割裂、中心主导与平等协作矛盾、差异性与同一性对立的现实困境,难以产生家校共育的协同效应和联动效应。基于第三空间理论,消解“巴尔干化”现象,用一种跨... 家校共育是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当前,家校共育陷于育分与育人的割裂、中心主导与平等协作矛盾、差异性与同一性对立的现实困境,难以产生家校共育的协同效应和联动效应。基于第三空间理论,消解“巴尔干化”现象,用一种跨界融合思维的方式将家校共育样态进行重新组合,有助于建构具有异质观念共存、平等对话共在和多元文化共生的家校共育第三空间。基于育人发展为主线的理念融合,倡导家校一体平等参与,营造家校共育文化氛围,是不断提升家校共育的协同性和联动性,实现家校共育生态系统优化升级的现实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校共育 第三空间 跨界融合 全面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媒介再造城市意象:第三空间视野下的报刊亭 被引量:9
17
作者 张华 《现代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04-113,共10页
报刊亭虽然是城市中的微小建筑,但它不是静止的物,而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基于访谈和参与式观察的研究发现,兰州市邮政报刊亭在经历初步建设、升级换代、形制改变、经营范围扩大、监督管理加强的过程中,将自身嵌入城市的商品流通网络、新... 报刊亭虽然是城市中的微小建筑,但它不是静止的物,而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基于访谈和参与式观察的研究发现,兰州市邮政报刊亭在经历初步建设、升级换代、形制改变、经营范围扩大、监督管理加强的过程中,将自身嵌入城市的商品流通网络、新闻信息网络和人际关系网络之中,并重构了这三重网络。由此,报刊亭这一空间媒介重组了城市空间,也将自身生产为一个社会空间。报刊亭空间是物质空间和想象空间的混合,即索亚意义上的第三空间。与其他城市建筑不同,报刊亭的价值就在于它能生发出独特的城市意象和城市文化景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报刊亭 空间媒介 第三空间 城市意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第三空间理论的档案馆空间认知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苏君华 李莎 《档案管理》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0-23,共4页
档案馆作为第三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弥补社会交流平台缺失、促进城市公共文化建设、凸显档案馆作为社会存在等社会价值,因此,本文提出,以城市发展规划为依托,打造档案馆第三空间的建筑品牌;以文化发展战略为依托,培育档案馆第三空... 档案馆作为第三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弥补社会交流平台缺失、促进城市公共文化建设、凸显档案馆作为社会存在等社会价值,因此,本文提出,以城市发展规划为依托,打造档案馆第三空间的建筑品牌;以文化发展战略为依托,培育档案馆第三空间的文化品牌;以社交媒体技术为支撑,构建档案馆第三空间的网络品牌等策略,使档案馆成为名副其实的社会第三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档案馆 第三空间 社会价值 社会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大学生活第三空间的构建——以图书馆转型为例 被引量:14
19
作者 丁晓慧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1期57-58,共2页
图书馆以其独特的优势,可以成为大学生的第三空间。把高校图书馆构建为大学生服务的第三空间,可以拓展创新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合理调整图书馆空间布局,增加休闲设施,构建社交平台,是把高校图书馆建设成校园第三空间的关键。
关键词 大学生 第三空间 高校图书馆 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旅游“第三空间”的审美意蕴——基于哲学和美学的视角 被引量:10
20
作者 胡田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6-50,共5页
爱德华·索亚的“第三空间”理论为旅游审美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视角。旅游“第三空间”是依赖于物质性的“第一空间”和想象性的“第二空间”而生成的审美形态。旅游者的文本和文本经验对旅游“第三空间”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按照现象... 爱德华·索亚的“第三空间”理论为旅游审美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视角。旅游“第三空间”是依赖于物质性的“第一空间”和想象性的“第二空间”而生成的审美形态。旅游者的文本和文本经验对旅游“第三空间”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按照现象学美学的观点,旅游“第三空间”是“纯意向性对象”,空间审美的具体化就是强调旅游者在审美活动中的再创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第三空间 旅游者 旅游审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