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141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现实的人”与马克思人学革命的三重境遇和两次转变
1
作者 刘荣军 周子槱 《学术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3-33,共11页
马克思创立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的过程,就是从批判现代市民社会中概括并提炼出“现实的人”并建构“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的历史进程。这一进程经历了法哲学批判时期感性具体的“现实的人”、历史唯物主义创立时期思维抽象的“... 马克思创立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的过程,就是从批判现代市民社会中概括并提炼出“现实的人”并建构“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的历史进程。这一进程经历了法哲学批判时期感性具体的“现实的人”、历史唯物主义创立时期思维抽象的“现实的个人”、政治经济学批判时期思维具体的“社会的个人”的三重境遇和两次转变,使马克思把侧重于历史科学建构的“现实的个人”推进到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社会的个人”的具体语境中,实现了人学观和历史观上的双重革命:在哲学世界观方面批判了与“现实的个人”相对立的“抽象的个人”,跨越了黑格尔的“思辨人学”和费尔巴哈的“感性人学”这两道门槛;在政治经济学批判方面批判了与“社会的个人”相对立的“孤立的个人”,突破了“鲁滨逊”式的个人主义和“利维坦”式的契约主义的现实困境。由此,马克思在对“社会化的人”及其“物质变换”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中,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高度上实现了对抽象的自然主义和抽象的人道主义的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实的人 现实的个人 社会的个人 历史唯物主义 政治经济学批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现实的人”概念对费尔巴哈的批判性超越——基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考察 被引量:4
2
作者 郭广 李海彬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98-106,159,160,共11页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现实的人”作为体现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新世界观雏形的重要概念,在存在论、认识论和伦理学三重维度上,已初步完成了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批判性超越。马克思借助“对象性活动”“社会”等具体概念,...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现实的人”作为体现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新世界观雏形的重要概念,在存在论、认识论和伦理学三重维度上,已初步完成了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批判性超越。马克思借助“对象性活动”“社会”等具体概念,从存在论维度立体地审视了“现实的人”的“在场状态”,以“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相交织的双重性主体超越了费尔巴哈在自然统摄下的单一性自然存在;通过制定“劳动”这一物质生产实践的基本规定,马克思在对实践作为人和自然之间认知桥梁的现实特质的原初性理论表达中,确证了“现实的人”是能动的实践主体,在认识论维度上实现了对费尔巴哈将其视为“直观感觉”所统摄的受动主体的超越;通过对“异化劳动”的伦理学批判,马克思深刻描绘了“现实的人”所具备的“需要本性”及其“自我实现”的发展特质,将“现实的人”理解为历史语境下的需要主体,克服了费尔巴哈在静态的自然语境下把“现实的人”归结为本能的欲望主体的狭隘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现实的人 费尔巴哈 超越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现实的人”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数字化发展 被引量:3
3
作者 李德煌 陈红升 张毅翔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4-37,共4页
“现实的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出发点,思想政治教育应以马克思“现实的人”理论为出发点,对当前人们的客观存在方式、特点规律等进行理论反思。当前,数字信息环境是“现实的人”存在发展的主要实践空间,其时空维度的非线性拓展加剧了... “现实的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出发点,思想政治教育应以马克思“现实的人”理论为出发点,对当前人们的客观存在方式、特点规律等进行理论反思。当前,数字信息环境是“现实的人”存在发展的主要实践空间,其时空维度的非线性拓展加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数字化发展须适应信息时代的环境变迁,在价值引领、内容甄别、规律探索、技术手段上不断创新,发挥其在信息虚拟空间领域的“生命线”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实的人 数字信息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 数字化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虚拟现实的人与自然场景融合的3维动画设计 被引量:2
4
作者 陈伟江 《兵工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6-39,共4页
为提高传统动画设计的沉浸式体验感受,提出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人与自然环境融合交互动画设计方案。对3维动画的虚拟场景构建进行剖析;就虚拟场景中人和自然的融和技术进行研究,重点是人的体表数据采集、骨骼数据提取和虚实场景融合;基于... 为提高传统动画设计的沉浸式体验感受,提出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人与自然环境融合交互动画设计方案。对3维动画的虚拟场景构建进行剖析;就虚拟场景中人和自然的融和技术进行研究,重点是人的体表数据采集、骨骼数据提取和虚实场景融合;基于Unity3D软件进行人与自然融合交互3维动画设计实践,以人的手臂与火球的交互动作为例,展示了人在虚拟场景中对火球的融合和交互控制。结果表明:该设计对人机交互式的3维动画设计具有一定参考和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现实 融合 3维动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抽象的人到现实的人 被引量:3
5
作者 尹星凡 黄承烈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9-34,共6页
在西方,关于人的研究早在古希腊就已开始了,但古希腊主要是在人与自然、人与神的关系层面上讨论人自身的问题。到中世纪,人成为上帝的奴仆,人把对自身的研究变成了上帝如何造人的研究。关于人的全方位的专门研究主要是近现代以后的事情... 在西方,关于人的研究早在古希腊就已开始了,但古希腊主要是在人与自然、人与神的关系层面上讨论人自身的问题。到中世纪,人成为上帝的奴仆,人把对自身的研究变成了上帝如何造人的研究。关于人的全方位的专门研究主要是近现代以后的事情。然而,西方自文艺复兴运动直到法国启蒙哲学、德国古典哲学,都只是在抽象的层面研究人自身,以各种抽象的先天人性来规定人的本质,离开具体的社会关系、社会实践及其历史文化条件去讨论人和人的异化问题。真正"现实的人"是在后来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一系列著作中才得到完整的阐述,其核心精神就体现在马克思所提出的"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个命题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抽象的人 现实的人 人的本质 马克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现实的人与人的现实的同一性——马克思主义人性观的特色 被引量:4
6
作者 周树智 李军 《湖北社会科学》 2007年第2期5-8,共4页
马克思主义人性观提出了“现实的人”的总概念,论证了人性的现实性在于社会物质生产劳动性是人的本性,人性的具体性在于自然性、社会性和意识性的统一性,人性的历史性在于生成性、变动性、发展性的过程性,因此,现实的人与人的现实的同... 马克思主义人性观提出了“现实的人”的总概念,论证了人性的现实性在于社会物质生产劳动性是人的本性,人性的具体性在于自然性、社会性和意识性的统一性,人性的历史性在于生成性、变动性、发展性的过程性,因此,现实的人与人的现实的同一性是马克思主义人性观的真正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性观 人的本质 现实的人 人的现实 同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现实的人”思想的双重逻辑 被引量:6
7
作者 贾英健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21-128,共8页
马克思哲学始终立足于对传统哲学"抽象的人"的批判基础上,是以"现实的人"为价值指归的新人学。这种新人学,体现在马克思思想演进的批判逻辑中,也体现在实践基础之上的历史的生成逻辑之中。正是这双重逻辑的展开中,... 马克思哲学始终立足于对传统哲学"抽象的人"的批判基础上,是以"现实的人"为价值指归的新人学。这种新人学,体现在马克思思想演进的批判逻辑中,也体现在实践基础之上的历史的生成逻辑之中。正是这双重逻辑的展开中,我们不难发现,马克思哲学的变革是一种立足于现实实践基础的总体性的人学变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现实的人 哲学 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实的人”和“现实实有”的逻辑——马克思与怀特海哲学的主体性原则之比较 被引量:5
8
作者 张秀华 何迪 连冠宇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0-86,共7页
马克思与怀特海把哲学的目光投向现实世界,立足有机论、整体论和过程论,批判传统形而上学及其二元论的实体思维与抽象主体性,诉诸感性活动主体——"现实的人"和"现实实有",重建了新主体性原则。马克思遵循历史唯物... 马克思与怀特海把哲学的目光投向现实世界,立足有机论、整体论和过程论,批判传统形而上学及其二元论的实体思维与抽象主体性,诉诸感性活动主体——"现实的人"和"现实实有",重建了新主体性原则。马克思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原则,以"现实的人"为逻辑起点,基于实践观点、关系思维和历史逻辑强调主体对世界改造与认识的能动性与受动性、自律与他律、自由与必然的统一,寻求主体性与客体性原则的统一,最终将主体的主体性之生成与实践、认识以及价值评价内在地协同起来。怀特海则在有机宇宙论立场之下,基于泛经验论、泛主体论,认为任何可感的现实存在都是内在关系下"现实实有"这一终极经验主体的"结合体",而拥有主体形式的现实实有的主体性显现借助摄入与合生,以客体性为前提,互为主客体——客体是曾经的主体、主体必将客体化,进而演进到"主体间性"的主体性原则。因此,马克思与怀特海既在存在论上超越了抽象主体,又在认识论上澄清主体认知的现实基础和理论前提,更在价值论上彰显着生态文明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怀特海 现实的人 现实实有 主体性原则 主体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实的人的感性活动对于世界的存在论证明——从一个知识论的难题谈起 被引量:1
9
作者 王让新 李弦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6-21,共6页
探讨马克思的感性存在论革命是近年来国内学界的一大热点,但假若不从知识论的视角切进,则又容易滑向"独断论"的境地。马克思真正发动了感性活动的存在论革命,以现实的人的感性活动实现了对于世界的存在论证明,但这种"证... 探讨马克思的感性存在论革命是近年来国内学界的一大热点,但假若不从知识论的视角切进,则又容易滑向"独断论"的境地。马克思真正发动了感性活动的存在论革命,以现实的人的感性活动实现了对于世界的存在论证明,但这种"证明"方式又是独特的,经历了"正、反、合"的三步骤,是一种"前理论""前范畴"的证明,因此也是具有直接自明性的,而这种证明方式也直接反映在马克思思想成熟时期的著作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实的人 感性活动 世界 存在论 知识论 证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实的人与人的现实生存境遇——从分工与“现实的人不是人”谈起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虎学 万资姿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4-88,共5页
在马克思那里,分工是透视"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重要视角和方法。"现实的人不是人"这一命题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分工条件下人的现实生存境遇:无论是人的愚钝、无知,抑或人的物化、手段化,都与这种分工之间存在... 在马克思那里,分工是透视"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重要视角和方法。"现实的人不是人"这一命题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分工条件下人的现实生存境遇:无论是人的愚钝、无知,抑或人的物化、手段化,都与这种分工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关联,分工使"现实的人"变成了"片面的人"、"畸形的人",使人不成其为人。"现实的人不是人"不仅体现在人的身体的片面化、畸形化发展,而且还与人的精神方面的片面化、畸形化发展密切相关,如人的商品化、人的价值和意义的金钱化、人的尊严的丧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实的人 分工 人的片面发展 人的尊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现实的人”到“以人为本”——从马克思的自然观解析“以人为本”的生态维度 被引量:3
11
作者 薛桂波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74-79,共6页
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观指出,人与自然在实践基础上形成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现实的人"与"现实的自然"的辩证互动过程就是逐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历史进程。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内蕴了"现实的人&... 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观指出,人与自然在实践基础上形成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现实的人"与"现实的自然"的辩证互动过程就是逐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历史进程。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内蕴了"现实的人"的逻辑起点,其实质是"以‘现实的人’为本"与"以‘现实的自然’为本"的辩证统一,就是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诉诸于人—自然—社会整体协调统一的具体实践中,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体现了人的解放和自然的解放的内在统一。因此,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自然观 现实的人 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现实的人”视域下当代大学生发展指导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伍安春 王让新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95-96,共2页
当代大学生发展指导面临着理论指导与实践教育脱节、人才导向与社会目标错位、个性指导与全面发展对立的矛盾。马克思"现实的人"致力于解决人的生存危机与发展困境,以马克思"现实的人"为切入点解决当代大学生发展... 当代大学生发展指导面临着理论指导与实践教育脱节、人才导向与社会目标错位、个性指导与全面发展对立的矛盾。马克思"现实的人"致力于解决人的生存危机与发展困境,以马克思"现实的人"为切入点解决当代大学生发展指导问题,要充分认识"现实的人"对大学生发展指导的意义、正确把握当代大学生发展指导的原则和方向、客观遵循当代大学生发展的本质和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实的人 当代大学生 发展指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实的人”与“现实的个人”的关系辨析——基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文本的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朱亦一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CSSCI 2014年第6期39-41,共3页
"现实的人"与"现实的个人"是什么关系?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中,译者将wirklichen Menschen译为"现实的人",将die wirklichen Individuen译为"现实的个人",这为我们识别两者提供... "现实的人"与"现实的个人"是什么关系?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中,译者将wirklichen Menschen译为"现实的人",将die wirklichen Individuen译为"现实的个人",这为我们识别两者提供了文本依据。由于两者的内涵在历史唯物主义范畴内有着相对一致性,所以其自我区分的动力相对较弱;致使其要做相对明晰的自我区分的动力,则来自于"抽象的人"和"抽象的个人"这一对范畴。通过观察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现实的人"和"现实的个人"的若干用法,笔者认为,"现实的人"与"现实的个人"的区分虽然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但不能不做任何区别而加以混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实的人 现实的个人 关系 辨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人学生命思想解读——从“现实的人”谈起 被引量:3
14
作者 刘露晓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0-65,共6页
马克思将"现实的人"作为其人学思想的出发点,并开始实现其生存论的转向。通过对"抽象的人"的批判,"现实的人"有了不同于动物的双重生命本质。而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异化劳动使得人的生命活动不再体现生命本... 马克思将"现实的人"作为其人学思想的出发点,并开始实现其生存论的转向。通过对"抽象的人"的批判,"现实的人"有了不同于动物的双重生命本质。而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异化劳动使得人的生命活动不再体现生命本质,人的生命被异化,而只有扬弃被异化的生命,才有生命终极价值的实现。因而马克思这一人学生命思想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实的人 抽象的人 双重生命本质 异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实的人”与“惟一者”:马克思与施蒂纳的主体论之别 被引量:3
15
作者 刘森林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08年第3期5-12,共8页
马克思与施蒂纳的争论关涉到如何理解形而上学、本质主义在马克思哲学中的地位问题。马克思受施蒂纳影响而提出的"现实的人",与施蒂纳主张的"惟一者"虽然都具有主体自持性的特点,但在是否追求本质(精神)世界,是否... 马克思与施蒂纳的争论关涉到如何理解形而上学、本质主义在马克思哲学中的地位问题。马克思受施蒂纳影响而提出的"现实的人",与施蒂纳主张的"惟一者"虽然都具有主体自持性的特点,但在是否追求本质(精神)世界,是否承担对虚无的充实,是否追求永恒、普遍、整体,"现实"或"感性"中是否还拥有超出离散性原子事实的整体性维度及与此相关的超验性维度,对人、现实、历史的理解还是否需要保持辩证法的框架等方面,存在根本性的差异:马克思的回答是肯定的,施蒂纳是否定的。马克思的"现实的人"仍然具有以"现实"、"感性"为根基的"本质性"、"普遍性"、"神圣性"和某种意义上的"抽象性"。所谓马克思反现代性、反本质主义和反传统形而上学,也只能在这样有限的限度内理解,否则就等于把马克思施蒂纳化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实的人 “惟一者” 主体 马克思 施蒂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马克思“现实的人”产生的理论嬗变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建锋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3-35,共3页
"现实的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马克思对人的理解经历了"抽象的人"向"现实的人"的理论转变过程;"现实的人"这一观点产生于《神圣家族》,完成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并在《德意志意... "现实的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马克思对人的理解经历了"抽象的人"向"现实的人"的理论转变过程;"现实的人"这一观点产生于《神圣家族》,完成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并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得到了系统发挥和论述。梳理"现实的人"观点的理论嬗变过程对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理解有着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抽象的人 现实的人 理论嬗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马克思恩格斯对现实的人的发现及其政治意蕴——如何看待《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理论贡献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增明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32-39,共8页
对现实的人的发现,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一个重要工作。如果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宏大理论主题来看,对现实的人的发现显然具有更为重大的政治意蕴,它关系到人的解放何以可能以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 对现实的人的发现,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一个重要工作。如果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宏大理论主题来看,对现实的人的发现显然具有更为重大的政治意蕴,它关系到人的解放何以可能以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德国哲学展开了清算,着力揭开了德国哲学对人进行抽象理解的面纱。德国哲学为何把人理解为抽象的人,这既与历史唯心主义的解释原则有莫大的关系,也与为现存的资本主义社会做辩护有关,德国哲学通过对人的抽象理解,成了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俘虏。在揭露德国哲学理论实质的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只有真正回归人的现实生活世界,才能发现现实的人,才能使无产阶级真正意识到自己的现实境况,并为改造资本主义社会和建立理想社会制度,展开改变现存世界的革命实践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国哲学 资本主义社会 现实的人 人的解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实的人”:走出西方话语“陷阱”的认识论原点 被引量:1
18
作者 梁孝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6,13,共7页
在中国道路和制度的研究中存在一种西方话语"陷阱",即以西方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价值体系、制度模式、发展道路为范型批评中国的道路和制度,并以此构想中国未来发展。制度是在人的实践中产生的,它包含四个要素:挑战、资源、制度... 在中国道路和制度的研究中存在一种西方话语"陷阱",即以西方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价值体系、制度模式、发展道路为范型批评中国的道路和制度,并以此构想中国未来发展。制度是在人的实践中产生的,它包含四个要素:挑战、资源、制度能力和价值。社会实践者是"现实的人",它要在资源、制度能力、价值观的多重制约下解决所面临的紧迫问题,变革制度。西方话语"陷阱"的认识论根源在于把社会实践者设想为脱离各种现实制约的"抽象的人",从而或者把制度演进理解为必然的过程,或者理解为人的主观设计,它不能深入理解西方的道路和制度,也不能正确认识中国的道路和制度发展。"现实的人"是走出西方话语"陷阱"的认识论原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实的人 西方话语 抽象的人 实践 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实的人”的价值认同与价值选择及其矛盾悖逆──兼及实践中的世俗难题及其解决 被引量:1
19
作者 黄陵东 《东南学术》 CSSCI 1997年第S1期38-43,共6页
关键词 价值选择 价值认同 现实的人 理论与实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实践模式 理想与现实 世俗层面 观念认同 真理与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媒介存在的“现实的人” 被引量:1
20
作者 杨竞业 《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83-187,共5页
现实的人以自然存在物为其存在和活动的媒介,也以社会存在物为其存在媒介。现实的人是"社会的产物"、"时代的产物"和"历史的产物"相统一的媒介存在。作为媒介存在的现实的人,应当消除自然中心主义和人类... 现实的人以自然存在物为其存在和活动的媒介,也以社会存在物为其存在媒介。现实的人是"社会的产物"、"时代的产物"和"历史的产物"相统一的媒介存在。作为媒介存在的现实的人,应当消除自然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的观念。现实的人具有无限多种发展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实的人 媒介存在 自然存在物 社会存在物 人的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