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3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半个桃花源 半个囚徒院——《红楼梦》政治哲学主题的再考察
1
作者 张国清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21-132,共12页
曹雪芹所著《红楼梦》既是一部蕴含末世意味的市井人情小说,又是一部具有个人主义自由思想的人生哲理小说,书中所述女性追求的自由美好生活大多属于私人性质,不具公共属性或政治属性。她们关心个人情感和家族琐事之类的私人事务,展示自... 曹雪芹所著《红楼梦》既是一部蕴含末世意味的市井人情小说,又是一部具有个人主义自由思想的人生哲理小说,书中所述女性追求的自由美好生活大多属于私人性质,不具公共属性或政治属性。她们关心个人情感和家族琐事之类的私人事务,展示自我创造的私人自由所能达到的可能程度,不触及个体是否享有政治权利的问题,不触及与争取人身自由、维护人格尊严、享有政治权利相关的基本制度问题。大观园是实现一半自由的乌托邦,呈现出一幅“半个桃花源、半个囚徒院”的景象。曹雪芹批判封建社会普遍存在的不合理现象,表达明末清初资本主义萌芽孕育的个人主义自由思想。他没有提出人民主权之类的近代民主思想,但他触及男女地位平等的性别政治问题,注意到朝代兴衰轮替的历史规律问题。从政治哲学上看,《红楼梦》的主题是自由而非民主。曹雪芹的自由平等思想遥相呼应于欧洲启蒙运动的自由平等思想,开启了近代中国思想启蒙,为未来中国政治与社会变革和女性解放埋下伏笔。曹雪芹成为探索近代个人主义自由思想的先行者,在中国政治哲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桃花源 囚徒院 女性自由 全人类共同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悬而未决的途中——重读《桃花源记》 被引量:1
2
作者 韩再彬 李杰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4-57,共4页
《桃花源记》表征了个体在通向悬而未决的途中的人生进路和抉择。“渔人”自然进入桃花源和“问津者”有意识地折返桃花源的过程,分别表征着两种身份的两种选择,也喻示着两种不同的人生进路。“太守”“不复得路”和“刘子骥”“寻病终... 《桃花源记》表征了个体在通向悬而未决的途中的人生进路和抉择。“渔人”自然进入桃花源和“问津者”有意识地折返桃花源的过程,分别表征着两种身份的两种选择,也喻示着两种不同的人生进路。“太守”“不复得路”和“刘子骥”“寻病终”的重返桃花源的不同结局,隐喻着不同选择带来不同的人生结局。《桃花源记》表达了对“你是谁”“选择怎样的道路”“你成了谁”等关乎个体处境与命运问题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状态 人性幽暗 桃花源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个桃源的对话——《桃花源记》与《桃花源诗》关系的再探讨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光摩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62-169,共8页
《桃花源记》与《桃花源诗》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思想差异,分别代表着不同的桃花源。《桃花源记》对应的是仙境桃源,它是陶渊明根据当时社会传说故事润色而成,体现的是当时一般社会大众的道教信仰,即追求洞天福地、长生久视的思想;而《桃... 《桃花源记》与《桃花源诗》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思想差异,分别代表着不同的桃花源。《桃花源记》对应的是仙境桃源,它是陶渊明根据当时社会传说故事润色而成,体现的是当时一般社会大众的道教信仰,即追求洞天福地、长生久视的思想;而《桃花源诗》则对一般社会大众的道教信仰提出了批评,它展现的人间桃源是一种带有复古倾向的羲皇之想。这才是陶渊明所欲表达的。《桃花源诗》与《桃花源记》共同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文本——《桃花源记并诗》。这既是一次文体的创新,也是一次思想的对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花源记并诗》 桃花源记》 桃花源诗》 文体创新 思想对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暗恋桃花源》演出版本研究
4
作者 刘丽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2-108,共7页
从1986年至今,赖声川导演的《暗恋桃花源》,秉持人尽其才的理念进行集体即兴创作,在多元文化交汇、碰撞、融合的过程中,创造自由的舞台时空,探究爱、生命、生死等终极价值问题,在表演艺术、舞美设计、文本改编层面不断颠覆自己,消弭精... 从1986年至今,赖声川导演的《暗恋桃花源》,秉持人尽其才的理念进行集体即兴创作,在多元文化交汇、碰撞、融合的过程中,创造自由的舞台时空,探究爱、生命、生死等终极价值问题,在表演艺术、舞美设计、文本改编层面不断颠覆自己,消弭精致艺术与大众文化的界限,衍生出多个演出版本,以鲜明的实验性、思想性,成为现代剧场典范之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暗恋桃花源 演出版本 表演艺术 舞美设计 文本改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花与一脉:《桃花源记》双重主题发覆
5
作者 徐秀兵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9-52,共4页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寄寓了双重主题。一是以细笔繁词描绘了一个风淳俗美的桃源世界。桃源世界既代表着作者所设想的理想社会图景,也是老庄哲学理想境界“道”的隐喻。二是以极其缜密精确的思维揭示了抵达理想境界所需要的心灵基础...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寄寓了双重主题。一是以细笔繁词描绘了一个风淳俗美的桃源世界。桃源世界既代表着作者所设想的理想社会图景,也是老庄哲学理想境界“道”的隐喻。二是以极其缜密精确的思维揭示了抵达理想境界所需要的心灵基础——“忘”。双重主题犹如一花与一脉,彼此关联,相互倚重,共同构成了陶渊明精神世界的两大思考重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严台村:恍然梦入桃花源
6
作者 谢文军 《农村百事通》 2024年第4期48-49,共2页
“浮梁极北隅,源尽见严溪。相其形与势,秋叶最相宜。负山更带河,四塞固村基。村藏天府内,左右密包围……”初识严台村,我脑海中就情不自禁地浮现出“当日桃花源,风景总依稀”的情形。从皖浙赣三省交界的“瓷都”景德镇市向北车行约两小... “浮梁极北隅,源尽见严溪。相其形与势,秋叶最相宜。负山更带河,四塞固村基。村藏天府内,左右密包围……”初识严台村,我脑海中就情不自禁地浮现出“当日桃花源,风景总依稀”的情形。从皖浙赣三省交界的“瓷都”景德镇市向北车行约两小时,便来到浮梁县江村乡严台村。这是江西省最北端的村落之一,离安徽省祁门县的“徽州古戏台之乡”坑口村仅十分钟车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花源 浮梁县 景德镇市 祁门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桃花源记旁证》发覆 被引量:2
7
作者 李光摩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39-144,共6页
陈寅恪《桃花源记旁证》提出了对《桃花源记》颇为出人意表的解释,引起唐长孺等学者的质疑。由于质疑者不理解陈寅恪的论证方法及立意所在,因而论辩双方并没有形成真正的交集,基本上是各说各话。事实上,桃花源的原型在江南抑或西北,并... 陈寅恪《桃花源记旁证》提出了对《桃花源记》颇为出人意表的解释,引起唐长孺等学者的质疑。由于质疑者不理解陈寅恪的论证方法及立意所在,因而论辩双方并没有形成真正的交集,基本上是各说各话。事实上,桃花源的原型在江南抑或西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因桃花源而兴起的关于坞堡的历史想象与现实寄托。《桃花源记旁证》一文意在借鉴历史上西北坞堡之经验,考古证今,化虚为实,在20世纪30年代民族危亡之关头,提示国人在西北地区创立现实版的桃花源,藉以保存种族及文化,以为民族复兴之根基。从某种意义上说,《桃花源记旁证》就是陈寅恪的一篇政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寅恪 桃花源记旁证》 坞堡 考古证今 现实桃花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影《暗恋桃花源》主题探究
8
作者 李杜若 《电影评介》 2014年第6期31-32,共2页
文学艺术作品成为经典的理由各异,但有一点却是共通的,主题的开放性.主题的开放性并不意味着没有明确的主题,而是由于作品本身丰富的内涵使得不同人群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对电影《暗恋桃花源》主题的解读,有爱情主题、寻找主题、梦... 文学艺术作品成为经典的理由各异,但有一点却是共通的,主题的开放性.主题的开放性并不意味着没有明确的主题,而是由于作品本身丰富的内涵使得不同人群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对电影《暗恋桃花源》主题的解读,有爱情主题、寻找主题、梦想与现实主题、干扰主题、忘却主题、两岸关系主题等等.本文主要分析爱情主题、寻找主题和两岸关系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暗恋桃花源 开放性 演员 老陶 桃花源 导演 爱情故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常德桃花源机场鸟类的时空分布与鸟击防范 被引量:26
9
作者 李益得 杨道德 +3 位作者 张志强 杜伟军 毛俊 江华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46-451,465,共7页
桃花源机场位于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斗姆湖镇,距市区12.2km。机场自1998年6月复航以来,鸟击事故时有发生,严重地影响到机场的飞行安全。为指导机场开展有针对性的鸟击防范工作,2008年5月~2009年4月,作者对桃花源机场净空区的鸟类群落组... 桃花源机场位于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斗姆湖镇,距市区12.2km。机场自1998年6月复航以来,鸟击事故时有发生,严重地影响到机场的飞行安全。为指导机场开展有针对性的鸟击防范工作,2008年5月~2009年4月,作者对桃花源机场净空区的鸟类群落组成和不同生境的鸟类物种多样性进行了实地调查,共记录到91种鸟类,隶属13目28科。其中留鸟39种,夏候鸟25种,冬候鸟25种,旅鸟2种。在不同季节中,机场净空区鸟类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性指数在春季均为最高,秋季均为最低。在净空区灌草丛、树林、农田、村落和水域5种鸟类生境类型中,以灌草丛生境鸟类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最高,村落生境鸟类的Pielou均匀性指数最高,农田生境鸟类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性指数均为最低。鸟类种群密度在灌草丛与农田、灌草丛与村落、灌草丛与水域、树林与农田、树林与村落、树林与水域、农田与村落、村落与水域生境之间的差异显著(P<0.05);灌草丛与树林生境、农田与水域生境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鸟类种群密度在不同季节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与鸟击的发生较为密切的鸟类为小云雀Alaudagulgula、牛背鹭Bubulcusibis、金腰燕Hirun-dodaurica等鸟类。据此对桃花源机场的鸟击防范提出了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鸟类群落 物种多样性 时空分布 鸟击防范 常德桃花源机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桃源文化旅游探究——以常德桃花源为例 被引量:6
10
作者 黄少辉 张冬良 +2 位作者 陈波 刘苑婷 詹伟芳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88-92,共5页
从解读陶渊明《桃花源记》入手,通过大量文献资料的查阅,对桃源是否存在及其发源地的南、北之争等问题进行历史脉络的梳理和探讨,提出桃源文化旅游的概念。对桃源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和对比,认为桃源文化的核心是桃源意境,即仙化田园,... 从解读陶渊明《桃花源记》入手,通过大量文献资料的查阅,对桃源是否存在及其发源地的南、北之争等问题进行历史脉络的梳理和探讨,提出桃源文化旅游的概念。对桃源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和对比,认为桃源文化的核心是桃源意境,即仙化田园,其由村民、村庄和村田"3村"要素构成,常德桃花源是我国历史最久、文物价值最高、保存规模最大的桃源文化遗存,在我国桃源文化中具有代表性。通过对桃源意境与乡村旅游"金字塔"模型的对比分析,认为从发生的"年代性"和内涵的"一致性"看,桃源意境是乡村旅游的原型;为保护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将常德桃花源作为非物质文化传承的载体并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现实和科学意义。最后,以常德桃花源为例,探讨如何建设大桃花源和实施桃源常德区域旅游发展战略以及打造常德桃源文化旅游品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源文化旅游 桃源意境 乡村旅游 常德桃花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桃花源景区植物资源种类调查 被引量:2
11
作者 向国红 顾建中 彭友林 《贵州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68-170,共3页
为了摸清桃花源景区植物资源的种类、分布及利用情况,为充分利用和保护景区内自然资源提供参考。通过野外考察、标本采集、分类鉴定和资料考证,对桃花源景区的植物物种资源进行科学详细的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景区内现有维管束植物125... 为了摸清桃花源景区植物资源的种类、分布及利用情况,为充分利用和保护景区内自然资源提供参考。通过野外考察、标本采集、分类鉴定和资料考证,对桃花源景区的植物物种资源进行科学详细的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景区内现有维管束植物125科,332属,542种。其中,木本植物163种,占30.1%;草本植物379种,占69.9%。植被类型有阔叶林、针叶林、竹林3种。桃花源景区内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具有较高的观赏、经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花源景区 植物资源 多样性 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长桃花源风景区桃花观赏期的品种组合方案 被引量:1
12
作者 顾振华 王燕 +1 位作者 李巧云 柳小年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2937-2939,共3页
为解决桃花源风景区桃花群体观赏期较短的问题,2007~2008年在常德职业技术学院观赏桃花种质资源圃定点观察记载了34个观赏桃品种的开花物候期,拟定3月10日前进入最佳观赏期的为早花品种;3月11~20日进入最佳观赏期的为中花品种;3月20日... 为解决桃花源风景区桃花群体观赏期较短的问题,2007~2008年在常德职业技术学院观赏桃花种质资源圃定点观察记载了34个观赏桃品种的开花物候期,拟定3月10日前进入最佳观赏期的为早花品种;3月11~20日进入最佳观赏期的为中花品种;3月20日后进入最佳观赏期的为晚花品种。从中筛选了24个品种,按照早、中、晚花品种株数数量以4∶3∶3的比例配置,形成延长桃花源风景区桃花观赏期的品种组合方案,可使桃花群体花期延长至52 d,从而提高了桃花源风景区景观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花源 桃花 品种组合 延长 开花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桃花源、后花园到大观园——一个文学类型的文化透视 被引量:6
13
作者 冯文楼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04-110,共7页
从类型学的角度看,“桃花源”、“后花园”和“大观园”有着内在结构上的同一性,是中国文学中三个颇具典型意义的乌托邦建构。它们尽管在表现形态及指涉的意义上多有不同,但均是以“自然”作为其原始根基和人性尺度的,是以“自然”(天道... 从类型学的角度看,“桃花源”、“后花园”和“大观园”有着内在结构上的同一性,是中国文学中三个颇具典型意义的乌托邦建构。它们尽管在表现形态及指涉的意义上多有不同,但均是以“自然”作为其原始根基和人性尺度的,是以“自然”(天道)与“人文”(人道)的遥契圆融为其美学境界的。这种“自然”的复归与“栖居”的开启,对“人文”的过度发展与无限膨胀,无疑有一定的消解作用,可给出离“自然”太久的人类找到一条“还乡”的路。这样,人文便可失去它压抑性的含义,人便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类型 乌托邦 桃花源 后花园 大观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居住区环境营造中生态与文化的融合——以南宁市都市桃花源A组团景观设计为例 被引量:7
14
作者 陈科东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3期7087-7089,共3页
创建优美的现代人居环境是景观设计者在居住区环境设计中应承担的核心责任。居住区环境设计必须注重人文要素及环境生态元素的正确切入,通过良好的设计方法融入于特定的人居环境里,以体现设计者对城市居住空间的关注。该研究以南宁都市... 创建优美的现代人居环境是景观设计者在居住区环境设计中应承担的核心责任。居住区环境设计必须注重人文要素及环境生态元素的正确切入,通过良好的设计方法融入于特定的人居环境里,以体现设计者对城市居住空间的关注。该研究以南宁都市桃花源楼盘为例,探讨在居住区环境构建中如何实现生态与文化的交融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和文化 人居环境 桃花源 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桃花源记》“外人”误读辩正 被引量:6
15
作者 马歌东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76-81,共6页
陶渊明《桃花源记》中“外人”一语三度出现,其中“男女衣著,悉如外人”之“外人”当是“外国人”或“方外人”的略称,然而长期以来被误读为“桃花源外面的人”。误读可归纳为四种情况:一、只是单纯误读“男女衣著,悉如外人”之“外人... 陶渊明《桃花源记》中“外人”一语三度出现,其中“男女衣著,悉如外人”之“外人”当是“外国人”或“方外人”的略称,然而长期以来被误读为“桃花源外面的人”。误读可归纳为四种情况:一、只是单纯误读“男女衣著,悉如外人”之“外人”一语;二、对“外人”的误读造成《桃花源记》与《桃花源诗》的解读矛盾;三、对“外人”的误读使论文本身出现逻辑混乱;四、以对“外人”的误读为主要依据,构建“纪实说”或“虚构说”。《桃花源记》确实有纪实因素,也不排除有虚构痕迹,但是二者皆不应建立在对“外人”一语误读的基础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渊明 桃花源记》 “外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桃花源记》的游仙叙事与新自然观 被引量:5
16
作者 李斯斌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91-96,共6页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一篇重要的散文,历来对此的研究不少。实则,《桃花源记》与当时"游仙"文化有密切联系,"桃源"理想社会形态的形成是宗教理想世界民间化后文人创作的体现,其"桃源"的理想社会思想是多...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一篇重要的散文,历来对此的研究不少。实则,《桃花源记》与当时"游仙"文化有密切联系,"桃源"理想社会形态的形成是宗教理想世界民间化后文人创作的体现,其"桃源"的理想社会思想是多重文化推进与结合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仙 桃花源记》 桃源 净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桃花源记》新论 被引量:14
17
作者 龚斌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3期43-51,共9页
《桃花源记》是六朝志怪小说中的杰作,它是在《搜神后记》、《异苑》等志怪小说同类题材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桃花源记》的深刻寓意和艺术成就,远超六朝志怪小说。其叙事忽有忽无,变幻莫测,体现了志怪小说的一般特征。其社会思想渊源... 《桃花源记》是六朝志怪小说中的杰作,它是在《搜神后记》、《异苑》等志怪小说同类题材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桃花源记》的深刻寓意和艺术成就,远超六朝志怪小说。其叙事忽有忽无,变幻莫测,体现了志怪小说的一般特征。其社会思想渊源,与《老》《庄》思想最为密切,有道教影响的痕迹,而与魏晋玄学及佛教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花源记》 《搜神后记》 志怪小说 魏晋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史观与唯物史观:陈寅恪、唐长孺解读《桃花源记》的两个维度 被引量:3
18
作者 孙继民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9-52,共4页
张国刚探讨了以儒家伦理为中心的礼法名教的发展脉络。他认为,作为先秦时期百家中的一家,历经汉代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儒家经典被内化为士大夫风操,士族之家各有家法。唐代以来,士族开始与官爵脱钩,礼法文化也为更多的社会阶层所接... 张国刚探讨了以儒家伦理为中心的礼法名教的发展脉络。他认为,作为先秦时期百家中的一家,历经汉代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儒家经典被内化为士大夫风操,士族之家各有家法。唐代以来,士族开始与官爵脱钩,礼法文化也为更多的社会阶层所接受。随后兴起的理学,则是针对业已下移普及的礼法文化完成了一次理论化重建。牟发松对唐代"山人"作了考论,他认为,唐代"山人"大抵可分为为皇室神圣化、王朝正当化提供宗教论证型,身在山林、心在朝阙、走终南捷径型,参与政治又与政治保持一定距离型,以服食、医药等致长术之术为主的专业型。不过就"山人"身份的本来意义而言,应该是处山林之远,以在野的身份与朝廷之士相对。杜文玉根据《刘中礼墓志铭》等资料对唐代内诸司使中的牛羊使、武德使、客省使等使职职能作了补充研究,并对威远军的设置与罢废以及威远军使的设置情况作了详尽考述,指出了威远军使与监威远军使的区别。孙继民认为,社会史观与唯物史观是陈寅恪、唐长孺解读《桃花源记》的两个维度,在解读《桃花源记》过程中,陈寅恪是开拓者,并给后来者以启示;而唐长孺则是踵继者,自质疑始,又在质疑中继承,同时蕴涵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花源记》 陈寅恪 唯物史观 唐长孺 两个维度 社会 解读 魏晋南北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生与和谐:人类家园的古典理想境界──《桃花源诗并记》的生态美学解读 被引量:3
19
作者 何悦玲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70-75,共6页
对共生与和谐这一审美境界的追求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基本美学特征之一。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记》,描述的人类生活场景是桃源中人与这一“绝境”互相依赖、互为条件的“共生状态”的描述。这种共生与和谐的生活状态,已超越了世俗社会中... 对共生与和谐这一审美境界的追求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基本美学特征之一。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记》,描述的人类生活场景是桃源中人与这一“绝境”互相依赖、互为条件的“共生状态”的描述。这种共生与和谐的生活状态,已超越了世俗社会中的时间观念、利益关系以及王化礼教等人为羁绊,达到了一种生态美学所追求的共生与和谐的极致审美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美学 共生 和谐 桃花源诗并记》 陶渊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桃花源记》的符号翻译艺术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胡牧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21-224,共4页
将《桃花源记》的文字翻译成英文,属于语际翻译。对该作品通过影像与绘画进行"变"、"易",用非语言符号解释语言符号,属于符际翻译。语际与符际翻译发掘了源语文本的经典性与可译性,使《桃花源记》通过多模态叙事而... 将《桃花源记》的文字翻译成英文,属于语际翻译。对该作品通过影像与绘画进行"变"、"易",用非语言符号解释语言符号,属于符际翻译。语际与符际翻译发掘了源语文本的经典性与可译性,使《桃花源记》通过多模态叙事而在异域寻求到来世,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提供了示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符号 艺术作品 桃花源记》 语际翻译 符际翻译 影像 绘画 艺术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