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解读杜威“教育无目的论”的文本依据辨析——兼论“教育目的”概念的拟人化使用问题 被引量:13
1
作者 郭良菁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7-24,32,共9页
当前解读杜威"教育无目的论"依据的是《民主主义与教育》中的三段文本,均被译为"目的"的两个英文词其实含义有别,所谈的问题也有差异。其中两个文本宜解读为"教育无结局"或"发展无止境",另一... 当前解读杜威"教育无目的论"依据的是《民主主义与教育》中的三段文本,均被译为"目的"的两个英文词其实含义有别,所谈的问题也有差异。其中两个文本宜解读为"教育无结局"或"发展无止境",另一个文本则针对教师在教育行动中的思维过程,指出"教育目的"概念的拟人化理解和使用对教育过程的危害,使教育者的行动变成机械的过程。更进一步,杜威针对教育者构思"目的"时常见的错误,为这一思维过程提出了几个规范。深入解读后一种"教育无目的论",可以给课程编制者和教师正确对待"预定教育目的"提供深刻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目的 “教育无目的”论 约翰·杜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目的的目的——20世纪中国唯美主义文学思潮 被引量:6
2
作者 赵小琪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152-154,共3页
20世纪初,正是中西文化大碰撞、大交流的时期,唯美主义文学在中国的出现,一方面是西方唯美主义思潮冲击和影响的结果,一方面也源于中国文学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在近百年的流程中,中国唯美主义文学构成了具有独特风貌的文学潮流... 20世纪初,正是中西文化大碰撞、大交流的时期,唯美主义文学在中国的出现,一方面是西方唯美主义思潮冲击和影响的结果,一方面也源于中国文学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在近百年的流程中,中国唯美主义文学构成了具有独特风貌的文学潮流,对中国20世纪文学产生了不可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美主义文学 唯美主义者 目的 20世纪 中国文学 文学作品 郁达夫 前期创造社 审美体验 形式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庄子对道德教育目的性的认识——论一种无目的性的道德教育思想 被引量:2
3
作者 谭维智 《当代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12,共4页
对道德教育目的认识的不确定,缘于对道德本质的认识的模糊性。我们对道德本质的探讨,应该追问道德、德性的本性、它的本质规定性,这才是品质背后的原则。庄子把非占有心态视为道德的本质性规定,以此作为人的美德立足的根据。庄子归纳的... 对道德教育目的认识的不确定,缘于对道德本质的认识的模糊性。我们对道德本质的探讨,应该追问道德、德性的本性、它的本质规定性,这才是品质背后的原则。庄子把非占有心态视为道德的本质性规定,以此作为人的美德立足的根据。庄子归纳的道德本质特性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自然而然,无需意志努力;其次是非占有心态。从道德本质的内在规定性出发,庄子提出了与道德本质相匹配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的 道德教育 道德本质 道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析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观 被引量:2
4
作者 蒋莹莹 李款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09年第1期80-82,共3页
杜威是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他在自身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改造"的教育本质观。在此观念的指导下,他独具特色地指出"教育本身并无... 杜威是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他在自身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改造"的教育本质观。在此观念的指导下,他独具特色地指出"教育本身并无目的,只是人,即家长和教师等才有目的"。而杜威所谓的"教育无目的"并不是说教育真的没有目的,而是强调教育目的在于教育过程本身,反对来自教育过程之外强加的目的。拟从其"教育无目的"观的提出、概述、评价及现实意义几方面展开论述,力图对当今的教育教学活动有所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威 教育理论 教育目的 教育无目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文化互阐中的“无目的”论——郭沫若早期诗学话语简论
5
作者 伍世昭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75-81,共7页
该文坚持中西文化互阐的立场,揭示郭沫若早期诗学话语建构的真相:其“无目的”论诗学话语的建构就奠基在中西文化的比照参证之中。郭沫若在倡导文艺“无目的”的同时,并不反对文艺的功利性,有时甚至不惜夸大文艺的社会作用,看起来两相矛... 该文坚持中西文化互阐的立场,揭示郭沫若早期诗学话语建构的真相:其“无目的”论诗学话语的建构就奠基在中西文化的比照参证之中。郭沫若在倡导文艺“无目的”的同时,并不反对文艺的功利性,有时甚至不惜夸大文艺的社会作用,看起来两相矛盾,但实际上是郭沫若以“人格”为中介,强调个性人格的自然流露与社会性的自然转化,既重视文艺的社会作用,又不忽视文艺的特殊规律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 "无目的"论 文化互阐 中国文化 西方文化 诗学话语 人格 社会性 文艺规律 文艺 功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杜威“教育无目的”概念的澄清 被引量:7
6
作者 张淑妹 李萍 《现代大学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8-36,共9页
"教育无目的"的概念自传入中国伊始就引起广泛争议。国内学界的持续争论导致的结果是"教育无目的"成为一个伪命题,即杜威有明确的教育目的。回到杜威论述"教育无目的"的文本是澄清这一争论的重要方法。... "教育无目的"的概念自传入中国伊始就引起广泛争议。国内学界的持续争论导致的结果是"教育无目的"成为一个伪命题,即杜威有明确的教育目的。回到杜威论述"教育无目的"的文本是澄清这一争论的重要方法。国内学界已经有相关研究在回到杜威英文原文的方向上取得具有启发性的成果,把"教育无目的"的争论归结为个别单词的翻译不确切。但是,在这个意义上,"教育无目的"的概念澄清工作并没有完成。杜威教育哲学的内在复杂性是"教育无目的"争论的更深层次原因。"教育无目的"和"教育的目的是民主社会"的论述看似矛盾,但这在杜威的教育哲学体系内自洽。在他看来,民主社会与教育相通,具有不断发展的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威 教育哲学 教育无目的 民主 成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践的无目的性与目的性的辩证统一”质疑——与胡义成同志商榷 被引量:2
7
作者 陈广亮 高立胜 《云南社会科学》 1984年第4期85-89,5,共6页
胡义成同志在《实践属性之再探索》(载《云南社会科学》1983年第3期。以下简称胡文。)中认为,实践除了固有目的性、社会性和能动性等之外,还具有无目的性、生物性和被动性等属性;并由此提出了“实践的无目的性与目的性的辩证统一”等命... 胡义成同志在《实践属性之再探索》(载《云南社会科学》1983年第3期。以下简称胡文。)中认为,实践除了固有目的性、社会性和能动性等之外,还具有无目的性、生物性和被动性等属性;并由此提出了“实践的无目的性与目的性的辩证统一”等命题。我们认为,作者提出的实践具有无目的性以及实践的无目的性与目的性辩证统一的观点和命题,是难以成立的。在此,愿将我们的几点看法,就教于胡义成同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的 起始点 实践活动 辩证统一 人类认识过程 感性实践 实践与认识 体认 目的 主观目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审美与“手段作为目的”
8
作者 戚文卿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5年第6期64-68,共5页
美作为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形式,是形式的直观。形式感和形式需要的产生,是人类在有形式物质的创造活动中形成的创造需要的产物。由物质功利目的向精神需要的转化,即在精神意向中目的和手段的颠倒,是审美发生发展的历史规定性和走向。... 美作为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形式,是形式的直观。形式感和形式需要的产生,是人类在有形式物质的创造活动中形成的创造需要的产物。由物质功利目的向精神需要的转化,即在精神意向中目的和手段的颠倒,是审美发生发展的历史规定性和走向。本文试图根据马克思主义实践唯物论的劳动创造作用所引起的人类心灵变化历程的探讨,为美学和艺术的研究提供宏观视野和方法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的 自由意志 审美活动 自我实现需要 交换价 功利目的 目的和手段 物质生产 表现性行为 目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形式之美到价值之美:政治美学的历程 被引量:2
9
作者 周赟 赵晖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5年第6期118-123,共6页
外在自然的政治现实与内在自然的政治理想之间存在着张力,如何协调两者关系从而完成政治自然向政治自由的过渡,正是政治美学所要解决的问题。在调和两者对抗从而产生和谐美感的过程中,表现出了无目的政治美感与合目的政治美感。通过分... 外在自然的政治现实与内在自然的政治理想之间存在着张力,如何协调两者关系从而完成政治自然向政治自由的过渡,正是政治美学所要解决的问题。在调和两者对抗从而产生和谐美感的过程中,表现出了无目的政治美感与合目的政治美感。通过分析这两种美感,可以发现政治之美是由追求无目的的形式之美与追求实质目的的价值之美所组成的。形式之美促使公民从形式、秩序的角度去欣赏具体的政治制度的设计;而价值之美则促使公民去寻求道德价值,以内在道德情感为目的。政治美学经历着从形式之美到价值之美的升华之路,因而政治审美最终目的就是在把握形式之美的基础上,进一步转而领会与追求价值之美,将道德价值作为政治美学的本源所在,从而去思考在政治生活中的道德价值的存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美学 目的政治美感 目的政治美感 形式之美 价值之美 道德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什么是自然的内在价值——批判视野下自然的内在价值概念 被引量:5
10
作者 郁乐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1-46,共6页
自然的内在价值概念在环境伦理话语中一直占据着核心地位,但是,价值与内在价值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并没有被恰当地澄清。价值概念只能被合理地定义为"合目的性",那么,理解内在价值与自然的内在价值也只能以此为基础;内在价值即&q... 自然的内在价值概念在环境伦理话语中一直占据着核心地位,但是,价值与内在价值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并没有被恰当地澄清。价值概念只能被合理地定义为"合目的性",那么,理解内在价值与自然的内在价值也只能以此为基础;内在价值即"合目的性"之根据并不存在于自身之外的价值,也就是作为目的而存在的价值。因此,当人们说自然具有内在价值的时候,只能理解为自然具有内在于人类实践与历史的价值,也就是自然对于人类来说的生成价值,而并非完全独立于人类而存在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 内在价值 自然的内在价值 目的 目的的合目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幼儿园教育走出“小学化”误区的策略 被引量:9
11
作者 郭跃进 《学前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64-66,共3页
学前教育要遵循幼儿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坚决防止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为此,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应该走出"成材教育"的认知误区,追求幼儿"无目的"自然成长;走出"智力教育"误区,倡导幼儿"... 学前教育要遵循幼儿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坚决防止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为此,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应该走出"成材教育"的认知误区,追求幼儿"无目的"自然成长;走出"智力教育"误区,倡导幼儿"无限制"开放教学;走出"约束教育"误区,创建"无为而治"的隐形管理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幼儿园教育 小学化 目的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卢卡奇和他的《社会存在的本体论》 被引量:3
12
作者 周穗明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5期47-53,共7页
《社会存在的本体论》是卢卡奇一生著述中的压卷之作。他在生命的最后10年(1961——1971)开拓了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的研究,试图以此总结其毕生的哲学探索。然而,卢卡奇终于没有来得及完成他的心愿。他留下了一部尚未完工的手稿。这些... 《社会存在的本体论》是卢卡奇一生著述中的压卷之作。他在生命的最后10年(1961——1971)开拓了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的研究,试图以此总结其毕生的哲学探索。然而,卢卡奇终于没有来得及完成他的心愿。他留下了一部尚未完工的手稿。这些遗稿已于70年代分三大卷用匈牙利文和法文出版:《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黑格尔的错误和真正的本体论》,1971年诺伊维特—柏林版;《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马克思的本体论的基本原理》,1972年达姆施塔特—诺伊维特版;《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劳动》,1973年达姆施塔特—诺伊维特版。根据卢卡奇原来的写作计划,全书共分两篇八章,这些已完成的部分只占其中八分之五的篇幅。值得庆幸的是,60年代末卢卡奇身罹重症自知不久于人世之后,在写完1000页手稿的基础上立即动手为该书写了一个长达30万字的导论,作为全书的内容提要,从而为后人掌握全书的理论线索留下了一份珍贵的资料。这个导论现已作为德文《卢卡奇全集》的第三卷单独出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卢卡奇 社会存在本体论 因果性 自然存在 康德 社会规律 目的的合目的 自然界 自然规律 马克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形式游戏在审美文化产品评价活动中的功能问题
13
作者 刘春阳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03-106,共4页
在审美文化产品评价理论研究中,意义评价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以审美为指向。审美文化产品的意义又是由审美、道德、宗教、政治等要素所建构起来的多元世界。在这诸多要素中,道德的、宗教的等非审美因素通过两个步骤完成了审美化... 在审美文化产品评价理论研究中,意义评价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以审美为指向。审美文化产品的意义又是由审美、道德、宗教、政治等要素所建构起来的多元世界。在这诸多要素中,道德的、宗教的等非审美因素通过两个步骤完成了审美化并对审美文化产品的消费者产生影响:首先是将构成审美文化产品意义的所有因素都转化成了"游戏",从而实现了将伦理诉求等目的性的目标转换为"游戏"这种无目的的形式这一策略;其次,将"游戏"形式化、规范化,使得审美文化产品的消费者产生审美期待,并最终在消费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文化产品 意义 游戏 目的的合目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记忆、仪式与治疗的文学--以阿来《云中记》为中心 被引量:16
14
作者 刘大先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90-96,共7页
一在谈到文学的作用时,韦勒克有过一段著名的论说:"整个美学史几乎可以概括为一个辩证法,其中正题和反题就是贺拉斯所说的‘甜美’(dulce)和‘有用’(utile),即:诗是甜美而有用的。这两个形容词,如果单独采用其中任何一个,就诗的... 一在谈到文学的作用时,韦勒克有过一段著名的论说:"整个美学史几乎可以概括为一个辩证法,其中正题和反题就是贺拉斯所说的‘甜美’(dulce)和‘有用’(utile),即:诗是甜美而有用的。这两个形容词,如果单独采用其中任何一个,就诗的作用而言,都要代表一种趋向极端的错误观念。……如果说诗是‘游戏’,是直觉的乐趣,我们觉得抹杀了艺术家运思和锤炼的苦心,也无视诗歌的严肃性和重要性;可是,如果说诗是‘劳动’或‘技艺’,又有侵犯诗的愉悦功能及康德所谓的‘无目的性’之嫌。我们在谈论艺术的作用时,必须同时尊重‘甜美’和‘有用’这两方面的要求。"(1)"甜美"当然是指艺术作品所能给予的非功利的快感,而它的"有用"则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未必非要强加给人以道德教训,两者结合在一起,就是与知觉严肃性(seriousness of perception)不可分割的审美严肃性(aesthetic seriousn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联书店 愉悦功能 《文学理论》 贺拉斯 目的的合目的 韦勒克 美学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多诺论理论的自主性 被引量:1
15
作者 杨顺利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7-65,共9页
阿多诺认为,在后期资本主义的封闭语境中,以彻底的、直接的社会变革为目标的政治实践不可能取得成功,这个时候,纯粹的理论思考只有拒绝直接运用于实践,才能够真正对实践产生积极作用。基于历史语境的变化,阿多诺赋予理论与实践关系模式... 阿多诺认为,在后期资本主义的封闭语境中,以彻底的、直接的社会变革为目标的政治实践不可能取得成功,这个时候,纯粹的理论思考只有拒绝直接运用于实践,才能够真正对实践产生积极作用。基于历史语境的变化,阿多诺赋予理论与实践关系模式一种辩证的理解,拒绝将理论工作的意义放置在实践有用性的框架来衡量,这可以被理解为对理论思考的自主性的捍卫;更深刻地理解世界的理论思考,本身就是具有改变世界的批判潜能的实践形式,其独特属性可以概括为康德式“无目的的目的性”。理论工作的性质独立于日常利害关系,我们切勿使用目的-手段推理方式来衡量其存在价值,而理论自主性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想者本人能否在认知上获得边缘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多诺 理论的自主性 目的目的 后期资本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童话的迷惑——论顾城诗歌创作的局限性
16
作者 张捷鸿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4期70-73,共4页
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顾城以其鲜明的诗歌风格和创作个性赢得了“童话诗人”的称号。然而对纯粹的童话世界的追求使他最终陷入个人无力摆脱的悖论,过度地追求灵性使他的诗歌陷入迷惘,可以说他的诗歌成在灵性,败在随意。他在建筑童话王... 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顾城以其鲜明的诗歌风格和创作个性赢得了“童话诗人”的称号。然而对纯粹的童话世界的追求使他最终陷入个人无力摆脱的悖论,过度地追求灵性使他的诗歌陷入迷惘,可以说他的诗歌成在灵性,败在随意。他在建筑童话王国的同时,不可避免地被自己亲手构筑的虚幻图景所迷惑,被自身无法解脱的矛盾所困扰,被现实世界所抛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顾城 诗歌创作 堂·吉诃德 童话世界 “自我”意识 “自然” 无为无不为 艺术家 朦胧诗 目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