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0世纪中国新史学的形成、演进及其时代特征——立足于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的思考 |
王先明
|
《社会科学辑刊》
北大核心
|
2025 |
1
|
|
|
2
|
文学“小史”与历史“大事”——“新史学”与胡适《谈新诗》的批评理路 |
罗义华
骆羽芯
|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
3
|
风土:文史演绎与地景再造的新史学研究 |
岳永逸
|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4
|
|
|
4
|
论梁启超与何炳松的新史学观与方法论——以《历史研究法》为中心的考察 |
周园
|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1
|
|
|
5
|
新史学视野下教育史研究的转向——基于国际教育史常设会议的分析 |
杨汉麟
李贤智
|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
2008 |
10
|
|
|
6
|
历史教科书与新史学——以夏曾佑、刘师培为中心探讨 |
储著武
汤城
|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6
|
|
|
7
|
商会史研究与新史学的范式转换 |
马敏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38
|
|
|
8
|
齐思和与现代新史学之建立 |
陈峰
刘婷
|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2
|
|
|
9
|
吕思勉与20世纪前期的新史学 |
张耕华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10
|
|
|
10
|
20世纪初新史学与民族国家观念的兴起 |
许小青
|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6
|
|
|
11
|
20世纪初的“新史学”思潮及其意义——兼论梁启超《新史学》的局限性 |
杨艳秋
|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7
|
|
|
12
|
错位的“新史学”:何炳松学术路向辨析 |
陈峰
|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5
|
|
|
13
|
梁启超、鲁滨逊“新史学”思想比较研究 |
宋学勤
|
《中州学刊》
CSSCI
|
2003 |
8
|
|
|
14
|
徐中舒先生的新史学之路 |
徐亮工
|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5
|
|
|
15
|
陈垣的“史源学”与“新史学”——为纪念陈垣先生诞辰130周年而作 |
张荣芳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9
|
|
|
16
|
梁启超“史界革命”再审视——对《新史学》线性进化论与“四弊二病”说的批判 |
路新生
|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8
|
|
|
17
|
“浙东学派”与民国新史学:何炳松“浙东学派”论之旨趣 |
张凯
|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4
|
|
|
18
|
新史学:20世纪前后中国人心中的世界史——试论梁启超的世界史观 |
曹小文
|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5
|
|
|
19
|
中国传统史学与近代新史学的创建及历史解释学的阐释——以20世纪初梁启超和章太炎的新史学为中心 |
徐国利
|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4
|
|
|
20
|
蒋廷黻著《中国近代史》学术影响源探析——以所受“新史学”及马士的影响为中心 |
王宪明
|
《河北学刊》
CSSCI
|
2004 |
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