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4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世纪中国新史学的形成、演进及其时代特征——立足于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的思考 被引量:1
1
作者 王先明 《社会科学辑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4-179,共16页
20世纪的“新史学”是伴随时代革命而兴的一个学术朝向。自20世纪初梁启超揭橥新史学旗帜始,直至20世纪30年代之后新史学建构才基本完成。在以通史和专门史所构成的新史学学科的基本格局中,能够贯穿始终并持久地构成其主体性内容者,则... 20世纪的“新史学”是伴随时代革命而兴的一个学术朝向。自20世纪初梁启超揭橥新史学旗帜始,直至20世纪30年代之后新史学建构才基本完成。在以通史和专门史所构成的新史学学科的基本格局中,能够贯穿始终并持久地构成其主体性内容者,则又非社会史莫属。在新史学建构的百年行程中,不同话语体系的碰撞、交锋和交错递进,为现代学术史描绘出一幅多彩多姿的画卷。学术研究取径上不同的话语体系,在相互碰撞和交锋中形成了相互摄取、相互融含和共进的景象。近代民族主义为20世纪中国的“新史学”披染了浓重的时代特色,这也是其与旧史学——皇族或王朝史学的根本性分野之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史学 社会史 学科体系 学术体系 话语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小史”与历史“大事”——“新史学”与胡适《谈新诗》的批评理路
2
作者 罗义华 骆羽芯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5-132,共8页
胡适兼具新史学家与新文学家的身份,他的新诗批评彰显了“以史入文”和“以文入史”的辩证法。一方面,他取径“新史学”的核心观念与方法,将“进化”史观、科学实证等融进《谈新诗》一文,使其呈现历史和科学的双重维度,依循着一条“以... 胡适兼具新史学家与新文学家的身份,他的新诗批评彰显了“以史入文”和“以文入史”的辩证法。一方面,他取径“新史学”的核心观念与方法,将“进化”史观、科学实证等融进《谈新诗》一文,使其呈现历史和科学的双重维度,依循着一条“以史入文”的批评理路。另一方面,他以《谈新诗》一文参与新诗史的建构又折射出其以新诗批评进入历史的文学诉求,体现了“以文入史”的批评意图。在文史互动视域下钩沉“新史学”与《谈新诗》的互动渊源与路径,为窥见“新史学”在胡适文学观念中的位置与功能、辨析“新史学”与“新文学”之间的隐秘联系,提供了一个具体而微的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 新史学 《谈诗》 诗批评 文学 文史互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土:文史演绎与地景再造的新史学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岳永逸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0-74,共15页
在其生前身后海量的诗、文、史、画中反复出现的杨贵妃,首先是一个常人,是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的杰出艺人,其次才是身不由己、动移上意的贵妃。无论叹惋还是诅咒,作为一个文化符号的杨贵妃,更多指向的是人人挥之不去又向往的“情... 在其生前身后海量的诗、文、史、画中反复出现的杨贵妃,首先是一个常人,是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的杰出艺人,其次才是身不由己、动移上意的贵妃。无论叹惋还是诅咒,作为一个文化符号的杨贵妃,更多指向的是人人挥之不去又向往的“情”。抛离爱恨夹杂的贵妃情结所支配的文史叙事诗学的层层陷阱,杨贵妃的常人和艺人面相就呼之欲出。作为一个雅俗共享的消费对象,贵妃的遗物也脱离唐明皇的专利属性。其故冢和传闻遗失在马嵬并引过客争相观瞻的锦靿,犹如显圣物将马嵬圣地化,也支撑了贵妃落户海外的“野野史”。悖谬的是,在旅游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今天,马嵬已成为一个不再具有归属感、关系性和历史性的“非地点”。由此观之,文化就是在时空连续体中不同心性行动主体情与理的对撞、交融和辩证,抽象与具象的互生互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史学 常人 文化 非地点 顾颉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梁启超与何炳松的新史学观与方法论——以《历史研究法》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1
4
作者 周园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1-149,共9页
20世纪初期,随着“新史学”浪潮的迭代推进,我国传统史学不断与外国史学理论及方法结合,研究路径由此推陈出新,最能代表20年代史学学科化的新史学“研究法”著作莫过于梁启超编写的《中国历史研究法》及补编和何炳松编译的《历史研究法... 20世纪初期,随着“新史学”浪潮的迭代推进,我国传统史学不断与外国史学理论及方法结合,研究路径由此推陈出新,最能代表20年代史学学科化的新史学“研究法”著作莫过于梁启超编写的《中国历史研究法》及补编和何炳松编译的《历史研究法》。系统比较三本史著中蕴藏的历史本体论、历史认识论、史学方法论、历史价值论,既能窥见20年代新史学史家对文明史学,实证主义史学、历史主义、鲁滨逊“新史学”等史学理念的批判发展,也能察觉出传统史学回归融通的趋势,发现史家在新与旧、中与西,求真与致用,理论与方法中寻找平衡,建立系统完整的史学理论所作的尝试,从而站在史学近代化的整体的发展历程中,加深对20年代这一承前启后时期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何炳松 史学研究方法 新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史学视野下教育史研究的转向——基于国际教育史常设会议的分析 被引量:10
5
作者 杨汉麟 李贤智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3期34-38,共5页
国际教育史常设会议是教育史研究的国际组织。在新教育史学思潮和各国教育史协会的推动下,该组织从创立伊始即致力于教育史研究的交流、合作与繁荣。该组织研究人员坚持不懈地探索教育史研究的新领域和新方法,对教育史研究产生了广泛而... 国际教育史常设会议是教育史研究的国际组织。在新教育史学思潮和各国教育史协会的推动下,该组织从创立伊始即致力于教育史研究的交流、合作与繁荣。该组织研究人员坚持不懈地探索教育史研究的新领域和新方法,对教育史研究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史学 教育史 ISCH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教科书与新史学——以夏曾佑、刘师培为中心探讨 被引量:6
6
作者 储著武 汤城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39-143,共5页
20世纪初到辛亥革命前的十年间,中国历史教科书大量出版面世,这些历史教科书的编纂与出版,除了学制的因素之外,与新史学思潮有很密切的联系。一方面,新史学为历史教科书提供了思想资源、史学观念,促进了历史教科书的编纂和出版;另一方面... 20世纪初到辛亥革命前的十年间,中国历史教科书大量出版面世,这些历史教科书的编纂与出版,除了学制的因素之外,与新史学思潮有很密切的联系。一方面,新史学为历史教科书提供了思想资源、史学观念,促进了历史教科书的编纂和出版;另一方面,历史教科书的编纂和出版体现了时代与社会的需要,促进了新史学思潮的广泛传播;双方体现了一种互动的促进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教科书 新史学 夏曾佑 刘师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商会史研究与新史学的范式转换 被引量:38
7
作者 马敏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9-20,共12页
近 2 0年来 ,中国商会史研究越来越为中外学者所瞩目 ,成为中国近代史研究的热点之一 ,并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城市史、经济史、社会史、现代化史诸研究领域的进展。本文在商会史研究与新史学建构的相关层面上 ,深入探讨了商会史研究在研... 近 2 0年来 ,中国商会史研究越来越为中外学者所瞩目 ,成为中国近代史研究的热点之一 ,并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城市史、经济史、社会史、现代化史诸研究领域的进展。本文在商会史研究与新史学建构的相关层面上 ,深入探讨了商会史研究在研究视角、历史解释、理论思维、范式突破诸方面对新史学建构的学术意义。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 ,本文认为面向 2 1世纪的新史学发展的基本方向乃是以新社会史为标志的“总体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会史 新史学 范式 总体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齐思和与现代新史学之建立 被引量:2
8
作者 陈峰 刘婷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45-153,共9页
齐思和是中国现代新史学的重要参与者和塑造者之一,其识见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越梁启超、胡适、傅斯年、何炳松诸人。齐思和准确判别现代史学发展趋势,将西方史学最新的理念方法传输国内。在此基础上,齐思和对历史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国史... 齐思和是中国现代新史学的重要参与者和塑造者之一,其识见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越梁启超、胡适、傅斯年、何炳松诸人。齐思和准确判别现代史学发展趋势,将西方史学最新的理念方法传输国内。在此基础上,齐思和对历史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国史改造的途径和步骤、社会史的研究方法做出具体阐述,构建起一套相对系统的史学方法论体系。齐思和对民国史学的发展动态进行了即时评议,梳理总结新史学的脉络和得失,指示其发展方向。齐思和对西方史学潮流的体认和对中国史学现状的把握相互呼应,折射出20世纪史学新旧转换的必然归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思和 新史学 民国史学 史学方法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吕思勉与20世纪前期的新史学 被引量:10
9
作者 张耕华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8-33,共6页
20世纪前期的新史学是中国史学史上真正具有“范型”意义上的一次史学革新。历史学家吕思勉——作为新史学的实践者,在古史材料的整理研究、建立通史著述的新模式、引入社会科学新理论以丰富史学研究方法等方面,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关键词 吕思勉 新史学 20世纪前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初新史学与民族国家观念的兴起 被引量:6
10
作者 许小青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41-146,共6页
20世纪初年以梁启超、章太炎、黄节、邓实、马叙伦等为代表的晚清新式知识分子,对传统史学进行了激烈批评,以“新史学”为中心进行了一场史学革命,其最初的意义不仅仅表现在中国现代史学之建立上。笔者认为在20世纪初史学革命中,新式知... 20世纪初年以梁启超、章太炎、黄节、邓实、马叙伦等为代表的晚清新式知识分子,对传统史学进行了激烈批评,以“新史学”为中心进行了一场史学革命,其最初的意义不仅仅表现在中国现代史学之建立上。笔者认为在20世纪初史学革命中,新式知识分子借“史学”的革新,对“民族”、“国民”等近代概念进行了界定,有力地促进了中国近代民族国家观念的兴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史学 民族 国民 民族国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初的“新史学”思潮及其意义——兼论梁启超《新史学》的局限性 被引量:7
11
作者 杨艳秋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2-39,共8页
20世纪初,梁启超发表《新史学》等著述,高呼"史界革命",随即兴起"新史学"思潮,推动中国史学向近代化转型,具有积极的历史意义。"新史学"思潮形成于中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的背景下,以历史进化论为思想基础... 20世纪初,梁启超发表《新史学》等著述,高呼"史界革命",随即兴起"新史学"思潮,推动中国史学向近代化转型,具有积极的历史意义。"新史学"思潮形成于中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的背景下,以历史进化论为思想基础,以批判传统史学而破旧立新,不可避免地带有理念上的局限性,对传统旧史学的批判也有偏激的一面,但不应据此加以全盘否定,更不能因此一味攻击《新史学》的理论基础——历史进化论,从而否定近代新史学取得的超越古代的进步成就。评析梁启超及其《新史学》,是关系到如何看待中国近代史、如何看待中国近代史学的大问题,应当引起学界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界革命” 梁启超 新史学 进化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错位的“新史学”:何炳松学术路向辨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陈峰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29-139,168,共12页
民国史家何炳松虽以译介鲁滨逊的《新史学》闻名,但与美国“新史学派”却存在相当程度的疏离。何氏对“新史学”的译述以偏概全,不得要领,有负“新史学”代言人之名。更重要的是,其本人的学术立场倾向于兰克派实证史学,继承伯伦汉、朗... 民国史家何炳松虽以译介鲁滨逊的《新史学》闻名,但与美国“新史学派”却存在相当程度的疏离。何氏对“新史学”的译述以偏概全,不得要领,有负“新史学”代言人之名。更重要的是,其本人的学术立场倾向于兰克派实证史学,继承伯伦汉、朗格诺瓦和瑟诺博司的衣钵,强调史料工作的重要。就本质而言,何炳松归属于以胡适、傅斯年为代表的史料学派。与“新史学”貌合神离的何氏在“新史学”的传播者中竟能独占鳌头,既反衬出20世纪二三十年代实证学风在中国史学界的强劲势头,又折射出“新史学”进入中国时所遭遇的尴尬与无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何炳松 兰克派 新史学 史料学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梁启超、鲁滨逊“新史学”思想比较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宋学勤 《中州学刊》 CSSCI 2003年第1期124-129,共6页
本文对 2 0世纪中西方史学史上比较典型的两种“新史学”范型的普遍共性、不同特点及优劣得失进行一番认真而深入的批判性分析和全面总结。梁启超和鲁滨逊在史学上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 ,但他们的史学思想却在时代的感召下产生了某种“共... 本文对 2 0世纪中西方史学史上比较典型的两种“新史学”范型的普遍共性、不同特点及优劣得失进行一番认真而深入的批判性分析和全面总结。梁启超和鲁滨逊在史学上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 ,但他们的史学思想却在时代的感召下产生了某种“共振效应” ,同时又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鲁滨逊 "新史学"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徐中舒先生的新史学之路 被引量:5
14
作者 徐亮工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12,共8页
中国新史学从上世纪初开始出现,已走过了百余年的发展历程。在新史学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大批学者在其中成长起来;而他们的成长又为新史学的进一步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生力量。徐中舒先生就是这样一位受赐于新史学又贡献于新史学... 中国新史学从上世纪初开始出现,已走过了百余年的发展历程。在新史学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大批学者在其中成长起来;而他们的成长又为新史学的进一步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生力量。徐中舒先生就是这样一位受赐于新史学又贡献于新史学的学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中舒 新史学 学术源流 学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陈垣的“史源学”与“新史学”——为纪念陈垣先生诞辰130周年而作 被引量:9
15
作者 张荣芳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0-118,共9页
陈垣是"新史学"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为近代史学转型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为"新史学"培养人才,首创"史源学"和"史源学实习"课以及讲授、实习方法。"史源学实习"课,是陈垣"不吝金针... 陈垣是"新史学"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为近代史学转型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为"新史学"培养人才,首创"史源学"和"史源学实习"课以及讲授、实习方法。"史源学实习"课,是陈垣"不吝金针度与人"品质的体现,教学效果甚好,培养了不少史学名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垣 "新史学" "史源学" "史源学实习" 《日知录》 《廿二史劄记》 《鲒埼亭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梁启超“史界革命”再审视——对《新史学》线性进化论与“四弊二病”说的批判 被引量:8
16
作者 路新生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3-61,共9页
由梁启超1902年发表《新史学》而启动的"史界革命"至今历时一百一十周年。这场革命对历史学研究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负面影响,却至今未能得到学术界清算。基于这一事实,本文对《新史学》所信奉的"线性进化论"及其&qu... 由梁启超1902年发表《新史学》而启动的"史界革命"至今历时一百一十周年。这场革命对历史学研究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负面影响,却至今未能得到学术界清算。基于这一事实,本文对《新史学》所信奉的"线性进化论"及其"四弊二病"说作一比较深入的分析和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史学 线性进化论 “四弊二病”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东学派”与民国新史学:何炳松“浙东学派”论之旨趣 被引量:4
17
作者 张凯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22-130,共9页
晚清民国时期,重新阐释、构建浙东学派成为近代学人创新学术的重要凭借。何炳松倡导新史学,以章学诚之史学沟通中西,溯源浙东学派,重构中国学术传统。何炳松由辨析程颐与朱熹之别入手,建构从程颐、南宋、明末清初、章学诚直至近代新史... 晚清民国时期,重新阐释、构建浙东学派成为近代学人创新学术的重要凭借。何炳松倡导新史学,以章学诚之史学沟通中西,溯源浙东学派,重构中国学术传统。何炳松由辨析程颐与朱熹之别入手,建构从程颐、南宋、明末清初、章学诚直至近代新史学的浙东学派发展系谱,誉之为宋代以降儒学正统学说的流变。此论一出,民国学界从追认正统与历史本事两层褒贬不一,延续至今。若在民国学界的历史情景与学术脉络中,考察何炳松《浙东学派溯源》及其学界回响背后的多元学术旨趣,或可尝试思索认知近代浙东学派建构历程的新路径,为建设民族国家与文明复兴提供生生不息的知识参考与思想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东学派 何炳松 新史学 民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史学:20世纪前后中国人心中的世界史——试论梁启超的世界史观 被引量:5
18
作者 曹小文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36-145,178,共10页
20世纪前后,梁启超的新史学通过对"西欧中心论"和"正统论"的批判,改造和发展了进化论史观,试图构建起反映中国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地位和作用的世界历史体系。梁启超对世界历史发展动力的辨证认识是以整体史观为... 20世纪前后,梁启超的新史学通过对"西欧中心论"和"正统论"的批判,改造和发展了进化论史观,试图构建起反映中国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地位和作用的世界历史体系。梁启超对世界历史发展动力的辨证认识是以整体史观为特征的新世界历史体系得以形成的重要标志。梁启超世界历史观念所具有的现代性和先进性堪与当时初兴于国际史坛的新历史观相媲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新史学 世界史观 世界历史发展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史学与近代新史学的创建及历史解释学的阐释——以20世纪初梁启超和章太炎的新史学为中心 被引量:4
19
作者 徐国利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15,共11页
20世纪初中国近代新史学的创建,实际上是在批判和继承传统史学的双重变奏中进行的。这在新史学的两位领袖梁启超、章太炎创建的新史学中有充分体现。他们引用西方近代史学理论批判中国传统史学和创建近代新史学。然而,他们创建的新史学... 20世纪初中国近代新史学的创建,实际上是在批判和继承传统史学的双重变奏中进行的。这在新史学的两位领袖梁启超、章太炎创建的新史学中有充分体现。他们引用西方近代史学理论批判中国传统史学和创建近代新史学。然而,他们创建的新史学不仅对中国传统史学作了不同程度的肯定,还多有直接或间接的继承,实为融合了传统史学的新史学。对于这种史学现象,伽达默尔的历史解释学和希尔斯的传统论可以提供有益的阐释新视角。他们都指出传统在历史认识中不仅具有主体性地位和决定性影响,而且可以发挥积极作用。相较而言,在看待传统史学与新史学的关系,梁启超持文化激进立场,章太炎则持文化保守立场。他们处理传统史学与新史学创建关系的理论和实践直接影响了中国近代新史学的发展道路和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史学 传统史学 梁启超 章太炎 历史解释学 传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蒋廷黻著《中国近代史》学术影响源探析——以所受“新史学”及马士的影响为中心 被引量:8
20
作者 王宪明 《河北学刊》 CSSCI 2004年第4期134-143,共10页
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研究虽然受美国“新史学”诸大师的影响不小 ,但更重要的是受到了美国汉学家马士的影响。此种影响 ,主要表现在对近代史的分析框架和某些重要论断上 ,但不是简单地承袭 ,而是结合中国历史文化的实际进行了相应的改进 ... 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研究虽然受美国“新史学”诸大师的影响不小 ,但更重要的是受到了美国汉学家马士的影响。此种影响 ,主要表现在对近代史的分析框架和某些重要论断上 ,但不是简单地承袭 ,而是结合中国历史文化的实际进行了相应的改进 ,并在档案文献的使用等方面补正了马士的缺陷 ,为此后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蒋廷黻 新史学 马士(H.B.Morse) 《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中国近代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