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454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林业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逻辑、时空演变与障碍因子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柯水发 万深玮 +1 位作者 孔凡斌 朱洪革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9-213,共15页
【目的】基于林业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逻辑,构建中国林业新质生产力评价体系,捕捉其时空演变特征,探讨缓解当前林业新质生产力发展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为中国林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参考和决策依据。【方法】首先,基于中国31个省(区、市)2... 【目的】基于林业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逻辑,构建中国林业新质生产力评价体系,捕捉其时空演变特征,探讨缓解当前林业新质生产力发展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为中国林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参考和决策依据。【方法】首先,基于中国31个省(区、市)2012—2020年共9年面板数据,采用熵值法对三级指标赋权,测算中国及各地区林业新质生产力综合情况以及各维度的发展水平;其次,运用核密度估计方法捕捉全国及各地区林业新质生产力的时空演变特征;再次,使用Dagum基尼系数计算并分解中国林业新质生产力在区域间的差异及其贡献率,同时借助Moran’s I检验各省的空间自相关性;最后,应用障碍因子识别方法找出阻碍林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排名前3位的因素。【结果】1)在样本期内,中国林业新质生产力总体呈上升趋势,不过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象较为明显;2)全国及各地区内和地区间,林业新质生产力的基尼系数变化均处于波动中上升状态,且各省林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存在空间自相关性和空间聚集特征;3)林业新质生产力发展主要受单位林业劳动生产率、新兴新质林业产业产值占比以及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因素制约。【结论】未来,应完善新型林业劳动者所需的培训体系,加强林业科技推广;调整新型林业劳动资料所需的产业结构,推动林业产业升级;优化新型林业劳动对象所需的政策体系,打通价值转化渠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林业产业 形成逻辑 时空演变 障碍因子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家庄地区浅层地下水化学特征及形成机制 被引量:1
2
作者 王丽娟 王哲 +3 位作者 李晓媛 宋胜华 刘敏 刘鹏飞 《地质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37-847,共11页
[研究目的]为了全面了解石家庄地区浅层地下水化学特征及其成因机制,为水环境管理部门提供科学参考。[研究方法]基于2019—2020年石家庄地区浅层地下水水质监测数据,综合运用地理统计学、Piper图、Gibbs模型和离子比等方法,分析了石家... [研究目的]为了全面了解石家庄地区浅层地下水化学特征及其成因机制,为水环境管理部门提供科学参考。[研究方法]基于2019—2020年石家庄地区浅层地下水水质监测数据,综合运用地理统计学、Piper图、Gibbs模型和离子比等方法,分析了石家庄地区不同水文地质单元浅层地下水化学特征、影响水质的主要化学指标及其形成机制。[研究结果]石家庄地区浅层地下水pH值在7.13~8.48之间,介于中性水和弱碱性水之间;TH(总硬度)和TDS(溶解性总固体)均值分别为391.03 mg/l和590.60 mg/1,沿地下水径流方向呈逐渐降低趋势;全区和各水文地质单元阴、阳离子基本以HCO_(3)-、SO_(4)^(2−)、Ca^(2+)和Na^(+)为主,台地、河谷平原区阳离子表现为以Ca^(2+)和Mg^(2+)为主,且Na^(+)、Cl^(−)、SO_(4)^(2−)、NO_(3)^(-)等离子空间变异系数相对较大;浅层地下水化学类型以HCO_(3)·SO_(4)-Ca·Mg为主,其次为SO_(4)·HCO_(3)-Ca·Mg型,且从台地区到冲洪积平原区水化学类型逐渐变得复杂;浅层地下水化学组分形成主要受岩石风化作用影响,冲洪积平原和台地区部分地下水化学组分形成受到人类活动影响显著。研究区浅层地下水主要超标指标为TH、SO_(4)^(2−)和NO_(3)^(-),河谷平原区3项指标综合超标率最高,达到62.5%。TH、SO_(4)^(2−)和NO_(3)^(-)三项指标超标的地下水样品的化学组分除受碳酸盐矿物溶解影响外,也受到硫酸盐矿物溶解和人类活动(农业活动和市政污水排放)影响。[结论]石家庄地区浅层地下水化学特征呈明显的分带性,从台地区到冲洪积平原区地下水的TH和TDS浓度逐渐降低,水化学类型逐渐复杂化,水质超标率逐渐降低,且水质超标现象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次对石家庄地区浅层不同水文地质单元的水化学特征及其成因机制研究,为水环境管理部门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化学特征 超标指标 形成机制 石家庄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菲律宾海盆加瓜海脊沉没事件与西南琉球俯冲带形成时间探讨 被引量:1
3
作者 高红芳 周洋 +7 位作者 李学杰 赵明辉 孙美静 聂鑫 张金鹏 周娇 罗伟东 王哲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4-45,共12页
通过对加瓜海脊拖网获取得大量珊瑚和浅水微体古生物化石的研究发现,现今水深1506~2880 m的加瓜海脊曾在较长时期内处于浅水环境,而后经历了沉没事件。地形图和地震剖面显示:①加瓜海脊北部俯冲进入琉球构造带;②海脊北部发育的部分生... 通过对加瓜海脊拖网获取得大量珊瑚和浅水微体古生物化石的研究发现,现今水深1506~2880 m的加瓜海脊曾在较长时期内处于浅水环境,而后经历了沉没事件。地形图和地震剖面显示:①加瓜海脊北部俯冲进入琉球构造带;②海脊北部发育的部分生物礁随着俯冲活动埋藏于琉球构造带之下。根据大洋钻探钻井资料(DSDP)综合分析,琉球海沟沉积层序发育时代大致处于早中新世‒第四纪,地层覆盖于加瓜海脊生物礁之上,指示:①从早中新世起,加瓜海脊开始沉没并逐渐脱离浅水环境;②中中新世早期,生物礁逐渐停止生长;③海脊北部的生物礁被海沟沉积物覆盖。本次研究表明,作为菲律宾海板块组成部分的加瓜海脊参与了西南琉球海沟俯冲,而俯冲必然产生沉降,所以加瓜海脊的沉没是菲律宾海板块俯冲进入西南琉球构造带的结果。由此推断,加瓜海脊在早中新世便已开始向西南琉球构造带俯冲,这也应该是西南琉球俯冲带开始形成的时间。西南琉球俯冲带北部的弧前盆地受加瓜海脊俯冲的影响,被分为南澳盆地和东南澳盆地两部分,其形成时间约在中中新世早期。这些地质要素的形成过程揭示了板块汇合带构造单元次第形成的关系以及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菲律宾海板块 加瓜海脊 西南琉球俯冲带 形成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碱湖页岩油甜点储层特征及其形成机制——以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风城组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张洪 冯有良 +7 位作者 杨智 何文军 高之业 李嘉蕊 丁立华 蒋文琦 马国明 赵辛楣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35-550,共16页
页岩油储层特征是甜点识别的重要方面。本文以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风城组为例,以划分岩相类型为基础,通过高压压汞和低温氮气吸附实验定量评价储层全孔径结构,基于沉积-成岩作用分析揭示其形成机制。研究表明,风城组页岩油储层可划分为:... 页岩油储层特征是甜点识别的重要方面。本文以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风城组为例,以划分岩相类型为基础,通过高压压汞和低温氮气吸附实验定量评价储层全孔径结构,基于沉积-成岩作用分析揭示其形成机制。研究表明,风城组页岩油储层可划分为:层状含云粉砂岩、纹层状长英质页岩、纹层状灰云质页岩和层状长英质灰云岩四种岩相类型。层状含云粉砂岩,全孔径储集空间、宏孔体积均最大,分别为1.81 cm^(3)/g、0.51 cm^(3)/g,发育微晶石英晶间孔、长石与碱性矿物溶蚀孔,伴生大量溶蚀缝与构造缝,孔-缝连通性最好;纹层状长英质页岩,全孔径总体积、宏孔体积分别为1.32 cm^(3)/g、0.34 cm^(3)/g,以滑石与云母等矿物球形溶蚀孔、有机质孔为主要类型,溶蚀缝局部发育,孔-缝连通性一般;纹层状灰云质页岩与层状长英质灰云岩发育粒内孔、残余粒间孔、溶蚀孔,均以小孔为主,前者总体积、宏孔体积分别为0.49 cm^(3)/g、0.13 cm^(3)/g,后者相应为0.41 cm^(3)/g、0.08 cm^(3)/g,孔-缝连通均较差。风城组岩相储集空间与长英质矿物含量呈正相关,与云质矿物含量呈负相关,层状含云粉砂岩为优势岩相,其形成受控于沉积-成岩作用:细粒重力流沉积作用保障了高孔渗粉砂质沉积物向深湖输入;碱湖环境硅质的溶蚀、重结晶与成缝作用塑造晶间孔-溶蚀缝优质储集空间。研究结果为类似湖盆页岩油甜点评价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湖凹陷 页岩油储层 微观结构 优势岩相 形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隆升与环境变化驱动鸟类的遗传分化与物种形成 被引量:1
5
作者 宋刚 屈延华 《遗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3-145,共13页
作为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青藏高原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对生物多样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结合青藏高原地质、气候变化的背景综述了高原鸟类物种形成模式和遗传多样性特征。首先,青藏高原的隆升对鸟类产生了显著的隔离效... 作为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青藏高原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对生物多样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结合青藏高原地质、气候变化的背景综述了高原鸟类物种形成模式和遗传多样性特征。首先,青藏高原的隆升对鸟类产生了显著的隔离效应,推动与周边近缘物种的遗传分化;其次,青藏高原的隆升为鸟类提供了新的栖息地,促进了物种分化;再次,高原与邻近地区鸟类的区系交流,促进了物种的迁入、形成与扩散;最后,更新世冰期循环引起的环境变导致了鸟类的冰后期扩张和第二次接触,对鸟类的遗传分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近期,多组学方法也日益广泛的应用在青藏高原鸟类生态适应演化研究中。未来的研究应更多关注地质、气候等因素在物种分化中的作用机制,加强多组学方法的应用,关注高原物种适应的生态学机制。青藏高原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区域,在全球变化背景下,需要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以维护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鸟类 遗传多样性 物种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人飞行器集群自主控制:基于联盟形成博弈的任务分配 被引量:1
6
作者 姜斌 马亚杰 薛舒心 《自动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42-959,共18页
针对复杂多约束条件下异构无人飞行器集群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联盟形成博弈的分布式任务预分配和重分配方法.考虑时效性、同时性等耦合约束条件,引入准确的能耗模型建立任务分配模型,利用联盟形成博弈将任务分配问题转化为联盟划分问题,... 针对复杂多约束条件下异构无人飞行器集群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联盟形成博弈的分布式任务预分配和重分配方法.考虑时效性、同时性等耦合约束条件,引入准确的能耗模型建立任务分配模型,利用联盟形成博弈将任务分配问题转化为联盟划分问题,并设计一种无故障条件下的分布式任务预分配方法,降低任务分配求解的复杂度,同时提高最终解的平均质量;进一步,针对无人机故障问题,准确分析健康无人机的运动模型,合理划分重分配范围,基于任务预分配结果设计重分配算法.仿真结果证明了所提分布式任务预分配与重分配方法在不同场景下的实时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盟形成博弈 异构无人机集群 任务分配 重分配 无人机能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差分阵列的波束形成技术研究综述
7
作者 马可 高寒松 +1 位作者 陈峰 莫世奇 《电讯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534-1544,共11页
差分波束形成是麦克风阵列信号处理的方法之一,在多通道语音增强、声源定位与跟踪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传统差分波束形成采用多级级联结构,波束图往往在端射方向上指向性最大,并不适用声源位于非端射方向的应用场景,如雷达、声呐、定位... 差分波束形成是麦克风阵列信号处理的方法之一,在多通道语音增强、声源定位与跟踪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传统差分波束形成采用多级级联结构,波束图往往在端射方向上指向性最大,并不适用声源位于非端射方向的应用场景,如雷达、声呐、定位追踪等。根据算法可调向范围,将可调向差分波束形成算法划分为不可调向、部分可调向、完全可调向3类调向算法。针对3类调向算法的应用场景及性能优劣情况,综述其实现原理,概述其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可应用场景,重点介绍方法原理和基本架构,进一步综合分析阵形、间距等因素对于算法调向效果的影响,为可调向差分波束形成算法的应用提供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克风阵列 差分波束形成 频率无关波束形成 波束转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汾渭地堑中、深层地热资源富集背景与形成机制 被引量:2
8
作者 刘德民 张昌生 +5 位作者 陆婉玲 韦梅华 祁焱雅 刘菲 赵悦 姜淮 《地学前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67-379,共13页
汾渭地堑中、深层地热资源较富集,但其成因机制不明。为了更有效地勘探开发这些资源,首先必须弄清楚其形成的地质背景和热聚敛成因。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汾渭地堑构造演化与动力学背景,深部热构造特征,源、通、储、盖条件... 汾渭地堑中、深层地热资源较富集,但其成因机制不明。为了更有效地勘探开发这些资源,首先必须弄清楚其形成的地质背景和热聚敛成因。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汾渭地堑构造演化与动力学背景,深部热构造特征,源、通、储、盖条件,并探讨了其热聚敛机制。印度-欧亚板块碰撞的远程效应形成了汾渭地堑新生代伸展拉张作用;软流圈底辟上涌,上地幔热隆起,莫霍面和居里面抬升,中、浅层低速高导体形成,地壳拉张减薄,固态剪切脆-韧性变形是中、深层地热资源形成的基础。新生代强烈的伸展拉张和特殊的构造格局是有利的控热构造,地幔传导热是目标热储最根本的动态热源,埋藏较浅的上地幔内和壳内的低速高导层是良好的导热体和热能汇集中心,是中、深层热储的直接热源和震源层,切割较深并在新生代具有强烈活动的边山断裂和控盆断裂具有良好的导热功能,是良好的导热构造和释热构造;夹有孔隙极为发育的火山岩的厚层状新生代松散沉积物,具有良好的阻热保温效果,是优质的热盖层。发育韧性剪切变形的变质基底不仅是干热岩型地热资源(固热能)的目标层,也是浅层水热型地热资源良好的热源层。源、通、储、盖四位一体的高效热聚敛地热系统促进了优质中、深层地热资源的形成和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资源 地热系统 控热构造系统 形成机制 汾渭地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交媒体用户的UGC数字囤积行为形成机理 被引量:1
9
作者 谭春辉 邹雅婷 +1 位作者 王仪雯 王学东 《图书馆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0-140,共11页
文章先结合个人信息管理(PIM)中的“保存-管理-利用”环节,从“过度保存-无序管理-无效利用”三个负面效应推出“过度获取、整理困难、删除困难、再现困难”四个用户UGC数字囤积行为表现;再通过半结构化访谈收集21份样本数据,运用扎根... 文章先结合个人信息管理(PIM)中的“保存-管理-利用”环节,从“过度保存-无序管理-无效利用”三个负面效应推出“过度获取、整理困难、删除困难、再现困难”四个用户UGC数字囤积行为表现;再通过半结构化访谈收集21份样本数据,运用扎根理论进行编码分析,综合逻辑推理与一手数据的编码,提炼构建社交媒体用户UGC数字囤积行为的形成机理模型。研究发现:用户的UGC数字囤积有平台囤积、本地囤积和第三方囤积等三种行为方式;其影响因素来自UGC信息特征、UGC平台、UGC平台用户、社会情境等四个方面;有形成期、成熟期和改良期等三个发展阶段;潜在后果除会让用户产生多维、复杂、矛盾的情绪外,还会引发用户对平台的消极使用甚至使用中辍行为,而在积极情绪作用下,用户也会自发进行“反数字囤积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GC 数字囤积 UGC平台 扎根理论 形成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扩展计划行为理论的民航飞行学员安全作风形成机理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燕青 丁钇文 林育任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43-1751,共9页
为探究飞行学员的安全作风形成机理,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引入组织安全文化作为扩展变量,构建飞行学员的安全作风形成机理假设模型;编制并向160名飞行学员发放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行为意愿、安全作风表现和组织安全文化6个... 为探究飞行学员的安全作风形成机理,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引入组织安全文化作为扩展变量,构建飞行学员的安全作风形成机理假设模型;编制并向160名飞行学员发放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行为意愿、安全作风表现和组织安全文化6个问卷调查,通过直接路径效应、间接路径效应和调节效应分析验证理论模型的可行性。结果表明:飞行学员的行为意愿显著正向影响其安全作风表现,而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对安全作风表现的影响主要通过行为意愿进行传递,其中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也可通过行为态度间接正向影响行为意愿,并最终对安全作风表现产生正向影响;组织安全文化在行为意愿对安全作风影响中起正向调节作用。增强飞行学员的高度安全责任意识,严格要求遵章守纪、按章操作,不断推动安全文化融入民航院校,能够帮助飞行学员提升安全作风水平,从根本上保障飞行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作风 飞行学员 扩展计划行为理论 形成机理 结构方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菊形团形成的胶质神经元肿瘤4例临床病理分析
11
作者 张颖 王晓颖 +3 位作者 张晨冉 王瑞芬 乔萌 王立峰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90-393,共4页
目的探讨菊形团形成的胶质神经元肿瘤(rosette-forming glioneuronal tumour,RGNT)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收集4例RGNT的临床资料,行HE、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染色,其中1例行RNA测序,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4例RGNT患者年... 目的探讨菊形团形成的胶质神经元肿瘤(rosette-forming glioneuronal tumour,RGNT)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收集4例RGNT的临床资料,行HE、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染色,其中1例行RNA测序,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4例RGNT患者年龄8~22岁,平均15.5岁,肿瘤最大径1.2~5.7 cm。镜下见肿瘤表现为双相结构,包括分化良好的神经细胞形成的菊形团区域和由胶质成分构成的毛细胞星形细胞瘤样区域。免疫表型:Syn在菊形团区域呈阳性,GFAP在毛细胞星形细胞瘤样区域呈阳性。1例患者行RNA测序,结果示FGFR1基因p.K656E突变和PIK3CA基因p.E545A突变。结论RGNT相对少见,组织学和免疫表型具有特征性,其准确诊断对治疗和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神经元肿瘤 菊形团形成 FGFR1 PIK3CA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酵食品中丙酸的含量、形成机制及生物学功能研究进展
12
作者 韩冰 张萌 +5 位作者 王嘉豪 刘均 李圣威 徐英楠 韩雪 张根生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7,共7页
丙酸是食品发酵过程中产生的主要代谢产物,在肠道健康和生理稳态调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低剂量的丙酸具有抗炎、抗癌、改善肠道屏障功能、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和保护神经等作用,但高剂量丙酸对代谢和神经类疾病产生不良影响,如通过抑制神... 丙酸是食品发酵过程中产生的主要代谢产物,在肠道健康和生理稳态调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低剂量的丙酸具有抗炎、抗癌、改善肠道屏障功能、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和保护神经等作用,但高剂量丙酸对代谢和神经类疾病产生不良影响,如通过抑制神经元发育、激活胰岛素抵抗等导致自闭症谱系障碍和高胰岛素血症等。目前,针对丙酸的形成机制和生物学功能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对丙酸的作用机制研究不够清晰。该文综述了发酵食品中丙酸的含量和形成机制,并着重关注丙酸的生物学功能研究现状,为后续发挥丙酸的潜在价值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酸 发酵食品 形成机制 生物学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奥陶系乌拉力克组海相页岩气形成条件与勘探潜力
13
作者 黄军平 张才利 +7 位作者 谭开俊 黄正良 史江龙 张艳 李相博 郭玮 冯明 王菁 《沉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63-1177,共15页
【目的】为了解鄂尔多斯盆西缘奥陶系乌拉力克组海相页岩气形成的地质条件及勘探潜力,有效指导中国北方海相页岩气的勘探。【方法】综合利用有机地球化学、全岩X射线衍射(XRD)、场发射扫描电镜与热模拟等实验分析,结合区域构造演化特征... 【目的】为了解鄂尔多斯盆西缘奥陶系乌拉力克组海相页岩气形成的地质条件及勘探潜力,有效指导中国北方海相页岩气的勘探。【方法】综合利用有机地球化学、全岩X射线衍射(XRD)、场发射扫描电镜与热模拟等实验分析,结合区域构造演化特征,开展了乌拉力克组页岩分布及地球化学特征、储集层特征与保存条件等页岩气形成条件与勘探潜力的综合研究。【结果】(1)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乌拉力克组地层厚度变化较大,北段和中段介于10~80 m,南段最厚超过1100 m。页岩中总有机碳含量介于0.10%~1.40%,以Ⅰ型(腐泥型)有机质为主,但北段和中段页岩埋深大、热演化程度高,处于生气阶段;南段受构造作用影响,热演化程度从成熟到高成熟阶段,既生油也生气。(2)乌拉力克组页岩孔隙类型丰富,发育粒间孔、粒内孔、微裂缝及少量有机质孔。与四川盆地龙马溪组页岩相比,乌拉力克组页岩孔隙度偏低,但其脆性矿物含量较高,微裂隙发育,渗透率比龙马溪组页岩好。(3)下伏克里摩里组与上覆拉什仲组主要发育灰岩、页岩夹薄层灰岩,均具有较好的封闭性能,为乌拉力克组页岩气的富集提供了有利保存和封隔空间。【结论】从乌拉力克组地层分布,生烃潜力、可压裂性与保存条件等综合分析认为盆地西缘北段铁克苏庙南、中段古峰庄西为有利区带,具有较好的海相页岩气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相页岩气 形成条件 勘探潜力 乌拉力克组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脑静脉血栓形成临床特征分析
14
作者 廖秋菊 杨晓艺 +1 位作者 赵义 苏丽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03-508,共6页
目的总结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脑静脉血栓形成(CVT)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治疗与预后。方法与结果通过电子病历纳入2013年1月至2024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诊断与治疗的19例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脑静脉血栓形成患者(SLE并CVT组)及... 目的总结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脑静脉血栓形成(CVT)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治疗与预后。方法与结果通过电子病历纳入2013年1月至2024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诊断与治疗的19例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脑静脉血栓形成患者(SLE并CVT组)及年龄和性别匹配的38例未合并脑静脉血栓形成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SLE无CVT组)。与SLE无CVT组相比,SLE并CVT组D-二聚体(P=0.001)、狼疮抗凝物阳性比例(P=0.001)和入院时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指数2000(P=0.000)更高。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脑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以头痛为最常见的神经系统症状(18/19);14例脑脊液压力升高;血栓部位主要位于横窦(17/19)和乙状窦(17/19),17例累及≥2个静脉窦,12例同时出现其他部位静脉血栓;均予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及抗凝治疗,平均随访(77.14±33.46)个月,16例好转、1例并发感染死亡、2例失访。结论脑静脉血栓形成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罕见且严重的并发症,头痛是最常见的神经系统症状,主要累及横窦和乙状窦。对于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脑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应加强静脉窦机械取栓术后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早期识别和积极治疗可获得良好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斑狼疮 系统性 静脉血栓形成 脑静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砂岩孔隙形成机制与差异成岩演化——以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为例
15
作者 林良彪 余瑜 +9 位作者 朱宏权 翟常博 王威 杨映涛 刘君龙 黄彦庆 曾韬 刘明 邱玉超 金值民 《沉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697-1715,共19页
【目的】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蕴藏丰富的致密砂岩气资源,但多物源背景造就了须家河组砂岩复杂多样的岩石组成。该研究以四川盆地须家河组的须二段和须四段为例,探讨须家河组多物源背景下的岩石组构、储层特征及优质储层孔隙形成机... 【目的】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蕴藏丰富的致密砂岩气资源,但多物源背景造就了须家河组砂岩复杂多样的岩石组成。该研究以四川盆地须家河组的须二段和须四段为例,探讨须家河组多物源背景下的岩石组构、储层特征及优质储层孔隙形成机制,分析差异成岩演化下的优质储层形成机理,以期为须家河组致密砂岩的油气勘探提供依据,为具有相似多物源背景的致密砂岩层系的油气勘探提供借鉴。【方法】综合运用铸体薄片、物性测试、扫描电镜、电子探针、阴极发光、X射线衍射和包裹体激光拉曼等测试分析技术,明确了研究区致密砂岩孔隙形成机制与差异成岩演化过程。【结果】(1)物源差异导致须家河组砂岩组分差异显著,进而控制成岩路径与孔隙演化。川西坳陷和川北地区等盆地边缘的近物源区发育贫长石的砂岩,形成裂缝—孔隙复合储集系统;远源混源区(如川中、川南等)形成了富长石、含长石的基质孔隙型储层。(2)高刚性碎屑颗粒与早期绿泥石包膜等因素协调抑制压实与部分胶结作用,促使深埋藏(>5000 m)砂岩原生粒间孔得以保存。(3)有机酸溶蚀、大气淡水淋滤及裂缝相关深部流体造成长石、岩浆岩和碳酸盐岩屑的溶蚀是次生孔隙主控因素,但时空分布差异特征明显。【结论】多物源背景通过控制原始岩石组构差异,叠加埋藏阶段的埋藏—抬升过程、构造裂缝发育特征、水—岩流体反应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四川盆地须家河组砂岩形成了如今差异显著的储层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 多物源体系 成岩演化 孔隙形成机制 须家河组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决策编织视角下科技新创企业战略形成研究
16
作者 黄昊 吴恬迅 +1 位作者 王国红 宋伟 《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9-212,共14页
战略形成对企业识别与把握创业机遇至关重要,创业情境下战略形成的微观基础是研究领域的热点议题。以决策编织理论框架为视角,通过对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中的典型案例企业进行探索性单案例研究,揭示科技新创企业的战略形成过程,构建“管... 战略形成对企业识别与把握创业机遇至关重要,创业情境下战略形成的微观基础是研究领域的热点议题。以决策编织理论框架为视角,通过对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中的典型案例企业进行探索性单案例研究,揭示科技新创企业的战略形成过程,构建“管理认知变革—企业生态位演化—战略形成”的跨层次理论模型。研究发现:(1)企业发展与产业发展协同演进,创业者的管理认知存在前摄性,能够影响企业生态位;(2)创业者的管理认知随着企业发展产生变革,以企业生态位演化与管理行动的实施为表征,驱动企业战略形成;(3)管理认知变革、企业生态位演化与战略形成呈现出一种连续动态逻辑,战略形成是创业者管理认知向具体管理行动转化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新创企业 决策编织 管理认知变革 企业生态位演化 战略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放废物处置北山预选区地下水化学形成机制模拟研究
17
作者 李杰彪 周志超 +2 位作者 郭永海 吉子健 梁修雨 《地质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40-353,共14页
研究地下水化学特性对于高放废物处置库选址和长期性能安全评价是十分必要的。采用水文地球化学综合分析和模拟方法,探讨了我国高放废物处置库预选区甘肃北山地区基岩裂隙水的基本化学特征、水平分带性以及不同水文地质区水化学形成机... 研究地下水化学特性对于高放废物处置库选址和长期性能安全评价是十分必要的。采用水文地球化学综合分析和模拟方法,探讨了我国高放废物处置库预选区甘肃北山地区基岩裂隙水的基本化学特征、水平分带性以及不同水文地质区水化学形成机制。结果表明:区内地下水化学类型主要为Cl·SO_(4)-Na型和SO_(4)·Cl-Na型,pH值多在7.5~8.3之间。基岩裂隙水对岩盐、石膏、萤石、绿泥石以及长石类等矿物多处于未饱和状态,而对黏土类矿物则多处于过饱和状态。从补给区到排泄区,基岩裂隙水化学分布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水平分带性。马鬃山一带是区域地下水主要补给区,地下水矿化度低,水化学组分形成主要受溶滤作用控制;沉积盆地是地下水主要排泄区,地下水矿化度高,水化学组分形成主要受蒸发作用控制;在径流区,地下水化学形成主要受岩盐、石膏等矿物的溶解控制,而碳酸盐类和硅酸盐类矿物的溶解或沉淀作用微弱。该区基岩裂隙水化学形成主要受蒸发浓缩作用及水−岩相互作用的影响和控制,该结果为高放废物处置库选址提供了地下水化学基础信息和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地球化学模拟 形成机制 地下水化学特征 高放废物处置 北山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心外膜脂肪组织及左心房相关结构参数与左心耳血栓形成的相关性研究
18
作者 黄亚飞 马国景 +3 位作者 胡杰 寇晨光 李彩英 刘晓伟 《中国循环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787-794,共8页
目的:探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心外膜脂肪组织(EAT)、左心房及左心耳相关结构参数与左心耳血栓形成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1月至2024年10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同期行心脏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TA)及经食道超声... 目的:探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心外膜脂肪组织(EAT)、左心房及左心耳相关结构参数与左心耳血栓形成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1月至2024年10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同期行心脏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TA)及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检查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资料,将CTA及TEE共同诊断存在左心耳血栓的28例患者纳入左心耳血栓组[男性20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65±9)岁],采用个体匹配法以1:2的比例按时间顺序纳入性别及年龄(±3岁)匹配的无左心耳血栓的56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作为无左心耳血栓组[男性40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65±8)岁]。采用心脏CTA测量两组患者的心外膜脂肪组织体积(EATV)、左心房心外膜脂肪组织体积(LAEATV)、左心房和左心耳结构参数并进行比较,评估EAT、左心房及左心耳相关结构参数与左心耳血栓形成的相关性。结果:左心耳血栓组中持续性房颤及房颤心律患者占比均明显高于无左心耳血栓组(P均<0.001),两组的年龄、性别构成、体重指数、房颤病程和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冠心病、缺血性脑卒中、心力衰竭、血管疾病患者占比以及CHA2DS2-VASc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左心耳血栓组的EATV、LA-EATV、左心房容积(LAV)、左心耳容积(LAAV)、左心耳开口面积较无左心耳血栓组均显著增加(P均<0.05),但两组间左心耳深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6)。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A-EATV(OR=1.092,95%CI:1.004~1.187,P=0.040)及LAV(OR=1.022,95%CI:1.003~1.041,P=0.025)为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左心耳血栓形成的独立预测因素。预测左心耳血栓形成的LA-EATV阈值为27.16 cm3,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为0.843,灵敏度为85.7%,特异度为76.8%;预测左心耳血栓形成的LAV阈值为118.45 ml(AUC=0.853,灵敏度为82.1%,特异度为80.4%)。结论:心脏CTA测量的LA-EATV和LAV是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左心耳血栓形成的独立预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左心房 左心耳血栓形成 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左心房心外膜脂肪组织体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颗粒体系下冲击坑的形成模式分析
19
作者 刘鑫 颜文超 +4 位作者 吴自雨 周文龙 徐昇 张思睿 肖儿良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22-429,共8页
为深入理解行星表面复杂环境下冲击坑的形成机制,在实验室模拟低速撞击过程,系统研究了颗粒粒径和含水量对冲击坑动力学行为的影响。实验采用不同粒径的玻璃珠作为颗粒床,通过调节含水量,利用高速相机和粒子图像测速(PIV)技术捕捉冲击... 为深入理解行星表面复杂环境下冲击坑的形成机制,在实验室模拟低速撞击过程,系统研究了颗粒粒径和含水量对冲击坑动力学行为的影响。实验采用不同粒径的玻璃珠作为颗粒床,通过调节含水量,利用高速相机和粒子图像测速(PIV)技术捕捉冲击过程中颗粒的流动特性。结果表明,湿颗粒体系中的冲击坑形成存在扩散崩塌型、堆积崩塌型和不崩塌型3种典型模式,其形成模式由颗粒粒径和含水量共同决定。通过冲击坑形成模式相图的分析,详细讨论了相图发送相变的原理。进一步分析冲击坑尺度形成规律发现,冲击坑直径随含水量增加而减小并趋于稳定,而在相同含水量下,湿颗粒粒径越大,冲击坑直径越大,最终得出冲击尺度特征统一描述的幂律规律。研究成果可为理解行星地质演化提供实验依据和理论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颗粒 PIV 冲击坑形成模式 相图 尺度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园区安责险目标偏离形成机制:以危化品物流园区为例
20
作者 梅强 黄舒 张菁菁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0-27,共8页
为探索危化品物流园区安全生产责任保险运行目标偏离形成机制,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围绕多个关键参与主体作出系统的深度访谈,以捕捉和提炼影响安责险运行目标的关键因素,进而构建6个主体参与主体行为交互下的危化品物流园区安责险运... 为探索危化品物流园区安全生产责任保险运行目标偏离形成机制,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围绕多个关键参与主体作出系统的深度访谈,以捕捉和提炼影响安责险运行目标的关键因素,进而构建6个主体参与主体行为交互下的危化品物流园区安责险运行目标偏离机制模型,并围绕该模型的形成机制作出分析。研究表明:危化品物流园区安责险运行目标偏离形成机制分为3个阶段,分别是策划阶段、执行阶段、反馈阶段;在各个阶段,多主体分别在外部刺激以及内部刺激的作用下,产生目标偏离行为,多主体一环扣一环进而引发阶段性目标偏离;更为重要的是,这3个阶段的目标偏离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关联、循环累积的,这种累积的因果效应最终导致危化品物流园区安责险运行目标整体偏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责险 目标偏离 形成机制 危化品物流园区 扎根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