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幸存者偏差”误区与领导者的防范之道
1
作者 吴烨 吴亭 张博坚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3期30-32,共3页
"幸存者偏差"包括客观情境视角的"幸存者偏差"、主观经验视角的"幸存者偏差"、社会惯例视角的"幸存者偏差"。领导者破除"幸存者偏差",需要强化调查研究,加强群众思维,提升大数据运... "幸存者偏差"包括客观情境视角的"幸存者偏差"、主观经验视角的"幸存者偏差"、社会惯例视角的"幸存者偏差"。领导者破除"幸存者偏差",需要强化调查研究,加强群众思维,提升大数据运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领导者 "幸存者偏差" 客观情境 主观经验 社会惯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地学幸存者效应——以中上扬子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沉积环境为例
2
作者 毛小平 陈修蓉 《地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95-710,共16页
黑色页岩记录了大量古环境信息,与伴生的各种成矿元素、地质现象之间可能存在密切的成因和空间关系。以黑色页岩为切入点,准确分析其沉积环境和有机质的富集规律,将有助于寻找大矿、富矿,并能对一些重大地质事件进行更为合理的解读。因... 黑色页岩记录了大量古环境信息,与伴生的各种成矿元素、地质现象之间可能存在密切的成因和空间关系。以黑色页岩为切入点,准确分析其沉积环境和有机质的富集规律,将有助于寻找大矿、富矿,并能对一些重大地质事件进行更为合理的解读。因此本文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现代沉积固碳规律,结合古代环境的研究,探讨了五峰组—龙马溪组黑色页岩的沉积环境及其伴生元素的相关性,提出了地学幸存者效应。结果表明,较封闭的水体环境是有机质及伴生矿物质聚集的场所,富集后成为地质历史的幸存者保存至今,而较开阔的水体环境因稀释和分解等原因无法有效富集。沉积物中有机质的分解效率对温度的敏感性远大于氧化还原条件。在寒温带,低分解效率更易保存和富集有机质。因此得出结论,四川盆地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发育于冷湿气候和海退过程下的较封闭的潟湖环境;气候和水体封闭性是影响页岩沉积时期有机质富集的两个主要因素;富有机质的页岩与其伴生元素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符合地学幸存者效应。本研究将为我们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帮助理解页岩有机质的富集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色页岩 沉积环境 古气候 局限环境 幸存者偏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日本福岛7.4级地震灾害特征 被引量:3
3
作者 张升 李兆焱 +1 位作者 张思宇 袁晓铭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8-25,共8页
北京时间2022年3月16日22时36分,日本本州东岸近海发生7.4级地震,震源深度57 km,震中位于北纬37.65°,东经141.95°。此次地震造成3名人员死亡,245人受伤。本次地震震级高强度大,但震害较轻,具体表现为:部分房屋倾倒和受损,但... 北京时间2022年3月16日22时36分,日本本州东岸近海发生7.4级地震,震源深度57 km,震中位于北纬37.65°,东经141.95°。此次地震造成3名人员死亡,245人受伤。本次地震震级高强度大,但震害较轻,具体表现为:部分房屋倾倒和受损,但发生完全倒塌和严重结构性破坏的建筑物较少,建筑内部的水管泄漏和柜体倾覆、建筑外部的装饰和玻璃等非结构构件的破坏多有发生;生命线系统破坏主要集中在东北新干线和阿武隈川沿途,其中桥梁损坏居多,且主要破坏形式为支承破坏、中层梁破坏以及桥墩开裂受损等;多地公路受损,基本破坏形式为龟裂和扭曲;铁路破坏基本是由桥梁破坏所引起;砂土液化主要在高烈度地区,其中有2处场地在此前多次地震后均发生过液化现象。震害现场资料表明,本次地震灾害分布集中在福岛县和宫城县,震害主要体现在建筑物、工程场地、生命线系统3个方面,由于日本福岛地区2011年发生了“311福岛9.0级地震”、2021年“福岛7.1级地震”等多次地震,震后建筑物、结构物、桥梁、公路、铁路和工程场地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维护和加固,导致这次地震震害程度较轻,可以用“幸存者偏差”加以解释。地震中美国地质调查局给出了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和液化范围等过于严重的灾害预测,不利于震害评估和灾害救援,也需要完善和发展更加合理的地震灾害预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福岛7.4级地震 震害特征 震害预测 幸存者偏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