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明清回儒心性论探析 被引量:3
1
作者 马晓琴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6期19-24,共6页
"心性"问题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重要命题,也是伊斯兰哲学关注的问题。明清时期,回儒学者积极会通中国传统哲学和伊斯兰文化,诠释、建构了一套颇具特色的中国伊斯兰心性论,详细论述了人性、人心及其关系。身处中国文化语境下的... "心性"问题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重要命题,也是伊斯兰哲学关注的问题。明清时期,回儒学者积极会通中国传统哲学和伊斯兰文化,诠释、建构了一套颇具特色的中国伊斯兰心性论,详细论述了人性、人心及其关系。身处中国文化语境下的明清回儒,关于心性的阐释不仅丰富了儒学心性论的维度,也丰富了伊斯兰哲学的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性 人心 尽心知性 明清 回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孟子心性思想的价值内涵及时代赋义 被引量:2
2
作者 曹继华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9-44,共6页
"尽心知性"和"存心养性"的哲学观蕴含着孟子对心性问题的思考,其与庄子"斋心达性"以及释氏"识心见性"同中存异。心和性实际上均指向善,既强调善的可能前提,即"尽"与"知",... "尽心知性"和"存心养性"的哲学观蕴含着孟子对心性问题的思考,其与庄子"斋心达性"以及释氏"识心见性"同中存异。心和性实际上均指向善,既强调善的可能前提,即"尽"与"知",又强调善的达成方式,即"存"与"养"。"尽心知性"是本体论和认识论问题,强调路径,关注"善的先在性""本能性";"存心养性"是修养论问题,强调方法,关注"善的可能性""教化性"。宋儒直承孟子这个心性理论,认为"尽心知性"为"上达","存心养性"为"下学",肯定二者在概念内涵方面的符契之处,同时强调二者在概念外延以及心性进路方面的差别与分殊。孟子心性思想有别于康德的实践理性,对当下社会具有深刻的启示内涵及现实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尽心知性 存心养性 心性 时代赋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孟子以心证性的修养方法——兼解“养浩然之气” 被引量:2
3
作者 余新华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85-90,共6页
在孟子的思想系统中 ,人皆有仁义之性 ,又有心官之思 ,这是人之“可以为善”的内在根据和逻辑前提。极尽心官的作用 ,是人的仁义之性得以充分实现、使其成为体现在人的生命活动过程中的真实存在的关键。但心官之思是一个指向特定目标的... 在孟子的思想系统中 ,人皆有仁义之性 ,又有心官之思 ,这是人之“可以为善”的内在根据和逻辑前提。极尽心官的作用 ,是人的仁义之性得以充分实现、使其成为体现在人的生命活动过程中的真实存在的关键。但心官之思是一个指向特定目标的过程 ,它由“尽心”而“知性”(知天 ) ,由“存心”而“养性”(事天 ) ,一步步把人生境界推向高点。孟子所描述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是对这个过程的个案说明 ,在很大程度上有个人体验的性质 ,但孟子归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尽心知性" "存心养性" "养浩然之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