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孟子心性思想的价值内涵及时代赋义
被引量:
2
1
作者
曹继华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9-44,共6页
"尽心知性"和"存心养性"的哲学观蕴含着孟子对心性问题的思考,其与庄子"斋心达性"以及释氏"识心见性"同中存异。心和性实际上均指向善,既强调善的可能前提,即"尽"与"知",...
"尽心知性"和"存心养性"的哲学观蕴含着孟子对心性问题的思考,其与庄子"斋心达性"以及释氏"识心见性"同中存异。心和性实际上均指向善,既强调善的可能前提,即"尽"与"知",又强调善的达成方式,即"存"与"养"。"尽心知性"是本体论和认识论问题,强调路径,关注"善的先在性""本能性";"存心养性"是修养论问题,强调方法,关注"善的可能性""教化性"。宋儒直承孟子这个心性理论,认为"尽心知性"为"上达","存心养性"为"下学",肯定二者在概念内涵方面的符契之处,同时强调二者在概念外延以及心性进路方面的差别与分殊。孟子心性思想有别于康德的实践理性,对当下社会具有深刻的启示内涵及现实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尽心知性
存心养性
心性
时代赋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孟子以心证性的修养方法——兼解“养浩然之气”
被引量:
2
2
作者
余新华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85-90,共6页
在孟子的思想系统中 ,人皆有仁义之性 ,又有心官之思 ,这是人之“可以为善”的内在根据和逻辑前提。极尽心官的作用 ,是人的仁义之性得以充分实现、使其成为体现在人的生命活动过程中的真实存在的关键。但心官之思是一个指向特定目标的...
在孟子的思想系统中 ,人皆有仁义之性 ,又有心官之思 ,这是人之“可以为善”的内在根据和逻辑前提。极尽心官的作用 ,是人的仁义之性得以充分实现、使其成为体现在人的生命活动过程中的真实存在的关键。但心官之思是一个指向特定目标的过程 ,它由“尽心”而“知性”(知天 ) ,由“存心”而“养性”(事天 ) ,一步步把人生境界推向高点。孟子所描述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是对这个过程的个案说明 ,在很大程度上有个人体验的性质 ,但孟子归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思
"尽心知性"
"
存心养性
"
"养浩然之气"
心
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心身统一 性命双修——试论中国养生学中的系统思想
被引量:
3
3
作者
罗时铭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3年第2期132-137,共6页
现代系统科学认为:系统内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对于这一理论,中国养生学亦早有认识。如《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通闭塞而不通,形乃大...
现代系统科学认为:系统内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对于这一理论,中国养生学亦早有认识。如《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通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这里的“官”就是指人体系统中的各个要素,而要素与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中国养生学认为,在人体这个大系统中,最大的两个要素就是“心”与“身”,这二者的统一构成了人的正常生命活动。人们平时所说的身心健康就指生命活动所处于的这种最佳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生学
性命双修
养生之道
导引术
抱朴子
明心见性
吕洞宾
养形
引文
存心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四心”即人性:论孟子的“以性释心”
被引量:
2
4
作者
张杰
《齐鲁学刊》
CSSCI
2022年第2期5-15,共11页
孟子把人为之心中善的一方面,提升至本原之善的地位。此“心”即是每个人生来即有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就是“四心”。“四心”是人类先天固有的仁义礼智“四德”之“四端”,孟子的“四心”由此成为...
孟子把人为之心中善的一方面,提升至本原之善的地位。此“心”即是每个人生来即有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就是“四心”。“四心”是人类先天固有的仁义礼智“四德”之“四端”,孟子的“四心”由此成为善之原。“四心”与“四德”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四心”为“四德”之本,孟子的人性由此成为善之原。圣人自觉存心率性而行,而普通人因欲望或名利等因素的迷惑丧失了“四心”,这就需要借助媒介即人性的载体来完成存心养性修养过程。孟子人性的载体即是“浩然之气”,它不但是善的天生材质,而且是义之原。普通人需要“养气”以“养心”、扩充“四心”以“尽心”“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四心”
人性
存心养性
浩然之气
善之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孟子心性思想的价值内涵及时代赋义
被引量:
2
1
作者
曹继华
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
出处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9-44,共6页
文摘
"尽心知性"和"存心养性"的哲学观蕴含着孟子对心性问题的思考,其与庄子"斋心达性"以及释氏"识心见性"同中存异。心和性实际上均指向善,既强调善的可能前提,即"尽"与"知",又强调善的达成方式,即"存"与"养"。"尽心知性"是本体论和认识论问题,强调路径,关注"善的先在性""本能性";"存心养性"是修养论问题,强调方法,关注"善的可能性""教化性"。宋儒直承孟子这个心性理论,认为"尽心知性"为"上达","存心养性"为"下学",肯定二者在概念内涵方面的符契之处,同时强调二者在概念外延以及心性进路方面的差别与分殊。孟子心性思想有别于康德的实践理性,对当下社会具有深刻的启示内涵及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
孟子
尽心知性
存心养性
心性
时代赋义
分类号
B222.5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孟子以心证性的修养方法——兼解“养浩然之气”
被引量:
2
2
作者
余新华
机构
国家教育部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
出处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85-90,共6页
文摘
在孟子的思想系统中 ,人皆有仁义之性 ,又有心官之思 ,这是人之“可以为善”的内在根据和逻辑前提。极尽心官的作用 ,是人的仁义之性得以充分实现、使其成为体现在人的生命活动过程中的真实存在的关键。但心官之思是一个指向特定目标的过程 ,它由“尽心”而“知性”(知天 ) ,由“存心”而“养性”(事天 ) ,一步步把人生境界推向高点。孟子所描述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是对这个过程的个案说明 ,在很大程度上有个人体验的性质 ,但孟子归纳。
关键词
孟子
思
"尽心知性"
"
存心养性
"
"养浩然之气"
心
性
Keywords
thinking
exausting mental constitution and knowing nature
preserving mental constitution and nourishing nature
nourisbing vast, flowing passion-nature
分类号
B222.5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心身统一 性命双修——试论中国养生学中的系统思想
被引量:
3
3
作者
罗时铭
出处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3年第2期132-137,共6页
文摘
现代系统科学认为:系统内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对于这一理论,中国养生学亦早有认识。如《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通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这里的“官”就是指人体系统中的各个要素,而要素与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中国养生学认为,在人体这个大系统中,最大的两个要素就是“心”与“身”,这二者的统一构成了人的正常生命活动。人们平时所说的身心健康就指生命活动所处于的这种最佳状态。
关键词
养生学
性命双修
养生之道
导引术
抱朴子
明心见性
吕洞宾
养形
引文
存心养性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四心”即人性:论孟子的“以性释心”
被引量:
2
4
作者
张杰
机构
山东理工大学齐文化研究院
出处
《齐鲁学刊》
CSSCI
2022年第2期5-15,共11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重点项目“传统儒家心灵哲学研究”(20FZXA005)。
文摘
孟子把人为之心中善的一方面,提升至本原之善的地位。此“心”即是每个人生来即有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就是“四心”。“四心”是人类先天固有的仁义礼智“四德”之“四端”,孟子的“四心”由此成为善之原。“四心”与“四德”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四心”为“四德”之本,孟子的人性由此成为善之原。圣人自觉存心率性而行,而普通人因欲望或名利等因素的迷惑丧失了“四心”,这就需要借助媒介即人性的载体来完成存心养性修养过程。孟子人性的载体即是“浩然之气”,它不但是善的天生材质,而且是义之原。普通人需要“养气”以“养心”、扩充“四心”以“尽心”“尽性”。
关键词
孟子
“四心”
人性
存心养性
浩然之气
善之原
Keywords
Mencius
“four minds”
human nature
cherish certain intentions and nourish the nature
the spirit of fearlessness
the original good
分类号
B22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B82 [哲学宗教—伦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孟子心性思想的价值内涵及时代赋义
曹继华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论孟子以心证性的修养方法——兼解“养浩然之气”
余新华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心身统一 性命双修——试论中国养生学中的系统思想
罗时铭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3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四心”即人性:论孟子的“以性释心”
张杰
《齐鲁学刊》
CSSCI
2022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