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医师专业精神的史源学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王彧 尹梅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9-43,57,共6页
运用史源学方法梳理人类发展长河中医学发生发展的宏大叙事,将不同时空内医师专业精神元素抽象出来,寻找其产生的基础、发展的条件、影响的因素以预测其未来的走向。将医学、医生、疾病、患者、健康等与医师专业精神息息相关的要素置放... 运用史源学方法梳理人类发展长河中医学发生发展的宏大叙事,将不同时空内医师专业精神元素抽象出来,寻找其产生的基础、发展的条件、影响的因素以预测其未来的走向。将医学、医生、疾病、患者、健康等与医师专业精神息息相关的要素置放于当时的社会与历史境遇中,揭示出医师专业精神的形成发展深刻地受到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的影响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着以医疗卫生体系为核心的支持系统这一客观规律,为未来医师专业精神的发展建设凿空而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师专业精神 史源学 人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史源学考察的金中都城门问题补证
2
作者 邱靖嘉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3-52,共10页
金贞元元年(1153)海陵王迁都燕京,称金中都。《金史·地理志》记载中都有城门十三,而《大金国志》《金虏图经》《析津志》等文献却称金中都城门十二。针对这两种不同说法,自清代以来学者多有解释讨论,目前学界倾向于认为金中都城门... 金贞元元年(1153)海陵王迁都燕京,称金中都。《金史·地理志》记载中都有城门十三,而《大金国志》《金虏图经》《析津志》等文献却称金中都城门十二。针对这两种不同说法,自清代以来学者多有解释讨论,目前学界倾向于认为金中都城门初有十二,后于东北增辟光泰门,成十三之数,又正北“通玄门”曾改名“清夷门”。但这一论断的得出缺乏对相关文献史料源流的充分辨析,且对增辟光泰门及改通玄门名的时间亦论证不清。实际上,其实若从史源学的角度出发,重新梳理相关文献记载,厘清源流,既可补证上述论断,还可进一步推定金章宗为游幸万宁宫的便利而增辟光泰门,“通玄门”改名“清夷门”则是金宣宗迁都汴梁后因避忌蒙古而追改的结果,进而丰富我们对金中都城门制度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中都 城门制度 光泰门 通玄门 史源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昏君乎? 明君乎?——孟昶形象问题的史源学思考 被引量:8
3
作者 张邦炜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17-125,共9页
在北宋前期的两种历史文本中,后蜀后主孟昶有昏君和明君两种不同的形象。这两种不同的历史文本分别由北宋官方和蜀地士人书写,体现了北宋朝廷和蜀地民众的不同利益、不同意愿和不同感情。孟昶的昏君形象逐渐压倒明君形象,折射出蜀地民... 在北宋前期的两种历史文本中,后蜀后主孟昶有昏君和明君两种不同的形象。这两种不同的历史文本分别由北宋官方和蜀地士人书写,体现了北宋朝廷和蜀地民众的不同利益、不同意愿和不同感情。孟昶的昏君形象逐渐压倒明君形象,折射出蜀地民众对北宋朝廷从对立到认同的历史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蜀 北宋 孟昶 昏君 明君 史源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门不该消失的学科——论陈垣先生创建的史源学 被引量:5
4
作者 刘重来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9-53,共5页
史源学是著名史学大师陈垣先生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大学历史系开创的一门新学科。其特点是重在实践,重在启迪思维、培养人才、训练基本功,是一门将学与思、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树立严谨学风的学科。此课开设以来,培养了大批文史英才。... 史源学是著名史学大师陈垣先生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大学历史系开创的一门新学科。其特点是重在实践,重在启迪思维、培养人才、训练基本功,是一门将学与思、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树立严谨学风的学科。此课开设以来,培养了大批文史英才。本文从史源学的特点、内涵、弟子们的亲身感受等,阐明史源学应在推陈出新的基础上,在大学历史系教学中发挥其应有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垣 史源学 推陈出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陈垣与史源学及《日知录》研究——《日知录校注》编者前言 被引量:3
5
作者 陈智超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19-121,共3页
《日知录》在引用资料时一般既不注卷数,也不注起止,引文与顾炎武自己的文字混淆不分。通行的《日知录集释》非但没有区分顾氏原文与引文,而且进一步混淆了《日知录》所引书的注文与顾氏自注。陈垣《日知录校注》将《日知录》所引之文... 《日知录》在引用资料时一般既不注卷数,也不注起止,引文与顾炎武自己的文字混淆不分。通行的《日知录集释》非但没有区分顾氏原文与引文,而且进一步混淆了《日知录》所引书的注文与顾氏自注。陈垣《日知录校注》将《日知录》所引之文一一找出或核实其出处,注出书名、卷数或篇名,标明起止,还对各种版本及抄本《日知录》进行了校勘。该书不但能帮助读者正确认识《日知录》,它所揭示的史源学和考证方法,也富有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垣 《日知录校注》 顾炎武 《日知录》 史源学 考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陈垣“史源学实习”教学的魅力与启示 被引量:2
6
作者 刘开军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02-105,160,共4页
"史源学实习"是陈垣在历史教学上独创的一门课程,也是近百年来中国史学理论与方法的一大创新。"史源学实习"培养了年轻学子勇于怀疑的精神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史源学实习"的特色是它不仅教授知识,更重视&... "史源学实习"是陈垣在历史教学上独创的一门课程,也是近百年来中国史学理论与方法的一大创新。"史源学实习"培养了年轻学子勇于怀疑的精神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史源学实习"的特色是它不仅教授知识,更重视"金针度人"。这门课程对于学生的训练包括如何选题、史料搜集与甄别、史料的剪裁与组织、论著的撰写和修改等,是一个系统且全面的教学过程。通过"史源学实习"的训练,陈门弟子养成了严谨的学风与凝练的文风。陈垣关于"史源学实习"的历史教育思想与教学艺术,对于高校历史学专业学生的培养具有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垣 史源学 历史教育 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奥列隆惯例集》归属问题初探——基于史源学的考察
7
作者 王彦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9-107,共9页
作为中世纪欧洲三大海法之一,《奥列隆惯例集》尤为引人注目。其重要意义不仅体现在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上,而且对于近现代的司法实践也有参考价值。然而,鉴于年代久远,版本颇多,对于《奥列隆惯例集》仍然存在很多争议,其中,归属问题争... 作为中世纪欧洲三大海法之一,《奥列隆惯例集》尤为引人注目。其重要意义不仅体现在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上,而且对于近现代的司法实践也有参考价值。然而,鉴于年代久远,版本颇多,对于《奥列隆惯例集》仍然存在很多争议,其中,归属问题争论尤为激烈,该争论主要存在于英法之间。无论就其名称、语言、内容而言,还是基于法国自身条件的考察,都可以推断出该法律文件产生于法国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列隆惯例集 史源学 英国说 法国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安志》的史源考察 被引量:5
8
作者 阿风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8,共8页
在现存的宋代方志中,徽州人罗愿编纂的《新安志》因其"叙述简括,引据亦极典",被认为是宋代方志的典范之作。《新安志》的史料来源主要包括诗文、计簿、正史国典、旧图经、地理书、杂家稗说、故老所传与金石之文等,其中计簿、... 在现存的宋代方志中,徽州人罗愿编纂的《新安志》因其"叙述简括,引据亦极典",被认为是宋代方志的典范之作。《新安志》的史料来源主要包括诗文、计簿、正史国典、旧图经、地理书、杂家稗说、故老所传与金石之文等,其中计簿、正史国典与旧图经、地理书是基础史料,而诗文、故老所传、金石之文等则是辅助史料。罗愿在编纂过程中能够合理区分并善于使用各种文本,从而实现了"上下千载间,博采详摭,论正得失,皆有据依"。《新安志》继承了前代图经的传统,并确立了后世志书编纂的基本原则,是中国方志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愿 《新安志》 文本 史源学 徽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戴震《孟子字义疏证》三书理学史料来源初考 被引量:1
9
作者 李畅然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98-108,共11页
戴震的《孟子私淑录》《绪言》和《孟子字义疏证》对宋明理学做了彻底清算。考察其明确引用宋明理学家的言论系直接依据何种文献,可作为全面评价戴震对宋明理学之把握程度的参考。经考察,戴震写作《疏证》系列三书时大量依据了明《性理... 戴震的《孟子私淑录》《绪言》和《孟子字义疏证》对宋明理学做了彻底清算。考察其明确引用宋明理学家的言论系直接依据何种文献,可作为全面评价戴震对宋明理学之把握程度的参考。经考察,戴震写作《疏证》系列三书时大量依据了明《性理大全》,此外也使用了《近思录》和《西山读书记》;具体到《近思录》,戴震很可能用的是宋叶采注而非其师江永注;至于有关陆王的材料,则多出自明陈建《学蔀通辨》。尽管使用二手资料并不影响戴震哲学的历史地位,但对其评骘宋学特别是陆王心学的学术严肃性必然会打折扣,所以戴震在写作《疏证》时已有意掩盖其使用二手资料的痕迹。《性理大全》除了给戴震提供论辩的资料外,在立目、编排上或许也对《疏证》有所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字义疏证》 宋明理 史源学 《性理大全》 蔀通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史学“滞后”性
10
作者 李勇 《安徽史学》 1997年第1期21-24,共4页
关键词 工作者 历史认识 文化心态 社会发展 历史现象 “超越” 史源学 性问题 历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陈垣与辅仁大学的国学教育 被引量:5
11
作者 何建明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6年第2期67-71,共5页
陈垣与辅仁大学的国学教育何建明辅仁大学能够成为近代中国国学的重镇,陈垣与他的同事们为此作出了巨大的努力。本文仅就陈垣与辅仁大学的国学教育与人才培养方面。略叙浅见.以缅怀先讲业绩。1在“五·四”以前,基督教会在华所... 陈垣与辅仁大学的国学教育何建明辅仁大学能够成为近代中国国学的重镇,陈垣与他的同事们为此作出了巨大的努力。本文仅就陈垣与辅仁大学的国学教育与人才培养方面。略叙浅见.以缅怀先讲业绩。1在“五·四”以前,基督教会在华所办的近代教会大学体系基本上都已经建立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会大 教育 人才培养 马相伯 史源学 天主教 中国语言文字 北京师范大出版社 人才的培养 与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杜诗入史”现象与早期杜诗学话语体系 被引量:2
12
作者 吴夏平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50-160,共11页
两《唐书·杜甫传》、晚唐五代杂史及笔记小说,多将杜甫诗歌作为史料来源,由此形成“杜诗入史”现象。杜诗作为史源,体现三种不同使用倾向:正史关注诗人自叙个人经历之作,其对杜诗的择取行为隐含了史官塑造杜甫形象的基本立场;杂史... 两《唐书·杜甫传》、晚唐五代杂史及笔记小说,多将杜甫诗歌作为史料来源,由此形成“杜诗入史”现象。杜诗作为史源,体现三种不同使用倾向:正史关注诗人自叙个人经历之作,其对杜诗的择取行为隐含了史官塑造杜甫形象的基本立场;杂史偏好杜诗中的宫廷“秘闻”,反映了作者与诗人相通的“微而显”的史学意识;笔记小说多着眼于诗艺,由此展开对杜诗艺术的评论。前二者关注点虽有别,但都注重杜诗的历史性,后者则关注杜诗的艺术性。不同的用诗和论诗指向,形成以杜诗为核心的早期杜诗学话语体系。从史源角度看,早期“杜诗入史”现象以及由此形成的杜诗学话语体系,为重勘诗史关系,特别是省思“诗史互证”学术传统,提供了重要线索和例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诗入史 杜诗 话语体系 史源学方法 术史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杨妃入道之年考读后——兼论考据在史学研究中的作用和地位 被引量:1
13
作者 齐世荣 《北京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9年第5期59-66,8,共9页
清人朱彝尊《曝书亭集》卷五五“书杨太真外传后”条,断杨妃入道之年在开元二十五年正月二日,入宫时犹为处子。本世纪四十年代,陈寅恪、陈垣先生也都考证过杨妃入道之年,他们一在南,一在北,各自独立地进行工作,不谋而合,得出了相同的结... 清人朱彝尊《曝书亭集》卷五五“书杨太真外传后”条,断杨妃入道之年在开元二十五年正月二日,入宫时犹为处子。本世纪四十年代,陈寅恪、陈垣先生也都考证过杨妃入道之年,他们一在南,一在北,各自独立地进行工作,不谋而合,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即杨妃入道之年在开元二十九年正月二日,从而纠正了朱彝尊的错误。杨妃入道究在何年以及是否以处子入宫这一史实本身并不重要,但两位史学大师考同一史实得同一结论这一事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料 陈寅恪 玄宗 大师 考证 考据 史源学 开元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