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7,16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精神望乡:《女吊》与鲁迅临终前的生命绝唱 被引量:1
1
作者 宋剑华 鲁迅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1-72,共12页
《女吊》作为鲁迅临终前的一篇遗作,是了解其最后精神状态的重要参考资料。《女吊》借助绍兴地方戏,巧妙地表达了作者内心世界的浓浓乡愁,并通过对“女吊”形象的生动诠释,实现其魂归故里的情感诉求。既是一种文化身份的自我确认,也是... 《女吊》作为鲁迅临终前的一篇遗作,是了解其最后精神状态的重要参考资料。《女吊》借助绍兴地方戏,巧妙地表达了作者内心世界的浓浓乡愁,并通过对“女吊”形象的生动诠释,实现其魂归故里的情感诉求。既是一种文化身份的自我确认,也是一种文化寻根的象征符号。鲁迅将《女吊》的“复仇”精神,提升到“会稽乃报仇雪耻之乡”的思想高度,便为他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人格——“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做了一个完美的注脚。《女吊》就是鲁迅发出的一种暗示:生前是战斗的,死后也要化作“厉鬼”,对于那些“论敌”,“一个都不宽恕”。所以,“复仇”是《女吊》隐喻性的思想主题,而精神望乡则是鲁迅临终前的生命绝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吊》 复仇 文化寻根 生命绝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压”如何“曲笔”——《明天》的古风中国与叙事变奏
2
作者 符杰祥 李帅 鲁迅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19,共15页
对《明天》这篇被轻忽的小说,鲁迅自己格外看重,先后在两篇自序中提及。“不恤用了曲笔”也无法卸去“重压之感”,说明鲁迅的写作在“听将令”的同时,也溢出了边界。单四嫂子所承载的伤痛与所经历的丧礼,揭示了鲁镇以自发的“同意”而... 对《明天》这篇被轻忽的小说,鲁迅自己格外看重,先后在两篇自序中提及。“不恤用了曲笔”也无法卸去“重压之感”,说明鲁迅的写作在“听将令”的同时,也溢出了边界。单四嫂子所承载的伤痛与所经历的丧礼,揭示了鲁镇以自发的“同意”而非“强制”来维持统治的古风秩序及其隐秘。为应对这一缔造“同意”的古风秩序,叙述人经历了与叙述对象从疏离到融合的蜕变,并在结尾捕捉、凝定了其转瞬即逝的不满感受。作者以文学话语将“暗夜”这一时空背景改写为反叛主体,在叙述层面打破了“鲁镇—中国”的历史循环,塑造了“奔波”的反抗方式。由此,《明天》所触及的社会问题与奔波姿态在鲁迅的后续创作与生命历程中反复涌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镇 《明天》 古风 重压 同意 曲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迅看不起张天翼”吗?
3
作者 乔世华 鲁迅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3-68,共6页
鲁迅的《〈表〉译者的话》在《译文》上发表后不久,就有人据此文对儿童书的论说发表意见,认定鲁迅“看不起”张天翼的儿童文学创作。根据鲁迅、茅盾、胡风、孙犁、叶至善等私底下或公开场合中对张天翼创作或现代儿童文艺的评说来看,这... 鲁迅的《〈表〉译者的话》在《译文》上发表后不久,就有人据此文对儿童书的论说发表意见,认定鲁迅“看不起”张天翼的儿童文学创作。根据鲁迅、茅盾、胡风、孙犁、叶至善等私底下或公开场合中对张天翼创作或现代儿童文艺的评说来看,这种说法不无道理。因为“爱之深,责之切”,鲁迅确实不满意张天翼的儿童文学创作,之所以没有指名道姓,是鲁迅文学批评活动中为被批评者保留颜面的温厚使然。鲁迅的见解对我们今天科学而理性地审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儿童文学创作成就大有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译者的话》 童话 叶圣陶 张天翼 《大林和小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摩罗诗力与中国现代民族诗人的诞生
4
作者 刘奎 鲁迅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31,共12页
在晚清诗界革命的脉络中,不同于梁启超、黄遵宪等对新意境、新风格的试验,鲁迅重在引介新诗人和新精神。他从文明史的角度,透过20世纪精神重新发现浪漫主义的价值,通过摩罗诗力召唤内面自觉的现代诗人,以激发、培植并具现新的民族精神... 在晚清诗界革命的脉络中,不同于梁启超、黄遵宪等对新意境、新风格的试验,鲁迅重在引介新诗人和新精神。他从文明史的角度,透过20世纪精神重新发现浪漫主义的价值,通过摩罗诗力召唤内面自觉的现代诗人,以激发、培植并具现新的民族精神。在被迫从传统转进现代的语境下,鲁迅要同时确立现代个人主体与民族主体,立人是前提,现代民族国家是由自觉之人组成的有机体。在个体与民族主体的同构关系中,鲁迅批判传统思想中的不撄人心,倚重新诗人的精神力和想象力,尤其强调复仇精神;为重建平等的民族秩序,批判兽性爱国对强权逻辑的再生产;宣扬弱小民族的反抗意志,旨在建立具有反身性和共情能力的现代个人主体和民族主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摩罗诗力 民族诗人 浪漫主义 共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声”与“默”的变奏:《域外小说集》中《默(寓言)》的翻译修订与寓意重构
5
作者 王岫庐 鲁迅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1-31,共11页
1908年,周作人翻译了爱伦·坡的短篇小说“Silence—A Fable”,刊载于《河南》第八期,题为《寂漠》。次年,该译文收录于《域外小说集》第二册,更名为《默(寓言)》。周氏兄弟对译文标题与关键词的微妙调整,体现了他们以“朴讷之辞”... 1908年,周作人翻译了爱伦·坡的短篇小说“Silence—A Fable”,刊载于《河南》第八期,题为《寂漠》。次年,该译文收录于《域外小说集》第二册,更名为《默(寓言)》。周氏兄弟对译文标题与关键词的微妙调整,体现了他们以“朴讷之辞”传达异域“文情”的努力,也展现了他们对于“声”与“默”的复杂认知。《默(寓言)》整体上采取了“直译”的策略,然而,通过关键词语的斟酌,译者悄然将原作中关于个人孤绝的寓言转化为关切群体存亡的隐喻,建构出以“幽默之力”为指向的叙事逻辑,并与《域外小说集》第一册中鲁迅翻译的安特来夫同名小说形成互文,既揭示了“默”的可怖性,又寄寓了以“默”抵抗恶声、保存“心声”的潜在希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伦·坡 《域外小说集》 幽默 心声 恶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淬妃”而非“漆妃”——鲁迅《祭书神文》的版本源流及文本校正
6
作者 秦硕 鲁迅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7-92,共6页
鲁迅青年时期的著作《祭书神文》创作于1901年春,存录埋没于周作人《日记》中直至上世纪50年代才于《鲁迅全集补遗续编》(初版)中刊印面世。在之后历版《鲁迅的故家》《鲁迅全集》等相关书籍中,《祭书神文》的文本常有变易,其中不乏失... 鲁迅青年时期的著作《祭书神文》创作于1901年春,存录埋没于周作人《日记》中直至上世纪50年代才于《鲁迅全集补遗续编》(初版)中刊印面世。在之后历版《鲁迅的故家》《鲁迅全集》等相关书籍中,《祭书神文》的文本常有变易,其中不乏失之精确甚至重大错刊处。本文尝试梳理《祭书神文》的版本源流及各版本之间的关系,并对存在于《鲁迅全集·集外集拾遗补编》之《祭书神文》中的文本谬误进行校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祭书神文》 周作人《日记》 《鲁迅的故家》 《鲁迅全集》 淬妃 漆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Q艺术难题——《阿Q正传》典型论的“普遍性”问题
7
作者 汪卫东 鲁迅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58-69,共12页
从20世纪20年代的阿Q形象解读,到30年代、50年代的典型论争,再到80年代以来的新阐释,一个世纪的《阿Q正传》阐释史留下诸多理论难题。阿Q典型论争的焦点在于对典型普遍性内涵的阐释,难点在于如何面对国民性与阶级性并存的问题,后续的阐... 从20世纪20年代的阿Q形象解读,到30年代、50年代的典型论争,再到80年代以来的新阐释,一个世纪的《阿Q正传》阐释史留下诸多理论难题。阿Q典型论争的焦点在于对典型普遍性内涵的阐释,难点在于如何面对国民性与阶级性并存的问题,后续的阐释或小心回避或巧妙应对这一难题,难免走向理论的偏至。作为论争焦点的普遍性问题与阿Q形象内涵的丰富性相关,引发后续不同理论视角的阐释。在诸多理论阐释遇到瓶颈后,需要转换阐释的路径,从文学行动的视角进入阿Q的艺术难题,将理论加文本的外在静态阐释转换到内外结合的动态阐释中,重新激活典型理论的阐释力,并呈现小说更为丰富的意义指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Q正传》 典型论 普遍性 行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报案”章太炎、吴稚晖之争的最初史料——章太炎《狱中与吴君遂、张伯纯书》手稿发微
8
作者 孟琢 鲁迅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2-37,F0003,共7页
章太炎《狱中与吴君遂、张伯纯书》是关于“苏报案”的重要早期史料,在这封书信的手稿中,有此前未见的关于章太炎、吴稚晖之争的记载。早在1903年7月章太炎、邹容被捕之初,二人便共同认定吴稚晖“卖友脱逃”。从狱中质疑到持续数十年的... 章太炎《狱中与吴君遂、张伯纯书》是关于“苏报案”的重要早期史料,在这封书信的手稿中,有此前未见的关于章太炎、吴稚晖之争的记载。早在1903年7月章太炎、邹容被捕之初,二人便共同认定吴稚晖“卖友脱逃”。从狱中质疑到持续数十年的论辩,章吴之争随着时间、情绪的积累不断升级,争论重心也由“卖友”到“献策”再到“告密”而不断转移。由于章士钊的调解,章太炎在《赠大将军邹君墓表》中删去了与吴稚晖有关的内容。这封书信刊发于1927年初出版的《甲寅》杂志,在章士钊的删削之中,亦体现出他对章吴之争的调和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报案 章太炎 吴稚晖 章士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艺青年的圣地:北京鲁迅旧居的精神文化标识——以鲁迅迁居西三条21号100周年纪念特展为视角
9
作者 姜异新 鲁迅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9-91,共13页
在鲁迅迁居北京西三条21号百年之际,提炼出“文艺青年的圣地”的精神文化标识,具有重要的新时代意义。这是将民族魂的精神本体置于百年中国现当代史的经纬中进行观照与考量后标绘出的思想坐标。自迁居于此,鲁迅通过创办刊物,组建社团,... 在鲁迅迁居北京西三条21号百年之际,提炼出“文艺青年的圣地”的精神文化标识,具有重要的新时代意义。这是将民族魂的精神本体置于百年中国现当代史的经纬中进行观照与考量后标绘出的思想坐标。自迁居于此,鲁迅通过创办刊物,组建社团,引领示范,锻造大批文艺战士。“老虎尾巴”书桌上的煤油灯成为中国新文学的光源,西三条21号成为中国新文学的记忆之场。此后才有了上海时期更多左翼青年的追随,及其逝世后革命圣地延安以鲁迅命名的鲁迅艺术文学院对于文艺干部培养的制度化。正是因为当年的文艺青年许广平、王冶秋成长为新文化的中坚力量,在特殊历史时期采取机智的策略,西三条21号才得以有效保护,成为中国近现代名人故(旧)居保护的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旧居 文化标识 西三条21号 文艺青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谈所谓“大内档案”》与鲁迅晚期杂文叙事学的展开
10
作者 张旭东 鲁迅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19,共15页
《谈所谓“大内档案”》虽属“叙旧”之作,却位处鲁迅“广州—上海”转场期的关键节点,是鲁迅杂文“自觉”向晚期“诗史”风格过渡的范例文本。文章重构了“大内档案”的历史背景,深入分析了鲁迅杂文中的叙事结构、讽刺手法、修辞策略... 《谈所谓“大内档案”》虽属“叙旧”之作,却位处鲁迅“广州—上海”转场期的关键节点,是鲁迅杂文“自觉”向晚期“诗史”风格过渡的范例文本。文章重构了“大内档案”的历史背景,深入分析了鲁迅杂文中的叙事结构、讽刺手法、修辞策略与语体自觉,揭示其如何以“废纸”的寓言叙述,完成对“公共性”虚妄和新旧文化精英共谋的深刻批判。《谈所谓“大内档案”》通过对历史叙述与现实批评的融合,确立了鲁迅“上海时期”杂文叙事学的基本构型与风格特征,并在文体、修辞与思想层面展示出一种高度成熟的文化自省与文学表达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文的自由 大内档案 杂文叙事学 摹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章合为时而著?——张向天《鲁迅旧诗笺注》的版本变迁
11
作者 侯桂新 鲁迅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0-79,共10页
作为系统研究鲁迅旧体诗的开山之作,张向天的《鲁迅旧诗笺注》面世后广受关注,多次再版。此书一共有五个版本:香港《文汇报·文艺》1957-1959年初刊本,广东人民出版社1959年初版本、1962年再版本、1964年三版本,以及1972-1973年香... 作为系统研究鲁迅旧体诗的开山之作,张向天的《鲁迅旧诗笺注》面世后广受关注,多次再版。此书一共有五个版本:香港《文汇报·文艺》1957-1959年初刊本,广东人民出版社1959年初版本、1962年再版本、1964年三版本,以及1972-1973年香港版。在它的版本变迁历程中,再版本广泛吸收了学界热情公正的批评意见,三版本继之以局部完善,成为各版中最善之本。香港版受时势影响大幅改写,但事与愿违,反而使其学术性大受损害。总结各版修订的经验教训,对于鲁迅研究如何坚持学术标准、集思广益,如何在合时与客观之间保持平衡,都能给后人带来有益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旧诗笺注》 版本变迁 学术研究 时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彼得》与革命文学的翻译问题
12
作者 姜彩燕 鲁迅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0-52,共13页
《小彼得》是鲁迅和许广平“夫妇合作的一大纪念品”。鲁迅选译《小彼得》是为了契合20世纪20年代末兴起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他一方面想赶上世界文学的潮流,将新兴的普罗童话介绍给国人,同时又认为它距离真正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尚... 《小彼得》是鲁迅和许广平“夫妇合作的一大纪念品”。鲁迅选译《小彼得》是为了契合20世纪20年代末兴起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他一方面想赶上世界文学的潮流,将新兴的普罗童话介绍给国人,同时又认为它距离真正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尚有一定距离,因而一边倾力译介,一边又有所批评。鲁迅一直以提倡“硬译”为人所熟知,但他在提倡“硬译”的同时,又以意译的方式“大加改译”《小彼得》,体现出一种翻译的“辩证法”。这种翻译思想应得到充分理解和足够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彼得》 至尔·妙伦 革命文学 翻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都市学隐:嘉业堂与近现代海上文脉传承
13
作者 朱军 鲁迅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9-100,共12页
刘承幹嘉业堂作为清末民初闻名海内的典籍收藏、出版、研究机构,也是“养遗老”之所在,鲁迅与之的纠葛可以见其功过毁誉。其间既有新旧文化的交锋,也有文明保护意识的传承。清末民初的旧文人隐于都市,沪上“保古”风潮,是遗民群体隐逸... 刘承幹嘉业堂作为清末民初闻名海内的典籍收藏、出版、研究机构,也是“养遗老”之所在,鲁迅与之的纠葛可以见其功过毁誉。其间既有新旧文化的交锋,也有文明保护意识的传承。清末民初的旧文人隐于都市,沪上“保古”风潮,是遗民群体隐逸乐游生活美学的表达,折射了他们在政治与文化上的复杂认同,客观上也刺激了典籍文物鉴藏的另类繁荣,以及中国文博思想的现代转型。郑振铎等对嘉业堂、海日楼为代表的江南藏书的抢救保护,进一步体现出新文化学人赓续中华文脉的勇气与担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嘉业堂 遗民文化 古籍鉴藏 隐逸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颓败线的颤动》:冲破精神藩篱的最后一搏
14
作者 张永泉 鲁迅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7-60,72,共15页
鲁迅写下《墓碣文》,是为了同自己的过去告别。紧承其后的《颓败线的颤动》则又深入一步,标志着他决心彻底甩掉心灵的创伤,开始向新的人生迈出第一步。随之而来的是,《野草》的创作风格发生了明显的转变。
关键词 《颓败线的颤动》 兄弟失和 精神危机 走出噩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见鲁迅早期手迹二叶——兼及周氏兄弟在周作人日记中的文字互动
15
作者 秦硕 鲁迅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2-55,F0003,共15页
北京鲁迅博物馆馆藏周作人日记原稿中,夹存鲁迅早期手迹两叶,为历版《鲁迅手稿全集》所未刊,其内容系周作人早期日记中所载周氏兄弟诗文的草目。笔者尝试基于此二叶手迹所记,释述推考其书写缘起及时间,并试为其定名。此外,在周作人早期... 北京鲁迅博物馆馆藏周作人日记原稿中,夹存鲁迅早期手迹两叶,为历版《鲁迅手稿全集》所未刊,其内容系周作人早期日记中所载周氏兄弟诗文的草目。笔者尝试基于此二叶手迹所记,释述推考其书写缘起及时间,并试为其定名。此外,在周作人早期日记手稿中,有九处“眉批”类文字,亦应为鲁迅手迹遗珍。作为保留于周作人日记原稿中周氏兄弟之间的文字互动,此九处鲁迅“眉批”涉及往来交情、人际史实、作品归属、思想演变等等多重问题,是研究周氏兄弟早期生平的珍贵原始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手迹 周作人日记 《戛剑杂志》 国粹主义 《惜花四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许广平《鲁迅回忆录》“手稿本”“修订本”之比较
16
作者 刘运峰 陈超 鲁迅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6-68,共13页
作为鲁迅研究的重要文本,许广平的《鲁迅回忆录》目前以“手稿本”和“修订本”两种版本并行。从回忆录的文体特点出发,通过对读比勘,可以发现两者在结构、内容、表述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差异,改动的范畴也绝不限于政治色彩,“手稿本”... 作为鲁迅研究的重要文本,许广平的《鲁迅回忆录》目前以“手稿本”和“修订本”两种版本并行。从回忆录的文体特点出发,通过对读比勘,可以发现两者在结构、内容、表述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差异,改动的范畴也绝不限于政治色彩,“手稿本”不仅是“修订本”的未定稿,且是具备本体价值的原本。但是,通过“修订本”,可以看到作品生成的社会环境与政治气候,是还原时代语境、作者处境,帮助读者设身处地理解“手稿本”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许广平 《鲁迅回忆录》 “手稿本” “修订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迅的北京:故乡?他乡?
17
作者 李怡 鲁迅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14,共10页
北京是鲁迅除了他的出生地绍兴之外居留时间最长的城市。鲁迅和北京的关系可概括为一个三段式的发展过程:向往、失望以及怀念。鲁迅自己在不同空间之间游走,在不同的地方体验到不同的人生、人性,思考不同的人性,他对北京的观感也在变化... 北京是鲁迅除了他的出生地绍兴之外居留时间最长的城市。鲁迅和北京的关系可概括为一个三段式的发展过程:向往、失望以及怀念。鲁迅自己在不同空间之间游走,在不同的地方体验到不同的人生、人性,思考不同的人性,他对北京的观感也在变化着。重要的是,鲁迅在北京经历了对他一生影响重大的精神形式的提炼,形成了独特的“北京美学”,而且进一步发展成了南北文化观念,这是他最终“超克”地域,建构中国文学地方路径的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北京美学 地方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曜”之士的战斗姿态和政治目的——从朗西埃政治美学思想观《野草》中的“无物之阵”
18
作者 刘东方 魏佳欣 鲁迅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7-23,34,共8页
朗西埃曾把集结或共识的程序权力的组织、地方与角色的分配,以及表面正当化的分配体系定义为“治安”,在朗西埃看来,“治安”携带某种集体规训化意味;鲁迅《野草》中存在一个由无主名无身份,不可睹不能触的“伪士”群体无意识聚集在一... 朗西埃曾把集结或共识的程序权力的组织、地方与角色的分配,以及表面正当化的分配体系定义为“治安”,在朗西埃看来,“治安”携带某种集体规训化意味;鲁迅《野草》中存在一个由无主名无身份,不可睹不能触的“伪士”群体无意识聚集在一起的“无物之阵”,二者恰不谋而合。与这一“无物之阵”相对的是一个手举投枪的“内曜者”——战士,欲求冲破这种治安秩序,以达到突破既有感知分配政治目的,这种颉颃对抗的因素贯穿于《野草》始终。本文以朗西埃“政治—治安”这一独特的政治美学思想为切入点,探究鲁迅笔下“无物之阵”的内在隐喻和其背后伫立着的鲁迅的战斗姿态与政治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草》 朗西埃政治美学 “无物之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荒诞与反抗:《兔和猫》再探寻
19
作者 王凤仙 鲁迅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0-55,91,共7页
鲁迅的小说《兔和猫》故事看似简单,但叙事视点的跳转与切换建构起了多重的意义空间,弱者本位的思想背后,隐藏着深层的精神结构:荒诞与反抗荒诞、虚无与反抗虚无。《兔和猫》对个体存在境遇的洞察及存在意义的思考,与存在主义不谋而合,... 鲁迅的小说《兔和猫》故事看似简单,但叙事视点的跳转与切换建构起了多重的意义空间,弱者本位的思想背后,隐藏着深层的精神结构:荒诞与反抗荒诞、虚无与反抗虚无。《兔和猫》对个体存在境遇的洞察及存在意义的思考,与存在主义不谋而合,作为较早直接表达鲁迅存在哲学的小说,在其创作历程与精神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兔和猫》 “造物”视点 荒诞与反抗荒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野草》对鲁迅留日时期“立人”思想的超越
20
作者 张婷 张维克 鲁迅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0-39,52,共11页
鲁迅早期“立人”思想的内在张力,源于其所接受的文化与社会思想的矛盾性与复杂性,这种矛盾尤其体现在鲁迅对个体与群体之关系的看法上。如果说留日时期,个人主义的旋律在鲁迅“立人”思想中占据着主要位置,那么到了《野草》,个人主义... 鲁迅早期“立人”思想的内在张力,源于其所接受的文化与社会思想的矛盾性与复杂性,这种矛盾尤其体现在鲁迅对个体与群体之关系的看法上。如果说留日时期,个人主义的旋律在鲁迅“立人”思想中占据着主要位置,那么到了《野草》,个人主义逐渐式微,人道主义的美学位置得以提升。鲁迅以“反题”的方式走向了怀疑主义乃至虚无主义,但他没有落入虚无主义的陷阱而是走出绝望,看到了隐藏在虚无背后的希望曙光。个人主义与人道主义两种思想在《野草》中的文学变奏共同完善了鲁迅的“立人”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人”思想 《野草》 超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