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18,88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分子纳米药物递送系统专辑
1
作者 刘轶 张皓 杨柏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I0001-I0002,共2页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是由教育部主管、吉林大学和南开大学联合主办的综合性化学学术期刊.该刊以研究论文、研究快报和综合评述等形式,报道我国高校及科研院所在化学及相关领域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重大开发研究所取得的最新成果.
关键词 学术期刊 开发研究所 超分子 南开大学 科研院所 吉林大学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最新成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_(3)C_(2)-MXene/CuS/PVDF复合光热膜的制备及太阳能驱动界面水蒸发性能 被引量:1
2
作者 姜艳丽 徐云松 +4 位作者 王建康 李伟豪 宋英 汪新智 姚忠平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3-154,共12页
采用化学刻蚀-溶剂热法合成了Ti_(3)C_(2)-MXene/CuS复合材料,再通过真空抽滤将该复合材料负载到聚偏二氟乙烯(PVDF)膜上,构筑了Ti_(3)C_(2)-MXene/CuS/PVDF复合光热膜,并研究了其界面水蒸发性能.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采用化学刻蚀-溶剂热法合成了Ti_(3)C_(2)-MXene/CuS复合材料,再通过真空抽滤将该复合材料负载到聚偏二氟乙烯(PVDF)膜上,构筑了Ti_(3)C_(2)-MXene/CuS/PVDF复合光热膜,并研究了其界面水蒸发性能.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表征结果显示,CuS纳米颗粒将Ti_(3)C_(2)-MXene包裹并填满片层间隙.界面水蒸发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在180℃反应9 h所得材料的性能最佳,在1 kW/m2光照强度下,其界面水蒸发速率和蒸发效率分别为1.92 kg·m^(-2)·h^(-1)和110.4%.此外,复合光热膜具有较好的海水脱盐效果及良好的循环稳定性.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DRS)与光热转换实验结果表明,Ti_(3)C_(2)-MXene与CuS的复合提高了其光吸收能力与光热转换效率,二者的协同效应显著提升了材料的光热转换和界面水蒸发性能.本工作可为低成本、高性能光热转换材料的开发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界面水蒸发 光热转换 Ti_(3)C_(2)-MXene CU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征稿简则
3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I0001-I0002,共2页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委托吉林大学和南开大学主办的化学学科综合性学术期刊,重点报道化学学科及其相关学科领域中最新的、具有原创性的实验或理论研究成果。
关键词 综合性学术期刊 化学学科 征稿简则 理论研究成果 南开大学 吉林大学 原创性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点:合成、结构与功能专刊
4
作者 卢思宇 曲松南 杨柏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共2页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是由教育部主管、吉林大学和南开大学联合主办的综合性化学学术期刊.该刊以研究论文、研究快报和综合评述等形式,报道我国高校及科研院所在化学及相关领域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重大开发研究所取得的最新成果.作...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是由教育部主管、吉林大学和南开大学联合主办的综合性化学学术期刊.该刊以研究论文、研究快报和综合评述等形式,报道我国高校及科研院所在化学及相关领域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重大开发研究所取得的最新成果.作为我国最早被SCI收录的中文期刊之一,《高等学校化学学报》已被二十余种国内外权威检索刊物和数据库收录,并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为进一步提升本刊影响力,集中展示国际碳点领域的前沿研究进展,应主编于吉红院士之邀,我们特别组织了本期“碳点:合成、结构与功能”专刊,并邀请活跃于碳点领域的国内外知名研究人员撰写相关的综述与研究论文,以便为读者呈现该领域的最新动向与研究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 研究论文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结构 碳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载阿奇霉素的聚多巴胺纳米粒子用于牙周炎治疗
5
作者 王璐 叶强 +3 位作者 王秀丽 赵明璨 李毅 侯宇川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6-233,共8页
利用二甲基咪唑与六水合硝酸锌之间的配位作用制备了正十二面体形貌的ZIF-8;再以ZIF-8为模板,多巴胺盐酸盐为原料,利用配位竞争诱导聚合法制备了中空结构的聚多巴胺纳米粒子(PDANPs);进一步以PDA NPs为载体负载药物,制备了负载阿奇霉素(... 利用二甲基咪唑与六水合硝酸锌之间的配位作用制备了正十二面体形貌的ZIF-8;再以ZIF-8为模板,多巴胺盐酸盐为原料,利用配位竞争诱导聚合法制备了中空结构的聚多巴胺纳米粒子(PDANPs);进一步以PDA NPs为载体负载药物,制备了负载阿奇霉素(AZM)的聚多巴胺纳米粒子(AZM@PDA NPs).研究结果表明,PDANPs的中空结构有助于阿奇霉素的大量负载,载药率高达20.2%.AZM@PDANPs的生物相容性高,对正常细胞的毒性极低,能够促进细胞中抗炎因子的表达.AZM@PDANPs实现的药物缓释能够有效治疗牙周炎,对抗牙槽嵴吸收,并且在体内的生物安全性良好,应用前景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奇霉素 聚多巴胺 载药 药物缓释 牙周炎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烷氧基胺的合成及对甲基丙烯酸甲酯的调控聚合
6
作者 罗菊香 赵磊 +1 位作者 肖旺钏 程德书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0-148,共9页
单分子烷氧基胺调控的可逆失活自由基聚合工艺简单,制备的聚合物颜色浅、气味小且不含金属离子杂质,但设计合成可调控聚合甲基丙烯酸酯类单体的烷氧基胺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本文通过席夫碱还原、过氧单磺酸钾(Oxone)氧化和自由基偶... 单分子烷氧基胺调控的可逆失活自由基聚合工艺简单,制备的聚合物颜色浅、气味小且不含金属离子杂质,但设计合成可调控聚合甲基丙烯酸酯类单体的烷氧基胺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本文通过席夫碱还原、过氧单磺酸钾(Oxone)氧化和自由基偶联三步反应合成了一种新型的烷氧基胺{3-[(2-氰基丙烷-2-基)氧基](异丙基)氨基}-2,2-二甲基-3-苯基丙腈(CPDMN),研究了其对甲基丙烯酸甲酯(MMA)聚合的调控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单体转化率随聚合时间的延长线性增加;聚合物分子量随着聚合时间的延长而增大,凝胶色谱流出曲线峰形对称,没有明显的拖尾现象;聚合反应具有可控/“活性”自由基聚合的特点.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大分子引发剂(PMMA-ONR)对MMA、苯乙烯(St)和甲基丙烯酸乙酯(EMA)的再引发实验进一步证明聚合物末端的烷氧基胺保留率良好.在有氧和CPDMN存在的条件下,MMA单体转化率达91.2%,PMMA分子量分布小于1.5,表明CPDMN可以在有氧条件下调控MMA的聚合.该烷氧基胺拓展了氮氧自由基聚合调控单体的范围,在功能聚合物材料的合成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氧稳定自由基聚合 甲基丙烯酸甲酯 可逆失活自由基聚合 有氧自由基聚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吡啶基团的小分子三苯胺改善CsPbI_(3)钙钛矿太阳电池性能的研究
7
作者 吕海军 王胜港 +1 位作者 马嘉茁 郝彦忠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25-135,共11页
采用Suzuki-Miyaura和Ullmann等经典反应分别合成了两种具有D-Π-A结构的新型小分子三苯胺衍生物N,N-双(4-甲氧基苯基)-4-(4-吡啶基)苯胺(H432)和N,N-双(4-甲氧基苯基)-4-[4-(氰基)-3-吡啶基]苯胺(H462),将两种小分子三苯胺分别用结晶... 采用Suzuki-Miyaura和Ullmann等经典反应分别合成了两种具有D-Π-A结构的新型小分子三苯胺衍生物N,N-双(4-甲氧基苯基)-4-(4-吡啶基)苯胺(H432)和N,N-双(4-甲氧基苯基)-4-[4-(氰基)-3-吡啶基]苯胺(H462),将两种小分子三苯胺分别用结晶修饰和表面后处理修饰的方法沉积在FTO/c-TiO_(2)/m-TiO_(2)/CsPbI_(3)复合薄膜上,制备了CsPbI_(3)钙钛矿太阳电池;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电流密度-电压(J-V)曲线和电化学阻抗等方法进行表征和测试.结果表明,采用表面后处理修饰方法制备的CsPbI_(3)钙钛矿太阳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显著提高,0.05 mol/L H432和0.05 mol/L H462修饰的CsPbI_(3)钙钛矿太阳电池能量转换效率由对照器件的12.44%分别提高到了15.54%和15.6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sPbI_(3)钙钛矿太阳电池 小分子三苯胺衍生物 界面修饰 能量转换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掺杂和点缺陷调控MoS_(2)/ZnO异质结光解水性能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8
作者 温俊青 王嘉辉 张建民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3-154,共12页
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研究了C,Pd元素掺杂及点缺陷MoS_(2)/ZnO异质结的电子结构、光学性质及光催化性能.计算结果表明,本征MoS_(2)/ZnO异质结具有0.66 eV的直接带隙,带边位置呈现Ⅱ型能带排列.掺杂和缺陷可以有效减小MoS_(2)/ZnO异质... 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研究了C,Pd元素掺杂及点缺陷MoS_(2)/ZnO异质结的电子结构、光学性质及光催化性能.计算结果表明,本征MoS_(2)/ZnO异质结具有0.66 eV的直接带隙,带边位置呈现Ⅱ型能带排列.掺杂和缺陷可以有效减小MoS_(2)/ZnO异质结的带隙,Pd@Zn为磁性半导体,V_(Mo)和V_(Zn)体系具有磁性半金属特性.掺杂和缺陷使MoS_(2)/ZnO异质结禁带之中出现杂质能级,有利于电子跃迁,吸收范围扩展至红外波段,在可见光范围(500~760 nm)内的光吸收系数提高.本征、掺杂与缺陷MoS_(2)/ZnO异质结体系界面处均存在由ZnO层指向MoS_(2)层的内建电场,促使本征MoS_(2)/ZnO异质结,C@S_(2),Pd@Zn,V_(S1),V_(S2)和V_(O)体系形成直接Z型异质结,促进了光生电子-空穴对的有效分离.异质结的带边电位跨过pH=0和7时的氧化还原电位,表明这些异质结可以在强酸溶液与中性溶液条件下进行氧化还原反应,且载流子具有较强的氧化还原能力.研究结果为基于MoS_(2)/ZnO异质结的设计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S_(2)/ZnO异质结 掺杂缺陷 电子结构 光催化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石墨烯铽配合物电致化学发光体合成及四环素的灵敏检测
9
作者 杨延梅 冉雨晴 王存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4-43,共10页
在镧系配合物的制备过程中引入导电性好、比表面积高的氧化石墨烯,合成了一种导电性好的氧化石墨烯铽配合物(GO-Tb-COP)电致化学发光(ECL)阴极发光体.相对于传统配合物(如Tb-COP),GO-Tb-COP具有更高的ECL强度、更强的导电性和更大的比... 在镧系配合物的制备过程中引入导电性好、比表面积高的氧化石墨烯,合成了一种导电性好的氧化石墨烯铽配合物(GO-Tb-COP)电致化学发光(ECL)阴极发光体.相对于传统配合物(如Tb-COP),GO-Tb-COP具有更高的ECL强度、更强的导电性和更大的比表面积,其原因是GO增加了GO-Tb-COP的导电性和比表面积,进而加速内部电荷传输,提高其自身的电化学活性,最终实现强的ECL发光信号.以环境污染物四环素(TC)为信号猝灭靶分子,GO-Tb-COP为ECL发光体,立方体二氧化铈(CeO_(2))为共反应促进剂和信号稳定剂,过硫酸根离子(S_(2)O_(8)^(2-))为共反应试剂,构建了用于TC检测的三元ECL传感器,其检出限低至0.44 pmol/L(S/N=3).此外,该传感器具有高的选择性、良好的稳定性和重现性,可用于实际样品TC的检测.通过增强配合物的导电性和比表面积提高镧系配合物ECL性能的策略,为合成高效镧系配合物ECL发光体提供了新的机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石墨烯 镧系配合物 电致化学发光 四环素 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置式薄层色谱-表面增强拉曼光谱联用基底的制备及在有机反应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卢贝贝 张晨杰 +1 位作者 徐敏敏 姚建林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14,共7页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因其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和可无损原位检测等优点,已发展成为一种功能强大的分析技术,但通常混合体系的SERS快速检测仍然存在巨大的技术挑战.本文采用液-液两相界面自组装法制备了大面积和高均匀性的Au@SiO_(2)单...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因其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和可无损原位检测等优点,已发展成为一种功能强大的分析技术,但通常混合体系的SERS快速检测仍然存在巨大的技术挑战.本文采用液-液两相界面自组装法制备了大面积和高均匀性的Au@SiO_(2)单层膜SERS基底,结合薄层色谱(TLC),构建了新型TLC-SERS联用技术,将TLC的快速分离和SERS的高灵敏检测有机结合,克服了混合体系检测中分离叠加光谱和出现假阴性结果的困难.系统研究了内置Au@SiO_(2)单层膜SERS基底的稳定性和均匀性,解决了以往TLC-SERS联用技术中分离斑点二次扩散和硅胶背景干扰等问题.通过新型TLC-SERS联用技术,实现了模型反应苯硼酸和3-溴吡啶的Suzuki偶联反应过程的监测,以及分离鉴定无标准样品的未知烯烃加成反应产物.结果表明,通过SERS对TLC分离后的斑点所含物质进行结构分析,对分离后出现斑点重叠而难以区分的样品进行成像技术分析,获得相对应物种的信息.该新型联用技术可为解决众多难以分离鉴定的有机化学反应混合产物的难题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层色谱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 联用技术 Au@SiO_(2) 有机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葡萄糖氧化酶与替拉扎明纳米胶囊用于肿瘤乏氧治疗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美伊茗 李响 +3 位作者 石皓天 骆昱超 徐斌 田文晶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7-129,共13页
利用原位自由基聚合反应设计合成了葡萄糖氧化酶纳米胶囊(nGOx)和负载替拉扎明(TPZ)的介孔二氧化硅纳米胶囊(nMSNs-TPZ),具有交联结构的聚合物壳层赋予GOx与MSNs-TPZ更高的稳定性与更长的瘤内滞留时间.nGOx持续增强的肿瘤乏氧微环境能... 利用原位自由基聚合反应设计合成了葡萄糖氧化酶纳米胶囊(nGOx)和负载替拉扎明(TPZ)的介孔二氧化硅纳米胶囊(nMSNs-TPZ),具有交联结构的聚合物壳层赋予GOx与MSNs-TPZ更高的稳定性与更长的瘤内滞留时间.nGOx持续增强的肿瘤乏氧微环境能够促使TPZ转化为具有细胞毒性的自由基,二者协同作用增强了肿瘤治疗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nGOx与nMSNs-TPZ均具有尺寸均一的球形结构.nGOx在胰蛋白酶、特定温度以及不同pH溶液中的稳定性均有显著提升,并展现出良好的催化活性.nMSNs-TPZ在谷胱甘肽(GSH)存在下能够有效降解,实现TPZ的可控释放.体外细胞实验和体内动物实验均证实,nGOx产生的局部乏氧环境更有利于TPZ发挥作用,两者的协同治疗展现出更优越的抑瘤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乏氧微环境 葡萄糖氧化酶 替拉扎明 纳米胶囊 介孔二氧化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藜芦醇纳米颗粒结合可溶性微针用于瘢痕疙瘩治疗 被引量:2
12
作者 付燚盈 许文哲 +1 位作者 荣莉 刘树威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8-157,共10页
以白藜芦醇(RES)和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原料,通过纳米沉淀法制备了尺寸均一的RES-PVP球形纳米颗粒(RES-PVPNPs);将其作为纳米药物负载在以透明质酸为基质的可溶性微针(MNs)中,制备了载药微针(MN-NPs).微针载药后仍然保持了较高的机械... 以白藜芦醇(RES)和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原料,通过纳米沉淀法制备了尺寸均一的RES-PVP球形纳米颗粒(RES-PVPNPs);将其作为纳米药物负载在以透明质酸为基质的可溶性微针(MNs)中,制备了载药微针(MN-NPs).微针载药后仍然保持了较高的机械强度,能够满足穿透人瘢痕组织皮肤的需要.MN-NPs中的RES-PVPNPs能够诱发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凋亡并抑制其迁移.体内实验结果表明,MN-NPs能够有效抑制瘢痕疙瘩的生长,展现出治疗瘢痕疙瘩的能力.本文提出的以载药微针实现白藜芦醇纳米药物的透皮给药并治疗瘢痕疙瘩的方法是可行的,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藜芦醇 纳米药物 微针 瘢痕疙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材料诱导肿瘤细胞铜死亡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何扩 丁彬彬 +1 位作者 马平安 林君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3-49,共17页
纳米材料选择性诱导肿瘤细胞发生程序性细胞死亡(PCD)被视为一种很有前途的癌症治疗方法.铜死亡是一种最近被发现的由细胞内铜离子过载引起、以脂酰化线粒体酶的聚集和Fe-S蛋白质丢失为特征的全新的PCD模式.目前,多种纳米材料已被开发... 纳米材料选择性诱导肿瘤细胞发生程序性细胞死亡(PCD)被视为一种很有前途的癌症治疗方法.铜死亡是一种最近被发现的由细胞内铜离子过载引起、以脂酰化线粒体酶的聚集和Fe-S蛋白质丢失为特征的全新的PCD模式.目前,多种纳米材料已被开发并用于诱导肿瘤细胞铜死亡,实现癌症治疗.大量的研究表明,将铜死亡与其它肿瘤治疗方式联合使用可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展现出巨大的潜力.本文综合评述了细胞铜死亡的相关机制及特征,总结和概括了纳米材料诱导的肿瘤细胞铜死亡策略及相关机制,重点分类概述了纳米材料诱导的铜死亡联合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这一新兴的肿瘤治疗方式的未来前景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死亡 程序性细胞死亡 纳米材料 肿瘤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t/Mn-silicalite-1催化剂的制备及丙烷脱氢性能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奕萱 胡慧敏 +5 位作者 范晓强 于学华 孔莲 肖霞 解则安 赵震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2-80,共9页
丙烷作为天然气、页岩气等的重要组成成分,其高效催化转化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而且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丙烷直接脱氢制丙烯已成为目前增产丙烯的重要手段之一,提高Pt基催化剂的稳定性、降低贵金属Pt的用量是该反应的关键点.本... 丙烷作为天然气、页岩气等的重要组成成分,其高效催化转化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而且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丙烷直接脱氢制丙烯已成为目前增产丙烯的重要手段之一,提高Pt基催化剂的稳定性、降低贵金属Pt的用量是该反应的关键点.本文设计和制备了不同过渡金属Mn掺杂量的Silicalite-1(S-1)分子筛(xMn-S-1)载体,并负载活性组分Pt制备了一系列Pt/x Mn-S-1催化剂.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拉曼光谱仪(Raman)和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仪(UV-Vis DRS)等手段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并对其进行了丙烷脱氢性能评价.结果表明,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配位后的Mn物种进入S-1分子筛的骨架中形成Mn-O-Si物种,该物种可以有效锚定Pt,从而使Pt物种以高分散的形式存在.通过活性评价结果可知,Pt/0.05Mn-S-1催化剂表现出最佳的丙烷催化脱氢性能,其丙烷初始转化率为51.9%,反应6 h后仍保持在36.7%.这可能是由于适量Mn的掺杂使载体Mn-S-1与活性组分Pt之间产生了强相互作用所致,从而提高了Pt/0.05Mn-S-1的丙烷脱氢活性及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烷脱氢 丙烯 Mn-silicalite-1载体 浸渍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镓铟共晶-自组装单分子层的功能性分子结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晓萍 黄士 +4 位作者 郭千千 刘宁 倪建聪 杨伟强 林振宇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28,共15页
基于液态镓铟合金(EGaIn)上电极和自组装单分子层(SAM)来构筑功能性分子器件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目前,国内在EGaIn基功能性分子结(MJ)的研究方面处于起步阶段.本文综合评述了以EGaIn为上电极进行分子结研究的优势,以及自组装单分子... 基于液态镓铟合金(EGaIn)上电极和自组装单分子层(SAM)来构筑功能性分子器件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目前,国内在EGaIn基功能性分子结(MJ)的研究方面处于起步阶段.本文综合评述了以EGaIn为上电极进行分子结研究的优势,以及自组装单分子层-分子结(SAM-MJ)的构筑,对近年来EGaIn基分子结在整流、记忆、光电开关、热电以及固态阻抗方面的成果进行了总结,分析了EGaIn分子结存在的难题,并对未来分子器件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镓铟共晶 自组装单分子层 功能性分子结 分子器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锅法对PMMA及聚酯类材料的表面改性及抗生物垢性能评价
16
作者 赵莹 董继程 +4 位作者 方元 张立军 靳琳 刘波 程昉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1-145,共15页
报道了一种对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及聚酯类材料表面改性的通用方法,制备了具有广谱性和可持续后续反应活性的抗蛋白抗细菌涂层,该方法克服了通过引入特定基团用于表面改性的限制.分别采用一锅法和两步法在PMMA上聚合两性离子单体甲... 报道了一种对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及聚酯类材料表面改性的通用方法,制备了具有广谱性和可持续后续反应活性的抗蛋白抗细菌涂层,该方法克服了通过引入特定基团用于表面改性的限制.分别采用一锅法和两步法在PMMA上聚合两性离子单体甲基丙烯酸磺基甜菜碱(SBMA),元素分析结果表明,经一锅法制备的PMMA-SBMA改性涂层的SBMA含量最高,因此选择一锅法进行后续研究.在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有机玻片、聚碳酸酯(PC)有机玻片、聚对苯二甲酸-1,4-环己烷二甲醇酯(PCT)有机玻片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有机玻片等聚酯类材料的表面上验证了该方法的广谱性.Ellman’s assay定量研究结果表明,PMMA-SBMA改性涂层表面仍存在乙烯基砜基基团,表明该涂层具有可持续后续反应活性.采用石英晶体微天平(QCM)评价了涂层抗牛血清白蛋白(BSA)吸附的能力,结果表明,一锅法涂层显著减少了72.3%的蛋白质非特异性吸附;静态涂层抗细菌黏附能力研究结果表明,对于蜡样芽孢杆菌、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静态下涂层细菌附着面积减少80%以上;流动池和流场计算结果表明,该涂层在两种剪切力(0.16和1.6 dynes/cm2)的流动条件下均可以抵抗细菌附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锅法 两性离子 抗细菌黏附 流动条件 剪切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化稻壳/聚吡咯Janus结构光热蒸发器的制备及抗污染性能
17
作者 王镇玉 方伟 +5 位作者 赵雷 陈辉 王大珩 何漩 杜星 李薇馨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5-124,共10页
利用太阳能驱动的光热蒸发器进行海水淡化和污水处理是缓解水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之一,但也存在盐分和污染物在蒸发器中大量沉积的问题,影响器件的循环蒸发性能.本文采用聚氨酯复合碳化稻壳粉末制备了具有三维多孔结构的泡沫基体,进一步... 利用太阳能驱动的光热蒸发器进行海水淡化和污水处理是缓解水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之一,但也存在盐分和污染物在蒸发器中大量沉积的问题,影响器件的循环蒸发性能.本文采用聚氨酯复合碳化稻壳粉末制备了具有三维多孔结构的泡沫基体,进一步在泡沫基体上层修饰疏水性聚吡咯,构建了上层疏水/下层亲水的不对称润湿性Janus结构光热蒸发器.研究发现,该蒸发器在1 kW/m^(2)的太阳光照射下具有1.33 kg·m^(−2)·h^(−1)的最优盐水蒸发效率和1.29 kg·m^(−2)·h^(−1)的污水蒸发效率,且展现出良好的可循环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化稻壳 聚吡咯 Janus结构 光热蒸发器 抗污染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THQ薄膜的可控制备及其载流子迁移率调控
18
作者 王龙盛 李朝晖 +6 位作者 何漩 李薇馨 陈辉 王大珩 方伟 杜星 赵雷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1-120,共10页
利用化学气相沉积(CVD)方法制备了具有不同表面粗糙度的Cu-THQ(THQ=四羟基-1,4-苯醌-水合物)薄膜,并研究了Cu-THQ薄膜的表面粗糙度、分子π-π堆积程度与载流子迁移率之间的内在联系,探索了CVD生长过程中温度对Cu-THQ薄膜载流子迁移率... 利用化学气相沉积(CVD)方法制备了具有不同表面粗糙度的Cu-THQ(THQ=四羟基-1,4-苯醌-水合物)薄膜,并研究了Cu-THQ薄膜的表面粗糙度、分子π-π堆积程度与载流子迁移率之间的内在联系,探索了CVD生长过程中温度对Cu-THQ薄膜载流子迁移率的调控机理.结果表明,热源附近的Cu-THQ-3薄膜中金属离子存在大量不饱和配位,导致层间电荷斥力减弱,形成更紧密的π-π堆积,薄膜表现出更高的表面粗糙度和载流子迁移率,此时,霍尔效应迁移率达到4.10 cm^(2)·V^(-1)·s^(-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电金属有机框架 化学气相沉积 配位方式 Π-Π堆积 霍尔效应载流子迁移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F-LZU1在醋酸缓冲溶液中的合成及固定化酶研究
19
作者 刘孟 徐毅 +4 位作者 杨帆 周全 任晶 任瑞鹏 吕永康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6-94,共9页
在醋酸缓冲溶液中于室温合成了COF-LZU1,并用于固定化漆酶和辣根过氧化物酶.通过优化反应浓度、时间、缓冲溶液pH值、温度、洗涤溶剂和干燥方式等条件,在pH=4.5的醋酸缓冲溶液中,于室温下搅拌30 min,合成了具有高结晶度的COF-LZU1,其比... 在醋酸缓冲溶液中于室温合成了COF-LZU1,并用于固定化漆酶和辣根过氧化物酶.通过优化反应浓度、时间、缓冲溶液pH值、温度、洗涤溶剂和干燥方式等条件,在pH=4.5的醋酸缓冲溶液中,于室温下搅拌30 min,合成了具有高结晶度的COF-LZU1,其比表面积高达501 m^(2)/g,且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480℃).在最优反应条件下,以COF-LZU1为载体,采用原位包埋法对漆酶和辣根过氧化物酶进行固定化,并对其性质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固定化酶的活性高达84.26%和73.66%(相对于游离酶活性),且在循环使用10次后,其相对活性仍保持约80%.通过多个结合位点,COF-LZU1可有效稳定酶的活性构象,使其不易发生结构变形,提高了酶的热稳定性、pH稳定性和重复使用性等.醋酸缓冲溶液是生化实验中常用的缓冲溶液,本研究中其既作为溶剂又作为催化剂,与现有合成方法相比,该方法更有利于提高生物分子的稳定性,并有望为固定化酶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F-LZU1 醋酸缓冲溶液 室温 固定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点发光标记材料的制备及在水样中亚硝酸盐专一检测中的应用
20
作者 王长莹 张大伟 +5 位作者 陈冠吉 张镇威 萧卫泓 王斌 陈奇丹 杨柏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47-153,共7页
以盐酸多巴胺和邻苯二胺为原料,通过一步水热法制备并经提纯分离后得到发射波长为535 nm的黄绿色碳点(λ_(ex)=440 nm),并将其作为污染物标记材料进行了应用探索.产物表征结果表明,该碳点尺寸约为3 nm,分散性良好,具有稳定的发光性能,适... 以盐酸多巴胺和邻苯二胺为原料,通过一步水热法制备并经提纯分离后得到发射波长为535 nm的黄绿色碳点(λ_(ex)=440 nm),并将其作为污染物标记材料进行了应用探索.产物表征结果表明,该碳点尺寸约为3 nm,分散性良好,具有稳定的发光性能,适用pH范围宽且抗盐性强.饮用水中亚硝酸盐超标可导致人类高铁血红蛋白血症,有潜在的致癌性.应用该碳点对水样中常见污染物进行检测,筛选实验结果表明,该碳点作为标记材料对亚硝酸根具有高选择性专一响应,检出限为0.1166μg/mL(S/N=3,n=3),满足我国国家标准对生活饮用水中NO_(2)^(-)的限定标准(≤1μg/mL)的要求.在0~60μg/mL浓度范围内符合Stern-Volmer方程,其中在0~10μg/mL(y=0.02x+0.000876,R^(2)=0.9868)和12~60μg/mL范围内(y=0.011x+0.198,R^(2)=0.9937),均有良好的线性响应.此外,通过对3种不同水样进行了加标实验验证,回收率为90.8%~100.8%(RSD=0.03%~0.86%,n=3).该碳点发光标记材料合成方法快速简便、成本低,在微痕量亚硝酸盐污染物检测中有较大的应用潜力,可作为水源地水质监测的重要补充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步水热法 碳点 亚硝酸根 水质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