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5,717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市绿地信息模型研究进展
1
作者 张炜 颜雅涵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2-70,共9页
【目的】在空间信息模型、三维实景和数字孪生城市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城市信息模型构建的方法和标准已获得广泛应用。绿地植被作为生命体,其分枝形态和生长过程有别于其他基础设施类型,基于构件的传统信息模型并不能满足绿地的数字... 【目的】在空间信息模型、三维实景和数字孪生城市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城市信息模型构建的方法和标准已获得广泛应用。绿地植被作为生命体,其分枝形态和生长过程有别于其他基础设施类型,基于构件的传统信息模型并不能满足绿地的数字化需求。针对绿地特征,提出城市绿地信息模型构建方法,用于城市绿地的规划设计和管理评估实践。【方法】通过对国内外现有数字信息模型标准中绿地相关部分的总结和分析,结合不同应用需求,从模型组成部分、数据逻辑和评估应用途径3个方面,探讨适用于城市绿地信息模型的表达方式。【结果】城市绿地信息模型的组成部分包括空间几何模型和属性关联模型,模型各部分需要基于不同绿地的需求进行针对性的数据结构化表达。城市绿地信息模型的数据逻辑包含细节层级划分、三维模型构建和生长过程模拟3个部分。在评估分析方面,城市绿地信息模型可以满足三维绿量指标计算、三维景观格局分析和三维空间生态系统服务评估的实践需求。【结论】基于城市绿地信息模型的构建需求,可以建立相应的框架,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和发展途径,包括建模标准构建、共享平台开发和生成算法研究3个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三维绿量 建筑信息模型 风景园林信息模型 植物建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园路铺装碳排放的生命周期评价 被引量:1
2
作者 王沛永 逯瑞星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7-75,共9页
[目的]园林工程建造阶段是风景园林项目中碳足迹比重最大的部分,而园路铺装又是工程建造碳排放最多的分项。园路铺装的材料生产、工程建造及运输、使用维护以及材料回收再利用,各阶段都产生了大量的碳排放。评估不同面层类型园路铺装的... [目的]园林工程建造阶段是风景园林项目中碳足迹比重最大的部分,而园路铺装又是工程建造碳排放最多的分项。园路铺装的材料生产、工程建造及运输、使用维护以及材料回收再利用,各阶段都产生了大量的碳排放。评估不同面层类型园路铺装的生命周期碳排放量,可以为园林工程低碳减排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25种常见的园路铺装为例,构建园路铺装生命周期碳排放计算模型,厘清并计算各种园路铺装的生命周期碳排放量,并将结果进行归一化处理和评价。[结果]发现25种园路铺装中,生命周期内碳排放量最高的3种园路铺装是胶粘石路面、防腐木路面、石灰岩路面;碳排放量最低的3种园路铺装是混凝土路面、再生骨料混凝土路面和压膜艺术地坪。而将碳排放量进行单位面积和年均处理后,碳排放量最高的3种园路铺装是胶粘石路面、透水混凝土砖路面、砂基透水砖路面;排放量最低的3种园路铺装是再生骨料混凝土路面、压膜艺术地坪和混凝土路面。[结论]将碳排放量计算结果和具体实践结合进行分析评价,得出园路铺装碳排放量生命周期评价结论:生命周期年均碳排放的高低与面层材料耐久性有较大的关系;混凝土作为园路铺装的基础性结构,在其上增加其他面层的做法会增加碳排放量;以高强、薄型材料作为园路铺装面层材料的路面,生命周期内所产生的碳排放较低;面层材料的寿命对年均碳排放量的影响高于其他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园林工程 低碳园林建造 碳排放 铺装材料 生命周期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定向视觉追踪的公共空间多主体行为计算分析方法
3
作者 闫超 刘思言 +1 位作者 何善叔 徐磊青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9-36,共8页
【目的】针对儿童人群的行为量化分析是城市公共空间研究的新需求。构建基于定向视觉追踪的多主体行为计算分析方法,可以弥补常规方法难以甄别不同人群类型的问题,揭示儿童、家长与空间的协同交互规律,支撑面向具体人群行为规律的空间... 【目的】针对儿童人群的行为量化分析是城市公共空间研究的新需求。构建基于定向视觉追踪的多主体行为计算分析方法,可以弥补常规方法难以甄别不同人群类型的问题,揭示儿童、家长与空间的协同交互规律,支撑面向具体人群行为规律的空间优化设计。【方法】以公共空间多主体行为交互规律为研究对象,采用“技术研究—方法构建—实例论证”的研究路径,构建定向目标行人追踪的技术框架,探究针对不同人群交互规律的计算分析与可视化方法,以儿童游憩公共空间为例,验证多主体行为计算分析方法。【结果】通过对中心放射型和线性带状两类儿童游憩空间的比较分析,揭示出多主体行为计算方法的3个关键应用效果:基于人体比例特征的追踪技术可以在公共空间尺度实现目标儿童人群的识别;基于聚集程度、静态使用率、动态使用率的计算分析可以系统解析成人与儿童的交互关系;基于可视化热力图的交叉比较分析可以揭示空间特征对多主体交互行为的干预原理。【结论】多主体行为计算分析方法可为多种人群交互的空间行为研究提供支撑,应用于复杂人群场景的公共空间使用后评估和优化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环境行为 行为性能 数据可视化分析 计算机视觉 儿童游憩场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苕溪-运河流域乡村景观特征及空间关联机制
4
作者 张琳 左佑 刘滨谊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1-30,共10页
【目的】苕溪-运河流域作为江南运河航道与苕溪自然水系紧密关联、地域乡村聚落动态演进的代表性沿运人居景观空间,其乡村的景观格局肌理、水运系统网络与地方文化基因逐渐式微,乡村景观在江南运河航道与自然水网互动过程中的动态适应... 【目的】苕溪-运河流域作为江南运河航道与苕溪自然水系紧密关联、地域乡村聚落动态演进的代表性沿运人居景观空间,其乡村的景观格局肌理、水运系统网络与地方文化基因逐渐式微,乡村景观在江南运河航道与自然水网互动过程中的动态适应机制与关联模式缺乏深入研究。【方法】在流域尺度:通过多层级要素空间叠加与影像分割,划分流域乡村景观关联特征分区;借助耦合协调分析,探究水-运-村关联耦合模式。在乡村聚落尺度:通过空间最大期望聚类分析乡村景观类型;通过空间模拟算法进行乡村景观类型的空间映射。【结果】识别出西苕溪-頔塘运河流域、东苕溪-江南运河流域及杭州塘-杭嘉运河流域三大景观特征分区及运河水工营造型、地域农业生产型、乡镇聚落联动型、漕运商贸经营型、水利文化汇集与流域水网生境型6种乡村景观类型,并发现流域乡村聚落分布密度、空间布局模式及水-运-村耦合关联强度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结论】厘清江南运河人工航道体系与自然水网体系从被动联系到主动互适的过程中,流域乡村景观的空间关联模式及动态适应机理,为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与流域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的韧性规划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江南运河 水-运-村关联耦合 乡村景观特征 苕溪-运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景园林遗产化之路——北京长椿苑公园更新设计的笃行复盘
5
作者 朱育帆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22,共13页
【目的】以北京长椿苑公园更新设计为样本,探索风景园林遗产化路径对隐性文化价值的显性转化机制,为古都风貌区存量空间更新提供理论参照与实践范式。【方法/过程】1)历史基底解析:将“可见遗存—可空间度量遗存—史料文献”历史基底分... 【目的】以北京长椿苑公园更新设计为样本,探索风景园林遗产化路径对隐性文化价值的显性转化机制,为古都风貌区存量空间更新提供理论参照与实践范式。【方法/过程】1)历史基底解析:将“可见遗存—可空间度量遗存—史料文献”历史基底分三级整合,确保史料资源的有效性,锚定公园场地中全浙会馆的位置与文人园林寄园关联的空间基因;2)风格形制选定:以北京传统园林风格为“命题作文”基调,重拾传统经典空间的当代意义;3)功能布局重构:通过场地与城市关系的理性推演,建构公园“北林—中湖—南场”的总体格局;4)空间个性塑造:因地制宜地实验合院新空间型,兼容城市开放空间属性与传统经典空间气韵;5)规划设计阐释:详解长椿苑十六景的景观空间叙事表达。【结论】风景园林的理论与实践需要肩负起文化遗产化的使命。北京长椿苑公园更新设计不仅仅是空间再造,也是一次“遗产化”实验;通过设计过程复盘提出“历史基底前置研究—文化符号空间转译—遗产价值动态沉淀”的风景园林遗产化范式,为存量更新时代的花园城市建设提供实践样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城市更新 花园城市 遗产化 存量 历史基底 寄园 长椿苑公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景观特征多级嵌套评价整合框架与技术路径
6
作者 王云才 董奇祯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7-95,共9页
[目的]整合景观特征评价(landscape character assessment, LCA)和景观性格评价(landscape personality assessment, LPA)的视角与方法,构建景观特征多级嵌套评价整合框架并提出灵活的技术路径,为不同尺度的景观规划与管理提供支持和参... [目的]整合景观特征评价(landscape character assessment, LCA)和景观性格评价(landscape personality assessment, LPA)的视角与方法,构建景观特征多级嵌套评价整合框架并提出灵活的技术路径,为不同尺度的景观规划与管理提供支持和参考。[方法]以LCA体系为研究对象,辨析景观特征的相关概念及内涵,从价值维度、指标体系、过程特征、分类方法等方面对已有的LCA和LPA研究与实践存在的不足和优势进行评述,进一步分析LCA和LPA的互补性。[结果]基于景观的整体性特点和景观空间的嵌套性特征,整合了LCA和LPA的视角与方法,构建了景观特征多级嵌套评价整合框架,可为理解多尺度的景观地方特性和空间体系提供参考。结合深度学习的多尺度分割、空间聚类等方法技术,提出了景观特征多级嵌套评价技术路径。[结论]在LCA体系的发展过程中,各种方法体系层出不穷,LCA与LPA景观特征多级嵌套评价整合框架及技术路径能够在不同尺度的实践需求下,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对景观地方特性进行定量评价和空间制图,为多尺度下的景观地方特性刻画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景观评价 空间规划 景观特征 景观性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船行视角下山地城市滨江界面动态视觉感知评价
7
作者 罗丹 魏茹虹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2-109,共8页
【目的】连续的船行观景视角是山地城市滨江界面视觉景观感知研究的重要切入点,对该视角下的城市界面动态视觉感知研究可为宜居山地城市建设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方法】以重庆“两江四岸”核心区滨江界面为研究区域,根据游船视角... 【目的】连续的船行观景视角是山地城市滨江界面视觉景观感知研究的重要切入点,对该视角下的城市界面动态视觉感知研究可为宜居山地城市建设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方法】以重庆“两江四岸”核心区滨江界面为研究区域,根据游船视角下的界面特征,利用层次分析法拟合眼动行为、问卷、空间指标等主客观数据建立评价模型,评价整体界面和视觉单元景观的视觉感知规律。【结果】可读性对整体界面视觉评价结果有显著影响,是导致界面感知差异的重要因素;多层次单元、特色单元、凹形单元、填充式单元和自然式单元5类单元结构中填充式单元视觉感知评价较低。视觉轨迹自上而下移动,视觉停留区集中于界面下端的江岸部分,游船、标志建筑、空间交界处是重要的视觉聚集点。【结论】基于整体界面空间层次、组成要素完整度、视觉反馈点控制提出可读性维度的优化建议,形成了从感知评价到空间优化的技术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视觉感知 山地城市 滨江界面 眼动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国国家公园志愿服务管理体系特征 被引量:1
8
作者 任天祎 洪传博 王应临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8-35,共8页
【目的】补充当前对英国国家公园志愿服务管理体系研究的缺失,可为构建中国国家公园志愿服务管理体系提供借鉴与启示。【方法】系统梳理英国国家公园志愿服务管理相关政策文件和资料,采用文本分析法,分析英国国家公园志愿服务管理体系... 【目的】补充当前对英国国家公园志愿服务管理体系研究的缺失,可为构建中国国家公园志愿服务管理体系提供借鉴与启示。【方法】系统梳理英国国家公园志愿服务管理相关政策文件和资料,采用文本分析法,分析英国国家公园志愿服务管理体系核心特征,针对中国国家公园志愿服务管理现状提出相关建议。【结果】英国国家公园志愿服务管理体系依托国家总体志愿服务管理体系和坚持国家公园管理局领导的基本前提,在构建合作伙伴协同管理体系、提供广泛且多元的志愿服务参与渠道、塑造丰富而深入的志愿服务体验等方面具有独特性。【结论】明确中国国家公园志愿服务管理体系构建的核心定位——体现国家公园全民公益属性重要载体,结合实践从管理组织、志愿者管理、志愿服务管理3个方面提出建议,为中国国家公园志愿服务管理体系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英国国家公园 志愿服务 全民公益性 合作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公园绿地碳汇能力影响因素的网状荟萃(Meta)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嵇雨桐 林添怿 +1 位作者 刘恋 李雄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31,共9页
[目的]城市公园绿地为人类提供与健康福祉密切相关的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具备生态、社会、经济多重效益,其碳汇能力受多个影响因素控制。综合评估多个因素对城市公园绿地碳汇能力的影响,以此探讨低碳城市公园设计策略的最优解。[方法]以... [目的]城市公园绿地为人类提供与健康福祉密切相关的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具备生态、社会、经济多重效益,其碳汇能力受多个影响因素控制。综合评估多个因素对城市公园绿地碳汇能力的影响,以此探讨低碳城市公园设计策略的最优解。[方法]以“碳汇”“公园”等为关键词进行文献检索,使用网状荟萃(Meta)分析对城市公园绿地碳汇能力的不同影响因素进行系统性定量评估,并根据其影响大小进行分类统计。通过基于网络证据图的影响因素重要性评估、基于联赛表的相对影响能力分析、基于累积排序概率曲线下面积(surface under the cumulative ranking curves,SUCRA)图的综合影响能力分析,综合评估不同影响因素对城市公园绿地碳汇能力的实际作用,并结合亚组分析和漏斗图评估研究样本的异质性、误差及偏倚。[结果]共检索952篇文献,纳入50篇有效文献,提取34个城市公园绿地碳汇能力的关键影响因素,划分为设计形态、生境组成、种植方式、管护形式、外部环境五大聚类。其中,设计形态和管护形式对于提升城市公园绿地碳汇能力效果稳定,适用性较强,是提升碳汇能力的基础因素;生境组成和种植方式在特定场景下提升碳汇能力效果显著,但受场地特征限制;外部环境对城市公园绿地碳汇能力的直接影响较弱。[结论]城市公园绿地碳汇能力受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在以碳汇为导向的设计方案中,应优先考虑优化设计形态和管护形式,根据场地实际条件灵活调配不同的生境组成和种植方式,并适当考虑外部环境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公园绿地 碳中和 荟萃分析 全生命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碳视角下城市绿地可再生能源应用路径
10
作者 王凯伦 牛铜钢 +1 位作者 刘恋 王忠杰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6-124,共9页
【目的】推动可再生能源在城市绿地中的应用,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与低碳转型的重要途径。然而,现有理论缺乏对空间尺度应用的深入探讨,实践中也暴露出诸多问题。构建系统性的应用路径对于推动可再生能源在城市绿地中的高效存续具有重... 【目的】推动可再生能源在城市绿地中的应用,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与低碳转型的重要途径。然而,现有理论缺乏对空间尺度应用的深入探讨,实践中也暴露出诸多问题。构建系统性的应用路径对于推动可再生能源在城市绿地中的高效存续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梳理可再生能源与景观交叉领域的相关研究,鉴于现有实践主要集中于城市公园,则以33个公园实践项目为案例进行分析,识别出可再生能源在城市绿地应用的关键路径。【结果】1)筛选出适配不同自然资源条件与绿地需求的可再生能源;2)实现能源设施与景观环境的有机融合;3)根据不同场景采取适应性的能源应用与管理策略。【结论】为城市绿地的能源降碳减排提供实用的解决方案,同时也从细分领域为应对城市能源转型和全球气候变化挑战提供了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中和 低碳能源 风景园林 新能源景观 可再生能源应用 基础设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景观层积的概念、特征与城市更新途径
11
作者 张瑾渝 许愿 朱育帆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2-40,共9页
【目的】城市历史景观(historic urban landscape, HUL)框架下的理论与实践范畴逐渐向城市中未纳入遗产保护体系的区域拓展,HUL成为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城市更新的重要理论和工具。存量时代的城市景观呈现出多元混杂的特征,更新需求从关注... 【目的】城市历史景观(historic urban landscape, HUL)框架下的理论与实践范畴逐渐向城市中未纳入遗产保护体系的区域拓展,HUL成为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城市更新的重要理论和工具。存量时代的城市景观呈现出多元混杂的特征,更新需求从关注历史文化价值扩展至承载新的价值认同与多元空间体验,适应此特征与需求的设计需深入辨析场地自身及更大区域的历史演变过程。从HUL的层积视角出发展开研究,有助于剖析当代城市景观时空流变过程,探寻整合历史与当代需求的设计路径。【方法】以层积视角解构城市景观的复杂性。回溯层积概念,并阐释其涵盖的3个时空观念——接续的地层、深度的表面、批判的历史,进而分析城市景观空间特征,再提出更新途径。【结果】城市景观具有累积、间断、关联3个时空特征,基于此引入城市景观更新实践中映射与锚固、折叠与互文和沉浸与互动3种更新途径。【结论】在存量更新语境下,以层积视角深度解读城市景观,能为审视过去与洞见未来提供基点,促进更新实践中的形式创新、文化延续与功能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城市历史景观 城市更新 层积 分层 设计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基岩岛“澳”单元传统人居景观特征
12
作者 潘莹 陈琳茜 施瑛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0-128,共9页
【目的】基岩岛的自然环境特点孕育了特殊的人-地-海互动模式,探索人-地-海矛盾解决策略、营建良好人居环境是海岛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研究海岛人居景观特征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广东省汕头市南澳岛为典型样本,基于人居环境学与海洋... 【目的】基岩岛的自然环境特点孕育了特殊的人-地-海互动模式,探索人-地-海矛盾解决策略、营建良好人居环境是海岛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研究海岛人居景观特征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广东省汕头市南澳岛为典型样本,基于人居环境学与海洋地理学、海洋人类学的跨学科研究范式,结合ArcGIS软件,对南澳岛传统人居景观特征进行岛域视角及人居单元视角的分析。【结果】1)明晰了基岩岛开发的基本人居单元——澳的组成要素和基本属性;2)分析了岛域层面传统聚落选址规律,归纳出南澳岛人居开发以澳为先、向澳聚集的空间特征;3)分析了人居单元层面各澳单元防灾景观特征、产业景观特征以及聚落规模结构,通过分析对比南澳岛四大澳,总结出4类澳单元人居景观特征形成路径。【结论】以南澳岛为代表的基岩岛具有独特的人居开发模式,在未来海岛建设中,可通过依地布局、有序开发的营建智慧促进海岛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景观特征 海岛人居景观 基岩岛 南澳岛 澳单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中心城区公园绿地固碳能力及驱动因素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秀萍 赵松婷 +2 位作者 李新宇 李嘉乐 王行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2-40,共9页
[目的]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在维持生命支持和环境动态平衡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城市绿地固碳功能是生态系统服务的重要部分,量化评估城市绿地固碳能力,以探明城市绿地在助力“双碳”目标中的重要作用,为城市绿地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参... [目的]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在维持生命支持和环境动态平衡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城市绿地固碳功能是生态系统服务的重要部分,量化评估城市绿地固碳能力,以探明城市绿地在助力“双碳”目标中的重要作用,为城市绿地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参考。[方法]采用CASA模型,结合遥感影像数据和气象数据,对北京中心城区公园绿地分布格局、固碳能力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2020年北京中心城区公园绿地面积相比2014年增加了10.89%,公园绿地空间分布差异性明显。2014、2017、2020年北京中心城区公园绿地年固碳总量分别为5.23×10^(4)tC、7.09×10^(4)tC、7.45×10^(4)tC,各年度公园绿地单位面积年固碳量分别为2.46 tC/hm^(2)、3.19 tC/hm^(2)、3.29 tC/hm^(2),2014-2020年有82.15%的公园绿地固碳能力有了大幅度提升。2014年北京中心城区公园绿地固碳能力以中等和中高等级为主,2017和2020年公园绿地固碳能力均转变为以中高和高等级为主,其中大型公园绿地斑块在提高固碳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从空间分布来看,北京中心城区公园绿地固碳能力呈现出边缘高、中间低的特征。公园绿地固碳能力与归一化植被指数、叶面积指数、年降雨量、斑块面积、相似邻近比例、斑块结合度指数、聚合度指数呈显著正相关,与平均气温、景观形状指数、平均周长面积比、平均斑块分维数呈显著负相关。[结论]2014—2020年北京中心城区公园绿地固碳能力明显提升;公园绿地斑块面积越大、聚合度指数越高、连通性越好、斑块形状越简单,固碳能力越高。研究结果可为科学评估城市绿地固碳能力、制定气候变化应对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城市绿地 CASA模型 固碳能力 时空变化特征 气象因素 景观格局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滨海城市4R韧性评价模型构建与提升策略
14
作者 秦祈翔 张卫平 尹亚森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0-109,共10页
【目的】韧性设计是当前城市建设和研究的重点,分析已有的韧性实践经验,归纳总结适应未来滨海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韧性导控重点与提升策略,可为中国滨海地区城市的雨洪韧性规划与决策提供参考。【方法】构建包含鲁棒性(robustness)、冗余性... 【目的】韧性设计是当前城市建设和研究的重点,分析已有的韧性实践经验,归纳总结适应未来滨海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韧性导控重点与提升策略,可为中国滨海地区城市的雨洪韧性规划与决策提供参考。【方法】构建包含鲁棒性(robustness)、冗余性(redundancy)、可获得性(resourcefulness)、快速性(rapidity)4个准则层指标、11个要素层指标和24个因子层指标的滨海城市4R韧性评价模型,评估不同开发强度的9个典型滨海城市样本。【结果】中高开发强度城市样本在冗余性和可获得性维度韧性水平较高,低开发强度城市样本则在鲁棒性和快速性维度韧性水平较高。【结论】滨海城市应基于4R韧性评价结果,明确自身韧性优势与短板,制定符合在地环境特征的韧性策略体系,以实现韧性城市高质量建设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韧性城市 4R 鲁棒性 冗余性 可获得性 快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局地气候分区的武汉市高温灾害风险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15
作者 郭舒静 章莉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5-113,共9页
[目的]近年来武汉频繁遭受极端高温事件侵袭,绘制武汉市都市发展区高温灾害风险地图,分析局地尺度的高温灾害风险及影响因素,可以为城市高温灾害预防提供重要参考。[方法]构建“危险性-暴露度-脆弱性”高温灾害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绘制武... [目的]近年来武汉频繁遭受极端高温事件侵袭,绘制武汉市都市发展区高温灾害风险地图,分析局地尺度的高温灾害风险及影响因素,可以为城市高温灾害预防提供重要参考。[方法]构建“危险性-暴露度-脆弱性”高温灾害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绘制武汉市都市发展区高温灾害风险地图,识别局地气候分区(local climate zone, LCZ)的高温灾害风险特征,利用地理加权回归(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 GWR)模型探讨LCZ景观格局对高温灾害风险空间异质性的影响。[结果]不同LCZ类型的高温灾害风险值呈现一定差异,其中水域(LCZ G)的高温灾害风险最低,裸露的岩石或道路(LCZ E)的高温灾害风险最高。景观格局指标的回归系数在空间上存在差异,其中斑块类型面积百分比(PLAND)对高温灾害风险的影响程度高于聚集度指数(AI)。[结论]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了应对高温灾害的策略,为缓解城市高温灾害风险提供了途径,同时也为城市的发展和规划提供了科学、合理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气候变化 多源数据 高温灾害风险 局地气候分区 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景观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运动视觉的环境视觉信息分析与感知测度方法研究进展
16
作者 朱海鹏 孔宇航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21,共10页
【目的】人们对周围环境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运动过程中的视觉感知,系统评述运动过程中视觉信息获取与主观感知反馈间的动态关联性,为以人为本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优化提供技术路径。【方法】以环境视觉信息分析和主观感知测度为核... 【目的】人们对周围环境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运动过程中的视觉感知,系统评述运动过程中视觉信息获取与主观感知反馈间的动态关联性,为以人为本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优化提供技术路径。【方法】以环境视觉信息分析和主观感知测度为核心,系统综述环境视觉信息分析方法、运动视觉模拟技术及序列主观感知测度方法。【结果】全景图像能够完整记录环境视觉信息、准确标定“视点-环境”空间关系,在全景绿视率、天空率等静态视觉信息量化方面应用成熟,但在光流、运动视差等动态视觉信息分析方面,仍需要提高量化精度、实现动态视觉信息的快速识别与实时计算。运动视觉模拟方法强调将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技术与运动传感设备相结合,以提升运动视觉体验的真实性与沉浸感;序列主观感知测度可结合心理物理学方法与可穿戴传感器,实现对环境刺激的毫秒级响应;机器学习技术在视觉感知评价中展现出巨大潜力。【结论】未来研究应提升动态视觉信息分析精度,强化序列感知测度中的多模态数据融合技术,优化机器学习模型的情境适应性与泛化能力,为运动视觉感知研究提供更有效的技术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景观感知 动态视觉感知 全景视觉技术 视觉信息测度 运动视觉模拟 视觉感知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街道绿化泛类结构的视觉感知特征——以天津市市内六区为例
17
作者 杨瀚文 邹尚恩 胡一可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7-44,共8页
【目的】绿化资源配置是城市公共空间优化的重要环节之一,对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有着积极的作用。城市街道绿化泛类结构(urban street greening general structure,USGGS)能够反映街道绿化在行人视觉环境中的整体特征,研究USGGS聚类对于... 【目的】绿化资源配置是城市公共空间优化的重要环节之一,对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有着积极的作用。城市街道绿化泛类结构(urban street greening general structure,USGGS)能够反映街道绿化在行人视觉环境中的整体特征,研究USGGS聚类对于物质空间要素数量以及物质空间形态的改变,能够有效探究街道绿化对行人视觉感知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百度街景数据,利用DeepLabV3+神经网络模型,对天津市市内六区街道的物质空间要素进行分割,使用ArcGIS软件对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可视化处理,结合数理统计分析结果,探讨USGGS与行人视觉感知之间的关系。【结果】USGGS聚类呈现向心聚集型的空间分布特征,城市主干道及快速路的行人视觉感知空间分布特征较为同质化,空间异质化现象集中出现在街道断面狭窄的生活型街道以及商业型街道。不同聚类的USGGS不仅对行人视觉感知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也与场所属性以及绿化空间位置密切相关。【结论】提升城市街道环境质量需要考虑行人视觉感知水平。合理的USGGS配置以及适当的种植点位能够更好地适应周围场所的属性,促进城市公共空间与城市街道绿化的有机融合,助推城市更新工作的精细化管理,提升城市人居环境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计算机视觉 城市街道 绿化结构 视觉感知 空间异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历史公园文化景观层积解译及遗产价值评估——以厦门中山公园为例
18
作者 李旭芳 周向频 翁飞帆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32-141,共10页
【目的】城市历史公园作为城市文化遗产及重要的国土空间,其文化景观的层积演化是近现代城市转型、延续与重构的介质。遗产保护体系价值导向下,加强遗产资源之间的空间联系与时间秩序能够应对文化景观空间同质化、破碎化的窘境。【方法... 【目的】城市历史公园作为城市文化遗产及重要的国土空间,其文化景观的层积演化是近现代城市转型、延续与重构的介质。遗产保护体系价值导向下,加强遗产资源之间的空间联系与时间秩序能够应对文化景观空间同质化、破碎化的窘境。【方法】基于城市历史景观的方法,以厦门中山公园为实证展开遗产时空分析,利用空间地理信息系统解译其不同典型时期文化景观遗产的演化特征及层积机制,并构建六维遗产价值评估体系诠释其价值属性。【结果】厦门中山公园的文化景观层积演化呈现萌芽—破坏—复苏—衰退—复兴的渐进特征,共提炼出衰退、增置、并置、覆盖、再生5种层积模式,影响文化景观空间的层积驱动力呈现阶段性的持续作用机制。此外,园内文化景观具备高本体价值及发展潜力,与厦门中山公园的文化景观层积模式中的要素转换相关联,但现状存续状态较为割裂。【结论】从历时性层积视角解译城市历史公园的文化景观特征机制及价值评估,可为历史公园予以统筹价值赓续和有机更新的综合考量,衔接国土空间规划与历史遗产保护的战略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文化景观 城市历史公园 层积机制 遗产价值 中山公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EC-RAS的多尺度河漫滩恢复适宜性评估框架构建与应用
19
作者 李硕星 王南希 查艳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6-114,共9页
【目的】在城市化进程和极端气候变化的影响下,河流生态系统面临着生境退化和洪水风险。恢复河漫滩作为一种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可提供防洪、生态及景观游憩等多重效益。因此,如何选择优先恢复的河漫滩以平衡流域的生态和社会效益,成为... 【目的】在城市化进程和极端气候变化的影响下,河流生态系统面临着生境退化和洪水风险。恢复河漫滩作为一种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可提供防洪、生态及景观游憩等多重效益。因此,如何选择优先恢复的河漫滩以平衡流域的生态和社会效益,成为当前流域管理的核心科学问题。【方法】整合高程、土地利用、植被以及土壤等多源数据,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和HEC-RAS水动力模型,提出了一套系统的河漫滩恢复适宜性评估框架,可识别各尺度上关键的水文、生态及社会经济等参数,并采用熵权法计算漫滩恢复适宜性指数。以广州流溪河中下游流域为案例,筛选高恢复适宜性的漫滩区域,并通过水动力模型验证恢复效益。【结果】流溪河中下游地区漫滩恢复适宜性较高,共筛选出9个适宜恢复的区域,这些区域多位于平坦的河岸带林地和水源补给充足的区域。单个漫滩恢复后显著增强了河流的水文调节功能,洪峰流量降低了7.7%,流量过程更平稳,同时在小规模洪水作用下适宜栖息地面积增加了56.52 hm^(2)。【结论】所提出的评估框架有效识别了适宜恢复的潜在河漫滩,为科学优化河漫滩恢复选址提供了量化依据。恢复后预期可提升洪水防御和生态功能,同时兼顾社会游憩需求,为流域管理与漫滩恢复策略的制定提供了科学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河漫滩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恢复适宜性评估 社会-生态效益 HEC-RAS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温榆河公园朝阳段社会化运营实践经验探索
20
作者 孙泽慧 刘育迪 +1 位作者 吴嘉莉 冯潇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3-59,共7页
【目的】当前中国城镇化发展由增量建设转变为存量更新,要求公园绿地提质增效、完善绿地服务功能。通过较为充分的运营,北京温榆河公园朝阳段在维持公园绿地质量、提升公园服务品质的同时,减轻了公园绿地管护的财政压力,成为北京市公园... 【目的】当前中国城镇化发展由增量建设转变为存量更新,要求公园绿地提质增效、完善绿地服务功能。通过较为充分的运营,北京温榆河公园朝阳段在维持公园绿地质量、提升公园服务品质的同时,减轻了公园绿地管护的财政压力,成为北京市公园运营的典范,分析其运营经验对于探索城市公园提质增效具有重要参考意义。【方法】选取温榆河公园朝阳段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梳理公园现状运营业态;通过深度访谈了解公园的运营经验;通过问卷调查获取游客对公园在运营中提供的多元服务的满意度。【结果】温榆河公园朝阳段通过社会化运营改革,实现了运营主体的多元化、运营内容的专业化、运作机制的市场化和社区参与的深入化。尤其是在公园运营内容方面,依据客群特征和特色资源确立运营总体定位,进而围绕总体定位构建特色项目矩阵,顺利为游客提供了多样化的体验与服务。【结论】温榆河公园朝阳段的运营实践探索表明,城市公园的社会化运营可以有效提升公园绿地的服务水平,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地方政府财政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城市公园 公园管理 公园运营 社会化运营 北京温榆河公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