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243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六盘山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小气候特征 被引量:1
1
作者 杨文海 杨志莲 +3 位作者 王彦辉 李向栋 王正安 陈炜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2024年第2期32-41,共10页
【目的】实测华北落叶松(Larixgmelinii var.principis-rupprechtii)人工林的林内和林窗小气候特征,认识森林的小气候调节作用,为促进林下更新和森林多种功能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宁夏六盘山南部半湿润区,建立林内(林龄40 a,郁... 【目的】实测华北落叶松(Larixgmelinii var.principis-rupprechtii)人工林的林内和林窗小气候特征,认识森林的小气候调节作用,为促进林下更新和森林多种功能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宁夏六盘山南部半湿润区,建立林内(林龄40 a,郁闭度0.52)和林窗(面积750 m^(2))小气候观测样地,用自动气象站从2022年12月起连续一年监测气象指标和10 cm深土壤温度湿度,并依据标准气象站数据与海拔的关系线性插值得到林外气象数据作为对照。【结果】与林外相比,林内和林窗有明显的小气候调节作用,这表现在:1)年均太阳辐射日累积值(MJ/m^(2))为林内(4.53)<林窗(8.87)<林外(13.99),林内和林窗仅为林外的32.4%和63.4%;林内和林窗与林外的月均太阳辐射累积值的差在生长季大于非生长季。2)年均气温(℃)为林内(7.2)<林外(7.5)<林窗(7.8),气温日较差(℃)为林内(6.1)<林窗(6.3)<林外(8.0),林内和林窗的气温变化更平缓;林内、林窗、林外之间的气温差平均值在生长季小于非生长季。3)年均空气相对湿度(%)为林内(69.1)>林窗(64.7)>林外(62.5),林内和林窗比林外提高了6.6%和2.2%,林内和林窗在生长季提高空气湿度的能力大于非生长季。4)10 cm深土壤温度年均值(℃)为林内(6.8)<林窗(8.8)<林外(9.1),林内和林窗比林外低2.3℃和0.3℃;土壤温度日较差(℃)为林内(0.7)<林窗(1.5)<林外(4.5);林内和林窗土壤温度与林外相比在生长季降低但在冬季提高。5)10 cm深土壤湿度年均值(%)为林内(24.4)<林窗(29.8)<林外(33.8),林内和林窗比林外降低了9.4%和4.0%,林内与林外土壤湿度差在生长季小于非生长季,林窗与林外土壤湿度差在生长季大于非生长季。【结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小气候调节作用明显,且在生长季大于非生长季。与林外相比,林内和林窗大幅降低了太阳辐射、土壤温度、土壤湿度,但显著提高了空气湿度,还减小了各指标变幅、调节了峰值时间,对空气温度有良好的调控缓冲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小气候 林内 林窗 太阳辐射 空气温度湿度 土壤温度湿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省天牛科新纪录——增华华草天牛 被引量:1
2
作者 范宗骥 林美英 +2 位作者 张泽坤 程德洪 梁恒然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2024年第3期86-88,共3页
2024年4月29日,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开展昆虫多样性监测中拍摄和采集到增华华草天牛(Sinodorcadion zenghuaae Xie&Wang,2020)。华草天牛属和增华华草天牛分别为广东省天牛科新纪录属及新纪录种,这丰富了广东天牛科昆虫的多样... 2024年4月29日,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开展昆虫多样性监测中拍摄和采集到增华华草天牛(Sinodorcadion zenghuaae Xie&Wang,2020)。华草天牛属和增华华草天牛分别为广东省天牛科新纪录属及新纪录种,这丰富了广东天牛科昆虫的多样性纪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华华草天牛 鼎湖山 天牛科 新纪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期中国森林生态保护策略
3
作者 黄志霖 王小艺 +7 位作者 张会儒 雷相东 苏建荣 金崑 赵凤君 陈展 樊子豪 肖文发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2024年第5期55-62,共8页
解析了我国林业发展阶段和生态保护建设的发展历程,系统总结了20多年森林生态保护建设及林业生态工程的生态保护成就、存在问题和面临挑战。分析了新时期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和科学绿... 解析了我国林业发展阶段和生态保护建设的发展历程,系统总结了20多年森林生态保护建设及林业生态工程的生态保护成就、存在问题和面临挑战。分析了新时期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和科学绿化等对森林生态保护的新要求,提出了森林生态保护工作重点,包括提升森林培育潜力,落实森林经营方案,完善和配套外来入侵病虫害防控、森林火灾防控体系,优化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保护网络,提升森林生态保护技术支撑体系和条件能力建设,并就森林生态保护适应性政策制度完善、工程项目规划、条件与能力建设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保护 森林经营 病虫害防控 森林火灾防控 自然保护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期我国森林病虫害管理策略
4
作者 王小艺 张彦龙 +4 位作者 吕全 张苏芳 党英侨 杨忠岐 肖文发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2024年第5期30-37,共8页
森林是国家重大战略资源,对水土养护和生态平衡等具有重要作用。由于自然和历史等原因,我国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居高不下,松材线虫、美国白蛾等外来森林病虫害呈扩散态势,本土森林病虫害亦局部危害严重。森林病虫害的高效防控和管理对维... 森林是国家重大战略资源,对水土养护和生态平衡等具有重要作用。由于自然和历史等原因,我国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居高不下,松材线虫、美国白蛾等外来森林病虫害呈扩散态势,本土森林病虫害亦局部危害严重。森林病虫害的高效防控和管理对维护森林健康、保障林业生态安全等意义重大。概述了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新时期的森林病虫害发生和危害现状,总结了我国森林病虫害管理策略的变迁历程,并对比分析了其它主要林业发达国家现行的病虫害防控策略。指出我国森林病虫害尤其是外来森林病虫害防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外来入侵有害生物形势严峻、根除和经典生物防治等策略实施困难、植物检疫难以发挥正常效能、现有防控策略有待完善等。建议及时公布和更新入侵种名单及发生动态,进一步完善有益生物引进时的检疫管理策略以及优化森林病虫害防控策略。期望对指导我国森林病虫害管控工作、提升森林健康水平等发挥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病虫害 治理现状 防控策略 问题与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森林资源质量现状与提升对策
5
作者 张会儒 雷相东 +3 位作者 符利勇 刘宪钊 张晓红 杨璐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2024年第5期46-54,共9页
分析了我国森林资源质量现状,总结了我国森林可持续经营的重要进展,剖析了我国森林可持续经营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森林可持续经营、提升森林资源质量的对策建议。主要结论为:近20年来,我国实施了多项林业生态和国土绿化工程,森林资源... 分析了我国森林资源质量现状,总结了我国森林可持续经营的重要进展,剖析了我国森林可持续经营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森林可持续经营、提升森林资源质量的对策建议。主要结论为:近20年来,我国实施了多项林业生态和国土绿化工程,森林资源得到了恢复性增长。据2021年林草生态综合监测评价结果,我国森林面积2.31亿hm^(2),森林蓄积量194.93亿m^(3),森林覆盖率达到24.02%,但是生产力低、功能不强的局面仍然没有改变。我国乔木林每公顷蓄积量、生物量、生态服务价值分别为95.02m3、91.84t、6.1万元,远低于林业发达国家的水平。我国在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指标、管理政策、计划制度和技术研究与应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还存在实践和认识落后、经营制度不完善、人才队伍匮乏、科技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落后等亟待解决的问题。未来,应从树立现代森林经营理念、建立以森林经营方案为核心的经营制度体系、完善森林可持续经营政策机制、打造面向基层的森林可持续经营队伍、建立长期稳定的森林可持续经营科技创新支持机制、加强基础设施和装备的现代化等6个方面,采取切实可行的战略部署和举措,促进森林可持续经营,提升森林资源质量,为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奠定坚实的绿色基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资源质量 森林可持续经营 经营现状 对策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山地森林交错带土壤碳氮含量及同位素的空间异质性
6
作者 陈健 陈淼 +4 位作者 邢红爽 李非凡 刘顺 许格希 史作民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2024年第1期23-34,共12页
【目的】探究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山地森林交错带土壤碳氮循环的空间异质性及其影响机制,为该地区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岷江上游干旱河谷与山地森林的过渡区选取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橿子栎(Quercus baronii)灌木林为研究对象,基... 【目的】探究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山地森林交错带土壤碳氮循环的空间异质性及其影响机制,为该地区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岷江上游干旱河谷与山地森林的过渡区选取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橿子栎(Quercus baronii)灌木林为研究对象,基于拉丁超立方体抽样设计对样地土壤进行取样,采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样地土壤碳氮含量和碳氮同位素的描述性统计特征、空间异质性、空间相似性及其相关关系。【结果】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山地森林交错带橿子栎灌木林土壤δ^(13)C和土壤δ^(15)N分别呈现弱变异和中等程度的空间变异。土壤δ^(13)C和土壤δ^(15)N均呈现正的空间自相关关系,并且土壤δ^(13)C的空间聚集性高于土壤δ^(15)N。土壤δ^(13)C的空间异质性由结构性因素主导,土壤δ^(15)N的空间异质性受结构性因素和随机性因素共同影响。土壤δ^(13)C与土壤δ^(15)N的空间分布具有很强的相似性,并且都与土壤碳氮含量具有较强的空间关联。土壤δ^(13)C与土壤δ^(15)N具有很强的相关关系,并都受到土壤水分、碳氮含量及其比值的直接或间接影响。【结论】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山地森林交错带橿子栎灌木林具有不同的土壤碳氮同位素空间变异程度和耦合的碳氮同位素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河谷 橿子栎 交错带 空间异质性 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林业遗产现状与保护对策
7
作者 樊宝敏 杨文娟 +1 位作者 张德成 张志永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2024年第5期71-77,共7页
在自然和文化遗产中,林业遗产具有重要地位。国际上普遍重视对林业遗产的保护,世界遗产和全球重要农业遗产中都包含着许多林业遗产。我国虽拥有丰富的林业遗产,但林业遗产保护工作至今没有形成完整独立的体系。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 在自然和文化遗产中,林业遗产具有重要地位。国际上普遍重视对林业遗产的保护,世界遗产和全球重要农业遗产中都包含着许多林业遗产。我国虽拥有丰富的林业遗产,但林业遗产保护工作至今没有形成完整独立的体系。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许多林业遗产仍处于濒危或受损害状态,加强林业遗产保护和管理工作刻不容缓。我国应加强林业遗产保护管理,努力构建独具特色的中国林业遗产保护体系。建议尽早启动林业遗产认定工作,建立林业遗产组织与管理制度,实行科学分类保护,积极推进林业遗产研究,开发林业遗产的多种功能和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业遗产 保护 突出问题 对策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eta-分析的间伐强度对栎类天然林生长与更新的影响——对我国栎类天然林经营的启示
8
作者 刘建锋 肖以华 +1 位作者 程向芬 肖文发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2024年第3期31-38,共8页
【目的】基于文献综述,研究间伐强度对栎类天然林生长与更新的影响,促进其科学经营和林分质量改善。【方法】检索已发表的相关文献数据,获得有效文献37篇和数据149条,采用Meta-分析方法探究间伐强度对栎类林分胸径年均生长量(mm·a^... 【目的】基于文献综述,研究间伐强度对栎类天然林生长与更新的影响,促进其科学经营和林分质量改善。【方法】检索已发表的相关文献数据,获得有效文献37篇和数据149条,采用Meta-分析方法探究间伐强度对栎类林分胸径年均生长量(mm·a^(−1))、林分蓄积年均生长量(m^(3)·hm^(−2)·a^(−1))和幼苗密度(株·100 m^(−2))的影响。【结果】中度(20%~39%)和强度间伐(≥40%)均能显著提高林分胸径生长量和蓄积生长量,特别是对幼龄林(≤20 a)和中龄林(21~40 a)效果显著,但对近熟林(41~60 a)和成熟林(>60 a)效果不显著;中度和强度间伐均能显著提高林分的幼苗密度,尤其对成熟林的效果最大;同时,在阳坡和下坡位或中坡位林分的间伐正效应值高于其它坡向和坡位。间伐激发幼龄林与中龄林生长和成熟林更新的效应持续时间约为10 a。【结论】中度以上间伐(≥20%)显著提高了栎类中幼龄林分的胸径和蓄积生长量以及成熟林幼苗密度,为持续促进上述林分生长与更新,其间伐间隔期应为10 a左右。研究结果可为我国栎类森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栎类天然次生林 生长 更新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鸟类集群夜宿的空间和社会结构研究进展
9
作者 李伟 刘冬平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2024年第3期69-77,共9页
集群夜宿是指同种或不同种个体聚集在一起利用夜宿地及其周围生境共同栖息的行为。鸟类集群夜宿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鸟类个体在夜宿地中分散栖位,享受集群夜宿带来的益处,如提高觅食效率、降低捕食风险和便于体温调节等。但是,不同个体... 集群夜宿是指同种或不同种个体聚集在一起利用夜宿地及其周围生境共同栖息的行为。鸟类集群夜宿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鸟类个体在夜宿地中分散栖位,享受集群夜宿带来的益处,如提高觅食效率、降低捕食风险和便于体温调节等。但是,不同个体在夜宿地中的不同空间分布会引起个体间的受益差异,而鸟类社会关系和社会地位等方面的社会认知能力会影响个体在夜宿地中的栖位选择。总结了国内外关于鸟类集群夜宿空间和社会结构的相关假说和理论、研究方法和进展,并探讨了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群夜宿 空间结构 社会等级结构 保护与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围场县人工栽植沙棘簇顶病发生规律与植原体检测
10
作者 李永 林彩丽 +3 位作者 刘春海 岳丽华 史伟伟 池中堂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2024年第5期25-29,共5页
【目的】调查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沙棘人工林簇顶病害的发生规律和危害情况,并对沙棘簇顶病样品进行植原体检测。【方法】采用踏查和样地调查方法对沙棘人工林进行簇顶病专项调查,并利用植原体通用引物对采集的沙棘簇顶病害样品进行PC... 【目的】调查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沙棘人工林簇顶病害的发生规律和危害情况,并对沙棘簇顶病样品进行植原体检测。【方法】采用踏查和样地调查方法对沙棘人工林进行簇顶病专项调查,并利用植原体通用引物对采集的沙棘簇顶病害样品进行PCR检测。【结果】沙棘簇顶病可危害一年至多年生沙棘,5月中旬发病,症状表现为顶梢嫩芽和嫩叶稍微扭曲,随后顶稍逐渐卷缩成球状,健康沙棘5—9月期间均可被传染而发病,植株染病后会连年发病,部分病树2~3年后整株死亡。沙棘簇顶病在围场县分布较广、严重危害人工培育的沙棘林,危害面积达500 hm^(2),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2000余万元;在采集的42份样本中直接PCR、巢氏PCR方法均未检测到植原体病原菌。【结论】在围场县沙棘簇顶病5月中旬发病,在5—9月期间健康沙棘均可被传染发病,植株染病后会连年发病,2~3年内会部分染病树死亡。该病害严重危害围场县人工栽培的沙棘林,危害面积达500 hm^(2),在采集的42份沙棘簇顶病样品中均未检测到植原体病原,推断沙棘簇顶病不是由植原体引起的病害,因此需要继续寻找病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棘簇顶病 发病规律 植原体 PCR检测 病害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资源植物多样性的组成特点及分布特征 被引量:3
11
作者 佟瑶 曹喆 +4 位作者 李梦琳 徐舒逸 黄继红 丁易 臧润国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2024年第1期11-22,34,共13页
【目的】确定新疆资源植物的物种组成和空间分布,对其开展有效保护至关重要。【方法】本研究基于大量文献资料的查阅、收集和整理,以自然分布于新疆的维管植物为研究对象,对新疆资源植物的种类、分布和生境等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和归纳,... 【目的】确定新疆资源植物的物种组成和空间分布,对其开展有效保护至关重要。【方法】本研究基于大量文献资料的查阅、收集和整理,以自然分布于新疆的维管植物为研究对象,对新疆资源植物的种类、分布和生境等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和归纳,并分析了新疆资源植物的基本组成、地理和生境分布特征。【结果】1)自然分布于新疆的资源植物共计1003种,隶属于104科460属。在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3个类群中,被子植物相对丰富,占据了总物种的96.31%。按利用类型可分为食用植物、药用植物、工业植物和环保植物4类,数量占比最多的是药用植物,为77.77%。生活型包括草本、灌木和乔木3类,其中草本植物占据了主体,占比高达82.35%。2)在市域上的水平地理分布不均匀,主要集中分布在北疆的几个大地级市中,阿勒泰地区物种组成最丰富,包含了70.09%的物种。3)在海拔上的垂直地理分布范围很广,主要集中分布于1000~2100 m的中海拔范围内,呈随海拔升高而先增加后降低的单峰分布模式。4)在生境上的分布不均匀,草原、森林是包含物种数最多的2类(自然)植被,占比分别为32.70%和31.80%。【结论】新疆资源植物组成丰富,草本植物是主体,其中药用植物数量最多。新疆资源植物空间分布不均匀,主要集中分布于北疆山区中海拔地段,以草原和森林生境为主。本研究可为新疆资源植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植物 物种组成 地理分布格局 生物多样性保护 新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蜡窄吉丁在我国危害的变化及防治 被引量:1
12
作者 买买提江·肉孜 张彦龙 王小艺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2024年第1期86-92,共7页
白蜡窄吉丁是中国本土害虫,一直以来对我国本土的白蜡树危害不严重,是一种次要害虫。但近年来,随着外来引种白蜡树的广泛栽植,白蜡窄吉丁由次要害虫演变成为主要害虫,对我国园林绿化、植树造林中大量种植的白蜡树造成了巨大破坏,影响了... 白蜡窄吉丁是中国本土害虫,一直以来对我国本土的白蜡树危害不严重,是一种次要害虫。但近年来,随着外来引种白蜡树的广泛栽植,白蜡窄吉丁由次要害虫演变成为主要害虫,对我国园林绿化、植树造林中大量种植的白蜡树造成了巨大破坏,影响了种植地区的生态环境。本文分析了白蜡窄吉丁由次要害虫演化为主要害虫的原因,总结了该虫的防治现状,尤其是近年来利用天敌防控白蜡窄吉丁的情况,指出天敌是控制其种群数量、减少危害的重要因子,明确以生物防治为主结合多种措施是控制白蜡窄吉丁扩散、减轻生态和经济损失的有效方法,可为其他钻蛀性害虫的防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蜡窄吉丁 蛀干害虫 外来白蜡树 新疆小叶白蜡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击火发生预报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彭玉娴 田晓瑞 +2 位作者 李思薇 司莉青 王明玉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2024年第2期65-70,共6页
雷击火是最主要的自然火,也是全球植被过火面积的主要形成因子。闪电成因比较复杂,因此很难准确预测闪电和雷击火发生。随着对闪电监测能力的提高,雷击火发生预报在林火管理中逐渐得到应用。雷击火发生预报一般采用统计回归模型或机器... 雷击火是最主要的自然火,也是全球植被过火面积的主要形成因子。闪电成因比较复杂,因此很难准确预测闪电和雷击火发生。随着对闪电监测能力的提高,雷击火发生预报在林火管理中逐渐得到应用。雷击火发生预报一般采用统计回归模型或机器学习方法,包括逻辑回归模型、随机森林模型、广义线性模型等。从雷击火的主要因子、闪电特征和预报方法3个方面总结相关研究进展,重点综述雷击火的驱动因子和发生预报方法。结合当前雷击火预报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了未来的研究方向。今后需要针对不同生态区的可燃物特征和雷击火发生特点,发展满足不同管理需求的雷击火发生预测模型,提高雷击火发生的预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击火 驱动因子 预测模型 闪电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业害虫防治的天敌昆虫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被引量:2
14
作者 党英侨 王小艺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2024年第1期72-85,共14页
天敌昆虫用于害虫防治的理论提出有100多年,然而天敌昆虫的实际应用比理论研究更早,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目前,天敌昆虫的应用研究已取得长足进步,尽管仍有局限存在,但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以及公众对环境和自身安全的重视,未... 天敌昆虫用于害虫防治的理论提出有100多年,然而天敌昆虫的实际应用比理论研究更早,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目前,天敌昆虫的应用研究已取得长足进步,尽管仍有局限存在,但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以及公众对环境和自身安全的重视,未来天敌昆虫在林业害虫防治中的应用将得到进一步发展。本文对林业上应用天敌昆虫的成熟策略进行了总结,分析了天敌昆虫的人工繁育和应用技术现状,指出了当前天敌昆虫在林业害虫防治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繁殖效率低且成本高、贮存期短、效果评价方法欠科学、以及引进天敌审批困难等。在此基础上,展望了未来天敌昆虫应用的发展趋势,讨论了未来天敌昆虫在林间应用的主要原则和策略、大规模繁育的机械化、质量控制的标准化、与其他新兴技术结合的多种可能方向等问题,以期进一步促进天敌昆虫在林业上的应用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防治 天敌昆虫 人工繁育 防治技术 前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东部鸟类新纪录——白头鹎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丽霞 江红星 +4 位作者 高文华 宁佳慧 佟丽梅 张振华 孙戈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2024年第3期89-90,共2页
2024年5月13日,在内蒙古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内(45°9′1″N,121°57′2″E)首次环志和记录到2只白头鹎指名亚种(Pycnonotus sinensis sinensis),经查阅相关文献确认其为内蒙古东部鸟类分布新纪录。
关键词 白头鹎 内蒙古东部 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新纪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丰台区4个典型湿地公园鸟类多样性分析
16
作者 陶然 张磊 +6 位作者 郭浩帆 路红艳 雷茵茹 翟夏杰 赵欣胜 李伟 刘刚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2024年第4期20-26,共7页
【目的】掌握北京市丰台区4个典型湿地公园鸟类多样性时空动态变化。【方法】2023年3—11月采用样线调查法对莲花池公园、永定河绿堤公园、南苑森林湿地公园和北宫国家森林公园的鸟类组成及多样性进行调查。【结果】共记录到鸟类16目45... 【目的】掌握北京市丰台区4个典型湿地公园鸟类多样性时空动态变化。【方法】2023年3—11月采用样线调查法对莲花池公园、永定河绿堤公园、南苑森林湿地公园和北宫国家森林公园的鸟类组成及多样性进行调查。【结果】共记录到鸟类16目45科142种,占北京市519种鸟类的27.36%,其中国家一级和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分别为2种和17种,北京市重点保护野生动物44种。根据生态类型划分,鸣禽49.30%、游禽16.90%、涉禽15.49%、猛禽7.04%、攀禽7.04%和陆禽4.23%。旅鸟占鸟类总数48.59%,留鸟占24.65%,夏候鸟占18.31%,居留型不唯一型占8.45%。鸟类物种数春季最多,秋季次之,夏季最少。春季永定河绿堤公园物鸟类种数最多,南苑森林湿地公园最少;夏季永定河绿堤公园最多,北宫国家森林公园最少;秋季南苑森林湿地公园最多,莲花池公园最少。鸟类个体总数秋季最多,春季次之,夏季最少。丰台区4个典型湿地公园的鸟类Chao1指数在春季显著高于秋季,但在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和丰富度指数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春季鸟类Shannon指数在北宫国家森林公园高于其他3个地点,夏季和秋季以永定河绿堤公园最高。【结论】丰台区4个湿地公园的鸟类多样性较丰富,但不同公园的鸟类多样性存在时空差异,靠近永定河的绿堤公园鸟类多样性相对较高,春秋季节相对于夏季更高,表明城市公园在为鸟类提供生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湿地 公园 鸟类丰富度 鸟类多样性 时空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干扰进入大熊猫栖息地的路径与影响——以秦岭大熊猫栖息地内穿孔为例
17
作者 杨志娇 杨淳 +9 位作者 杨思萌 李长财 李薪雨 文菀玉 王宇航 张希明 朱大鹏 朱代博 刘刚 龚明昊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2024年第4期1-9,共9页
【目的】在秦岭大熊猫栖息地,分析穿孔干扰源进入栖息地的特征、周边景观产生的影响以及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空间利用对人类干扰的响应。【方法】基于最优觅食理论,假设人类干扰沿坡度较小的平缓区域即河谷/沟谷进入大熊猫... 【目的】在秦岭大熊猫栖息地,分析穿孔干扰源进入栖息地的特征、周边景观产生的影响以及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空间利用对人类干扰的响应。【方法】基于最优觅食理论,假设人类干扰沿坡度较小的平缓区域即河谷/沟谷进入大熊猫栖息地,且进入强度由坡度决定;借助空间分析工具及景观指数,对比分析同一干扰源影响下,具有景观差异的邻近沟谷内大熊猫活动对人为干扰的回避距离和对海拔及坡度的利用特征。【结果】栖息地穿孔内的人类干扰沿平缓河谷/沟谷进入栖息地,对大熊猫空间利用和种群格局造成影响。坡度是人类干扰进入大熊猫栖息地的主要限制因子:坡度越小干扰越易进入,迫使大熊猫选择距离沟谷更远、海拔更高的空间,但对大熊猫的坡度利用选择影响较小。【结论】人类干扰以坡度为导向进入大熊猫栖息地,迫使大熊猫对人类干扰产生距离和海拔上的回避;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人类干扰进入大熊猫栖息地的特征以及大熊猫空间利用和栖息地选择的影响因素,并提供栖息地内人类活动管理和修复决策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栖息地破碎化 人类干扰 秦岭 大熊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COPE模型的樟子松人工林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及初级生产力模拟与评估
18
作者 张宇昕 杨凯捷 +3 位作者 丛巍巍 陆森 张劲松 王锋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2024年第2期1-13,共13页
【目的】检验SCOPE(Soil Canopy Observation of Photosynthesis and Energy fluxes)模型用于模拟樟子松人工林的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sun-induced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SIF)和植被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GPP)动... 【目的】检验SCOPE(Soil Canopy Observation of Photosynthesis and Energy fluxes)模型用于模拟樟子松人工林的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sun-induced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SIF)和植被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GPP)动态变化的可能性。【方法】对科尔沁沙地南缘樟子松人工林,基于样地SIF、GPP及气象协同观测数据,利用SCOPE模型模拟SIF与GPP的日变化与季节变化,评估了SCOPE模型在典型晴天、典型多云日、整个观测期的模拟效果。【结果】结果显示,利用气象观测数据及冠层参数(入射短波辐射、气温、大气实际水汽压、CO_(2)浓度及叶面积指数),可驱动SCOPE模型模拟樟子松人工林的SIF与GPP。典型晴天日与多云日的SIF模拟值和实测值的R^(2)分别为0.42与0.52,RMSE分别为0.19与0.18 W·m^(-2)·μm^(-1)·sr^(-1);GPP模拟值和观测值的R^(2)分别为0.78与0.89,RMSE分别为1.87与2.57μmol·m^(-2)·s^(-1)。在季节尺度上,SIF和GPP模拟值和观测值的R^(2)分别为0.50、0.72,RMSE分别为0.19 W·m^(-2)·μm^(-1)·sr^(-1)和2.64μmol·m^(-2)·s^(-1)。在整个观测期,多云日的SIF(R^(2)=0.31,RMSE=0.22 W·m^(-2)·μm^(-1)·sr^(-1))与GPP(R^(2)=0.80,RMSE=2.42μmol·m^(-2)·s^(-1))的模拟效果优于晴天日(SIF:R^(2)=0.30,RMSE=0.26 W·m^(-2)·μm^(-1)·sr^(-1),GPP:R^(2)=0.64,RMSE=3.64μmol·m^(-2)·s^(-1))。SIF模拟值总体高于观测值,当SIF强度较低时易对SIF高估,反之则易低估。GPP的模拟精度较高,模型对较低与较高GPP有所低估,对中间值有所高估。【结论】SCOPE模型可用于日尺度与季节尺度的SIF与GPP模拟,且多云日的模拟精度更高。SCOPE模型对樟子松人工林的GPP模拟结果优于SIF,推测SIF模拟精度较低的原因可能是模型对SIF的模拟是基于阔叶植物的辐射传输过程。未来应发展针对针叶植物的SIF辐射传输模型,为针叶林的辐射传输与荧光遥感监测提供模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 总初级生产力 樟子松 SCOPE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立地环境和林分结构驱动的辽东栎林生长与模拟
19
作者 刘兵兵 于澎涛 +1 位作者 王彦辉 张雪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2024年第3期1-11,共11页
【目的】定量研究宁夏六盘山区辽东栎(Quercus mongolica)林的树高和胸径生长对气候、地形、土壤、林分结构等多种因子变化的响应规律,在此基础上构建多因子耦合模型,准确模拟和预测气候等因子对森林生长的影响。【方法】依据宁夏六盘... 【目的】定量研究宁夏六盘山区辽东栎(Quercus mongolica)林的树高和胸径生长对气候、地形、土壤、林分结构等多种因子变化的响应规律,在此基础上构建多因子耦合模型,准确模拟和预测气候等因子对森林生长的影响。【方法】依据宁夏六盘山区环境梯度,2021—2022年对79块辽东栎天然次生林样地进行每木调查,利用上外包线法确定林分平均树高和平均胸径对立地环境和林分结构等因子的响应关系和函数类型,通过连乘构建多因子耦合模型框架并基于实测数据拟合模型参数,用于模拟气候变化对辽东栎林生长的影响。【结果】同时影响六盘山区辽东栎林平均树高和平均胸径生长的主要因子是林龄、林分密度、年均降水量、年均气温、土壤厚度。平均树高和平均胸径随林龄增大呈缓慢−快速−缓慢的生长变化,随林分密度增大呈先稳定后加速下降的变化,随土壤厚度和年均降水量增大呈先快速增加后渐趋平稳的变化,随年均气温升高呈先快速上升后快速下降的单峰变化趋势。根据林分平均树高和平均胸径对各单因子的响应函数构建了二者的多因子耦合模型,预测精度较高(R2>0.70)。对年均气温升高1.5℃的情景模拟结果表明,整个六盘山区的辽东栎林平均树高和平均胸径生长速率都会降低,其降低幅度在气候冷湿的六盘山区南部分别为10%和7%,在气候暖湿的六盘山区中部分别为15%和12%,在气候暖干的六盘山区北部分别为18%和13%。【结论】宁夏六盘山区辽东栎次生林的平均树高和平均胸径生长同时受气候、林分结构、立地环境等多因子的影响,建立反映多个主要因子(年均降水量、年均气温、林龄、林分密度、土壤厚度)影响的耦合生长模型可以准确预测气候变化和密度调控对树高和胸径生长的影响。未来的气温升高将会降低平均树高和平均胸径的生长,但降低幅度存在区域差异,表现为气温越高的区域降低幅度越大,需要分区采取不同的森林管理应对措施。研究结果可为预测气候变化影响和确定森林管理措施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东栎 天然林 树高 胸径 气候变化 立地条件 林分结构 耦合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δ^(13)C估算水分利用效率的2种模型比较——以峨眉山雷洞坪植物为例
20
作者 陈淼 刘顺 +2 位作者 许格希 陈健 史作民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2024年第2期14-23,共10页
【目的】通过对基于碳稳定同位素值(δ^(13)C)估算水分利用效率(iWUE)的2种模型(是否考虑叶肉导度,gm)之间差异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理解gm对植物iWUE的影响。【方法】选择峨眉山雷洞坪针阔混交林中不同生长型植物,采集了48个物种的117... 【目的】通过对基于碳稳定同位素值(δ^(13)C)估算水分利用效率(iWUE)的2种模型(是否考虑叶肉导度,gm)之间差异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理解gm对植物iWUE的影响。【方法】选择峨眉山雷洞坪针阔混交林中不同生长型植物,采集了48个物种的117个叶片样品,通过测定其叶片δ^(13)C,对比了早期估算iWUE模型(iWUEsim模型,将gm看作无穷大)与包含gm效应的iWUE模型(iWUEmes模型)之间的iWUE差异(iWUE_(difference)),以及这种差异随植物生长型变化的趋势。【结果】结果显示,iWUEsim的平均值(42.23±1.33μmol·mol^(-1))显著高于iWUEmes的平均值(28.10±0.65μmol·mol^(-1)),高估比例为3.64%~72.11%(平均49.58%±1.30%)。不同生长型植物的iWUEsim均显著大于iWUEmes,其中草本植物高估比例3.64%~48.00%(平均29.20%±5.16%),灌木高估比例13.68%~67.73%(平均48.44%±1.83%),乔木高估比例32.04%~72.11%(平均54.08%±1.47%)。此外,叶片功能性状对iWUE_(difference)有显著影响,相比于叶片厚度、叶片干物质含量和单位质量叶片氮含量,单位面积叶片氮含量和比叶重是影响iWUE_(difference)变化的主要因素。【结论】将gm看作无穷大会造成对基于δ^(13)C估算的iWUE的高估,未来估算植物iWUE时应考虑gm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在水分利用效率 叶肉导度 碳稳定同位素 植物生长型 单位面积叶片氮含量 比叶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