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1,310篇文章
< 1 2 6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飞厦门,看漆画——观展随感
1
作者 长北 长江文艺评论 2025年第1期105-108,共4页
今年初,我往厦门参加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论专业委员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飞机一落地即往厦门美术馆,这里楼上楼下,四个漆画展同时展出,它们是:“2024厦门漆画展览”“鹭岛漆韵——2024厦门市美协漆画专委会委员作品展”“漆韵流光——厦... 今年初,我往厦门参加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论专业委员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飞机一落地即往厦门美术馆,这里楼上楼下,四个漆画展同时展出,它们是:“2024厦门漆画展览”“鹭岛漆韵——2024厦门市美协漆画专委会委员作品展”“漆韵流光——厦门漆画展历届获奖作品馆藏展”“厦门漆画五十年回顾展”。看完四个漆画展,我兴奋了许多天,几百幅作品以厦门漆画为主轴,全面反映出了漆画画坛近年创作的活跃,我感到:漆画作为“画”,使“画”真正得到了解放,这解放,并非以放弃漆语言、模仿其他画种为代价,而恰恰充分运用了漆语言,淋漓尽致地驱使了漆材料,把握了漆特性,也就是说,高扬了漆画的“漆画性”。试举数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 解放 特性 材料 展览 漆韵流光 鹭岛漆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建故乡书写的内在秩序——再论剑男新诗集《透过破碎的窗玻璃》
2
作者 刘波 长江文艺评论 2025年第1期43-49,共7页
在中国当代诗歌的美学谱系中,剑男也许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没有像那些“先锋派”诗人一样进行极端实验,也没有在荆楚乡土诗派中留连忘返,他有着自己更为独特的写作路径。他围绕故乡所建构的写作秩序,很大程度上匹配着内心的敏感:一方面... 在中国当代诗歌的美学谱系中,剑男也许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没有像那些“先锋派”诗人一样进行极端实验,也没有在荆楚乡土诗派中留连忘返,他有着自己更为独特的写作路径。他围绕故乡所建构的写作秩序,很大程度上匹配着内心的敏感:一方面,他在抵抗都市生活对自我的侵蚀,另一方面,他又不得不拥抱那些冲突。也许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撕扯中,剑男这些年通过诗歌逐渐卸下了包袱,而选择在语言和故乡的融合中自我救赎。剑男的新诗集《透过破碎的窗玻璃》[1],是对过去三十多年诗歌写作的一次全面总结。在持续的故乡书写中,他梳理了自己的精神轨迹,追忆或现实中的故乡,皆指涉了日常生活经验的内部,这让剑男越发意识到必须往故乡的内部走,才可能抵抗表象的“先锋”,去寻找一种人文情怀、历史意识和批判精神的建构。因此,他在通往故乡的书写中一步步更新了自己的观念,并实践了当代性诗意的诉求。也就是说,透过对故乡和日常生活的关注,他修复了继续深挖故乡的意志力,专注于以更性情的方式处理自然与风景,即使面临着重复的困境,他也在诗歌书写的当下延长线上获得了生命的启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剑男 自我救赎 故乡书写 精神撕扯 人文情怀 新诗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味小说”的新收获——姜燕鸣《暹春纪》速评
3
作者 刘川鄂 长江文艺评论 2025年第1期50-56,共7页
湖北当代小说家历来注重地方性元素的发掘和呈现,擅长从熟悉的楚地城乡生活取材,着力彰显地方的民俗风情、文化风貌。仅就表现武汉城市生活的作品而言,改革开放初期即有刘富道、李建纲等的“汉味小说”萌生,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表现当... 湖北当代小说家历来注重地方性元素的发掘和呈现,擅长从熟悉的楚地城乡生活取材,着力彰显地方的民俗风情、文化风貌。仅就表现武汉城市生活的作品而言,改革开放初期即有刘富道、李建纲等的“汉味小说”萌生,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表现当下武汉故事的方方、池莉及其代表的新写实小说,佳作迭出,声誉鹊起,评论界将这些具有浓郁的武汉地方风味、描绘武汉风土人情的小说正式命名为“汉味小说”,成为与“京味”“津味”“海味”相媲美的一个文学品类,享誉全国。90年代何祚欢的“儿子系列”、吕运斌的“汉正街风情”系列、彭建新的“红尘三部曲”等小说各具特色,将目光聚焦于岁月变迁或现实图景中武汉各色人物的生命百态,缀连人情风俗、历史掌故,辅以方言俚语、汉腔楚调,用文学的形式诠释武汉文化的精髓和武汉市民的精神特性。新世纪以来,老中青几代作家在“汉味小说”这个园地继续耕耘,也涌现了很多佳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性元素 武汉 新写实小说 何祚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现“角落”:一种“温暖”的烛照——博物诗学视野下李娟《阿勒泰的角落》中的风景描写
4
作者 王书婷 陈佳昕 长江文艺评论 2025年第1期61-72,共12页
一、“非虚构”风景的发现——李娟与阿勒泰作家与地方是文学批评的经典议题,地方风物与在地生活经验给予了作家不竭的创作动力,一个个“地方”也因此成了作家的精神“原乡”。相较而言,李娟与新疆的关系略为特出。她笔下的阿勒泰、冬... 一、“非虚构”风景的发现——李娟与阿勒泰作家与地方是文学批评的经典议题,地方风物与在地生活经验给予了作家不竭的创作动力,一个个“地方”也因此成了作家的精神“原乡”。相较而言,李娟与新疆的关系略为特出。她笔下的阿勒泰、冬牧场、羊道等特定空间有别于老舍的北平或沈从文的湘西等作家谙熟之故土,并非寄寓了复杂的眷恋或批判意识的“文化载体空间”或人性的“神庙式空间”,而更多地呈现为一种纪实的“在他乡式”生活空间,这与李娟的非虚构写作立场有关。《阿勒泰的角落》是李娟在阿勒泰地区生活的日志式记录,带有鲜明的博物志色彩。她的书写无意于精神的托寄或某种价值观的传递,而更像是一种在客观记录与主观审美之间调和的“朴素取景”。李娟将日常质朴的生活瞬间依地域、空间、风物分类编排在散文集中,喀吾图、巴拉尔茨、沙依横布拉克、桥头、红土地等一片片陌生的边地被李娟的灵性书写如明烛般照亮,成为了纸面上的“远方风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勒泰的角落 博物诗学 风景描写 喀吾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技术、新理念与新使命:2024年国产纪录片创作实践与理论面向
5
作者 彭翠 郑海盈 丁娜 长江文艺评论 2025年第1期18-31,共14页
2024年恰逢新中国75周年华诞,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处于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故而,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广大文艺工作者义不容辞... 2024年恰逢新中国75周年华诞,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处于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故而,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广大文艺工作者义不容辞,重任在肩,大有作为。[1]基于此,2024年国产纪录片的生产和创作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化重大主题宣传,生动展现国家发展战略、政策导向与核心价值观,凝聚奋进正能量,既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也客观上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纪录片作为一种传播媒介,也为讲好中国故事构建了一个互动交流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4年 中国式现代化 新中国75周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性抒情与当代诗歌的美学建构——评胡弦诗集《沙漏》
6
作者 刘慧 杨丹 长江文艺评论 2025年第1期73-81,共9页
诗人胡弦是实力与活力兼具的中青年诗人代表,凭借其丰富的创作和独特的风格,获得了广泛认可和赞誉,对当代诗歌创作有着重要影响。胡弦的诗歌,是对“言有尽而意无穷”这一古典美学追求的现代诠释。他在有限的诗行中追寻无尽的意趣,融情... 诗人胡弦是实力与活力兼具的中青年诗人代表,凭借其丰富的创作和独特的风格,获得了广泛认可和赞誉,对当代诗歌创作有着重要影响。胡弦的诗歌,是对“言有尽而意无穷”这一古典美学追求的现代诠释。他在有限的诗行中追寻无尽的意趣,融情于笔墨,穿梭于时空,不仅仅是对个人情感和经验的表达,更是对人类共同命运和存在状态的深刻探索。胡弦的诗歌作品充满直觉与隐忍,语言敦朴而嶙峋,通透而厚重,总是透着对现实和历史的哲思,不断释放着复杂而厚重的情感,这种诗歌风格使他在中国当代诗坛上独树一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觉 诗歌 智性抒情 美学建构 胡弦 言有尽意无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方·国际·共同体:纪录片《龙舟》的融合创制与时代价值
7
作者 顿山 臧志 长江文艺评论 2025年第1期37-42,共6页
龙舟起源于古人对龙图腾的神灵崇拜和祭祀活动,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符号,也是中华民族记忆的重要载体。上世纪七十年代出土的文物羽人竞渡纹铜钺传达了龙舟竞渡的历史,早在2000多年前,古人便通过龙舟竞渡的形式,在端午这个“阴阳相... 龙舟起源于古人对龙图腾的神灵崇拜和祭祀活动,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符号,也是中华民族记忆的重要载体。上世纪七十年代出土的文物羽人竞渡纹铜钺传达了龙舟竞渡的历史,早在2000多年前,古人便通过龙舟竞渡的形式,在端午这个“阴阳相交”的时间节点向神祈福求安。随着时间的推移,龙舟竞渡也被视作纪念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特色活动。今时今日,龙舟已乘载着古人的美好生活向往和爱国主义精神走过万古千秋,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崇高象征。由湖北卫视制作的人文纪录片《龙舟》围绕龙舟文化,分为《千古归途》《万物繁花》《心灵造像》《盛装凡尘》《与子同行》和《岁月晨光》六集,以“中国故事,国际表达”的创作理念,讲述龙舟古往今来的传奇历程。《龙舟》紧扣时代命题,溯源历史根脉,展现了“端午+龙舟+屈原”三位一体式的复合文化汇入中华文明和现代生活的历史过程,以广阔高远的视野考察了龙舟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内在联系,以合作共赢的语态向世界讲述了凝结中国智慧和中国气质的中国故事,以开放包容的共同体叙事提升了中国影视作品的国际传播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原 国际表达 龙舟 文化遗产 龙图腾 中国故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视视角与民间立场——从《边鼓》看喻长亮的乡土叙事
8
作者 张世鑫 长江文艺评论 2025年第1期57-60,共4页
边鼓,在鄂北方言中不仅仅是一种乐器。打边鼓,有非主流、帮腔、甘当配角或陪衬的意思。喻长亮最新出版的中短篇小说集《边鼓》在作品名上就有着鲜明的民间意识。仅从作品名就能看出喻长亮小说的民间风格和语言意趣:意味深长、神形兼备... 边鼓,在鄂北方言中不仅仅是一种乐器。打边鼓,有非主流、帮腔、甘当配角或陪衬的意思。喻长亮最新出版的中短篇小说集《边鼓》在作品名上就有着鲜明的民间意识。仅从作品名就能看出喻长亮小说的民间风格和语言意趣:意味深长、神形兼备。边鼓这一乐器名字的借用,大大地强化了“边”的特殊氛围,生动形象地交代了人物生活环境,暗示了人物的价值取向。乡土写作一直是喻长亮多年来所坚持的写作方向。漳河是喻长亮出生和成长的地方。这条发源于荆山山脉流经他家乡的河流,不断地刺激和调动着他最初的生命意识,也持续地滋养和丰满着他的民间立场和故乡意识。在喻长亮已经面世的作品中,他始终以平视的视角与人物共情,以独特的民间语言和对话体系构筑小说的叙述架构,创作出像《漳河岸边》《麦葬》《百福山庄》《剪刀过敏症》《老虾》等大量脍炙人口而又有影响力的乡土文学作品。这些与漳河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文学作品,带着作家强烈的生命体验,与其生命永远处在一种回归与放逐的不断完善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鼓 民间立场 乡土文学 漳河 平视视角 乡土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两河文明”的艺术表达与文明重塑
9
作者 向云驹 长江文艺评论 2025年第1期4-17,共14页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对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进行了深刻、全面、系统、整体性的总结,提出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发展目标和“两个结合”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发展路径。在当今世界各种...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对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进行了深刻、全面、系统、整体性的总结,提出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发展目标和“两个结合”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发展路径。在当今世界各种文明纷繁绽放、各美其美的时代,是文明隔阂还是文明交流,是文明冲突还是文明互鉴,不同的文明观会导致不同的判断,做出不同的选择。不过,由于文明是一种长时段的历史,正确的文明观应该具有开放、宽阔、博大的胸襟,从而将不同的历史视为不同的文明。文明不只有一个中心,更不是只有一个终极形态。文明不分大小,文明是关于整个人类的概念,文明是最大的历史,文明分布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里,等等。文明观念在其初露端倪时就被法国年鉴学派著名史家布罗代尔在学理上予以了热情地赞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表达 习近平 文明重塑 两个结合 中华民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小巷”到“大家”:电视剧《小巷人家》的温暖现实主义叙事
10
作者 许波 徐伊宁 长江文艺评论 2025年第1期93-97,共5页
清晨的阳光透过低矮的屋檐洒在小巷的青石板上,炊烟缭绕,空气中弥漫着饭菜的香味和邻里之间的寒暄声。小巷,是苏州城中最普通的一隅,却也是真实生活的缩影。在这里,每一天都伴随着柴米油盐的琐碎,每个人都在生活的罅隙中寻找希望与平衡... 清晨的阳光透过低矮的屋檐洒在小巷的青石板上,炊烟缭绕,空气中弥漫着饭菜的香味和邻里之间的寒暄声。小巷,是苏州城中最普通的一隅,却也是真实生活的缩影。在这里,每一天都伴随着柴米油盐的琐碎,每个人都在生活的罅隙中寻找希望与平衡。电视剧《小巷人家》正是从这样一条小巷出发,讲述了一群普通人的百味人生。在改革开放的大时代背景下,宋莹、黄玲、庄超英等人面对住房、教育、家庭矛盾等现实问题,用朴素的坚持和温暖的善意书写属于自己的生命篇章。这条小巷不仅是人与人交织的生活空间,更是小人物与大时代相遇碰撞的舞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州 电视剧 改革开放 温暖现实主义 希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刀郎原创歌曲二十年(2004-2024)——基于音乐形态学视角下的风格分析与阐释
11
作者 何兴华 长江文艺评论 2025年第1期88-92,共5页
2023年7月刀郎推出全新专辑《山歌寥哉》,专辑内容取材清代作家蒲松龄所著《聊斋志异》,其中一曲极具批判气质的《罗刹海市》迅速成为大众文化传播的现象级音乐作品。2024年8月刀郎在微信视频号举办线上演唱会《山歌响起的地方》,就有5... 2023年7月刀郎推出全新专辑《山歌寥哉》,专辑内容取材清代作家蒲松龄所著《聊斋志异》,其中一曲极具批判气质的《罗刹海市》迅速成为大众文化传播的现象级音乐作品。2024年8月刀郎在微信视频号举办线上演唱会《山歌响起的地方》,就有5300万人次观看,收获6.3亿次点赞,[1]而自2024年9月开始的全国线下巡演活动更使新一轮“刀郎热”持续至今。正如音乐学家田青先生所说:“刀郎歌声的影响广度和深度是人类歌唱史上的一座高峰。”[2]近年来,无论传统纸媒、广播、电视,还是新兴数字媒体和社交平台,都在持续跟进,报道和评论着这处于“正在进行时”的音乐文化事件,这也在客观上促进了刀郎音乐作品更广泛的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上演唱会 音乐形态学 罗刹海市 原创歌曲 刀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笔墨之境 画外求妙——罗丹青写意书画摭谈
12
作者 熊泽玮 陈时 长江文艺评论 2025年第1期98-104,共7页
一、中国画的渊源以其满目琳琅的题材划分尽显包罗万象之特色。纵览传世佳作,我们目之所及、心之所向无所不纳。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将中国画以题材划分为六门,北宋《宣和画谱》与南宋《画继》分别归为十门、八类,再到元末明... 一、中国画的渊源以其满目琳琅的题材划分尽显包罗万象之特色。纵览传世佳作,我们目之所及、心之所向无所不纳。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将中国画以题材划分为六门,北宋《宣和画谱》与南宋《画继》分别归为十门、八类,再到元末明初《南村辍耕录》已细分为十三科,其中人物、山水、花鸟自唐至今已基本成三科鼎立之局势。“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1]早自东晋顾恺之就已论及不同题材中国画的创作难易,然在他而言论人物及山水,却并未提到花鸟这一题材类型。可见,在部分时期,花鸟题材与人物、山水相较,并不一并受重视。今观罗丹青写意花鸟作品,顿觉花鸟创作之难不在其形,更在其境。这也使得中国画中的花鸟在古今文人中成为视觉文化的重要象征,并延绵发展且生生不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画 罗丹青 写意花鸟 唐代张彦远 题材划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审美与现代的角力:《审美现代性视域中的“85新潮美术运动”》评析
13
作者 萧涵耀 长江文艺评论 2025年第1期121-128,共8页
作为中国当代艺术史上的重大事件,“八五美术新潮”具有明确的时间节点。起点是1985年4月召开的“黄山会议”,会上彻底否定了“题材决定论”并呼吁“观念更新”,同年5月,“前进中的中国青年美展”在中国美术馆正式亮相。终点则在1989年2... 作为中国当代艺术史上的重大事件,“八五美术新潮”具有明确的时间节点。起点是1985年4月召开的“黄山会议”,会上彻底否定了“题材决定论”并呼吁“观念更新”,同年5月,“前进中的中国青年美展”在中国美术馆正式亮相。终点则在1989年2月5日,极具集体性与总结意味的“中国现代艺术大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念更新 黄山会议 85新潮美术运动 审美现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当代湖北戏曲史的重要贡献——评《当代湖北戏曲资料选编·档案文件卷(1949-2020)》
14
作者 肖柳 长江文艺评论 2025年第1期116-120,共5页
朱伟明、黄蓓主编的《当代湖北戏曲资料选编·档案文件卷(1949-2020)》(以下简称《档案文件卷》)是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戏曲史(湖北卷)”的阶段性成果,于2024年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目前已被哈佛燕... 朱伟明、黄蓓主编的《当代湖北戏曲资料选编·档案文件卷(1949-2020)》(以下简称《档案文件卷》)是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戏曲史(湖北卷)”的阶段性成果,于2024年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目前已被哈佛燕京图书馆(Harvard Yenching Library)收藏。这部编著通过梳理不同时期的档案文件,勾勒出当代湖北戏曲的阶段性发展历程,这在此前的戏曲研究中并不常见[1]。在资料搜集方面,《档案文件卷》所收材料绝大部分来自于湖北省、武汉市两级档案馆,包括政策文件、会议讲话、工作总结、统计报表、新闻报道等多种史料文献,经过课题组成员的查阅、搜集、转录、斟酌、商议,最终呈现为这部达85万字的资料选编。简而言之,《档案文件卷》史料扎实,视野开放,不仅有助于全面认识当代湖北戏曲的发展历程,也在方法上为当下戏曲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档案文件卷 中国戏曲史 新中国成立70周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不可靠叙述”的音乐书写
15
作者 王希翀 长江文艺评论 2025年第1期109-115,共7页
一、音乐书写中“不可靠叙述”的特性作为一种特殊的叙事学概念,“不可靠叙述”出现于十四、十五世纪,在维多利亚文学向现代主义转型阶段已广泛存在。有关“不可靠叙述”的许多优秀成果凸显于英美当代文学研究领域,如詹姆斯·费伦... 一、音乐书写中“不可靠叙述”的特性作为一种特殊的叙事学概念,“不可靠叙述”出现于十四、十五世纪,在维多利亚文学向现代主义转型阶段已广泛存在。有关“不可靠叙述”的许多优秀成果凸显于英美当代文学研究领域,如詹姆斯·费伦、丹尼尔·施瓦茨和安斯加·纽宁对石黑一雄《长日将尽》的研究以及沈安妮对《莫失莫忘》的研究,纽宁对纳博科夫《洛丽塔》的研究,申丹之于威廉·戈尔丁《继承者》的研究等。这些研究都为建构“不可靠叙述”的现代批评话语体系做出了相应贡献。纽宁在《建构整合性的认知方法与修辞方法》中呼吁学者们关注不同媒介中的不可靠叙述。尚必武也认为“考察不同文类、不同时期、不同媒介中不可靠叙述,是当下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1]。该倡议也可在张小曼、郑鸿升等学者关于中国“不可靠叙述”的研究里听到回音。促使中外学者达成共识的契机有两点,一方面,后经典叙事学展现出复数意义。其表征之一就是“超越经典叙事学的文学叙事,走向文学之外的叙事媒介,即叙事媒介上的复数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美当代文学 莫失莫忘 威廉戈尔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脱域”视域下的城乡审思——评《张学东中篇小说集》
16
作者 郭秀秀 长江文艺评论 2025年第1期82-87,共6页
现代化进程被视为贯穿整个20世纪乃至21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的主线,自80年代以来,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明显具有加速趋势,与城市化进程和全球化进程耦合在一起。城市化被视作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拉动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引擎。随... 现代化进程被视为贯穿整个20世纪乃至21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的主线,自80年代以来,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明显具有加速趋势,与城市化进程和全球化进程耦合在一起。城市化被视作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拉动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引擎。随着农村人口不断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城镇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文明不断向农村传播扩散,生产要素在地区景观和社会空间层面加速流动,城镇化进程推动了城乡二元结构的社会空间发生脱域,也使这一结构中空间的差异性和不对等性一步步凸显,引发如市场化导致资源配置失衡、资本与权力结合的利益链条、传统村落文化衰败、文明冲突和社会冲突等诸多社会脱域问题。“脱域”是现代社会学的一个行为空间概念,原由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在《现代性的后果》中首次提出,意指社会关系从彼此互动的地域性关联中,从通过对不确定的时间的无限穿越而被重构的关联中“脱离出来”[1]。文学写作中,对于城乡空间秩序变迁所引发问题的描述与思考,就是极具症候性的表现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学东中篇小说集 城乡审思 现代化进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空链接·墨彩叠织·记忆回溯:主旋律纪录片《在影像里重逢》的艺术探析
17
作者 林静 长江文艺评论 2025年第1期32-36,42,共6页
主旋律纪录片《在影像里重逢》在时空连接、墨彩叠织与记忆回溯的交汇中,围绕着“大主题,小故事”的创作逻辑展开着当下与历史的深度“对话”。它以新中国诞生以来70年的珍贵影像为素材,通过“追梦、酬勤、拼搏、见智、造福”五个关键词... 主旋律纪录片《在影像里重逢》在时空连接、墨彩叠织与记忆回溯的交汇中,围绕着“大主题,小故事”的创作逻辑展开着当下与历史的深度“对话”。它以新中国诞生以来70年的珍贵影像为素材,通过“追梦、酬勤、拼搏、见智、造福”五个关键词,深刻地描摹和梳理了普通中国人的精神肖像与奋斗历程。《在影像里重逢》在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首播,它用全新的视角与思维,用珍贵的纪实影像与故事,在当下与历史的对话中,在墨彩叠织的视觉语言中讲述了普通人的奋斗史,呈现了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电视纪录片学术委员、荣誉会长刘效礼评论到:“该片既是一部共和国的发展史,也是纪录片人的一种奋斗体现。”[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影像里重逢 时空连接 主旋律纪录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眸历史足迹 彰显思想伟力——系列微纪录片《思想的力量》的叙事技巧与传播价值 被引量:1
18
作者 彭翠 李盟 长江文艺评论 2024年第4期89-95,共7页
如果说微纪录片是为了适应碎片化、浅阅读和融媒体语境发展起来的一种轻量化的非虚构艺术形式,在时长上以篇幅短小为特征,在内容上以单一精炼为特点的话,那么,系列微纪录片则是围绕一定的创作主线,每集单独设立主题的视听呈现方式。随... 如果说微纪录片是为了适应碎片化、浅阅读和融媒体语境发展起来的一种轻量化的非虚构艺术形式,在时长上以篇幅短小为特征,在内容上以单一精炼为特点的话,那么,系列微纪录片则是围绕一定的创作主线,每集单独设立主题的视听呈现方式。随着融媒体的发展,主流媒体在制作大型史诗类纪录片的同时,也在为满足用户的新需求而不断生产时长较短、主题鲜明、制作精良的微纪录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纪录片 叙事技巧 制作精良 传播价值 视听呈现 融媒体 浅阅读 主流媒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刘醒龙长篇新作《听漏》的哲思现实主义风格论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仁宝 长江文艺评论 2024年第4期20-26,共7页
在新时代乡土小说创作盛行之际,擅写乡土小说的刘醒龙却转战考古题材,连续创作出版了“青铜重器”系列长篇小说《蟠虺》《听漏》。小说创作题材的转变,不仅表明了刘醒龙超越自己的决心与勇气,显示出了刘醒龙的创作实力与耐力,也彰显出... 在新时代乡土小说创作盛行之际,擅写乡土小说的刘醒龙却转战考古题材,连续创作出版了“青铜重器”系列长篇小说《蟠虺》《听漏》。小说创作题材的转变,不仅表明了刘醒龙超越自己的决心与勇气,显示出了刘醒龙的创作实力与耐力,也彰显出了刘醒龙的创作辨识度与独特性。与创作题材的转变相应的是其创作风格也发生了变化,大体表现为从诗性现实主义向哲思现实主义的倾斜。所谓哲思现实主义,并不是在写实手法的基础上简单添加一些哲理元素就能够实现,其背后蕴含着作者的创作视野和文学追求,是对作品叙事风格和美学意蕴的综合概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醒龙 乡土小说 现实主义风格 创作视野 哲思 叙事风格 写实手法 综合概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视听传播:元话语、数字化与南方转向 被引量:1
20
作者 顾亚奇 郭格 长江文艺评论 2024年第1期54-60,共7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大任务,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明确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大任务,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明确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基础上所形成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带有鲜明的价值性、目的性指向,是对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最核心、最凝练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使命 视听传播 中国式现代化 元话语 现代文明 数字化 自信自强 建设文化强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