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为您找到了以下期刊:

共找到1,669篇文章
< 1 2 8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投稿须知
1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F0003-F0003,共1页
《野生动物学报》是东北林业大学、中国动物园协会和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主办的专业性学术期刊,主要刊发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以兽类、鸟类、爬行类和两栖类为主)、自然保护地以及动物园等领域在科学研究、资源监测、圈养繁殖和疾病防... 《野生动物学报》是东北林业大学、中国动物园协会和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主办的专业性学术期刊,主要刊发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以兽类、鸟类、爬行类和两栖类为主)、自然保护地以及动物园等领域在科学研究、资源监测、圈养繁殖和疾病防控等方面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技术方法、数据资料、理论探讨和综述等学术论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动物学报 中国动物园协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投稿须知
2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F0003-F0003,共1页
《野生动物学报》是东北林业大学、中国动物园协会和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主办的专业性学术期刊,主要刊发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以兽类、鸟类、爬行类和两栖类为主)、自然保护地以及动物园等领域在科学研究、资源监测、圈养繁殖和疾病防... 《野生动物学报》是东北林业大学、中国动物园协会和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主办的专业性学术期刊,主要刊发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以兽类、鸟类、爬行类和两栖类为主)、自然保护地以及动物园等领域在科学研究、资源监测、圈养繁殖和疾病防控等方面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技术方法、数据资料、理论探讨和综述等学术论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动物学报 中国动物园协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R-VOD的神农架林区野生动物视频检测 被引量:1
3
作者 眭海刚 魏天怡 +2 位作者 胡烈云 杨敬元 马国飞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3,共13页
红外相机视频是野生动物调查的主流研究方法之一,但在林区受设备角度、复杂环境与野生动物活动的随机性影响,极易出现检测中光流捕捉错误或简单语义难以识别的情况。针对此类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多帧关系网络特征增强的视频目标检测方法(m... 红外相机视频是野生动物调查的主流研究方法之一,但在林区受设备角度、复杂环境与野生动物活动的随机性影响,极易出现检测中光流捕捉错误或简单语义难以识别的情况。针对此类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多帧关系网络特征增强的视频目标检测方法(multi-relation video object detection,MR-VOD)。该算法在图像关系网络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上下帧目标之间的关系,通过多阶段推理,实现对野生动物目标的准确检测。同时,以神农架林区野生动物红外相机视频为基础,构建相关野生动物视频目标检测数据样本集作为实验区。试验证明,改进后的算法检测性能有所提升,平均准确率达81.96%,比Faster R-CNN提高9.32个百分点,在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的检测上提升30.79个百分点,并在多种复杂场景下测试表现良好,有效减少了错检漏检的情况。该算法的实现将为神农架野生动物智能监测云平台提供检测基础,同时为后续开展的野生动物保护、种群评估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系网络 视频目标检测 野生动物 复杂环境 特征增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圈养蓝腹鹇雌鸟雄化现象与性激素水平变化关系
4
作者 张敬 王伟 +10 位作者 詹同彤 莫嘉琪 于杨 陈绚姣 胡昕 朱毅 由玉岩 张成林 陈足金 John Corder 张恩权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7-134,共8页
雉类在圈养过程中部分雌性个体会出现雄化现象(羽毛颜色趋于雄性特征),为了解这种现象与性激素变化之间的关系,建立准确鉴别雄化个体的方法,以圈养蓝腹鹇(Lophura swinhoii)为对象,针对雌鸟雄化现象与粪便中性激素水平变化的关系开展研... 雉类在圈养过程中部分雌性个体会出现雄化现象(羽毛颜色趋于雄性特征),为了解这种现象与性激素变化之间的关系,建立准确鉴别雄化个体的方法,以圈养蓝腹鹇(Lophura swinhoii)为对象,针对雌鸟雄化现象与粪便中性激素水平变化的关系开展研究。2022—2023年,在北京动物园和广州动物园共选取蓝腹鹇个体20只,采集繁殖期(4—6月)和非繁殖期(10—12月)的粪样共256份,用酶联免疫法检测17β-雌二醇(estradiol,E_(2))和睾酮(testosterone,T)的含量,计算E_(2)/T,并分别对雄组、雌组和雄化组个体的E_(2)、T含量以及E_(2)/T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圈养蓝腹鹇在繁殖期和非繁殖期,雄组和雌组的E_(2)含量、E_(2)/T均呈极显著性差异(P<0.01),T含量呈显著性差异(P<0.05);雌组和雄化组的E_(2)含量和E_(2)/T均呈极显著性差异(P<0.01),T含量无显著差异;雄化组与雄组的E_(2)、T含量和E_(2)/T均无显著差异。在繁殖期和非繁殖期中,雌组E_(2)含量平均值和E_(2)/T平均值均极显著高于雄化组(P<0.01);繁殖期和非繁殖期雄组和雄化组E_(2)/T均小于1。研究结果表明,蓝腹鹇雌鸟E_(2)含量下降、E_(2)/T降低能引发雌鸟中止产卵,换羽期后羽色向雄性羽色转变。若雌性个体繁殖期或非繁殖期的E_(2)/T平均值小于1,且曾经产卵,之后外部羽色出现雄性羽色特征且没有“距”,则可确定其为雄化个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腹鹇 圈养 雌鸟雄化 雌二醇 睾酮 性别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白山漫江中华秋沙鸭繁殖期种群数量动态、行为及繁殖成效研究
5
作者 易国栋 赵永斌 +2 位作者 郝亚南 李华 郝锡联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95-602,共8页
为了分析中华秋沙鸭(Mergus squamatus)种群繁殖期数量动态变化规律、行为对策、繁殖习性及种群繁殖力,为其种群保护和管理提供参考,在吉林省抚松县漫江流域对中华秋沙鸭繁殖种群采用观察法进行实地观察。结果表明:中华秋沙鸭种群数量... 为了分析中华秋沙鸭(Mergus squamatus)种群繁殖期数量动态变化规律、行为对策、繁殖习性及种群繁殖力,为其种群保护和管理提供参考,在吉林省抚松县漫江流域对中华秋沙鸭繁殖种群采用观察法进行实地观察。结果表明:中华秋沙鸭种群数量在繁殖期变动明显,雄鸭数量呈现较规律的正态曲线变化,雌鸭数量波动明显,种群数量动态能够充分反映繁殖活动的进程。通过繁殖期种群数量空间分布分析,确定长松电站旧址和野鸭湖为主要繁殖区。繁殖期以游动、取食、静息和睡眠为主要行为模式,占比86%,其中游动和取食是最主要的行为模式,占比58%,行为时间分配对环境变化和人为干扰响应明显。与越冬期行为比较发现,繁殖期行为模式倾向于简化以减少能量消耗。繁殖期有配偶看护行为,以保证雌鸭和巢址安全,并防止其他雄鸭与配偶交配,通过驱赶、伴飞和守候予以实现;潜水时间两性之间在年内无显著差异(P>0.05),仅雄性在年际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平均窝卵数(9.26±2.10)枚(n=19),繁殖成功率84.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秋沙鸭 繁殖期 种群数量动态 繁殖生态学 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例死亡徳氏大羚羊病例报告
6
作者 王运盛 王昕 +7 位作者 朱云芸 范昕琳 国欣欣 胥哲 焦思敏 赵岩 普天春 赵素芬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62-668,共7页
依据临床病理变化、组织病理学观察、病原菌培养鉴定及药敏试验对1只死亡的雌性徳氏大羚羊(Tragelaphus derbianus)进行诊断。结果显示:德氏大羚羊出现心内膜大面积出血,右心室质软,肺充血,肠黏膜脱落、出血,以及瘤胃浆膜面多脓肿;组织... 依据临床病理变化、组织病理学观察、病原菌培养鉴定及药敏试验对1只死亡的雌性徳氏大羚羊(Tragelaphus derbianus)进行诊断。结果显示:德氏大羚羊出现心内膜大面积出血,右心室质软,肺充血,肠黏膜脱落、出血,以及瘤胃浆膜面多脓肿;组织病理学观察发现,德氏大羚羊有出血性心肌炎、急性间质性肺炎、急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脾出血、胰腺炎与出血性肠炎;肺组织中分离出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结合临床病理变化和病原菌鉴定结果,分析德氏大羚羊疑似感染蜡样芽孢杆菌导致瘤胃浆膜面慢性感染和消化道病变,使其抵抗力降低,在极寒天气因素刺激下引发败血症,重要实质器官均出现急性出血,最后死亡。药敏试验结果发现,复方新诺明可作为一线治疗药物,恩诺沙星可作为二线用药。本研究结果可为牛科(Bo⁃vidae)动物诊断和治疗该类疾病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徳氏大羚羊 组织病理学观察 蜡样芽孢杆菌 药敏试验 环境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东寨港红树林湿地两栖动物多样性的空间分布特征
7
作者 李华亮 张熙斌 +6 位作者 李诗川 谭荣 林雪云 冯尔辉 张明军 陈珉 曾治高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66-375,共10页
为了解红树林湿地两栖动物多样性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所受环境水盐度的影响,2022年7—11月,对东寨港红树林湿地的两栖类开展2轮夜间样线调查研究。在东寨港的北区近岸、北区近海、南区近岸和南区近海4类红树林湿地共布设49条长200 m的固定... 为了解红树林湿地两栖动物多样性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所受环境水盐度的影响,2022年7—11月,对东寨港红树林湿地的两栖类开展2轮夜间样线调查研究。在东寨港的北区近岸、北区近海、南区近岸和南区近海4类红树林湿地共布设49条长200 m的固定调查样线,各样线间距大于500 m。每轮每条样线采取每日19:00—24:00调查1次、重复3天次的方式调查。结果表明:海南东寨港红树林湿地两栖类的物种多样性低,仅分布有海陆蛙(Fejervarya moodiei)、泽陆蛙(F.multistriata)、沼水蛙(Hylarana guentheri)、黑眶蟾蜍(Duttaphrynus melanostictus)和花狭口蛙(Kaloula pulchra)5种;海陆蛙是该湿地两栖类的优势物种(占95.23%),也是近海红树林湿地中唯一能见到的两栖动物,而在近岸红树林湿地中还能见到其余4种;环境水盐度降低了海岸潮间带红树林湿地两栖类物种多样性,与两栖类多度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在两栖动物多样性的空间分布上,扩散活动促使红树林湿地的近岸生境有比近海生境明显更高的物种丰富度,而水盐度则使两栖类多度在北区近海生境中显著最低。研究结果丰富了对海南红树林湿地两栖类物种多样性的认识,增补了红树林湿地两栖类的生态资料,将有助于未来对红树林湿地的保护与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湿地 两栖动物 物种多样性 海陆蛙 水盐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圈养野生动物源产气荚膜梭菌分离株的MLST分型及毒力基因分析
8
作者 徐春忠 徐锋 王建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74-680,共7页
为了解上海地区动物园流行的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的ST型,探讨其可能的遗传进化关系和潜在致病性,通过细菌基因组框架图测序对10株产气荚膜梭菌进行回顾性研究,对菌株MLST分型和致病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0株菌均为A... 为了解上海地区动物园流行的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的ST型,探讨其可能的遗传进化关系和潜在致病性,通过细菌基因组框架图测序对10株产气荚膜梭菌进行回顾性研究,对菌株MLST分型和致病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0株菌均为A型产气荚膜梭菌,分属于6个新的ST型,并携带有大量的毒力基因,包括plc(α毒素)、pfoA(θ毒素)等16种主要的毒力因子,以及hlyⅢ、hlyB等22种可能来源于其他菌属的毒力基因。研究发现,动物园的产气荚膜梭菌以A型为主,但存在遗传多样性、宿主多样性等特点,同时携带大量的毒力因子对人和动物均存在较大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园 产气荚膜梭菌 多位点序列分型 致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态位对鸟类肠道寄生虫组成的影响
9
作者 宋茜 侯志军 王震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54-365,共12页
影响鸟类肠道寄生虫种类的因素包括宿主、饮食习性和栖息地等,然而这些因素均由宿主特定的生态位决定。为研究不同生态位对鸟类肠道寄生虫种类的影响,通过18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东北地区石鸡(Alectoris chukar)、红尾斑鸫(Turdus nau... 影响鸟类肠道寄生虫种类的因素包括宿主、饮食习性和栖息地等,然而这些因素均由宿主特定的生态位决定。为研究不同生态位对鸟类肠道寄生虫种类的影响,通过18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东北地区石鸡(Alectoris chukar)、红尾斑鸫(Turdus naumanni)和金鸻(Pluvialis fulva)3种不同生态位的野生鸟类肠道寄生虫进行研究。研究样本共61只个体,包括25只石鸡、12只红尾斑鸫和24只金鸻,采集全部个体直肠内粪样用于高通量测序,同时剖检12只石鸡检查鸡异刺线虫(Heterakis gallinarum)。结果显示:61只鸟类个体寄生虫总检出率为60.66%,3种鸟类肠道寄生虫检出率相近;共检出21种寄生虫,其中原虫15种,蠕虫6种;3种鸟类肠道寄生虫种类差异显著,石鸡、红尾斑鸫和金鸻肠道寄生虫种类分别为6、11、5种,除石鸡和红尾斑鸫均检出同一种簇虫(Gregarina caledia)外,其他寄生虫种类均为每种鸟类独有。此外,在剖检的12只石鸡中,在7只个体盲肠内检出同一种蠕虫,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为鸡异刺线虫,并利用特异性引物检出鸡四毛滴虫(Tetratrichomonas gallinarum),剖检和鉴定结果与18S rRNA高通量测序结果相符。研究结果表明,3种野生鸟类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较普遍。本研究填补了这3种鸟类肠道感染寄生虫的数据,可为研究不同生态位鸟类肠道寄生虫的感染情况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鸟类 寄生虫 肠道 高通量测序 18S rR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微卫星分析黑龙江省南部小飞鼠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10
作者 田新民 孟訾靖 +1 位作者 白小珍 石兰英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0-206,共7页
小飞鼠(Pteromys volans)为树栖夜行滑行类啮齿动物,过去不合理的森林采伐已导致其生存受到一定威胁,亟需对其种群的遗传变化,特别是遗传多样性和近交衰退等种群遗传信息开展进一步评价,增强保护与管理的针对性。利用微卫星分子标记对... 小飞鼠(Pteromys volans)为树栖夜行滑行类啮齿动物,过去不合理的森林采伐已导致其生存受到一定威胁,亟需对其种群的遗传变化,特别是遗传多样性和近交衰退等种群遗传信息开展进一步评价,增强保护与管理的针对性。利用微卫星分子标记对黑龙江省南部4个小飞鼠种群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8个微卫星位点检测出种群平均等位基因数为12.9(12.0~14.4)个,有效等位基因数为8.6(8.1~8.8)个,观测杂合度为0.887(0.832~0.925),期望杂合度为0.872(0.865~0.876),近交系数为-0.018(-0.066~0.046)。结果表明:小飞鼠种群遗传多样性丰富,其中,苇河种群遗传多样性最高,穆棱种群次之,方正和宾县种群较低。种群历史数量的下降与分布区的隔离影响着各局域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格局。种群内高比例的稀有等位基因显示,未来小飞鼠种群存在遗传多样性下降的风险。检测到近期方正和宾县种群存在遗传瓶颈效应与近亲繁殖情况。建议加大对小飞鼠的关注和保护力度,开展栖息地修复和生态廊道构建,从而实现该物种的种群增长与扩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飞鼠 微卫星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线姬鼠睾丸不同时期的比较蛋白质组学分析
11
作者 金志民 李强 +4 位作者 鲁思含 孙悦 李璐 宋小宁 贾修歧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73-581,共9页
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是我国常见的农田害鼠,控制其种群数量是鼠害防治的重点。雄性黑线姬鼠的睾丸在繁殖季节会发生下降现象,以此提高其雄性繁殖强度,睾丸下降会显著影响其基因表达和代谢物含量,而蛋白质作为基因表达的产物和... 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是我国常见的农田害鼠,控制其种群数量是鼠害防治的重点。雄性黑线姬鼠的睾丸在繁殖季节会发生下降现象,以此提高其雄性繁殖强度,睾丸下降会显著影响其基因表达和代谢物含量,而蛋白质作为基因表达的产物和新陈代谢的基础,主导着睾丸的生理功能,但以往的研究缺乏对黑线姬鼠睾丸下降期和睾丸正常期睾丸蛋白质种类及功能的比较分析。以处于睾丸下降期(9只)和睾丸正常期(9只)的黑线姬鼠为研究对象,对其睾丸进行蛋白质组学分析,鉴定睾丸蛋白质种类、测定含量并进行比较,分析功能注释与富集,筛选出与精子发生相关的蛋白质。结果表明:在睾丸下降期和睾丸正常期的黑线姬鼠睾丸中共鉴定到10533个蛋白质,其中,两个时期共有蛋白质9871个,特有蛋白质种类分别为239、423个,差异蛋白质1932个,两个时期蛋白质功能注释结果相似,但蛋白质的种类和含量差异较大,GO和KEGG共富集到剪接体、RNA剪接的调控和mRNA加工的调控等12条与精子发生相关的功能通路。研究结果揭示了黑线姬鼠睾丸在不同时期的蛋白质差异,为探究黑线姬鼠睾丸下降的内在作用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线姬鼠 蛋白质组 睾丸下降 不同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熊猫粪便中线粒体基因库特点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晓达 任晓彤 +6 位作者 高雨薇 王文慧 张琦 褚佳宁 林立钧 徐艳春 杨淑慧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9-280,共12页
为了解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肠道脱落细胞中线粒体DNA(mtDNA)的异质性特点及其与年龄的关系,以92只不同年龄的大熊猫粪便为材料,通过扩增子高通量测序研究非编码的D-loop区、编码rRNA的16S rRNA区以及编码蛋白质的ND1和ND2区... 为了解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肠道脱落细胞中线粒体DNA(mtDNA)的异质性特点及其与年龄的关系,以92只不同年龄的大熊猫粪便为材料,通过扩增子高通量测序研究非编码的D-loop区、编码rRNA的16S rRNA区以及编码蛋白质的ND1和ND2区的异质性。结果显示:D-loop区存在3个异质性热点区段,突变碱基的数量远远高于其他3个编码区;D-loop区TS/TV小于16S rRNA和ND两个编码区,表明后两者较D-loop区受到更强烈的纯化选择;ND区第3位密码子的突变频率显著高于前两位,选择压力最低。此外,16SA3、ND1A6和ND2A7三个编码区的异质性可能与年龄相关。上述结果表明,大熊猫粪便DNA的异质性突变构成了一个多样性较高的线粒体基因库,突变在组织细胞水平上受到自然选择的作用。该线粒体基因库为揭示动物适应性进化机制、个体对环境的适应方式、个体适合度和动物与肠道微生物及环境的关系等提供一个全新的角度,也可能成为有潜力的大熊猫个体年龄预测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 粪便DNA 异质性 线粒体基因库 年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海南坡鹿源化脓隐秘杆菌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萨家祺 曾繁文 +5 位作者 翟俊琼 黄康 陈绚姣 王国蒨 陈兴永 张马龙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8-185,共8页
为确定广东省某动物园1只患病海南坡鹿(Rucervus eldii hainanus)的致病菌并探究其主要生物学特性,采集患病坡鹿脓汁,通过细菌分离纯化、形态学观察、16S rRNA基因测序分析和生化试验鉴定对分离株进行种属鉴定;通过药敏试验和毒力基因... 为确定广东省某动物园1只患病海南坡鹿(Rucervus eldii hainanus)的致病菌并探究其主要生物学特性,采集患病坡鹿脓汁,通过细菌分离纯化、形态学观察、16S rRNA基因测序分析和生化试验鉴定对分离株进行种属鉴定;通过药敏试验和毒力基因检测对分离菌进行生物学特性分析。结果显示:该菌株菌落形态呈微弱β溶血、光滑湿润、乳白色、中间凸起且边缘整齐;革兰氏染色呈圆形革兰氏阳性短杆状菌。16S rRNA基因测序分析显示,该菌与10株化脓隐秘杆菌(Trueperella pyogenes)参考菌株同源性在98.81%以上;生化试验鉴定显示,分离菌对蔗糖、麦芽糖和葡萄糖等呈阳性,对乳糖、鼠李糖和甘露醇等呈阴性。综合以上结果确定该分离株为化脓隐秘杆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对青霉素、头孢曲松和头孢克肟等抗菌药物耐药。毒力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分离株携带Plo-g2、Plo-g1、NanP、NanH、FimA、FimE和FimC七种毒力基因。研究结果可为野生动物源化脓隐秘杆菌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为化脓隐秘杆菌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素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坡鹿 化脓隐秘杆菌 分离鉴定 药敏试验 毒力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鹿鹿茸原代前软骨与软骨细胞电穿孔法转染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金庆梅 索婧媛 +4 位作者 韩青 高仰 杨帆 吴玄烨 郑冬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2-80,共9页
电穿孔转染(电转染)是一种高效、低毒、操作方便的细胞转染技术,但在鹿茸原代细胞中还没有应用的先例。为探索电转染过程中影响鹿茸原代细胞电转染效率和细胞存活率的关键参数,以293T细胞系为平行实验组,将pCMV-C-EGFP质粒电转入马鹿(Ce... 电穿孔转染(电转染)是一种高效、低毒、操作方便的细胞转染技术,但在鹿茸原代细胞中还没有应用的先例。为探索电转染过程中影响鹿茸原代细胞电转染效率和细胞存活率的关键参数,以293T细胞系为平行实验组,将pCMV-C-EGFP质粒电转入马鹿(Cervus elaphus)鹿茸前软骨和软骨原代细胞中。结果显示:(1)在方波条件下,鹿茸前软骨细胞电转染电压500~700 V,脉冲长度0.4~1.4 ms,脉冲次数优选1或2次;而软骨细胞电转染电压500 V,脉冲长度0.2~1.3 ms,脉冲次数1或2次,可以在上述参数基础上进行各原代细胞后续试验优化。(2)物种(鹿、人)、细胞类型(原代细胞、细胞系)以及细胞组织来源(软骨、肾)等要素对电转染效率和细胞存活率结果具有较大影响。(3)电转染效率和细胞存活率通常存在反比关系。(4)原代细胞电转染效率均低于细胞系。研究结果可为电转染技术在鹿茸再生机理研究中的应用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穿孔转染 鹿茸原代细胞 质粒 电转染效率 细胞存活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axEnt模型的滇金丝猴生境适宜性及保护空缺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石小倩 沈金祥 +1 位作者 和春兰 黄志旁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23,共10页
明确滇金丝猴(Rhinopithecus bieti)适宜生境的空间分布及保护空缺,对科学合理地保护该物种具有重要意义。利用滇金丝猴物种分布点数据,运用MaxEnt模型评估其生境适宜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评价环境因子对生境适宜性的影响,并对照当... 明确滇金丝猴(Rhinopithecus bieti)适宜生境的空间分布及保护空缺,对科学合理地保护该物种具有重要意义。利用滇金丝猴物种分布点数据,运用MaxEnt模型评估其生境适宜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评价环境因子对生境适宜性的影响,并对照当前保护区范围分析尚存的保护空缺。结果表明:(1)滇金丝猴高、中适宜生境面积为3788.65 km^(2)(仅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6.93%),主要分布在丽江老君山国家公园、迪庆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区域;(2)基于滇金丝猴生活习性和人类干扰,影响该物种生境适宜性的主要因子有土地利用类型、年降水量、植被类型、距居民点距离、距水系距离和距道路距离等;(3)现已建立的保护区覆盖了1730.05 km^(2)(45.66%)的适宜生境,还有2058.60 km^(2)(54.34%)的适宜生境存在保护空缺,其中,迪庆州的保护空缺面积(794.52 km^(2))最大,其后依次为大理州、丽江市、怒江州和昌都市,保护空缺面积分别为442.82、420.88、378.14、22.24 km^(2)。研究结果可为滇金丝猴保护区体系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金丝猴 生境适宜性 保护空缺 MaxEnt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一个DNA甲基化位点对野生与圈养环颈雉鉴别能力的评价
16
作者 林力钧 王文慧 +6 位作者 张琦 杜宇佳 刘姿仪 陈晓琳 高鹏 徐艳春 杨淑慧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5-142,共8页
过度开发、非法猎捕和利用野生动物资源已经成为威胁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因素。将野外非法获取的动物混入合法养殖动物中掩盖违法犯罪的行为层出不穷,因此需要从科学鉴定角度区分不同来源的动物。骨骼肌是非法猎捕和贸易的主要目标产品,但... 过度开发、非法猎捕和利用野生动物资源已经成为威胁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因素。将野外非法获取的动物混入合法养殖动物中掩盖违法犯罪的行为层出不穷,因此需要从科学鉴定角度区分不同来源的动物。骨骼肌是非法猎捕和贸易的主要目标产品,但尚没有有效的方法鉴别其来源。本研究以被归入《国家畜禽资源目录》的新型家禽,同时又是“三有”物种的环颈雉(Phasianus colchicus)为例,采用甲基化敏感性高分辨率熔解曲线技术(methylation-sensitive high resolution melting,MS-HRM)测试了26个甲基化水平在野生和圈养环颈雉之间具有潜在差异的位点,得到11个可以稳定检测的位点。统计分析发现,LOC116232884、NFATC2、FGF9-3、FGF9-2、MAPK8、DUSP10和MYCN七个位点在两组间的甲基化水平差异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P=0.000~0.004),各位点整体正确鉴别率为62.22%~82.78%,累积鉴别能力可达99.99993%。研究结果为建立鉴别野生和圈养环颈雉的方法提供了位点资源和检测方法,也为解决其他同类物种的鉴别问题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颈雉 来源鉴别 野生 圈养 DNA甲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线粒体Cyt b基因对九种穿山甲鉴别力的分析
17
作者 韩松霖 马跃 +4 位作者 李波 刘微 穆佳童 徐艳春 杨淑慧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0-62,共13页
为优化穿山甲的分子鉴定方法,采用9种穿山甲54条Cyt b基因完整序列,评估了MEGA11软件中的7种模型和23种碱基替换类型所估算的遗传距离的物种分辨率、Cyt b基因全序列及各区域鉴别力。结果表明:K2P模型和p-distance模型基于颠换(T_(V))... 为优化穿山甲的分子鉴定方法,采用9种穿山甲54条Cyt b基因完整序列,评估了MEGA11软件中的7种模型和23种碱基替换类型所估算的遗传距离的物种分辨率、Cyt b基因全序列及各区域鉴别力。结果表明:K2P模型和p-distance模型基于颠换(T_(V))计算的遗传距离具有最优的物种分辨率;Cyt b基因全序列有较好的物种鉴别能力,其中,第301~400号和第851~950号的2个碱基序位片段组合时具有最高的物种分辨率,是鉴别9种穿山甲的最佳理论区段。现有的方法中推荐使用Kocher等的引物。今后在研发中采用多重PCR结合高通量测序对多片段组合进行分析,将会提高穿山甲的鉴别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山甲 细胞色素b基因(Cyt b) 遗传距离 物种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例麦哲伦企鹅淀粉样变性的诊断及病理分析
18
作者 徐平 齐新永 +6 位作者 桂亚萍 赵洪进 王晓旭 沈莉萍 徐锋 张玉杰 王建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69-673,共5页
上海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接诊1例麦哲伦企鹅(Spheniscus magellanicus)病例,其死亡前出现食欲不振、呕吐和精神沉郁等临床症状。尸体剖检可见心包积液,肝脏呈土黄色,腺胃出血,肠道萎缩无内容物。实验室细菌培养结果为阴性,组织病理... 上海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接诊1例麦哲伦企鹅(Spheniscus magellanicus)病例,其死亡前出现食欲不振、呕吐和精神沉郁等临床症状。尸体剖检可见心包积液,肝脏呈土黄色,腺胃出血,肠道萎缩无内容物。实验室细菌培养结果为阴性,组织病理学观察显示该患病企鹅的肾脏、肝脏、脾脏和心脏等均出现淀粉样物质沉积,刚果红染色呈阳性,确诊为组织器官多发性淀粉样变性。目前,国内尚未有企鹅淀粉样变性的相关报道,本研究可为我国兽医临床诊治该类疾病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企鹅 病理 淀粉样变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农架川金丝猴血液学指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19
作者 祁明普 汪乾坤 +7 位作者 赵刚 杨敬元 黄天鹏 李书航 赵宠南 陈颖钰 胡长敏 郭爱珍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91-300,共10页
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为有效保护该珍稀物种,建立川金丝猴血液指标数据库,本研究于2014年6月—2016年1月,在神农架国家公园采集24只临床健康的川金丝猴血液样本。利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血... 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为有效保护该珍稀物种,建立川金丝猴血液指标数据库,本研究于2014年6月—2016年1月,在神农架国家公园采集24只临床健康的川金丝猴血液样本。利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血常规和血生化指标,分析不同年龄、性别、季节、饲养方式和血清病毒抗体阳性对川金丝猴血液指标的影响。结果共获取22项血常规和18项血生化指标数据和参考范围,发现饲养方式、季节和血清病毒抗体阳性对血液指标的影响强度大于年龄和性别的影响。研究结果为川金丝猴的健康监测、物种保护和疾病防控提供了基础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农架 川金丝猴 血液指标 健康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雨燕心脏、肺脏、肌肉和血液转录组比较分析
20
作者 马春湘 张昌盛 +3 位作者 刘燕 田恒玖 洪锦旋 董玉兰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3-152,共10页
为进一步丰富北京雨燕(Apus apus pekinensis)基因组数据,采用Illumina NovaSeq6000测序平台对其肌肉、肺脏、心脏及血液转录组进行测序。结果显示:经质控后得到32.80 Gb的clean data数据,通过Trinity组装后,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与相关... 为进一步丰富北京雨燕(Apus apus pekinensis)基因组数据,采用Illumina NovaSeq6000测序平台对其肌肉、肺脏、心脏及血液转录组进行测序。结果显示:经质控后得到32.80 Gb的clean data数据,通过Trinity组装后,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与相关数据库比对,得到15295个(71.3%)有功能注释的unigenes。使用StringTie软件对mapped reads进行拼接后与参考基因组比对,共发掘6700个新基因。共13869条unigenes在GO数据库中获得注释,分类到3大类45个功能;有10451条unigenes被归纳到KOG数据库25个直系同源功能类型;有13339条unigenes在KEGG得到6大类50小类代谢通路注释。各个组织间差异基因分析显示,肺脏基因表达量数目最多,血液和肌肉差异表达基因数目最多,达5281个,肺脏和血液差异表达基因数目最少,仅249个,分析结果有助于进一步了解雨燕在飞行中的器官功能和代谢调控。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挖掘雨燕功能基因、分析群体遗传多样性以及探究雨燕能量代谢等方面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雨燕 心脏 肺脏 肌肉 转录组 飞行能量代谢 基因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